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合集8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⑴ 熟读课文,识记字词。 ⑵ 根据课文内容,构思文章意境。 2、教师准备: ⑴ 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备案,开拓学生视野。 ⑵ 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陋室铭》,背诵并默写课文。 2、“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铭”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铭,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脚,读来铿锵有力。说,这种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二、整体感知 根绝课文题目,思考文章内容: 1、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 2、通过自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学们可以讨论交流。 3、齐读《陋室铭》,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先准确翻译,然后再阐述理由。 观点可能有这样几种: 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千古名句,又在开头) ⑵ “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话一言九鼎,在文中作总结) ⑶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引导同学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报复和情操。 三、研讨品读 大屏幕出示问题,学生翻译原句并在小组中思考讨论。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什么深刻含义?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之后进行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作者通过山水的“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类比立论,“陋室”有贤者居之则不陋。它是论点的提出更为自然,使读者易于接受。 2、作者写了陋室这些方面: ⑴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之清幽宁静,不染浮华; ⑵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生活情趣之高雅; ⑶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室主超凡脱俗 3、引用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上句“南阳诸葛亮,西蜀子云亭”已包含“君子居之”之意,再一次证明,自居之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巧妙的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显得意蕴含蓄,发人深思。 思考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提示写作背景) 引导同学们充分理解作者的心情,感受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诵读全文,5分钟默写。 四、作业 1、翻译全文,并正确默写。 2、预习《爱莲说》。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爱莲说》,背诵并翻译。 2、感受作者洁身自好,不同俗流的思想情操。 〖学习设计 一、导入 (大屏幕显示白居易的诗《买花》:“地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想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上张帷幕庇,旁织篱笆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误。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这首诗与《爱莲说》中的哪句话描写的情景一致? 这首诗写的是文中“自李唐以来,世人盛爱牡丹”的社会现象,启发学生思考“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作者“独爱莲”? 二、整体感知 (大屏幕出示一幅与课文描绘一致的照片)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并用“~~~~”划出体现莲高贵品质的句子。 2、齐读课文,思考:莲的象征意义,应在学生品味、感悟的基础上予以总结,提升。再次点出“托物言志”──作者以莲花自比,借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精读课文,研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注意掌握文言词: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亵玩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小组讨论交流: ⑴ 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⑵ 三种花各象征了怎样的人格?本文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⑶ 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你认为学习《爱莲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提示: 1、爱莲即爱君子之德。 2、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3、引导学生学习君子之德,在现实中,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做合格公民。 (言之成理即可) 三、指导学生背诵 1、全班齐读课文。 2、个人自由速读两遍。 3、全班背诵。 4、指明背诵。 四、教师总结 正是因为作者赋予了莲这种美好的象征意义,所以文人墨客经常引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的句子,同时也成为书画者的心仪之物。 (展示同学们的绘画作品,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作简要评析。) 播放老师搜集的优美图片,开阔同学们的视野。 课件播放配乐录象资料片《陋室铭》《爱莲说》,同学们根据图片齐声背诵课文。 五、作业 1、总结文言词“之”在本课中的几种用法。 2、默写《爱莲说》。 3、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段话,300字左右。 〖参考资料 1、高洁人格的精神折光: “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周敦颐,北宋人,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闻达。他的这种高洁的人品,诚如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所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而他的传世散文佳作《爱莲说》恰恰正是他酒落胸怀所透射而出的精神折光。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炼,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2、周敦颐《爱莲说》赏析: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爱莲说》这篇作品,它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以莲花来比喻人格,以物拟人。以物拟人在文学创作上是个常见的手法,是以物来比喻人的某一种品格。这种做法还是一个特有的手法,这个手法一般称作“比德”,就是拿某一个东西来比喻某一种德行。特别是在儒学的传统里,这个“比德”还是经常用到的一种手法。比如孔子讲“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就是拿松柏来比喻人的这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这样一种品格、一种坚强。在周敦颐之前,这种“比德”的手法人们用得比较多,但是如果我们看一看在汉民族的历史上,在周敦颐之前,好像用得更多的是像松、竹、梅、兰、菊这些,通常说“岁寒四友”啊、“花中四君子”啊,都是这一类的。但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一出,以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就成为一种后来通用的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敦颐在这一点也有一个开山的意义。 那么周敦颐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爱莲说》,为什么要用莲花来做比喻,用莲花来做比喻和以往的这种“比德”的手法有哪些不同呢?这是我们读这篇文章特别要关注的。一般来说,比如说竹子,它以“直而有节”来比喻君子的性格;松柏用它的“长青”,特别是冬天“不畏霜雪”这个特点来比喻,都是比较直接的;而《爱莲说》用莲花来比喻君子它就多了一层意思,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多了这一层就把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加进去了。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你生存的环境或者你生长的环境都不是很好,但是你自己的人格可以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你可以是很高尚的。那么这一点是《爱莲说》的一个特点。当然,他的写作手法很好,把莲花的姿态用很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也使得他的这种构想、这种说法、这种观点得以被大家很好地接受。那么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周敦颐何以会想到这样一个用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从而来说明人和环境的关系“出淤泥而不染”呢?这个可能又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刚才我讲了,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所谓“理学”就是糅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理论,三家合一,最后通过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那么周敦颐的思想里,佛教的因素也不少,所以当时有个说法,叫 “周茂叔、穷禅客”,“禅”呢,就是“禅宗”之“禅”,就是说他的思想里有佛家的因素。莲花在佛教里是个常用的比喻物,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底下是莲花宝座。另外在很多的佛经里都有莲花的喻,比如《维摩诘经》里就讲,说茂盛的莲花一定是从淤泥里生长起来的,如果完全是净水,就不会有一个茂盛的莲花。再比如,《华严经》《探玄记》里面特别就有两段,和《爱莲说》里的观点有相似之处。比如说,它提到这个莲花的特点,它说:第一就是香、第二就是净──就是有清香,然后呢本身是很洁净的。另外它也有个明确的表述,说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当然不是说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从这个里面直接过来的,而是说这个里面的某些思想因子也给他以启发。再加上周敦颐自己很强调人的人格修养,理学的核心就是强调人要把自己的心性通过自己的修养提升到一个高的层次上,特别是对于真理、对于道德,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么他把他的这种哲学的、思想的观点和历史的传统,和一种其他的思想因子相融合,就写了《爱莲说》,而且形成了一个很独特的比喻,用一种很优美的文字,得以广泛地传播。 《爱莲说》很有意思,他把几种花加以比较:说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说到菊花,“花之隐逸者也”,那么最后他落到了莲花上,我想这是几种不同的人格、几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比较。比如说“富贵”,你追求一种世俗的名利;比如隐逸,我对社会有一种社会责任的淡化。他强调莲花,我想可能是在两个层面上:一个层面上强调你和环境的关系。人周边的环境不可能是很理想的,环境上总有不如意的方,甚至于在某一个段落、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甚至于可能是恶浊的,这都是有可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你不能改变环境,但是你可以改变你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想它是有启发的。另外就是价值取向。《爱莲说》通过几种花的比较,说明作为一个人,首先你要自己在精神层面上、在人格上,你要立得住,他把这个价值取向放在首位。我想这一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同样适用的,甚至可以说它有一种普世的原则。人生一世,你不能够完全地被物欲遮蔽了,总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上的净土、精神上的家园。我想《爱莲说》今天的意义首先应该在这里吧。 3、译文: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和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4、刘禹锡《陋室铬》赏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闻天下。如今,刘禹锡当年的陋室位于安徽和县城中,3幢9间呈品字状的房屋,斗拱飞檐,白墙黑瓦,典雅古朴,静谧灵秀。石铺小院绿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蕴秀,令人似乎嗅到浓郁的翰墨馨香。院内东侧小巧精致的亭内,立有“《陋室铭》碑石”,上刻流传千年的《陋室铭》全文,字为书法家孟繁青所书,风骨端凝,清秀悦目。主室正中,有刘禹锡立像一尊,潇洒庄重,上悬“政擢贤良”匾额。陋室占地不广,踱步其间,似觉人与自然在此得到净化。 《陋室铭》通篇81字,情与景会,事与心谐。细读此铭,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接纳文人墨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刘禹锡为官,清廉无私,勤于政务,关心民生;为文,超世出尘,大智大睿,为后人留下许多琅琅上口,富含哲理的诗歌和散文。 《陋室铭》非常短小,全篇仅81字,为什么却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刘禹锡在中唐是非常有名的一个文学家,但是他当时最大的名声是在诗这个方面,被称作“诗豪”。唐诗史上有四个,“诗仙”、“诗圣”、“诗佛”还有“诗豪”,当然如果算李贺呢,还有“诗鬼”。“诗豪”这个“豪”,可见刘禹锡的风格,也可见他的地位。白居易有诗专门讲到,刘禹锡和我向来齐名。所以他是以诗著称的,不太以散文著称。 《陋室铭》之所以能够流传,而且有这么大的名气,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跟他在诗歌方面的这种造诣有关,他把写诗的一些本领融合到写文里面去。还有一个,就是它里面的思想内涵。实际上我们如果对儒家的经典很熟悉,比如说《论语》,我们就会发现《论语》里有很多就是《陋室铭》思想的萌芽,甚至于说基本的框架。《论语》有一篇叫《子罕》,《子罕》里是这么说的:孔子要迁移到一个叫九夷的地方──就是边远的地方──有人就跟他说,“或曰:陋如之何?” 说那个地方环境很不好的,到那去怎么办呢?生活很不方便。结果孔子说:“君子所居,何陋之有?”只要我自己是个君子,面对环境我的内心总是充实和坦然的,那么到哪里对于我来说都无所谓好与不好,不存在什么恶劣环境的问题。实际上就连“何陋之有”这句话都是《陋室铭》直接吸用过来的。而《论语》里面类似的题材,粗略地说除了刚才我说的这段,至少还有三、四处,都是很相近的描述。比如孔子说他自己“饭蔬食”,说我有很粗糙的饮食,“饮水”,没有饮料、没有酒; “曲肱而枕之”,说我连枕头都没有,我枕着自己的胳膊睡觉,生活条件很恶劣;“乐亦在其中”,我也会有快乐,也有我内心的充实;反过来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以我追求的是一种个人的修养、一种内美,对于外在的物质环境我完全可以忽略掉。那么就是说孔子很重视这个话题,反复地讲,主要就是说人在人生当中的价值取向问题──是看重于物质的享受,看重于物质的条件,还是看重于你精神的境界,看重于你自己内心的修养和所达到的人格的高度。那么刘禹锡《陋室铭》基本上就是把孔子的这个思想艺术化的表现。所以一个是文章写得美、写得好;一个是它里面表达的.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所在的一部分,而且有经典做依据。所以它就有一种广泛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陋室铭》它是一个“铭”。“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按照《文心雕龙》里对“铭”这个文体的一个表述,它的要求是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强调文字的简练;一个方面强调内容,境界、层次比较高。《陋室铭》应该说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八十几个字,然而里面的内涵很多,同时有很多诗化的句子。那么这些都使得它在散文的世界里,有它独特的地位。不过呢,它也不是简单地把《论语》里的意思搬过来, 我想至少有两点变化,这个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个就是他把原来一个说理性的东西给形象化了。不是一般地说环境好与不好、如何如何,而是通过对他这个陋室的一种描写──这个描写是声情并茂、有声有色的──就把一个比较抽象的道理很形象地展示出来了。第二就是他的这篇散文整个的重心有所转移,不是完全讲条件的好与差,而是讲雅与俗。实际他所描写的这个“陋室”我们看不出怎么“陋”来,他无非就是强调他远离红尘的喧嚣,是一方净土,强调格调的高雅。那么他这样地一转呢,更适合读书人、士人的这种兴趣和他们的价值取向。这个也是他成功的一个原因。 那么是不是说要想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就必须放弃物质上的需求呢? 现在的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读了这个以后可能会有疑惑:是不是我事业的成功和我个人品格的修养一定就是矛盾的?或者倒过来说,我只要强调我自己内心的高尚,就一定要放弃一个好的生活条件,就非得住一个9平米的屋子我才成为高尚的人?也有这样的一种困惑。我想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这么来看:现代人和古代并不一样,实际刘禹锡他也不是住在一个非常破的房子,他毕竟还是在一个相当的职位上。那么所谓“陋室”呢,也是一种相对而言。我想现在对于我们来说,一个成功的人生,说我既有一个高尚的情操、一个很雅的人生境界,同时呢,我又有一个相对的比较好的生活环境,我想这是更好的。但是,假如发生了冲突,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怎么办呢?那就“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情况下,我想住一个小房子,求得内心的安宁可能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吧。 5、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教学设计方案 篇2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环节 一、游戏激趣,复习导入 1、今天我请来了一位动物王国的朋友(课件)──小老虎,他呀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你们能接受住考验吗?(课件)出示生字 (1)谁想来试试,你还能给它找个朋友吗? (2)小朋友可真行啊,那你能从那么多的生字里面选择一个或几个字来说一句话吗? (3)看小朋友说得那么起劲,小老虎也写了一句话 金子比阳光像更宝贵金子阳光。 A、请小朋友自由的读一读。 B、此时你想对小老虎说些什么啊? C、那你能帮他改一改吗? (课件)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D、你们同意吗?那让我们一起来响亮地读一读,告诉小老虎吧! 二、讨论、研读句子 就因为小老虎,不知道金子和阳光究竟是怎样的,才闹了今天这个笑话,不过我相信我们班的小朋友个个都是能干的小老师,一定能帮助小老虎认识金子和阳光的。 1、谁来告诉他金子是怎样的? 2、阳光像什么呢?(齐答)对啊,阳光像金子,很美,也很宝贵,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小老虎走进课文,去考察一下(课件)、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丽、感受到阳光的作用很大。(指名读题) 3、下面就请你们四人小组合作,从课文中找出一句或几句话去学一学。 三、交流、汇报 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 (1)阳光象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 A、指名说。(看课件) B、小朋友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啊? C、那你现在最想做什么? D、自由地读一读,如果你觉得读得不过瘾,,还可以做做动作。(动作演示理解洒遍) E、谁愿意来美美地读一读,还有谁想读,哇,那么多小朋友都想读啊,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来读给各位在做的老师听听吧。 (2)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 A、你为什么这么读? B、看看还有哪位小朋友能读得更绿一点。 C、此时你是受阳关哺育的禾苗你想说些什么呢?那你能用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 (3)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你能把它美美的来读一读吗?还有谁比他读得更好。 (4)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象长长的锦缎了。(课件) A、同桌讨论一下,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B、理解锦缎,实物投影,那老师不明白了,怎么把小河当成锦缎了呀。理解的基础上再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自由读读、个别读、齐读。 (5)早晨,我拉开窗帘,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 A、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说说你感到阳光怎么样?(可爱) B、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吗?(引导学生做做动作,感受阳光的可爱)并指导朗读。 三、扩展 1、刚才小老虎学得可认真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动手来画一幅阳光下的美景图,送给小老虎吧,如果你还想对小老虎说些什么就请你动手把它写下来。 2、交流,实物投影,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四、总结全文 今天小老虎的收获可真不少啊,这都是因为有了小朋友的帮助,他才知道原来阳光是那么的美丽,世间万物都享受着阳光,可是小老虎还有一点不明白,为什么阳光比金子更值钱、更宝贵呢?你们愿意下节课继续去帮助它解决这个问题吗?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发挥想象、感受阳光的作用,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时间的宝贵。 教学设计方案 篇3学习目标 1.会认既等6个生字,会写拎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2.学生询问自己的父母,了解他们小时候是如何为你的爷爷奶奶分忧的。 3.学生采访班里的同学,了解父母平时对他们的评价。 4.老师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等。 第 一 课 时 谈话导入 1.交流课前询问和采访中的收获。 2.交流在家里为父母做了哪些事,有什么感受。 自主读通课文 1.出示我会读图标,学生自读课文,读准生字,自己觉得难读的句子,做个记号。 2.多读几遍没读通的句子,再听听同桌是怎么读的。 3.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让学生选择读。 a.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既是第四声) b.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嗓是平舌音) c.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拎是前鼻音,桶是第三声) d.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晃是多音字,在此处读第四声) e.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眼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甸是前鼻音,在沉甸甸一词中读第四声) 自主识字 1.学生拿出生字卡片,在学习小组内读给伙伴听。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老师参与学生活动)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3.游戏检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摘苹果:如果大家都认识并能读准,苹果生字卡片就成熟摘下来。没掌握的生字,留在树上,提示学生在读课文时进一步学习) 朗读课文 1.创设情境,小组分角色反复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老师可通过范读让学生感悟人物的语气。 2.在小组内质疑、讨论,老师巡视点拨。 3.全班汇报交流。(随机通过说话练习感悟既又的意思) 4.如学生对老爷爷的话提出疑问,老师可组织讨论,重点理解;如学生没提到这个问题,老师可随机提问,让学生讨论: 这一个儿子是指谁?老爷爷的话是什么意思?(真正的儿子应该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在老爷爷的眼里,不懂得孝敬父母和为父母分忧的儿子,不能算真正的儿子) 指导写字 出示我会写图标,指导写字,并组织展示。 指导重点: 1.注意别忘了拎的最后一点,膊的右上一点。 2.前面六个左右结构的字,老师可重点范写、指导拎字和膊字。 3.甸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可提醒学生里面的田字可往左伸出一点,使整个字显得更匀称。 4.晃荡是上下结构的字,晃字要写得上窄下宽,老师可范写指导。 第 二 课 时 巩固识字 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让学生认读。 编写课本剧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情节、环境和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情绪等进行合理想象,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3.确定各人所扮演的角色。 4.设计场景的布置。 排练课本剧 各小组演练,老师巡视,随机点拨。 课本剧表演并评议 1.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课本剧。 2.引导学生评议。 a.人物的语气──前面两个妈妈说的话,应该用自豪的语气,第三个妈妈的语气应该是平静的,老爷爷的说话应该用意味深长的语气。 b.人物的动作──在情境中理解迎面迷住沉甸甸直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c.人物的表情──前面两个妈妈的表情应该是骄傲的,第三个妈妈的表情应该朴实,老爷爷应该慈祥;前面两个儿子应该天真,第三个儿子应该淳朴。 课后拓展 1.节选《新三字经》中的内容印发学生,供课外阅读。 为人子 方少时 尊长辈 习礼仪 能温席 小黄香 爱父母 意深长 能让梨 小孔融 手足谊 记心中 孝与悌 须继承 长与幼 骨肉亲 亲养儿 多苦辛 报春晖 寸草心 亲有教 儿恭听 做错事 即改正 ?把本课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10字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兴趣是成功的前提,勤奋是成功的钥匙。 教学重点、难点: 在朗读中感受达尔文对科学的热爱,从而明白兴趣是成功的前提,勤奋是成功的钥匙。 教具:达尔文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1、小朋友,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达尔文画像)你对他有了解吗? 2、检查课前收集的有关达尔文的资料和预习情况,教师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你知道达尔文是怎样走进科学大门的吗? 3、师相机揭题:科学的大门。 二、激趣朗读,体验感悟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划分自然段。 2、交流读书感受,相机板书生字新词:大自然、观察、浪费、谈起、科学、钓鱼并认读。 3、交流:你从文中了解到达尔文小时候都喜欢做哪些事情?并相机指导朗读。 4、学到这,你想对达尔文说些什么? 5、达尔文的同学对达尔文说了些什么呢?达尔文又是怎样回答的?(同桌分角色朗读) 6、从达尔文的话中你明白什么?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读这一段。 三、开放课堂,延伸升华 1、多年以后,达尔文成了英国著名的科学家。一次,他遇见了小时说他“把时间都浪费在没有用的玩意上”的那个同学。你知道他们会怎样说,怎么做吗?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故事往下编,看哪组编得最精彩。 2、展示续编及表演 3、师生共谈体会 四、布置作业 继续用多种方式搜集有关送尔文的资料,并制成“手抄报”。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查理发生的变化,感受理解、信任、充满爱心给人带来的快乐。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读题质疑 1、导语: 善良、仁爱的金吉娅同情、体贴一个陌生的小女孩,向她献出了爱心。这个只有八岁的小女们带来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个感人的故事。 2、读题: “好汉查理”。“好汉”你是怎么理解的?读了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听课文录音,激发朗读的兴趣。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后学生评议。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同伴互读,互相纠错。 4、讨论交流: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感人的故事? 5、勾画自己感动的语句,并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 三、再读质疑,读中感悟 1、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或感兴趣的地方。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点拨。 3、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引导学生相机解决。再从学生的提问中,提炼出深入学习本文的两个问题: (1)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查理是个好汉? (2)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4、读悟交流: 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查理是个好汉? ()根据学生找到的句子让学生谈感受: ①“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②“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 ③“当然可以。” ④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 ⑤“不行,罗伯特先生,我不能随便要您的东西。” ⑥“杰西,我会做个好汉。”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查理并不是一个坏孩子,他变得诚实、守信、有爱心了。 (2)指导朗读: 让学生体会说话人的神态和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思考。例如:“查理说这句话时是怎么想的呢?”“你能想象出查理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吗?”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一下对话的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方式可以是男女生分别读,也可以是指名读,要尽量读出说话人的语气。 5、文章开头说查理是个调皮的孩子,爱搞恶作剧,你能联系你所知道的来谈一谈,他会做什么吗? 6、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查理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呢?你觉得查理的变化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引导学生重点谈谈杰西对查理的影响:杰西热情乐观,虽然残废了,但对生活充满希望,尊重、理解、信任查理,她的友谊像雨露阳光,是查理改正缺点的主要原因。 7、学到这儿,请同学们再来谈谈你对“好汉”的理解,你认为查理是一个真正的好汉吗?假如现在你是这个镇上的人,你会怎么评价查理呢? 8、练习有感情地读,读中悟情。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2、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小故事(以“关爱”为主题的材料),说说自己读后的感想。 教学设计方案 篇6【教材说明】 小柳树是春天的使者,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它就挺起细腰,披着飘逸的长发。小枣树春天来了也没有长出嫩叶,但是到了秋天它就长出又大又红的枣子。小柳树和小枣树各有长短,怎样看待每个人的长与短,是课文的立意。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弯”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用不同语气表现不同性格。 3、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学习重、难点】 1、重点:认识8个生字。 2、难点:用不同语气表现不同性格。 【学习过程】 一、引入 1、引入谈话。 2、课件演示小柳树生长过程,认识“小柳树”。 3、课件演示小枣树生长过程,认识“小枣树”的“枣”。 4、请学生大胆猜想课文内容。 二、学习课文、识字 1、阅读课文,印证猜想: ⑴ 自读课文: ① 方法储备: A、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B、读通句子,遇到读不通的怎么办? ② 学生自由读。 ③ 引导交流。 ④ 教师检查。 ⑵ 和你的猜想进行对比。 2、阅读课文,体会文意: ⑴ 抛出问题: 你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⑵ 学生自由读课文。 ⑶ 找各人的理由。 ⑷ 教师分类引导。 ① 学习分类处理资料。 ② 学习读好。 三、总结 你学了课文明白了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具准备】 一棵大苹果树(能贴在黑板上);用吹塑纸做成的写有生字的10个大苹果(课文中要求认的10个字); 小黑板;本课要求写的生字卡12个。 【教学目标】 1.认识“质、勘”等10个生字,会写“册、岩”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了解一些地质勘探知识,增强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 写好笔画“竖撇”;有感情地朗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揭示课题(2分钟) 小朋友,我们都读过书,从书里学到了不少知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本书,可不是一般的书。请小朋友们看老师板书。 2.板书课题。说说你最想知道什么? 提出问题:“书”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呢? 开展活动,读文识字 (18分钟) 读书展示会 是啊,“书”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呢?小朋友,你想知道这本“书”的奥秘吗?那就请你自己读读课文吧,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请小朋友自己去找一个学习伙伴,两人一组互相读课文给对方听,互相检查字音都读准了没有,句子都读通了没有。比一比哪一组小朋友最善于合作。 现在我们来评选最佳“读书小组”。哪个小组想读就举手读,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你们最喜欢的一个部分。 4.小朋友,你们的最佳“读书小组”选出来了吗?请你们跟我们这儿的读书小组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棒,好吗? 结苹果、摘苹果 黑板上贴出一棵苹果树,出示写有生字的大苹果。 同学们,你能读出这些苹果中的生字吗?你读准一个字,老师就挂上一个苹果。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同学结出的苹果最多。 你们看,苹果树上已经结满了苹果。现在我想请小朋友来摘苹果,请不摘果的小朋友负责评一评谁摘得又快又好。 送生字回家 1.小黑板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 a.一位地( )( )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看着什么。 b.( )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本( )( )的书吗? c.雨点留下的脚( ),叫雨( )。 d.把岩石书读懂,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 )藏。 2.小朋友,你能把苹果树上的生字送回到句子家中去吗? 3.生字回到了家,多高兴呀。我们来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吧。 4.出示本课要写的字(二、三排),认读,组词。 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四)现在,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课文吧。 自由朗读课文。 自由选择学习伙伴组成小组互读互查。 小组自由展示读课文。 指名展示读课文。 认读生字。 根据老师说出的某个字的特征找出这个字并读出字音,如果正确就将苹果摘下。如: 力气很大──勘 山下有石──岩 厂里过日子──厚 包旁一把刀──刨 家里一块玉──宝 练习填字。 练读句子。(指名读,集体读) “印、陆”单耳旁和双耳旁的不同; “刨”左宽右窄,“包”的最后一笔不能拖得太宽,不能超过竖中线; “埋”左边是提土旁,不能写成“理”字。 齐读课文。 朗读感悟(10分钟) 第二课时: 小朋友,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写了几个字,还朗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要举行一场朗读竞赛,看看谁是今天的朗读小明星。今天的朗读竞赛,我们要评选出“最佳川川”和“最佳叔叔”。请小朋友先自己读读课文,用“──”画出川川说的话,用“~~~”画出叔叔说的话。再练习读一读。 听你们读的这么有意思,老师也想来读一读。示范朗读。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要开始朗读竞赛了。你们谁愿意做勤学好问的小川川呢?请上台来参加竞赛。(其他同学当叔叔,评选最佳川川) 面对小川川的提问,谁愿意当知识丰富的地质勘探队员叔叔,为川川做出解答呢?也请你来参加竞赛吧。(其他同学当川川,评选最佳叔叔。) 现在,请我们的最佳组合来为我们做朗读展示。 6.采访评选出来的“朗读明星”: 请问川川:“书”到底指的是什么呀?你现在知道书字上面为什么要加上引号了吗?(电视机前的同学们,川川已经弄明白了,你们明白了吗?通过读这本“书”,你们知道了什么呢?) 请问川川: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呢?你准备怎样去读懂这本最大的“书”呀? 请问地质勘探员叔叔,你还能告诉我们一些关于“岩石书”的知识吗? (大家快找一找,看看谁最先找到。) 大家读读我知道中的知识,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读通顺、读懂。 指名两个读。 自由读课文。 练读人物对话。 听老师读。 展示朗读“川川”的话。 展示朗读“叔叔”的话。 生:当然可以。不过我告诉你们,不如你们自己从书中去找答案。 我找到了。就在课后的我知道里。 7.自由读我知道。 指 导写 字(10分钟) (出示本课要求写的生字字卡)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我们可以把哪些生字放在一起呢?请你摆一摆字卡,再说说你的想法。 请小朋友再看看这些生字,同桌互相讨论讨论,这些字的哪些笔画容易写错。 我们不但要把字写正确,还要把字写得漂亮。你们发现了吗?今天要写的很多字当中,都出现了一个笔画“竖撇”。(边讲边范写,让学生观察由“竖”到“撇”的演变过程。) 小朋友,你能把带有这个笔画的字写好吗?请你在自己的本子上练一练。 5.(把学生写得好的或是存在共性问题的字拿到黑板上)谁愿意做“小医生”,给这些字来看看病。 做课后“我会填”中的练习。(先写再说) 说清楚要求。 摆字卡并说明理由:半包围结构、上下结构。 “厚”字和“底”字都是半包围结构,但“厚”字上下都没有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 练习书写。 当小医生,判断哪些字写得好,哪些字写得不够好。 教学设计方案 篇8一、谈话 小朋友们,你们好!我叫徐远敏(板书),你们可以叫我徐老师。初次与你们见面,我本该先自我介绍一下,可我这个人没什么特点,也没什么优点,更没有多少的缺点,让你们马上记住我,难呀。你能记住我了吗?为什么? 谢谢你们,能记住我。 走进这幢房子,我就感觉自己像似一个灰姑娘(灰姑娘的故事听过吗?我现在就是灰姑娘),魔术棒给了我一次和你们三(5)小朋友交流和学习数学的机会,我真是太幸运了,所以我今天也一定要记住我们三(5)班的每一个同学,你叫什么?谁能介绍一下我们三(5)班的一些情况。我们班共有几个人?女生有几人? 我们通过交流相互都有些了解了,相信接下来数学学习会让我们成为知己。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师生问好! 二、创设问题情境,产生需要。(约5分钟) 1、如果我把这四苹果分给他们两个,我可以怎么分? 生:每人两个。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这样公平。 师:这种分法,数学上叫什么分? 生齐说: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谁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均分。 生:4 2=2(教师板书) 2、我再想把这2个苹果平均分给这两个小朋友,每个人几个?用哪个式子表示。 生:2÷2=1(师板书) 4、我再把这个苹果平均分给后面两个小朋友,(师用小刀切出苹果)每人又得到几个?用哪个式子表示 生:1÷2=0.5(师板书) 5、半个,可以用0。5表示,还可以用怎么表示呢?(学生40妙钟没有学生发言,但在思考,教师也没有引导,) 6、师:你们想知道数学上还可以用什么表示吗?生:想 7、师:数学上还可以用这个数来表示(板书1/2) 师:谁知道它怎么读? 生:一分之儿; 生:二分之一; 师:它叫二分之一,我们应该从下往上读(师在分数旁边画上一个箭头) 生齐读 师:这个数叫做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生;没有平均分。 师:你能再说一遍吗?(生重新再说一遍) 生:我把窗户…… 生:我把文具盒…… 6、师:图形、黑板、铅笔,其实就是把什么平均分成两份? 生:物体、东西 师:其实就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的它的1/2。 7、如果我把这个一排同学人数看作是一个东西,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生:1/2。 师:那这个1/2里有多少个人? 生:4个。 师:如果我把全班同学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这个1/2里又有多少人。 生:1/2 生:18人。 三、认识其他分数(约8分钟) 1、师: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不只只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两份,有时候可能要分成3份、4份……更多的份数。 师:现在,我要把这个圆形平均分给四份(教师对折,再对折),我取其中的一份,用一个什么分数来表示? 生齐答:1/4 师:如果取其中的两份,又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生:2/4 师:你知道我要出哪个分数? 生:3/4 师,那我要取几份? 生:3份 师生齐叫出4/4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分数?他们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都是平均分 生:他们都是把圆形中的一部分 师:请同学们听清楚老师的问题:是观察这几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的分母都是4 师:为什么都是4? 生:因为他们都是把圆平均分成了四份 生:分子一个比一个多。 师:为什么? 生,分子代表他们取的份数,所以才会这样 师:那也就说分子表示的是…… 生:涂色部分的份数。 生:所取的份数。 2、如果我把这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生:1/8(板书) 师:5份又是几分之几? 生:5/8(板书) 师:如果把它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又是多少? 1/100(板书) 师板书29/100,它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把这个圆形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29份。 3、师:现在,你能说出一个分数吗? 生:2/5,3/9、23/50…… 师:我们能把所有的分数都说出来吗? 生:不能,有无数个。 目的:1、认识其他的分数;2、让学生知道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 感悟:学生在观察比较1/4、2/4、3/4、4/4的特点中,知道了分子和分母所表示的意义,这一环节的教学很成功,在后面的练习中得到了验证。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分数,全班36个人,3/4的人得到了发言,学生参与面广。 四、巩固练习(约8分钟) 1、师:小朋友,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那我要考考大家,哪些小朋友是真正了解分数? 用下面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对吗? 3/4 2/3 3/5 1/2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3、看到这个图,你会想到哪些分数? 五、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约5分钟) 1、今天,我们通过分一分,认识了分数这个新朋友。那我们回顾头来看看,分数与我们的老朋友除法,有没有联系? 4 ÷ 2 =2 2 ÷ 2 =1 1 ÷ 2 =1/2 1 ÷ 4 =1/4 1 ÷ 8 =1/8 学生观察后: 生:有联系。 生:分子就的被除数,分母就是除数。(教师用箭头表示) 师:其他同学,也发现了吗? 师:如果,我写一除法式子,你知道等于多少吗?1 ÷ 8 生齐答:1/8 师:板书2 ÷ 3等于多少 生:2/3 师:真得等于2/3吗?这个知识大家可以课后去研究一下,以后我们也会学到。 2、通过练习,我们发现很多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我们能善于发现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那我们就一定能学好数学。 六、课堂总结(3分钟) 师:和好朋友在一起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钟声马上要响起,魔力马上就要消失了,在最后的这一分钟的时间里,我想做一个调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收获吗?静静地想一想。 师:有收获的请起立?用一个分数怎么表示? 生:36/36 师:我采访几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 认识了一种新的数——分数。 生:用分数表示必须要平均分。 …… 师:谢谢,你们的收获,你们的快乐,就是我这次灰姑娘之行的最大收获。你们的表现,我也非常的满意(板书1/1)。下课,朋友们,再见!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