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望岳》说课稿 |
范文 | 《望岳》说课稿(精选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岳》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岳》说课稿 篇1说教材 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拓展阅读诗词九首中的第四首。由于本学期的课程安排前三单元是现代文,后三单元是文言文,考虑到学生接受的问题,我们调整了上课的顺序,第一单元上完,我们就上了第四单元。 说学生 我们八年级二班的学生正所谓是参差不齐,程度好的也有,什么也不知道的学困生也不少。但整体中间学生较多。我本节课的设计完全是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备的。 说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朗诵诗歌的能力,在朗读、解读、赏析的基础上领会诗歌大意和品味重点字句。引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结合诗人经历及背景资料体悟诗中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背诵诗歌。 说教学重难点 1、训练学生朗诵诗歌的能力,在朗读、解读、赏析的基础上领会诗歌大意和品味重点字句。引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结合诗人经历及背景资料体悟诗中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说教学准备 学生自主预习,教师制作课件 说教学设计 (总体构想)我的这堂课着重是想引导学生朗读、赏析诗句,感受泰山的神奇秀丽高俊等特点,激起学生和作者一样的志趣,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的抱负。 具体设计教学环节如下:激趣导入、走近作者、朗读感悟、探究赏析、明确主旨、链接拓展、作业布置。 一、导入新课(3分) (课堂上我喜欢给学生在一开始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同时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所以这节课我采用以图片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下面老师为大家出示我国名山的图片来欣赏,询问学生看了这些名山之后有什么发现、感受。(徐霞客曾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对此诗人又产生了什么独特的感受。板书《望岳》并解题(遥望泰山之意) 二、走近作者(2分) 对于我们班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有关杜甫的一般文学常识,大家都已熟知,何况课前已经复习,所以在课堂上没有必要过多的介绍,老师在大屏幕上只出示重点内容,做简单的提问,让学生温习即可。 大家现在一起来看大屏幕,看看有没有你不知道的,让学生齐读,并提问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朗读感悟(5分) (我们经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点,这一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把握重点字音、节奏、韵脚、情感等。具体如下:) 1、指名读(先学生后教师点评,包括正音、节奏、重音、语气语调,再指名学生读,直到大家都能流畅的读下去为止。) 2、听配乐朗读 3、出示强调内容,再读诗歌,指导读出感情(读得有气势一点、读的身临其境,读得高昂一点) 四、探究赏析(20分) (诗歌的赏析是学习诗歌的又一重点及难点,这需要老师关键到位的引导和同学们合作交流才能完成。所以针对学生的现状我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来启发和引导学生。让我们带着问题小组合作交流,结合注释、理解诗联、品析字句。边交流组长边做好记录,然后派代表发言按顺序来说。这时候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播与补充。) 1、全诗无一“望”字,但“望”字却贯穿全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研读品析诗歌具体说说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泰山的? 提示:远望 近望 细望 神望 2、这首诗分别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你是从那些字眼看出来的? 提示::宽广、苍翠雄伟、磅礴 神奇、秀丽、高俊、高险、幽深 问句表达对泰山 的惊叹,答句点出其巍峨的气势; “青未了”写泰山青峰连绵、一望无际。 “钟”字将大自然描写得如此有情;“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 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写泰山高险,凝望鸟儿渐入山谷,写泰山的幽深。 “会当”“凌”表明自己要登上顶峰的决心 3、诗人望岳之后,想到了什么? 提示:诗人游性未尽,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豪情 最后一联是述志之笔。点明题旨,气势不凡,意境高远;是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指名孩子赏析的过程教师分析出泰山的特点) (遥望、横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宽广、苍翠、气势磅礴) (远望、纵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神奇秀丽、高峻雄伟) (近望)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高险、幽深) (述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点明主旨,意境深远、气势不凡、富有哲理) 五、明确主旨(4分) (一贯我们的写作背景都是在学习文章的一开始,与作者一起了解。而这次我将写作背景放到最后探究主旨时再了解,目的是让学生结合背景深刻地探究主旨,我想这样效果会更好点。) (让学生说说本诗的写作背景,然后老师补充。) 1、了解背景:杜甫《望岳》诗,共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游山东初经泰山时,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24岁的杜甫应进士试落第后,借省亲之机(其父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开始了他在赵齐一带的漫游生活。漫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杜甫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本诗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2、明确主旨:本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勇于进取,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以及乐观自信的精神。同时也透露了诗人不止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豪言,也体现了诗人想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壮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杜甫之后几百年没人再敢写过有关泰山的诗,后来明朝的杨继盛写了一首《登泰山》:志欲小天下,特来登泰山。仰观绝顶上,犹有白云还) 3、背诵诗歌(理解诗联、明确主旨之后,让学生合上课本深情地背诵诗歌,颂出赞美、期盼之情) 六、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借拓展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抱负,积极乐观的面对自己的人生,同时也为了让学生练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知道,开元盛世年间,杜甫虽学业受挫,但面对巍峨秀丽泰山仍能满怀豪情壮志,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那么正当年少的我们学完此诗又想说些什么呢?(启发、想法、收获即可) 七、作业布置(1分) 1、默写《望岳》 2、积累有关泰山的诗句、成语、俗语各不少于三句 八、板书设计: (1—2)泰山的连绵、高大(远望)雄伟 泰山之景(1—6)(3—4)泰山高峻奇险(近望) (5—6)泰山山高、山腹之深(近看)壮观 教学反思 本节课完全是从学生角度考虑,作为常态课来设计。课堂设计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比较多,参与的成分大。但这堂课上完以后还是觉得有或多或少的遗憾,我和我们学生都是第一次到录播室去上课,感觉不适应,还有作为公开课听课老师较多,学生多少显得有点拘谨,发挥不是很正常,表现感觉不是很积极。所以以后我要让我的学生多适应各种环境,训练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望岳》说课稿 篇2【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4、学会赏析名句,领悟诗歌的哲理。 【重点、难点】 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赏析名句,领悟哲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诗圣”之称。他的诗被誉为“史诗”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了解“五岳”:东岳泰山(xxxx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xxxx米),位于陕西华阴县。南岳衡山(xxxx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xxxx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xxxx米),位于河南登封县。(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 三、朗读诗歌 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总结、评价,最后,再集体朗读诗歌。 四、感知探究 1、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间互相交流,掌握诗句的含义。) 完成后,教师再点名检查、集体点拨自学情况。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2、细读诗歌,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句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 3、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那么每句分别 五、背景介绍 六、品情感,赏名句 1、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温馨提示:赏析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分析内容 2、抒发情感 3、蕴含哲理 4、运用修辞 5、炼字角度 1)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举目四望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表达了作者希望登上山顶,俯视群山的意愿。 2)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七、拓展延伸 1、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2、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3、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 4、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5、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附: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写景:巍峨高大神奇秀丽 抒情:凌云壮志远大抱负 《望岳》说课稿 篇3一、导入 介绍泰山: 1、展示泰山图片。 “天下第一山”的美誉,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古称东岳,又称岱岳,被尊为五岳之首。自古有许多吟诵泰山的诗作,而以杜甫的这首《望岳》最为著名,因此被刻于碑碣,立于山麓。 教师可补充;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它们是: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市。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历代曾有72个皇帝到泰山封禅。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世界。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的说法。 2、背景: 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二、介绍杜甫 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人称为杜少陵。开元后期,举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后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杜甫诗歌创作历程: 1、读书和壮游时期《望岳》。 2、长安十年时期《哀王孙》、《春望》。 3、战乱流离时期“三吏”:《石豪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4、漂泊西南时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朗读诗歌 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 2、听范读,学诵诗歌。 3、自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内容 提问: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 参考: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五、诗句赏析 1、文题是《望岳》,在诗中哪些诗句写了诗人望到的景色? 明确:前三联。 2、最后一联和前三联有什么区别? 最后一联是诗人的想象,前三联是实写。 3、提问:分组研讨,理解诗句内容及情感,分析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 首联:泰山的雄伟壮阔——远望。 颔联:泰山的高大秀美——近望。 颈联:诗人的胸怀浩荡、眼界开阔。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细望。 尾联:想像之景,也是作者的愿望,表现了诗人想要实现人生远大抱负,登临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 六、交流启示 自学交流学习本诗得到的启示。 明确:胸怀雄心壮志。不怕困难,勇于攀登。 七、拓展 诵读并积累杜甫的诗《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八、作业 1、积累杜甫诗歌名句。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望岳》说课稿 篇4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拼音读通古诗,知道作者。 2. 能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3. 能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录音,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学习《营州歌》 1.出示古诗,听录音 2.简介作者高适 3.小组学习 (1) 读通全诗 (2) 理解诗意 4. 大组交流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意: 营州少年从小就习惯了茫茫的原野和丛林,旷阔的原野孕育了他们粗旷豪迈的性情。在城外的郊野上,时时可以见到他们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骑在骏马上奔驰猎射的矫健身影。这种崇尚通武的精神真让人叹服。听说,他们个个好酒量,千钟万杯也修想灌醉他们,而且,十岁的孩子,就都会骑马奔驰了。这可真叫我们中原人感到惊奇,甚至不可思议了。 5、朗读,试背 二、 学习《望岳》 1.听录音 2.自由朗读,理解意思 3.诗意: 号称五岳之首的泰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告诉你,在整个齐鲁大地,你都可以看到他清脆的山影,雄伟绵延的山势。正是由于大自然的偏爱,才使泰山集中了神奇秀丽的景色。日光照射下的山峰拔地参天,使山北和山南像黑夜和白天那么分明。望着层层缭绕的云气,不禁使我胸怀激荡。我睁大眼睛,久久地望着这迷人的景色,甚至连黄昏时归巢的鸟儿也尽入眼帘。啊,总有一天,我要登上泰山最高的山顶,去领略那眼底的群山变得低矮、渺小师的雄伟景象。 4.对照诗意,朗读理解,尝试背诵 5. 积累:你还学过哪些杜甫的诗 三、 布置作业:背诵古诗 《望岳》说课稿 篇5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视频及图片,请同学们自由发言。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出示幻灯) (二)朗读诗歌 1、配乐诗朗诵《望岳》(出示视频和音频材料)。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古筝曲)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加幻灯图片),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配乐)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岁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哲理美。 3、虚实相生 (七)背诵古诗。(齐背) 三、拓展 补充《春望》,试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望》--形象高大,已经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四、布置作业。 写出《春望》的赏析感言。(100-200字) 《望岳》说课稿 篇6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望岳》说课稿 篇7一、教学目的 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⑤⑥⑦⑧⑨⑩ 填出下列相应的山名: 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 西岳(华山)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二)一读全诗,了解诗体 1、律诗:①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颈联必须对仗);②押韵;③韵脚; 2、节奏:音节划分0000 (三)二读全诗,读准字音。 (四)三读全诗,掌握字义。 岱(泰山) 宗(首,大) 齐鲁(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造化(天地自然) 阴阳(山之北为阴,山之南为阳) 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阔) 会当(应当,一定要) 夫(虚词,无实义) 青(指泰山之色,青翠苍郁) 钟(聚集) 入(收入眼里,看到) 眦(眼眶) 凌(登临,登上) 览(俯视) 曾(通“层”) (五)四读全诗,了解诗句含义 1、解题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2、诗句理解 ①首联:首句远望,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郁,绵延不绝。 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状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②颔联:是近望,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 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③颈联:是细望,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④尾联: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最后一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六)理解性默写: 1、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2、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3、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4、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七)背诵默写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