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马说课文教学教案 |
范文 | 马说课文教学教案 【教学重点】 1、说的文体特点:奇巧而善辩、文艺性的议论文 2、《马说》的寓意、比喻说理 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 【教学难点】 1、由马到意,透过文中情,体会文中气 2、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文学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文学研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构思。 2、掌握本文灵活多变的语言。 3、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等名句的含义。 【教学设计】 《马说》是一篇简短的议论文,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深入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 【主要学法】 朗读法、品味、交流。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查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疏通课文。 【课堂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简介文体及作者: 说(见前文)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⑴ 骈( )死于槽枥( )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⑵ 才美不外见( ) 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⑶ 食( )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邪同耶 材同才 3、教师范读全文。 4、学生朗读课文。 5、阅读课文并思考: ⑴ 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7、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 8、课后练习: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1、检查复习:背诵全文 2、课文学习指导 ⑴ 第一节:伯乐知马(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首句千古感叹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次句──愤愤不平千里马倒常有,可没有伯乐发现,愤世嫉俗。 末句──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不以千里称也也 肯定语气,寄予无限同情。 ⑵ 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首句──千里马的特点特别能吃,因此特别能跑。 次句──全节之关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末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层层蓄势,反问作结。也反问语气,愤怒谴责食马者害了千里马,向读者寻求公道与正义。 ⑶ 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首句──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的丑态 神态:执策而临之洋洋自得愚妄浅薄 语言:天下无马有眼无珠 末句──发表感叹归结全文中心不知马 其真不知马也( )也推测语气,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句末可以用!(强烈的讽刺感情)?(推测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问而后答,一锤定音)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看法。 ⑷ 归纳寓意,附板书设计,并作课外拓展。 学生思考: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什么 ?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全文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奴隶人(食马者) 不知马 害了马 (辛辣嘲讽) (愤怒谴责) 〖课外拓展〗 政途多失意 悲愤出奇文──中国古代怀才不遇文学初探 1、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文人怀才不遇?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山水风景,男女之情,咏史怀古,托物寓意)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古代文人哪一位? 韩愈 怀才不遇文学 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 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将上述你的观点写成一篇小论文,下节课交流。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