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观刈麦课文教案 |
范文 | 观刈麦课文教案 教学任务分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情感与态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媒体 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一: 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并试着概括诗歌内容。 生:了解作者 师:突出强调 白居易、叙事讽喻诗 生:自读 师:指出需认读、掌握字词 输税 农桑 曾 荷 晏 生:齐读、概括内容 师:整理、归纳 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读准诗韵,理解诗歌内容 情境二: 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请同学们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读,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用---------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 生:自由诵读 师:例: 幻灯1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得好,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为顾炎阳灼晒,为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 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生:赏读、探究、交流、发言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 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师:小结品析诗歌,学会赏析方法 问题: 引出文章主旨 1、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2、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生:发言 师:整理、板书 劳作辛苦苦--------------- 输税尽 生活困苦 愧-------- 同情-------- 关心百姓疾苦 把握诗歌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情境三: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将你的理解融入其中,读出情境、情感,并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文插图去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师:指导,提供词语 幻灯2 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 1、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2、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 词语: 一望无际 此起彼伏 汗流浃背 筋疲力尽 腰酸背疼 声泪俱下 忍气吞声 衣衫褴褛 面无菜色 悲痛欲绝 家徒四壁 仰天长叹 面红耳赤 生:读、想象、描述、交流 激发想象,再现诗歌意境 总结课文 师:总结学法 读诗韵,赏妙点,悟情感,创意境,现主旨 生:背诵全诗 触旁通类 形成能力 情境四: 课外迁移,读以下二则材料,并在课后动手去搜集更多的相关材料,想一想,与同学议一议,写出你的感想,班级交流。 师:出示材料 幻灯3 一、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二、中国26省市免征农业税,7。3亿农民特告别皇粮国税--------2005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升华认识,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讨者。为了使学生阅读兴趣更强烈、更持久,做到自主学习,有所发现,我让学生反复读,在读后抓字词自由赏析,在赏析的基础上想象自己进入了情境。由于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特别活跃,积极性也补调动了,真正让学生乐学、会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会将这一教学中永远的真理体现在每一节课堂中的。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