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 |
范文 |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和比例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等。能够应用比例尺、比例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与态度:依据比和比例知识点的内部特征,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分类整理,在进一步理解知识概念的同时,掌握复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各知识点的概念、判断及应用。整理完善知识结构,扫除学习障碍。 三、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比和比例。(板书课题) (二)回顾与整理: 1、回忆:请大家回忆,在比和比例里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点? 要求:想到几个就说几个?不能说了坐下,让其它同学继续补充。预设: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求比值和化简比,比、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正比例和反比例,比例尺。过渡:比和比例的知识点多,我们先小组交流填表,然后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下面一起讨论各个知识点。)要求:请同学填表,并你选择一个知识点,说说自己对它的认识。每填完一个表格,后面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1)比:两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比例(求比例中未知项的过程); (4)求比值:根据比的意义求比值,方法是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5)化简比: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把不是最简整数比化成最简整数比的过程。(化简比的方法) (6)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 (7)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8)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9)可以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来放大和缩小 (10)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过渡:刚才同学任选知识点进行交流,交流完后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条线把它们串联起来。 3、整理: ⑴分类整理(比、比例):要想使这些知识点我们在脑子变得有条理,把比和比例作为分类标准,把这些知识点分成两大类,你准备怎么分?比:求比值、化简比、比的基本性质、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按比例分配、比例尺 ⑵知识联系:这样分类后,感觉它们一个个孤立的点。我们知道知识的点与点之间是有联系,比如求比值我们是根据比的意义,所以可以把它俩串成知识线。你还能像这样找一找其它知识线吗? 5、小结:通过一步步整理,我们现在看这部分知识,已经形成一个知识网复习时,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点,还要连接知识线,更要编织知识网,只有这样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四、结束:同学对比和比例的概念已经很清楚了。但是在实际运用中难免会出现差错,下面我们就以课本上的例4来检验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4页《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与实践”的第1-6题。 教材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的第二教时,教材重点引导学生交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并要求学生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练习与实践”第7题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两组数据判断相应的两种量分别成什么比例,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认识,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以及成什么比例的基本思考方法;“练习与实践”第8题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以及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继续练习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方法;“练习与实践”第9题的第一题让学生根据表示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千米数和耗油量关系的图象,先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再根据其中一个量的数值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第二题要求学生根据一辆汽车在市区行驶的千米数和耗油量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表示它们关系的图象。通过上述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使进一步体会数学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练习与实践”第10题是一个与比例尺有关的实际问题。教材先让学生量出一幅平面图上相关的图上距离,再让学生利用给出的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教材这样的安排,主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的。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的。 ⑶使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教学难点: 感受比的应用价值,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教师谈话,揭示课题。 ⑴教师谈话。 教师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复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 ⑵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 二、师生互动,合作交流。 ⑴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 呈现“练习与实践”第7题,明确要交流的主题:表中的两种量分别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班级交流判断的方法:一是利用表中的数据进行判断,在次体会正比例和反比例量在变化中的不同规律。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它们扩大或缩小的倍数是相同的;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一个量扩大,另一种量反而缩小,它们扩大或缩小的倍数也是相同的;二是利用数量关系式判断,表格一:因为钢材质量:钢材体积=比重(一定),所以钢材质量和钢材体积成正比例;表格二:圆柱底面积×圆柱高=圆柱的体积(一定),所以圆柱底面积和圆柱高成反比例;利用图象判断,用描点的方法画出图象,如果是直线,则成正比例。 ⑵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 呈现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先写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独立写出数量关系式,同桌交流。 第一问:因为每块砖的面积×砖的块数=一间教室的面积(一定),所以每块砖的面积和砖的块数成反比例; 第二问:因为圆的周长÷半径=2π,所以圆的周长和半径成正比例。 ⑶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 呈现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明确要交流的内容:判断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是否成正比例;根据图象用一种数据判断另一种数据是多少。 班级交流理解、完成题目的情况,进行“根据图象用一种数据判断另一种数据是多少”的练习;反馈学生形成的正比例图象的情况;比较汽车高速公路和市区耗油量的不同情况,体会比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⑷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呈现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分别量出学校到各个地方的图上距离,形成以下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学校-少年宫4厘米?米 学校-体育场3.5厘米?米 学校-市民广场2.5厘米?米 学校-火车站7厘米?米 多种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思: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00厘米;…… 解答:在多种书写形式的基础上,体会用“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的优越性。沟通和正比例之间的联系。 ⑸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3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P32—34页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六第5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能力目标: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主动构建新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能和在座的同学们一起上课我感到非常高兴,听说同学们都非常聪明、爱动脑筋,课上积极回答问题。今天,我和在座的领导老师们想看一看同学们的表现如何,这节课同学们想不想证明一下自己?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P32页四幅图。 二、探究新知 1、比例的意义 师问: ①这四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事物?(齐说) ②这四面国旗出现在什么场合或什么地点?(指生回答) ③这四面国旗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指生回答) ④这四面国旗的大小相同吗? 说明:虽然国旗的大小不同,但是,这四面国旗都是按一定的比制作的,那么,我国的国旗法是怎样规定国旗的大小的呢?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从国旗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⑤请同学们分别写出这四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指生回答师板书) ⑥请同学们看我们写出的国旗长与宽的比及求出的比值,谁发现了我国国旗法是怎样规定国旗的大小的?(国旗法规定: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是3/2也可以说成国旗长与宽的比是3:2) 师问: ①现在我们选取其中的两个比,如:2、4:1、6和60:40。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3/2相等。那么这两个比是什么关系?生:相等。 那么我们能用什么符号可以把它们连接成等式?生:等号 谁来用等号把这两个比写成等式?师板书:2、4:1、6=60:40 ②如果用比的分数形式来表示这个式子也可写成:或2、4/1、6=60/40 ③根据我们写出的四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及比值,你还能找出这样的两个比并用“=”连接成等式吗?(指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两个比相等的?) 师小结:请同学们观察板书的等式,揭示: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师: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比例吗?(找3名同学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出示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一个新知识。板书:比例的意义 问题: ①从比例的意义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板书重点符号) ②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③看大屏幕,刚才我们找出的比都是长与宽的比,现在你能找出这四面国旗宽与长的两个比组成比例吗?(指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两个比相等的?) 我们已经了解了比例的意义,下面我来考一考大家: 课件出示P33页做一做1题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2、比例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都知道比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那么比例各部分名称叫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P34页前两行及例题。同时思考(课件出示)什么是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什么是比例的内项?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课件演示。 做一做:指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课件出示) 4、5∶2、7=10∶6240/160=144/96 3、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 观察:2、4∶1、6=60∶40 思考: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可以相互讨论) 用下面的比例验证你的发现: 6∶10=9∶158∶2=20∶5 你能用一句话把发现的规律说出来吗?(找3名同学回答) 下面我们计算2、4:1、6=60:40的两个內项积与两个外项积,共同验证一下这三位同学发现的规律对不对?集体计算后师问:这三位同学发现的规律对不对?你们发现这个规律了吗?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计算、验证发现了数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同学们真了不起,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师出示板书,指生读)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二个新知识。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看大屏幕(课件出示)2、4/1、6=60/40 问题: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应该怎样计算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指生回答师小结: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师课件 演示2、4/1、6=60/40→2、4X40=1、6X60 4、我们已经理解了比例的基本性质,那么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吗? 课件出示: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10:2与2、5:0、5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讲解时可启发:如果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哪两个数是內项,,哪两个数是外项,那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否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 因为10X0、5=52X2、5=5,所以假设成立,10:2与2、5:0、5能组成比例,即10:2=2、5:0、5 5、你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吗?课件出示P34页做一做题目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6、师:学习到这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生:两种。一种是根据比例的意义,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另一种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看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是否相等。 三、巩固新知(课件出示) 做一做,相信你能行! 1、判断 ①10∶5=2是比例。() ②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与两个內项的积的差是O、() 2、填空 ①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內项是1/9,则另一个內项是() ②2:9=8:() 3、用你喜欢的方法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P37页5题,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有什么收获或学到了那些知识? 五、课后作业:搜集生活中的比例,看看比例在生活中的作用? 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4:1、6=3/260:40=3/2 2、4:1、6=60:40或2、4/1、6=60/40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4:1、6=5:10/32、4;1、6=15:10 5:10/3=15:105:10/3=60:40 60:40=15:10 2、4X40=96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 1、6X60=96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比例的意义中,我通过出示课本图先了解图意,再写出四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并求比值,根据比值相等进行国旗法教育。然后根据学校里两面国旗的比,得出两个比相等。最后通过四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写出多个等式,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其后通过四面国旗宽与长的比巩固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新知不知不觉被学生掌握理解。 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比例各部分名称我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看书学习。设计意图是通过重视自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部分内容非常容易理解,采用自学的方式,通过两个问题检验,培养学生会看书的习惯。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先观察比例式,在思考讨论两个內项和两个外项之间的关系,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计算、观察、验证、交流表达的活动过程,不仅获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习题设计时,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巩固新知,开阔视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知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处理,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探究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如何教会学生思维。而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于简单的谈话间,简单的提问中,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通过自己分析思考,总结出了“比例”这一数学概念。于不经意的诱导,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计算、观察、比较、验证让学生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后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历了一个愉快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整节课处处透出浓浓的数学味。 本节课把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放在一起学习觉得内容较多,完成教学有些困难,同时比例的灵活应用题目没有达到预先的效果有些遗憾,同时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再多一些题目就好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4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能用不同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3.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提高分析和概括能力,获得积极探索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比例的意义 1.出示小红、小明在超市购买练习本的一组信息。 (1)根据表中信息,你能选出其中两个量写出有意义的比吗? (学生思考片刻,说出了1.2∶3、2∶5、1.2∶2、3∶5等多个比,并说出每个比表示的意义。教师适时板书。) (2)算算这些比的比值,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教师用“=”连接比值相等的两个比。) (3)说说什么叫比例。 (学生各抒己见,师生共同归纳后板书:比例的意义) 评析:比的意义、求比值是这节课所学新知的“生长点”。对此,教师将教材例题后(相当于练习)的一组信息“前置”,这样设计与处理,一是使题材鲜活,导入更为自然;二是把“一组信息”作为学生思考的对象,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明显提高。“激活旧知”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比较、发现、归纳,最终实现了对新知的主动建构。 2.即时训练。 A.判断下面每个式子是不是比例,依据是什么? (1)10∶11(2)15∶3=10∶2 a.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说说是怎样判断的,进而说明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b.剩下的(1)(2)(4)三个比中有没有能组成比例的? c.上面几个比有没有能和5∶4组成比例的,你能不能帮它找一个“朋友”并组成比例?它的朋友有多少个?这些朋友有什么相同点? 评析: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数学概念、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不是一次完成的,对知识的理解总是要经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上例中教师设计了“即时训练”这一环节。即时训练既有运用新知的直接判断,又有变式和一题多用,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它对促进学生牢固掌握新知,灵活运用新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引导学生读教材(相关内容),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2)集体交流。(教师板书:内项、外项) (3)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指出它的内、外项。 (4)任意写一个比例,同桌相互说一说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填数。 (1)出示比例8∶( )=( )∶3。想一想,这两个空可能是哪两个数。 〔刚开始时,学生可能从比例的意义的角度去思考,所以填数相对费时,慢慢地,学生似乎发现了“规律”,填数速度加快。教师将学生的发现(如1和24、2和12、0.5和48……)板书在括号下面,与学生一起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2)观察思考:在填这些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这一问题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发现每次所填的两个内项之积相等,进而发现“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 (3)再次设问:在这些比例中,“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在所有的比例中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学生意见不一,自发产生验证的需求。) A.先验证黑板上的比例式,再验证自己写的比例式。 B.概括比例的基本性质。同桌相互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4)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呢?(学生作答。产生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去验证能否组成比例的需要。) 评析:“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一教学环节正是基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设计的。先由开放性问题引入,给予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以各自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认识经历了由“难”到“易”、由“繁”到“简”的过程。通过“你有什么发现”,“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在所有的比例中都有这样的规律”两个问题指明了学生思考的方向,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层次,使学生人人体验到“发现者”的快乐。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引领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些“关于方法的知识”对学生终身学习无疑是有益的。 2.即时训练。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6∶1.8和4∶24∶9和5∶10 小结: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其实我们是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如果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假设成立,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1.猜数游戏。 在下面每个比例中,有一个或两个数被遮掉了,你能根据所学知识把它猜出来吗? 3∶5=6∶( )( )∶5=6∶( )3∶5=( )∶( ) 2.你能用3、5、6、10这四个数组成不同的比例吗?把它们都写出来。(学生探索后交流。) 利用这四个数最多能写出几组比例?怎样写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根据时间来安排讨论,也可留作课后进一步探讨。) 评析:练习设计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选练习内容,注意练习的梯度、层次和思维含量。特别是最后的挑战性问题把学生带入了“欲罢不能”的境界,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总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一堂“老课”,但执教者却能“老课新教”。新授课的巧妙导入,数学化过程的有效展开,训练的精当、扎实、灵活,以及在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课堂师生关系的定位等方面都颇有新意,因而,这是一堂以新课程理念做指导,又保持着数学课“本色”的朴实无华、扎实高效的数学课。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师:课前我们先进行一组口算练习,下面请##同学上台主持。 一、求比值 3 : 8= 2 : 6= 4 : 4= 9 : 3= 8 : 24= 5 : 20= 8.8 : 1.1= 16 : 96= 二、化简比 4 : 5= 2 : 20= 32 : 4= 4 : 44= 15 : 25= 10 : 80= 师:看来同学们口算的都比较准确,昨天我们共同交流了学习目标,大家进行了自主学习,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学自主学习中的知识链接部分 (小组活动) 师:知识链接的内容是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有关“比”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密切的联系,看大屏幕,在山东半岛的东南端有一座啤酒飘香的城市青岛,而青岛啤酒更是闻名中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啤酒生产中的数学,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这是它2天的运输情况,根据这个表格,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这位同学发现的数学信息真全面,那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问题! 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组长分好工,准备汇报展示。 (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汇报自主学习的内容? 生汇报:我来汇报……其他小组有什么评价或补充吗? 师评价 师:看来同学们学的不错,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根据比例的定义我们知道比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就可以组成比例:两个比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例如16 :2 = 32 :4,师:2:1与谁能组成比例? (生答) 师:我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答案!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说出老师指的这个数是比例的外项还是比例的内项? (师指生齐说) 师:同学们反应特别快!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那这个比我们可以写成 师:请你观察,在这个分数形式的比例里,比例的外、比例的内项是谁? 师:同学们表现特别棒,那老师来考考你!看能不能通过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我会应用。 师:看来同学们学的真不错,其实,在比例的2个外项和2个内项之中隐藏着1个秘密,下面,请同学们以16 :2 = 32 :4为例,研究一下,试试能不能发现这个秘密,为了研究方便,老师给你提供3个温馨提示 (指1生读温馨提示) (生合作探究)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台来把你们的发现跟同学们分享。 (生汇报展示) 师:同学们能通过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太厉害了!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观察这个分数形式的比例,可发现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师:下面我们就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拓展应用 生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答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师:下面我们进行达标检测 (生完成后)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汇报自主学习的内容,其他同学拿出红笔,同桌互换。 (小组汇报) 师:全对的同学请举手,组员全对的奖励一颗小印章。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真棒,继续努力,好,下课! 教后反思: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35—36页的内容,本节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重点)。2、通过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合情推理能力(难点)。3、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本节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学生需要理解:比例的定义、项、内项、外项、内项的积、外项的积等等。因此对此类知识,我大胆放手,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让学生讲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备课前我查阅了有关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很多资料,并观看了视频,在研读了课标及教学用书后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属于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 一、找准知识衔接点,为新知做好铺垫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大多数学生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知识忘到脑后,因此,通过课前口算练习和知识链接环节,不仅让他们复习了比的定义,还对化简比、求比值的概念在脑中闪动一下,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因此学生在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学生掌握的很好。 二、相信学生利用导学案自学的能力,大胆放手。 课改鼓励学生预习,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习,但也会有个别学困生,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仅在书上画一画,留留痕迹而已。 三、从情境图入手,丰富资源 从境景图入手,主要是让学生能通过现实情景体会比例的应用,运输量和运输次数的比的比值是相等的,由此引入比例的意义的教学。 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教学这节课时,我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自主得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然后举例验证,最后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积极性也很高。 五、练习由易到难 每个知识点都紧跟相应的习题,这样可以及时巩固新知,同时能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把12 : ( ) = ( ) : 5这个比例补充完整,告知学生有无数个比例,这样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根据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意在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新知。学生的表现也挺让我惊喜的,学生的思维很灵动。 每一次的课,总会有一些优点,但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 一、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二、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如何准确地处理和把握教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绿地。以上是自己对本节课的一些反思,希望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6小学比和比例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能用不同的表述方法说明比、分数和倍数关系的含义。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应用不同的知识解答比和比例的应用题,培养学生灵活、合理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让学生口算练习二十二第3题。 2、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比和比例的知识,知道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根据这样的联系,对于比和比例应用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比和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学会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同一道应用题,提高灵活、合理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提问: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2、出示: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 :4。提问:根据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 :4,你能用分数、倍数关系表示甲数与乙数的关系吗? 3、做练习二十二第4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 l,说明:对于一个比或一个分数、倍数,我们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用不同的知识来解答关于比和比例方面的应用题。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读题,再说一说80克盐这个数量与比的哪一部分是对应的。提问:盐和水的重量比1 :15可以怎样理解?提问:按照1 :15这三种角度的理解,题里已知盐重80克,你能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如果有困难,再看看书上是怎样想的。(老师巡视辅导)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三种解法。提问:第一种解法为什么用80×15可以求出加水的重量?这样做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第二种解法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等式的?为什么用方程解答?第三种解法是按怎样的方法解答的?列比例的依据是什么?提问:这三种不同的解法,都是根据哪个条件来找数量之间的关系的?指出:这三种解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根据盐和水的重量比1 :15这个条件,从倍数、分数和比的意义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找出盐和水的重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相应的三种解法,求出了问题的结果。 3、做“练—练”第2题。 学生读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注意学生中的不同解法。 4、做练习二十二第5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找一找三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谁来说一说,每题里元数与份数是怎样对应的?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学生每道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算式,不要计算结果。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种解法是怎样想的。追问:这里都是把哪个条件经过转化后找出不同解法的? 5、讨论练习二十二第6题。 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合唱组人数是舞蹈组的2倍可以怎样理解?两题里的人数对应的份数各是怎样的? 6、做练习二十二第7题。 让学生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问:第(1)题男衬衫和女衬衫件数的比是几比几?第(2)题男衬衫和女衬衫件数的比是几比几?这里两道题请同学们都用两种方法解答。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集体订正。提问:用分数知识解答这两道题列出的方程为什么不一样?各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方程的?用比的知识解答这两道题时列出的式子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指出:解答应用题要根据题意,弄清题里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提问:比和比例应用题,或者倍数、分数应用题,用不同知识解答时,主要把哪个条件从不同角度理解的?(用比、分数或倍数表示两种量关系的条件)指出:由于表示两个数量关系的条件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所以,解题时就可以根据每次理解这个条件的知识,用相应的方法灵活、合理地解答。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二第6、8题。 家庭作业:“练一练”第3题。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7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5练习十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设计理念:在本课时的设计中,引导学生根据按比例放大图形,把相关数据组成比例,用未知数X来表示比例中的未知项,列出比例式。 在解比例的教学设计上,重点利用旧知的迁移,通过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在比较分析中,把握规律,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练习引入 1、小练笔: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4=():12 4:()=():6 2、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怎样填空的?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生练习 学生回顾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5,前面我们学习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李明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长是13.5厘米,你能求他的宽吗? (1)读题审题,理解题意 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 (2)引导分析,写出比例 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师介绍:“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找到依据,变形解答 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4。“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4)、板书过程,总结思路 师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师问:第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师生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5)、练习提高,再说思路 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学生小组交流,大组汇报 学生交流总结思路:在解比例的过程中第一步是关键,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下面和以前学习的解方程的方法一样。 学生独立练习,小组说明思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十第6、7题。 3、做练习十第8题 学生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2)问。 四、比较提高。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把你掌握的解比例的方法在小组里介绍一下,并在大组交流。 五、作业练习九第5、6题。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8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94页“整理与反思”和94-95页“练习与实践”1-6题 【知识要点】 1.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比例 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老教材: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基本 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2.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a:b==a÷b(b≠0) 3.求比值和化简比的联系与区别: 意义方法结果 求比值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前项除以后项一个数(整数、小数、分数) 化简比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一个比 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教材增加的内容) 5.解比例 6.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教学建议 复习比的知识抓住三点进行:一是举实例说说什么是比,既要有两个同类数量的比,也要有两个不同类数量的比,使学生对比的含义有比较全面的理解。二是通过改写a∶b,沟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除数不能是0体会分母、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三是找出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练习与实践中,要利用第3题里的比组成比例,回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理解把照片①变成照片④是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把照片④变成照片①是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 三、知识链结 1.认识比(教科书六上P68、69例1例2) 2.比的基本性质(教科书六上P70、例3) 3.化简比(教科书六上P71例4) 4.按比例分配(教科书六上P75例5) 5.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科书六下P38、39例1例2) 6.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科书六下P40例3、P43例4) 7.解比例(六下P45例5) 四、教学过程 (一)比的知识: 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3.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 (2)完成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出示:a∶b=( )( )=( )÷( )(b≠0) 1.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 2.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3.练一练: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2)填空:( )( )=( )÷( )=( )∶( )(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的知识 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 5.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3题: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 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2)完成第4题: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 (四)完成教科书p95“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5题: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100。换句话说把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2)完成第6题: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比是20∶40,化简得1∶2。 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 (五)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习题精编 一、对号入座。 1.( )÷10=0.6=( )%=( ):( )= 2.把:化成最简单的比是( );千克:400克的比值是( )。 3.甲乙两数的比是3:5,甲数是乙数的( )%,乙数是甲数的( )%,甲数与两数和的比是( )。 4.一杯400克的盐水,含糖率是20%,糖与糖水的比是( ),再加入20克糖,糖与糖水的比是( )。 5.把3:8的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可以乘( )或加( ) 6.如果A×=B×,那么A:B=( ):( ),当A=0.8时,B=( )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9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教材第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 2、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2、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 教具准备: 情景图、多媒体课件、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题:比例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生1,生2等回答) 我们已经了解了比的这些知识,请做下面练习。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8:453:52.7:4.5 求完比值你觉得哪些比有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比单关的有关知识。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例”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符合某种条件。今天这两个比的比值一样,能不能用等号连接呢? 师:相机板书:3:5=2.7=4.5? 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比例的意义,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知识呢? 板书完整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揭题示标。 预设:生:1、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生:2、比例的意义有什么作用? (师趁机板书在黑板右上角)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课题,提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本节课我们就来完成这两个目标: 三、自主探索 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神圣不可侵犯,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国旗? 【设计意图:对学生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教育】 生各抒己见。 你知道下面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它们有大有小,都符合要求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自学指导: 1、请每位同学任选两面国旗,分别计算出它们长与宽的比值和宽与长的比值。 2、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3、把你的发现尝试用算式写下来。 (5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分享)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设计教学情景,设置悬念,国旗为什么形状相似却大小不一,这其中的奥秘何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感受大小不同的国旗的变化。从而直观地感受比例的本质内涵。】 (二)自学 学生认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思考。 (三)汇报分享 谁愿意把你的结果和大家分享?师相机板书 (1)15:2.4=10:1.6(2)60:15=40:10(3)…(4)… 原来在国旗中有这么多的相等关系。国旗的缩放是按比例进行的。 我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请同学读数学课本,40页,用笔勾画出重点词句,并读一读。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计算出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从中发现它们的比值相等,可以用等号连起来,自然而然地引出比例,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初步感受比例的意义】 师:你还能写出两个比组成的比例吗?先自己选,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 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吗?先同桌互说,再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再指名汇报。 出示“比例的意义”概念 擦去开始板书中的“?”并把比例可用分数形式表示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思考等活动,充分感知比例的意义,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对比例意义的理解】 师:你能说一说组成比例要具备哪些条件吗? 生:… 师:根据你的理解,请看主题图,你还能找出哪些比组成比例?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探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找到了设计国旗的奥秘了吗? 生:… 【设计意图:学生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后,没有就此终止,而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提升。通过收集学生写出的比例,不难发现,任意两面国旗的长与宽之比,宽与长之比,长于长之比,宽与宽之比都可以组成比例,国旗的尺寸中就隐含着这个秘密】 四、当堂检测(牛刀小试) 下面各比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请写出计算过程。 (1)3:7和9:21 (2)15∶3和60∶12 五、当堂训练: 1、把下面的式子进行归类: (5)72:8=3X3(6)3.6:6=0.6 比:() 比例:() 思考:你快速做出判断的原因是什么?明白了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判断: (1)、有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2)、如果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那么这两个比 的比值一定相等。() (3)、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0.1∶0.3与2∶6能组成比例。() (5)、组成比例的两个比一定是最简的整数比.() 六、拓展提升(思绪飞扬) 1、写出比值是7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2、12的因数有(),从12的因数中挑选4个数组成比例是()。 3、有两种蜂蜜水:第一种,用2杯蜂蜜和10杯水调配制而成;第二种,用3杯蜂蜜和15杯水调配制而成。那种更甜呢?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判断出来吗?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掌握组成比例的思路和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都得到发展,从而加深对比例的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七、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作业 第43页第2、3题。 九、抽查清。(每组4号同学完成)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30:5和48:812:0.4和3:5 十、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分五个环节设计教学,利用十五个问题贯穿整节课,以问导学,以问导疑,以问导思,以问导获,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全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课的开始从引导学生复习比的知识入手,通过求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用“=”连起来,自然而然的引出比例,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与生活,本节课从从学生熟悉的国旗引入比例,在求大小不同的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中学习比例的意义,通过观察、探讨大大小小的国旗的长与宽、宽与长、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关系中,加深学生对比和比例的关系,比例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最后通过照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 3.课堂采用以问导学的策略,用十五个问题贯穿了整节课,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考,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用问题控制学生的注意力,用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用提问强化学生的认知,用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对新课的教学,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强加于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思考、阅读等方式初步感知新知,再进一步提问“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吗,”、“你能说一说组成比例要具备哪些条件吗,”、“你还能找出那些比组成比例,”等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这样,学生的体验和感受都很深刻。 5.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升华了学生的思维。练习是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思维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完成,本节课设计了六种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比例意义的巩固,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10教学内容:苏教版六数下83-84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1-6题。 教材分析:教材第83页的“整理与反思”主要是复习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教材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回忆并整理比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比的应用,再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这样的比较有利于学生体会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规律内在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比与分数、除法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一、比的知识: 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3.完成教科书第83页“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 (2)完成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出示:a∶b=()÷()=(b≠0) 1.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 2.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3.练一练: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填空: =()÷()=()∶() (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的知识 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 5.练一练:完成教材第83页的“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3题: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 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2)完成第3题: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 四、完成教材第84页“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4题: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换句话说把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2)完成第5题: 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 比是20∶40,化简得1∶2。 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 (3)完成第6题。 五、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通过让学生回忆比和比的基本性质,从而自然进入复习序列,从比到比例。 沟通比、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为接下来比较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商不变的规律奠定基础。 对比和比例进行比较,强化理解,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 复习解比例。 应用比例分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11【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67页例2、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分数基本性质的记忆和沟通分数与比、除法之间的联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并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求比值。 8∶4=48∶12=16∶8= 24∶18=40∶16=15∶5= .准备题。 (1)找出下列分数中相等的分数,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找的?(略) 学生找出后,教师作引导性提问:它们为什么相等?谁能完整地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在()内填上适当的数。 3÷4 =( )4=( )40= ( )÷12 =0.75 58=5:( ) 6:7 =( )7=( )7 9:( )=( ):16 教师:由上面这两组题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除法与比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如5:8可以写成5/8。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2:观察下面的比是怎样变化的。 200/240=20/24=10/12=5/6 ↓ ↓↓↓ 200∶240=20∶24=10∶12=5∶6 独立观察,思考:比的前项、后项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组讨论:看看上面的这个例子,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进行小组总结后,小组间交流汇报。通过交流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 2.概括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1)让学生在例2中找出你认为最简单的整数比,明确什么是最简整数比。 (2)出示例3:化简下面各比。 ①15∶12②14∶56 ③30∶60∶120 师生共同观察,找出各组比的特征,然后进行分析、化简。 第①题:这个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如何化简?(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直到前后项是互质数为止) 第②题:这个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什么数,怎样才能把它们转化成整数比?(学生观察分析后,独立探索化简的方法,再交流优化的化简方法) 学生交流完后,教师进一步作小结: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分数的,一般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乘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把它们转化成两个整数比,再进一步化简。 第③题:这个比有什么特点?(三个数的连比)又如何化简呢?化简两个整数比的方法对于化简三个整数连比是否适用呢? 学生讨论后尝试化简,填在书上。 教师提示:在三个数的连比中,比号不表示除号。 三、巩固练习 1.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试着将第67页“试一试”中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学生化简后交流反馈,说说方法。师生共同小结方法及注意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时,第一步一般都化成整数比,接着再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后项同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成为互质数。 2.出示练习题:化简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比最简单的整数比比值 9:54 34∶67 5.8∶2.9 200∶150∶26 讨论: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区别?(求比值就是求“商”,得到的是一个数,可以写成分数、小数,有时也能写成整数。而化简比则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可以写成真分数或假分数的形式,但是不能写成带分数、小数或整数)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完成后用投影仪集体订正。 4.拓展练习。 (1)六(3)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1.2倍,男、女生人数的比是( ),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2)一个长方形周长是3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掌握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化简比?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12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一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出示复习题,回忆有关比的知识。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4.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学生回答后,师说: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这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用等号连接。(板书:4.5∶2.7=10∶6) 二、探究新知 1.比例的意义。 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__;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__。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 (1)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的问题一一解答。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就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2)由教师告诉学生:象4.5∶2.7=10∶6、80∶2=200∶5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师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生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 引导学生议论、交流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在“两个比相等”下边划“”。) (3)做一做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①6∶10和9∶15 ②20∶5和1∶4 第①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思路如下: 所以:6∶10=9∶15 其余各题分组讨论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4)填空 ①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比例。 ②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的。 2.比例的基本性质。 (1)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边叙述边板书如下) (2)让学生看下面这些比例,说出它的外项和内项是多少? 4.5∶2.7=10∶6 6∶10=9∶15 (3)让学生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师边板书如下)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由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从两个乘积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每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都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5)由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想一想: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指名回答后,师板书: (7)做一做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3.阅读课本第9、10页的内容并填空。 三、巩固发展 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讨论后指名说明: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有四个项。 2.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 (2)1.4∶2和7∶10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比例。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第3题。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13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2.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猜想引入 师:(1)表格里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猜想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 师:从字面上看反比例与正比例会是怎样的关系? 生:相反的。 师:既然是相反的,你能联系正比例关系猜想一下,在反比例关系中,一个量会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 生:(略) 反思:根据学生认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规律,从概念的名称正、反两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顾名思义,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愿望。 二、提供材料,组织研究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下面我提供给大家几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查看,并做适当指导。) 3.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分析到表3时,大家开始争论起来。) 生1:剩下的路程随着已行路程的扩大而缩小,但积不一定。 生2:已行路程十剩下路程=总路程(一定)。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生3:我认为第一个同学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换成增加和减小 (最后通过对比大家达成共识:只有表2和表3的变化规律有共性。) 师:表2和表3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有哪些共性?(生答略。) 师: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完成板书。) 师: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C表示它们的积,你认为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关系式表示?[板书] 反思:教材中两个例题是典型的反比例关系,但问题过瘦过小,思路过于狭窄,虽然学生易懂,但容易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增加表3,更利于学生发现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这一关系式,有助于学生探究规律。同时还增加了表1、表4,把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雷同(和一定)的情况混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甄别问题的机会。 4.做一做(略) 5.学习例6 师:刚才我们是参照表格中的具体数据来研究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如果这两个量直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你还会判断它们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吗?(投影出示例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略) 2.拓展应用。 师: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先自己举例,写在本子上,再集体交流。) 交流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列举了许多反比例的例子。课正在顺利进行时,一个同学举的正方形的边长边长=面积(一定),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的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论。,教师没有马上做判断,而是问学生:能说出你的理由吗?有的学生说:因为乘积一定,所以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关系。对他的意见有的同学点头称是,而有的同学却摇头忽然,一名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声叫起来:不对!边长不随着边长的扩大而缩小!这是一种量!一句话使大家恍然大悟:对啊!边长是一种量,它们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所以边长和边长不成反比例。后来又有一名同学举例: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一定),边长和4成反比例。话音刚落,学生们就齐喊起来:不对!边长和4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 反思:通过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练习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同时也是对数量关系一次很好的整理复习机会,通过举例进一步明确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3.综合练习 四、总结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现行的小学数学高年级教材,内容偏窄、偏深,部分知识抽象严密、逻辑性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新教材相比明显滞后。如何将新的课改理念与旧教材有机整合,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探索的课题。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14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300:5=60:1 (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1.2:1.4=12:14=6:7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4.5:2.710:6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2)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①出现各图中国旗的长、宽数据。 ②测量教室里国旗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3)(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0:40= (3)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①学生回答长、宽比值。 2.4:1.6= ②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2.4:1.6=60:40 也可以写成= (5)什么是比例?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找比例。 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过程要求: ①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 ②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③汇报。 如:5:=15:10= 5:=15:105:=2.4:1.6 == 2.做一做。 完成课文“做一做”。 第1题。 (1)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2)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4)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第2题。 (1)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3.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 四作业 课后记: 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和5:2 :和:0.2:和1:4 3.用下面两个圆的有关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如(1)半径与直径的比:= (2)半径的比等于直径的比:= (3)半径的比等于周长的比:= (4)周长与直径的比:=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60:40 内项 外项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如::=: 外内内外 项项项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0.5=1.2: 两个外项的积是×=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2.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归纳。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15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及化简,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单元的中间还穿插安排了“你知道吗”,介绍黄金分割比。单元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运用”,在了解三峡工程的投资与效益的同时,感受有关分数知识和按比例分配在建设方面的应用。 这一单元分两个小节来编排。第一小节安排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求比值、比的基本性质及比的化简。第二小节安排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因为按比例分配是解决生产、生活中一些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在本单元中,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科书通过一些生产、生活的实例来呈现教学内容,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又能通过这些实例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比还是后继知识“正比例、反比例”学习的基础,要求务必学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化简比和求比值。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比的意义,比值的含义,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整理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与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创新精神。 (3)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解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2)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习数学充满信心。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问题可以借助数学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和性质,按比例分配。 教学难点 化简比。 教学关键 理解并正确运用比的基本性质。 学法指导 提供具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去理解、体会、应用。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关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构建。当学生遇到困惑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划分 本单元课时数:7课时。 1、比的意义和性质……………………………2课时 2、解决问题……………………………………3课时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