标题 | 《鼎湖山听泉》说课稿 |
范文 | 《鼎湖山听泉》说课稿 《鼎湖山听泉》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说教材内容: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本课上承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下连后三篇散文。课文以游踪为线索,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习本文可使学生提高朗读技巧,积累语言,明白游记散文的写法,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说学生 初三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于想象,喜欢朗读语言优美的写景文章。本课语言生动易懂,学生可以在读中领略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本单元的目标是要学生学会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而《鼎湖山听泉 》又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本文当作这一单元的范文,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吟哦讽诵而后得之”,为此教学本文时把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作为教学的重点,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作为教学的难点。特拟定以下目标: 1.能从“听”字入手,找出作者四次听泉的句子,并能说出每次听泉的感受。 2.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二、说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时我采用了分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展示图表和音乐。 三、说教学过程: (一)比较激趣,自然导入 鼎湖山可写的景物很多,但是作者精心取材,把视线集中在山泉上;而且写景的角度也很独特,从“听”字入手。因此,本文教学的起点,也从“听”字入手。 组织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一诗,提问:这首诗是从哪个感官角度来写的?从诗题上哪个字就知道?(视觉 —— “望”) 明确:通常写景以目赏为主,听觉的心处于次要的地位,然而谢大光在赏泉时却来个颠倒,主要从听觉来写,让人们在想象中去捉摸泉之形,去品味泉之美,显得空灵多姿。下面我们就跟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鼎湖山,一起去聆听鼎湖山美妙的泉声吧。 (二)自读思考,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初读,拿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因此我通过: 1、初读课文,通过自由放声读,让学生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标出文中四次听泉的有关语句,并完成下表: 时段泉声特点产生联想 第一次近黄昏、过了寒翠桥 第二次进山后 第三次补山亭 第四次入夜、寺旁客房 2、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后,进行圈点勾画。 3、交流填表,评价朗读。(重点朗读前三次) (本环节以“听”字为抓手,通过找出四次听泉的地点、泉声的特点和产生的感受来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进而理清全文的思路。) (三)品味精彩段落 感悟人生哲理 四次听泉,有详有略,作者重点描写了第四次听泉,请同学自由地有感情的朗读第8节,要求: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内容。 2、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泉声的?请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品味。 投影打出例句:①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赏析: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草丛中淌过的小溪声比作提琴声,写出了听到的泉声柔曼的特点,这是作者深夜听泉听到的第一个层次。 3、将“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改为“草丛中淌过的小溪如提琴般柔曼者。” 仿照上句改写后面的三个句子。说说作者为何先写喻体后写本体。 4、作者从听泉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结合课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组织学生读后先在书上做批注,后小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由四次听泉直接切入到精彩段落的研读,让学生品味时教师可以给出例句,引导学生从关键词、修辞、结构等不同角度来赏析写泉声的语句的精妙之处,教给学生赏析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然后在此基础上来理解作者感悟到的人生道理。) (四)创意朗诵: 1.这么美妙的泉声,这么深刻的道理,这么精美的文字,一定引起你的共鸣,请以小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来朗读第8节,朗读时可以进行创新,形式由各小组自己设计,比一比哪一小组的设计最新颖。 2.组织教学: 朗读准备:四人小小组自行设计。 请二到三个小小组朗读 其他同学评点(评点依据:设计是否科学、新颖,朗读是否有感情。) 3.全班齐读。 4. 学生背诵比赛。 (单元目标就是“学会读书——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如何开展“吟哦讽诵”,要有具体的步骤,其实从整体感知时的自由朗读,到研读精彩片段时的大声朗读,到品味时的品读,吟哦讽诵是一以贯之的,在此基础上再来个“花样朗诵”,就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媒体出示课文句子改写成的诗(伴古筝曲《高尚流水》),引导学生朗读。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 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 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 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 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 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还有一些泉声/远近高低/轻重缓急, 是/泉水绕过树根, 是/清流拍打着卵石 …… (五)对联小结: 1、根据课文内容请你修改老师创作一副来赞赞鼎湖山泉的对联,更欢迎创作一副新对联。 泉声泠泠淙淙滋润万物 泉水隐约洗涤心灵 2、指导:老师明确对联的特点,如不仅字数相同,且词性要一致,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结构要一致等。提示根据课文内容上联可写泉水,下联可从泉声方面对。 3、组织学生修改和创新,小组交流推荐,被推荐到的同学把下联写在黑板上,全班同学评价,评选出优秀对联。 (写对联要求较高,既需要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写对联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锤炼字词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以“听雨”为题写一片断,要求仿照第8节“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一段,用比喻的修辞从各个角度来写雨声,写出雨声的层次感。 (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从仿写片段开始。)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缩影,是课文的精华,为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溪水隐约润万物 泉声泠淙涤心灵”简洁明了,提纲挈领。 五、教学体会 对庆云寺一节的教学有些仓促,不能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其美景及其在文中的作用。但是这些可以在课后练习中涉及。 《鼎湖山听泉》说课稿2教材分析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不是停留在简单地对景色的赞美上,而是归结到对人生的感悟上: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阅读的要求,我制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的文字,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作为本课教学目标一; 学习作者调动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作为教学目标二; 学会在文中寻找生活的美,学会用文字表达生活的美作为教学目标三。 其中目标一、二是教学的重点;目标三是教学的难点。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但又是一个特殊的例子,我们一方面要不这个例子用足用好,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 “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这一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朗读,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在品读课文时,体味和推敲重点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赏析课文时,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在迁移训练时,注意学会用文字表达生活的美。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讨论、质疑、点拨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其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节课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对基本语料的积累; 3.根据间接经验感受生活。 根据这堂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从以下几个程度进行教学: (一)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二)合作探究,体味语言 (三)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四)综合训练,内化语言 在解题之后,我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在读中扫除字词障碍,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请学生正确地朗读全文,由学生进行评点。 一篇好的文章重在朗读,从读中能感悟字词的意义,从读中能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读中能感悟作者的感情,以读为主,感悟朗读,体现了语文课堂的书声琅琅。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五个问题,采用先四人小组后全班交流的方式合作探究: 1.从全文看,你认为贯穿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为什么? 2.鼎湖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可写的地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抓住一个“泉”来写,请你体会一下作者构思的特点。 3.文中多次闪现一个“绿”字,为什么? 4.写“鼎湖山听泉”,为什么前面又写了鼎湖山的树木森林,后面又写森林遭受破坏的潜在威胁? 5.在合作探究中,你认为还有哪些问题值得大家讨论的? 合作探究前,我先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再发表意见,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思考的空间,避免产生优等生夸夸其谈,后进生充当看客的现象,我们知道:对同一文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这种理解只有深浅不同,没有对错之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力求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这种最充分的资源整合的目的。 学生是最好的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调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会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着力提倡的,所以我设计了第五个问题。 教师在这时的作用是与学生共同探究,适时“点拨”,“点”就是画龙点睛,点石成金,“拨”就是拨难为易,拨疑为悟。 这一环节贯穿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对课文精心研读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有感情地美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言,细细品味。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眼睛。”让学生到文中寻找美点,品味美言,就是对语言的品味、积累。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为了内化语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从中获得美的体验,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题目: 1.文中对泉音的描写用西洋乐器作比,能不能换一种来表达,比如民族乐器或者用山中的鸟兽的叫声作比。 2.放一段音乐《苗岭的早晨》,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去感受大自然的声音,并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这一部分可放在当堂完成,也可放在课后作为作业。 《鼎湖山听泉》说课稿3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说教材内容: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是著名的游泳胜地。那里群峰罗列,古木参天,泉溪淙淙,飞瀑直泻,自然风光十分迷人。课文以游览线路的先后顺序,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共五个自然段,按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三段。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于想象,喜欢朗读语言优美的写景文章。对家乡的缙云山、北温泉有一定的感受,但对鼎湖山十分陌生,而本课旨在让学生在读中领略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结合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特拟定以下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作者按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 4、学会用“像……一样的,是……”句式仿写第四自然段。 5、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其表达 效果,感受鼎湖册泉水、声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提倡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但感悟与体会是不能泛泛而谈的,要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而理解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又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因此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含义,体会其表达效果,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时 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从关键词句入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 2、运用情景教学法,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质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3、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生,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 4、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精心选择运用读书,质疑、勾画、想象等方法,以读促写,以读学写。(运用以上方法,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质疑导入 1、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开课直接由“听”引出“听泉”,引导学生看词质疑:去哪里听泉?泉声是怎样的?由此引入课题:“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相机认识:鼎) 抓住题目中的“听”字引入,通过质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直扣文章中心。 (二)自学思考,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初读,拿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因此我通过: 1、初读课文,通过自由放声读,同桌相互听读等环节,让学生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鼎湖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再请学生分段读:一边读,一边引导。在交流中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引导学生抓住“半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蒙眬中”这些词句,达成目标三:学习作者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 (三)精读感悟理解积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读中想象”是学习写景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将优美的文字在脑子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能力的提高。 1、指导看图,走进鼎湖山。学生自读第一段:引导学生抓“轻纱似的薄雾”感受雨后鼎湖山的美,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进入情景,形象地感受到课文语言所描绘的意境。 2、自读途中观景听泉 构建话题:“作者在上山途中听到了怎样的泉声?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学生自读勾画,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从“淙淙的泉声、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体会到泉声的美、大,从“涌流、流泻”等词想象到泉水的多,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泉声的美妙,与此同时想象鼎湖山草丰林茂、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满目青翠的景色。从而为后文,作者能在夜晚听辨泉声作好铺垫。 (第一课时结束) 3、以讲促读,走进古刹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是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之一。这里的讲不是教师的讲解,而是通过让学生介绍庆云寺的方式,联系“二百多年、明代”等词理解“古刹”、“参天”。 4、精读品味,感受泉声的漫妙 不动笔墨不读书,勾勾画画好方法。“作者夜宿古寺,听到的泉声又是怎样的?”抛出话题,让学生动手勾画。 根据学生的汇报学习重点部分:“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为了能让学生通过此段的学习落实目标4、5,突破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聆听、辨识、品味出的泉声的美妙,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联系生活展开想象 联系学生活实际回想“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齐鸣”的声音,体会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展开想象:草丛石缝涌流、空谷细流、飞瀑急泉的景象。 (2)质疑理解前瞻后联 在重点句段教学时,我们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前瞻后联,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整体理解文章的好习惯。 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会联想到这些声音?作者的耳朵真的有那么灵吗?”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明白作者之所以想到了这些,是因为联想到了白到所见到的景色。 “作者还听到了什么?”从忽高忽低、忽急忽缓作者又产生了联想,让学生在通过朗读想象,从“绕过、拍打、穿越、流连”感悟到泉水的“趣与活泼”。 (3)读写结合运用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但不能忽视写的能力,语文要崇读学写,结合阅读教学顺着思路引导学生写作,由读到写。 因此我让学生观察句子,用“像……一样的,是……”仿写一段话。 (四)以读促讲,升华情感 “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最后泉水流进了我的心田。”引读最后一自然段。“鼎湖山的清泉是如何滋润万木,蕴育生机?”让学生再回读全文,用心再次聆听、辨识、品味。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我们要关照全文,由部分再回到整体,让学生形成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缩影,是课文的精华,为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泉声美妙泉水润物”简洁明了,提纲挈领。 《鼎湖山听泉》说课稿4一、说课标教材 1、课标、学段、年级、教材、单元、章节等联系。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群峰罗列,古木参天,泉声淙淙,飞瀑直泻,自然风光十分迷人作者以游览线路的先后顺序,以美仑美奂的笔调,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重点写“途中听泉”和“山寺听泉”,全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学目标的设定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第二自然段写了白天“我们”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三至五自然段写了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抒发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根据本课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赏读、积累介绍鼎湖山泉声的优美句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上网浏览、协作学习、会话商讨、搜集资料、整理创作及审美表达的能力,树立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自主探究的意识,养成健康浏览的习惯 3情感目标:A、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切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B、让学生了解鼎湖山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保护区,我们学生要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 3、学科教育价值 学习本文可以使学生提高朗读技巧,积累语言,明白游记散文的写法,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说学生 初三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于想象,喜欢朗读优美的写景文章。听说习惯已经养成,大多同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本课语言生动易懂,学生可以在读中领略鼎湖山泉声美妙。 三、说教学模式 1、校模 ”导“、“学”、“问”、“练”、“评”高效课堂模式是我校基于“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以问题为线索,以促进学生主动快乐学习为关键点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 2、课堂流程 本课拟两课时教完,全文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四个环节: (一)紧扣题眼,以疑导学 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课一开始,我板书课题《鼎湖山听泉》,“聽”字故意写成繁体字,并趣解“听”字,由此提醒学生读书要“入耳、入目、入心”,学习本课,品味泉声美妙更要“入耳、入目、入心”,才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然后由“听泉”这一题眼,引导学生看题质疑:去哪里听泉?泉声是怎样的?由此揭示话题:“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抓住题目中的“听”字引入,通过质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直扣文章中心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初读,保证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学生对文章才有一个整体的感悟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读”,通过“读”来达到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目的: 1、轻声自由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以“鼎湖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话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分段联系读让学生逐段默读,边读边找出“半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蒙眬中”这些词句,领会作者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精读感悟,积累运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动笔墨不读书,勾勾画画好方法”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读中想象”是学习写景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将优美的文字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能力的提高 1、研读“途中听泉”,初识泉声的特点 话题1:“作者在上山途中听到了怎样的泉声?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学生自读勾画,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从“淙淙的泉声、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体会到泉声的美、大,从“涌流、流泻”等词想象到泉水的多,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泉声的美妙,与此同时想象鼎湖山草丰林茂、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满目青翠的景色从而为后文作者能在夜晚听辨泉声作好铺垫 2、研读“山寺听泉”,品味泉声的美妙 话题2:“作者夜宿古寺,听到的泉声又是怎样的?”让学生动手勾画 根据学生的汇报,精读重点部分:“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为了能让学生通过此段的学习落实目标4、5,突破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聆听、辨识、品味出的泉声的美妙,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联系生活 展开想象 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在电视、CD等媒体中听到的“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齐鸣”的声音是怎样的,进而体会“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等词 展开想象:草丛石缝涌流、空谷细流、飞瀑急流的景象 (2)质疑理解 前瞻后联 在重点句段教学时,我们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前瞻后联,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整体理解文章的好习惯 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会联想到这些声音?作者的耳朵真的有那么灵吗?”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明白作者之所以想到了这些,是因为联想到了白天所见到的景色 “作者还听到了什么?”从忽高忽低、忽急忽缓作者又产生了联想,让学生在通过朗读想象,从“绕过、拍打、穿越、流连”感悟到泉水的“趣与活泼” (3)读写结合 运用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但不能忽视写的能力,语文要崇读学写,结合课文特点,注重引导学生由读到写、读写结合,方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学会感悟了泉声的美妙后,我把练笔挤进课堂:引导学生用“像……一样的,是……”仿写一段话 (四)以读促讲,升华情感 “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最后泉水流进了我的心田”引读最后一自然段“鼎湖山的清泉是如何滋润万木,蕴育生机?”让学生再回读全文,用心再次聆听、辨识、品味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我们要关照全文,由部分再回到整体,让学生形成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 四、说教学手段运用。 1、自学导航问题设计合理,幻灯片适时适量。 2、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缩影,是课文的精华为此,我根据课文特点,紧扣题眼“听”字,以趣解繁体的“听”字,统领全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读书要“入耳、入目、入心”,聆听、辨识、品味泉声也须“入耳、入目、入心”,方能感悟泉声之美妙,润物之无声也整个板书,简洁明了,提纲挈领既起到引领读书方法之功效,又突出了文章之中心,可谓一箭双雕也 3、自评、互评、师评紧密结合。 《鼎湖山听泉》说课稿5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及前后联系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群峰罗列,古木参天,泉声淙淙,飞瀑直泻,自然风光十分迷人作者以游览线路的先后顺序,以美仑美奂的笔调,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重点写“途中听泉”和“山寺听泉”,全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第二自然段写了白天“我们”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三至五自然段写了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抒发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根据本课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赏读、积累介绍鼎湖山泉声的优美句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上网浏览、协作学习、会话商讨、搜集资料、整理创作及审美表达的能力,树立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自主探究的意识,养成健康浏览的习惯。 3情感目标:A、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切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B、让学生了解鼎湖山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保护区,我们学生要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课标提倡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但感悟与体会是不能泛泛而谈的,要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因此,根据课文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课文二、四自然段相关泉声的生动描写,深切感受泉声的美妙和作者对鼎湖山的热爱之情,并有感情地读好相关段落。 教学难点:凭借语言材料并灵活运用课文所学和自己网上查得的相关资料;想象和品位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以下教与学的方法: (一)教法①品词析句法从关键词句入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 训练②以疑导学法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质疑,以疑定教,顺学而导。 (二)学法①自主研读法针对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 研读②品味想象法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将优美的文字在脑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品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提高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本课拟两课时教完,全文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四个环节: (一)紧扣题眼,以疑导学 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课一开始,我板书课题《鼎湖山听泉》,“聽”字故意写成繁体字,并趣解“听”字,由此提醒学生读书要“入耳、入目、入心”,学习本课,品味泉声美妙更要“入耳、入目、入心”,才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然后由“听泉”这一题眼,引导学生看题质疑:去哪里听泉?泉声是怎样的?由此揭示话题:“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抓住题目中的“听”字引入,通过质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直扣文章中心。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初读,保证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学生对文章才有一个整体的感悟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读”,通过“读”来达到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目的: 1、轻声自由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以“鼎湖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话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分段联系读让学生逐段默读,边读边找出“半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蒙眬中”这些词句,领会作者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精读感悟,积累运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动笔墨不读书,勾勾画画好方法”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读中想象”是学习写景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将优美的文字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能力的提高。 1、研读“途中听泉”,初识泉声的特点 话题1:“作者在上山途中听到了怎样的泉声?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学生自读勾画,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从“淙淙的泉声、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体会到泉声的美、大,从“涌流、流泻”等词想象到泉水的多,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泉声的美妙,与此同时想象鼎湖山草丰林茂、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满目青翠的景色从而为后文作者能在夜晚听辨泉声作好铺垫。 2、研读“山寺听泉”,品味泉声的美妙 话题2:“作者夜宿古寺,听到的泉声又是怎样的?”让学生动手勾画。 根据学生的汇报,精读重点部分:“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为了能让学生通过此段的学习落实目标4、5,突破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聆听、辨识、品味出的泉声的美妙,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联系生活展开想象 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在电视、CD等媒体中听到的“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齐鸣”的声音是怎样的,进而体会“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等词。 展开想象:草丛石缝涌流、空谷细流、飞瀑急流的景象。 (2)质疑理解前瞻后联 在重点句段教学时,我们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前瞻后联,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整体理解文章的好习惯。 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会联想到这些声音?作者的耳朵真的有那么灵吗?”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明白作者之所以想到了这些,是因为联想到了白天所见到的景色。 “作者还听到了什么?”从忽高忽低、忽急忽缓作者又产生了联想,让学生在通过朗读想象,从“绕过、拍打、穿越、流连”感悟到泉水的“趣与活泼”。 (3)读写结合运用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但不能忽视写的能力,语文要崇读学写,结合课文特点,注重引导学生由读到写、读写结合,方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学会感悟了泉声的美妙后,我把练笔挤进课堂:引导学生用“像……一样的,是……”仿写一段话。 (四)以读促讲,升华情感 “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最后泉水流进了我的心田”引读最后一自然段“鼎湖山的清泉是如何滋润万木,蕴育生机?”让学生再回读全文,用心再次聆听、辨识、品味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我们要关照全文,由部分再回到整体,让学生形成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缩影,是课文的精华为此,我根据课文特点,紧扣题眼“听”字,以趣解繁体的“听”字,统领全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读书要“入耳、入目、入心”,聆听、辨识、品味泉声也须“入耳、入目、入心”,方能感悟泉声之美妙,润物之无声也整个板书,简洁明了,提纲挈领既起到引领读书方法之功效,又突出了文章之中心,可谓一箭双雕也。 听 入耳入目入心 泉声美妙泉水润物 聆听辨识品味 《鼎湖山听泉》说课稿6根据这篇课文的具体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想在课堂中有机融入如下的教育理念: 一、扎实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1、“听”:的题目就是《鼎湖山听泉》,因而“听”既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的确,只有用耳去听,用心去想,才是真正的听。我试图通过让学生听歌、听乐曲、听泉声、听他人的建议、听老师的朗读等方式,来叫醒自己的耳朵,从而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2、“说”:说出自己听到的泉声,说出自己听后的感受,说出泉声究竟美在何处? 3、“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在课的各个环节我都安排了学生的朗“读”,从开始的`读课题到最后的读作者的感受。我采用的读的方式有:自由读、默读、快速浏览、个别读、互相读、男女分角色读、教师引读、全班齐读等。 4、“写”:让学生自己写读后的感受。 二、努力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在课前备课时、在实际教学时,我不断地提醒自己:要让学生自己从文中寻找描写泉声的词语,自己给词语分类,自己感受泉声的特点,自己发现泉声的美,以及到第4句让学生自读自悟。再说合作,除了师生合作之外,我特意安排两个邻座交流的环节:一是把自己听到的泉声告诉你的邻座,二是同座相互说说其他句子又是把什么比作什么。还有一处朗读时的学生互帮互评。至于探究就是从语言文字中品味发现其中的美。 三、积极追求“美的课堂”“和谐课堂” 这篇课文本身就具有许多美的元素:泉声的美轮美奂,泉水的清亮丰盈等等。教学时我力图通过美丽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优美的导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让学生感受“美”,品味“美”:泉声美妙丰富、千变万化、多姿多彩,那是内容美;作者比喻确切,与各种乐器的演奏声联系,很具有艺术美感,句式工整,朗朗上口,气势非凡。这是表现形式美。 《鼎湖山听泉》说课稿7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及前后联系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群峰罗列,古木参天,泉声淙淙,飞瀑直泻,自然风光十分迷人。作者以游览线路的先后顺序,以美仑美奂的笔调,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重点写“途中听泉”和“山寺听泉”,全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第二自然段写了白天“我们”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三至五自然段写了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抒发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根据本课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赏读、积累介绍鼎湖山泉声的优美句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上网浏览、协作学习、会话商讨、搜集资料、整理创作及审美表达的能力,树立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自主探究的意识,养成健康浏览的习惯。 3.情感目标:A、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切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B、让学生了解鼎湖山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保护区,我们学生要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课标提倡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但感悟与体会是不能泛泛而谈的,要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因此,根据课文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课文二、四自然段相关泉声的生动描写,深切感受泉声的美妙和作者对鼎湖山的热爱之情,并有感情地读好相关段落。 教学难点:凭借语言材料并灵活运用课文所学和自己网上查得的相关资料;想象和品位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以下教与学的方法: (一)教法。① 品词析句法。从关键词句入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② 以疑导学法。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质疑,以疑定教,顺学而导。 (二)学法。① 自主研读法。针对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研读。② 品味想象法。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将优美的文字在脑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品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提高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本课拟两课时教完,全文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四个环节: (一)紧扣题眼,以疑导学 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课一开始,我板书课题《鼎湖山听泉》,“聽”字故意写成繁体字,并趣解“听”字,由此提醒学生读书要“入耳、入目、入心”,学习本课,品味泉声美妙更要“入耳、入目、入心”,才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然后由“听泉”这一题眼,引导学生看题质疑:去哪里听泉?泉声是怎样的?由此揭示话题:“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抓住题目中的“听”字引入,通过质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直扣中心。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初读,保证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学生对才有一个整体的感悟。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读”,通过“读”来达到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目的: 1、轻声自由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以“鼎湖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话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分段联系读。让学生逐段默读,边读边找出“半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蒙眬中”这些词句,领会作者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理清的脉络。 (三)精读感悟,积累运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不动笔墨不读书,勾勾画画好方法”。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读中想象”是学习写景的重要方法之一,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将优美的文字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能力的提高。 1、研读“途中听泉”,初识泉声的特点。 话题1:“作者在上山途中听到了怎样的泉声?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学生自读勾画,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从“淙淙的泉声、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体会到泉声的美、大,从“涌流、流泻”等词想象到泉水的多,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泉声的美妙,与此同时想象鼎湖山草丰林茂、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满目青翠的景色。从而为后文作者能在夜晚听辨泉声作好铺垫。 2、研读“山寺听泉”,品味泉声的美妙。 话题2:“作者夜宿古寺,听到的泉声又是怎样的?”让学生动手勾画。 根据学生的汇报,精读重点部分:“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为了能让学生通过此段的学习落实目标4、5,突破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聆听、辨识、品味出的泉声的美妙,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联系生活 展开想象 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在电视、CD等媒体中听到的“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齐鸣”的声音是怎样的,进而体会“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等词。 展开想象:草丛石缝涌流、空谷细流、飞瀑急流的景象。 (2)质疑理解 前瞻后联 在重点句段教学时,我们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前瞻后联,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整体理解的好习惯。 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会联想到这些声音?作者的耳朵真的有那么灵吗?”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明白作者之所以想到了这些,是因为联想到了白天所见到的景色。 “作者还听到了什么?”从忽高忽低、忽急忽缓作者又产生了联想,让学生在通过朗读想象,从“绕过、拍打、穿越、流连”感悟到泉水的“趣与活泼”。 (3)读写结合 运用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但不能忽视写的能力,语文要崇读学写,结合课文特点,注重引导学生由读到写、读写结合,方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学会感悟了泉声的美妙后,我把练笔挤进课堂:引导学生用“像……一样的,是……”仿写一段话。 (四)以读促讲,升华情感 “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最后泉水流进了我的心田。”引读最后一自然段。“鼎湖山的清泉是如何滋润万木,蕴育生机?”让学生再回读全文,用心再次聆听、辨识、品味。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我们要关照全文,由部分再回到整体,让学生形成对整体把握的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的缩影,是课文的精华。为此,我根据课文特点,紧扣题眼“听”字,以趣解繁体的“听”字,统领全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读书要“入耳、入目、入心”,聆听、辨识、品味泉声也须“入耳、入目、入心”,方能感悟泉声之美妙,润物之无声也。整个板书,简洁明了,提纲挈领。既起到引领读书方法之功效,又突出了之中心,可谓一箭双雕也。 听 入耳 入目 入心 泉声美妙 泉水润物 聆听 辨识 品味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