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折线统计图教案 |
范文 | 折线统计图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折线统计图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折线统计图教案1《折线统计图》 知识背景和目标定位: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数据并制成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的一种新的统计图。 基于以上认识,把《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相山公园图片 师:知道这是哪儿吗?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预设生:人多、人山人海……… 2、由统计表提出问题 师:是的,浏览的人真得很多,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和分析这几年浏览相山公园的人数的情况,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人数? 预设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仔细观察,你能从统计表中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 师:老师这儿还带来了一个问题,在相邻的两个年份()年到()年浏览人数增加最快?(课件出示) 质疑:我们能不能不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年到()年人数增加最快? 出示条形统计图,提问:这幅统计图是用什么表示每年浏览的人数?这也不能很直观的看出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师:我在公园里还看到这样一幅统计图(出示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师:在这幅统计图中,横轴代表什么?纵轴代表什么? 每一年的浏览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中都能找到吗? 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每年的浏览人数的?(点)师板书:点 2、深入探究 带着三个问题来研究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教案2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统计表,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2、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3、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讨论问题。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四的第2、5题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三)完成练习四的第6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1、阅读第27页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2、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案3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4~96页。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运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2、引导同学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战略,发展统计意识。 3、使同学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迁移感知 出示数据。 4月10日:27℃;4月12日:15℃;4月14日:12℃;4月16日:21℃;4月18日:25℃;4月20日:26℃。 谈话:这是老师收集的近期南京地区最高气温的数据。像老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提问: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出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更清楚,更有条理;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 谈话: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用什么方式来表示气温变化的情况呢?我们到“金陵气象”网站去看一看吧! 登陆“金陵气象”网页,检查有关气象信息。(网页上有大量反映天气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提问:看了这个网页,你发现了些什么? 指出:人们通常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的变化情况。(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出示网页中反映南京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谈话:这个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它表达了哪些信息呢?我们先听一听气象播报员是如何介绍近期天气变化情况的。 课件播放:气象播报员依据统计图介绍南京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配音: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登陆“金陵气象”,据“南京近期最高气温统计图”显示,南京近期气温变化较大,4月10日最高气温为27摄氏度,14日最高温度仅为12摄氏度。5天时间,最高温度降幅达15度。从4月16日起,天气转晴,气温再度上升。“金陵气象”提醒各位适时增减衣物,防止气温变化引发疾病。) 提问: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这几天的气温变化很大。) 追问: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这几天气温变化很大的?(从气象播报员的提示中知道的;从统计图中也可以看出来。) 二、情境延续,读图感悟 1、读懂图意。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局部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同学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着重引导同学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描述数据的方法等)。 提问:表示4月12日最高气温的点在哪里?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4月18日呢? 2、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身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每几天记录一次最高气温? (2)哪天最高气温最高?哪天最高气温最低? (3)最高气温上升得最快的是哪天到哪天?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同学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3、小结。 讨论:人们在表示气温变化情况时,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不只能够看出每一天的最高温度,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一段时间里气温的变化情况。) 三、联系生活,再度感悟 1、出示本周南京地区最高气温折线统计图。(星期日:24℃;星期一:25℃;星期二:25℃;星期三:22℃;星期四:24℃;星期五:23℃;星期六:26℃。图略。) 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谈话:假如你是气象播报员,你想怎样向大家介绍一周的`天气变化情况呢? 2、介绍生活中的折线图。 提问:你还在哪儿见过折线图? 展示课前收集的折线图(略),让同学说一说每个统计图所表示内容,以和从图中能了解到的信息。 四、结合活动,动手制图 谈话:认识了这么多折线统计图,想不想自身动手制作一个折线统计图呢? 1、制作统计图。 师:课前我们收集了跳绳的数据,你能根据统计表(某同学在1分、2分、3分、4分时跳绳个数统计表)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吗?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同学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同学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2、数据分析。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这位同学跳绳的速度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为什么跳绳的速度越来越慢? 五、实践运用,课外延伸 1、提问: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2、出示:南京市xxxx~xxxx年私家车数量情况统计图。(图略) 要求同学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题略),并组织全班交流。 完成练习后,提问:看了这幅统计图,你想到了什么? 3、出示:南京市xxxx~xxxx年空气轻度以上污染天数情况统计图(图略)。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同时出示上面的两个统计图,提问:面对快速增加的私家车和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你想到了什么? 4、谈话:课前老师要同学们收集自身从一至四年级的身高与体重的有关数据,都收集了吗?你能根据这些数据制作自身的身高或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图吗? 同学活动,教师参与。 出示:中国儿童规范身高、体重对照表(略)。 谈话:和规范身高、体重相比,你认为自身的身高和体重怎么样?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出示:某地区新增肥胖儿童数量统计图(略)。 谈话:课前老师还收集到这样一幅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自身去查阅有关资料,对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 折线统计图教案4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6~107页的内容及第109~110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9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统计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复习导入】 投影出示课本第106页例2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见课本图形) 观察两图中数据,你得到了哪些数据?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说: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呢? 生答:我们可以把这两幅图画到一起就好比较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新课讲授】 1.怎样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两条不同的折线呢? 教师用电脑演示画图过程(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并用图例说明)。 2.学生在课本中画出死亡人口折线后。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着重强调要用不同的线段来分别连结两组数据中的数。也就是制作复式统计图时,先要画出图例。 3.引导学生回答教材例2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两条折线变化的趋势。 【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4题。 这题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结合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的复式统计图,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从而了解甲乙两地的不同气候特点,然后由学生解决3个问题,再全班反馈。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5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的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3.课余时间完成第6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会画复式折线统计图,而且还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得许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复式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教案5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68页的例2,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统计图。 20xx年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4月26日~5月31日) (图略) 2.回答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3)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 (2)、7月份:1000元 8月份:1100元 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 11月份:1300元 12月份:1400元 (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 (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 3、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 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4、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 (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不统一) 5、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2题。 (1)、初看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为什么? (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 (3)、你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吗?根据图中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四、布置作业 折线统计图教案6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使用省略符号的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2.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2.依据折线统计图中数据变化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推测。 3.渗透统计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合理的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依据折线统计图中数据变化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点: 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教学用具准备: 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小亚生病了,小胖和小丁丁根据记录的数据分别画出了描述小亚体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P45/小胖和小丁丁画的折线统计图。 [说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采用与生活有关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统计与生活紧密联系。 二、探究新知 1.用你的已有知识来分析、评判一下这两张折线统计图。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1)这两张折线统计图画出的小亚体温变化是一样的,但是小丁丁画得更直观,更容易看出。 (2)小丁丁画出的折线统计图中有。 表示什么? 用表示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省略不重要的数据,能更清晰地反映小亚体温变化的情况。) 2.观察两幅统计图,说说使用表示的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体现在哪里?说出你的理由。 小丁丁的图更精确更清晰。 3.你能否预测以下小亚的病情,是好转还是加重。 4.总结:在折线统计图中,为了清晰地看出变化的情况,常使用省去空白部分。 [说明]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使用省略符号的折线统计图的好处并根据体温变化的特点,对小亚的病情进行合理的推测。 三、巩固练习 1.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病人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 (3)病人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得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4)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5)从体温上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好转? 2.某地区1991年~20xx年每年沙尘暴总天数的变化情况如下图: (1)哪一年沙尘暴总天数最多?哪一年沙尘暴总天数最少? (2)13年来沙尘暴总天数的整体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3)从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3.某地区1997~20xx年每百户家庭彩电平均拥有量如下图: (1)纵轴上的1小格代表多少台? (2)哪年到哪年增长的幅度最小? (3)哪年到哪年增长的幅度最大? (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说明]:通过几天的学习,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较好的了解。通过独立完成练习,让学生对自己这几天的学习作出一个自我评价。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折线统计图教案7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26 、127 页的内容及第129 一131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 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难点: 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xxx 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提问: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如果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问:统计图的两个轴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二、教学实施 1 、老师提问:第一幅图很好地描述了中国获得金牌的增减变化,第二幅图很好地描述了韩国获得金牌的增减变化,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现在大家自己动手完成教材127页的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 2 、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 、现在有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咱们就可以方便地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 页例2 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 4 、指导学牛异成教材第129 负练习二十五的第l 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 一15 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 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5 、看完了亚运会,我们再去看一看学校的运动会。运动会上有一个项目——1分钟跳绳子比赛。有两位同学为了参加学校的运动会,提前10天进行了训练,对每天的成绩做了记录,大家看教材第128页中的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全班讨论第四问,对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 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李欣是稳步提高,刘云忽高忽低;李欣最后四天的成绩呈上升趋势并且比刘云好,而刘云最后四天的成绩不如自己前几天的最好成绩。由此可以预测李欣的比赛成绩可能会超过刘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通过比较发现某地区7~15岁的男、女生平均身高都在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缓,增长速度要比男生的速度慢。第二个问题是开放式的,让学生通过对自己身高与平均值的比较,体会到统计对生活的实际指导意义。 2、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2题。 根据甲乙两地的气候特点,选择乙地比较适合树莓的生长。“五一”黄金周时由甲地去乙地旅游,应准备一些厚一点的衣物。 3、完成教材第130页练习二十五第3题。 陈明的体重在13~14岁间增长幅度最大,而且他的体重始终都高于标准体重。 4、完成教材第130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 题。 a牌彩电销售量逐渐降低,而b牌彩电的销售量在逐步提高并超过了a牌彩电的销量,根据这种变化趋势帮助商场经理做出决策,应加大b牌彩电的进货量同时降低a牌彩电的进货量,以保证比较稳定的销售额。 小组进行讨论,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为什么? (1)适合用条形统计图不用研究变化趋势,可以用条形统计图。 (2)适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因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外出参加旅游的人数就越多。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老师提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作用有什么不同? 小结:条形统计图不较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学习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教学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简单的实物投影已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自制课件或网页来辅助教学。可今天这节课,我却认为用实物投影仪来辅助教学相对于制作课件而言要高效。教学由统计表引入,当说明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金牌数的变化情况时,学生们很快想到了制作折线统计图,这时可以请两名学生在两幅单式统计图中分别中韩两图获金牌情况统计图(注意:发给两位学生的油性笔颜色必须不同)。然后,请学生观察统计表回答哪一届亚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少时,学生们发现手拿两幅图进行比较很庥烦,顺理成章地引出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这时,教师将学生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重叠在实物投影仪上,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快速就制作成功了。此时,适时追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哪条代表中国、哪条代表韩国?谁能想个办法让大家一看都明白呢?”从而自然过渡到补充图例。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统计图由学生手工制作),又使媒体的使用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与制作课件相比更省时、高效。 练习反思:学生思维的僵化 练习二十五第2题的第2小题,问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绝大多数的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还有的学生吵嚷着说“题目出错了”。原来,他们只会顺着1至12的顺序找,而不会跨年度思考。悲哀呀!学习了五年的数学,而且全班近半数学生在校外参加培优,可思维居然如此僵化,这是应试,也是我教学中没能将数学与生活实际很好的结合。 折线统计图教案8学情分析 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会根据条形和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的问题。 2.能掌握绘制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方法,能独立绘制条形和折线统计图。 导学策略 导学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小黑板 导学流程设计: 教师预设 学 生活动 一.揭题。 二.展开 1.投影出示P63练习第1题的统计表。 先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再回答表后问题。 (1)20xx年与1991年相比,哪些行业的人数增加了?哪些行业的人数减少了? (2)20xx年与1991年相比,哪个行业的人数增加最多?哪个行业的人数减少最多? (3)结合这个地区的总人口是增加还是减少?写理由。 2.尝试画条形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完成下图(第2题)。 投影出示P63练习四第2题。 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请学生说说是画什么统计图? (1)学生自己试一试,完成统计图。 (2)学生交流互评。 (3)教师小结。 三.巩固 练习基本练习题 四.总结 五.作业 折线统计图教案9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并能根据数量的变化趋势作出适当的推测。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主动与人合作,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并能根据数量的变化趋势作出适当的推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学校气象小组测得了20xx年济南市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如下: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从条形统计图中的直条的长短可以看出气温的什么? 师:条形统计图可以反映出各个数据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的引入: 师:从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看出每月平均气温值,并能直观地比较每月平均气温的大小,但不能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用怎样的统计图能够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呢? 3、揭示课题:认识折线统计图 二、新授 (一)探究一 1、认识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1)在折线统计图中看到了一些什么? (2)介绍横轴与纵轴、刻度 师: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月份、温度) 师:纵轴上的1小格表示多少℃?(1℃) (3)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 相同点:横轴与纵轴 不同点:直条表示数量、点表示数量。 (4)看数据师:20xx年3月济南市的平均气温是多少℃? 你是怎样看的?(先看横轴、再看纵轴)(11℃) 师: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7月) (5)看上升与下降幅度 师: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上升幅度表示什么意思?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 你是怎样知道的?(看折线越陡峭程度)2~3月,3~4月 师: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10~11月) 师: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统计量变化的情况。 (6)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等数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图中折线的升降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趋势。 (二)探究二 快去看“科技展”! 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数量变化趋势 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有什么变化? 在这里又一次说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折线统计图主要通过折线的起伏,来清楚的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总结:在折线统计图中,为了清晰地看出变化的情况,常使用省略号省去空白部分。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优点)? (1)“条形统计图”主要反映的是数量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体现数量的增减变化。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某地区一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图 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都反映一天各个时刻气温的高低情况; (2)不同:折线统计图还更能反映一天中气温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2、比一比: 当然是折线统计图! 3、选一选: (1)某厂长想了解今年每个月生产 增减变化情况,那生产科长该制作。 (2)某数学教导主任想了解期中测试各班每个分数段的人数,进行比较分析,每班数学老师会制作。 A。统计表B。条形统计图C。折线统计图 4、用一用: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5、猜一猜: 下面的图谁说得对?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使用折线统计图可以表示气温等数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图中折线的升降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五、课后请欣赏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教案10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事先收集有关数据。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例1 2、分析统计表。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揭示课题。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 谈话: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遭,可由教师揭示) 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探究 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张小楠身高的变化情况) 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身高变化情况、各时间段内身高增长幅度)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快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慢吗?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身高增长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 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说说理由。 2、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的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了解结构。 谈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明确其作用以及画图时的注意点: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_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当提供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4)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 (5)填写制表日期。 三、完成练一练 统计身高。 谈话: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比如我们同学的身高情况。 课前我们一起收集了自己每学期期末时的身高情况,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将它也制成折线统计图,看看我们的身高增长趋势如何。 学生独立将自己的身高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身高增长情况,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说说能从图上发现什么。 对学生意见的预设和对策: (1)每个人的身高都在增长,增长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致的增长趋势是相同的。 (2)这份统计图和其他的统计图有明显区别,底部从0到110这一段用了折线和虚线。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指导学生发现最低身高数据在110以上,省略O到110这段数据可以使110~145厘米之间的每一段放大,使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更明显,而且使统计图更美观。 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自己身高的变化情况:持续上升,没有下降) 四、综合运用 练习四第1、4题 五、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本领?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什么优点?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六、作业练习四第3题 折线统计图教案11教学内容:课本第37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17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初步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2、理解折线统计图中所表示的数据的意义和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量的变化过程作简单的描述。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在教师帮助下进行绘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出示:反映同一统计内容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一幅(图略)。 1、请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1)学生观察统计图,同桌或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师生共同评价并概括出:相同的'地方:都有标题、单位、制图日期和纵横轴; 不同的地方: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是用折线上的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2、讨论:比较一下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你觉得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为? (1)学生讨论。 (2)反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明确: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3、想一想:通过刚才的比较,你觉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在制作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 二、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制作 1、出示例2:某地20xx年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 2 6 11 16 23 29 31 32 25 20 12 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1)思考题:根据题目中的最高平均气温,纵轴上1格表示几度较好?那么纵、横轴各要画多少长? (2)学生尝试绘制统计图,教师巡回指导。 2、反馈交流。(投影仪) (1)展示作品(2)说说制作过程(3)教师概括制作方法 三、读图练习 1、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能否说说这个地方20xx年全年气温的变化情况?你认为全年气温变化的转折点在哪里? 4、你还能从图中想到什么?说给其他同学听一听。 四、练习(读图与画图) 1、试一试。 2、练一练。 五、课堂小结。 折线统计图教案1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在中国,自20xx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xx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xx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xx-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折线统计图教案13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 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 师:你们回想近3个月深圳的下雨情况。 生:9月只下过一、两场雨雨量不大。 生:7、8月雨量较多,还有台风。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 2、 回顾旧知 出示20xx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选用那种方法最好? 生:折线统计图。师: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生:易于看清气温的变化情况。师:怎样制作? 生:先描点,还应标数,数不会标错。 生:画线要用尺子。 3、 引出新知 老师又提供了20xx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好,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 (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四、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1、完成课本第62页的试一试。 2、小结: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比较,逐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发现最佳的统计方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 折线统计图教案14教学内容: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4~105页例1及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会看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难点: 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数据。 20xx年:426支;20xx年:394支;20xx年:468支;20xx年:454支;20xx年:489支;20xx年:499支;20xx年:519支。 这是老师收集的20xx~20xx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支数的数据。像老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呈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更清楚,更有条理;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 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还经常用这种方式来表示这些数据,课件出示课本105页例1折线统计图。(揭示课题: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新课讲授,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1、读懂图意。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 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表示20xx年参赛队的点在哪里?这一年有多少支参赛队?20xx年呢? 2、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 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数据的? (2) 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 (3)参赛的队伍上升得最快的是哪一年到哪一年?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3、小结。 人们在表示这些数据时可以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你还在哪儿见过折线图? 展示课前收集的折线图(略),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统计图所表示的内容,以及从图中能了解到的信息。 谈话:认识了这么多折线统计图,想不想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呢? 三、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课本105页"做一做") 你能根据统计表(陈东调查自己0-10岁的身高情况,并制成统计表)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吗?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陈东的身高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为什么身高长的速度越来越慢? 四、课堂作业 完成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3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单式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根据数量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结起来。 折线统计图教案15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统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材分析: “条形统计图”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已经初步学习过,并且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特点。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本课教材编排力图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注重知识发生过程中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是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而统计观念的形成最有效方法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二.加强习题的开放性,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有不同的提高与发展。 学生分析: 这节课教学之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学前知识调查,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投球游戏这一体育活动项目很感兴趣。对于复式条形统计图, 虽然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习过。但间隔时间较长,且我校学生来源复杂。因此,关于本节内容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建构。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真正深入到统计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形成统计意识,体会统计价值。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审美、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好玩”的'思想,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统计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4.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教法学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六年级的学生实际,我主要采用“直观体验—操作感知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活动实践——合作交流——尝试动手制作——掌握特征——分析数据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分析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练习卡、方格纸、彩笔 课前活动: 师:在体育课上你们做过投球游戏吗?根据你的经验,猜一猜投球时单手投的远,还是双手投的远?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究竟谁的想法合理呢?请同学们试一试,并收集小组单手、双手投球的数据。制统计表(学生开始投球游戏,做好记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课外,同学们做了投球游戏,那么结果是什么呢? (学生纷纷举手,想说说自己实践的结果兴趣高涨。) 教师:你们是用什么方式统计的?(学生可能有用统计表的,有用统计图的,因为四年级学过统计图。) 生1:统计表。 生2:用统计图。 生3:... 教师:用哪个方式好呢? 生1:统计表。 生2:条形统计图。 生3:... 二、展示作品,评价交流: 教师:请同学们来展示小组的统计方式。同学们来看看哪种方式更好。 (先展示统计表再展示统计图) 生1:统计表方便操作。(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制成的统计表) 生2:统计表可以制成统计图,统计图能更直观的看出单手和双手的差别。 教师: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表的数据呢?(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制成的统计图。学生设计出的统计图各式各样,整理后共有五种情形:第一种将两组数据分别制成两幅条形统计图;第二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小组所有同学两种情形的条形全都挨在一起制成条形统计图;第三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每人两种情形的条形摞在一起,用颜色区分;第四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每个同学两种情形的条形挨在一起;第五种在同一张图上,用不同颜色的条形分别表示两种情形:有纵向的,还有横向的。) 教师:请同学们评价,哪幅统计图既美观又便于比较两种投球方式的投球距离?谈谈你对这几幅图的看法。 第五种比较起来最方便,形象直观。 (其他同学也赞同第五种最好。) 教师:我们把像第五种这样的统计图叫“复式条形统计图”,竖着的叫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横着的叫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 三、优化统计图: 教师:请各小组修改统计图。 (学生很认真、仔细,有的开始讨论应该怎样修改自己小组的统计图。在讨论修改中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教师:谈谈从你们组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一边展示自己组的统计图一边说)我们组的同学都是单手比双手投的远。 四、巩固练习: 1995-1999年我国旅游业发展很快,城乡居民平均每年旅游消费迅速增长,下表是1995-1999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情况。 1、把作业纸上的统计图补充完整,遇到困难可以求助其他同学和老师。 2、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同学互相提问,互相回答。) 五、回顾总结: 1、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2、收集一些报纸上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看看能获得那些信息。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