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策划是幼儿园有效教研的关键 |
范文 | 策划是幼儿园有效教研的关键 改进教研活动的组织,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益是我们的追求。可以通过以下三个设问的回答来讨论教研活动的策划问题。 (一)怎样的教研活动才算有效?——关于目标的讨论 有效性是组织策划教研活动的最重要的目标。而反映教研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应该是: 1、针对性。老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自己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如果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没有这样的意图与愿望的话,这次教研活动就如同一场戏。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有两层涵义:一是对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二是对于不同教师群体需求的针对性。针对性的把握恰恰反映了组织者的水平。所以,每一次有质量的教研活动必然要有清醒的背景分析和明确的活动意图。 2、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设性。教研活动是老师成长与进步的“扶手”,而“蹬阶”的关键是研究活动后形成的帮助老师改进教学行为的理解与建议。如果活动中大家或人云亦云,或激烈争辩,但没有形成明确共识的话,明天的教学就还会是“原来的星星”和“原来的月亮”。当然这种共识并不仅指需要大家共同接受的结论,可能很多时候它会呈现为大家对多种行为的具体分析。 3、渐进深入的阶段连续性。要达到改进教学行为的目的,教研活动必然是坚持对某一专题的持续研究。这种阶段性的连续研究应该体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它是形成共识——行为跟进——进一步认识——进一步改进的“螺旋式上升”。它可以是大主题下的小专题的深入“剥笋”,也可以是分工研究的共享交流。 4、关注过程的生成性。教研活动的目标达成并不象“走路”。它没有明确的起点与终点。它的达成常常是真实参与的积累后的无形提升,而且不同老师的目标达成要比学生学习更具分化性。所以教研活动中不必采用及时评价来观察老师的进步,而要鼓励大家真实投入,要相信大家对过程的真实投入就必然会有真实回报。 5、理论结合实践的指导性。不少老师在教学实践上办法不少,但却难以道出其中的所以然。而如果能够道出其所以然,那教学行为的改进就会有稳定的理念支撑,教学行为的传播与推广才会有相应的支持。所以,教研活动的水平与质量常常反映在理论能否很好地与实践结合,能否帮助老师形成基于实践的理论。 有效的教研活动是我们的理想。但说说容易做做难。但只要我们坚持这个方向,坚持这样的追求,让老师真实地喜欢教研活动并不困难。 (二)如何实现“有效性”的目的?——关于形式的讨论 形式是为目的服务的。所以在讨论教研活动形式的同时,我们必须明确这些活动形式所对应的活动目的。 1、以观念更新为目的的有组织的理论学习 建立“大师训”的概念。不要孤立地区分教研与培训。特别是在学校层面,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只是两者在形式与侧重上略有差异而已。 校本培训的本质并非“场所的转移”,而应是“机制的创新”。它要改变培训内容脱离教学实际的现状,改变教师参与培训活动的角色。学校要从提高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和改进教师参与方式上下功夫,切忌将校本培训变为新的强制性学习。 2、以落实教学常规为任务的教学过程改进 对于学校来说,教学过程管理是教研工作的基础,落实教学常规是教研工作的前提。如何完善学校面向教师与教研组的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管理、课堂教学检查与评价、作业管理、实验与实践活动管理、考试与评价管理等,都是十分具体且极具业务性的工作,切不可简单地以刚性的制度替代研究、切不可以纯粹意义的评价替代指导。实际上,我们过去也开展类似工作,但问题是以事务性的工作方式来完成这些业务性的工作,从而导致教学过程的“走形”。 3、以提高教学技能为目的的教学分析(课例研究) 课堂教学一直是教研的重点。随着新技术的引入以及教学研究组织策划的加强,课堂教学分析这种教研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最常态的是一般的课例研究,有些课例研究从“连续”“滚动”开展上衍生,像上海的“三阶段两反思”以及朴素的“二度教研”等;有些课例研究以对比为手段,像“同课异构”等;有些课例研究从课堂教学过程的呈现方式上变化,像现场观摩、视频转播、片断组合、说课演课等;有些课例研究从不同课型或研讨主题上体现特点;也有些课例研究采用微格技术,或时间单元分析,或动作单元分析。这些研究主要还是围绕着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来展开的。 4、以解决教学实际的困难为目的的实践反思与探索(案例研究) 不过,当研究的着眼点集中到某一教学困难的针对性解决时,教研活动的型态又有新的线索。那就是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改进。我们认为,教师的反思精神与反思能力是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部分,善于发现困难与问题,善于找到问题解决的切口,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与成功,善于通过尝试解决问题等都是教师职业行为的重要方面。所以,以教育教学实践为素材,以叙事研究为主要方法的案例反思成为教师教研的重要方式。与案例研究相区别的是传统的研究论文。论文往往是以演绎为思维方法的议论文,而案例往往是以归纳为思维方法的记叙文。 5、系统化地研究解决教学困难的课题研究(行动研究) 当我们对教学实践中的困难,采用系统的、有组织和计划的研究策略时,教研活动呈现为课题式的行动研究。它将是围绕某一专题的阶段研究,并包括多种形式的组合和群体的协作。当然,我们要防止课题研究的过度泛化,对于普通老师来说,并不具备严格意义的课题的研究条件。而当我们对某一专题有相对成熟的研究思路后,可以采取有计划的研究行动。否则的话,课题研究并不成立,充其量是课题研究的前期探索。 6、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共享为目的的资源建设 学校教学研究必须坚持“合作性”的原则。教学研究的目的是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促进学习团队形成。象集体备课也可属资源建设的范畴。有些学校已经在降低学生学业成绩对教师评价的影响权重,而加大对教师参与合作性教研活动的评价和导向,甚至将教师在集体教研中的贡献半定量地应用到教师评价中,以改变当前教师间“竞争有余,合作不够”的不良风气。当然资源建设还包括学校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作业资源、教学设计等多方面的建设。从学校看,关键要构架一个平台。 7、促进观点与经验的交流、共享和碰撞的教学沙龙 从静态合作的资源建设到动态合作的教学沙龙。教师之间能否就教学实践展开讨论和交流是体现学校学习氛围的重要指标。教学沙龙的主题可以很集中,也可以相对松散。譬如关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作业有效性的反思,老师们把平时布置的作业拿出来进行实例点评,哪些作业的目的性是明确的?哪些作业能促使学生巩固知识和学以致用的?哪些作业是低水平重复的?哪些作业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效作业与低效作业的区别体现在哪里?作业设计的要求是什么?实际上,联系教学实际的,关于某一共性问题的反思与解决是老师们最需要的。 8、以竞赛比武的形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合作与竞争是辩证的。在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适当地引入竞争是必要的,关键是竞争应该怎样关注过程。在今天看来,竞赛比武并不是一件新事物,它包括课堂教学评比、说课比赛、论文评比等传统项目,也包括近来出现的现场命题比赛、教学案例评比、课例评点的评比等新形式。我们应该重视在项目设置与评价导向上的创新与调整,要把对教师教学的倡导反映到评价中,以引导教师的学习,特别要倡导老师做自己可能做和应该做的研究,而不是为了追求包装与虚假的水平。 教研活动的形式将是不断改进创新的。即便有些形式老了,但老形式也可以新做;尽管有些形式是新的,但如果不注意激励效能将会自然衰减的规律,而忽视及时改进的话,新形式也会很快蜕变。所以形式的核心在于其组织的策略。 (三)怎样让教研活动更有效?——关于策略的讨论 影响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譬如:对参加者需求的了解与尊重、组织者的创意及其基本理念、类似于教学设计的教研活动设计、教研活动的可参与性、组织者的经验与临场能力、组织者调动资源的能力等。我们概括了以下改进教研活动的策略。 1、明确工作背景和参与教师的需求 有效的活动首先必须是有的放矢的活动。不了解教师的需求是不可能组织起真正有效的活动的。活动组织前首先要进行调研,规划教研主题,摸清教师的认识和行为现状,掌握老师的基本需求。当然,同时还要掌握有关背景。 2、做好活动规划,设计教师的参与点,让每个环节都是有价值的活动 要有真实的收获,必须让参与者真正融入。所以如何通过环节设计,让教师的思想动起来,需要一定的任务作介质。教师参与点的设计是很有技术性的,这也是决定教研活动效果的重要方面。参与方式要多样化,参与程度要体现递进,要让不同层次教师都有参与的可能。当然巧妙利用参与者中的资源,是参与点设计的要点。 3、要有充分的准备,更要尊重真实的生成 任何活动都要精心准备,但过度准备,默守计划,把教研活动当作预设节目的流畅表演却是不提倡的。我们认为,充分准备不是为了展示,而是为了促进教师交流的“火花”,“预设”的目的要为“生成”服务。在许多教研活动上,老师都会准备比较完整的发言稿,但实际研讨中,其作用应该只是提示。但很多老师却选择了全文朗读。将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口头阐述出来,听众常会有理解的困难。因此在研讨中,真正重要的是过程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只有当教研活动能够起到激活“生成”的作用,教研活动才是成功的。 4、要营造对话交流氛围,同时把握好话语主动权的调控 教研活动最怕的是“一言堂”,没有交流就没有进步。但是无序的交流可能是低效益的,把握话语的主动权常常是教研活动主持人经验的'所在。 5、一定要达成研究共识,并关注行为跟进 教研活动的收获与成效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进步,二是行为上的改进。许多教研活动的小结往往是对过程的整理,却没有思考研究之后的认识提高,没有去关注最后的共识。教研之中,大家要从浅显的道理出发,提升为指导教学行为的基本理念,再根据可能,将理念系统化为理论。这种认识的进步应该有一点,是一点,共识的形成与延伸是收获的重要方面。当然仅仅停留在认识是不够的,光说不练也未必是有效的教研,只有将研究共识转化为进一步的教学建议,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改进才是教研的目的。 将叙事研究方法应用到教研活动的研究中,倡导用案例的方法研究教研活动的策划的思路。老师们既可以从一类活动入手,去总结这一类型教研活动的经验;也可以从一次活动入手,反思活动的得与失,讨论提高活动质量的方法和建议。案例的呈现形式也应特点纷呈,可以夹叙夹议,以议论分析为主;也可以叙议结合,以叙事介绍为主;也可以以教研活动实录的形式来展示。当然,我们无意以一种模式统一所有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的叙述形式,只要老师们带着研究的眼光去参与教研活动,认识教研活动,只要老师们重视教研活动中的收获与效率,就是校本教研精神的体现。 关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几点思考 语言是人的社会活动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前期是人的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期幼儿语言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语言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从小教会孩子说话,会用语言准确地表达思想。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幼儿的语言教育。 一、教师要想上好语言课,自身就要有比较强的语言功底。教师首先要会说普通话,其次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这样你的语言才会生动,具有感染力。教师的语言要文明,切忌生硬粗俗,要让文明的语言扎根在幼儿幼小的心灵。 二、语言教育要贯穿于其他教育之中,语言教育不能单打一。语言教育实际上与其他幼儿教育是一种互为基础、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所以,语言教育不仅是语言课教师的责任,而且应该贯穿于其他各项教育中,也是其他教师的责任。开发幼儿的思维是语言教育的基础,语言是思维表达方式良好的思维活动,应是语言表达的前提。如在体育课活动中进行语言教育,应先让幼儿观察教师的动作,请教师讲述爬、跳、跑等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然后让幼儿模仿教师的动作,再用语言表达是怎样做好动作的,这样通过让儿童亲身体验,再讲述活动特点,从而发展儿童的语言。 三、营造良好的语言教育环境。长在狼群中的孩子只会嚎叫,这就说明开放的语言教育环境对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语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敢于说话,善于说话,以丰富、生动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和开放的语言教育环境,不能让孩子只待在幼儿园课堂上学习语言,要让孩子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感受山,感受水,感受春夏秋冬;要充分理解孩子的心理,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让他们有感而发。另外,还可以用编故事、家长沙龙的形式加强幼儿语言训练。 四、利用多媒体帮助幼儿学习语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幼儿语言教育在观念、内容、形式、方法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和工具。教师应充分利用众多的视听手段,让幼儿在听、备、讲、做、想中充分积累语言经验。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