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
范文 |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1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这节课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 这两个大知识点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3、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操作、体验感悟,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新知,我设计了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谈话和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感受余数。 1、谈话: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什么叫平均分吗?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 2、 让学生来分一分小棒 。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7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然后告诉学生像这种有剩余的情况,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我们就把这种情况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出示学习目标。 目的让学生明白我们这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 (三)、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1、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6个苹果 ,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①、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②、问: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 问: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2、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①、出示7个苹果 ,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 ②、交流汇报摆的结果,并说发现。 ③、引导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列算式。 ④、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追问:余数表示什么?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在动手中加深对余数的认识,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在自主、合作、讨论中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以此真正理解余数所表示的内含。 3、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①、用8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动手摆一摆。 ②、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意思吗? ③、如果用9 根小棒来摆呢? ④、10根、11根、12根、13根、14根、15根呢? ⑤、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余数<除数(余数要比除数小。) ⑥、活动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正方形,在摆一摆、猜一猜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总结出除数要比余数大的规律,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特点。 4、练习巩固新知。通过直观的练习,407,266,让两位学生上来板演,别的学生下面做。做完后集体讲评。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四)、测评训练: 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第2题。这些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目的在于考察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侧重对学困生的辅导。 四、说课堂小结: 让学生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2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及具体写法学生较难理解。总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 针对这一状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及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书写格式,能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及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 知道什么是“余数” 本课的难点是: 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我主要通过游戏“猜猜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好后,将自己画的个数数出来写在张上,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画的最后一个的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来感受“余数”。 (1)让学生来分一分桔子。6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7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这就让学生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及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2)将1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设问:如果每人分2个,剩下5个,可以这样分吗?这时就有学生会回答,5个还能再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1个,还剩下2个,这时老师追问:2个还能再分吗?学生会回答,不能分了。通过这个坏节,让学生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老师手中有10颗五角星,要奖励给今天表现最好的4位同学,应该怎么分啊?谁来帮助老师来分呢?让多个学生上来分一分,老师对他们分的结果给予评价,让学生更深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方法表示。 对前面分的结果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再翻开书本50页,参照例题,来自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教师在学生写完后给予简单点评并说明各部分的意义。我认为这部分学生在前面学习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 接下去通过评价性的活动,看看小动物们做对了吗?出示三个竖式,来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粗心大意做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还能再分。这一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数,也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练习巩固新知。 通过直观的练习,40÷7,26÷6,让两位学生上来板演,别的学生下面做。做完后集体讲评。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5、回到游戏“猜猜看”。 这时候学生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来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试呢?这时师生共同来探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学生来猜一猜。然后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让学生先来说一说。教师可举一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7人,我们班39个小朋友要用多少条船?这一例子将数学问题引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说课堂小结 让学生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并提高了自己的思维判断能力。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3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有余数的除法》。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 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第六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表内除法》,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二年级的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和除法的关系,懂得余数比除法小的道理。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通过动手、观察、讨论等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3.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列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和除法的关系,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二、教学方法 1、观察、比较、发现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摆法得到不同的结果,然后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余数,从而建立余数的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2、合作讨论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新知探索时适当采用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 三、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探究新知: 出示除法口算题,考察学生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出示课件例题,由学生摆小棒,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用除法竖式计算。 (2)新课讲解,形成性练习。首先,出示完整的竖式计算的过程,由学生讨论汇报每个数的含义。其次,由老师强调计算的过程,通过一商、二乘、三减、四比的口诀来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竖式计算的过程。 最后,对于被除数较大的除法,采用试商的方法,要求是除数和商的乘积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 (3)巩固新课。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