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范文 |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 : 1、 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 2、 照样子,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3、 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2和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 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而骄傲。 教学重点: 1、 能正确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 2、 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而伟大。 教学难点 : 对文章段意的概括。 教学目标 : 1、 明确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及操作步骤。 2、 自学课文,读写、理解生字新词,知道课文大致内容。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课题 1、 你们看见过哪些桥? 2、 你所知道的,我国有哪些非常著名的桥? (教师举例: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等) 3、 教师板书:赵州桥 (教学生字“赵”、“州”)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赵州桥。它虽然没有南京长江大桥那样高大,但却是一座世界有名的大桥。为什么这座桥如此有名呢?我们学了课文就一定知道了。 二、听课文录音,自学课文 1、 教师布置自学要求: (1) 看清生字,会读生字。 (2) 划出带生字的新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 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自学,教师巡堂 3、 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你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 (2)、齐读新词 。,你已经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请说说看。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正确地读,即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介绍了什么? 每个自然段各讲了什么内容? 3、 学生可同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 四、课堂作业 1、 完成课堂作业 本中的第1、2小题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字。掌握一个多音字“抹”,理解“无拘无束、嬉戏、啄食、高楼林立”等词语的意思。了解窗外四季美景的特点。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真切感受四季的变化之美,憧憬淳朴的乡村生活,思考大自然的现状和未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表达的感情,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乡村的景色是非常美丽的。如果我们坐在窗边,看窗外的美景,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板书课题:窗外)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画生字。 3、用合适的方法识记生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4、画出一类生字所在的词语,在小组内读一读。 5、检测识字情况。 6、识字游戏认字比赛 三、生字回文,朗读课文。 1、找生逐段朗读课文,师重点指导课后“读一读”中词语的读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或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书写生字,把课文美美地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师板书,看到这个题目总会让人浮想联篇,谁愿意告诉老师这篇文章写的是窗外的什么?你初读了课文,你觉得窗外的景色怎样?看谁读书读得细,能用书中的词语概括一下。生答师板书(古朴美丽),生齐读最后一段。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出窗外景色的古朴美丽的,准备好了吗? 二、感悟、探究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选出你最喜欢的自然段。 2、请你默读选出的自然段,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句子,一会与同学交流你的体会。 3、学生汇报,师适时点拨: 春天披:换词法“冒、顶”(不情愿、雨大)体现“细雨如丝” 抹:换词法“涂”(重、颜色深)随意自然、体现“淡淡” 扑:换词法“迎”(有准备)突然,味浓。 唱:拟人句、生动。 作者用词真准确、贴切、生动,春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应怎样读?指导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夏天映:闭目想象“小河映夕阳”的情景,让你想到了什么? 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眨:拟人好像:比喻写出了星星怎样的特点?怎样读?有感情读这段(生动、活泼、轻快) 秋天这段中有个“也”字,还有谁是快乐的?为什么?能读出丰收的喜悦吗? 冬天啄食:把啄去掉,生读一读,比较一下有何不同? 这段结束时用了什么标点符号?省略了什么内容你知道吗?能发挥你的想象,帮作者补充完整吗? 老师很喜欢结尾,“很久以前”这个词让你想起了前文的哪个词?和前文的哪句话有联系?什么写法?把开头和结尾连起来读一读。师板书(首尾呼应) 三、写法借鉴 纵观全文,作者是怎样写出窗外景色的古朴美丽的?按什么顺序描写了四季景物变化的?这篇文章的`结构也常有特色,开头结尾是总写,分别写四季,师板书“总-分-总”,以后你在习作中也可以试着应用。 四、积累 如丝的细雨,习习的晚凤,丰收的喜悦,滚圆可爱的小鸡,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乡村四季图,让我们再次去欣赏、感悟、积累吧,请同学选择喜欢的段落熟读、背诵。 五、练笔 作者窗外的景色如此美丽,同学们家窗外四季的景物老师相信更是迷人多彩的,愿意写一写吗?拿出练笔本,写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就行。 板书设计 窗外景色 (总)首 春 (分)夏 呼 秋 应 冬 古朴美丽 (总)尾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教材分析 本次积累运用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 教学目标 积累格言警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熟读成诵。阅读短文《给,永远比那愉快》,抓住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讲述具体事例,说出自己对培养美德的看法,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听懂主要意思。看相片,写出自己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教学重点难点 讲述具体事例,说出自己对培养美德的看法,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听懂主要意思。 教学构想 逐题进行练习,使学生学会积累知识,并能在阅读和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准备 投影片、《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那愉快》插图、一张自己喜欢的照片。 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读背背自己的格言警句,自读短文,了解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 1 导入。你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积累了哪些格言警句?谁愿意说一说?这些格言警句你为什么记得牢?2 教师示范背诵一些格言警句。 二、引导学生读、背格言警句。 1 读准字音。 2 注意不读破句。 3 练习背诵,检查背诵情况。 三、阅读短文。 1 反复阅读,了解主要内容。 (1)初读短文,了解大意。 (2)逐个自然段阅读,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把三个自然段的`内容连起来说说,抓住短文的主要内容。 2 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高尔基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什么? (2)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高尔基认为要怎样生活才会愉快? (3)反复读“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思考:“给”字后面为什么加上逗号?“永远”强调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谈个人感受。 作业设计 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积累运用八 读读背背——格言警句 阅读——给,永远比拿愉快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行口语交际练习,联系课文内容,分销足坛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教师出示《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插图,大家还记得这三篇课文的主人公各有什么美德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分别在三幅图上写上“诚信”“诚实”“善良”“奉献”。清同学们根据“积累运用八”中“口语交际”的要求,就这一话题,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二、自由组成小组,选择交流内容。各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联系《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拿愉快》等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应该怎样培养美德,可以列举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还可以就身边熟悉的人的故事,说说他们身上有什么美德值得我们学习。 要求:(1)讲的同学先想好内容和顺序,要做到语句通顺、连贯。(2)听的同学要抓住说话人所表达的主要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小组可展开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交流情况。 三、各小组在全班汇报交流。在小组的基础上,师生评议:哪个小组说的内容最感人,哪个小组表达的最清楚。 四、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写一个有美德的人。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从小培养美德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在玩中获得的乐趣或收获。 2、了解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3、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在游戏和在玩中会到了哪些乐趣。 2、同学们在自己的玩中体会到了乐趣,甚至有人在玩中出了名堂,同学们想知道是谁玩出了什么名堂吗?请听故事《玩出了名堂》。(教师生动地讲故事) 二、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学生采用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 会认的字:阅、固、调、皇、俄、拜 会写的字:堂、镜、闲、待、阅、腿、随、调、简、拜、访、具 1、其中“调”“待”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分别读tiao、dai;还可以读diao。(调动)dai(等待)。 2、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比如,“堂”与“常”、“镜”与“境”、“访”与“坊”; 3、注意“拜”起笔是撇不是横,右边是四横不是三横,“具”的里面是三横,不要少写一横。 4、比较“闲”与“阅”、“闭”,“腿”与“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他们分清楚。 5、同学们在玩中的发现能够谈谈吗?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列文虎克是什么人?(职业是什么?) 2、他玩的是什么? 3、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四、作业: 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五个自然段) 2、哪几自然段讲了列文虎克玩并且出了名堂? 3、“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三、四自然段) 4、分组讨论从哪几个方面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了名堂的? 从三个方面: (1)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玩放大镜; (2)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 (3)接下去写的是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了微生物。 5、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你认为这是为什么?(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借代),加上引号,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6、引导学生简单归纳中心内容。 7、拓展练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开拓学生的思路。课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如富兰克林就是由于好奇心而揭开雷电之谜的。还有爱迪生,他小时候常常对人类的各种奇异的创造惊喜万状。他曾悄悄把家里的钟表偷出来,一件件拆开,然后再装上,一心要了解它的秘密,相信学生会对这些事例有所了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交流交流。 二、小练笔 有了前面所受到的启发和收获,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要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能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2、我能借助注解和图画,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能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之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习方法指导: 用以前学古诗的方法学习。 知识链接: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西施:春秋战国时期的美女,“沉鱼落雁”其中“沉鱼”就是讲的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 预习任务: 1、能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2、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自主、合作、探究: 1、借助拼音,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能读得流利、有感情、有节奏感。 4、同桌互读,我来比一比谁读得更棒。 5、借助图画和注解,说说诗句的含义。 6、交流不懂的地方。 7、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我来闯关: A、默写《饮湖上初晴后雨》: B、我还知道描写春天的古诗有: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1、收集苏轼所写的其它诗词。 2、积累描写祖国山河的诗词佳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圆圆的沙粒》 是奇妙的海底世界这一主题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采用对话形式叙述了一颗圆圆的沙粒不被同伴们的议论所动摇,钻进蚌壳里,几十年后变成了一颗闪闪发亮的珍珠;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只要朝着预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就能实现美好的愿望。 《圆圆的沙粒》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1、在朗读中品味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始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语文教学应以朗读训练为经,语言训练为纬,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随文学词学句,在读中理解课文,以读悟情,以读促思,在读中品味语言之美。 课堂上,我准备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去读书,把多种读书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各个教学环节,获得独特的感受。 2、在想像中体会 语文课上,应重视为学生创设想像的平台,唤醒学生表达的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本课教学时,我想抓住文中的省略号,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通过交流进一步体会到:圆圆的沙粒为了变成一颗珍珠付出了多大地努力呀。恰当填补了课文中的空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第一部分的省略号,可让学生想一想:同伴们还议论些什么?你能说一说吗?第二部分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可启发学生想像:漫长的岁月里,这颗圆圆的沙粒在做什么?想什么? 3、在对比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三维度,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摆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本节课时,我注重抓住圆圆的沙粒和同伴们在情感、态度、生活场景、获得的结果等方面的对比,引导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刻地感悟到:朝着预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获得成功。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悟古诗描绘的美的意境。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单元,大家读一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生自由读) 2、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墨客都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节课我们先走进第17课,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板贴《望天门山》和《望洞庭》,生齐读课题) 3、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首诗题,有什么共同点?诗题中都有个“望”字,“望”是什么意思?(远远地看)“望”字的甲骨文很传神,(出示)你们看,像一个人站在土坡上睁大眼睛向远处看,后来就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写法。 二、师生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望天门山》,它的作者是李白,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2、指生交流。 3、出示李白资料。 4、我们学过不少李白的诗,无论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早发白帝城》,还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望庐山瀑布》,都能体现出他的豪迈奔放,他的诗都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承袭了他浪漫主义的风格,大气磅礴,读完让人荡气回肠。 (二)初读诗文,了解诗题 1、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指生读)你的发音很准确,读得也很流利。想不想听老师读一读?(师配乐朗读) 2、我和他读的有什么不同?指生交流。朗诵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好停顿,读出声断气连的感觉才能读出诗的韵味。 3、谁听出老师刚才读到哪里把声断开了?出示停顿,谁再来读一读?(指生读) 4、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途经天门山时写下的。“望”是远望,天门山是座什么样的山?根据注释和山名来预测一下。是啊!天门山,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你看,它多像两扇高高的大门啊!谁再来给大家读一读诗题?(读出天门山的气势;读出作者的愉悦。) (三)借助景物,感悟诗境 1、提问:作者远望天门山,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你在书上圈画出来。 2、指生交流: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读到这里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4、师小结:青山、碧水、白帆、红日,构成了一副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的大好河山图。 (四)抓关键字,探究诗意 师:李白不愧是诗仙,寥寥数笔就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示在读者眼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读诗文。 齐读一、二句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传说天门山原来是一座山,后来被一把利剑一劈为二。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诗,能读出来这把利剑指的是什么吗?指生交流:结合注释,了解楚江。 2、(课件出示第一句)楚江如同一把利剑,将雄伟的天门山一劈为二,这是怎样的水啊?指生交流:水流湍急的、汹涌澎湃的(板书:水急) 师:看来这奔流而下的楚江威力可真是不小啊,能将一座大山劈成两半!你能把这种汹涌澎湃的气势读出来吗?(指生读)李白看到这水冲山开的奇观,诗兴大发,挥手吟道: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 3、(课件出示第二句)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注释说一说:至是“到”,回是“回旋”,“此”指的是什么?“至此”是到哪了?原本向前奔腾、势不可挡的江水到了天门山这里打了个回旋。你觉得天门山是怎样的?指生交流:高大险峻的、坚不可摧的师:是的,这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高大险峻,屹立江边迫使江水激荡回旋。这句诗表面在写水,实际上则是借水势赞叹山的险峻。(板书:山险)李白看到这山阻水回的景象,忍不住惊叹道: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 4、(出示前两句诗)你能把这种水急山险的磅礴气势读出来吗?指导朗读。过渡:这两句写了李白远望到的山川之势。随着船的前进,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李白又看到了什么? 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这句诗中哪个字的意思不明白? 交流诗意:两岸的青山相对出现,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缓缓驶来。 2、这句诗主要描写了哪两种景物?指生交流,师趁机板书:山帆作者分别运用了哪两个动词来描述这两种景物的?指生交流,师趁机板书:出来 3、两岸的青山原本就是静立不动的,作者为什么要用动词“出”来描述它?同学们,你平时坐车行进时,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这就是作者李白当时的感受吧!舟行江上,远处的山逐渐扑入眼帘,愈显清晰。 4、两座青山就像主人一样迎接江上来客,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高兴、激动)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五)配乐诵读,升华诗情 1、让我们带着对诗句的理解,随李白一起泛舟,远望天门山吧! 2、这首诗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也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这样壮丽的山河你喜欢吗?将你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吧!再读古诗。 4、既然同学们都那么喜爱这首诗,那就把它背下来吧!(指生背,齐背) 三、学习古诗《望洞庭》 过渡:同样是描写山水的诗,与水急山险的天门山相比,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一)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默读《望洞庭》,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在诗中圈出来。 2、圈完了吗?圈完后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这首诗? 看看能否读准字 1、“翠”是什么颜色?(绿色) 2、都有什么是绿色的?(山是绿色的,水是绿色的) 3、这山是什么山呀?结合注释来说一说。(洞庭湖中的君山) 4、远远望去,洞庭湖里的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 作者接下来又打了一个精妙的比喻:白银盘里一青螺。 1、“白银盘”指的是什么?“青螺”指的又是什么? 2、刚刚我们说水是绿色的,为什么这里又说湖面像个白银盘呢?两处说法矛盾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指生交流。解读:原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越升越高,月光也越来越亮,洒在湖面上反射出白色的波光,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白银盘,而湖中的君山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绿色,就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3、这两句诗中有山有水,精妙的比喻将山水一体的美景写得有形有色,使人倍感亲切。(师板书:山水一体) 4、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三)体悟诗情 1、这首诗意境很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吟诵吧!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表达了诗人对洞庭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带着你的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全诗。 四、对比提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望天门山》和刘禹锡的《望洞庭》,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相同:都是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不同:一首是描绘水急山险的天门山,雄奇壮观,大气磅礴;一首是描绘湖月相映的洞庭湖,宁静祥和,活泼清新。(师趁机板贴) 2、朗诵比赛:男生读《望天门山》,女生读《望洞庭》。3、请从中选出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把它背过吧! 4、检查背诵。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望洞庭水急山险湖月相映山出帆来山水一体雄奇壮观宁静祥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解读诗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李白和刘禹锡领略了天门山和洞庭湖不同风格的美景,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苏轼的脚步去欣赏西湖的风光。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 2、理解诗题1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谁在哪里干什么?天气起初怎样,然后怎样? 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饮:喝酒湖上:在西子湖畔初晴后雨:先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 3、诗人与朋友在西湖上饮酒游览,适逢天气晴转雨,诗人便饱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我们再来读一读诗题,注意读好停顿。 4、关于作者苏轼,你知道他的哪些信息?指生交流,师出示资料: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世人称之为“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二、检查预习,字词过关 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这两首古诗,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生字:潋滟亦宜磨初抹镜银螺 (1)指导多音字:磨抹(“抹”右边上横长下横短,与“未”区分开。) (2)指导易错字: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长右短。字形从衣从刀,用刀裁布为制衣之始,所以左边是衣字部。意思是“开端,开始”。观看一帆视频,生练写,同桌互评。 三、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大家快读一读诗文。 1、指名读古诗。(生生评价) 2、那这句诗的意思你理解了吗?指生说,师补充。 3、西湖的美景是这样的出神入化,脑海中想象出画面了吗?(课件出示雨天美景图)带着你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4、无论是天晴时的西湖,还是下雨时的西湖,无论是波光粼粼的西湖,还是山色空蒙的西湖,都是那么美丽,那么奇妙!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奇妙的景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谁?西子是谁?课件出示西施资料。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出示后两句诗)淡妆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淡妆比较素雅,浓抹则鲜明艳丽。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妆扮叫做(淡妆),舞台上演员们鲜艳的妆扮是(浓抹)。 2、那西施是淡妆好看还是浓抹好看?(都好看)你怎么知道的?(总相宜)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3、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施么?谁能借助老师给的关键词,说说诗句的意思?指生说。 4、这句诗看似在说西子,实际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水光潋滟的西湖,鲜艳明亮,恰似西子的浓抹;(板书:浓抹)雨天山色空蒙的西湖,淡雅清新,恰似西子的淡妆。(板书:淡妆)作者这样写是想表达自己的什么感情呢?(对西湖的赞美)我们也一起来赞美一下西湖的美景吧!——(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小结: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将西湖不同天气的美景展示在读者眼前,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整首诗吧!齐读全诗。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收集苏轼描写祖国山水的其他作品,并品析背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 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齐读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板书“动客情”。) 3、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4、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品“挑”)(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联想,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性。) 5、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看图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鲜明的图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图文结合是第二学段阅读的重要途径。) 6、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家乡、童年。)是的,这就是“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也就是—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7、“动客情”就是全诗的中心句,文字中融进了诗人思乡之情,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想家”、“乡愁”的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感觉? (抓住文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想像,使之感受更为深入,学生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评出“朗读之星”。(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及热情,避免出现“朗读疲劳”。) 2、齐背诗文。(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与人共处,同时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情感。) 3、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与文中人物对话,学生在情境中将自己融入其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 4、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回应本课情感体验。) 五、小小诗人,再现诗韵 把这篇古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现代诗。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教学目标: 1、了解一字多音的现象,能准确读出“朝、舍、缝、量、假、强”在词语中的正确读音。 2、认读关于“风”的词语,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准确、形象。 3、背诵和书写两则有关动脑的名言。 4、培养阅读能力,感受表达的生动、优美。 5、积累与季节有关的词语。 6、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精神,和乐于表达的兴趣。 7、设计春节节日饰品并进行交流,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并从中了解我国春节的文化。 教学重点: 语文积累;口语交际和习作。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并记叙下来;综合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多音字;积累词语和名句。 教学过程: 一、多音字。 1、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绿色的生字朋友——多音字。 2、出示词语卡片,请学生“找找双胞胎” 自己试读;同桌互查;指名读。 3、练习给多音字组词,填空 4、你还认识哪些多音字朋友?介绍给大家好吗? 二、认一认,读一读。 1、自由读词,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2、指名读,齐读。 3、再次小声读词,边读边想象词语描绘的情景和感觉。然后在小组里说说想象的画面。指名交流。 4、通过读这些词,你发现感悟出了什么? 三、写一写,背一背。 1、认读名句,简单说说读后的体会。 2、读帖,与小伙伴商量 一下怎么把这两句话写好。 3、指名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练习书写。 5、评选佳作全班展示。 6、用最有效的方式背诵两句名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积累与季节有关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阅读 1、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2、说说初读后的感受。 3、默读,划出你觉得写得很好的`地方,多品味品味。 4、交流体会。老师及时总结其中好的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 三、探究与发现 1、还记得《米佳的愿望》吗?我们的生活中因为四季不同的风情而丰富多彩。而一提到四季,你的眼前也肯定已经展开一幅幅不同的画卷。 2、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3、你还能说出这样与季节有密切关系的词吗?小组比赛:应选择一个季节,看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出的词语最多。 4、总结:其实妙词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探究和发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发挥想象,大胆地向他人表达,并努力用语言打动别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小品表演《乐乐和童童的对话》。 二、自由交流 假如风有颜色,你希望是什么颜色呢?为什么? 在小组里自由发言,小组长组织好顺序,明确发言的要求:说的人态度大方,能让每个人听清楚,听的人认真倾听,有意见应等别人说完再来讲。 三、推荐代表向全班交流。 四、评选“风的使者” 五、延伸 请你也动动笔,画出风的颜色,为下节习作课作好准备。 第四、五课时 教学目标: 大胆想象,并乐于真实地记叙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后大家都动笔画出了心中的风,今天我们来开个小画展吧! 二、范文引路 1、出示一幅春天的图画,朗诵范文《春天的颜色》。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象。 2、交流听范文后的感受。 三、动笔写初稿。 1、像小作者一样,为你的画配上一段文字,让它更丰富更生动,好吗? 2、试写一段话,简要大意即可。 四、交流、补充。 1、在小组里展示自己的画,并读初稿。其它成员提出个性意见。 2、根据个性意见,再次完善自己写的内容。 3、面向全班学生交流,集体补充。 五、定稿。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综合性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增强学生的实践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综合性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相信每位同学都设计出了喜庆的春节饰品,这节课让我们召开一个小小的设计发布会。 二、展示交流。 1、出示自己设计的饰品和设计说明,在小组内交流。 2、推荐佳作全班展示交流。 三、评选“最佳作品”和“最佳设计说明” 1、评选。 2、请设计者上台介绍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内容简析】 本次百花园安排了4项内容,其中包括“语海畅游”(练习读轻声、辨析同音字、仿写有总起句的一段话)、“积少成多”(读背古诗)、“阅读平台”(读短文)和“语文大课堂”。教材的编写寓知识于发现之中,有利于学生感悟并掌握学语文、用语文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设计理念】 创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规律、方法的兴趣,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目标】 1.辅导学生正确读出轻声、《辨字歌》及其他阅读材料,初步掌握读轻声、辨析同音字的方法,感受我们语言的丰富及美妙。 2.指导学生读背古诗,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及能力。 3.引导学生阅读短文《九龙壁》,在学生欣赏精美的艺术品的同时,感受文章具体、生动的写作方法。 4.引导学生走进市场学习观察及购物,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热情。 【教具准备】 识字卡片等。 【重点难点】 走进市场,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练习读轻声 1.读中体会,带点字的读音在普通话中有无变化。 小结:有些字不读原来的声调,而变得很轻、很短。 2.找规律:在什么情况下读轻声? 小结:①名词、动词重叠,第二个字读轻声。如:妹妹、看看…… ②做后缀的字读轻声。如:影子、走了、看着、吃过…… ③有些双音词的第二个字也读轻声。如:眼睛、玻璃…… 3.试一试,怎样读好轻声。 ①在阳平和阴平字的后面的轻声,调子比较低,像很短的去声。如:玩玩、屋里。 ②在上声字后面的轻声,调子较高,像轻轻的阳平。如:椅子、耳朵。 ③在去声字后面的轻声调子最低。如:坐坐、骆驼。 4.同桌交流各自找到的读轻声的词语,读一读。 二、汉字真有趣 1.读《辨字歌》,注意带点的字(一组同音字)。 2.比较带点字的异同。 ①读音相同或相近。 ②字形中有基本字“方”。 ③意思不同。(引导学生说说这五个字的意思。) 3.交流。 ①你能区别这几个字吗?这种记字的.好方法你掌握了吗? ②你还有什么记字的好方法? ③找一组同音字,编个小韵文。 三、读一读,再仿写一段话 1.把这段话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这段话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想一想:第一句 教案《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百花园八》教案》,来自网! 话与第二句话有什么联系?(第一句话概括地写草丛里开满各种各样的野花。第二句具体地写野花的形状、颜色。) 3.仿写一段话。 提示:以“农贸市场的蔬菜真新鲜”为总起句,具体地写。可以写蔬菜的颜色鲜艳有光泽;或形状挺直、水灵灵的;或写蔬菜散发着清香、带着露珠……也可以具体地写各种各样的蔬菜。 第二课时 一、读读背背 1.教师范读古诗并简介作者。 2.学生自读《元宵》,不理解的字词,如“娱”等,可查字典。3.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人们月下观灯的情景,感受观灯的情趣。 4.指导背诵: ①找一找这首诗主要写了哪几种事物(灯、月、人、春),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表现了什么意境。 ②填空。 有()无()不娱(), 有()无()不算()。 ()到()间()似玉, ()烧()下()如银。 5.背诵本诗。 二、阅读《九龙壁》 1.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2.同桌交流,理解短文。 ①九龙壁在哪里?大小、形状、材料各是怎样的?巨龙有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说九龙壁是闻名中外的艺术珍品? 3.感悟写作方法。 ①第2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前两句与后文有什么联系? ②作者是怎样介绍九条巨龙的?哪几条介绍得具体? ③作者为什么有详有略地介绍? 三、布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 1.鼓励学生走进市场,学习观察、购物、与人交流。 2.引导学生看书中的要求。 ①观察的内容:市场节日的布置、陈列的商品、服务的方式、购物的情景。 ②想一想:你打算为谁买?买什么? ③怎样找柜台?怎样挑选?怎样付款?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学生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 二、小组交流 1.把自己在商店里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讲出来。 ①什么时间、与谁一起、到哪里去购物? ②概括地说说市场什么样,商品怎样摆放,人们怎样购物,服务态度及方式如何。 ③你怎样找到柜台?怎样挑选?怎样与售货员交流? ④你有什么感受? 2.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或者疑虑,讨论解决。 3.小组评议并推荐同学到全班交流。 三、全班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四、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情景写一段话或一篇短文 五、同桌交流并欣赏习作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 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读近义词,让学生自主发现词的精彩和趣味。 2、在读词语中发现词的规律,学会积累词语。 3、积累名言警句。 4、积累感叹句。 教学重点: 1、认识近义词,积累词语。 2、认识感叹句。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读一读” 师:同学们我们早已认识了近义词,你能列出几组近义词吗? 生:说出已知的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几组新的近义词。 1、学生认真读读每组词,边读边比较启发学生自主发现规律 2、引导学生比较。 3、让学生拍手对词。 二、学习“读一读” 1、自读词语,发现规律。 2、小组合作读词语,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词语的意思。 3、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归纳:这些词都是表示坚强的词 4、试着说几个这样的'词。 5、齐读。 三、学习“写一写,背一背。” 1、自读句子,感悟句意。 2、全班交流对句子的理解。 3、用钢笔描写一遍。 4、小组内试背。 5、推荐上台背诵。 四、学习“读一读” 师:下面我们一起去读一个成语故事。 1、生自由读成语故事,读准字音,有不会认的字可以问同学或老师。 2、把你从故事中了解到的内容说给同桌听。 3、谁能把成语故事说给我们听? 4、全班交流读故事的体会。 5、同桌之间讲述故事。 五、学习“探究与发现” 1、指名读句子。 2、讨论:这个句子写了什么? 3、谁还能从书本中找出这样的句子来。 4、请多名同学说,说得越多越好。 六、作业 1、把成语故事讲给家人听。 2、收集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议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看过或听说过各种树,可是你们见过“给予树”吗?(师板书课题),你能想象出“给予树”是什么样的吗?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给予树”是不是像我们同学讲得这么神奇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找开课本轻声读读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听课文的录音,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2、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⑵ 边读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检查读书情况: ⑴ 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巩固) ⑵ 出示词语卡片读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⑶ 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讨论交流并介绍自己是怎样理解的。 ⑷ 根据学生的读书情况,相机出示有关的句子指导读。 4、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个故事(可以独自读,也可以和同座合作读),看看哪些地方使你受到感动,做做记号,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两遍。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读下面的词语: 沉默不语 如愿以偿 仁爱 体贴 2、说一说上面四个词语的意思: 理解重点词句: ⑴学生默读课文,用“──”画出这四个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⑵指名读出所画的句子并出示: ① “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② “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⑶联系上下文,思考讨论这两句话: ①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有关的句段。 ②那个陌生女孩有什么愿望?又是怎样如愿以偿的? 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⑷用“~~”画出妈妈前后心情变化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二、学生选择感人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 三、总结全文 雨果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让我们再一次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永远记住在这个善良、可爱的金吉娅。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知识技能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生字。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本课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如:拮据、梦寐以求、闷闷不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并结合在本册前面学过的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进一步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初步渗透"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一大笔财富"的思想。 学习重点: 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体会课文中"母亲"说的话的含义。 学习难点: 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强调"中"的读音、"彩"的写法 2、过渡导人学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轮读课文,教师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三、创设情境、启发疑问 以感情朗读的方法,学习3—6自然段,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体会"我"中彩之后的兴奋与激动,并有感情地朗读4、5自然段。 2、启发疑问:再读4、5自然段,试着提出问题,初步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提问。 3、学法尝试:以第6自然段巧妙过渡,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边读边想解决问题,进一步学会提问。 四、渗透学法,边读边想 以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学习7—8自然段,引导学生一句句读通课文,初步理解"父亲"面临的"难题",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1、学生自己阅读,尝试解决在上一阶段读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父亲到底面临怎样的难题?"。 2、针对学生阅读中的困惑,师生交流读书方法,帮助学生一句句读通课文。 3、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自己阅读,边读边想,初步理解父亲面临的难题。 4、学生再读书,并大胆质疑,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五、布置作业 认真读课文,并通过上网或读书等途径查找资料,为下节课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抓住重点句深入探究,在师生共同读书学习辩论的过程中,渗透"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一大笔财富"的思想。 解决上节课学生遗留问题,并深入思考"父亲有没有理由留下这辆车?为什么又没有留?"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认真读书,在学生思辩的基础上理解为什么是"道德难题",从而充分认识父亲的高贵品质,理解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和"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含义。(向学生推荐《三次逃票》《五次、七遍》等小故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诚信,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三、想象写话: 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说一说,再写下来。 四、学习生字(重点是字形) 如:"德":用"十四人一条心"的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强调"心"上有一短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创编记字口诀,使学生快乐识字、写字。 五、课外延伸: 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关于彩票的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组合,通过查找资料、采访等方式,展开研究性学习。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教学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准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讲名人故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二、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 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四、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交代任务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选材构思 1.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概括介绍一下,口头填写下表。 人 物 该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李四光 遇事爱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宋庆龄 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坚决做到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6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主要记叙了解放战争时期,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全文围绕教科书的“珍贵”,按“盼书→取书→护书→激励”的顺序展开叙述。教学时应结合课后思考题,紧扣“珍贵”,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故事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反差较大,教师可作适当的背景介绍。整体入手,重点体会,避免零敲碎打、串讲串问,保证学生读书思考、质疑讨论的时间,深入体会人物情感,指导读出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懂得革命战争年代读书的不易,了解张指导员为护书而牺牲的意义,从而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学会自我保护的安全知识。 2.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有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和大家讨论解决。 3.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延、艰、锅、替、席、捆、俯、恨、励等;要求会写的字有:延、移、境、顽、强、艰、椅、凳、替、席、省、领、恨、炸等;要求掌握的词语有:延安、转移、环境、顽强、艰苦、椅子、代替、渴望、毛主席、节省、领书、恨不得。 [4.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第2自然段的写法,把“今天,我们的学习条件非常好”的意思写具体。]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教科书的“珍贵”,感受战争年代读书学习的困难和张指导员舍身护书的可贵精神。 课前准备: 1. 朗读录音。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简介背景 (一)同学们,书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寻常的东西。你瞧,现在老师手里拿的就是一本(教科书)。可是,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在险恶的战争环境里,我们延安小学的同学们要想得到一本教科书是多么的不容易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要流血牺牲,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珍贵的教科书》。(拿出你的小手板课题)指名读课题 [(二)板书课题。读课题,想一想: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三)简介故事背景。] 二、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一)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借助注音和字典把生字读准确。 (二)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提醒学生注意生字和新词的读音。 [(三)四人小组互帮互学生字词。 (四)出示生字词,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字词读音。(展示课件第四屏) (五)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认真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三、指导书写,掌握生字 (一)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课件展示第五屏),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字及其笔画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提出同学们写这个字时要注意的地方。 [(二)教师归类指导:提醒学生注意“省”和“党”几个上下结构或上中下结构的字,不要写得过长;“珍、境、席、省、恨”几个字易写错,要重点指导。] (三)学生写字。检查订正,互相欣赏,评价谁写得好、写得美。 四、理清顺序,分析感悟 (一)整体感知 [1.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读后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自由读课文,读前提示学生注意: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 (二)理清顺序 1.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默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归纳总结出课文的叙述顺序。 [2.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盼书→取书→护书→激励”的叙述顺序。(展示课件第六屏)] (三)分析感悟 1. 课文中哪一部分最令你感动? 2. 引导学生默读第9—11自然段,画出感受最深的词句,并说说体会。 [3. 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献身的可贵精神。 (1)“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下,已经被鲜血染红了。”(展示课件第七屏步骤一) ①“完整无缺”是什么意思?] ②把句子改成“那捆书压在他的身下,已经被鲜血染红了”好不好,为什么? (2)抓住张指导员牺牲前说的话,结合课文插图,引导体会,并指导读出感情。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复习生字词。 (二)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按“盼书→取书→护书→激励”的顺序进行叙述的,并且重点学习了“张指导员舍身护书”这一部分内容,体会到了教科书的珍贵。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其他部分的内容。 二、继续理解课文内容 [(一)默读课文1至7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教科书的珍贵呢?] (二)组织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抓住重点词句引导体会。 1. “我们多么渴望有一本印好的教科书啊!”(展示课件第八屏步骤一) (1)“渴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渴望有一本教科书?(联系第2自然段内容,引导体会当时学习条件的困难。) [(2)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我们”当时盼书的迫切心情。 (3)把“渴望”换成“盼望”或“希望”好不好,为什么?] 2. “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节省出来的。”(展示课件第八屏步骤二) (1)“节省”什么? [(2)党中央文件重要不重要?从党中央文件用纸里节省出来印书,说明什么?] (三)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抓住“激励”一词,引导体会句子的意思。 (四)让学生带着兴奋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五)课文中还有哪段话写出了教科书的珍贵,令你感动。 [书是张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所以珍贵。] 三、归纳小结,畅谈体会(展示课件第九屏)引导学生联系今天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 四、质疑问难,讨论交流 [(一)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教师组织交流讨论。 (二)引导学生总结提问题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实践活动 (一)认读字卡,巩固识记生字。 [(二)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再从课文里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抄写在空花篮中和“我的采集本”上。] 六板书设计: 珍贵的教科书 渴望得书 关怀印书 珍贵 舍命换书 激励前进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教学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学习生字,并巩固。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 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 品读感悟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3、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 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 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 学生读书圈划。 b.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 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 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5、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 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 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 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五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有哪些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潮声、玉镜、仰头、翻滚、奔腾、琴师、凑出、渔帆”等词。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的神奇与变化多端。发展想象力。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喜欢的段落。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海的特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激发情趣。 (一)教师导语:同学们,见过大海吗?说一说你感觉到大海怎样?[语言训练] (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描写大海的诗歌。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一).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词:带着问题我们来读一读课文。首先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认识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熟。在自己认读的基础上,出示课件,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二)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课文中有几首诗?每首诗中的大海给你什么感觉?你最喜欢哪首诗中的海? 1.自由读你最喜欢的那首诗,想想你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1)这首诗让你感到大海有什么特点? (2)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所描写的情景?想象一下那情景什么样?试试怎样读出你的感受? 2.根据喜欢的不同内容自愿组合,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 3.小组汇报、感悟: (1)感悟一:大海色的神奇: A天水相连,蔚蓝一片的情景。 引导学生感受天在海中,海中有天,一切都被海水染蓝的景象,感受作者置身海中,看到的,听到的都仿佛是大海的蓝,那么神奇。 B引导学生朗读,品味:玉镜、翻滚奔腾、来往穿梭等词语,想象其描绘的情景,从而读出感情。 (2)感悟二:大海风的神奇: A出示填空: 海上的风是()、是()、是()、是() 他一来,就()…… 就()…… 就()…… 就()…… B思考:为什么用省略号?还会怎样?[引发想象] C仿照这首诗的语句说一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3)感悟大海静的神奇: (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倒映平静的海面上)帮助学生理解风平浪静的景象和“抱着明月”、“背着星星”的意思。 B指名朗读、评议: 四、朗读课文,选背诗句。 1.自愿结合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五、拓展活动: 收集有关大海的诗文,了解有关大海的知识。 第二课时(略) 教学内容: 1.复习会认字。 2.学习会写字。 (1)自主学习12个生字。(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2)小组合作讨论。(音、形、义、写。) (3)小组汇报,教师点拨:“文”与“纹”、“朝”与“潮”、 “镜”与“境”的对比、区分。 (4)学生选出最难写的字,师生探究。 教师板书:滚(注意右边的间架结构) (5)学生练写,小组交流、评改。 [虽然是三年级的学生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但是在学习生字过程中,教师仍然要重视写字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观察、讨论、评议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精神及评价他人的能力。] 3.检查背诵情况。 板书设计 1.大海的歌 色的神奇:雾、云、波纹、潮声、天、鸟 风的神奇:花神、琴师、大力士、狮子 静的神奇:不闹、不笑、抱着、背着、鼾声 2、《帽子和鸟窝》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字,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翔翔对帽子的喜爱之情,从而感受他对小鸟的爱护. 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习“帽”和“窝”: 1.板书:帽子 学习“帽”:怎样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帽”的字形,强调“帽”的右上是“曰”不是“日”;右下是“目”,也不是“日”。 2.板书:鸟窝 学习“窝”:引导学生思考:“窝”是什么偏旁(是穴宝盖,不是宝盖头。) 二、出示课题、质疑: 1.板书: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 2.齐读课题:帽子和鸟窝。 3.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带着问题自由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不认识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会。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他的字音是否读准,一边思考:课文讲的是谁,干什么的事?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教学目辬 1学会10个生字,学习用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 2理解“坐落”“浓密”“晨曦”“掩蔽”“絮语”“茁壮”“拔地而起”等词语,欣赏并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词句。 3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山里学校环境的美和山里孩子成长的快乐,进一步产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山里孩子成长的快乐。 教学准备 1鄙字卡片、朗读带、教学挂图或课件。 2贝领学生参观自己的学校,了解学校各类人员的工作情况。 3开展“手拉手”活动,通过见面交流或书信,了解山里学校的一些情况。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读激趣 1碧富埃和学们喜欢交朋友吗?今天,老师从山里学校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朋友,来,打个招呼。(出示教学挂图或打开课件)你们想知道关于他们的什么呢?——学生提问 2崩矗听听山里的伙伴是怎样向我们介绍自己的学校的。(放课文录音)边听边想,他们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哪些情况?然后自由发言。 二、自读感知 过渡:山里的孩子为了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和幸福,特别写了这篇文章,叫《我们的学校》。来,我们一起学一学。 1、读出自豪感。 2、鄙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3、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讨论词义,老师巡视。 4、帮助学生理解部分词语。 三、品读欣赏 1、同学们,读了课文,这个学校的`环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根据插图和课文的描述,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用彩色笔画出学校的草图。 2、校园里,山里的孩子们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根据学生对重点句的欣赏,老师相机指导朗读并归纳: (1)快乐游戏。 (2)与大自然交朋友。 (3)认真学习。 3、这么难得的学习条件,山里的孩子们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 (1)自读第5~9段,展示自己读得好的句子。 (2)说说自己朗读时的感受,想想从哪些地方看出山里的孩子成长是幸福的。理解最后两段话的意思。 四、读写延伸 过渡:在这么美的校园里学习,山里的孩子们是多么快乐、幸福、自信和自豪,让我们也投入大山的怀抱,和山里的孩子一起,也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钓,拢",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并能理解课文1.2小节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玩乐的情形 3体会大自然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 1、认识。会写生字"钓,拢" 2、有感情的朗读、表演第2小节,体会草地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见过草地吗?你觉得草地给你什么感觉?喜欢在草地上干什么? 2、出示课题:"金色的草地"。想象一下"金色的草地"是怎么样?(结合有感情读课文)那着金色的草地到底是怎么样? 又是怎么回事?让我门走进这片草地吧 二、自学课文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根据拼音读准文中的生字新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检查。交流生字新词(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 (1)指名朗读。结合重点指导;a钓(diao)拢(long)翘舌音察(cha)掌(zhang)b多音字假(jia)(jia)(chao)(zhao) (2)指导难写的`字:a钓区分钩指导书写b拢:右窄右宽,不要忘记一撇,学生书写c区分难写字"瓣"与"辩""辨""辫 d分析察的字形,特别注意中间部分 3、交流你理解的词语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4、指名分节读课文(同时注音正音) 三、学习第一小节 1、看课文中图上的着片草地,你觉得着片草地是怎么样的? 2、结合体会: (1)体会草地的"大",指导读好"一大片",你还可以哪些词形容草地的"大"(广阔,辽阔) (2)体会蒲公英的多,草地的"美",知道理解"长满""金色" 3、根据插图和自己的了解,介绍蒲公英的外形,生长等情况 4、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小节 四、学习第二小节 1、谁玩过蒲公英,说说你是怎么玩的? 2、自由的读第二小节,说说文中的兄弟俩他们是什么玩蒲公英的? 3、划出文中描写哥哥和弟弟玩蒲公英时神情和动作的词语 4、交流,运用,重点理解:(1)"一本正经",让学生做"一本正经"的表情(2)理解"使劲"a让学生动作表"使劲一吹"(注意要用力) b回忆平时自己或别人的哪些事需要"使劲"用使劲说一句话 5、前后桌根据神情,动作表演玩蒲公英的情景 6、指名上台表演并评价 7、想象在草地上这样玩蒲公英,草地上空会出现怎样一幅情景? 8、在草地玩着蒲公英,看着那么美丽的景象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体会快乐) 9、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小节 10、交流自己在草地上或大自然做过哪些有趣事?(进一步体验) 五、作业 (1)抄词 (2)多音字组词 (3)熟读课文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