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成人高考《大学语文》文言文训练 |
范文 | 成人高考《大学语文》文言文训练 阅读本文,回答下面试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一、选择题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尽力倡导的是( ) A.称霸天下 B.王道仁政 C.无为而治 D.民贵君轻 参考答案:B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思想的提出者是( ) A.孔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孟子 参考答案:D 3.本文中“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 ) A.梁惠王治国有方 B.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不同 C.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 D.梁惠王愚不可及 参考答案:C 二、填空题 1.孟子,名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人。 参考答案:轲;子舆;战国 2.孟子所言“王道”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用仁政统一天下 3.《孟子》一书和____________《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参考答案:《论语》 4.孟子在本文中认为只有____________,民才能加多。 参考答案:施行仁政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参考答案:凶:灾荒。 2.邻国之民不加少。 参考答案:加:更加。 3.弃甲曳兵而走。 参考答案:曳兵:拖着兵器。走:跑。 4.谷不可胜食也。 参考答案:胜:尽、完。 5.斧斤以时入山林。 参考答案:斤:斧头的一种。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参考答案:树:种、栽种。 7.谨庠序之教。 参考答案:谨:认真办好。 8.申之以孝悌之义。 参考答案:申:反复教导。 9.不可,直不百步耳 参考答案:直:仅,只 10.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参考答案:数罟:细密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参考答案:养活生者,发送死者,毫无遗憾,这是实行王道的开始。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参考答案:五亩的宅基地,在上面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绸衣服。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参考答案:咚咚地敲起战鼓,双方兵器已经交接,扔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参考答案:这样做而不能统一天下的,从来不曾有过。 5.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参考答案: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后停止,有的人逃了五十步后停止,拿自己只跑了五十步来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呢?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参考答案:大王您不要归罪于农事收成,这样,普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五、简答题 1.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梁惠王所谓的“尽心”,实际上与邻国国君的治国方法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2.本文在结构上是围绕什么问题论述的? 参考答案:本文在结构上围绕着“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的。 3.在本文中孟子阐述的仁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划分宅基,发展家畜,分配土地,加强教育,使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4.最能体现孟子民本思想的是哪三句话? 参考答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六、分析题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然后网答问题。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元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日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盂子在这里提出了哪两个方面的施政措施? 参考答案: 一是经济上,使民有“恒产”: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含畜禽)即是。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二是教化上,搞好学校教育,调艇人的行为准则。 (2)“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针对的是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孟子什么样的经济思想? 参考答案:针对的是土地兼并加剧、民众失去生活来源的现实。反映了孟子力图恢复传说中的井田制度的经济思想,即《孟子·滕文公上》所云“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井田制可能是乌托邦,也是一种倒退。 (3)这段话在语言上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参考答案:排比 2.阅读下列这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入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的描述,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参考答案:反映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描述,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参考答案:对比方法。 (3)这段话中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写出喻体和被喻体。 参考答案:喻体:“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被喻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4)上述比喻的深层次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揭示民众饥饿而死的现实,揭露统治者归罪于自然灾害的推脱罪责的行为。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