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 |
范文 | 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模板,欢迎阅读与收藏。 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 篇1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需要铸造。本课作者朱光潜先生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阅读写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既有理论上的点拨,又有示例上的阐述说明,同时不乏趣味性。 2、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涉及表达交流运用诸方面。据平时了解,学生的阅读面不是很广,写作上基本表达还行,流畅度上没有太大问题。至于语言的推敲锤炼、表达技巧等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需要增强“咬文嚼字”的意识,需要培养一种谨严的精神。不管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都应对他们理论和实践上的引导,提高其语文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咬文嚼字”的本意、引申常用义,及其作者的解释。 2、了解字词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炼字也是锤炼思想感情。 3、提高速读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4、对文章分析评价,借鉴其由表及里的艺术手法。培养正确运用语言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文中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对应融合。 根据自己的经历及认识评价作者的看法和分析。 2、难点 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情感。 据文章观点及内容获得阅读和写作上的启示。 四、设计思路 1、教法构想 列举古代一些炼字的例子引入课文,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文中材料得出观点,重视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应注意一步步引导。为全面理解文意,设计对比阅读本文和《不求甚解》,重在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2、学法指导 重视课前预习,理解文章基本观点。课堂上学生集体讨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重难点方面作适当点拨。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两种不同的角度和追求。 五、教学实施 1、课前准备课文朗诵音频、录音放音机、《不求甚解》全文。 2、教学过程(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温故入新 1、作者朱光潜概况 2、重点字词读音释义 3、文章的整体思路及论证方法 4、引入新课(分析讨论文章内容,加深理解) (二)继续探讨课文,解决重难点 1、朱光潜对“推敲”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结合《题李凝幽居》的意境,谈谈你的理解。 (讨论后师总结)作者的分析评论就是独立思考,言之有据。他认为“敲”比“推”好,同学们也应有自己的看法。适合当时意境的才是最好的,就像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恰当的。 2、理解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1)从文段中归纳两种意义的区别 (2)体会苏轼“天上小团月”的妙处 (学生品味讨论,师总结)用“小龙团”只能体现出其与众不同或绝非凡品,而用“小团月”却能很好地传达出一种特殊的让人心旷神怡的意味,即“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两者是不同的。同学们应认真体会这其中的妙处。 (3)小练习:下列表述是否跟作者意思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蓝田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A、C两项不符合,曲解了东坡之意) 3、探讨第七段,完成思考题。 (1)文学创作上的“套板反应”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 (学生品味教材上“套板反应”的示例,看它们有怎样的共性。教师步步引导,再举一些示例,以加深理解,并启发学生反省自己在写作中有没有同类现象,或者自己所看的报刊杂志类有没有同样的问题。) “套板反应”本是文艺心理学上的术语,文中是指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常常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人们也就安于这些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比如提到女子美貌便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提到才高学深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新奇的意味,从而束缚了语言的创新,也束缚了思想情感的鲜活表现,而创作的动机就是要创新,要追求新的内容,新的表达,它们可以说是格格不入的,形象地说是“仇敌”。 (注意: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写作要创新,并不是全盘否定旧的东西,它强调的是不能安于套语滥调。比如一些典故成语等,有着丰厚的文化意蕴,适当地运用亦能为文增色,而不是不能用。) (2)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套板反应”的危害。 (三)从整体上理解全文,并扩展。 1、主要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斟酌文字,就是斟酌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作者朱光潜对咬文嚼字持什么样的态度? (主要是总结全文,仍要先强调“咬文嚼字”的成语意义及本文意义。) 本文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中应咬文嚼字。作者希望人们要克服“套板反应”,运用文字时切实体会思想感情,运用准确的文字,不能用俗滥的语言表达俗滥的思想情感,并且要有谨严的精神,文中通过许多例子说明这些道理,反映出咬文嚼字的必要性。作者要求我们在创作和欣赏中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3、学生活动:学习本文,你对咬文嚼字持什么态度? (开放性讨论,完全可以见仁见智) (四)对比阅读理解: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本文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并列出理由。该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结合课后习题的阅读资料,先由学生说,师最后总结) 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缘于讲的是不同的问题。朱光潜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是在文字上推敲,他说的是精读,精读就得咬文嚼字,就得咀嚼文字的意味。而马南邨说的是博览群书应注意的一点,不要太精细和固执,是泛读。这种方法的读书,力求广博,只求“观其大略”,有所会意,积累多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他们说的是两回事,都不失为有益的教诲,我们要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指导我们的实践。 (五)课堂延伸与课后作业 1、关注语文,咬文嚼字: (1)比较不同表达的不同效果 这两句话要说的内容是一致的,但A句是一般的陈述句,B句采用了反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感情色彩,增强了赞美的语气。 (2)体会字的选用 句中“泻”字,既写出了月光的清幽、明净,又与“流水”相配合,加强了流动感,更重要的是,衬托出了作者希望通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借眼前之景摆脱内心苦恼的思想感情。 2、课外作业 (1)对《咬文嚼字》的内容进行“咬文嚼字” (注重个性化分析,要求言之有理) (2)推敲括号中文字的运用 A、(忍)看朋辈成新鬼 B、红杏枝头春意(闹) C、云破月来花(弄)影 D、羌笛何须(怨)杨柳 设计体会: 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表达交流和写作实践中,能否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对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构想设计,本案采取的是启发、探讨式教学,重在学生参与,主动地协作解决问题,并要联系自己的阅读写作实践。 本设计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受文章内容,重点理解分析前三个事例。分析过程中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他们个性化理解的角度感悟用字的斟酌之必要,尤其是贾岛“推敲”的事例。第二课时重在误用字的联想意义而产生的用字上的“套板反应”,在教学中应循循善诱,设法引导学生的专心投入,去联系自己的阅读写作实践,真正意识到写作应创新的必要性,从而推陈出新,不断自励,逐步趋于用字艺术的完美。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觉得教师就应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课后进行反思,“业精于勤荒于嬉”,只要努力付出,一定会不断完善自己,提高教学水平,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本设计重视学生的参与,体现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认为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诱导学生方面应尝试多种方法,灵活一些。 课堂教学就应有充分的师生互动,其实有很多东西学生是完全能解决的,只需要教师稍微一点,即点化式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话说得很好,我们做教师的就得充分意识到这点,及时恰当地给予指点,把教学这条路走好,把学生带到光明而有价值的地方。 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 篇2学习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 2.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重点难点: 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预习点拨: 1.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 2.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导读学练: 一.诵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1.了解有关常识:作者朱光潜,著名,主要著作有和 2.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 正音: 锱 铢 镞 岑 牍 下乘 蕴藉 付梓 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 蕴藉———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二.概括,分析: 1.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 2.分析结构,归纳要点:不同,意味不同 第一部分:阐明的密切关系,意味不同,意味不同 正面: 第二部分:讲的使用负面: 三.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1.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2.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3.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注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情况来谈): 四.分析.借鉴: 1.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2.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巩固训练: 1.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时学习及写作情况,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2.进一步从文中筛选出重点语句,加以理解 并借鉴吸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进一步分析筛选,借鉴吸收 重点难点:结合文意深入理解 预习提示: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见解认识的语句加以体会 导读导练: 一、进一步分析借鉴: 1.研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 面”一段,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加以 回答: 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这共同点是什么? 以下表述是否与作者原意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2.为什么作者认为“惟陈言之务去”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3.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4.“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5.结合文意与个人体会,思考并回答“联想”与“意境”之间有何联系: 6.根据文意回答,“联想”“习惯”“套板反应”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二.深化理解: 1.结合文中的分析,你从所读古诗词中举例谈一下“推敲”的重要性和艺术性: 2.结合个人写作情况,谈一下自己对“套板反应”的认识及克服的方法: 知识巩固: 1.下列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Α.尺牍 剥琢有声 学福五车 刻苦自励 B.蕴藉 点铁成金 斟酌 清沁肺腹 C.俗滥 自鸣得意 流涎 索然无味 D.岑寂 不即不离 凝炼 锱铢必校 2.下列句子都是谁说的: ①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②惟陈言之务去 ③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作者认为王若虚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实在远不如原文”,并说”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对改前与改后还有什么见解吗? 4.拓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写何景,口头表述,并深入理解其特点。 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 篇3教学重点 学习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掌握评价鉴赏的要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古今名人学士阅读和写作时往往字字推敲,反复研究。唐朝诗人卢延让有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作诗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苦吟诗人贾岛也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句子,极言炼句时间之久,吟成后之欢悦;诗圣杜甫也留下了“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句,以表明他执着地追求这种语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其实,语言文字,不只是单纯语言的问题,“……正是语言使人成为人,人是在语言中生成的。……决不能把语言仅仅看成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语言的历史也就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历史。”“语言与人(人类)的生命、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学习语言,同样也就是对沉淀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命、人的意志的体验,对表现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存、人的生活的认同,也就是作为人类心声的具体的个别的心灵的同化。”这说明语言文字与人的生命体验、生活体验、认识境界有着密切的联系。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从阅读和写作的角度提出了与之相似的观点,板书: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 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3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是一个贬义词。 朱先生却独发新见,反其义而用之,提倡“咬文嚼(jiáo,上下牙磨碎食物;)字”。 今天我们主要从评价鉴赏的角度来学习这篇文章,掌握评价鉴赏的要领,学习朱光潜先生的鉴赏方法。下面打开课本。 二、课文研习(22分钟) 1、研读文章的1—2段。 问:作者举了什么例子,作了怎样的分析。 明确:郭沫若改的二句台词。作者的议论,一个改得好,一个改得不好。 问:在说明修改效果时,作者还联想了哪些作品? 明确:改得好,他引用《水浒传》杨雄醉骂潘巧云一段来印证,说明“你这”句式的意思和用法。改得不好,他引用《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一句,来说明“你是”的特定意味。类比说理,令人信服,他的知识的确让人佩服。 问:郭沫若改得不好,又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轻易放过;就连郭沫若那样的文学家,在用词上也会有小毛病,这说明,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得下苦功夫、细功夫。 既然是“咬文嚼字”,那我们也不妨对他这两段进行一番咬文嚼字,看看他的文章是否有失误? ⑴文章第二段开头:“这是炼字的好例。”“这”字指代不明。因为第一段实际上说了郭沫若炼字的二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⑵第二段中先说:“‘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而接下来分析《红楼梦》中的话却说:“也带‘你不是’一点讽刺的意味。”这“讽刺”怎能没有情感色彩呢?而这一点郭沫若实已注意到:“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 朱先生是语言大家,也“智者千虑”,会有“一失”,说明用好语言的确很困难,那么评价鉴赏又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呢? 评价和鉴赏是一种较高级的阅读能力,根据上面我们的做法,不妨来总结一下: ①独立思考。正如我们自己所做的那样,不能盲从,既不迷信传统,也不迷信权威。 ②实事求是。先哲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不迷信盲从,就要求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作品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敢于怀疑,更要实事求是。 ③掌握方法。咬文嚼字。 ④充足储备。“腹有诗书气自华”,朱先生能够对问题有真知灼见,与他深厚的储备有关。这就要求平时注意资料的积累整理。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朱先生的“咬文嚼字”之法,学一种呢还是多种。 2、如果第1—2段是从“句式上的选用”方面来评价鉴赏的,那么课文第3—4段呢? 问:作者举出什么样的例子,从哪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王若虚改“李广射虎”一段——简笔与繁笔 作者的议论,失去了原文的味道。 问: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文字是好是坏,关键要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3、读文第5—6段。 问:举了什么例子?作了怎样的评价? 推敲的故事——练字。 小团月诗——字的联想意义。 问:这些分析对我们有何启发? 阅读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像和联想,准确把握作品的内蕴。 完成板书: 咬文嚼字 1、独立思考 2、实事求是 3、掌握方法:句式选用,文字详略,字词推敲,联想想像 4、充足储备 三、课堂训练(18分钟) 1、“推敲”这个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朱先生对此也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下面,结合《题李凝幽居》全诗的意境,大家来评一评。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在学生充分讨论发言后,教师可以提示:实事求是,联想想像,还是“敲”字好,它绾合“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按理晚上看不到宿在池边树上的鸟,万籁俱寂中,老僧(或许正是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作者抓住这一转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以闹衬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又不露痕迹地切中了题目的“幽居”二字。“敲”字正见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而“推”的“自掩自推”的“冷寂”,不仅让“鸟宿池边树”显得无理,意蕴也浅得多。 2、请分析王安石改为“纷纷”二字好在哪里? 晴景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提示:实事求是,联想想像,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3、请分析《菊花台》歌词,看黑体字的句子好在哪里?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雨轻轻弹,朱红色的窗,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随风飘散你的模样。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躺。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 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提示:实事求是,推敲句式,比拟借代;联想形象,以物喻人。 四、课后作业 继续进行“咬文嚼字”的课外活动,自找美妙的生命体验。 设计自评: 这堂课将传统的“教课文”,改为“用课文教”,体现了“课文是一个例子”的思想。课文学习的过程中读、研、总、习、拓,层次清晰。教学中突出了能力培养,即从课文中得方法,在运用中懂方法,悟方法。 这堂课的教学与前一堂课的语基训练(字形、字义、词语)和作文素材(作者简介、材料开发)结合起来,可以为语文教师提供一个参考的思路。 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许多学生的通病,因此应该作为教学重点。 据此,本文教学目标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 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对这个成语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云:……;《汉语大词典》中云:……(见教师用书)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提名阅读 四、分析课文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 明确: 例子分析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明确: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对本文“咬文嚼字” 本文在语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师一一指出。(见另文)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 篇5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学重点: 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幻灯片显示)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 三、分析课文观点: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读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 明确:看课文 例子分析道理: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四、引申: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4)填词: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xx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提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大家填写的词是什么? 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明确:为什么大家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 小结: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运用: 课堂口头作文练习:任选一词口头说一段话,要表达出主观感受。 1、太阳 云 天空 校园 人们 小路 2、我 树林 飞 鸟 风 六、作业布置: 大家回去拿出自己以前的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 篇6一、教学三维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四、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明确: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 →启示: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明确: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明确: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 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明确: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明确: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明确: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明确: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四.总结: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 即举事例,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 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 二.分析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A.正面:点石成金。 B.负面:陈词滥调。 2.什么叫直指的意义?什么叫联想的意义?各有什么特点?各用什么修辞格?(略) 3.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的区别是什么?(略) 4.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 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 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 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 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无创作动机。 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 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 B.必须勤奋。 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归纳总结: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写作目的: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四.造句:活用词语,推陈出新的句子。 初来乍到→初学乍练。 五.作业:课后练习。 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 篇7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学习重点 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学习难点 品味妙语佳句。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导入 :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一、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本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段。 ②在理清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讨论中心论点。 2具体研习,突破重点、难点。 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2题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解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旨,中心论点在第3段才出现。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中心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单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为此中心论点的辨析要作为重点,并且让全班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与评析并重。) 3欣赏品味。 课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剖析。 第3段计有7个完整句,第①句到第⑦句可以看作一个句群(意群)。第①句又承第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打住。第③句承①句稍展开。第④句承①③说明原因。第⑤句进一步申说。第⑥句与第⑦句(含例)是从反面证明。如作图解,可这样画。 剖析这个核心段可以确立其在全课中的地位,进而有利于确定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再者也可以窥知作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的风格。 4课堂训练。 ①本文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观点与论题的异同(前面题解时没触及): ①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 ②论题多用短语及非判断句,非陈述句表达,而论点则要用判断句或陈述句表达; ③论题指示、框定观点;论点围绕、点击论题。 ②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 A朱光潜与马南郁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文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文单说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则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情感,最精确地表情达意。 B“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读。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函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 C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 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解说:这两道题的设计很有匠心。第1题考查归纳推理(概括能力)。第2题所用的材料曾在旧高中课本第六册选用过。摘录马南邮貌似截然相反的观点及论据,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选这两题作为课堂练习旨在巩固对本课中心论点的认识,并初步培养对读书的正确态度方法。) 5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文章论证结构的把握、段落层次关系的分析以及典型语段的品味来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最后我们还通过做课后第二题,达到对作者观点的进一步认识,并初步评价了作者的观点。 (解说:此小结旨在使学生明确本课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的教学目标进行的,专心致志,决不旁鹜。作者的观点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不可拘泥,也不可不看所读对象及读书条件等刻意套用。)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2自选一个段落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例证法,即怎样运用实例充分展开证明论点的? [课堂板书设计] (预先写在投影塑料纸上,按授课程序逐步显示)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 篇8导学新概念: 新教材说明指出:“阅读训练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高一),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文言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正是依据这个要求确定的。在我国的文学宝库中,有许多精品,纵横古今,囊括中外。课本编者独具匠心精选了许多美文精品,特别是现当代的一些学者文人的作品。如钱钟书、余秋雨、汪曾祺、朱光潜等。面对这些熠熠发光的篇章,分析评价、借鉴吸收显得尤为重要。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强调从某一个侧面进行分析,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方可谈得上借鉴吸收。当然我们借鉴吸收的是其中的精华,借鉴吸收的是有用的东西。而《咬文嚼字》本身了具有这种特点。 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古人炼字的好例子,大家能举上几个吗?(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这些炼字的做法,似乎显得有点咬文嚼字,但实际上却调整了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正阐明了这一点。 二、教学过程设计: 要求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仔细分析原作,可设计表格帮助学生分析。 参考表格如下: 例子分析说明的道理文章主旨 品味评价: 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 还可以采用复述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做出评价。 借鉴吸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师可引导学生召开专题讨论会,研讨学习了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后你得到了什么或应吸收借鉴哪些。如从材料方面,可以领会借鉴材料的重要,更领悟到积累材料的方法。从观点方面,注意领会观点和材料的完美统一。也可以研讨这些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为了检验学生借鉴吸收的结果,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练习来强化。如: 1、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有的作者已有评析。除此之外,低还有什么独到见解?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A、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B、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A、僧推月下门。 B、僧敲月下门。 A、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B、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A、这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 B、东家之子(女),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A、红杏枝头春意浓。 B、红杏枝头春意闹。 2、作者认为王若虚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实在远不如原文”,并说“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对改前与改后还有什么见解吗? 3、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习作中任找一篇,也来个“咬文嚼字”如何? 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 篇9一、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1933年回国前所作的《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对黑格尔《美学》的翻译,为他赢得了崇高声誉。他的数量众多的译著和译文为我国的美学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铺平了前进的道路。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解放后,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其他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艺文杂谈》。 三、课文分析 《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8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第l、2段为第一层次。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接着又列举了《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用的“你是什么”的句式,进一步阐明“‘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有力”。顺势指出郭沫若把“你有革命家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风度”并不妥当。这一组三个例子,典型生动。说明各种不同句式,还要适合不同语言环境要求的道理。在有力的例子证明下,再进行语法句式分析,顺理成章。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一层作者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删、词语的选择,这些可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映作者(或者读者)思想内核的锤炼,只有咬文嚼字,别无他法。它强调了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第二层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6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当然“确定”是基础,“控制”是难点,也是目的。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因为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个性。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的确需要作者的艰苦劳动,同时还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可见联想起来的难处,但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成金”。 第7段,承接6段说,苏轼善于联想,能点铁成金。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可怕的是“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陷入到联想的套语中,出现了“套板反应”的尴尬局面。 作者尖锐地指出:“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那么就可能是“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这种可怕现实并非耸人听闻,“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那些“省力”、“惰性”的僵化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如何去掉这一毛病呢?朱光潜先生告诫只要“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依然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于落入下乘”。 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 篇10【教学设计思想】《咬文嚼字》是一篇结构谨严、内涵丰富的文化随笔。朱光潜先生旁征博引,讲述了写文章时应该炼字的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又能随着作者的理性思考,感受文章蕴含的“理趣”。秉承先生的求真精神,锻炼自己的质疑能力。本节课力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经典诗句,感受炼字的妙处。尝试运用课文的观点解决在文艺欣赏创作方面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学习本课,引领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很清晰,在事例前后均有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这些语句,综合提炼作者的观点。达到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目的。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知识和经验,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自觉运用本文的观点进行鉴赏、修改、创作练习。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咬文嚼字》中的一些语句可能失之偏颇,引导学生能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跳出来,对某些字句做出评价,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首次接触文化随笔,对文中丰富的诗句、成语、文化现象感到陌生,在阅读上产生排斥感,进而也就不能深入钻研课文。针对此种状况,教师引领学生通读全文,筛选重要信息,抓住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 能力目标:从作者的观点中获得启示,品味炼字的妙处。 体会作者提出的“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主张,并将其运用于修改和创作练习中。 德育目标:培养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从课文中发现疑点,培育质疑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总结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品评诗句,体会作者观点。 运用本课所学内容完成修改和创作练习。 【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ppt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 二、创设情境具体分析炼字炼意 1.话剧《屈原》中有一段宋玉要离开屈原,婵娟斥责宋玉的戏。屈原的侍女婵娟怒斥宋玉时有这么一句台词:“宋玉,我特别地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导,你是(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哪种说法,为什么?找出作者对这个实例分析的语句。这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2. 李广夜猎时,见到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射箭,结果射中石头,箭深深地插进石头里面。李广天亮时再次射箭,但再也射不进去了。下面描述李广射虎的三段话,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A.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B.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C.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找出作者对这个实例分析的语句。从中我们获得怎样的启示? 3. 你更喜欢诗中第三句的哪一个版本,为什么?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找出作者对这个实例分析的语句。这又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4.以上是三个咬文嚼字的实例。你对“咬文嚼字”有什么认识? 三、提炼观点 1.作者对“咬文嚼字”有何种理解,其实质是什么? 2. 再一次选美大赛上,两位选手即将登场。下面是主持人对她们的介绍,你更期待见到哪一位? A.这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 B.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阅读第六、七两段讲了什么问题?两个例子从什么角度阐明道理。 3.默读第八段,思考咬文嚼字的态度、方法、目标是什么? 四、运用 1.比较下列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A.红杏枝头春意浓 B.红杏枝头春意闹 2. 欣赏唐代诗人齐己的《早梅》。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为第四句填一个字。 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 篇11教学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上获得一些启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 1)投影材料1 你是没有骨气的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人 辨析比较句子的含义: 不同句式 感情不同 投影2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问题:这样改好不好? 辨析明确: 不好 “这”字带有贬义 2)投影材料3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史记》李广射虎 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辨析明确: 文字一增一减 意味不同 视之,石也。 发现错误,惊讶 终不能复入石矣 失望 放弃 3)关于“推敲”的故事 提问:“推”一定比“敲”好吗?(联想意境) 辨析明确: 字眼不同 意境不同 4)投影材料4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独携小团月 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 辨析明确: 联想,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释“圆” 联想意义:易误用而生流弊 “套板效应” 三、联系实际 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上面的分析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表达的观点,我们已经和朱先生达成共识。 材料5: 《汉语大词典》 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3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朱光潜先生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义。 读课文,找一找朱先生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明确:不能懒 刻苦自厉 推陈出新求思想感情的精练与吻合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找一些用字精当的例子,体会妙处。 3思考练习二 第二课时 讨论课 比较《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读本) 一、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练习二) 二、课堂交流,(开放式) 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三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