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8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材简介】 本文是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描写生命的精美的散文。本文通过描写地下森林的状貌,赞美了地下森林的品格。这些品格主要包括①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②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③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④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木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自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 了解地下森林的地理位置,形成历史等知识。 ② 作者在文中插入了不少景物描写,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③ 品味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从几个方面概括出地下森林的品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能力目标: ①采用默读的方法理解内容,运用跳读的方法,用审美的眼光审视课文语句。从中提炼词、句、段等修辞内容,用发现阅读法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 ② 从地下森林身上学习一些美好的品德,去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3、情感目标: 通过作者对地下森林形成历史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顽强忍耐的可贵,领悟到坚守信念,坚守未来光明的重要。 4、资源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资源的可贵,达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5、环境目标: 体会到森林对环境的重要作用。比如他可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固定风沙等,从而使人们对他更加景仰。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 2、感受文章主题。 3、背诵精彩句、段。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主题。 【教学对象分析】 因为这篇文章是九年级(下册)的文章,所以他相对 的学生是九年级学生。九年级学生的特点有,具有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会仔细品读出散文的含义。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去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鉴于以上的分析,我准备使用下列方法: 1、采用多种阅读方法。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以达到对文章学习的目的。 【教学媒体及资源应用设计】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出课件,运用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恰当运用,以期达到最好效果。 【教学过程及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一、导入新课 大家见过森林没有(见过),我们常用哪些词来形容森林呢?(郁郁葱葱,苍劲挺拔)我们还容易想到曹操的《观沧海》中的哪句诗?(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还有哪些描写森林面貌的?精神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强调了育人的艰难。 接着,又发问森林有何作用呢?①防止沙尘暴,调节气候;②防止水土流失;③吸收噪音。 二、新授课 1、本文主要是写地下森林的状貌,那么地下森林与地上森林有何区别?本文又写了地下森林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2、学生思考,边阅读文章边思考三个问题。 3、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出这向个答案。 4、老师叫学生回答。学生纷纷举手谈自己的观点。 ⑴ 作者先点明了地下森林的奇特。作者发问为什么长在这儿?(长在阴森林,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作者为了寻找它,历经了艰难困苦,用了两个动词爬、穿。 ⑵ 地下森林的形成是经过了地壳运动,火山爆发,大风、山泉、鱼鳞松等经过苦心经营,才造就了地下森林。 ⑶ 在本文中哪些句子赞美了地下森林的品质? ⑷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认真探究。 ⑸ 请同学们谈一下本文的写作特点。 ⑹ 小结文章。 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森林的状貌,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容易让学生想到森林的巨大力量,其生命力的顽强,为下面授课做好辅垫。 用课件展示森林的这几个作用,把同学们带入对森林的景仰之情中。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用多媒体打出几张图片,地下森林的风貌,地上森林的壮观,人们对他们的呵护,引发思考。 用课件展示三个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地下森林是怎样产生的? 2、本文还展示了地下森林的哪些壮观景色? 3、本文还赞扬了地下森林的哪些品格?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下森林沉默寡言,不善于炫耀,但他很壮观,经过了逆境的考验,受到了人们的冷漠,不公正,但他一如既往的奉献自己。 用课件打出地壳运动,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加深学生的认识。这样比较形象,生动,使学生容易理解。 其实这一步是为了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精彩的句子。 并体会其作用。 用大屏障展示写作特点。 【板书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 地下森林的产生原因 地下森林奇特 地下森林的品质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战胜一切困难,不悲伤,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练习设计】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黑黝黝(yǒu) 袅袅(niǎo) 籁籁(sù) 莽莽(mǎng) 2、第1段先写一般森林的广袤盛大的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先写一般森林的概貌,突出其广袤盛大的特点,以此作为反衬,显出这一片奇特的森林生长在不受阳光照耀,不受清风吹拂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寻常。 3、作者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其用意是什么? (使文章更加亲切、感人、感情抒发更充沛) 【教学过程流程图】 导入课文→熟读课本→品析课文→感悟课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2【课型】 略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快速阅读课文,掌握内容要点,了解蝈蝈。 2、学习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动物的外形、习性、动作的方法。 3、激发对大自然昆虫的研究兴趣,培养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 【教学难点】 拟人对比手法的掌握与运用。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法。 【教学手段】 投影与实物。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讲故事,投影卡通画,引起学生兴趣,引入课文。 二、散读,感受课文内容 七嘴八舌读课文,勾画出重点字词,解决。 目的:使学生自主地熟悉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注音、写字、理解词语、连词成句: 1、积累词语: 喑哑 吮取 篡夺 狩猎 篝火 静谧 喧嚣 喙 2、理解词语涵义: 喑哑 静谧 悬殊 惊慌失措 庞然大物 窃窃私语 弱肉强食 学生自由选择词语进行解释,并运用二至三个连词成句。 教师注意指示容易写错读错的字。 三、讨论阅读,探究内容 投影讨论题: 1、文中介绍了蝈蝈哪些知识?请概括一下。 2、作者在不同的情况下,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请找出来,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中只写了蝈蝈吗?还有没有别的动物?写它们的目的是什么? 4、每人找一句你认为精彩的句子,简述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班级交流,教师注意引导与归纳,板书。 1、内容要点:外形漂亮、声音动听、喜食昆虫、群居、和睦共处。(归纳为外形、食性与生活习性) 2、设计表格,投影,学生填充。 称呼 情况 狂热的狩猎者 夜晚捕蝉时 夜晚的艺术家 鸣叫时 更胜一筹的歌手 鸣叫时 昆虫 在笼中 进攻者 捕蝉时 囚犯 在笼中 屠夫 捕蝉时 小结:变换称呼,使行文生动,给人以深刻印象。 3、与蝉、鹰、螳螂等作对比,表现出蝈蝈的勇敢、机智、友善,体现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4、总结学生所找多为拟人句,提问拟人修辞的好处。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使语句更加生动形象,使行文自然亲切,并流露出作者的感情来。 要求学生仿造拟人句,略评,使学生掌握拟人的修辞手法。 四、总结课文 (指示板书)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 问:作者怎么能将蝈蝈写得如此生动逼真呢?源于观察。 简介作者法布尔及其著作《昆虫记》,鼓励学生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 五、拓展练习 为开头故事改写结尾,学习生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 篇3一、教学目标 品味言语情味;发掘作家情思;反观现实生活;滋养学生心灵。 二、整体思路 以“意思”为主线,以“生命”为重心,以“活”为切口,以“言语”为立足点。 三、教学流程 1、发现“意思”: ⑴ 整体感知全文。 ⑵ 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 2、没“意思”: ⑶ 从文简介。 ⑷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尊敬的沈老: 你的《云南的歌会》相当没意思,因为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建议将其拿掉! 你的忠实读者。 3、作家的“意思”: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此为选入教材时被删掉的文字) 4、我们该如何而活。 四、步骤解说 笔者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点,那就是“意思”一词。在《云南的歌会》中,沈从文先生两处提到“意思”一词。一处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言外之意是前面所写的也是有意思的);还有一处是第五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后面所写的更有意思)。其实,本文在节选时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显然,这里的“意思”应是统领全文的)。由此看来,“意思”俨然就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我以为,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发现,那么,为什么不以“意思”为主线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呢?于是,就有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1、发现“意思”: 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提出: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要求学生静静地默读,用横线划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回答的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入字里行间去品味其中的意味。 2、没“意思”: 在学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时候,有意识的抛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四段的研读上来,从而达“点”“面”结合的教学境界;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想让课堂的线性推进出现转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表层感知进入深层探析。通过讨论,让他们明白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之所以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是因为作家认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3、作家的“意思”: 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引出这段文字,其意在要学生明白沈从文认为“意思”在于“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然后抓住这个“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义性,引导学生再细读文本,然后从文中去发现作家是如何描述这些“活生生的”“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 4、我们该如何而活: 设计此问题是想让“语文”贴近生活,走进心灵,关照灵魂,从而让语文教学从言语的层面进入文化的层面。 五、课后反思 此课例获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材简介 太阳是地球上万物的生命之源。本篇课文的作者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盛夏,烈日扫尽清晨晶莹的露珠,照射着大地直到黄昏,多么沉重闷人的时光!人们懒洋洋地像是失去了生命力。画个绿绿的太阳吧!让大地上到处一片清凉。金秋,登高望远,大地犹如茫茫的金海。它给人们献上一个丰收、欢乐的季节。画个金色的太阳吧,它会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寒冬,冷风飕飕,天冷得让人缩手缩脚。画个红红的太阳吧,人们都会有这个希望。春天,大地复苏,万物生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画个彩色的太阳吧,给人惊喜,催人奋进。 从课文里,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课文语言优美,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惬意,适合背诵。 学习目标 .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会写园、因等6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学习重点 .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会写园、因等6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学习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四个太阳图卡 学生:学生用生字卡片 学习时间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师出谜语:白天不见,晚上出现。又红又圆,照亮地面。 .出示词卡太阳,指导读准字音。 .出示课题四个太阳,指名读,齐读。 .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的小脑瓜里是不是蹦出了小问号?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出示课件:带拼音生字,指名带读。 .出示课件:去拼音生字并打乱顺序,摆字卡,自由练习朗读。 .游戏:我说你找喊名字。 .指导识记生字方法。 .巩固游戏:我把生字送回家。 三、动画演示,指导写字 .猜谜引入:大口框里有个大 .出示课件:因书写笔顺规则 看了动画,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课件:园 园与因哪里长得很像?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同样先里面后封口) .师范写园因,讲解书写要领。 .生自由练写,师巡回指导。 .集体评价。 四、感悟理解,感情朗读 .生再读课文后指名分自然段接读课文。 .你们知道文中的小男孩分别为四季画了哪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吗?用──在文中划出。 .指名发言,指导练读绿绿的太阳金黄的太阳红红的太阳彩色的太阳 师贴板画:绿绿的太阳金黄的太阳红红的太阳彩色的太阳 .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太阳呢? 同桌互读描写你最喜欢的那个季节的太阳的自然段 .指名朗读,感悟理解 春天──多彩的太阳 .指名读 .指名再读,喜欢的齐读 .你们看到的春天的色彩都有哪些? .师生合作读 夏天──绿绿的太阳 .指名读 .出示课件: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 指导朗读该句 .男女生比读 秋天──金黄的太阳 .指名读 .出示课件: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 指导读通,读好该句 .引导想象: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香甜的水果? 出示课件:水果图 .齐读该段 冬天──红红的太阳 .指名读 .出示课件:冬天图片及风声 你能用动作告诉我你现在的感觉吗? .出示课件:红红的太阳升起 现在是什么感觉? .老师也想通过朗读让大家暖和暖和,该怎样读?谁来教我? 生自由练读,师学读 五、背诵表演,拓展延伸 .指导背诵表演最喜欢的段落 .指名背诵表演,集体评价 .出示课件:四季图片及种太阳音乐 描画你心中的太阳,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设想】 《杨修之死》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它介绍了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的故事,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我觉得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反复研读,通过复述故事来理解课文内容,在事件分析中了解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从而为讨论杨修的死因奠定基础。在课堂上采取复述故事、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学习,并以学生为主体,我想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了解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重点】 能复述课文,分析了解人物性格。 【难点】 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注:课前已让学生预习,疏通课文)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创设适合本文教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仿佛回到三国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曲终,让学生说说这是那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然后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个经典故事:《杨修之死》。 2、简介罗贯中和《三国演义》(多媒体展示文学常识卡片)。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 1、检查字词的音、形、义。(多媒体展示字词卡片) 2、自读课文,学生圈点勾画,标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或请教老师。 3、找出本篇小说的三要素,了解故事。 4、本文所采用的叙述方式有哪些? 5、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并复述文中七个小故事,思考杨修的死因。 三、复述故事,理解内容 要求:复述时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声音洪亮,说出每次曹操的心理反应。 1、女生选代表复述:鸡肋事件,改建园门事件,分食酥饼事件,梦中杀人。 2、男生选代表复述:吴质事件 教植杀吏 答教事件 3、老师小结。 四、再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要求:再读课文,找到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从中发现了谁的什么性格。 1、学生归纳,回答问题。 2、教师小结: 补充说明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上的曹操不一样,让学生辨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 五、讨论 杨修因何而死? 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杨修是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有人说是因为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除后患。根据本文,你的看法是什么? 六、拓展学习 1、如何做人: 小说中的曹操和杨修都不是完人,假如让你给曹操和杨修各进一言,你会和他们说些什么?对你本人待人处世有哪些借鉴作用? 2、如何为文: 学习本文,你学到了哪些叙事手法?对你以后的作文写作有什么启发? 七、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留下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曹操,你会如何对待恃才放旷的杨修?假如杨修与曹丕交好,曹操还会杀死杨修吗?等等。在《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八、布置作业 1、阅读《三国演义》。 2、搜集曹操或杨修的相关资料,写一篇短文:我说曹操(杨修)。 【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这篇课文我是将其作为学校的公开课来上的,上课之后感觉还比较顺利。在小组的评课会上,大家也都觉得上得比较成功。 1、课前预习很充分,为上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又是古代的白话小说,语言习惯和现代汉语有不小的差别,所以在课前我已经布置学生预习,这样上课时大家对文本就不再陌生了。上课时学生熟悉文本,有独立的思考,有个人的发现,发言时有话可说,所以发言面很广,照顾到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实际。 2、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上课之前的一节课,正值学生们在考试。当大家急急匆匆赶到多媒体教室时,有的听课老师都已经到了。这时的学生不免有些紧张。见此,我微笑着说了一番话:同学们刚才进行了一场比较紧张的测试,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听听歌曲来放松一下心情吧。话毕,音乐声起,学生马上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刚才的紧张马上消散,而《滚滚长江东逝水》雄浑的旋律也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三国故事的情境中了。 3、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由于课前已经布置过预习,所以在上课时我就设计了一张文学常识卡片让学生来了解《三国演义》和作者罗贯中。我还设计了一张字词卡片来检查字词的音、形、义,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字词。 4、课堂教学层次感强,衔接紧密,过度自然。当初在设计教学时,我曾有过顾虑,只有一个课时时间,怎样才能既完成学习任务,又让课上得顺呢?激情导入,检查自学,复述课文,分析人物性格,讨论回答杨修的死因,拓展学习,这个过程由浅入深,由内到外,还是比较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 5、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由学习,要么独立思考,要么合作探究,要么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气氛相对活跃,学生真正做到了自己在学习,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并能表述自己的见解。而老师作为主导,在本节课中只起辅助、补充和引导作用。 6、拓展学习让学生不拘泥于课文本身,重视情感体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这篇课文是名著中的名篇,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和感悟,这包括做人和作文上的。比如做人方面的。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学生从曹操、杨修身上发现了很多不足,那么给他们提提忠告也就不难了。有一名女生当时是这样回答的:我想对曹操说:曹操你身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气度应该大点儿,不要那样心怀妒忌,尤其是对杨修。不管杨修多么有才,他始终是你的部下,是在为你效劳,况且他有才也正能说明你任人唯贤呀!他是可以助你成就大业的人,你应该和他和睦相处。我还想对杨修说:杨修你有超出众人的才华,这是事实,但你应该知道曹操是一个多疑、忌才的人,你恃才放旷,说犯曹操之忌,在众将士面前给曹操难堪,未免喧宾夺主,你还是谦虚点好。做人不要锋芒太露,不要卖弄小聪明,如果你不收敛,你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 这堂课上,我也发现了很多不足的方面。一是复述课文的七个小故事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简练,重点不明确,老师没有指出并加以纠正。我想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在课堂中多加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二是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复述故事花了过多的时间,课程结束时拖堂了两分钟,拓展学习没有完全展开,如何作文的问题草草解决,只好由老师来归纳。前松后紧,致使后面的教学环节很紧张。三是对文本的读的环节几乎没有。这一点在设计时就没有处理好。四、缺乏创新,老师的引导还不够深入。对于文中的重要问题,学生没有想到的,老师没有引导好。比如在说到本文交叉运用多种叙述方式时,没有涉及其作用。复述故事的形式也很单一,没有新意。学生非常熟悉文本,对文本的研读也较为深入,可老师并没有利用好,致使大讨论的反应平平,讨论不热烈,个性发言不多,没能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上完课后,我确实感到在教学过程中留下的遗憾太多。但我想,我们年轻教师就应该多上这样的公开课,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足,深刻反思,然后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争取快速成长和进步。就让这些不足成为催我奋进的动力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6【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运用分论点的形式,层层深入,从而证明中心论点的议论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培养判断中心句的能力。 3.准确把握“读书”与“幸福”之间关系的深刻含义,领会阅读求知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初步养成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分论点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理解部分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搜集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提炼议论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1.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2.通过课堂交流讨论,感悟读书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一、导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培根) 二、理清思路——提炼主旨 1、文章运用了怎样的结构?(总分总) 第1、5段是总说,2、3、4是分说。作者的思路是先总说“读书人是幸福人”的根本原因,再分述读书能增广知识,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能受到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与好书结缘使人具有崇高追求、高尚情趣,使人“向善”、“避恶”,最后再重申主旨,与开篇呼应,用“所以——”句完成因果论证。大家可以看到最后一自然段:“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这个结论句,是逐层深入论述的,是中心论点,与开头呼应。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那作者严密的思维和清晰的逻辑?希望大家在写作文时能好好借鉴作者的结构。 2、找每个段落的中心句 3、分析中心句之间的关系,并得出文章的中心观点,感悟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知识——精神——行为 三、精读文章——思考质疑 1、如何理解第一段中的“浩瀚”和“丰富”? 2、作者认为读书有那两个方面的作用? 3、“知识的增广”和“精神的感化和陶冶”有何不同?哪一个更加重要? 4、阅读中,应该选择怎么样的书?为什么? 5、谈谈你现在对哪类书籍感兴趣?为什么?以后呢? 四、论证方法——学习写作 1、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顺序能不能换?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2、第四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模仿第三段文字试着写一段证明中心论点的文字。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3、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蜡烛的特殊意义。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妇人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在了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文章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学习这篇文章,要用心感受老妇人对苏联战士情同母子的`深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他们有一个儿子上初中三年级。家里只有一间房子,约十五六平方米,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学生桌,家里就塞满了。爸爸身体不好,经常咳嗽,一咳嗽小屋就跟着震动,儿子写作业思路就会被打乱,为了儿子的学习,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出去,每天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躲出去,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有一天,儿子临近期末考试,在温暖宁静的小屋里不知不觉学习到夜深。作业刚做完,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从窗户往外望去,大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儿子像一下子被电击着了,泪流满面的跑出去……无声的雪花盖住了这对拥抱的父子。这是一个普通的亲情故事,但令我们感动。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给我们震撼。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一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 2、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3、教师(或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4、投影思考题: 1、复述课文情节,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主题。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5、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预期达到: ⑴ 跨越国界,情同母子,战斗的友谊。 ⑵ 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三、研读赏析 教师导学:这篇文章非常感人,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那么,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投影思考题: 1、找出令你感动的情节、段落或句子,分析使你感动的原因。 2、试分析蜡烛有什么特殊意义。 学生默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预期达到: 1、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蜡烛的珍贵意义: 老妇人珍藏了45年的结婚的喜烛一直舍不得用,现在,把它们拿出来点在烈士的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特殊的环境里,烛光显出了特殊的意义。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五两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回答问题。 投影思考题: 1、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齐读或分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启发学生就文句提出一个个问题推想。只要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理解就深刻了。 五、教师小结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并且用上研读与练习中的字词,300字左右即可。 教学设计方案 篇8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阔大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学习古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背诵、默写诗歌并赏析名句。 教学重点: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丰富、奇特的想象;背诵、默写诗歌并赏析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引入《观沧海》。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 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2、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解题 《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四、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音频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意;(出示补充注释) 临,来到,文中指登上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竦,同“耸”,高。观,看,统领全篇。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行,运行。若,如同。星汉,银河。志,思想感情。 3、出示画面,感受形象。 4、理解诗歌大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 五、品读诗歌,感受意境 1、 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 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六、赏析诗歌及名句: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3、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赏析一:这四句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赏析二:日月的运行好象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汉是指银河,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发源于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让学生思考、讨论:1、这是实景,还是虚景,即诗人想象?2、如果是虚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象?(明确:前面几句描绘了大海的壮丽,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目睹这壮丽的山河,激发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因而借助想象,表达愿望。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实际上是诗人宽广胸怀、豪迈气魄的写照。) 七、写作特点分析: 这首诗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谓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这种写法,诗人们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诗歌情景是分开的。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八、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借景抒情: 实景:海水 树木 草秋风洪波 虚景:日月星汉 宽阔、博大 情:开阔胸襟 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理想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