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
范文 |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净沙·秋思》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1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地位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 《古代诗歌四首》中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这一部分用一个课时完成。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秋思》的主题,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学生体会《秋思》的意境。品析《秋思》的精炼的语言。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知道:马致远及元曲的文学常识。 理解: ①每句曲句的含义。 ②曲的主题思想。体会:《秋思》的意境。 (2)重点: ①朗读本曲。 ②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3)难点: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二、说教法 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又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引导学生动既脑又动笔,激发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审美享受中,启迪艺术灵感。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到家乡我们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怀。而古代很多文人墨客也都用古诗来寄托他们的思乡之情。比如说小时候学过李白的《静夜思》还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散曲《天净沙思》。 (二)新课讲授 1、解题:《天净沙·秋思》 2、作者简介及相关资料: 教师介绍有关内容要求学生知道: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最多的一个。杂剧以《汉宫秋》为代表,散曲有《东篱乐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读 “文章不厌百回读”。在教学此曲时,我以读为切入点,精读、细读,在读的基础上讨论、感悟,深化认识挖掘出审美因素。 首先,教师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多朗读、呤诵,边读教师边指导,在读法指导中品味意境。这样反复诵读,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以能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内涵和丰富的情味。 另外,它讲究炼字,格律要求严格,仅仅五句28个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漂泊天涯游子孤寂之情。 4、看插图品诗句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插图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诗句。 5、《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之情。 再循循善诱, 设疑提问: 这首小令前几句写多少景?这些景物是实景还是虚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我及时归纳:小令前三句仅18个字就写了九景:(板书):“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且每景前面用了一个修饰词,如: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时实景表达了游子孤寂之怀。(板书):实景这种情是通过眼中的秋景表达的,秋是这种情思的传媒体。“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景物如此萧条和暗淡反映了诗人心情的低沉和凄凉,三者正好牵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笔锋一转为我们推出一幅悠远恬静的画面,这是全文的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照应,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 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虽然还只是说景物名称,但是这三个词却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古道”是苍凉寂寥的,“西风”是萧瑟悲凉的,“瘦马”是疲惫无力的,这已经不是单纯地写景了。而“瘦马”一词,在这里还应该包含骑在马上的人,这是主要部分。“夕阳西下”写时间,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才明显写到游子,写到游子的心情。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游子发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他更想到故乡的人,瞻望漫长的前路,因而触动情怀,引起悠悠的哀愁。此时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 5、下笔 在学生体会了《秋思》的意境后,我让学生仿写,并大胆地改写,以启迪艺术灵感。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把感受到的意蕴美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成为具体可感或上升到一种思想高度。 6、小结 《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不仅意境突出,还包容了音乐美、绘画美等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我们学习了这首小令,从中受到了各类美的熏陶,它不愧为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中华文化之精华,所以,我们应多读一些诗文佳作,以得到多方面的训练。 7、作业 背诵这首小令。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2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通过对萧瑟秋景的描写,借景抒情,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 (二)教材所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5课,本单元为诗歌鉴赏单位。古典诗文有着奇特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它对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元曲的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 (2)理解本曲所表达的内容,把握此曲的主题思想。 (3)能够体会《秋思》的意境和作者的羁旅情思。 依据:根据最新的教学课标的要求,诗词曲的学习重在诵读。 2、重点: 能够背诵该曲,掌握该曲融情于景表达技巧。 3、难点: 领悟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 该课是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接触过古代诗歌的学习,但对于散曲这种文学样式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授课内容中,应包含介绍散曲的相关文学知识,讲授散曲的鉴赏技巧,引导学生感知本曲所表现出的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和点拨法。所谓渗透式教学法,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感悟中领会本曲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点拨法主要在应对学生回答问题时,所采用的教法。 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点拨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导学生去主动思考。 (二)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即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悟曲中语言的音乐美以及绘画美,以及就课堂问题,分小组讨论。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7—9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分组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阶段。 我设计的导入语是:同学们,在文学艺术长廊中,人们常把唐诗、宋词、元曲放在一起来说。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唐诗,一首宋词,那么,元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形式呢?(板书:元曲)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马致远的一首散曲《天净沙·秋思》。可以复习下前面所学的内容,自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1、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2、教师介绍文学常识: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提问: 现在我们知道,这首散曲是元曲,那么元曲是否就是散曲呢?(板书:元曲=散曲?) 答案: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读。 首先,播放朗读带。让学生感知曲中的感情基调,进而本曲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多朗读、吟诵,教师边指导,划分节奏,在诵读法指导中品味意境。 “文章不厌百回读”。在教此曲时,我以读为切入点,精读、细读,在读的基础上讨论、感悟,深化认识,挖掘出审美因素。 4、点拨讲解。 a、提问: 《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作者是采用了哪些意象来描绘的?请学生来回答。依据:让学生注意到小令中意象,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表达技巧。 答案: 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还有夕阳。(板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还有夕阳) b、提问与点拨: 在这几个意象中,所用的修饰词分别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答案: (根据学生回答,用彩色粉笔标出答案)所罗列的意象,都是比较萧索暗淡的。 c、请学生讨论:如果是你,独自一人,远在天涯,在这样萧瑟的黄昏中孤独地走着,你的心情该如何? 根据课后的习题而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d、我的总结语: 在这样的场景中,我们的心情往往是灰暗的,萧索的。秋天本来就容易勾起游子的离愁别绪,何况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望着漫长的前路,文中的游子更加易想到故乡的人,触动起他悠悠的哀愁。 “枯藤”、“老树”、“昏鸦”等这些景物的萧条和暗淡正反映了诗人心情的低沉和凄凉。“断肠人在天涯”这才明显写到游子,写到游子的心情,是点明主旨的句子。(请学生在书中标注出)这些萧索的景物与游子的心情交融在了一起,正是使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方法。(板书: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三)练习设计: 1、背诵这首散曲,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基本内容。 2、搜集关于思乡题材的诗句。 依据:能使学生更好地体味曲中的思想感情,增加知识积累。 五、说板书设计。 元曲(元)马致远 曲牌名题目 元曲=散曲? 意象: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3一、说教材。 《天净沙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组元,通过对美的景物,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的品味欣赏,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中的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旨趣深远的意境美是本文的主要特点。结合单元要求和初一学生初次接触元曲的认知感悟能力等,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收集整理作者的相关资料及元曲一些文学常识。 2、提高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背诵并默写课文。 3、通过品味语言,联想想象,感悟小令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积累并赏析描写“乡愁”的诗文,感受诗人的思乡情。 教学重点是: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古典诗词苑的一朵奇葩,可采用下列赏读古典诗词的途径来感悟堪称一绝的意境美: (一)情景设置激兴趣。 (二)朗读吟诵引感知。 (三)品词析句求深入。 (四)以诗作画入意境。 (五)联想想象促感悟。 (六)知人论世探根源。 (七)联类比照寻互证。 具体教法是: 1、目标导学法。 2、情景设置法。 3、知人论世法。 4、化诗入文法。 5、点拨法。 以上教法运用了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来营造氛围,用老师富有诗情画意的引导语言增强学生的古诗文修养,可高质量的达成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兼容并举中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具体学法如下: 1、积累法 2、情感体验法。 3、朗读感悟法。 4、自主探究法。 5、联想想象法。 6、讨论交流法。 以上学法,能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四、说教学过程。 (一)朗读吟诵—感受语言美。 1、掌握小令的朗读技巧。(课件:课文内容) 2、老师范读,学生仿读。 3、师生挑战赛。 4、背诵小令,默写小令,同桌订正。 5、自主质疑,合作释疑,描述内容。 (二)美读想象——感悟意境美。 1、美读课文。 2、找出小令中流露诗人情感的关键语句。 3、找出帮助表现作者情感的景物。 4、以诗作画,把独立的景物、人物组成一幅画。(课件:背景音乐) 5、赏析诗画合一的意境美。 (三)品味延伸—赏析情感美 1、联类比照,感受寄情于物,情思相融之美。(课件:《寿阳曲》、《四块玉》) 2、积累赏析描写“乡愁”的诗文,感受思乡情。 (五)欣赏歌曲—感受永恒美。 1、欣赏歌曲《游子吟》。 2、师生深情诵读小令。 3、课堂结语。 五、说板书。 用黑板上的简笔画加上点睛之笔“深秋晚景图,天涯游子悲”作诗情画意的板书。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