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爱莲说》教学设计 |
范文 |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爱莲说》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爱莲说》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1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 2、理解借物喻人 3、了解对比烘托 4、背诵本篇文言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读说课 三、主导教学: 诵读与品析 四、课堂导入: 教师先出示鲁迅先生七律《莲蓬人》中的四句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并解释大致意思,然后顺势启发:濂溪先生是谁?莲蓬人为什么要向他表白自己的心志呢?从而导入新课。 五、课堂结构(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点读课文,说字词句段意思(10分钟) 1、要求学生“点”着课文课文注解,逐字逐句地读课文,读通课文,读懂意思。 2、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讨论,共同翻译字词句 第二板块:诵读课文,说句式语言特点(10分钟) 1、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重点听语音语气语调。 2、学生对照课文录音,自由诵读课文两遍。 3、教师要求学生说句式语言特点。学生说的内容可能有以下几点: ①句式多样,或骈句。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排比句,或独词句。 ②语气多变。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 ③节奏和谐。“蕃、丹、染、焉”,“直、枝、植”等韵脚交错分布,出落有致。 ④表达方式多样。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一个“爱”字连缀全文,文笔简练,情感丰富。 第三板块:品读课文,说课文运用手法(15分钟) (一)说借物喻人手法。 1、教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 2、教师要求学生说说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赞美莲的? 学生可能说品质、形态、仪表等方面。教师随机点拨: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揭示了莲纯洁、高尚、正直、刚强、清濂、庄重的特点,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 3、教师启发:联系下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两句,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当然不是,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这七个分句句句写花,又句句写人,这种手法叫借物喻人。 4、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句比喻君子的──────”句式具体说说借物喻人的用法。参考说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二)说对比烘托手法。 1、教师提示: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2、学生读课文中有关菊花、牡丹的句子后说用意: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3、教师小结: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第四板块:背读课文,说背诵文言技巧(5分钟) 让二至三名优秀学生当堂背诵,然后结合本篇课文,说说背诵文言文的技巧。学生可能说:根据语气语调背;根据表达方式背;根据音韵节律背;根据邻头字句背等等。只要方法可行,教师就给予充分肯定,以总结背诵文言文的经验方法。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2【教学设想】 1、把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高中课文《荷塘月色》进行比较,区别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把衬托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3、采用“讲讲、读读、议议”的教学方式。 4、在本文学习的基础上引入朱自清《荷塘月色》4段比较阅读,以实现课内外结合,初高中衔接,为学生将来学习铺平道路。 5、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映衬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2、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课件演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演示)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三、解题 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课件演示课题及作者) 四、介绍作者(课件演示)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五、诊断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课件演示) 2、词解释:(课件演示) 蕃:多 染:沾染(污染)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很少 宜:应当 六、指导朗读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要读得一气贯通。二字句一般“二二”结构,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结构。 七、学生读课文,准备翻译 八、学生口译本文大意 九、(课件演示)译文 第一段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第二段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十、讨论点拨 1、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结合莲花图谈)(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十一、你认为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十二、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爱莲花,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因为它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课件演示)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十三、作者用“噫“字引出主旨,表示深沉的感慨 1、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课件演示) 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明确:衬托手法 以菊花正衬,以牡丹反衬。 十四、 本文作者托物言志着重刻画了莲花的精神气质,而当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写荷花的名篇。(课件演示第四段)比较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节选·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明确:《荷》文着重描绘月光下荷塘的优美景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五、总结(课件演示) 1、请同学们总结中心思想。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形象的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的品格,抒发了鄙弃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思想感情。 2、写作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作者借物(莲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值得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特点必须与志的特点相通。 3、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映衬(用甲事物来陪衬乙事物,彼此相形,使所说的一面分外鲜明,或交相辉映。) 十六、形成性测试 1、默写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眼中的莲花具有哪些品质?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等。3、作者借赞美莲花表达了自己什么志向? 表达了作者要做品德高尚的人的愿望。 十七、作业 1、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2、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3【学习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设计】 一、莲花欣赏,交流引读 1、图片展示:学生欣赏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例:《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唐诗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交流引读: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板书课题及作者) 3、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4、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⑴ 教师示范诵读课文,学生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⑵ 学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⑶ 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设置问题情景一: 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讨论明确: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讨论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设置问题情景二: 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讨论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设置问题情景三: 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讨论 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谁爱菊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设置问题情景四: 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讨论明确: 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1、借花喻人: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 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的情感? 对于牡丹,作者更多的是鄙视。 2、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3、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2、课外延伸: ⑴ 背诵默写课文。 ⑵ 仿写《爱莲说》以爱 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4一、教学目的 1、知识:诵读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2、能力:诵读能力;表达能力。 3、德育:学习莲花的高贵品质。 4、重点目标: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 5、目标难点:以花喻人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上一课字词 (二)由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让学生读自己查阅的关于赞美莲花的文章或片断(5分钟)。教师.总结的基础上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板书课题和作者),看他是怎样抒发对莲花的赞美之情的? (三)作者简介(见课文下注释) (四)解题:“说”,是一种古代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很讲究辞采,跟现代杂文或杂感相近。作者到底抒发了对莲花的哪些喜爱之情呢? (五)请听课文朗读的录音,给生字注音。 (六)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难字词,理解文意。 “甚”“蕃”“独”“予”“濯”“清涟”“妖”“蔓”“益” “净”“植”“亵玩”“隐逸”“鲜”“宜乎” (七)学生读一句原文,翻译一句。 (八)分析课文。 1、课文第一部分写的是什么?“予独爱莲? ①“我”为什么独爱莲?因为莲的形象和品质。 莲有怎样的形象和品质?比喻了怎样的人格和气节? 7个短语 让学生先翻译这7个短语,再说比喻意。 教师归纳:文中对莲的描写包括7个短语,句句写莲,而又语语喻人。写莲的可爱形态,也就是写君子的高尚气节。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的是莲花的洁身自好,不以妖艳取悦于人。比喻了人既不于世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傲。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茎挺直独立,决不旁逸斜出。喻人的胸襟磊落,豁达正直,不结党营私。 “香远益清”——写莲的芳香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而越发清香扑鼻。喻人的美德可以流芳百世。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亭亭玉立,纤尘不染,任人观瞻,而有凛然不可侵犯的风姿。喻人的庄重仪态,高尚气节,威武不屈,令人敬重。 这7个短语从七个方面写莲,合起来描写莲的整体形象。充分说明了“予独爱莲”的原因。同时也为下一部分抒发感慨作了有力的铺垫。 ②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可听一句朗读录音跟读一句) ③再引导学生开展背诵竞赛,3分钟背下的加分。 2、学习第二部分 ①第二部分写了什么?莲花的比喻意义。 ②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衬托手法。从菊的“隐逸”来旁衬;从牡丹的“富贵”来反衬。 ③概括莲花高尚品质的一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小结:本文采用以花喻人的写法,以“花之君子”一语贯穿全文。表现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对高尚情操的追求。表明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九)作业:192页二、三;默写全文 三、目标形成性检测内容,实施手段及方法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投影):可爱者甚蕃;濯涟清而不妖;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 回答:用原文回答为什么说“莲,花之君子者也”?(7个短语) 莲花的这些品质比喻了哪些人格?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5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了解“说”这种文体。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情操; 2、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 教学内容 一、 导课 幻灯放映莲花的图片引入 导语:同学们,刚才图片中的是什么花——(莲花),它美不美,喜欢不喜欢——(喜欢)。宋代有一位哲学家叫周敦颐,他不仅喜爱莲花,还写了一篇千古传诵的短文——《爱莲说》,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他。 二、作者及文体知识介绍:(出示图片) 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教师补充两点: (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 了解文体“说”: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疏通文意。 出示图片,学习生字,检查预习。 (二)教师范读,进行朗读指导。 (三)学生再读,找出文中描写莲的语句,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 提示: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长环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体态 香远益清—— 香气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气质 这些描写不仅写出了莲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莲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来朗读这段文字) (四)作者喜爱莲花仅仅是喜爱她的外形吗?书中把莲比作什么?(君子)他们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提示: 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自然,不显媚态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 ,行为方正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描写莲花是为了赞美像莲花一样的君子;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的人生态度:要做一个像莲一样品德高洁的君子。 作者借莲来表达自己的志愿,想一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托物言志 托莲花形象,言君子之志 现在我们真正了解了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深意,让我们将这一段再大声的朗读一遍,注意读出对莲的崇敬之情。 (五)作者写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写莲是为了赞美像莲一样的君子,质朴正直、志洁行廉;将菊比隐逸者,虽具高洁品质却超凡脱俗,不愿没有滞留在世俗之中;将牡丹比富贵者,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六)对于花的喜爱是由人的思想感情来决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爱,那么作者对喜爱菊、喜爱莲、喜爱牡丹的人分别持什么态度? 提示:菊----惋惜 牡丹----鄙视 四、课堂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也不悄于像世俗之人那样贪慕富贵、追逐名利。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以莲自喻,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是难能可贵,让我们在大声朗读中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阅读.感悟.实践”(二) 2、以《爱……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点明所托之物所言之志。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6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言散文。它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以议论为主的文章,这篇文章旨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文章主要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并从中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翻译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说”这种文体;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2、把握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3、充分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欣赏本文精炼、间洁、含蓄、深刻的语言之美,并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问,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花是大多数人比较喜欢的一种植物,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好了,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喜欢的花和喜欢各种花的原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花,它又是怎样用语言来表达对花的喜爱之情。 2、作者介绍及题目 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他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解题:“说”,是一种古代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很讲究辞采,跟现代杂文或杂感相近。作者到底抒发了对莲花的哪些喜爱之情呢? 3、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并给下列字注音: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4、再度课文,结合注释学生自行翻译词句,老师找学生起来逐句翻译。 学生能够翻译时的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找学生起来,先朗读,再口译。 教学生起来翻译时,老师要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5、教师在学生翻译过程中,解决重点字词 说:一种文体 清:清水 蔓:长蔓,长枝 益:更 谓:认为予:我 蕃:多 染:沾染(污染) 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鲜:很少宜:应当 6、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5、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爱莲说可爱者甚蕃 6、再读课文,小组思考并讨论下面问题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 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可以根据这个答案延伸,将陶渊明的人品和他的一些作品作一下介绍,明确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 (3)周敦颐对菊花持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 答案:周敦颐不爱菊花。 原因:a 、他自己说“独爱莲”。 b 、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5)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a 、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b 、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6)本文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 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六、作业设计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以“我喜欢的”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七、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爱菊———“花之隐逸者也”鲜有闻爱 爱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众矣者 爱莲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以花喻人) 花之君子———————同予者何人蕃不可亵玩洁身自好 八、教学反思 这堂课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翻译学习为主,老师辅助解疑为辅,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满堂灌和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课堂现象,提高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同时,在设置问题诗,难易层次分明,适合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从而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7一、案例设计原则 1、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堂教学中尽量不要忽视、荒废学生的任何一种智能。 3、每人都有智能强项,但八种智能可以兼有。 4、正视差异,善待差异,可以对个别的强项智能进行特殊培养。 5、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预习。 二、案例设计理念: 1.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2.按照多元智能组合设计教学情境,进行分组学习。 3.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描述“问题解决”的过程,展示探究的成果,交流学习的方法。 三、教学资源的提供 1.介绍相关教学参考书,提供图书馆、阅览室等与自学有关的时空条件。 2.提供网上学习的条件,介绍有关荷花的相关网站,有关荷花的图片、种类、荷花文化以及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视频资料等,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 3.提供文体相关常识、古代中国文学中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引发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探索的兴趣与创新的动力。 在学生第一课时掌握了生字、实词和重点句并疏通大意整体感知,并按要求做好研究性预习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可作这样的要求和设计: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八种智能模式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会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欣赏能力、肢体运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然观察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同时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围绕教学目标分解任务 根据学生的智力倾向以及个人选择,组成几个个“问题解决”小组,分头完成各自小组的学习任务。 六、学生课前必要的知识准备——研究性预习 1、收集历代志士仁人、文人墨客有关描写荷花的诗词篇章,动手画一画或剪一剪书中描写的荷花和荷叶; 2、亲自去公园观赏荷花,了解相关的知识; 3、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 4、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七、对学习者的预期成果: 读懂课文,能感受文章语言言简意丰,结构严谨的特点并懂得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哲学家笔下的人生哲理,能以语言、形体、音乐、绘画、人际沟通合作等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八、各智能训练的教学设计与要求: 语文活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说说读后的体会,背诵有关莲的诗词歌赋;介绍“说”这种文体的特征;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媒体莲花图片;了解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以莲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性文字; 数理逻辑:统计目前自己了解到的荷花种类;统计写莲的经典名句及其作者; 视觉空间:用水彩等颜料画一画课文所描写的荷花的优美姿势;将有关莲的相关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莲曲》,配曲演唱; 人际沟通:用小组合作朗诵表演来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合作编辑赞美荷花的小画报或手抄报;合作搜集有关周敦颐及其作品《爱莲说》的背景资料,了解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作者生平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自我认识:描述自己学了《爱莲说》后的感受;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媒体莲花图片;如何认识莲的“出污泥而不染”;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我爱”说或写一段话,抓住所说事物的特征,力求能出新意。 自然观察:把收集的莲花资源进行分类或实地观察荷花并写一篇日记,要抓住荷花的特征。 评价方式:评出“最佳朗诵者”、“最快背诵者”、“最佳合作小组”、“最佳表演者”、“收集资料能手”、“小画家”、等。 九、案例效果与自我评价: 1、不拘一格的教学设计,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组合倾向与兴趣爱好选择命题与角度,参与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把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平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习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习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平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习内容的开启”。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习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力得到很好地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8一、引入新课 1、彩屏展示优美的风景画,配钢琴曲《多美好的世界》。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从画面上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听到了优美的音乐,使我们赏心悦目,真是一种享受。这种美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在生活中有的美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那就是文学之美。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篇美文《爱莲说》,享受一下文学之美吧。 二、出示课题:(彩屏画面——荷花画面) 美中生趣 文中蕴情 ——美文欣赏 爱 莲 说(周敦颐) 引语:《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所喜爱,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通过欣赏来感受一下它的艺术美。 三、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彩屏出示荷花背静、文章字幕、配古筝曲《出水莲》)。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表情,注意按老师朗读的语调语气朗读。 四、赏析课文 (一)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二)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 (三)老师综合归纳: 根据同学们的发言,这篇文章美在四个方面: “莲”貌美品美、文章的语言优美、表现手法巧妙、结构精巧。 (四)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1.貌美品美 讨论: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人) 可以想到与莲的特质相似的人,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风度翩翩的雅士,洁身自好的君子。 引入品美:作者爱莲,仅仅是爱她的貌美吗?不是,更主要的是赞美她的精神和品质。 分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溢清”(美名远扬)比喻君子的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受人尊重。作者 分别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来描绘莲的美,把莲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结成一体,名曰写物,实是写人。从中可看到作者的情节和节操。 2.语言优美。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者采用骈散结合的方法,长短句相间,错落有致,读来有一种节奏感,韵味无穷。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活泼生动。 找出这些句子朗读,体会语言特色。骈散句分男女生读。 着重欣赏以下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通过比喻,赞美了莲的君子品格——不慕富贵,洁身自好。“隐士”抗霜。表现人的孤傲;“牡丹”:“富贵人”:浓艳,表现人的庸俗;莲喻为“君子”,清逸,表现人的清高。处处扣“君子”的性格特征。 3.手法巧妙: 讲:语言组合形成文章,怎样使语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 “衬托”的手法。 板书:(1)托物(莲)——言(阐述)——志(不慕富贵,洁身自好) (2)衬托: 文中有三处衬托:(1)以陶“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做衬托,突出“予独爱莲”,(2)用“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做衬托,突出“莲,花之君子者也”;(3)用“菊之爱”“牡丹之爱”做衬托,突出“莲之爱”,特别是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愤世嫉俗,暗含讥讽,表现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鄙弃,反衬了“莲之爱”的难能可贵。 4.结构精巧: 一条线索: 全文以“爱”为线索 (出现七次) 两个衬托: 草木之花(蕃) 菊(独)牡丹(甚)莲(独) 菊(独)牡丹(甚多) 莲(独) 三种类型: 三种花:菊、牡丹、莲 三种人:隐士、富贵者、君子 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惋惜、讽刺、赞美。 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五.课堂小结: 本文用了119个字,调动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描绘了莲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但感受到了莲花的美,语言艺术的美,还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美。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能不叹服刘禹锡不但是个语言大师,还是个丹青高手。 六.课外延伸: 1.刘禹锡通过写“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古代文人墨客写莲的也不少,各自表达自己的感情。(学生把收集到的写莲花、写其他花草树木的古诗拿出来欣赏。) 2.展示学生课外写的咏屋的散文和诗歌。由学生赏析。 七.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古代名家的美文,也欣赏了同学们的美文。这些美文使我们徜徉于文学艺术的乐园,品味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领略了文学作品意境的幽深,享受了文学艺术的趣味,更感染了作家们高洁美好的节操和情感。希望同学们今后要多读一些文学精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生活品位。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9教学目的 一、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并培养创新能力。 二、 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提问式,讲授式等多种方式,结尾运用。 课型:教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出示挂图,提问:同学们!一眼就看出了这是一幅莲花图!(学生书前彩图对照)为什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我国文人笔下。例如你们书中提到的《咏荷诗歌五首,就以不同的形式讲述了莲花,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板书课题) 2、作家作品简介:提问:(意识学生把书翻到P202)请你们结合书中注释,说说有关作者的内容? 学生从书中明确后补充: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补充: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池中呢,建赏莲亭。作者也是在此赏莲的时候,触景生情,写下了本文。从中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提问:好!那么就请你们来告诉我,课题中“说”是什么意思? 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10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朗读课文,能够感受到文学的美,试着当堂背诵。 结合注释,领会文章内容。 能够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了解什么是正衬和反衬 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学习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追求高洁德行的志向 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讽喻之情并能够联系实际谈自身感受 教学重点: “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 是正衬和反衬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预习: 1.收集有关各种花的诗句和图片,最好能诗画相配。展示自我才情。可参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布置综合性学习。 2.理解文义 3.文中哪些语句是在直接描写莲花的?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 4.作者写的难道仅仅是莲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还歌颂了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君子,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托物言志 5.文中的三种花分别象征什么?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莲——君子——洁身自好,不慕名利——赞美 菊——隐逸者——志向高洁,隐居避世——惋惜 牡丹—富贵者——贪慕荣华,追求名利——厌恶讽刺 6.作者为什么要写菊花和牡丹,直接写莲就行了吗,这样写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这种写法是什么?理解衬托——正衬、反衬的写法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8.能否模仿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得我刚到培正学校的时候老师们对八年一班的同学赞不绝口,后来我也看到我们班得的流动红旗最多,为了回报学校领导和老师对我们八年一班的厚爱,请同学们展示自己创作的诗画,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师们莅临指导。 今天老师也收集了几幅诗画送给大家,看到这么优美的意境同学们一定想说点什么,那么今天我们先听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然后再让同学们说。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听配乐朗诵范读。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订正读音。 认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朗读时的语气语调。 听后学生齐读一遍 要求:注意字音,停顿,抑扬顿挫。 朗读要点: 1、读准字音。 2、用舒缓的语气。 3、注意抑扬顿挫,有高低起伏。 4、流利有感情 四、理解文义 五、快速背诵,比赛选取一名,掌声鼓励 六、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1、阅读思考: 文中哪些语句是在直接描写莲花的? 2、这些语句分别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气味、气质风度 3、连线 4、小结托物言志 七、写作方法探究二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作者还写了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2、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隐逸者、富贵者 陶渊明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志向高洁,隐居避世,对于这样的一位高人,作者抱着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从文末的一句话中可以看出: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惋惜。 在评选国花的时候很多人推崇牡丹,其实早在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从山西一带移植到长安,视为珍品。暮春时节,权贵们往往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唐朝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以致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仍然存在。因此,牡丹被认为是“富贵”的象征。对于这位贪慕荣华追求名利的富贵者作者又抱什么态度呢,从文末“牡丹之爱,宜乎众宜”可看出——厌恶讽刺 3、作者为什么要写菊花和牡丹,直接写莲就行了吗,这样写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这种写法是什么? 明确、衬托、正衬、反衬 八、小结本文主旨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九、学生说话 周敦颐说完莲,现在由我们同学们来说了,说什么呢,模仿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 但要注意的是: (1)要注意内在联系; (2)要有新意。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11【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 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 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同学们知道,春有桃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澳门人民之所以用莲花作为区徽的图案,由此看来,荷花在澳门人民心目中有不凡的意义。 对莲的这种认识自古就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人颂莲言志的短文 ——《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 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 (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习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提示:可以按原文内容直述,也可以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主要观点进行变式阐述)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12【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2、解释加点的词语。 有仙则名 ( ) 往来无白丁( ) 无案牍之劳形( ) 可爱者甚蕃( ) 不蔓不枝( ) 花之君子者也( )陶后鲜有闻( ) 宜乎众矣( ) 3、“之”有时相当于“他 (她 它) ” “这 那”,有时相当于“的” 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指出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 (1)孔子云:“何陋之有?” ( ) (2)水陆草本之花,可爱者甚蕃 ( ) (3)无案牍之劳形 ( )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 4、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课堂研讨展示 组内交流展示,相互检查是否都会。 (1)“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 (2)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3)《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质。 全班展示,突破难点,老师点拨。 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体会两文各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当堂反馈】 (一)课内语段阅读《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人? 3.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则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二)课内语段阅读《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是: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的生活情趣。这两篇短文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 4、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13教学设计 本节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因为文章的写作是一篇文言文,所以,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进行设疑自探。教师在设疑的同时,教师同时板书于黑板的右侧,对于不完整的问题,教师随机给予补充、归纳。本节解决的重难点是诵读课文,正确疏通文意,把握主旨,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因为这篇短文是“诵读欣赏课”,所以以诵读为主,讲授为主。抓住“文脉”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旨。 讲授本课,将采用“读——议--悟”的教学模式。 在运用拓展环节中,学生自编习题后,教师出示“之”字在文中运用一题,以巩固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 教学目标: 1、能流畅的诵读课文。 2、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3、把握文章主旨,理解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专题中,我们学习了《咏荷诗五首》,谁能背诵一下你喜欢的一首?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读荷”部分的第一篇周敦颐的《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解题、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何为“说”?【“说”是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题意: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 2、作者简介: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 3、写作背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期间,曾亲率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馨香扑鼻。作者闲暇漫步、触景生情,写下本文。 三、检查预习、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个别读。 3、学生齐读。 四、设疑自探: 1、学生设疑。 2、教师对学生设疑进行归纳 出示: 1、理解课文内容。 2、作者为什么喜爱莲花?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的?歌颂了莲花怎样的品质? 3、读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值得学习的写作手法? 五、解疑合探: 六、质疑再探: 学习本文后,你还有哪些疑问? 七、运用拓展: 1、学生自编题。 2、教师出示运用拓展题: 指出文中的“之”学的意义和手法。 a、 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隐逸者也 d、菊之爱 背诵课文 八、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收获。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14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文学常识: “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课文分析: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结:纵观全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他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作者借赞美莲的高尚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不慕名利的品格。 总结 : 1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的写作手法。 2 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 比喻 衬托等。 3 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 ① 水陆草木之花 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15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理解作品,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引导学生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教学重点: 探究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托物言志的手法,衬托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插图,谈感受 (请同学们将书翻到插图第一页,这是什么?看到这幅图你有何感受?请同学来谈一谈。 那么宋代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看到了盛开的荷花又会有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敦颐赏荷有感而发写成的绝世佳作《爱莲说》。) 二、文学常识 1、“说”如何理解?(划下注释一,齐读) 2、作者简介(齐读) 3、30秒识记常识。 三、诵读课文 1、欣赏录音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节奏、语速、语气。 2、跟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准确。 3、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感情。 4、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 四、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2、不懂的词句可以作上记号,小组讨论交流。 3、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4、自主读译课文,巩固重点文言词。 5、齐读课文(要求:口读心译) 五、研读探究 1、文章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为什么爱莲呢? (用原文回答) 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莲具有哪些品质特点值得作者喜爱? (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小组讨论补充) 3、由此看来,作者写莲,已经赋予了莲花人的品质,作者不仅仅是写莲,实质是写人,做人也应当做一个洁身自好,通达正直,高洁端庄的人啊!作者爱莲,写莲,不正是表达自己这种志向吗?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4、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诵读这几句。 5、文章写的是莲,文中却多次提到菊花和牡丹,这是为什么?有何用意?(正衬,反衬) 6、作者对爱菊和爱牡丹的人各持什么态度?(惋惜,鄙视)最后三句应该怎样来读? 明确:“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7、请同学们自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8、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三句。 六、教师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他志在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我们也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周敦颐高洁傲岸的人格,学到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更应该学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一切,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写出的文章才会方香四溢。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