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望洞庭》教学设计 |
范文 | 《望洞庭》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望洞庭》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洞庭》教学设计1一、导入揭题,简介背景。 1、板书:《望洞庭》,刘禹锡。 2、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和刘禹锡。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能用一些词语形容看到的景物吗?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学生读) 5、过渡:是啊,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看到洞庭湖的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望洞庭》这首千古传诵的佳作。(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初读感知,扫清障碍。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潭、螺、磨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词,来说一说。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找出诗中表示景物的词语: 湖光 秋月 潭面 君山 玉盘 青螺 2、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诗句,用上课始老师提供的词语,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教师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朦胧迷人的湖光 柔美似水的秋月 波光粼粼的潭面 苍翠欲滴的山水 银光闪闪的玉盘 玲珑剔透的潭面 3再读诗句,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了怎样的美。 宁静朦胧的湖光、柔美隐约的秋月: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如仙境般和谐、美妙。(结合理解“两相和“) 波光粼粼的潭面:洞庭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之美。(结合理解“镜未磨“) 银光闪闪的玉盘、玲珑剔透的青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说成是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向神往。 4、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洞庭秋月图?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情境练说: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们登上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朦胧胧中那君山就像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能欣赏道这一人间仙境,真是不枉此行啊!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5、媒体渲染,感受意境。多媒体播放秋月朗照下的洞庭湖,让学生感受诗句所描绘的美妙意境。提问:此时,你有什么感受?诗人的这种情感是通过那些词语表达出来的? 6、吟读背诵。你能通过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多媒体先是逐一播放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出现一个画面,学生就朗读相关的诗句;接着,配上音乐连续播放,学生入情入境吟咏诗句;最后,背诵整首诗。 四、拓展延伸,完成作业。 1、教师总结谈话: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看一看洞庭湖,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2、布置课外作业: 在生字本书写本课生字。 想象《洞庭湖》所描写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收集描写洞庭湖风土人情、名胜风光的诗句、图画等资料。 《望洞庭》教学设计2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句,体会意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谈话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师生共同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句 3、观察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师: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4、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教师范读课文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ɡ、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指导朗读: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3)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指导朗读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4)指导朗读 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5)写话 秋天的一个夜晚,假如你来到洞庭湖边,你看到什么美丽的景色?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3【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能理解诗句,并能体会出本诗所描绘的景色,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欣赏孟浩然的《望洞庭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神奇的五彩池,奇伟无比的石林,如诗如画的山峡,水平如镜的西湖。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定格一张月夜下的洞庭湖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相机正音。 3、再读,边读边思考,看看能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借助字典,也可与同桌讨论。 4、理解诗句: ⑴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 (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⑵ 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洞庭湖与君山图)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吟诵并背诵。 ⑶ 体会意境: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像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说意境。 三、拓展延伸 1、欣赏孟浩然的《望洞庭湖》: 望洞庭湖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了解诗的大意,感受洞庭湖不同的意境。 四、总结 师: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五、作业 想像《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背《望洞庭》,积累古诗,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3,看图作文. 4,欢庆国庆节,自办小报. 教学重点: 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交流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背诵古诗《望洞庭》.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背一背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反复吟诵,读出诗的韵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三,朗读《为银杉保险》,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1,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短文,试着解决问题. 2,讨论交流: (1)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还知道那些有关保险的事情 (3)交流你搜集的资料,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看图作文. 教学重点:有顺序地观察图画.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作文要求:看图作文,作文要符合图意. 二,读题目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作文内容. 三,再读题目要求,思考本次作文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可以写从书中的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也可以写从自己最喜欢的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 四,仔细观察图画,看懂图意. 有序观察,看懂图意; 合理想象,丰富画面; 编写故事,符合图意. 五,学生作文,教师巡视 六,个别面批,指导差生 七,交流作文,修改作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习作,设计,书写等能力.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习作,设计,书写等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筛选搜集到的资料,办有特色的小报.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办小报,迎国庆.引导学生关注祖国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指名读《实践活动》中的"办小报,迎国庆". 三,全班讨论,明确办特色小报活动的程序和方法. 1,起报名.要有自己的创造性. 2,版面安排.美观大方,图文并茂,错落有致. 3,书写工整,尽量不写错别字. 四,展示小报,互相学习. 《望洞庭》教学设计5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言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三、作者简介 回顾以前学过的诗句,体会孟浩然的思想情趣。[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与王维并称“王孟”]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有《孟浩然集》 四、初步感知这首诗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否只是描写洞庭风光的诗歌? 明确:重在:赠张丞相:[张九龄,唐玄宗时当朝宰相] 2、这是一首干谒诗[求取,谋求,希望得以引荐或重用]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五、课文研讨 1、这首诗属于五言律诗。前四句写景,写洞庭湖的壮阔气魄。 2、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 赏析: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近看]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3、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窄小的立体来突出湖水撼动天地的气势] 赏析: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虚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为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气,将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湖水丰厚的蕴积,使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滋养哺育,才显得郁郁葱葱,草木繁茂。而摇撼动荡的湖水极富气势,澎湃动荡,波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是观赏洞庭湖的胜地],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脚下,是何等的豪迈!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震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前四句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 引导学生想象联想,调动所有感官,体会岳阳楼的浩瀚气势。 5、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用典] 赏析:面对洞庭湖,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来做事,却苦于无人推荐。[《书.说命上》中有“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表明自己推重对方]在太平圣世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圣上,对不起这个时代。[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作官自己还是心所向往的。同时也有在盛世自己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6、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用典] 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这里指张丞相。]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此四句抒怀,含蓄委婉,不落俗套,与写景中表达感情,恰倒好处[明明求人引荐,却无一句求荐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渴望。[后来得到张九龄的赏识,收为幕僚但依旧没有作官,最终依然失意而归] 7、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大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8、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六、课文小结 这首诗先描写了洞庭湖的气势,再借此表达自己希望得到引荐,富有政治抱负,也有身在盛事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七、齐读课文 整体把握诗意,感悟诗词之妙。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2、向学生会写一封自荐信,表达自己希望成为一名学生会干部的渴望,仿照本诗含而不露的艺术特色。 3、完成下列练习题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4、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分析] 1、B(“欲济”不能的原因是“无舟楫”,这里作者用“渡水凭恃的工具”来隐喻张丞相的引荐) 2、C(欲渡无舟、欲钓无器,是在申明“渴望帮助”,即张九龄的引荐) 《望洞庭》教学设计6【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诗题《望洞庭》之“望”,说明作者离洞庭湖的距离远,视野开阔,同时也表现出诗人此时的胸襟开阔。《岳阳楼记》中“望洞庭八百里”描写的是洞庭湖粗犷的一面,本诗中的洞庭秋月静谧、和谐,这是洞庭湖温柔细腻的一面。 全诗围绕“和”字来写,“和”为诗眼。诗人先描写的是水月之和,首先写到“湖光”、“秋月”之间的和谐。湖面是什么样子的?诗中没有写,但联系上下诗句,我们很容易看到此时诗人眼前的洞庭湖风平浪静,水波不兴,月亮倒映在湖面,湖面泛起了蒙蒙的水汽,好似笼罩在湖面的薄雾,在月光映衬下,朦朦胧胧的。 【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我想,只要课上,老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适当的引导、结合文本、联系生活,本堂课应该会是一堂精彩的课。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 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情感目标 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学法:课标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运用“自读—质疑—交流—— 小组合作探究——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情,自主设疑(5—8分钟)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谁来介绍洞庭湖?(课件出示洞庭的美景)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 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师: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听配乐朗读画节奏,正音:洞 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谁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平台,让学生体验自主参与的乐趣,并为学习古诗扫清障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异的。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难以迎合所有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在教学中,我充分组织学生展开与文本对话过程,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词句训练提升情感体验。】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 光 / 秋 月 / 两 相 和 ,潭 面 / 无 风 / 镜 未 磨 。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遥 望 / 洞 庭 / 山 水 色 ,白 银 / 盘 里 / 一 青 螺 。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在探究前,组织学生观看洞庭湖美景,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探究解疑做铺垫。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这个环节的设计,分四步走:自读理解、品读想象、美读悟情、升华情感。一方面引导学生抓住典型词语、句子,指导熟读感悟,让学生在读读、划划、议议、说说、想想中理解课文,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获得情感共鸣,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赏析解读,进一步展示并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用钢笔完成课后描红。 2、背诵古诗《望洞庭》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思维能力并进一步理解古诗,拓展知识。】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看到 联想到 湖面 镜未磨 银盘 君山 青螺 喜爱 赞美 《望洞庭》教学设计7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11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流利地背诵诗文。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1、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1、老师课前查阅有关洞庭湖的有关资料。 2、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 3、制作剪贴画。(蓝天、湖水、秋月、倒影、青螺、船只、楼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洞庭湖在我国湖北省岳阳市,号称八百里洞庭。这里水面宽阔,烟波浩淼,水天相接。白天,阳光洒满湖面,金光闪烁。湖面上渔人撒网捕鱼,渔歌飘荡;夜晚,圆月高悬,湖面宁静,引人遐想。著名诗人刘禹锡写下了著名的《望洞庭》一诗,赞美了这月光下的湖光山色。现在我们共同来欣赏这首古诗,好吗?[一段优美的导语,加上老师生情的描述,深深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 二、欣赏诗文,交流感受。 1、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老师范读。学生闭眼欣赏,聆听。 2、学生各自交流听后的感觉。[优美的诗句,动听的旋律,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了诗的境界。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诗意做了很好的铺垫。] 3、老师相信大家通过学习,也一定能读得很好。[简单的话语,倍增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轻读诗文,自学字词。 1、学生各自轻读诗文。要求要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布置学习任务:自学生字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运用工具或联系诗文弄懂字意。二类生字要多读读。看谁读得快。 3、学生自学。 4、学生汇报。请学生上台当小老师,写写、读读、说说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改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状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 5、对于他的讲解,你有什么意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四、理解诗句,拼贴图画。 1、指名读诗文。老师、学生加以评点。 2、再次默读,想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用笔画出来。 3、老师拿出单独的景物图片,请同学上台拼一拼,贴一贴,注意它们应在什么位置。并且说说为什么这样贴。[将月夜洞庭美景跃然纸上,惟妙惟肖。] 4、贴完后,学生加以评点。指出帖得不对的地方;在进一步读读诗文;进行分析,改正。[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团结合作的重要途径。] 五、整体赏图,精读感悟。 1、分小组讨论:你在这幅图画中,看到了什么?学生看图对画面进行描绘。力求把话说完整,说生动。[有机地将诗句、图画联系起来,走入诗画意境。教学形式活泼,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2、老师加以点拨、评点。 3、大家在一起互相议一议,该怎样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老师见机指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 4、派代表范读。并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有什么感觉?[学生联想丰富,生趣盎然。诗中美好的意境就活动在学生脑海中,从而深深感到古诗魅力。] 5、学生评点。[培养学生感受、评价能力。] 6、同学们,诗人在秋天的夜晚看到这美景,被深深地吸引了,便诗兴大法,写下了《望洞庭》。乘着兴致,小小诗人们,让我们一起来吟诵一番吧!(配乐朗读) 六、积累内化,迁移练习。 1、背诵古诗。 2、和学过的古诗比较一下,说说此首古诗和别的古诗描写有什么不同?[拓展思维空间,增加积累,加深体验与感悟。] 教学随笔: 老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望洞庭》教学设计8【教材分析】 《望洞庭》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风景优美的洞庭湖秋夜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那么和谐,平静的潭水,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学情分析】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对学习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方法。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像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的步骤进行。另外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注意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套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诗句接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明石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飞流直下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大家回答得真棒!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 生:山水诗 2.揭题释题 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为了留住眼中的美景,于是写下了这些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看看他眼中的山水之美吧。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 3.了解诗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其诗以律、绝为主,乐府小章尤为著名。有“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陋室铭》《浪淘沙》《石头城》等。 4.介绍洞庭湖 师:通过题目有谁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呢? 生:洞庭湖 师:那洞庭湖在哪呢? 生:湖南省 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由书上的注释知道的。 师:孩子们真是善于搜寻有用的信息,真棒! 师出示PPT寻找湖南省,并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PPT展示洞庭湖图片。)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哪些景象? 生:晚霞、湖水、山、鸟…… 师:那你们能用一些词形容一下你看的景物吗? 生:波光粼粼、梦幻迷人、金光闪闪、清澈见底、月色朦胧…… 师送一组词,出示PPT水天一色、湖中有山、水平如镜、朦朦胧胧、水鸟翱翔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 ⑴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 ⑵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3.读出节奏 ⑴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下面请看黑板,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画画小斜线吧。指生读。 ⑵有一个人,她很厉害,很会读诗,同学们想去见识一下她的本领吗?请大家仔细倾听。出示朗读音频。同学们有信心比她读得好吗?先自由地练习一下吧!指生读,评价。齐读。 三、理解诗意 1.自读自悟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古诗的方式,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诗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问号。(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2.交流反馈 看着大家刚刚激烈的讨论,肯定有不少收获,那么谁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请同学们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3.古今对比读 师:刚才几位同学描述得可真美,来,我们一起将这美丽的景色吟诵出来。出示PPT 古文 今文 女生:湖光秋月两相和 男生:洞庭湖的水光和秋月相互映衬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风平浪静,如同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里托着一只小小的青螺。 四、感悟诗境 师:整首诗以精炼的语句向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那么刘禹锡在《望洞庭》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学生上黑板画) 1.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 生:读 师:诗人是在什么时候欣赏的洞庭湖美景的呢? 生:秋天的夜晚 师:你是从哪知道的? 生:从“秋月”一词。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 生:湖光、秋月 (板书:湖月) 师:那是怎样的湖光?怎样的秋月呢?生:水平如镜的湖面,银色朦胧的秋月。 出示图片:请你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风平浪静,水天一色……) 师:是哪个字把这种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表现出来的?生:和(板书:和) 师:来,我们一起读出这宁静和谐之美。(齐读) 2.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样写的? 生: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师:是什么让诗人联想到是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生:水平如镜的湖面。 师:把湖面比作镜子似乎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同学们在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述,可是作者却别出心裁的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为什么要强调没打磨过的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白天,阳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金光闪闪、清澈见底……)此时,天上的白云,岸边的树木倒影是不是看得清清楚楚。 师:再想想,夜晚,月光没有阳光那么亮,洒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湖面看起来朦朦胧胧、迷迷蒙蒙。) 师:这看起来朦朦胧胧的湖面能像一面镜子一样平滑吗? 师:那这是一面什么样的铜镜呢?(未经打磨的铜镜)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未经打磨的铜镜是什么样子吧。(出示铜镜图片)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模糊,朦胧) 夜晚,湖面迷迷蒙蒙,看不清,就像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一样。诗人刘禹锡对景物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啊,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板书:观察) 来,我们一起感受感受洞庭湖的朦胧美吧。(齐读) 3.遥望洞庭山水翠 师: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谁能把它读出来?(生读)在这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什么景物?(生答)(板书:山水) 师: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你能用诗中的哪个字眼来概括出来?(翠) 师:在皎洁的银辉之下,山愈显青翠,水愈显清澈,山水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这也是一种和谐之美。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山水之美?(指名一列读) 4.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生答) 师:你觉得这句诗妙在哪?(生答:……比作……) 师:这是多么精妙绝伦的比喻啊,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 (诗人看到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想到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这一点,君山在这湖中就好像…)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是怎样一幅美景吧。(出示图片) 师:诗人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诗人一样放飞想象的翅膀。(板书:想象) 师: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恰当,写下这句诗,你感受到诗人对洞庭湖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喜爱、赞美、对大自然的喜爱) 5.创设情境读 师: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生: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诗人笔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精妙绝伦的工艺品,给人莫大的艺术享受,诗人可真浪漫啊! 生: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精妙的比喻让人感受到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真不愧被称为“诗豪”。 生:白银盘里一青螺。 考一考 看到 联想 比喻 五小组合作 1.小朗诵家:请大家将《望洞庭》读给同学听听; 2.小小作家: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出来; 3.小小画家:在你的画纸上画一画《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 4.小小书法家:请将《望洞庭》整齐地书写在你的方格纸上。 六、交流展示 小组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成果。 七、布置作页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刘禹锡的《望洞庭》,诗人把美丽的洞庭湖描绘出来,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还有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请同学们下去搜集一些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分享交流。 八:教学板书: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 月 和 观察 山 水 翠 想像 九、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诗歌短小,却感情深刻。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听完老师的泛读之后,让学生再读诗。在理解诗意的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联系自己以前学过的古诗方法同桌交流,并进行了古今对比读。在感悟诗境这一块我采取的逐句分析,并重点解释了镜为磨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掌握诗人整首诗最精妙的地方在于比喻句的应用。最后安排的小组合作展示孩子的喜欢的方面。把空间时间留给孩子。 当然,在这堂课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课堂上,点拨引导的太细,应再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而且由于时间关系,小组合作中有的孩子还没能够完成自己的作品。处理的太过匆忙。以后还得多多向其他老师学习,争取一次比一次进步。 《望洞庭》教学设计9[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评析: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望洞庭》教学设计10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二)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 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 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三)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一)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二)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三)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 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四)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1.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 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 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2.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 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 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 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 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 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布置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2、运用古诗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自得自悟,培养自学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独坐敬庭寺》 1、背诵。 2、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的美景,有山、有水,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秋夜思恋友人、故乡的深情。 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洞庭》 1、诗歌的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 2、理解: 望:遥看 洞庭:洞庭湖 3、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4、师小结: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烟波浩淼,碧波万倾,水天相接,气象万千,号称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誉。自古以来,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 5、今天我们要学的《望洞庭》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途经洞庭湖时留下的诗句。 (板书: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三、轻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板书: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四、理解字义 1、和:和谐 2、山水色:这里泛指君山一片碧绿。 3、看图理解(青螺、银盘)。 (理解时要求学生加以想象) 五、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1、学生说。 (板书: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2、师小结: 是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你们体会到诗人当时的什么情感? 3、赞美之情。 4、练读,感情读。 (板书:体会诗情,感情颂读) 六、背诵 1、短短28个字,运用了三个比喻句,将一幅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 2、让我们试着把它背诵出来。 (板书:背诵、默写) 七、小结古诗学法 1、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2、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3、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4、体会诗情,感情诵读。 5、背诵、默写。 八、我们用这种方法学习了两首古诗 1、齐读。 2、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秋月、有山有水、景美) 3、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结: 同是写秋天月夜美景,但李白是借景抒情,而刘禹锡是赞美之情。感情不一样,意境也不一样。 凄凉、凄美、依依不舍 月色柔和,景色柔美、 4、这就是诗,因此需要我们去研读、去体会。 九、作业 默写两首诗 十、家庭作业 回家写出第二首诗的意思 《望洞庭》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⑵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⑵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⑶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2、教师准备: 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 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 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诗句: ⑴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⑵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 (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⑶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⑷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⑸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洞庭湖中 “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 3、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4、解答疑问: “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 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 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 《望洞庭》教学设计13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对“两相和”、“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洞庭湖”:你们领略过它的美景吗? 2、让我们来游览一番(播放课件)。相机请去过的同学做小导游简略介绍。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欣赏“月夜图”时,请学生尝试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月光如水、皓月当空、月明星稀、风清月朗…… 二、学习古诗 (一)知作者 1、板书:刘禹锡、望。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诗人(指板书)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望洞庭》。 2、关于刘禹锡,你们了解多少?(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代表作:《乌衣巷》、《陋室铭》。) (二)明诗意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所吟诵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小组竞赛形式朗读古诗,指导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7、重点把握:“两相和”——〉湖光与秋月之“和谐”。这是水月澄洁的宁静氛围,呈现出一派和谐之美。“镜未磨”——〉把“潭面”比作“没有打磨的铜镜”,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好一派迷蒙之美。“银盘青螺”——自然之美。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处秀美柔和之景。 (三)悟诗情 1、播放背景古乐,学生自由练读,想象画面,读出韵味,感受意境。 2、读着诗句,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请读出这种感受。 三、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诵读。 2、指名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描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些诗句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刘禹锡本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现在,给大家见识两首同题诗(课件出示),我们来对比诵读一番。 题君山 题君山 (雍 陶 ) (方 干 )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2、洞庭景象美不胜收,古往今来,歌颂者无数。回家后,请感兴趣的同学收集一下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我们找个机会再来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 2、默写《望洞庭》,可配画。 《望洞庭》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诗,说出每首诗的大意。 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三首诗。 体会作者热爱大好河山、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指导学习《望洞庭》解题,了解诗人: ⑴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介绍诗人: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2、初读: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感受“和”──和谐、协调。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拓展延伸课后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山水诗背一背,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望洞庭》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 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 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 (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师生评价) 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1)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3)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只要学生讲出读的理由符合诗意即可,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或惊讶或赞叹等,让学生练习读互相听,听出什么感觉,告诉同学。)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补充教材内容二,通过对比,欣赏比喻的巧妙 (1)谈话引出诗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2)学生自读,感悟诗意,品味语言的形象生动。 (3)师读,要求同学闭上眼睛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反复引读这两个比喻句,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比喻生动和所描绘的美。 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诗人不由赞叹到——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女,楚楚动人如—— 4、配乐朗读古诗一和补充材料 5、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6、背诵古诗。 四、欣赏名句积累名句(10分钟)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 1、还记得我们学习〈望洞庭〉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2、出示6个名句,提出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多读几遍,并品味诗句好在哪里。 (2)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读,并想诗句的意思,品味诗句。 4、集体交流感受。 交流2-3句诗,采用指名讲,讲后读,同学补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齐读。 5、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五、总结 六、作业 背诵剩下的名句,默写《望洞庭》。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光、色和(柔)形 补充教材内容二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陶《题君山》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