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说课稿 |
范文 | 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说课稿范文(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说课稿范文(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说课稿 篇1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 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是在课堂中是架起师生之间关系的桥梁,在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我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制取氧气》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三的内容,主要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高锰酸钾加热,过氧化氢分解,氯酸钾加热。本节课将主要对高锰酸钾加热的方法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实验中仪器装置的注意事项以及氧气的收集方法。制取氧气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很重要的实验,在中考中也是常见考点之一,所以在整个初中化学阶段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新课改指出,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充分的了解,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本节课我所面对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的第二单元的内容,学生也是刚开始接触化学,所以对化学的好奇心还是很重,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兴趣,这也对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学生还是初步学习化学,所以在实验的注意事项上还需要教师重点讲解。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认知用实验验证化学原理,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掌握实验装置实验时的注意事项,以及气体收集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一堂好课离不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以就要求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一堂课中最重要的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所以接下来我将主要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我将以四个环节来展开我的教学: (一)设疑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用设疑导入的方法,具体来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氧气的性质,氧气在生活中非常重要,工业中大量制取氧气,是通过分离空气,利用不同的气体沸点不同的原理来获得大量氧气,属于物理变化。那么在实验室中,我们是如何获得纯净的氧气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之前学习过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设置疑问,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顺利地引入我的课题。 (二)新课教学 接下来就进入到我的新课教学环节,在本环节中我将主要讲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并按照以下三个环节依次展开: 1、制取原理讲解 我会先让学生观察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并进行讲解高锰酸钾是暗紫色固体,在加热时会分解产生氧气,同时板书文字表达式。 2、实验装置介绍 让学生先通过教材上的插图来观察,并且提问实验中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都有哪些?我会适时点拨并总结出试验中需要的装置有铁架台、酒精灯、大试管(带塞子)导管、棉花、水槽,集气瓶。并且我会演示实验装置的连接,并让学生指出哪一部分是实验发生装置,哪一部分是收集装置。进而引导学生联系药品的状态和选用实验发生装置的关系,由于高锰酸钾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所以可以选择直接加热并且便于防止固体药品的装置。收集装置部分,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选择排水集气法。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一般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选择规律。 3、演示实验过程 实验制取的过程,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制取实验,防止意外发生,所以我选择进行演示实验的方法,来让学生进行观看。学生看完我演示完该制取实验之后,我会找学生来复述整个实验过程。学生通过回想来描述实验过程,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制取氧气的过程,为后边的讨论打下基础。演示实验完成之后,我会指名学生来上前进行操作,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具体问题为: 为什么试管要略向下倾斜? 为什么试管口要装一团棉花? 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为什么要等冒出均匀的气泡后才开始收集? 收集完毕后,为什么先将导管移出再熄灭酒精灯? 收集完成后,如何验证气体是否集满? 学生通过讨论之后,我会结合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 防止药品中的水蒸气在加热时凝结在试管口温度较低的小水珠倒流回温度很高的试管底部发生试管破裂或爆炸。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刚开始产生的气体不纯,因为混有试管中的空气,所以要等待气泡均匀后再开始收集。 防止先拿走酒精灯,温度降低,产生压强,水槽里的水进入试管中发生爆炸。 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瓶口处,如果木条复燃,说明集满。 (设计意图)整个新课环节围绕着实验展开,通过让学生观察与动手亲自操作并且积极思考,真正的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并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整个制取过程的印象。 (三)巩固延伸 巩固延伸环节,我会通过播放一段有错误的制取氧气的过程,让学生进行观看,并且指出错误之处。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了巩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且可以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小结作业 接下来是小结作业环节,我会指名学生站到讲台上来,带领全班同学进行本节课的总结。最后我布置课后任务,课后预习另外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并且总结出三种方法的异同点。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在课堂上我时刻注意把课堂还原给学生,通过让学生站到讲台上总结的方式,一方面顺利地把课堂充分的还给学生,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发言的勇气。课后任务,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预习与自学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说课稿 篇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本节课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初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材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学习《氧气的性质》之后,要求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也是中考实验操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考试卷上也常常出现,有的考查实验装置,有的考查实验步骤,有的考查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基于此,我确定了以上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步骤 教学难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选择,操作步骤的掌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堂教学“人本化”让学生思动、手动、口动、互动。学习方式探究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新知,所以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取探究法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下面我重点谈一下教学流程这一环节: 教学过程 我将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几个环节: 导入新课→制取原理讲解→活动装置图拼装展示→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思考问题→归纳总结等 环节1:导入新课。展示铁丝、硫在氧气中燃烧图片,并提出问题:实验中的氧气是如何得到的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环节2:制取原理讲解。让学生们观察药品后回答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从而讲解高锰酸钾的制取原理,板书上写明文字表达式,初步了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 环节3:装置图拼装并展示。根据高锰酸钾制氧原理,我给每小组一部分自制的仪器模型,小组合作探究本实验中需要哪些仪器,让学生们根据所选仪器模型在白纸板上粘贴组装想象中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图。 小组共同展示装置图,师生共同讨论哪些可以用,哪些有问题,指明问题所在。观察所有装置图可以分为几部分,从而指出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 (1)让学生观察药品也就是反应物的状态。 (2)实验室制氧气需要的反应条件? (3)归纳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跟哪些因素有关,总结出一般气体的发生装置选择的规律: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发生装置。 探究实验室制氧气的气体收集装置。分析总结出气体的收集装置选择的规律:根据气体的性质(密度、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 最后在学生的装置图中选定出本节课所用的实验装置。 在这里,师生共同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环节4:演示实验。设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如何操作? 由于刚接触制取实验,以防一些意外出现,所以先让学生观看教师的制氧操作演示视频,让学生对操作流程有了初步的掌握。 观看完视频后,再根据实验步骤找出代表性图片让学生们完整的认知制取氧气的过程为: 查、装、定、点、收、离、熄。 找学生复述实验室制取氧气每一步的具体操作步骤。通过回想解答,使学生们更深刻的认识制取氧气的过程与操作要点。为后边的亲自制取打下基础。 环节5:学生分组实验。掌握操作过程后让学生亲自制取氧气,以比赛的形式,看哪组学生做得又快又规范,教师巡视纠错,及时指导,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环节6:制完氧气后,通过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以及现象让学生思考原因,设置几个讨论题,引导解决 【讨论】 1、试管内为什么要装一团棉花? 2、固定试管时试管口为什么要稍向下倾斜? 3、排水法收集气时为什么开始冒气泡时不收集? 4、收集完毕,为什么先将导管移离再熄灭酒精灯? 这4个讨论题,有些通过刚才操作中的现象,心中已经有答案,有些需要讨论才能得出答案,意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适时反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让学生明白实验操作过程的严谨性。一切实验一定要规范操作,决不能粗心大意。 环节7、归纳总结。问题解决后,学生们对于本节课重点难点已基本掌握,最后我提出寻求帮助,创设情境,给出一组老师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照片,让学生小组讨论帮老师按拍摄时间先后排序。最后根据排好顺序的照片再次总结操作步骤要点。加深学生对高锰酸钾制氧操作流程及要点的印象。 【布置作业】实验室制取氧气还有其他方法,请同学们做好预习。 板书设计: 实验原理: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课后反思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是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的一句名言。反思是教师必备的意识和行为。在本节课中,因为比较注重学生动手做、动口讲、动笔记、动脑想,所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很多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体现了课堂教学“人本化”让学生思动、手动、口动、互动。学习方式探究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新知。比如学生自己设计高锰酸钾制氧装置,能够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究欲望,使难点部分变成亮点部分,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比较满意,不足之处是由于实验器材准备得不够充分没能当堂做演示实验,而是用自己事先录制的操作视频,使演示不够直观,假如以后还有机会我一定会克服任何困难,能在课堂上演示的实验一定当堂演示,充分发挥现场演示实验对学生学习化学实验课的示范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望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说课稿 篇3尊敬的各位评委: 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学生实验活动1。从教材编排体系来看,《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放在了单元之后,专门作为一个课题,符合新课标注重学生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宗旨;此外,它是在学生对氧气的制取、性质和用途的学习后,对氧气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很想自己动手操作制取氧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知识运用来看,氧气的制取是初中必须掌握的八个基本实验操作的第一个。因此,上好本节实验课可以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由此看来,《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在整个初中化学中都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在对氧气的制取、性质的学习中,教师已经对基本的实验操作进行了演示、讲解。并且学生对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已有了一定的印象。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分析、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我校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动手能力相对较弱,我在上课时充分做好引导,调动学生积极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性,使他们能够正确的完成实验,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初步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掌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原理、装置、步骤、操作要领,进一步训练规范实验操作。 2.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进一步加深对氧气性质的理解与掌握。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进一步体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4.通过对氧气制取及性质的探究学习,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形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性质及其实验操作要领。 [教学重点确定依据]:氧气的性质、制法是新课标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学生第一次进实验室做制取气体的实验,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只有掌握了氧气的制法、性质及其实验操作要领,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 教学难点: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及操作、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操作及现象的描述。 [教学难点确定依据]:实验过程中有许多的注意事项,只有突破了它们,才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说课稿 篇4本课题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为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教材还特意介绍了如何大量制取氧气。 本课题是学生学化学以来遇到的第一种气体的制取。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是本课题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做好实验便成了重中之重。而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则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2、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⒊、采用边实验、边讲解、边讨沦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⑵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⑶认识分解反应。 ⑶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⑴学习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⑵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⑵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⑶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1、催化剂的概念。 2、催化作用。 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沦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 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 ⑴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 ⑵大试管(3支)、木条、酒精灯、天平、火柴。 2、学生用具: ⑴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 ⑵大试管、棉花、塞子(带导管)、集气瓶(2个)、毛玻璃片、水槽、铁架台、坩埚钳、小烧杯、火柴。 课时安排 2课时 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说课稿 篇5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6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2、总括语 为了处理好教育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要做到精讲精练,还有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开拓学生思维。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的探索发现式学习,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六个环节加以设计和说明。 3、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评判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主要介绍了制取氧气的方法,为后面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学习打下基础。 4、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制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知道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实验,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产生对化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学情分析 合理把握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初三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有较强的好胜心,因此我会通过小组PK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6、教学教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到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够快速提升学习效率。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法为讲授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来进行学习。 7、教学过程 充分的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而教学活动的精彩开展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环节。本节课我将从以下4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导入 良好的导入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目光,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中。本节课我将以试讲的方式来进行导入:同学们好,上课。在上课之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多媒体上的这个视频,我们看看视频中讲了什么样的内容呢?视频播放结束了,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他都看到了什么呢?好,就请最后一排靠墙的男同学来回答一下吧。请坐,他告诉我们呢,看到了潜水运动员和登山爱好者都在使用氧气罐来维持正常呼吸。观察得很认真。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气,它非常重要,那同学们知道如何制取这么重要的气体吗?老师看到大家的脸上充满了疑惑,没关系,我们一起来走进化学实验室,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可以将生活和学习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新授 其次我会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自主阅读教材。并找出制取氧气的方法,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和加热氯酸钾制氧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专注力。接下来,我会先进行实验的演示,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并引导学生回答出放棉花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通过我的演示可以减少学生在后面亲自动手实验时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接着我会将全班分为10个小组,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学生在组内进行亲手操作。与此同时我会走下讲台,及时的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提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学生可以通过亲手操作感受到化学的神奇和实验成功的喜悦。紧接着我会进行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拿两个试管,一个只有过氧化氢溶液,另一个在里面加入了二氧化锰,分别用带有的木条放到试管口,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木条在接触到放有二氧化锰的试管处迅速熄灭,知道用这种方法可以检验氧气是否集满。我也会补充相关内容,如二氧化锰可以加这个化学反应,它叫做催化剂。学生通过实验对比和记录,从而归纳出实验的步骤,并能够深刻理解催化剂的作用。最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工业中是否可以使用这种办法来制取氧气?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小结 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我会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来总结本堂课的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 作业 作业环节,我会请学生查阅,是否所有的催化剂都能够加快化学反应,下节课分享。 8、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我的板书简单明了,直观易懂,是一节课内容的浓缩,我会在黑板中央的正上方写上本节课的题目,黑板正中央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黑板右下方写上本节课的作业,这样的板书清晰地展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逻辑,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倾听。 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说课稿 篇6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制取氧气》选择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课题三的内容。第二单元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个一级主题,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题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新物质,初次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实验课。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本节课与前面的仪器操作、氧气的性质等知识相链接,也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本教材的分析,我制订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及其实验操作;能认识分解反应;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氧气的制取实验,学生得以锻炼动手、动脑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得以提高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逐步认识到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新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核心理念。我确定本课题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催化剂的概念,并能对一些生活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二、说学情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氧气的性质及其化学反应的相关知识,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但是在化学基础实验中的操作能力还需要提高;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抽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能较客观的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来激发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说教法 通过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与引导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氧气的制取有感官上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手操作更好的理解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 四、说学法 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我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讨论,从而更好的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和方法,并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上课前我会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的水下世界的图片,给同学们美的享受。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都是潜水员拍摄的。大家知道潜水员在水中是怎么呼吸的吗?在陆地上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大自然通过化学反应制造出来的氧气,那么,在实验室我们又是怎样制取氧气的呢?这样的导课不仅开阔了他们的眼界,还创设了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教学进入第二环节。 (二)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实验探究一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盛着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试管,让学生观察木条是否复燃?然后,在试管中放入少量二氧化锰,再放入带火星的木条,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然后向同学提问:前后两个实验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学生通过自由讨论,得出结论:过氧化氢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了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 这时,学生对于二氧化锰在这两个实验中的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顺势提出催化剂的概念(板书):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作催化剂。并强调催化剂虽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至此,已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二 我将演示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我向同学提问,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实验中就注意些什么?然后,将学生分成5-6个小组,小组之间合作探究学习。讨论完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同时我将找其它同学做修改和补充。我会给予适当的点拨。师生共同总结,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归纳出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式。 实验探究三 在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将继续引导学生学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探究活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二氧化碳,在此同时,我将通过动画演示辅助学生进行实验。通过探究,学生总结出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最后得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式。 (三)巩固练习 以上是我的新授环节,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我将和学生一起探究本节所学的三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及其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在学生知道了新知识的基础上,我将向学生简单介绍工业制氧的方法,同时以及揭开潜水员在水中呼吸的奥秘。然后,提出“世界上最大的既经济又环保的制氧工厂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两个问题,对学生们进行环保教育。 (四)归纳总结 为充分发挥学生是的主体作用,我会(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这三个方面设计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你掌握了哪些学习化学的方法? ③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引导学生自己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我做适当的引导补充,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我布置的作业是:尽可能多地找出氧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说板书设计 本着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理念,秉持“清晰明了、一目了然”的原则,为了更好的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具体咨询铁树老师)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作催化剂。 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说课稿 篇7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2、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3、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4、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教学过程: 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收集气体的操作方法。催化剂,催化作用。 第1课时 实验药品和仪器 实验探究法 复习提问: 1、比较全面地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写出四个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3、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4、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 过渡:氧气有那么多重要的用途,你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怎样制得的? 板书:课题3制取氧气 讲述:实验室制取物质一般掌握这样的原则和特点:原料便宜、操作简单、 反应速度适中等。 在实验室里通常选择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双氧水)、加热氯酸钾和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演示:实验2—5(1)现象:带火星的小木条没有复燃。 讨论:该实验证明只有过氧化氢溶液能否放出氧气? 回答:并非没有产生氧气,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能够缓慢生成水和氧气,是由于产生氧气的量太少所致。 演示:实验2—5(2)现象:帯火星的小木条迅速复燃,证明迅速放出氧气。 思考:是不是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发生了化学变化从而生成了氧气? 演示:实验2—6(不溶于水的黑色固体) 现象:又能继续产生气泡,生成的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了。 讨论:如此往复,实验可以不断地进行,说说二氧化锰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分析:二氧化锰好像用不完似的。如果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将二氧化锰经洗涤、干燥后再称量,会发现它的质量没有发生改变。再把它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还可以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说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像这样的物质我们把它称作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答案。 板书: 一、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 特点: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质量、化学性质)讲述: (1)催化剂能改变(加快或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不能片面地说成是加快。 (2)二氧化锰只对氧酸钾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例如氧化铁和硫酸铜溶液也可以催化该反应。 (3)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 练习:10克过氧化氢溶液与10克过氧化氢溶液加2克二氧化锰哪个生成的氧气多? 板书: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过渡:刚才给大家介绍了一种制取氧气的方法。 板书: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MnO2二氧化锰 1、分解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水+氧气H2O2 H2O + O2 讲述:除了用上述方法制取氧气之外,实验室还常用加热氯酸钾和加热高 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演示:实验2—5讲述: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时,放出氧气,同时还有氯化钾生成。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板书: 2、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氯酸钾氯化钾+氧气KClO3 KCl + O2加热加热 MnO2二氧化锰 白色溶于水白色溶于水 板书设计:课题3制取氧气 一、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 特点: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质量、化学性质)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分解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水+氧气H2O2 H2O + O2 MnO2 2、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加热 MnO2 KClO3 KCl + O2 加热二氧化锰 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说课稿 篇8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原理和实验装置,认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初步学习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2、通过对碳、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认识分解反应的特点。 3、通过催化剂和氧气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和勇于创新的科学,严谨求实、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分解反应。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催化剂的概念 实验准备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 氧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具有广泛的用途,如急救病人、电氧焊、炼钢等都需要较为纯净的氧气,如何制取氧气? [学生猜想] 学生们畅所欲言,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3-34,分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出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观察] (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实验2-5];[实验2-6];取少许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并加热,检验是否有氧 气生成。 (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实验2-5];[实验2-6];取少许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并加热,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观察[实验2-5],[实验2-6],加热二氧化锰,教师的操作方法 及实验现象,并作详实的实验记录。 [学生交流展示] 汇报实验记录及结果;交流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得出二氧化锰是催化剂的结论。正确写出过氧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实验现象;写出过氧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从二氧化锰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归纳出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分析对比,发现规律] 实验室除了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外,还常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引导学生看书P35 。引导学生分析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特点,并与化合反应相对比。 [学生活动] 写出高锰酸钾制氧气、铁和磷分别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从反应物、生成种类,对比化合反应的特点,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结论。 [媒体展示,激发兴趣] (化学、技术、社会)催化剂的作用图片;资料:如何大量制取氧气。 通过观看多媒体展示图片,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分析比较得出氧气的工业制法与实验室制法具有本质区别。 [归纳与反思] 本节课你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学生通过反思,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 [知识应用,提高] 布置课堂作业并及时点评,P401、2。 第二课时 [回忆与再现] (分小组竞赛)看谁写得又快又准,写出实验室制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两个)。 [学生活动] 写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制氧气文字表达式 [设计实验装置] 要求学生对比过氧化氢制氧气的特点,分组设计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装置。 学生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所需条件和生成气体的性质,设计 实验装置,自主选择仪器,对装置进行组装。 [设疑激趣,讨论交流] 展示某一组设计的实验装置,巧设疑问:装置由哪几部分组成?怎样给试管加热?实验结束后是先把导管从水中移出来还是先移走酒精灯?进行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要注意什么? [分组讨论,获取信息] 学生分组活动,对每一问题进行仔细探讨,教师作适当点评。 [我探究,我快乐] (学生分组实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验证氧气的性质。 [讨论交流,归纳反思] 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汇报实验收获;反思实验中存在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 引导学生通过反思得出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试管口要稍微向下倾斜;气泡连续了才能收集氧气等结论。 学生:实验探究收获、体会或想法。 实验室制取气体要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的水溶性等来选择适当装置。 [信息反馈] 布置练习 1、P404;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大致可分为下列步骤: (1)点燃 酒精灯,加热试管; (2)检查装置气密性; (3)装入药品并将装置 固定在铁架台上; (4)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5)停止加热; (6)把 试管从水中移出来。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学生独立作业] 检验能力,巩固知识。 总评 本课题教学让学生把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融为一体,使许多原来先由教师讲解示范的工作变成由学生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如:通过回忆氧气的用途,联想如何制得氧气,猜想氧气的制法;再通过阅读、讨论、交流,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分析反应特点,自主选择仪器制取氧气等探究活动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课题教学还根据新课标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意识。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中的许多注意事项,一部分在实验前引导学生思考,获取正确信息,一部分留给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后,反思得出正确结论。此教学设计在如何活用教科书而不拘泥于教科书方面也下了一定的功夫。如为说明二氧化锰只是过氧化氢反应的催化剂,在教科书原有实验的基础上添加单独给二氧化锰加热,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的实验,从而使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起催化作用的结论更具说服力。 当然,本课也略有不足,教师的“讲”还略有偏重,还可继续放“权”,大胆让学生去闯。 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说课稿 篇9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2、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及合作能力。 2、初步具有对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和迁移的能力。 教学用具: 药品:高锰酸钾 仪器:试管、药匙、酒精灯、铁架台、集气瓶、水槽、导管、烧杯 用品:火柴、棉花、玻璃片 教学过程: 【预习案】: 1、氧气的物理性质:在标准状况下,氧气是一种 色 味的____ 体,密度比空气略 , 溶于水。 2、实验室中氧气是怎样制得的? 常采用高锰酸钾、 过氧化氢或氯酸钾的方法制得氧气。 3、KMnO4制氧气,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4、H2O2制氧气,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5、KMnO4是一种 色的 体,H 2O2是一种 色的 体,MnO2是一种 色的 体。 【教学案】: 环节1: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几种实验室制取O2的方法? 结合上节课的所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KMnO4制O2的过程。 用KMn O4制O2,第一过程应考虑实验原理,即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请位同学上黑板来书写我们上节课学过的KMnO4制O2的表达式) 环节2:探究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装置。 我们知 道任何一套制气体的实验装置都可以分为二个部分,即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气体的收集装置。下面让我们探究KMnO4制O2应选择什么样的发生装置?什么样收集装置? ①多媒体投影:气体发生装置的二种类型 呈现:KMnO4的外观 问:KMnO4是什么状态?KMnO4制O2的反应条件是什么? 思考:KMnO4制O2应选择哪一套发生 装置?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讨论后回答问题。 ②多媒体投影:三种收集方法及相应的装置 复习:这三种收集方法分别可以收集什么样的气体? 问:O2应该怎样收集?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讨论后回答问题。 环节3:探究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操作。 1、实验室制取O2,第一步操作应该做什么? 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请一位同学上台进行操作。) (归纳并板书:1、查) 2、第二步操作应该做什么? (向试管中加入固体,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把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并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归纳并板书:2、装3、定) 多媒体投影:上课前组装好的实验装置。 问: (1)试管口为什么要塞一团棉花?(对比实验:一个盛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点KMnO4粉末。) (2)加热KMnO4 ,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3、第四步操作应该做什么? (点燃酒精灯,加热) (归纳并板书:4、点) 问:加热时,能不能一来就固定加热?一来就固定加热会产生什么后果?固定加热之前,要先做什么?怎么操作? 4、加热固体后,导管口就会有气泡冒出,这时候就准备收集氧气。 问:导管口刚开始冒气泡,能立即收集吗?立即收 集会怎么样?什么时候可以收集?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收集一瓶O2,收集满后把它取出来放在桌面上,并撤装置。 (这两位同学的操作规不规范,有没有需要纠错的地方。下面地对操作中的一些要点我们再讨论一下。) 问:用排水法收集O2,怎么知道O2已收集满了?满的现象是什么? 收集满O2的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来之后要正立放在桌面上,为什么? 撤装置时这两位同学先撤了什么?后撤了什么?正不正确。为什么 要这样做? 归纳并板书刚刚的操作要点分别是:5、收6、离7、熄) 5、问:这两位同学收集到的这瓶气体到底是不是O2,如果我们要验证,应该怎样验证呢? 问: 在实验室中除了用排水法收集O2外,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O2?(向上排空气法) 实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 问:怎么知道这瓶O2已收集满了? 问:用排水法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哪种方法收集到的O2更纯净呢? 环节4:课后小结 现在我们小结一下: (一)实验原理: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气体发生装置 固体加热型 气体收集装置 (三)操作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在试管中装入药品并塞一团棉花; 3、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4、点燃酒精灯; 5、收集气体; 6、将导管移出水面; 7、熄灭酒精灯。 查装定点收离熄操作歌诀:茶庄定点收利息 (四)收集方法及依据 1.排水法 依据O2不易溶于水 2.向上排空气法 依据O2的密度比空气大 思考:这两种方法收集到的气体哪种方法更纯净? (五)检验及验满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复燃了,则气体是氧气。 验满: 1、排水法:当大量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O2已满; 2、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六)放置方法:正立放在桌子上,并盖上毛玻璃片。 依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说课稿 篇10教学目的 知识: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 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板书】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问题】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答:工业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 通过复习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空气制氧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实验】分别用酒精灯同时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小结】用酒精灯加热氯酸钾至较高温度时产生氧气。加热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 观察记录: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后产生少量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同时加热的二氧化锰不产生气体,带火星木条没有变化。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将试管内的二氧化锰迅速倒入热的氯酸钾中,把带火星木条伸到管口内观察现象。 观察记录:热的氯酸钾中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 学会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比。 【实验】待试管内不再产生气体时再加入少量氯酸钾并加热,把带火星木条伸入管口内观察。【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有无变化。 观察记录:试管内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 答:二氧化锰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反都不发生变化。 通过认真分析实验的发生、发展和条件,找出规律,找出规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板书】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 (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催化剂:课本p.16 催化作用:课本p.16 (2)加热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记笔记 领悟 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文字表达式。 知道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起催化作用。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做练习一 加深理解 【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用哪些仪器? 【问题】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选用哪些仪器? 【板书】 2.收集方法 (1)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略重或密度比空气略大) 答:实验室制氧气需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酒精灯。 答: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选用的仪器有水槽、集气瓶、玻璃片。 从氧气的物理性质思考、认识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知识泊迁移能力。 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制法的关系。 【问题】给试管中固体加热应如何操作?为什么? 【问题】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如何操作?为什么? 【问题】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操作? 答: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后炸裂试管。 (2)试管夹应夹持试管中上部。 (3)导管伸入试管内要短。 (4)先均匀加热,再将火焰固定在约品处加热。 用排水法收集完毕时,应先从水中取出导管再停止加热,防止水倒吸后炸裂试管。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入到接近瓶底。 培养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实验操作的关系。 【问题】用排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验满? 【问题】如何检验氧气? 【板书】3.操作要求 4.验满方法 5.检验方法 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口验满。 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中检验。 记录并加深理解。 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理解。 【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什么变化?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 【板书】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课后小结】通过本节学习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要求;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分解反应。 答: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化学变化,这两个反应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几种不同物质的反应。它与化合反应不同,化合反应是几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做练习二。 回忆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和主要操作,了解工业制氧气的原理。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思维能力。通过对比两个反应,得出正确结论。 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加深理解。 明确本节知识内容及要求。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二氧化锰(B)氯酸钾(C)空气(D)氧化镁 2.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A)用火柴去点(B)用带火星木条接近气体 (C)用鼻子去嗅气味(D)用天平称量 3.下列有关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氯酸钾受热熔化后,也不放出氧气 (B)要使氯酸钾受热分解放出氧气,必须加入二氧化锰 (C)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保持不变 (D)二氧化锰是一切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4.同时加热下列物质,最易放出氧气的是 (A)纯净的氯酸钾(B)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纯净的二氧化锰(D)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附2:课堂练习二 5.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装药品的大试管口应 (A)朝下(B)朝上(C)略向下倾斜(D)略向上倾斜 6.实验室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需将导气管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这个操作应在 (A)加热固体药品前(B)与加热固体药品同时 (C)开始有气泡放出时(D)气泡连续并均匀放出时 7.下列变化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C)蜡烛燃烧(D)粗盐提纯 8.实验室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所用主要仪器名称是:XXXXX。 9.实验室制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加热至气体不再产生,试管内固体剩作物有改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加热到没有气体产生时,试管内固体剩余物有。这两个反应的固体剩余物中都有,但它在两个反应中的作用不一样,在氯酸钾分解中它是,在高锰酸钾分解中它是。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C2.B3.C4.B5.C6.D7.B8.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带 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火柴)水槽集气瓶玻璃片9.氯酸钾和二氧化 锰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催化剂生成物 附4:随堂检测 1.工业上制取大量氧气的方法是 (A)加热氯酸钾(B)加热高锰酸钾 (C)分离液态空气(D)加热二氧化锰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A)加快化学反应速率(B)使生成物质量增加 (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3.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其共同点是 (A)都是给固态物质加热(B)都使用二氧化锰催化剂 (C)都发生了分解反应(D)都生成了两种物质 4.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 (2)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