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范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64-65页的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学生认识分数,是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的,已经认识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课是系统研究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表示其中一份,学好本课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为下面学习几分之几,解决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个物体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教材首先创设小猴分桃的现实情境,根据4只小猴平均分4个桃,提出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是几分之几的问题。这里是每份1个桃的情况,让学生从分数的角度来研究和认识每份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学生通过具体情境的感知,可以利用已有的经验,理解把4个桃看做一个整体,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1/4”来表示。“想一想”把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在集合图的帮助下,让学生说出每只猴分得“这盘桃”的1/2。通过例题和“想一想”的教学,学生初步体会到把一些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想想做做着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刚才学习的几分之一的认识,进一步体会、理解几分之一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进一步认识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和认识用分数表示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体悟和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和发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的思想方法,认识几分之一,能正确表示出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理解几分之一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纸桃片、小棒。

二、说教法

小学数学教学法指出,教学法的选择和运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这样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了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归纳法等进行教学。我充分利用农远资源,制作课件进行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直观形象体会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突破重点,化解难点,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利用农远资源中的图片创设小猴分桃的情境贯穿整个新课的教学,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三、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真正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的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通过上网查阅,浏览网上资源,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案例资源吸收别人好的教学方法,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整合出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的教学案例)

第一环节: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情境:老师带来了一个桃子,准备把它分给2个同学,怎样分才公平呢?(平均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并适时复习分数各部份的名称及各部份表示的意义。

(2)课件出示复习题1:用分数表示红色部分。(请个别学生说说想法)

(3)课件出示复习题2:请学生用分数表示红色部分(说说想法)

此题主要复习一个物体的1/4,为下面学习一些物体的1/4做好铺垫。

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揭示课题)

(复习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使学生对已学过的分数勾起回忆,感知平均分在分数中的意义,为下面学习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埋下伏笔,使新旧知识自然衔接。)

第二环节:操作交流,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的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新知的学习找到相关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迁移。我主要创设三个情境,分三步进行教学:

1、初步体会(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情境:孙悟空给小猴们准备了一盘桃,要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几分之一? 你知道吗?请你拿出4个纸桃片片帮小猴分一分!

我先引导学生运用纸桃片片分一分,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估计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快会得出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1/4,再运用课件演示:把这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我们可以把这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4份中的1分,可以用1/4来表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初步体会分数几分之一也可以表示1个物体。)

2、加深理解。(课件出示“想一想”题图)

(1)提问:如果把这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为什么?

(2)先让学生拿出学具纸桃片分一分,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出现1/2和2/4两种情况。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使学生发现用1/2表示更符合题意

再用课件演示:把这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是要把这盘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1/2.

(3)对比1/4和1/2.(课件出示4个桃的1/4和4个桃的1/2)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知道同样是把4个桃平均分,分成的份数不同,表示的分数也不同。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感知几分之一的含义,进一步感知几分之一可以是多个物体)

2、 加深体会:(课件出示情境图)

提问:如果把6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教师演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利用课件生动形象的演示:把一盘桃平均分成若干份,不管每份多少个都占整体的整体的几分之一。“无论每份是多少个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知识点上的跨越,为了让学生顺利地实现这个跨越,我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台阶,让他们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来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并且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概括,从而抽象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无论每份是多少个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几分之一的意义。)

第三环节:看书质疑,解答疑问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来的每个问题,如此来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疑点并及时给予解答,使学生在课堂上消化、理解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的知识,我设计了以下几组练习:

1、基础练习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完成填空,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2)比一比,说一说,第一行的两幅图表示的平均分和第二行两幅图表示的平均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这两行的两幅图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第一行每份是一个的情况,第二行每份是几个的情况,每份都是整体的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充分的比较,讨论,加上我的概括归纳,学生能更好地感知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有利于形成清晰的表象: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后,不管每份是多少个,每份都是整体的几分之一。)

2、比较练习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自己观察填写,填完后再交流,指名回答。

交流时重点让学生体会:这2副图虽然都是12个小方块,但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样,表示的分数也不一样。

3、操作练习

(1)、涂色练习: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图

教师指导学生先根据分数的含义确定平均分成几份,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再把其中的一份涂色,涂好后看看这一份有几个,然后课件演示订正。

(2)、小棒游戏

拿出12根小棒的1/2和1/3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吗?

学生之间分一分,拿一拿,猜一猜,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第五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

总结: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分数,知道不仅是一个物体,一些物体也能看作一个整体,只要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2、拓展延伸:你还能用分数来说说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现象吗?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说板书设计

以下是我的板书:

这样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便于学生归纳小结,突出教学重点。

以上说课,仅是我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的一些粗浅的理解和做法。如何在信息

化的今天把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到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还有待于我们农村教师进一步学习和探讨。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课题是千米的认识。

说教材分析:

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一些简单的换算,这些都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它们不仅为本课教学作了知识的铺垫,同时为本课千米与米的化聚作了思路孕伏、迁移。认识千米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也是长度单位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需要。教材例3通过到某地还有多少千米的情境图,引出千米,同时告知 400米的跑道2圈半就是1000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例4是要学生量出100米,走10个100米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做一做,让学生举例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并且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体验一下1千米有多远。这个过程在课堂上操作不利于教学,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做,但这个例题启迪我们教学千米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例5是利用刚才所学的1千米=1000米进行千米与米的有关化聚,化聚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可以从已学的单位间化聚得到正迁移。学习好这课是今后学习土地丈量、平方千米等知识的基础。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估计生活熟悉路段距离,在观察、比较、猜测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计较长距离时,培养学生养成利用生活经验,通过合理推理进行估计的习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养成在不要求精确值时能自觉进行估计的习惯。

由于利用千米和米的进率进行化聚在今后学习中经常遇到,1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反复体验和想象、推理来建立观念,而新课程提倡建立单位观念。因此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它进行简单的化聚。教学难点是通过推算想象和体验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乘法估算不是单一的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而是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估计得数大约在什么左右,还要求学生学会估计得数的范围,也就是估计得数比什么大,比什么小。乘法估算是个难点,教材的安排是:例题通过创设学生喜爱的牧场的情境列出算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中的“大约”,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然后通过思考、交流、引导、小结,用语言表述出来,指出2种不同的估计方法,即估计得数的范围,以及得数大约在什么左右。并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来巩固该学习内容。

2、教学目标

应用新课标理念,依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比什么大,比什么小,在什么左右。

②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1、在教学环境中,创设适当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应用不同的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知识,为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应用提供条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能力。

3、教学中,严格遵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组织教学,配合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吸引和带领学生在数学空间尽情漫游。

三、说教学过程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本课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题,教师解说,明明邀请我们去他家美丽的牧场参观,谁来替他介绍一下?其他小朋友认真听,看你能了解牧场的哪些情况?

要求学生列出算式:

29×42=

[这一环节是以学生感兴趣的牧场情境引入,在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打好了基础,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

二、探索方法

1、在计算之前,老师把问题分类,先请大家估计,明明家1天大约最多可挤奶多少千克?最少可挤奶多少千克?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估算的方法。

2、全班交流:

①最少可挤奶800千克[你是怎样估算的?估计29×42的得数比800多。为什么用“多”这个字?(把数字都看小,20×40=800。)]

②最多可挤奶1500千克[你是怎样估算的?估计29×42的得数比1500少。为什么用“多”这个字?(把数都看大,30×50=1500。)

3、再请学生估计出明明家一天挤奶的千克数最大约最接近多少吗?

学生交流:最接近1200千克。[你是怎样估算的?估计29×42的得数在1200左右。为什么用“左右”这个词?(把数都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30×40=1200。)

(估算方法要讲清、讲细,让学生理解清楚怎样估算)

4、计算验证:

有什么方法验证我们估算得对不对?(用竖式)请你试一试,做好的同学自己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提醒学生注意竖式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比较交流:比较笔算与估算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第3种,最接近;第1、2种估计出了算式的范围)

5、讲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要求只是确定成绩在什么范围内,估算策略

是多样的,只要合理,都可以的。把乘数分别看作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会准确些。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本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问题指向性明确,分散了难点,把乘法的估算分成两个部分,一是估接近、一是估范围,先分散后总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

三、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2题

40×20xx×5060×30

47×2334×5868×35

50×3040×6070×40

(1)每组3道题,上下2道题可以口算,中间一道题要列竖式计算。请大家任选其中的一组题进行计算。

(2)独立计算。然后把这3道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3)说说自己的发现。

(中间算式的得数比上边算式的得数大,比下边算式的得数小,可以用上、下的算式来估算中间的算式)

(4)那这个算式最接近多少呢,我们也来估算一下。(学生估计,全班交流)

重点说一说第3题的中间一题,这里出现了35这样的中间数,当出现这种数的时候,我们一般看另一个乘数,看它接近哪个整十数,如果是把它看大的,那么就把35看小,如果是把它看小了,那就把35看大。

2、游戏:选一选(“想想做做”第3题)。

课前发给每个学生1800、2800、3500、4800、1000、1800、600、1200等数字卡片。

让学生进行找朋友的游戏,如果你认为你手中的数利用估算的方法能填入老师出示的括号中,请起立。

教师逐个出示

24×53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第1题可引导学生来完成,让学生理清题意,清楚第1部分是估范围;第2部分是估接近。)

37×65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28×32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76×59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让选择正确或错误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

适时反馈。

小结:两个乘数分别看做比它们相近的较小的整十数和较大的整十数,可以确定积的大致范围。而把乘数分别看作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最接近。

3、书本P37第4题

师:其实估算不仅在我们数学计算时有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估算。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写作文的例子,让学生了解。

出示题目。

说说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估计这里大约有多少个字?(学生列式估计)

全班反馈。

4、“想想做做”第5题

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你认为他可能买哪种篮球?你是怎样想的?

(1)48×24≈1000(元)

(2)38×24≈800(元)

(3)28×24≈600(元)

小结:生活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估算。第2种比较合适。

[本课的练习分了专项练习,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三类,练习设计有针对性、层次性、思考性。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理解的深化。]

四、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介绍“你知道吗?”

五、布置作业

六、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好的板书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利于对知识进行梳理,纳入知识结构,同时也为日后的回忆提供了线索。本课我是这样设计板书的:

估算

(1)20×40=800

估计(2)30×40=120

(3)30×50=1500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的解读

1、对教材的理解(“解决问题”)

低段要求:学会从图、文中发现信息,并提出问题,借助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常用综合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中段要求:能选择相关的信息数据,用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从中渗透分析法。

三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将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现在的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例题的定位

从例2表面呈现的形式来看:左边呈现的是分步计算;右边呈现的是综合计算。在教学时,不能定位为“单纯”地教学由分步到综合,也不能定位为“单纯”地教学“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这节课的教学应该定位是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

①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②知道乘、除法的意义

③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本课任务:

找准问题,收集并选择相关的信息,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中说清算理。

四、研究过程的打磨

1、(复习学生已有知识对新课的学习有一定作用)课前是否复习?

最初设计:

用补充信息或补充问题的方式,复习用乘法或除法一步计算解决问题。

问题:

学生感觉枯燥;与例1的联系不够紧密。

解决办法:

1、继续创设运动会的场景,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突出了例1与例2的连续性,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2、把旧知的复习揉合到新课中,既省时又让学生清晰感受到新旧知识间的区别。

如:①一共有多少个小圈?②每个大圈有多少人?这2题的解决是旧知,同时也是新知学习的思维步骤,是为解决“③每个小圈有多少人?”作铺垫。

2、例题如何呈现?

最初研讨:

方案1:整体呈现——学生找信息较难。

方案2:分步呈现——有利于学生观察;体现出知识的层次性。

问题:

学生找信息时,总想数出一小圈的人数。

解决办法:

让学生找出一眼能看出并能确定的信息。

如:把主题图分步呈现:先出示2大圈的人,每大圈有5小圈;再出示“有60人表演”的信息。让学生观察、找信息。

3、如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会用连除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试教时:

宋老师与我们组的老师同时感觉全过程“扶”得多,“放”得少;教学形式与手段单一;虽关注了说思路,但对“找中间问题”的思维训练给学生的时间与空间都不够。

解决办法:(分4步完成)

1、利用2个信息,解决一步的问题,并列式计算;

2、要解决这个问题必用到哪2个信息?再列式计算。(渗透“分析法”解决一步的问题)

3、“要知道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又该怎么解决呢?请你们试着做一做并同桌交流。(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4、(反馈)学生上台写出结果,并说出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4、如何有效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

试教时:

老师对每个问题、每种方法平均使用力量,甚至把不好说出道理的方法:

60÷5÷2=6(人)多次有意地呈现出来,学生只有挖空心思地去说理,这样人为地增加了难度。

解决办法:

1、以基础方法为主(连除),其他方法为辅。

2、以面向大多学生实际水平为主,兼顾部分优生为辅。

3、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学生没有提到的其他方法,则不用展示。

5、练习形式与手段的选择:

这节课中的练习题有一定的难度:如:求“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而图中“2辆车”属隐含信息。

试教时:

老师为降低难度,就把3种方法的算式直接都呈现出来,再让学生说每种方法每一步的思路,形式单一,而且学生对第一步到底该解决什么问题是模糊的。

解决办法:

1、明确问题后,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每辆车每次”的含义(图中“2辆车”属隐含信息),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2、变形式、手段进行同类题型的练习,抓好切入点

如:(我会连)

①平均每天售出多少张票?2×3

②一共演出了多少场?954÷2÷3

③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954÷2

教师抓好切入点:

1、“954÷2÷3中的2表示什么?3呢?”

2、“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为什么用两步计算?”

五、听后反思

体会:

1、课件的精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精神饱满;

2、教师亲和的语气、潇洒的神态、独特地教学风格,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气氛活跃;

3、教师能做到换位思考:精彩的设计,导致学生说理的清晰;

4、教师“扶”“放”到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与表达时间与空间,因而学生学得轻松;

5、教师能灵活驾驭课堂,不拘泥教学设计。

个人建议:

1、教师评价语如果更丰富、及时,学生参与率一定会更高;

2、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做到及时反扣,也许效果更好。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说课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有多重》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而本节课又是学习较大质量单位"吨"的基础和前提。为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物体的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我把"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把"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为使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收集信息、初步感知

(三)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四)应用拓展、加深认识

兴趣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在第一个环节,我创设了"背一背"的游戏,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背一背,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这时我给学生提出问题"要想知道物体或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收集信息、初步感知: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于常见的秤和有质量标识的包装袋学生是不陌生的。所以,我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常见秤的图片、调查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请看,这是孩子们通过从网上下载、查资料、给实物拍照等方法搜集到的图片,这是其中一个孩子的调查表:

孩子们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不但认识了常见的秤,开阔了视野,并通过任选桌上的物品称质量,知道了台秤和天平的使用方法,而且从调查表中初步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新型的课堂教学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它倡导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在第三个环节,我设计了"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我先让学生用台秤称出正好是1千克的物品质量,放在袋子里,在小组内轮换着掂一掂。然后用天平称出正好是1克的物品质量,再用手掂一掂,感受1克与1千克的质量区别。又通过让学生估计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或1克,并进行验证,不仅使学生感知了1千克和1克到底有多重,同时也体现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求知的基本理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我让学生先算一算2袋500克的盐有多重,再用台秤称一称。使学生在操作中直观理解了1千克=1000克的关系。为了使学生真正建立千克和克的概念,我又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素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估计并称量自己身边的物品,看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称出的物品又多又精确。孩子们有的称书包,有的称课本,还有的称尺子,真正达到了习中得趣、习中得知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用数学、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第四个环节,我又设计了一个"慧眼识真"的练习题,再次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小明写给外公的一封信,信的内容如下:

外公:

您好!

我已经10岁了,身体特别健康,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2个,250千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4个,晚上吃得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外孙:小明

同学们读完这封信,嬉笑之余,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小明找出并改正了信中的错误,在愉悦的气氛中更好地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整节课,孩子们在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思维不断被激活,各种感官不断被调动,他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得到了共同提高。

新课程呼唤有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让我们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课堂上手常动、脑常思、口常开,为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释放,请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快乐吧!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23: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