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物质的特性 |
范文 | 物质的特性 一、本章的总体安排 本章首先学习物质三态的相互变化,以及在物态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性。然后在分子的层面上学习物质的构成,并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物态变化现象。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溶解性和酸碱性。最后通过比较物质的不同特性的差异,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本章教材的特点 1、涉及面较宽 2、突出观察实验 3、注重联系实际 4、注意各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 三、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图片、影象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充分利用旁白、讨论、阅读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充分利用教学网、校园网、社区活动来收集资料,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充分设计好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科学方法 1、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2、建立假设是探究的基础 3、实验检验是探究的中心 4、结果(数据)的分析与归纳,作出判断是探究的关键 5、合作与交流是探究的升华 五、教学方法 1、讲授谈话法 2、观察实验法 3、探究讨论法 4、新认知研究性学习法 六、课时安排 第一节熔化和凝固 1、教学目标 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表现的不同点。 能说出几种典型的晶体和非晶体。 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 能根据有无熔点将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能说出硫代硫酸钠(海波)和冰的熔点。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 能根据液体凝固的特点,大致做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2、知识体系 熔化(吸热) 固态 液态 凝固(放热) 概念: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不同晶体有不同的熔点, 熔点 熔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冰的熔点为0℃,海波的熔点为48℃ 熔化条件 达到熔点 晶体 继续吸热 固体 常见晶体:海波、冰、石英、金刚石及各种金属 非晶体 无一定的熔化温度 常见非晶体:沥青、玻璃、松香、橡胶、塑料等 3、教学重点 晶体的熔化与凝固 4、教学难点 熔点、凝固点 5、学习准备 在两个玻璃杯里装入一些热水,杯口上放有两只小碟,再将一块奶糖和一块冰块分别放小碟上,通过观察,比较冰块和奶糖发生的变化(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筷子戳冰块和奶糖)。 6、讨论 1、晶体熔化的特点: (1)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化在一定的温度下开始,在一定的温度下结束。 (2)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吸收热量。 2、液体蒸发的快慢跟哪几个因素有关?你可以用哪些事实来说明? 3、在寒冷的南极地区,气温常达-40℃以下,在那里测量气温应该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为什么?(已知固态水银熔点-38、8℃,固态酒精的熔点是-117℃) 4、根据晶体熔化和液态晶体凝固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吸热一定会熔化 B、达到0℃的冰一定会熔化 C、0℃的水放热,水温立即降低 D、0℃的水吸热,水温立即升高 5。如图,为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图像,试分析各线段和各线段的连接点有什么意义? 6、熔点表 (1)知道表中的物质都是晶体。 (2)确认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3)了解哪些是低熔点物质?哪些是高熔点物质?它们在常温下处于什么状态? (4)记住冰的熔点。 6、拓展思维 1、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无论外界气温怎样变化,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始终是0℃,为什么? 7、探究 1、黑色覆盖物能吸收更多的热量使冰更快的融化吗? 准备:2只透明的碗、10块冰块、透明的食品保鲜膜、黑色塑料垃圾袋、一块手表。 在一个晴朗寒冷的天气里,把2只碗放在室外。每只碗里放5块冰块,一只碗蒙上透明的食品保鲜膜、另一只碗蒙上黑色塑料垃圾袋。每隔15分钟记录你在每只碗里观察到的情况,过一段时间后,碗里就会出现水,比较一下每只碗里水的多少,即可知道那只碗里冰化的快些。 2、探究:打扇子使人凉快的原因 (1)提出问题:打扇子人为什么感到凉快? (2)建立假说:可能是吹来的风温度较低;可能是风加速了汗液的蒸发,吸收了人身上的热量。 (3)设计实验:用干、湿两支温度计进行对比实验。 (4)得出结论: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导致物体温度变低。 第二节 汽化和液化 1、教学目标 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能比较两种方式的相同和不同。 能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蒸发现象。 能借助实验分析液体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蒸发和减少蒸发的事例。 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液体沸腾使温度保持不变,但要吸收热量。 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说明沸腾的实质。 能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液体沸腾的图像,能根据液体沸腾图像叙述液体沸腾的特点。 理解沸点概念,能说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际中的应用。 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是要向外放出热量。 能说出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能列举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际中应用的事例。 2、知识体系 汽化(吸热) 液态 气态 液化(放热) 概念: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蒸发 液体表面的温度 影响蒸发的因素: 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物质的特性 液体的表面积 汽化 概念: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沸腾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不同液体沸点不同,物质又一特性。 沸点: 在标准状况下,水的沸点是100℃。 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汽化的两种方式的比较: 蒸发沸腾 只在液体表面进行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在任何温度下均可发生达到一定温度(沸点)时才能发生 比较平缓的汽化现象剧烈的汽化现象 自身和周围物体温度降低又有致冷作用温度保持不变(即等于沸点) 3、教学重点 汽化现象和汽化的两种方式。 4、教学难点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点。 5、讨论 1、 液体蒸发的快慢跟哪几个因素有关?你可以用哪些事实来说明? 2、为什么用干手器能很快使湿手变干? 3、液体沸腾的特点: (1)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的; (2)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剧烈发生的; (3)沸腾时液体虽然温度不变,但要吸热。 4、蒸发和沸腾的比较 蒸发沸腾 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收热量 不同点特点 1、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2、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1、在液面和液体内部同时发生; 2、只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影响因素 1、液体温度的高低; 2、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3、液面上气流的快慢。 沸点的高低与液面气压的.大小有关 5、降温液化的缺点: (1)低温技术要求很高,实际上不容易获得低温; (2)许多物质不可能在低温环境下使用,如液化石油气。 6、有甲、乙、丙三支温度计,其中一支刻度不正确,现把它们分别放在空气中、盛酒精的开口瓶中和密封的盛有酒精的瓶中(如图),一段时间后,三支温度计的示数均为18℃,则: A、甲温度不准确 B、乙温度不准确 C、丙温度不准确 D、不能确定 7、人站在风扇旁吹风有凉快的感觉,如果将温度计放在风扇旁吹风时,温度计的示数会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6、拓展思维 1、如图,在大烧杯里放入水,再将一个装水的试管放入大烧杯内,然后给烧杯加热,为什么大烧杯中水可沸腾而试管中的水不能沸腾? 2、“清明时节雨纷纷”时说江南春天多雨,原来在春天,北方冷空气经常南下,这时南方的暖空气的活动也同时加强。冷暖空气经常在江南地区上空和冷空气交锋,当含有大量水蒸气的暖气团在某地区上空和冷空气团相遇时,水蒸气遇冷液化就形成了雨滴,这个地方就要下雨了。 7、探究 1、对着手吹气,手有凉快的感觉,但对着手呵气,手就有温暖的感觉? 原来从肺部呼出来的气,温度约是37℃,而手的皮肤温度只有25℃--30℃。轻轻吹气时,暖气流与较凉皮肤接触,使手产生温暖感觉,使劲吹气时,气流速度增大,压力变小,手周围温度较低的空气就会挤压过来,混进呼出的气流中。这样,到达手上的混合气流温度就低多了。同时,使竟吹气,还会使皮肤表面空气层中的水分子蒸发加快,带走大量的热,所以手会产生凉的感觉。 2、纸锅烧水:找一个不漏水的小纸盒或牛皮纸糊一个小纸盒,在盒里装一些水,搁在用铁丝做成的架子上,用酒精的灯从底部加热,能将盒内的水烧开而纸盒完好无损。有一点必须注意,纸盒必须是不渗水的,否则由于不断有水渗出,水吸收了大量的热而汽化,以至于使得盒内的水温升不上去,一直不能沸腾。另外,加热不能太快,否则散热不及,纸盒还是可能被烧着的。 3、你能试一试将你的手指在冷水里浸一下,根据手指的感觉来判断风向吗? 第三节 升华和凝华 1、教学目标 (1)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2)能说出物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凝华时要放出热量 (3)能用升华和凝华解释一些典型的现象。 能用物态变化观点说明云、雨、雾、露、霜的形成 2、知识体系 升华(吸热) 固态 气态 凝华(放热) 3、教学重点、难点 用升华和凝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的现象 4、学习准备 在家里利用电冰箱进行观察活动:将电冰箱冷冻室里的冻鱼、冻肉或冰棍等食品取出,看看这些食品表面会发生什么变化。 5、讨论 1、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冷? 2、冬天早晨看到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 凝固而成的 直接凝华而成的 液化而成的 先液化,后凝固而成的 3、棒冰周围的“白气”是( ) A、冰升华后产生的水蒸气 B、冰表面水蒸发后产生的水蒸气 C、冰升华后产生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 D、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 4。下列物态变化都是需要吸热的是( ) 升华、汽化、凝华 凝固、液化、升华 熔化、汽化、升华 凝固、凝华、液化 6、拓展思维 云、雨、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分别属于哪些物态变化? 7、探究 试一试用你家的冰箱来寻找霜,写出你的探究过程。 第四节物质的构成 1、教学目标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2)了解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3)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蒸发和沸腾等物态变化现象,从而加强对物态变化现象的理解。 2、知识体系 分子很小(体积、质量都很小),光学显微镜也不能看见 分子 分子间有空隙 物质的构成 其它微粒 3、教学重点 物质的构成,分子概念的形成过程,分子的基本性质。 4、教学难点 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运动 5、分子的运动的实验 气体的扩散(实验) 液体的扩散(实验) 固体的扩散(举例) (1)液体扩散实验的教学建议 ,物质的特性 先不要告诉学生哪杯水是热水,哪杯水是冷水。让学生发现红墨水在两杯水中扩散快慢不同,猜测是什么原因造成后,再让学生用手触摸,比较一下两杯水的冷热。从而得出扩散的快慢跟温度的关系。 让学生先猜测,红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快慢是否一样,再设计实验进行检验。为了使实验做到“公平”,应当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如挤出的红墨水应当等量,等)。 6、讨论 1、汽化现象的微观解释 (1)蒸发 (2)沸腾 2、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香水瓶打开盒后,满屋子都充满香味 B、扫地时太阳光下能看到大量尘埃飞舞 C、糖放入水中,整杯水都变甜了 D、用光学显微镜能观察到许多细菌在活动 3、用注射器将红墨水注入一杯清水中,过一回,整杯水都红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是水分子的扩散现象 B、这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C、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 D、液体、气体、固体均可发生这一现象 7、拓展思维 1、请用分子是运动的,分子的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等知识解释熔化现象。 2、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菜需要几天,而把萝卜炒成熟菜,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A、盐的分子太小了,很容易进入萝卜中 B、盐分子温度低是停止了运动 C、萝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 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激烈 7、探究 制造金属零件时,常把零件放到含碳的液体中加热,可使碳分子渗入金属零件表面,从而增加零件的硬度。这是什么缘故? 分子运动论的知识告诉我们,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作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况且,分子间还存在间隙。 但金属零件放到含碳的液体中就开始了两种不同物质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扩散。通过加热升高了含碳液体和金属零件的温度,加快了碳分子的渗入速度。碳分子渗入金属表面以后,使金属表面分子间的间隙减少,从而增加了金属的硬度。 第五节 物质的溶解性 1、教学目标 (1)以食盐和蔗糖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并不相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与温度有关。 (2)以色拉油在水中和在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在一种物质中不能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可能会溶解。以汽水为例,确认气体也能够溶解在液体中,并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强。 (3)以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4)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2、知识体系 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并不相同 同一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外界的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物质的溶解性 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液体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低 放热 物质溶解过程中会有热量变化 吸热 3、教学重点 物质的溶解性,影响物质的溶解快慢的因素。 4、教学难点 溶解的吸放热情况 5、学生探究实验 1、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 2、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3、某一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还是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4、油在水中能够溶解吗? 5、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液体里? 请认真阅读后动手做实验。在做实验时,两位同学分分工。一位完成任务一,另一位完成任务二。在实验过程中要多多交流。 任务一, 1、用量筒量取10毫升水,倒入一只空烧杯中。 2、先取1满药匙蔗糖,加到以上有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 这些蔗糖能完全溶解吗?________________ 3、再取5满药匙蔗糖继续加入以上烧杯中,再用玻璃棒搅拌。蔗糖能完全溶解吗?_________ 4、根据以上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 1、用量筒量取10毫升水,倒入一只空烧杯中。 2、用胶头滴管取色拉油,滴1滴到以上的烧杯中,并进行搅拌,色拉油能溶解吗?_______________ 3、用量筒量取10毫升的香蕉水,倒入另一空烧杯中。 4、滴1滴色拉油到香蕉水中,色拉油能溶解吗?_____ 5、根据以上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 (一位同学做氢氧化钠溶解的实验,另一位同学做硝酸铵溶解的实验。实验过程中要相互交流) 1、在装有氢氧化钠的烧杯中加入约10毫升水,然后进行搅拌(注意不要让氢氧化钠溶液溅出,更不要溅到皮肤或衣服上)。你能感觉到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 2、在装有硝酸铵的烧杯中加入约10毫升水,然后进行搅拌。你能感觉到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 根据以上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四 探究: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1) 提出问题: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2)建立假说: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可能跟水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得越快;可能跟食盐颗粒的大小有关,颗粒越小,溶解得越快;可能跟是否搅拌有关,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3)检验猜测: A、检验水的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 子问题: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有什么影响?→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时间长,还是在冷水中溶解的时间长? 实验过程:将两包食盐同时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控制变量:两杯水的质量、温度取相同,两包食盐的 质量取相同,且溶解时都不搅拌。 搜集证据:记录两包食盐在两杯水中完全溶解的时间, 发现颗粒较小的食盐在水中溶解所用的时间较短。 B、检验搅拌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 控制变量:两包食盐的质量、颗粒大小取相同,两杯水的质量、温度取相同。 子问题:搅拌对食盐溶解有什么影响?→搅拌时食盐溶解的时间长,还是不搅拌时食盐溶解的时间长? 实验过程:将两包食盐分别放入两杯水中,对一个杯中的食盐进行搅拌,对另一杯中的食盐不进行搅拌。 控制变量:两包食盐的质量、颗粒大小取相同,两杯水的质量、温度取相同。 搜集证据:记录两包食盐在两杯水中完全溶解的时间,发现有进行搅拌的杯中,食盐溶解所用的时间较短。 (4)作出结论: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跟水的温度高低、食盐颗粒的大小,以及是否进行搅拌等因素有关。水的温度越高,食盐的颗粒越小,对食盐进行搅拌,食盐溶解就越快。 (5)交流和评价: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所获得的结果,比较谁的方案最好,谁的结果正确。然后达成共识。 6、讨论 1、下列条件中不能加快食盐溶解的是( ) A、升温 B、搅拌 C、研碎 D、降温 2、如图所示,用酒精灯给烧瓶中的冷水加热,发现有气泡从水中逸出,说明( ) A、温度升高,固体的溶解能力增强 B、温度升高,气体溶解能力减小 C、温度升高,气体溶解能力增强 ,物质的特性 D、水分蒸发,固体从溶液中析出 7、拓展思维 将汽水瓶盖打开,会有许多二氧化碳气体冒出,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有气冒出这不但说明气体可以溶解在液体中。另外,还可说明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性,随气压变化而变化,且气压越大溶解的二氧化碳越多。 8、探究 将白糖放入热水中溶解是否比放入冷水中溶解的更快? 第六节 物质的酸碱性 1、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有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说出典型的强酸和生活中常见的弱酸性物质;确认强酸具有腐蚀性。说出典型的强酸和生活中常见的弱碱性物质。确认某种碱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去污能力。 (2)会用石蕊试液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知道物质酸碱性强弱可用PH值得高低来表示,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3)知道物质酸碱性的强弱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酸雨的危害。 2、知识体系 酸:硫酸、盐酸、硝酸等 酸性物质 物质其它:CO2、SO2、苹果汁、柠檬汁等 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等 碱性物质 其它:CaO、CuO、小苏打、纯碱、洗涤剂 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定性(用石蕊试剂) 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酸碱性的测定 PH<7 酸性溶液 定量(用PH试纸) PH=7 中性溶液 PH>7 碱性溶液 3、教学重点 认识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物质酸碱性及其强弱的测定方法。 4、教学难点 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认识;PH值大小与物质酸碱性强弱的关系。 5、讨论 例1、下列物质呈碱性的是( ) A、纯净水 B、人的汗液 C、工业废气排放过多的城市的降雨 D、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 例2、你能说出正确的闻食醋的方法吗? 例3、20xx年,某校STS小组针对所居住城市某热电厂下游几十公里内的河水中鱼类几近绝迹的现象,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取得了一些资料:①测定热电厂使用的燃料煤含硫量,测得煤中含硫的质量分数为0、0064%。②了解煤燃烧后的气体排放情况,发现燃烧后的气体直接排放到了空气中,该热电厂地处多雨地区。③了解热电厂发电的用水的排放情况,发现发电用水未经冷却直接排入河中。根据上述调查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鱼类灭绝的主要原因; 2)、项目①中,STS小组采用了________分析法。 6、拓展思维 (1)、如图为判断物质的酸碱性时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图。 (2)、让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取四条细铁丝,下端拧在一起,插在胶塞中,放在玻璃片上,上端分开成树枝形,将浸有酚酞的湿润的棉花团扎在“树枝”上制成“花树”,在玻璃片上放半小杯浓氨水,罩上大烧杯(如图所示)。过一会儿,发现棉花团白色变成红色,犹如一株开满红花的“铁树”。从上述现象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7、探究 1、土壤酸碱性的强弱对农作物生长有很大影响(书P153),设计下面测定一块土地的酸碱度的实验,实验仪器和药品、采集土样、烧杯、玻璃棒、纯净水、PH试纸。 2、胃舒平药片(抗酸药物)是用来缓解胃酸过多而应起的胃痛的,下面用石蕊试液简单判断它的酸碱性: (1)、将两片抗酸药物碾碎成粉末后分成两份,移入两个试管中。 (2)、分别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纯净水,轻轻摇匀。 (3)、向第二支试管内滴加少量的稀盐酸。 (4)、分别在两支试管内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 (5)、观察并记录石蕊的颜色变化。 第一支你观察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支你观察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教学目标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能说出区分这两种变化的依据。知道物质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说出区分这两种性质的依据。 通过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习分类方法。 2、知识体系 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物质变化 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体、软硬、光泽、状态等。 物质的性质 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酸碱性、可燃性等。 3、教学重点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教学难点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 5。讨论 1、比较4种现象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现象有无别的物质产生 冰山消融无 钢铁生锈有 电热丝温度和颜色的变化无 木炭燃烧有 2、下列哪项属于酒精的化学性质( )? A、常温下为无色液体 B、酒精易挥发 C、酒精易燃烧 D、酒精有刺激性气味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钢铁烧红 B、棒冰从冰箱中取出冒气 C、糖被捏成糖人 D、钢铁生锈 4、将下列现象与对应的变化、性质用直线连接起来。 A、木炭可以燃烧 B、苹果烂了 C、湿衣服变干 D、樟脑丸变小①物理变化 E、金刚石很硬②化学变化 F、晶体有熔点③物理性质 G、煤燃烧④化学性质 H、钢铁会生锈 6、拓展思维 (1)发光、放热、变色等现象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2)现有糖和盐各一瓶,请你根据他们的物理性质的不同,写出区分它们的两种方法。 7、探究 有一杯酒精和一杯纯净水,你准备用几种方法来区分它们,请你试试看。 (1)根据气味鉴别 (2)根据熔点鉴别 (3)根据沸点鉴别 (4)根据挥发性鉴别 (5)根据可燃性鉴别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