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学教学设计 |
范文 | 数学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 镜子中的数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25—2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难点: 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师用的示范镜子,学生每人一面小镜子 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 ①出示镜子,引导学生照身边的物体,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②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发现 ③全班同学汇报 二、探究验证: ①用镜子完成P17“试一试”第(1)题看看整个图形是什么,看和你的发现是不是一样。 ②同桌互相合作,完成第(2)题,摆一摆,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③帮助机灵狗: 在观察机灵狗的发现,看看是不是对呢? 三、巩固应用: 1、完成P18“练一练”第1题 先想想,再用镜子验证一下你的选择是否正确 2、把镜子放在图中适当的位置,使你们能看到图的全部 四、实践活动 利用周末的时间,收集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在全班交流展览。 数学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 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数学教学设计3活动要求: 1.让幼儿在认识圆的基础上,通过做做、玩玩,让幼儿知道圆形的物体会滚动。 2.知道用轮子能省力。 3.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活动准备 1.室外: (1)装有圆殂轮胎的小三轮车、四轮车、小推车; (2)装有除圆形以外的各种形状轮胎的小三轮车、四轮车、小推车。 2.室内:各种形状的小积木,幼儿人手一套;装有书籍的箱子一只,贺形的轮子两个,小推车一辆,大积木一块,每组一只盒子(装有橡皮泥、硬卡纸、彩色纸、剪刀、牙签、胶水、蜡笔。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滚动圆形和其他形状构成的物体 在室外供给幼儿装有圆形轮胎的小三轮车、四轮车、小推车以及装着除圆形以外的各种形状轮胎的小三轮车、四轮车、小推车。教师:“这里有许多车子,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想一想,哪些车子的轮子会滚动?” 二、第二次尝试:圆形的东西会滚动 1.在室内供给每位幼儿各种形状的积木玩。 (1)你们的桌子上有什么形状的积木? (2)请你推动各种积木,你发现了什么? (3)为什么圆形的积木轻轻一推会滚,而梯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的积木不会滚动呢? 小结:圆珠笔形的东西会滚动,因为它没有角。 2.圆珠笔形轮子会滚动。 师:“人是很聪明的,人们利用圆珠笔形的东西会滚动的道理,制造出许多圆形东西,你们见过吗?” 出示圆形轮子问: (1)“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圆形) (2)“轻轻推它会怎样?”(会滚动) 三、了解轮子的功用(第一次尝试:利用圆形轮做事,又快又省力) 1.请两名幼儿把一箱书从A处搬到B处,问:“你们搬得动吗?”(搬不动) 2.教师在箱子下,放置了4只万向界线财请两名幼儿推动。问:“现在能搬动吗?为什么?” 3.请两名幼儿分别将两堆大积木从A处运到B处,一名幼儿用小推车搬,另一名幼儿用手搬,看一看,谁运得又快又省力? 师小结:使用轮子做事,又快又省力。 4.了解轮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师问:“除了这些轮子外,你们在 和家里还看到过哪些地方有轮子?”(幼儿自由回答:汽车、飞机、火车有轮子,挂窗帘的轨道貌岸然有滑轮,升国旗的旗杆上有滑轮,沙发下也有轮子等等) 四、幼儿自己动手制作轮子 1.教师向幼儿介绍手工盘里材料,请幼儿给汽车的车厢制作轮子(教师事先给幼儿每人准备一只盒了做车厢,并先在车厢下部打好穿牙答的洞),幼儿把两根牙签穿入洞内。 2.让幼儿利用硬纸、橡皮泥等材料做成轮子装在牙签上,即成一辆汽车,然后,拿着自制挑战车到室外玩。 数学教学设计4百分数(二)税率 六(5)周 教学内容第10页“税率”、做一做及练习二第6、7、8、10题,百分数(二)税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税率的理解和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税额的计算。 教法与学法合作交流,引导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情景导入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课讲授 1、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说以下税率各表示什么意思。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3: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教学反思《百分数(二)税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 (3)学生列出算式。 相当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30×5% (4)学生尝试计算。 (5)汇报交流。 30×5% =30×0.05 =1.5(万元)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3、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4、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8题。 5、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10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纳税的知识,你们对纳税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教后反思: 这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告诉学生依法纳税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偷税、漏税是违法的。还告诉学生去饭店吃饭的时候也可以索要发票等等,学生表现出相当浓厚的兴趣,期待着教授利息时学生的表现。 就这节课来看,课堂氛围较好,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都能够主动学习,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也很高,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计算技巧方面还有待加强,有的同学能够正确的列出算式但是结果却所错了,今后还要在计算上下功夫。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有几点感悟: 1. 应和学生充分交流,具体感知,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虽然是知道的,但是又没有很深入的了解,所以当这些事物被拿到课堂上来时,又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急于要去研究它、解决它,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成功,并且想获取同伴和老师的认可。所以,应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让同学们作了非常充分的交流,使他们对知识的感知更加的深入和透彻。 2.课堂上要结合实际,体现价值,具有时效性。本节课的例题的设计结合实际,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自己都好象有这样的经历一样,又是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解决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税率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与乐趣。 数学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奥运会知识,体验学习乐趣,总结学习方法,学生从而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教学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教学方法:观察、发现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搜集有关奥运的数学信息,并与同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 2、应用所学的知识,试着解决奥运会上的“射击项目”的数学问题。小组合作完成。 二、情景导入 呈现目标 同学们,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我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五星红旗在奥运的赛场上徐徐升起,当嘹亮的国歌声在你耳边响起,作为一名中国人你们激动吗……”出示主题图,引入新课,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1、做课本第79页的“田径项目”中的数学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想一想刘翔用的时间少了多少秒? 3、小组汇报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有什么收获? 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完成80页“跳水”“射击”中的数学问题。 独立做,最后小组内订正。个别题全班解决。 六、知识拓展 下面是校达标运动会上50米短跑男生成绩记录表。 姓名 李明 胡军 郑浩 王乐乐 陆兵 成绩(秒) 9.23 8.98 9.019.11 9.05 (1)、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2)、和你好朋友比赛一下,并记录下来。 数学教学设计6教学内容 《最大公因数》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第四节的内容,教材第80到81页的内容及第82页练习十五的第3题。 设计思路 这个内容被安排在人教版第十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个单元内,是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知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校买回12棵风景树,现在要栽种起来,栽种时行数不限,但每行栽种的数目相等,可以怎么栽种?16棵呢? 2、分别写出16和12的所有因数。 二、教学实施 1、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集合图。 指出 :1,2,4是16 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他们的公因数。 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他们的最大公因数。 2、完成教材第80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拿卡片的同学快速站一站,那几个数站在左边,那几个数站在右边,那几个数站在中间,最后集体订正。 3、出示例2。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1) 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试着找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2) 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在全班交流。 (3) 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演示方法 方法一 :先分别写出18和27的因数,再圈出公有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 方法二 :先找出18的因数,再看18的因数中有哪些是27的因数,从中找最大。 18的因数有:① ,2 ,③ ,6 ,⑨ ,18 方法三 :先找出27的因数,再看27的因数中有哪些是18的因数,从中找最大。 27的因数有:①,③,⑨,27 方法四 :先写出18的因数1 ,2 ,3 ,6 ,9 ,18。然后从大到小依次看是不是27的因数 ,第一个数9是27的因数,所以9是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4、完成教材第81页的“做一做”。 学生先独立完成,独立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再进行交流。 小结: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有哪些特殊情况? ⑴ 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他们的最大公因数。 ⑵ 当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时,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三、课堂练习设计(多媒体课件出示) 选出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括号里 1、9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 ) A . 1 B. 3 C . 4 D. 9 2、16和48的最大公因数是() A . 4 B. 6 C . 8 D. 16 3、甲数是乙数的倍数,甲乙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 A .1 B. 甲数C . 乙数D. 甲、乙两数的积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认识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掌握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可以先分别写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再圈出相同的因数,从中找出最大的'公因数;也可以先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再从大到小看看那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从而找到最大公因数。 五、留下疑问 有三根小棒,分别长10㎝,16㎝,48㎝。要把他们都结成同样长的小棒,步许剩余,每根小棒最长能有多少厘米? 六、课堂作业设计 教材82页第2题、第5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 例2: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18的因数有:1 ,2 ,3 ,6 ,9 ,18 27的因数有:1 ,3 , 9 ,27 18和27的公因数有:1 ,3 , 9 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是9 数学教学设计7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1、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3、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4、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5、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6、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1、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3、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4、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5、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6、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8、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数学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 3、通过小组会议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圆与转化后的图形的联系。 教具、学具:剪刀、图片,圆片4等份……64等份的拼图对比挂图 教学过程: 一、以新引旧、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回忆一下平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4、小结: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 5、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相等吗? 6、(出示图形):这是什么图形?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7、那些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数学教学设计9第一单元 负数 第一课时 负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点: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负数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生活情境中负数有关资料,如气温、收支,股票涨跌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银行有存钱和取钱……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课件2、3、4、5、6)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7)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课件8)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课件9)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说一说。(课件10) 生活中还有能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吗? 4.进一步认识“0。” (课件11) 以温度计为例,观察“0”的作用? 结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5、联系生活中的气温;进一步感受正负数的应用。 (1)介绍温度计相关知识。(课件12、13) (2)一次读出4个城市的温度。(课件14、15、16、17、18) 三、练习应用 (1)辩一辩: “16℃”和“-16℃”的意义相同吗?(课件19、20、21、22) (2)做一做:指出下面数中的正负数。(课件23) (3)填一填: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课件24) 四、课堂小结:(课件25) 五、课外拓展: 负数的历史。(课件26、27、28、29、30) 六、板书: 负数的初步认识 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读作:负六。“-”,叫“负号”。 像“+6”这样的数叫正数,读作:正六。“+”,叫“正号”。也可省略不写。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43-85.6 +0.9 -+ 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课后反思: 数学教学设计10一、活动内容: 《大和小》 二、活动目标 1、学习用目测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能用“大”或“小”来描述物体,初步体验大小的相对性。 2、能排除颜色干扰,按物体大小分类,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三、活动重点: 能用“大”或“小”来描述物体,初步体验大小的相对性。 四、活动难点: 能排除颜色干扰,按物体大小分类。 五、活动准备: 1、大、小熊、大、小椅子各一个,水果卡片若干。 2、课件。 六、活动过程 1、感知大和小。 (1)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感知大小。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熊。 老师:“宝宝,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客人,看,谁来了?”老师:它们一样大吗?幼儿:不一样大 老师:“比比看,哪只大,哪只小?”(教师比划)幼儿:一只大,一只小,幼儿:这只大,那只小 (2)引导幼儿分别向大熊、小熊问好。 老师:“宝宝,向大熊问好!”鼓励个别幼儿亲亲大熊或跟大熊握手。幼儿:大熊你好! 老师:“你会向小熊问好吗?”幼儿:小熊你好! 老师:“客人来了,要请客人坐,这儿有两张椅子,比一比,一样大吗?”幼儿:不一样大,一张大,一张小。 老师:大的给谁坐,小的给谁坐合适呢?幼儿:大椅子给大熊,小椅子给小熊。 教师请个别幼儿将熊分别送到相应的椅子上。 2、按大小分类。 “熊宝宝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礼物,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师幼共同认识熊宝宝送给大家的水果。老师做神秘状,咦,谁在哭?哦,原来它们觉得挤,请宝宝们想办法帮帮他们,引导幼儿把他们分开,大水果放在打篮子里,小水果要放在小篮子里,然后请幼儿来试试,对做得好的幼儿给予表扬。 3、游戏:气球变变变 “今天老师也收到了熊宝宝的礼物呢,看,是什么?”出示气球,“这是什么颜色的气球?”(红气球) “怎样使它变大呢?”引发思考。幼儿:吹气。幼儿:打气小朋友给老师加油将气球变大。 “小气球变得怎样了?”幼儿:变大了。 “那要让气球变小,该怎么办呢?”幼儿:放气 教师操作,慢慢将气球中的气放掉。 “仔细听听有什么声音?”幼儿:呲呲的声音。 4、活动结束 师生共同去户外游戏,手拉手围成圆作气球状,听口令变大变小。大家一起玩变大变小的游戏,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 数学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2、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4、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会正确进行"多、少"的比较。掌握比的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比较多个物体的多少。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演示、启发式教学、小组研讨,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及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猪、小兔盖盖房子的情境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用所看到的动画内容讲小故事给同学们听,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中。 2、谈话导入: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观察动画处,组内交流。说一说动画片里的故事都讲了什么? 小组交流:有4个萝卜、3个苹果、4只小兔、3只小猪、4根木头、4只小凳……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同样多" ⑴、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学生数一数) ⑵、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⑶、问: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板书:4=4学生书空并齐读老师介绍等号 ⑷、学生动脑筋:看看,动画片里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 ⑸、动手操作:学生用学具袋中的物品摆"同样多"的物品 比如说:圆片和三角形 3、理解新知 ⑴、小免和小猪比,谁多,谁少呢? 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兔,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 小兔: 小猪: 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演示:小兔比小猪多。也就是几比几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板书:4>3大于号 3<4小于号 小组读写大于号与小于号 ⑵、同桌相互说一说:动画片中还有什么比什么多或什么比什么少? 小结 三、巩固就用,深化拓展 1、找朋友,把同样多的连起来。 2、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 ⑴、一个同学摆,同桌摆的和他同样多。 ⑵、同桌合作,一个摆的多,一个摆的少。 思考:想一想,怎样摆,我们才能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呢? ⑶、说说生活中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 3、比一比,谁多谁少。谁最多,谁最少呢? 3、动脑筋:谁能用最少的时间分清图片里物品的多少呢? 考考你的眼力: 4、填一填: A:7○34○93○35○810○1 B:2>□6>□6=□□=8□<9 5、试一试(四杯水的深浅不一样) 模拟活动:把4块同样的糖放入相应的4杯水中,让糖溶化。请你猜一猜,哪杯水最甜。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四、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多少",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就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板书: 数学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汁图的特点和作用,能从扇形统汁图读出必要的信息,为决策服务。 2、结合教学渗透理想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统汁图,能从扇形统汁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难点: 结合统汁图正确进行数据分析,为决策服务。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校运会中我们班好多学生都报名参加了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有的同学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家都来说一说自己最喜欢什么体育项目呢?班长来统计一下 生1:我喜欢跳绳。 生2:我喜欢足球。 生3:我喜欢打乒乓球。 生4:我喜欢短跑。 …… 师:刚才班长已经把你们喜欢的体育项目都记下来了,那我们可以对这些原始数据做何处理呢? 生1:制成统计表 生2:制成条形统计图 ……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扇形统汁图,大家想从中学会些什么呢? 2、提出学习目标 (1)认识扇形统汁图的特点和作用。 (2)从扇形统汁图能读出什么样的信息。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教科书第106~107页上的内容和做一做(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完成后在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质疑问难 2.全班展示(以小组为单位) (1)汇报扇形统汁图的特点和作用。 (2)从扇形统汁图能读出什么样的信息? (生自由说) (3)牛奶中的数学问题。 看图,并计算出,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 (4)错例展示。 (每一小组在展示过程中,其它小组均能进行质疑。) 三、激发知识冲突 边展示边引发知识的冲突,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进行思考: 1.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2.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与建议吗? 四、拓展知识外延 1、生活中的数学。 (1)、 练习二十五第1题:自主看图,说一说李明同学一天的作息安排是否合理,从中你能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安排时间才合理,才能做到劳逸结合) (2)、 练习二十五第2题:自主看图,说一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对父母、对家庭的爱) 2、小小统计员 (1)统计自己家中每月的生活费支出情况,根据所学知识试着制作成扇形统汁图。 (2)进行数据分析,为家庭开支的使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数学教学设计13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导分析 1、同学们,因为喜欢运动,你们来到了我们学校。那么你们最喜欢什么运动呢?昨天我请大家对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了调查,下面请课代表汇报调查结果。 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很好的表示出这些数据吗? 2、教师利用word直接生成条形统计图。 二、对比分析,生成新知 1、观察统计图,从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请你们用计算器计算出喜欢每一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这些百分比能从条形统计图中直接看出来吗? 3、揭题 扇形统计图 4、教师利用word直接由条形统计图生成扇形统计图。 (1)观察统计图,从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我们自己该如何绘制扇形统计图?小组讨论,汇报。 (3)教师小结 圆 确定圆心角 5、其实和在扇形统计图家族中还有其他兄弟,比如扇形统计图还可以绘制成圆柱形状的,word生成。 三、 处理数据,提出问题 观察扇形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能选择其中的一个数学问题进行解答吗?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对自己的课余活动提出合理的建议吗? 四、延伸拓展,巩固练习 1、牛奶中的数学问题 (1)观察统计图,从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如果每天喝250克的牛奶,身体可以补充的各种营养成分各是多少? (3)如果一袋牛奶中含乳糖12.5克,那么所含水分是多少克? 2、我国人口最多的5个省的人口数量各自占全国的百分比统计图 (1)观察统计图,从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在这幅图中,你能看出我国哪个省份人口数量最少吗?为什么? 3、有关C盘和E盘已用和可用容量的比较 (1)判断 (2)如果告诉你E盘的总容量是20GB,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呢?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统计图?各种统计图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特点,下面几组材料分别用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为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调查了解喜欢的运动项目的人数,引导学生收集数据、描述数据与分析数据,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 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学习也是快乐的生活。 通过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再创造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即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并利用获取的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与判断,拓展知识的运用空间,使数学学习走出课堂,让知识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人人都得到发展。 在这节课里我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后,自己去解决问题,领悟知识的内涵,放飞自己的思想,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其主体地位;而我只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通过参与学生活动中以启发、调整、激励体现主导地位。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课从课前准备、引例到生活拓展,注重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进行分析研究,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只是在语言逻辑叙述上个别同学较欠缺,有待于进一步有意识训练。 数学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掌握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教学重难点 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教学过程 一、练习讲解:《习案》作业十三的第3、4题 1、一根为Lcm的线,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一个小球,组成一个单摆,小球摆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s(单位:cm)与时间t(单位:s)的函数关系是 (1)求小球摆动的周期和频率; (2)已知g=24500px/s2,要使小球摆动的周期恰好是1秒,线的长度l应当是多少? (1)选用一个函数来近似描述这个港口的水深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并给出整点时的水深的近似数值(精确到0.001)。 (2)一条货船的吃水深度(船底与水面的距离)为4米,安全条例规定至少要有1.5米的安全间隙(船底与洋底的距离),该船何时能进入港口?在港口能呆多久? (3)若某船的吃水深度为4米,安全间隙为1.5米,该船在2:00开始卸货,吃水深度以每小时0.3米的速度减少,那么该船在什么时间必须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 本题的解答中,给出货船的进、出港时间,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周期性以及问题的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考虑实际意义。关于课本第64页的“思考”问题,实际上,在货船的安全水深正好与港口水深相等时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不能保证船有足够的时间发动螺旋桨。 练习:教材P65面3题 三、小结: 1、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2、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四、作业《习案》作业十四及十五。 数学教学设计15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口算在实际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掌握一个因数是整百数的乘法口算,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情感 二、探究新知 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和另一个因数相乘,得多少个百,在得数后面添上两个0。 三、尝试练习 整百数的乘法口算和整十数的乘法口算有什么异同点? 四、分层练习 练习十一的第1-3题。 五、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4、5题。 课题二用两位数乘的乘法估算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掌握两、三位数乘两闰数的乘法估算。 3.能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谁能说说上节课我们学 习了哪些知识? 口算:28×8 89×9 312×7 498×6 22×9 说一说口算的简便方法。 二、探究新知 把本题的估算和前面的一位数乘法的估算作比较,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三、尝试练习:完成第46页做一做。 四、分层练习 1.估算下面各题 79×5602×4 87×9 188×2 2.写出下面估算结果。 12×4232×5184×6293×53 五、作业:练习十二第1-3题。 课题三除法口算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口算,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口算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快。 200÷50 280÷70 3600÷90 450÷50 2.仔细观察下面两个算式与上面的题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500÷100 2400÷100 二、探究新知 1.探究500÷100怎样口算? 2.教学例5。 3.归纳:怎样口算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哪种方法最方便? 三、分层练习 1.仔细观察下面左边的算式可以看成右边的哪个算式?用线连起来。 800÷100 6÷2 600÷200 15÷3 2800÷70030÷6 1500÷3008÷1 3000÷60028÷7 2.做练习十三的第1、2题。 四、作业:练习十三的第3-5题。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