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鹧鸪天》阅读答案 |
范文 | 《鹧鸪天》阅读答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鹧鸪天》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鹧鸪天》阅读答案1陆游《鹧鸪天 家住苍烟落照间》阅读 鹧鸪天 陆 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美酒。②《黄庭》:道家经典。③元:同“原”。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3分) 2.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描写了诗人读书、饮酒、竹林漫步、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诗人喜欢过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生活场面”和“生活态度”各2分) 2.这两句诗表面是说本来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不把英雄衰老当一回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深意”和“作用”各2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2鹧鸪天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后移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至元符三年(1100)得赦,在蜀地流徙五年余。这期间,黄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这首《鹧鸪天》,就是戎州安置时答蜀士史应之之作。 试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人形象和诗歌主题。 诗人是一个狂士形象。他在酒中寻乐、在雨中吹笛,酒醉簪花倒带帽,以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主人公旷达的外表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伤痛。(3分) 诗中着意写诗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抒发了作者在坎坷的仕途中的苦闷和激愤。最后一句“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花晚节之称。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挽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这自然是对世俗的侮慢,表现出对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的反抗。(4分) 【赏析】: 此词是黄山谷与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隐客”史念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词中所塑造的狂士形象,是作者自己及其朋友史念之的形象,同时也是那一时代中不谐于俗而怀不平傲世之心的文人的形象。 上片是劝酒之辞,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欢乐。首句“黄菊枝头生晓寒”是纪实,点明为重阳后一日所作。因史应之有和词,故自己再和一首,当亦是此数日间事。赏菊饮酒二事久已有不解之缘,借“黄菊”自然过渡到“酒杯”,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干”。意即酒中自有欢乐,自有天地,应让杯中常有酒,应该长入酒中天。“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着意写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表明酒中自有另一番境界。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时的狂放行为,只有酒后醉中才能这样放肆。 下片则是对世俗的侮慢与挑战。“身健,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仍是一种反常心理,其含意于世事纷扰,是非颠倒,世风益衰,无可挽回,只愿身体长健,眼前快乐,别的一无所求。这是从反面立言。“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则是正面立言。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花晚节之称。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换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这自然是对世俗的侮慢,不可能为时人所理解和容忍。 此词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个类似狂人的形象,抒写了山谷久抑胸中的愤懑,表现出对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无言的反抗。词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以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对现实中的政治迫害进行调侃和抗争,体现了词人挣脱世俗约束的高旷理想。主人公旷达的外表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伤痛 《鹧鸪天》阅读答案3鹧鸪天(4分)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些:语气词。②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16、该词上阕中加点的三个词用得非常传神,请自选一个说说它的表达效果。(2分) 17、“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 16、(2分)“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鸣”字虽写声音,但可以令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得意神态。“点”字写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精确地写出了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乌鸦黑色,在林中历历可见。 17、(2分)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其它相同意思的答案,均给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4《鹧鸪天》诗词阅读原文 鹧鸪天 宋 向子諲① 有怀京师②上元,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星转斗,驾回龙。五侯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注释】①向子諲生于两宋之间,前半生亲见北宋社会表面繁荣兴盛,金兵进犯、宋室南渡后,他力主抗金,因得罪秦桧,被贬还乡,居江西临江。向子諲的晚年词作,多抒写淡泊名利的闲适生活情趣,但也常常怀念北宋徽宗时代的繁盛。②北宋都城东京汴梁。 《鹧鸪天》诗词阅读题目 8、这首词打破了结构上分片的定格。前七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京师上元节景象?抒发了什么感情?(5分) 9、最后两句“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作者是用什么手法营造的?(6分) 《鹧鸪天》诗词阅读答案 8、(5分)前七句,作者以流利轻快的笔法,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盛况。正月十五之夜,华灯宝柜与月色焰火交辉,华灯叠成的鳌山与华丽的宫殿高耸云天,至尊的帝王端坐于高楼之上,万民百姓则嬉戏游玩于街衢之间。斗转星移,龙驾回宫。此时万众狂欢更趋高潮。抒发了对北宋徽宗时代的繁盛的怀念之情。 9、(6分)最后两句,词人抚今追昔,恍若隔世: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如今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做伴。“而今”二字将今昔两个画面加以对比;化实为虚,把词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一下子推到读者眼前;并借用李白“白发三千丈”名句;“白发”、“寒灯”二句中,描写色彩的“白”“红”二字又互相映衬,渲染了一种凄清的境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表现手法答出两种即可得分) 《鹧鸪天》诗词作者简介 向子湮(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清江县(今江西樟树市)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鹧鸪天》阅读答案5鹧鸪天原文: 鹧鸪天 赏荷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鹧鸪天字词解释: ①樾:树荫,道旁林荫树。 ②燕支:即胭脂。 鹧鸪天翻译:无 鹧鸪天阅读答案: 试题: (1)词的上片描写了荷叶和荷花,其中荷叶具有哪些特点? (2)这首词除正面描写之外,还运用了较多篇幅进行侧面衬托.请具体分析这首词中的侧面描写及其效果. (3)王若虚说“莲体实肥,不宜言瘦”,并建议将词中的“瘦”改为“腻”字.你是否赞成?请简述理由. 答案: (1)特点:香气扑鼻;荷花开得壮观,连绵十里;荷叶翠绿。 (2)“胭脂.走夜光”属于侧面描写,“胭脂雪瘦”侧面描写荷花身体的丰腴.“翡翠高盘”则进一步描写出荷叶的绿,绿的像翡翠.在黑暗的夜晚,也有翠绿色的光线从荷叶上发出来。 (3)不赞成。如果改成“腻”字,就体现不出荷的一种亭亭玉立的气质,只会感到一种世俗气息。而变成“瘦”,我们就可以感到荷体虽然瘦,但是却撑起了那么大一朵丰腴的荷花,隐隐中感到一种力量,一种精神。 鹧鸪天赏析: 这首咏荷词描写的初秋时节,黄昏月下的荷塘月色。月下荷塘,清虚骚雅,暗香袭人,天光云影间,山容水态貌给人一种幽静温馨的氛围。 全词运笔极有层次 。先写出了荷塘的总体风貌,“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秀樾”指稀疏的树影,“水花”则是指水中的荷花。清秀稀疏的树影环绕着十里横塘,入晚的荷芳幽静独立散发着芳香。此句在用杜甫《曲江对雨》中“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荷塘美景不禁让人留连不舍。“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这句拉近了人们的视野,由远及近。写水中荷花,写花下荷叶。“胭脂雪”,苏有诗云“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意红白相杂之色。“沉水”即沉香,闺房熏用。“夜光”借指荷叶上滚动的水珠。荷花飘香,水珠着色,不由使人向往如这般皎洁秀美的姑娘。这为上片。 下片则立意颇新,拉开镜头。写水边群山,写荷上明月,山黛空蒙,月波流转,倒蘸波间,融成一个清幽朦胧的境界。“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黄庭坚有《西江月》,曰:“远山横黛蘸秋波”似与此同情。不由使人觉之“山眉水目,顾盼含情”的女子袅袅出现。“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荷花又称为凌波仙子,语出曹植《洛神赋》,“灼若芙蓉出绿波,”“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故得名。面对荷花香艳,凉夜清风的美景,作者不由发概叹,良宵美景君应赏,别负青春美少年。 这首赏荷词,词风清韵,如月下荷塘,清新雅舒,暗香袭人。赏荷而不仅见荷,天光云影,山容水态皆入眼帘,而处处都烘托出一种赏荷时的恬淡温馨的气氛。遣词造句中,精挑细拣,“秀、静、瘦、远 ”字字含情。有人谓“ 莲体实肥,不宜言瘦”,(王若虚《滹南诗话》)并尝易“腻”字,意虽同物,而词境界全无。 个人资料: 蔡松年(1107~1159)字伯坚,因家乡别墅有萧闲堂,故自号萧闲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金代文学家。宋宣和末从父守燕山,宋军败绩随父降金,天会年间授真定府判官。完颜宗弼攻宋,与岳飞等交战时,蔡松年曾为宗弼“兼总军中六部事”,仕至右丞相,封卫国公,卒谥“文简”。松年虽一生官运亨通,其作品在出处问题上却流露了颇为矛盾的思想感情。内心深处潜伏着的民族意识使他感到“身宠神已辱”,作品风格隽爽清丽,词作尤负盛名,与吴激齐名,时称“吴蔡体”,有文集《明秀集》传世。 《鹧鸪天》阅读答案6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 宋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l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u)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轻微、新鲜、清爽等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大眺、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例:“白芒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鹧鸪天》阅读答案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 2.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6分) 3.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 5.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请对此进行分析。(6分) 6.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5分) 7.这首词上片写的是(季节)雨后院落周围的景色。 8.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境,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请结合下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2.“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3.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 4.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大意对即可)参考答案: 5.从听觉写声:“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6.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失落情绪。 7夏末(秋初),幽狭淡雅(清新) 8.①苦闷、抑郁的心境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最后两句画龙点睛,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饶有情意似的,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说天公殷勤送来凉雨,却含有自嘲的酸辛,隐藏着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中,“凉”,双关,既指天气凉爽,又指生活无聊,“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刻画了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鹧鸪天》阅读答案8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改火:指过了一年。筠:竹。只应:只以为,这里指“岂止”。 19.苏词画线句用、的表现手法盛赞了友人在面对坎坷奔波时所坚守的品节。(2分) 20.以上两首词同是写送别友人,苏词与辛词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6分) 答 19.比喻、对偶、象征(答对1个给1分) 20、相同点:两人均宽慰友人,不必为离别哭泣,要保重自己。(2分) 不同点:苏词认为人生如寄,无须为暂时的离别伤情,表达了苏轼旷达洒脱的情怀。(2分) 辛词认为友人此行的风险并不只是自然方面的艰辛,来自小人的威胁和陷害才是最危险的,表达了词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和自己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2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9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 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此二句化用古乐府丧歌《薤(xiè)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6.这首词上片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赏析。 答案 比喻,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枝叶凋零,生意索然;而池中原先那对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肯定也经历了失伴之苦吧!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格外悲凉。 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下片作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厚感情和无限思念。“原上草,露初晞”,借景抒情,既实写坟场之杂草凄凄景象,又暗示妻子逝世不久,感叹人生短暂,以引发下句“旧栖新垅两依依”的深情。最后两句通过细节描写来写人。作者躺在妻子曾睡过的床上,聆听着南窗的夜雨,遥想当年妻子在深夜里为自己补衣的情形,沉痛地表达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 《鹧鸪天》阅读答案10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晩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鹅湖,山名。在今江西铅山县东北。辛弃疾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书咄咄:晋殷浩被废黜后,用手在空中书写,作“咄咄怪事”四字。唐司空图隐居山中,作《休休亭记》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汉班嗣书简云:“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枕簟”句写气候变化。虽未入秋,但秋意来袭。这种清冷的感觉,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反应,也是词人心绪的外露。 B. “断云”句写江上风光。漂浮水面的片片烟云在落日的余晖中渐渐消散,这景象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给人以阴冷的感觉。 C. “红莲”“白鸟”二句转写近景,池塘里红莲盛开,相互偎依,宛若喝醉了酒的美人,堤岸上的白鹭却静静地兀立着。 D. “醉”字由荷花之红引出,“愁”字由鸟头之白生发,造意遣词,俱尽其妙。红莲白鸟互相映衬,境界优美。 15. 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答案】 14. B15. 词人连用三个典故,看似向往安闲隐居的生活,实际上是悲愤故作旷达之辞,词人志在恢复中原,却遭排斥打击,感叹自己病后精力衰退,深恐无法为国效力。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本题B项“这景象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给人以阴冷的感觉”对诗句画面意境理解错误,应该是描绘出一幅水远天长,苍茫无际的画面,给人苍茫、开阔的感觉。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尤其要重视注释的提示作用,再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题先通读全词确定情感,再抓下阕主要内容来分析,充分理解注释的典故,还要抓住“咄咄”“休休”“衰”“懒”这些关键词语重点分析其情感。下阕的前两句“书咄咄,且休休”连用用典,借前人被贬的悲愤来抒写自己的悲愤;第三句“一丘一壑也风流”再化用典故,以故作旷达之辞来更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后两句通过描写看似写病后衰弱的寻常感觉,实则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英雄易老”的悲愤。最后知人论世,结合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恢复中原,不难得出他深恐无法为国效力的感叹。 《鹧鸪天》阅读答案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庠 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 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 词人简介 苏庠(1065~1147)南宋初词人。字养直,初因病目,自号眚翁。本泉州人,随父苏坚徙居丹阳(今属江苏)。因卜居丹阳后湖,又自号后湖病民。苏坚有诗名,曾与苏轼唱和,得苏轼赏识,并因苏轼称誉其诗而声名大振。徽宗大观、政和之际,苏庠曾依苏固与徐俯、洪刍、洪炎、潘淳、吕本中、汪藻、向子諲等结诗社于江西。在澧阳(今湖南澧县)筑别墅以供游憩。其后居京口。高宗绍兴年间,苏庠与徐俯同被征召,独不赴,隐逸以终。 1.词的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请试做简要描述。(5分) 2.“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表达出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写旅途上所见的秋郊景色:枫叶已经凋落,站河桥上望去,野水退落,呈现出秋季的寂寥。这两句准确而传神地抓住最能表现秋月黄昏郊外景色的典型化意象,富有立体感地描绘出一幅旅人眼中的秋色图景,渲染出秋的寥廓与苍凉、萧瑟。 2.结尾两句抒写别恨和迟暮之感。汉人送别,灞桥折柳,故“灞桥杨柳”即代指离别。“年年恨”是说离别的频繁。繁华凋落后,无人垂顾。作者借物言情,表达了词人哀叹流年、自伤迟暮的深沉悲慨。 《鹧鸪天》阅读答案12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些:语气词。 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答案一: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答: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答: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3.词的上阕“破”和”鸣”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 答:“破”写桑叶逐渐萌发、膨胀,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速度和力量。(2分)“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高兴、得意的神态。(2分) 4.此词为辛弃疾罢官闲居期间所作,你认为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答:词中用景物点染出生机勃勃的早春农村风光,组成的是一幅富有生命力的画面,(1分)透露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留恋和欣赏。(1分)同时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用“愁眉不展”的桃李衬托乡野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1分)表现作者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与追求。(1分) 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答案二: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 。(2分)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2分)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1)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2)破、鸣、点。(答对一个给1分) (3)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其它相同意思的答案,均给分) 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答案三: 1.前人评该词“工于发端”,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4分) 2.“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请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1分)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1分)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1分)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1分) 2. 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1分)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1分)结句“频倚栏干不自由”中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凝望已属徒然;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频倚栏干”,其离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2分) 【翻译】鹧鸪天·代人赋 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 东面邻居家的蚕宝宝,已经有一些钻出蛹茧。 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 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枝桠间归栖暮鸦点点。 山有的远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横向有的斜向, 青布酒旗那边有家小酒铺,可以打一些酒来。 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 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荠菜花中盛开。 【作者简介】辛弃疾(公元1140.5.18-1207.10.3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赏析】此词约写于淳熙十五年(公元1182年)前后,当时作者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已数年,写了一些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作品,这是其中一首。词题“代人赋”,实际写的是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读辛弃疾这首词,你会感到一股乡间清新的春风扑面而来。这首词是表现春天的美好的,但强调的不是城中的繁华和欢乐,而是农村的朴素和自得。 这首词题为“代人赋”,实际上是借为农家代赋,表达词人对农村风物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诗人对农村的感情,和传统的山水田园诗意有很明显的不同。他不是游山玩水,也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用一种喜悦的心情去观察农事和农时的种种现象,以欣赏农事的眼光来体味田园之美。细细体味这首词,可以感受到其中交织着两种情趣,一是大自然山水之美,一是人间田园之美,这里的田园和一般山水田园诗中的田园大有区别。它不是暂时的,客居的,而是属于自己心灵的家园。 上片以细腻之笔,描绘了一幅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景物图:桑树冒出嫩芽,蚕种已孵化出幼蚕,小黄犊在草坡上鸣叫,点点暮鸦飞归山林。作者写柔桑、嫩芽、幼蚕、细草、黄犊、寒林、暮鸦等农村常见的景物, 诗人先用了一个“破”字,和桑芽的“嫩”联系在一起,这正是早春的特点所在,也隐约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景物的关注和发现。至于蚕种生些,说的不是蚕种,而是从蚕种开始蠕动起来的小蚕蚁,也是初生的、少量的,很不起眼,诗人却为之注目。这里有诗人悠闲的心情,有一种默默的体察和喜悦。“破”写桑叶逐渐萌发、膨胀,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速度和力量。而牛犊的鸣叫和蚕种的生息,则属于一种农家田园的趣味。“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高兴、得意的神态。一句就像一个镜头,组合成一幅江南农村的春景图。虽然也用了“斜”、“寒”、“暮”等修饰太阳、山林和鸟鸦,却没有一点萧索之气,而点明是初春傍晚之景,说明初春的江南农村就已经是美如画,充满着勃勃向荣的一片生机了。整个画面的描绘细腻,表现出作者喜悦的感情。“斜日寒林点暮鸦”,寒林暮鸦,本来是有很浓的文人山水田园格调的,但是这里不落俗套,好在这个“点”字,用得很有韵外之致。点者,小也,远景也,在斜日寒林的空旷背景上,有了一个点字,遥远的视觉不但不粗疏,而且成了精致的细节。 下片用粗线条勾勒山和路。远的、近的山峰连绵不断,路是纵的、横的、斜的互相交错。“青旗”说明这里的生活也是美好的,有卖酒的,也有买酒的,可以让人一醉。这里进一步描写农村风情的优美欢愉,自在闲适。 最后宕开一笔写景,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相比,意谓桃李之娇弱不如荠菜之顽强,言外之意,也就是城市生活不如田园生活也。另外,词人对质朴平凡而生命力旺盛的荠菜花的赞颂,也体现了词人顽强进取的人生观和崇尚自然朴素的美学观。 李花不是愁风就是愁雨,可农村的荠菜花却不愁,而且开得十分茂盛,占有了美好的春光。同时也象征地表达了那些深居朝廷之内的高官,尽管荣华富贵,却娇弱得怕这怕那,全无一点生气;而在野的却是不怕这不怕那,充满着活力。国家的生机倒是在野者的身上,而不在朝廷。既表现了对农村生活的爱好,又表达了作者对昏庸*败朝廷的失望和抨击,见出作者虽罢官在野,仍时刻不忘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这首词有一个特点,就是全词本来是抒情的,但是在语言上,却大体都是叙述,甚至充满了白描。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人家,和杜牧的《江南春》中的“水村山郭酒旗风”是同样的意境和手法,但是辛弃疾和杜牧不大相同,他不是以城市人的眼光来欣赏山水田园,而是把田园当作家园,并且表示,田园和家园比之城市要精彩得多:“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城市中的春天当然也是美好的,但是那里的春天和美艳的桃李花联系在一起,那里的春天也像桃李花一样暂短,经不起风吹雨打。诗人用了一个“愁”字点出了他的倾向。 此词寓议论、抒情于写景之中。作者以细腻之笔描绘农村的景色,清新疏淡,以粗线条勾勒山、路,其中也描绘了农村美好和充满生机的生活。通过这些描写,寄寓了自己对农村生活的赞美。末尾两句则以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深寓了自己的议论,虽婉转而极为辛辣,真是一石数鸟。 在辛弃疾写出这首词以前,从来春天的美好都是和鲜艳的花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已经成为一种潜在的陈规,好像在鲜艳的花朵以外,再也没有什么新的可能似的。但是,辛弃疾却以他的创造显示,春天的美好,还可以从最朴素、最不起眼的荠菜花开拓新的想象天地。 《鹧鸪天》阅读答案13鹧鸪天·建康上元作① 赵 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本词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8.这首词炼字很有特色,此词前两句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5分) 9.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请作简要赏析。(6分) 8.“惊”字用得最好。(1分)“惊”字与首句的“那知”相呼应,(1分)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态,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3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其它的字,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2分。) 9.参考答案一: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的表现手法(2分)。词人通过回忆当年全盛时的欢乐反衬(对比)南渡后客居的悲凉(2分),突出了沉重的爱国之思(2分)。 参考答案二:主要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2分)。上片实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入对当年全盛时欢乐生活的回忆,结尾两句又跌入悲怆的现实(2分),表达了沉重的爱国之思(2分)。 赏析:赵鼎是宋代中兴名臣,此词作于建康(南京)上元(元宵)节时,表达了沉重的爱国感情。金兵南侵,而转徙异乡,不知不觉又是一年的春天到了,因为小桃到了上元节即着花。从开封到南京虽然不远,但总觉得到了天涯海角一般,心里特别凄凉,不禁回忆起在汴梁时的繁华景象。花枝在皎洁的月光下是何等地婀娜多姿,宫殿晶莹剔透,云彩多么绚丽。往事晃如一场“华胥梦”。东风一吹像惊醒了似的,不禁潸然泪下。 《鹧鸪天》阅读答案14家住东吴近帝乡, 平生豪举少年场。十千沽酒青楼上, 百万呼卢①锦瑟②傍。 身易老, 恨难忘, 尊前赢得是凄凉。君归为报京华③旧, 一事无成两鬓霜。 注:① 呼卢:古代一种博戏。 ② 锦瑟:代指歌女。 ③ 京华:南宋都城临安 (1)上阕中“十千”和“百万”两词有何妙处?(2分) (2)词人说“恨难忘”,他有什么难忘之恨?(4分) (3)这首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十千”“百万”,语气夸张(1分),写出了词人年轻时一掷千金(或“豪放不羁”“放荡不羁”等)的性格(1)。 (2)一恨岁月匆匆,年华老去 ;二恨抗金不成,报国无门。(或“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等)。 (3)对比(2分,答“今昔对比”、“虚(年少)实(眼前---年老)对照”、“反衬”(以少衬老)也可)。将上阕描绘的豪放不羁、意气风发的词人少年形象(1分),与下阕年老衰颓、凄凉落寞、一事无成的词人形象(1分)形成鲜明对比。 《鹧鸪天》阅读答案15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③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④一日凉。 [注释] 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③殷勤:形容雨能体贴人意,下得及时。 ④浮生:出自《庄子》: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谓人生在世,虚浮无定。 (1) 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2)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 参考答案: (1)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 (2)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大意对即可)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