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整理和复习教案 |
范文 | 整理和复习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整理和复习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整理和复习教案1: 知识整理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基础练习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 2、解比例 5/x=10/3 40/24=5/x 3 、完成26页2、3题 综合练习 1、 a×1/6=b×1/5 a:b=( ):( )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 )、( ):( ) 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当( )一定时,( )和( )成反比例。 2、一块直角三角形钢板用1/200的比例尺画在纸上,这两条直角边的和是5.4它们的比是5:4,这块钢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比例的意义 比例 比例的性质 解比例 正反比例 正方比例的意义 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比例应用题 正比例应用题 反比例应用体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整理和复习教案2教学内容 复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 教材第46、第4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加深对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2.熟练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提高灵活解题的能力。 3.在整理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复习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概念和计算法则的整理。 难点:运用所学概念,灵活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 练习题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 1.课前布置作业,学生自己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2.展示学生的知识结构图。 二、复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1.回忆。 分数除法可以分成几种情况,请你分别举例说说它们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组讨论。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成下表。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四、思维训练参考答案 整理和复习教案3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6页上面的第1~3题及练习三十一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周长和面积的对比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对比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它们的认识,进一步熟悉长度单位间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和周长的概念 1、让学生指出自己的课桌面的面积和周长。 2、做第136页的第1题。让学生指出黑板的面积和周长并指名学生到讲台前用教鞭指一指。 通过指实物的面积和周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周长。 二、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概念。 (1)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1分米、1米实际长度。 (2)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 (3)做练习三十一的第1题。填写时,要让学生联系实际来确定在每件物品的.后面应填哪个长度单位或哪个面积单位 2、复习长度单位间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教师板书:1米=()分米=()厘米 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 让学生回答()里应填几,教师用彩色笔板书出来。 (2)教师板书: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让学生回答()里应填几,教师用彩色笔板书出来。 (3)教师板书:30米=()分米=()厘米 指几名学生说一说如何推想。 接着教师板书:42平方米=()平方分米 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指几名学生说一说如何推想。 然后,让学生做练习三十一的第2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如下图: 15厘米 30厘米 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如何计算它的面积。然后指两名学生到黑板前板演,其他学生在下面计算。计算完后,指名学生订正黑板上的计算,其他同学也检查一下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计算,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学生说出后,教师板书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并加上框。 2、仿照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复习方法复习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3、做练习三十一的第3题。 先让学生计算出表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入表中,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有什么不同。使学生通过计算同一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进一步明确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四、混合练习 1、做练习三十一的第6题。 先让学生自己判断各题的对错。集体订正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第(4)题,如果学生判断有困难,教师可以画出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用两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它的长等于正方形的两个边长,宽等于正方形的边长,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应等于正方形的6个边长。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应是6分米而不是8分米。第(5)题比较难判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清下面的问题后,再判断就不困难了。 (1)用8分米铁丝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2)周长是8分米、边长是整分米的长方形有几个?边长是多少分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周长是8分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分米?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 2、做练习三十一的第4题。 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的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如果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教师可以画出洒水车的工作示意图,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洒水车每分洒水的地面是一个长50米、宽8米的长方形,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计算。 3、做练习三十一的第5题。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条件和问题。这道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二个问题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要求1平方米的阔叶林每天能制造氧气多少克,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这个条件题目给了没有?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 整理和复习教案4一、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的练习课。(教材第44~45页练习九第3、4、7、8题) 二、教学目标 1.复习“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分数除法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两类分数除法应用题,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熟练掌握这两类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出示题目) (1)一条公路全长900 m,已修的米数是剩下的1/2。已修的、剩下的各有多少米? (2)修一条公路,甲队单独修要4天,乙队单独修要5天。两队合作,需要修多少天?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 二、指导练习 (一)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1.教学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3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应用题类型。 (2)师:解决这类题有哪些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用方程法和算术法解决。 (3)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4)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点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5)师生共同归纳方法。 2.教学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两人一组相互订正,最后集体订正。 (二)分数除法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 1.教学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师:这是什么类型的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 师:这类问题有什么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说出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板书数量关系) 师:总路程知道吗? 引导学生发现也可设全程为单位“1”来解决问题。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4)点名学生回答,根据回答,板书: 1÷1/2+1/3 =1÷5/6 =6/5(时) (5)教师小结:类似这样的行程问题也可按照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求解。 2.教学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8题。 点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订正) 解:设白昼是x小时,则黑夜是3/5x小时。 x+3/5x=24 x=15 3/5×15=9(时) 2.教学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两人一组相互订正) 1÷1/8+1/10=40/9(天) 40/9<5,5天能种完。 3.一项工作,甲单独做要10天完成,乙单独做要15天完成。甲、乙合做几天可以完成这项工作的4/5?(课件出示题目) 4/5÷1/10+1/15=24/5(天) 四、课堂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练习课 第7题: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1÷1/2+1/3 =1÷5/6 =6/5(时) 教学反思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练习过程中,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去评。若有疑问,则与同桌或在小组内自由讨论交流,最后集体订正。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时,一直处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不断积极主动地表现自我,也鼓励学习较弱的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同时用积极的言语对他们的思路给予肯定,使学生有很好的情感体验。 整理和复习教案5复习内容: 1、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练习三十四第1、3、4题) 2、折扣、纳税、利息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解答。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有关税款、税后利息等实际应用问题。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10万元的5%是多少?(2)一个数的'80%是100,求这个数。 (3)500减少20%后是多少?(4)1000元增加2%后是多少? (5)100比某数多10%,求某数? 二、知识梳理 1、某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①谁是单位1。 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③已知女生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④已知男生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2、把③、④两题进行比较,然后小结。 3、课本104页第3题,105页第1题。 二、税款的计算方法,利息的计算公式。 1、复习税款的计算方法。 2、复习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定期整存整取通常还要叫20%的利息税,因此所得利息只有80%) 3、什么利息不纳税?利息与税后利息有什么不一样? 三、巩固与深化练习 1、课本104页的第4题。 2、课本105页的第6题。 四、作业 课本105页练习二十四第2、3、5题 整理和复习教案6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的第4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会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①画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立体图形的投影片; 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立体图形?它们的名称是什么? 学生:我们学习过五种立体图形(如果没有选学球就说四种立体图形)。它们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 教师出示画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立体图形的投影片,让学生观察。 教师:这些立体图形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它们各自的特点。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说一说每种立体图形的特点。分别说出每一种图形的组成部分及名称,如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几个底面、底面的形状、高、曲面等。 教师:我们还学习了求这些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谁能说一说每一种图形的表面积和它的体积有什么区别?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拿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说明:什么是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什么是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 教师: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说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表面积的方法。 教师: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说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的`方法和公式。 教师:大家说得很好,学习得很扎实。这些立体图形除了各自的特点以外,有的图形还有与其他图形共同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动动脑筋,给它们分分类,把有共同特点的图形分成一类。先自己试着分一分,然后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分类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让学生自己试着分,然后让学生发言说自己的分法、分类的理由。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可以有几种分法。如: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没有曲面。 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形。 圆柱、圆锥和球都有曲面。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是上下一样大。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都是底面积高。 教师:很好2我们不但掌握了这个单元学习的新知识,还会把新学习的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理解,这使我们掌握的知识更丰富、运用起来也更灵活。 二、课堂练习 教师:现在.我们还要练习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处。还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1.做练习十三的第4题。 读题后,让学生讨论这道题的题意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解这道题先要求什么?(先要求这个底面直径是2米、高是3米的圆柱的侧面积,加上这个圆柱的底面面积。)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三的第5题。 请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这道题先要求什么?(先要根据高与半径的比,求出高的长度。)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提醒学生第(1)小题的得数需要取近似值,注意取近似值的方法。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三的第6题。 请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让学生思考: 这道题先要求什么:(先要求这个底面积是12.56平方米、高是1。2米的圆锥的体积:) 再求什么?(再求已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又知道它的宽是10米、高是2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长。)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整理和复习教案7教学重点: 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同学们,百分数单元的新课学习已经结束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百分数单元整理和复习二、整理复习,形成网络1、小组合作,系统整理(1)独立整理。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百分数单元知识整理在作业本上,注意突出所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学生整理,教师巡视,对不会整理的学生给予指导。 (2)小组交流。 整理好的同学请在小组中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整理的。 2、汇报展示,交流评价。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三、复习巩固: 1、练习六第2题。 (1)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小数是怎样互化的?(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相交流。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2、练习六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并说一说是怎样做的?3、练习六第5题。 (1)说一说:上座率指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相交流。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4、练习六第6题。 (1)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3)说一说:选择哪类土壤比较合适,为什么?5、23页算一算: (1)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演板,并说一说解题思路。 6、练习六第7题。 (1)学生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强调“一成”表示的含义。 (2)思考:“增收一成”是什么意思?(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演板,并说一说解题思路。 四、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关于百分数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 整理和复习教案8教学内容:p29页第1-3题,完成练习五。 教学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 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 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圆柱 1、圆柱的特征 (1)教师出示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幻灯片。指名让学生回答:这些图形叫什么图形?(圆柱)有什么特点?(圆柱是立体图形,圆柱有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侧面是一个曲面。) (2)做第29页第1题:指出几个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出示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回答: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高)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因为: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 (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3)第29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 3、圆柱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底面积×高)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把圆柱切割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使圆柱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 (2)做第29页第2题中关于圆柱体积的部分。 4、学生独立完成第29页第3题。(先思考“用多少布料”求什么?“装多少水”又是求什么?区分清所求的是圆柱的表面积或体积时再计算) 二、复习圆锥 1、圆锥的特征 (1)圆锥有哪几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2)做第91页第1题的下半题和第2题的`第(3)小题。 让学生将圆锥的特征自己用简单的词汇填写在表中。教师提醒学生:“举例”一栏要填写自己知道的形状是圆锥的实物。 2、圆锥的体积。 (1)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用底面积×高,再除以3)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2)做第29页第2题中有关圆锥体积的部分。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判断,并画出高,小组讨论订正) 2、做练习五的第2题。 (1)学生审题后思考:求用多少彩纸是求圆柱的什么?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3、做练习五第5题。(可建议学生用方程解答) 四、作业 练习五的第3、4、6题。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