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8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要求: 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人要守信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⒈出示九色鹿图,问:这是什么?观察,说说九色鹿的样子,出示句子读。 ⒉课文围绕九色鹿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 ⒈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自读课文,要求: ①用“”画出描写九色鹿内在美的句子, 用“△△△”标出关键词语。 ②用“”画出调达被救后的表现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并用“○○○”标出。 2.调达是否守信用?你是怎么知道的?用“————”画出有关句子,用“。。。”标出关键词语. 三、组织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相机指导好朗读,并结合观察课文插图。 四、学生听录音,听后质疑。 五、总结: 请同学说一句想说的话。 六、想象: 这件事发生后不久,一天,九色鹿又来到河边,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九色鹿飞跑过来,发现在汹涌的波涛里挣扎的又是调达…… 七、作业: 搜集民间故事,准备参加下节课的“民间故事会”活动。 附:板书设计 救 九色鹿 调达 抓 (见义勇为) (背信弃义)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童话,讲的是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树的故事。课文的两幅插图形象地展示了故事的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要密切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1种笔画。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要密切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教学方法 讲授 交流 表演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是讲一个关于三个小伙伴的故事。 2、板书课题:三个小伙伴 3、读题,讲解:伙伴就是同伴、好朋友。 4、提问:你有好朋友吗?你们经常一起干什么? 5、过渡:故事里的三个小伙伴是谁呢?它们在一起要做一件什么事呢? 二 课文学习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挖坑施肥培土浇水嘴巴鼻子拱就把 2)指名读生字词。 3)指名读课文。 三 指导写字 1、指名读:同拉么把巴没有要 2、根据笔顺集体书空。 3、师范写生字,学生观察字形结构、笔画。 左右结构的有:拉把没写时左窄右宽。没,右上不是“几”。 上下结构的有:要上下部分写扁些,要紧凑。 4、学生在书上描红,在《习字册》上练写。 5、作业:熟读课文。 四 齐读 五 小组合作学习 四人为一个小组,先读读3-5自然段,互相说说:“是谁解决了第二个和第三个困难的?用了什么方法解决困难的?”(学生合作学习,约5分钟) 教学设计方案 篇3一、教学目标 1.掌握菱形的定义,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菱形的性质定理1和性质定理2,井能用定义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 4.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菱形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能力. 5.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菱形的性质定理. 2.难点:把菱形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综合应用. 三、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手段 (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透影胶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用投影仪打出)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矩形中对角线与大边的夹角为36°,求小边所对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 3.矩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把较长的边分成5cm、3cm,求矩形的周长。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这时可将事先按课本中图4-33做成的一个短边也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4-39,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引出菱形概念. (三)讲解新课 1.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讲解这个定义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应突出两条: (1)强调菱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邻边相等. 2.菱形的性质: 教师强调,菱形既然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它就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此外由于它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组邻边相等”的条件,和矩形类似,也比平行四边形增加了一些特殊性质. 下面研究菱形的性质: 师:同学们根据菱形的定义结合图形猜一下菱形有什么性质(让学生们讨论,并引导学生分别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分析). 生:因为菱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可以得到. 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由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可以得到 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引导学生完成定理的规范证明. 师:观察图4-40,菱形ABCD被对角线分成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生:全等. 师:它们的底和高和两条对角线有什么关系? 生:分别是两条对角线的`一半. 师:如果设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a、b,则菱形的面积为什么? 教师指出当不易求出对角线长时,就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计算菱形面积. 例2 已知:如图4-41,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交AB于E,DF∥AB交AC于F. 求证:四边形AEDF是菱形. 引导学生用菱形定义来判定. 例3 已知菱形ABCD的边长为2cm,∠BAD=120°,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如图4-42,求这个菱形的对角线长和面积. (1)按教材的方法求面积. (2)还可以引导学生求出△ABC一边上的高,即菱形的高,然后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菱形的面积. 小结:(打出投影) 1.菱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2.菱形性质: ①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②特有性质: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每一组对角. (四)练习 教材P.153中1、2、3. (五)作业 教材P.160中6、7、8;P.192中10.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 本课挂图、生字卡片、小黑板、(词语、个别句子、练习题)和描写燕子的古诗,磁带、录音机。 2、学生: 预习本课,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思路】 本课的教学准备,要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春天的特点。可以启发学生对春天景物特点的了解,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想想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或者组织学生到野外去观察春天的景色,还可以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让学生对春天有一个切身的感受。 本课所描写的画面生动,语言优美,构成生动、感人的意境,教学时应把学生引入情境。我结合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加深对课文描写的意境的直观感受;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对春天的了解;也可以用媒体等其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春天的特征和美丽。还可以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感受光彩夺目的春天,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在朗读中体会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生机勃勃。朗读中,要注意让学生多读并体现读的层次。初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句大意。再读,让学生想象课文描述的画面和情景,进入课文描述的意境中去。当学生难以进入这种境界时,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或是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展现课文描述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对春天美好景物的想象;或是用轻松优美的音乐渲染,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美感;或是通过我本人入情入境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美景中去。最后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读,教师给予指点和解说。 比如,抓住课文的第一和第三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凑成小燕子是小燕子外形的勾勒,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突出活泼机灵的燕子的特点。读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朗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用朗读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情感。 比如,指导朗读春天一段,要定准轻松欢快的基调,语速要根据内容的变化时缓时急。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语调要舒缓、轻柔,体现柳丝的柔美多姿。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语速加快,要有赶集、聚拢之意。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要读出欣喜之情,读光彩夺目时,语速要放慢,语调加重,感情要饱满。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 教学中可以从燕子入手,按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第一自然段是从近处看到的燕子:乌黑的羽毛、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合成一个活泼可爱的燕子。第二、三自然段由远处看到的燕子各种飞行姿态。最后从远处看到的像音符般的燕子。教学中还可以把燕子和春天的景色联系起来观察,展开想象,体会燕子给春天带来了什么。学习课文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学习到的由近及远的观察方法运用到平时的观察中去。通过朗读,整体把握全文,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1、谈话: 当我们度过愉快的寒假,重新回到教室,回到学校,春天也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一说到春天,同学们会想到什么? 2、导入(播放《小燕子》): 有人说燕子是春天的使者。是啊,在春天这多姿多彩的图画中,怎么可以想象会没有燕子呢?今天,让我们伴着这美好的春光,一起走进有了燕子的春天,去欣赏美丽的燕子,去品读描写燕子的课文。 1、学生自由发言。 2、随着教师生动的描述,走进春天,想象春天的生机盎然,听着音乐调动起情绪。 观察挂图,初读课文 1、出示本课挂图。提出观察要求: ⑴ 图上画了哪些景物,按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的顺序说一说。 ⑵ 观察图中燕子的不同形态,同桌交流。 2、小结学生回答情况,板书课题。 3、提出初读要求: 图文对照,看文中哪些内容能在图上找出来。 1、学生根据要求观察图画,并作答。 2、听教师评价,明确本课课题。 3、根据要求初读课文,作答,相互补充。 再读课文,解决疑难字词 1、教师个别指导。 2、分段检查朗读情况,指导读好下面词和句子(小黑板): ⑴ 俊俏、吹拂、聚拢、掠过、偶尔、荡漾。 ⑵ 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1、合作读书,互相指正,练习把课文读顺。 2、练习了解自己的朗读情况。 品读欣赏,多元感悟 1、你喜欢文中的燕子吗?为什么? 2、结合学生回答内容,相机指导朗读。 ⑴ 评议。 ⑵ 小燕子为什么要赶?赶上春天了吗?春天来得有多快?(指导根据才赶集似的体会春天在细雨、微风中是怎样来的。) ⑶ 指名读三四段,评议。 第四段中为什么不用根而用 痕? 3、读了课文,你认为课文写了燕子的什么特点? 4、总结,再次放歌曲《小燕子》。 1、结合思考问题,学生自主谈想法。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男女生配合读: (男)一身 (女)乌黑光亮的羽毛 4、练习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5、指名读,想象光彩夺目的春天和在春光中飞舞的燕子的情景。 6、听读,评议。 7、体会痕的准确美妙。 8、思考并作答。 9、随着音乐,听教师总结。 练习朗读 播放音乐。 随着音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推荐方法,背诵本课。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目标】 1、体会战争的残酷和追求和平的人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透过行为体悟人性的本质。 3、领会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曾做过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对德国兵到一户被占领的农家去,那家的女主人正巧是一个地下党。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激烈战争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哪位同学能向我们概述一下这段故事? 学生讲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的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前一年,当时的德国法西斯已经处于兵败如山倒之际,但是有战斗就有牺牲,我们一起看看这里的蜡烛发挥什么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 2、翻译者:茅盾,我国著名文学家,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等。 3、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4、阅读课文,找出并朗读最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结合这些片段,说说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5、再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所体现的深层含义。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在假设,比较中品味。 ⑴为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⑵多次提到老妇人的围巾,这条黑色的围巾有什么特殊意味? ⑶“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品位原句好在那里? 6、品读文中意味深长的句子和场景的意蕴: ⑴如果你是寻找契柯拉耶夫尸身的士兵之一,看到老妇人在战友坟前续上新蜡烛,你会有哪些心理活动? ⑵“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象一个母亲的眼泪,正象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远不朽。”这两句话意味深长,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说它们的含义。 ⑶文章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老妇人的心理活动,用一两百字写下来。 7、课时小结。 8、布置作业: ⑴找出你认为最感人的细节描写;学习这种极力渲染的描写方法, ⑵探讨蜡烛在文中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教学设计方案 篇6教学要求: 1. 能学着教材的方法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姓 2. 按先中间后两边,先里边后封口的笔顺规则练习写字。 3. 朗读背诵歌谣《九九歌》 4. 能仔细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像,运用一段连贯的话复述图意。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习字词句 1.导入: 2.自读儿歌。 ⑴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儿歌。 ⑵指名试读,注意读准。 3.理解。 ⑴(出示小黑板)这首儿歌里讲了哪些姓? ⑵有哪些姓的音相同?哪些姓的音相近? 4.指导朗读。 5.拓展练习。 ⑴小朋友你的姓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回答吗? ⑵你还知道哪些姓不可以这样回答,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6.实践。 二、教学第二题:学写铅笔字。 1.读题,明确题意。 2.掌握笔顺规则。 ⑴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小、水、日、国。 ⑵按笔顺书空:小、水。 ⑶这两个字的笔顺规则是什么? 3.指导书写。 三、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 3.指导读好停顿。 4.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 一、理解题意。 1.指名读题。 2.本题要求是什么? 二、看图、听故事 1.出示四幅彩图,要求学生仔细看,专心听,认真记。 2.教师指着图,有声有色地读述这个故事,共讲三遍。 三、练习讲故事 1.教师重点指导练说第一幅图。 2.学生自由练说第二、三、四幅图。 3.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把四幅图连起来说,师、生给予评点。 四、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或讲给邻居的孩子听。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看到祖国的锦绣山川,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你是否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骄傲?是否为自己是一位中华少年而感到自豪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中华少年》。 二、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互相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阅读欣赏课前收集的有关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和图片。 四、整体把握,难句理解 1、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 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然后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2、默读第2、3、4、5自然段,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3、读第6、7自然段,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中华少年建设中祖国的坚强决心。) 4、齐读第8自然段,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 五、诵读,激发爱国情怀 1、自由朗诵(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分角色朗诵(甲、乙、丙、丁分配朗诵或四人小组合作读。) 3、表演朗诵。 六、总结升华 交流对有诗歌朗诵的体会。 七、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 教学设计方案 篇8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课前可安排预习。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 录音机、投影仪。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儿歌唱道(教师唱):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鸣一一。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仪或彩屏显示。 1.检查预习,让学生试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 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二、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