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 |
范文 |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 篇1(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本章由数到式,承前启后,既是有理数的概括与抽象,又是整式乘除和其他代数式运算的基础,也是学习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地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在准确判断、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数的运算律和运算律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能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整式表示 .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后,从算术到代数的进步。 (5)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观点;通过由数的加减过渡到整式的加减的过程,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体会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结果总是比原来简洁,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三)单元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理解单项式、多项式的相关概念;熟练进行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运算。 (2)难点:准确地进行合并同类项,准确地处理去括号时的符号。 (四)单元教学思路及策略 (1)注意与小学相关内容的衔接。 (2)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3)类比“数”学习“式”,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4)抓住重难点、加强练习。 (五)学生学习易错点分析: (1)忽视单项式的定义,误认为式子 是单项式。 (2)忽视单项式系数的定义,误认为 的系数是4. (3)忽视单项式的次数的定义,误认为3a的次数是0. (4)忽视多项式的定义,误认为 是单项式。 (5)忽视多项式的定义,误认为 的次数是7. (6)忽视多项式的项的定义,误认为多项式 的项分别为 . (7)把多项式的各项重新排列时,忽视要带它前面的符号。 (8)忽视同类项的定义,误认为2x3y4与-y4x3不是同类项。 (9)合并同类项时,误把字母的指数也相加。 (10) 去括号时符号的处理。 (11)两整式相减时,忽略加括号。 (六)教学建议: (1)了解整式并学好合并同类项的关键是什么? 整式的加减法,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同类项的概念以及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是本章的重点,而同类项及其合并是以单项式为基础的,所以,单项式的概念或意义是完成合并的关键。 (2)单项式与多项式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教材中先讲单项式、后讲多项式,然后概括为单项式、多项式统称为整式,对于单项式的系数,仅限于数字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这点务求仔细体会,切不可加以引申,而多项式没有系数;对于次数,单项式的次数指,所有字母的指数之和,而多项式的次数是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单项式)的次数,需要加以注意的问题是: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不要把常数 作为字母,单项式x的系数是1,且单独一个数(零次单项式)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对于0也是一个单项式;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应包含它前面得符号;单项式和多项式得分母中不能含有字母。 (3)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先把同类项分别作上记号,然后根据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合并,合并后把多项式按某一字母降幂或升幂排列;当多项式中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时,合并后为0; (4)什么是合并同类项中要加以注意的“两同”? 合并同类项是整式加减的基础,深入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又是掌握合并同类项的关键,教材中通过一个探究问题(三个填空题)的引入,进行比较、归纳,从而得出判断同类项的 “两同”标准: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这样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同类项至少有两个,单项式不叫同类项。 (5)其它注意事项: ①整式中,只含一项的是单项式,否则是多项式。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当然也不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②单项式的次数是所有字母的指数之和;多项式的次数是多项式中最高次项的次数。 ③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多项式中每一项的系数也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④去括号时,要特别注意括号前面是“-”号的情形。 (七)课时安排: 第1课时 单项式 第2课时 多项式 第3课时 整式的加减(1)------合并同类项 第4课时 整式的加减(2)------去括号 第5课时 整式的加减(3)------一般步骤 第6课时 整式的加减(4)------化简求值 第7课时 数学活动 第8课时 复习课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 篇2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3)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 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选择互助式学习模式,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欲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活动、猜想、验证、归纳,共同探讨,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和实物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 篇3教材分析 1.这节的重点为:去括号。因此,本节所学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和深化,要突破这个重点,只有在掌握方法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练习来掌握。 2.去括号是整式加减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础,也是今后继续学习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方程,以及分式、函数等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1.去括号法则是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时会经常出现错用法则的现象。实验表明:完全可以用乘法分配律取代去括号法则.这是由于: (1)“去括号法则”,增加了记忆负担和出错的机会,容易出错; (2)去括号的法则增加了解题长度,降低了学习效率; (3)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的学习是同化而非顺应,易于理解与掌握; (4)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是回归本质,返璞归真,且既可减少学习时间,又能提高运算的正确率。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 2.能正确运用去括号进行合并同类项; 3.理解去括号的依据是乘法分配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 难点 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时符号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问题 青藏铁路线上,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形式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 请问:(3)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列车通过冻土地段比通过非冻土地段多用0.5小时,如果通过冻土地段需要t小时,则这段铁路的全长可以怎么样表示?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多少千米? 解:这段铁路的全长为100t+120(t-0.5)(千米)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100t-120(t-0.5)(千米)。 提出问题,如何化简上面的两个式子?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探索新知 1.你记得乘法分配率吗?怎么用字母来表示呢? 2.探究 计算(试着把括号去掉) (1)13+(7-5)(2)13-(7-5) 类比数的运算,去掉下面式子的括号 (3)a+(b-c)(4)a-(b-c) 3.解决问题 100t+120(t-0.5)=100t-120(t-0.5)= 思考: 去掉括号前,括号内有几项、是什么符号?去括号后呢? 去括号的依据是什么? 三、知识点归纳 去括号法则: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注意事项 (1)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谁也不变; (2)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 四、例题精讲 例4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2)(5a-3b)-3(a2-2b). 五、巩固练习 课本P68练习第一题. 六、课堂小结 1.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2.你觉得去括号时,应特别注意什么? 七、布置作业 课本P71习题2.2第2题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理解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概念。 2、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会应用该法则及运算律合并多项式的同类项,会应用同类项及合并同类项解决实际问题。 3、感受其中的“数式通性”和类比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法则及运算律合并同类项。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运用运算律计算下列各题。 ①6×20+3×20= ②6×(-20)+3×(-20)= 2、口答。 8个人+5个人= 8只羊+5只羊= 8个人+5只羊= 意图: ①复习乘法分配律; ②感受“同类”。操作流程:幻灯片出示→学生口答 (1)→分配律:ab+ac=a(b+c)→口答 (2)→解释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一只蜗牛在爬一根竖立的竹竿,每节竹竿是a厘米,第1小时向上爬了6节,第2小时向上爬了2节,问这个蜗牛在竹竿上向上爬了多少厘米? (1)请列式表示: ,你能对上式进行化简计算吗? (2)说说化简计算的依据。 [意图:联系生活情境,探究新知。操作流程:幻灯片出示→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师生小结方法] 探究二:根据以上式子的运算,化简下列式子。 1、100t-252t 2、3x2+2x2 3.3ab2-4ab2 4、2m2n3-5m2n3 (1)上述各多项式的项有什么共同特点? (2)上述多项式的运算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何规律? [意图:让学生经历动手、观察、猜想、归纳的学习过程,从而探究出新知。操作流程:幻灯片出示→动手计算→回答并解释→观察(交流)→猜想→引导学生归纳新知] 三、例题精炼 例1、合并同类项。 4x2+2x+7+3x-8x2-2 例2、求多项式-x2+4x+5x2-3x-4x2+3的值,其中x= 。 [意图: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突出重点。操作流程:完成例1(3~4人演排)→学生质疑→师点评并规范格式、注意事项(例2处理方式同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意图:养成总结反思的好习惯。操作流程: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师补充] 五、课堂检测(略) [意图:诊断、反馈学生学习效果。操作流程:8分钟内独立完成(学案)→学生互评→师统计答题情况→重点讲评]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 篇5一、导入 师:如果你有一罐硬币,分别为一角、五角、一元,你会怎么数? 生:一元的分一起,五角的一起,一角的一起等等。 师:这样是不是就比放在一块数方便多了,我们现在用的这个叫什么方法? 生:分类! 师:对,分类,提到生活中的钱大家都会分了。如果换成数学中的单项式,大家还会给它们分类吗? 二、教学过程 (板书:a3-2a4a33a) 师:我举个例子a3-2a4a33a,用硬币的思路,哪些属于同一面值的,应该把哪些看作一元的或5角的? 生:略 师:利用同样的方法,给下列单项式分类 (出示小黑板) 板书分出的类别 师: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分类?是不是因为它们有共同点?那共同点是什么? 生:相同字母,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师:对,像具有这样相同特点的单项式,我们就把它们称之为同类项!猜想一下同类项的概念应该是怎么样的? 生:略 师:看课本P63中间(读出定义)学生画下来 练习同类项,老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单项式,学生自己写两个以上的同类项,然后找几个学生读出自己写的,大家评论! 师:大家思考一下这些同类项之间可以进行加减运算吗? 师:比如说,我们刚才提到的硬币,是不是一元的和一元的就属同类项了,五角的和五角的属于同类项。我左手拿一个一元硬币,右手拿三个一元硬币,他们能加起来吗? 板书1硬币+3硬币=4硬币 师:我们现在试一下把硬币换成字母会是什么效果 1x+3x=4x 师:怎么计算的? 生:(1+3)x 师:1x+3x=(1+3)x这种形式我们是不是似曾相识呢? 分配律!(简单的再说一下分配律,反过来就是把两个或几个加数的共同因素提取出来) 师:这里提到“共同因素”,作为同类项的几个单项式之间是不是都有共同因素,我们同样可以把它们提取出来,这样同类项之间就能进一步的运算了。我们把这样的运算叫做合并同类项 猜想合并同类项的定义,然后看课本P63下面,定义画下来 试做题7x2+2x+7+3x-8x2-6 师:我们前面学习过的交换律、分配律、结合律在这里可以用吗? 师:因为多项式中的字母表示的是数,所以我们也可以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分配率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 开始做题,做完题之后 注意: (1)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的系数不变 (2)指出计算结果按某字母降幂(升幂)的形式排列 (3)一找,二搬,三并,四计算 讲解例题1 练习题第一题(学生写上黑板) 纠错(小黑板) 三、小结 1、什么是同类项? 2、几个常数项是不是同类项? 3、同类项与系数有关吗? 4、什么叫合并同类项? 5、合并同类项的步骤是什么? 四、课下练习 P69习题1.2第一题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标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你坐过火车吗………. 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3小时呢?t小时呢? (2)字母t表示时间有什么意义?如果用v表示速度,列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3)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你还能举出用字母表示 ???? 数或数量关系的例子吗? 例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填空 1)苹果原价是每千克p元,按8折优惠出售,用式子表示现价; (2)某产品前年的产量是n件,去年的产量是前年产量的m倍,用式子表示去年的产量; (3)一个长方体包装盒的长和宽都是a cm,高是h cm,用式子表示它的体积; (4)用式子表示数n的相反数.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习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 活动一: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由小组讨论后,经小组推荐人员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学习新知: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板书归纳得出的单项式的概念,即数与字母的积 ,像这样的式子叫做单项式. 然后教师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2、-3,、a 2.练习:判断例1中所列式子在哪些是单项式? ?(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同时利用练习中的单项式转入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教学) 3.单项式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这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并板书。 例2:用单项式填空,并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 (1)、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_____册. (2)、底边长为a,高为h的三角形的面积是_____, (3)、一个长方体的长和宽都是a,高为h,它的体积是_____. (4)、一台电视机原价为a元,现按原价的九折出售,这台电视机现在的售价为____元 (5)、一个长方形的长为0.9,宽为a,面积是____ 字母表示数后,同一个式子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你能赋予 0.9a 一个含义吗? 通过其中的例题及练习,强调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圆周率π是常数; ②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 ③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 三、课堂小结: ①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②根据教学过程反馈的信息对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结。 ③通过判断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已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59页:1,2。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会进行含有括号的整式加减运算。 2.会先进行整式的加减,再求值。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复习“去括号法则”,请同学们先完成题目1: 教师根据情况分析错误原因,并提醒学生注意括号前面的“—”号。分析:在去括号的运算中,当()前是“-”号时,容易犯的错误是只将第一项变号,而其他项不变。 通过练习题1的分析后,再让学生继续完成练习题2,进行知识强化。(让4个学生出黑板板示,允许其他同学出来修改)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本节课我们学习整式的加减。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实际上就是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去括号,第二件事是合并同类项。请看例6. (按去括号、合并同类项两步先让生尝试)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说出整式加减的基本运算步骤吗? 每一步应注意什么? 让学生观察例题的过程,找出解题的路径。 试探练习,回授调节 师:请学生4人出黑板板示,其他同学在自己座位上迅速完成,作好改错准备。 生:在自己座位上独立完成? 板示学生返回座位后,发现有错误的学生可出黑板改正。 师:提问学生,要求说出错误在什么地方,并加以改正。 生:? 学生练习,老师巡查并指导。 学生多数会漏写括号。 师:在这几个整式相加或相减时,为什么要加上括号 生:思考回答? 师:观察本例,并说出本例与之前练习有什么区别? 生:此例最后给出x、y的值,要求多项式的值。 师:请用两种方法做一做,并比较哪一种方法简单些? 学生通过比较,都会认为先化简,后求值较为简单些。 教师再板书规范的书写过程。 通过本题的解答,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整式加减法的一般解题步骤,让学生先化简再求值,并培养学生规范的解题格式。 学生练习,教师巡查指导,及时提醒出现差错的学生改正。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的调动,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训练中来,积极动脑、动手,同时教师对差生进行指导和鼓励。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 篇8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是在学习了整式的有关概念之后的一节课。整式的加减是整式的运算、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数的基础,是“数”向“式”的正式过渡,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整式加减的知识基础则是同类项的概念及同类项的合并,整式的加减主要是通过合并同类项从而把整式化简,所以本节课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教学重点和难点: 同类项的概念及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长期以来,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为此要求我们教师努力变“知识给予”为“教育交往”,变“教程”为“学程”,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改变旧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各有所得。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本节课拟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观察生活实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严密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主要过程设计: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基于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认识数学、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基本数学技能和基本数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一、成功之处 本节课突出了三个“注重”: (一)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上课伊始即以实物进行分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迅速调节到积极状态,接着,让学生通过观察把认为同类型的单项式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同类项概念,又通过“游戏”等方式对同类项概念进行辨析,这样可充分揭示同类项概念的内涵,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特别是[活动8]先是提出“3个人再加5个人得多少个人?”这一通俗易懂的问题,而后进一步提出“3个人再加5张桌子得8个人?还是8张桌子?”这一看似有些荒唐的问题,实际上却突破了合并同类项这一重点难点即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合并同类项时,只能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 (二)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设计过程中非常注重这方面的活动设计,从实物分类、引出概念到概念辨析以及课堂小结无处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课程理念。 (三)注重能力的培养。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注重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展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协作学习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严密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个性,提高了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需要完善之处 视学生实际情况,如能再给学生练习课本165页例1,然后教师再点评的话,那么就是锦上添花了。因为学生在掌握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后,再通过解决像例1这样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更能使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学有所用”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武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 篇9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的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感受符号运算的作用。 老师:请同学们观察并找出规律 学生独立完成 老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按要求亲自动手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老师,摆几个三角形呀? 老师:先摆一个,再摆两个、三个、四个。关注学生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鼓励每个同学尽可能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关注学生在探索数量关系活动中的参与态度、思维水平和抽象能力:分析: 三角形个数12345 火柴棍根数357911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老师:每增加一个三角形,火柴棍根数增加多少? 学生:2根 老师:火柴棍根数是一组怎样的数? 生:连续奇数。 师:奇数可用整式2n+1(或2n-1)表示。 师:从多角度思考,也可以分析表格中火柴棍根数与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生:怎样找? 师:如3=2×1+1,5=2×2+1 生:哦,明白了 师:从而得排n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棍根数为什么? 生:2n+1 师:请同学们亲自拼一拼,想一想,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生:好 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能否积极地从事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不要以教师的演示代替学生的实际活动。 提出问题后,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在班组交流。 师:当n≤100时,n本笔记本所需钱数为多少? 生:2.3n元, 师:当n>100时,n本笔记本需要多少元? 生:2.2n元。 生:观察这两个整式,当n=100时,需花钱230元,而当n=101时,只需花钱2.2×101=222.2(元),出现多买比少买反而付钱少的情况,所以如果需要100本笔记本,应该购买101本能省钱。 师:请同学们继续探索,至少需要多少本时,可以按上面方式购买。 组织学生按四人小组,进行探究,鼓励每个学生尽可能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师:请同学们再找几个方框试试,看自己的规律是否还成立 生:好 教学时,也可以先开放,让学生发现月历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再讨论浅色方框中数字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关系课本。让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再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整理这节课的内容。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 篇10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 2、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3、初步学习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第75页两道题的课件。 2、学生准备小棒、圆片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说一说计算的顺序。3+2+1=5+3+2=8-2-3=10-5-3=计算后先让学生说一说计算5+3+2和10-5-3两题时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他们着重说一说在5+3+2的计算中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加,在10-5-3的计算中是哪两个数相减。 二、新课引入 1、在复习题后面两道题的旁边出示如下两个算式。5+3-210-5+3引导学生观察,并用复习题中的后两题和上面两题作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2、教师谈话:上面这两道题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我们把这样的计算叫做加减混合计算,这节课就来学习这样的计算。 3、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三、学习新知识 1、学习例1。 (1)在屏幕上出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的场面。教师:屏幕上反映了什么内容,你能从屏幕上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教师:要算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3 (2)屏幕上出现湖里7只天鹅飞走2只的场面。教师:湖里天鹅的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还有几只天鹅?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2”,把算式写完整:4+3-2。教师:为什么要在4加3的后面减去2?学生:因为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3只后又飞走2只,只有从原来的4只和又飞来的3只这两部分合起来的总数里减去飞走的2只,才是剩下的只数。 (3)引导学生结合屏幕上出现的画面(或结合教材例1的插图)说一说算式4+3-2所表示的意义。 (4)学习4+3-2的计算顺序。引导学生讨论:结合屏幕上反映的湖里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汇报交流讨论情况,并说出计算顺序。根据学生的叙述过程在屏幕上的算式“4+3-2”中标明计算顺序并依次闪动“”和“”两部分。教师:第二步是几减2,为什么是这个数减2?学生:第二步是7减2,因为第二步是用第一步两个数相加的得数减去2,所以是7减2。 2、学习例2。 (1)在屏幕上出现反映“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2只后,又飞来3只”连续变化过程的画面。 (2)引导学生根据屏幕上的画面写出算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屏幕上所反映的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叙述在黑板上板书:4-2+3=。教师:上面的算式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学生:先算减法后算加法。配合学生的叙述在屏幕上闪动“”。教师:为什么要先算减法?学生:因为只有用减法先算出4只天鹅飞走2只湖里还剩下几只天鹅后,才能算出又飞来3只后湖里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天鹅。教师: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学生:第二步是用第一步“4-2”的得数“2”和3相加。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的前面一个方框里填上“2”,并在屏幕上闪动“”。 (3)引导学生总结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教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上面两道题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我们计算的顺序?学生: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算的。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的练习。 (1)引导学生摆小棒,先在桌面上摆7根小棒,再拿去3根,然后又增加4根。 (2)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把算式7-□+□=□填写完整,并在最后的方框里填上得数。 (3)让学生结合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算式7-3+4=8所表示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计算。 5-2+3=8-7+8=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定学生说一说计算顺序和第二步分别是几加几。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1)学生分组观察第1题的插图,并说一说画面上反映的内容(重点说出小鸭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 (2)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计算出得数。 (3)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2、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先让学生观察插图,明确要求,然后用线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3、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写算式的格式。 六、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时所学习的内容和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学生交流本课时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先分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所要注意的问题。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 篇1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切实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文具超市吗?你们在文具超市买东西时遇到什么数学问题没有?老师在文具里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解决吗?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 文具盒:元彩色笔:元钢笔:10元订书机:元转笔刀:元一个文具盒比一盒彩色笔贵多少钱?师:能列出算式吗?一起说。生:-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关于计算的知识——小数加减法。 (1)试一试:请你试着算一算。(列出竖式) (2)想一想: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 (3)说一说: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如何列竖式计算指名学生板演。 师:咦,你们以前做过许许多多的加减法吧,无一例外的都是将末位对齐,怎么这次你没有把末位的两个数字对齐呢?是怎样对齐的呢? 生:小数点对齐。师生交流算理。 (2)你能提一个小数加法或小数减法的问题,并解决吗?试试看。师巡视后,提取不同情况的问题与学生交流。例如:钢笔比彩色笔贵多少钱?10-师:我们又遇到了新的情况,整数减小数怎么办?学生自主计算后,和同桌交流。学生说想法。 师追问:10没有小数点怎么对齐的?计算这道题我们还要注意什么?生:退位。 (3)师提取出计算结果末尾有“0”的指明要简化。 (4)学生互查。 (5)师小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练习1:计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 = += +3= 练习2: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懂得了什么?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