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现代诗教案
范文

现代诗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现代诗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诗教案1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的有关知识;

2.初步学习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

3.了解现代诗的基本流派及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再别康桥》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2.《死水》的象征意义;

3.《赞美》一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在学习了两首古典诗词之后,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几首现代诗歌。(板书标题)

二、检查预习:

1、注音:荇 篙 溯 斓 笙 漪 羹 绮 酵 佝偻

嚣 圮 踟蹰

2、辨析组词:蒿、篙、稿、槁、缟。 谰、澜、斓。 圯、圯。 踟、踌。箫、萧、潇踟蹰和踌躇

3、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试读这三首诗。

三、教师名确: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再别康桥》(板书)。然后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 序,浙江海宁人。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1918—1922年先后在美国、英国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他一生留下4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徐志摩是个个性主义者。他有“单纯的信仰”,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他为理想奋斗,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追求个性的表现,向往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但是,当时中国社会已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也好,超阶级的人性和自由也好与时代潮流是相悖的,最后徐志摩“流入颓废的怀疑”之中。这四部诗集真实地记录了他由“单纯的信仰”逐步变为“颓废的怀疑”的过程。

写作背景:康桥,现通译“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离英返国。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这首诗。

四、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划出诗歌中的意象,

五、提问:

1、这首诗歌有哪些意象?

明确:有“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夏虫”等意象。

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些意象都是远高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3、这些意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联系诗歌标题分析,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是抓住一个“别”字。因此,作者运用这些意象,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离别气氛;同时,再联系正文中“作别”“不带走”这样的词语分析,可以肯定,作者在这些意象中寄托了对康桥深深的依恋和惜别之情。(这个过程,正是把握这首诗的主旨的方法)

六、诗意分析:

全诗共八节,几乎每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这就是《再别康桥》的“画面美”。画面美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着浮藻的清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诗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里,做“一条水草”的体验等。本诗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音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难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受。但相似并非相同,“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变成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轻轻地招手”,是向彩云告别;“挥一挥衣袖”似乎是“彩云”依依不舍,拽住了“我”的衣袖,“我”不得不挥之而去。首节写“彩云”告别,尾节斩钉截铁地宣告“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诗人个人的自由天性,诗意又深了一层。

七、提问:怎样理解《再别康桥》一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即艺术特点)

[解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告别对象由人间转向天空的云彩,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诗人为别离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见机器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特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八、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第1小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看到臭水沟里的一沟污水、死水时,你会想到什么?你能把它写成诗来讽刺一种社会现象吗?1925年,著名的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就以“死水”为题,写了一首诗歌《死水》(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曾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创办《新月》杂志。1946年7月15日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他的诗风沉郁凝重,语言绚丽精炼,对仗工整,为开创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同时还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主张,曾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作品有诗集《死水》、《红烛》。

三、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画出诗中描写“死水”的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提问

1、诗人是怎么描写“死水”的?

明确:诗人是这样描写“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绮”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歌声”。诗人又是这样揭示“死水”的内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绮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菌,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见“死水”的外表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华美的外表下面是污秽的罪恶。

2、诗人为什么把“死水”描写得如此美丽?

明确:这是一种“反讽”手法。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3、《死水》一诗中的“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

明确:一般研究认为,这首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因时地不同,至少有三重象征意义:(1)从其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此诗后面所署创作时间是1925年4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准备回国的前夕。留美期间的闻一多有两个突出的情绪,一是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因此,他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

《死水》正是这种情绪的反映。“死水”不正是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的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吗?(2)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死水》虽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但到了1926年月月已身在北京的决一多先生,才特意拿它出来发表,是有其新的做含意的。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满腔痛恨。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3)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1928年,他编成了他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把封面设计成通盘的黑纸,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也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死水”正是黑暗的中国现实的象征,这样,从《死水》一诗到《死水》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

五、关于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是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诗歌流派。新月诗派分前后两期,前期以1926年4月创刊的《晨报诗镌》为阵地,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刘梦苇、饶孟侃等;这是一个在胡适为代表的写实派白话和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派自由诗创作处于衰退、停滞状态下,涌现而出,致力于提高新诗艺、潜心于探索新格律的诗歌流派。本派诗人以“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作为诗艺目标,各自又能腾挪变化,斟酌创新,创作出大量内容与形式臻于双美的诗作,对新诗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其中闻一多、徐志摩的作用尤为突出。

六、作业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新诗中的新格律诗,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再来学习一首新诗中的自由诗《赞美》(板书课题及作者)。

说明概念:新诗是指“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白话诗,包括新格律诗和自由诗。新格律诗以闻一多和徐志摩为代表,主张新诗的格律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的“三美”主张。自由诗则不讲究格律的要求,形式较为自由,只讲究思想内容的表达,不注重语言形式的整齐和韵律。

二、简介作者:

穆旦(1918——1977),原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本名查良铮,笔名梁真。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习诗。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战爆发后,随校迁长沙又转昆明。1940年西南联大毕业、留校。1949年赴美国,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副教授。著有诗集《探险者》(1945)、《穆旦诗集》(1947)、《旗》(1948)等。他是40年代我国“九叶诗派”(这是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的一个流派)诗人中最具有现代诗风的一位。写有《赞美》、《诗八首》等有影响的诗篇。

三、写作背景:

四、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领会诗人感情。

五、简析: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此诗虽以“赞美”为题,但描写的重点却是祖国的`苦难现实和悲怆历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民族的忧虑之情。在诗人笔下,祖国“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许多孩子期待着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在路旁仍是一样的“不可知的恐惧”。面对此情此景,诗人的心在流血,在为祖国的贫穷、落后、凄凉、萧条而痛心,为祖国人民的苦难生活而悲伤,并“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而忧虑。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沉沦,也不希望人民因此而沉沦,他让读者从诗中看到了希望,他带着鼓励和期盼再三咏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在这带血的呼喊里,昭示了中华民族振兴的力量。这才是“赞美”的根源之所在。

2、诗题为《赞美》,作者究竟要赞美什么?

明确:全诗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全诗的是一种强烈的爱。作者从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从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无反顾的农夫身上,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是对民族生存力的讴歌和赞美。

3、阅读诗歌第二节,完成下列问题:

(1)“一个农夫”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既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我们整个中华民族。

(2)从“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到下面的“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表现了“他”怎样的变化?一个“只”字在句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表现了“他”的觉醒。“只”表现了“他”还只限于“关注”的阶段。

(3)“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意念?

[明确]:“他”是一个正在觉醒中的“我”,而“自己”则是一个“麻木无知”的“我”

而这个“麻木无知”的“我”正在走向“死亡”。

(4)“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明确]:因为“他”必须是强大的,“他”承担着实现“希望”的责任。

4、诗中每一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有怎样的意味?

[明确]:从修辞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反复。尽管诗人为祖国人民的苦难生活而而悲伤,但诗人没有因此而沉沦,也不希望人民因此而沉沦,他用“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复作结,就是让读者从诗中看到希望,在这带血的呼喊里,昭示了中华民族振兴的力量,表达了对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的坚定信念,是对民族生存力的讴歌和赞美。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现代诗教案2

教案示例

《再别康桥》《死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

通过学习,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学难点 :

《死水》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

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曲《飞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图像。

伴着这熟悉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他曾经悄悄地来了,又轻悄悄地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作《再别康桥》。今天,就让这乐声伴随我们,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 解题:

放映有关康桥的录像或幻灯片,教师或学生(事先布置给学生检索有关资料)结合画面解说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及相关背景。

三 配乐朗诵

乐曲:《人间四月天》主题曲

听读要求:注意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四 学生吟诵、品味、欣赏

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互动式

(1)明确本首诗的意象,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时的告别对象,选择了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从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个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诗人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成分。独具特色的象选择,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2)理解作者作别母校的感情在诗中字里行间的体现。

(3)体会这首诗如何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 ① 押韵(请学生在诗终画出韵脚); ②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③ 回环复沓,开头和结尾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绘画美主要表现在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青草彩虹星辉斑斓等有色彩的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解决疑难。

各组代表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汇报,教师适时提出巡视中发现的疑难点,提出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

以闻一多对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主张过渡,引入对《死水》的学习。

先从三美入手体会形式上的美,再把握诗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教案点评:

本教案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通过品味欣赏,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该教案设计体现了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的思想。

探究活动

(1)学生自愿结组,对徐志摩的诗歌和闻一多的诗歌进行比较,看两者的异和同。

(2)学生可就本课书中自己喜欢的一位诗人进行研究,建议切入点小。

(3)可以召开现代诗歌朗诵会或现代诗歌赏析会,材料来源于课本、读本或其他诗集等。

(4)可以就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写一篇评析鉴赏笔记,挑选有见地的班上交流。

现代诗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认“巢、苇、罗”等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反复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

(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一巢(cháo)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1)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

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3.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方法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

4.欣赏《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5.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6.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三、小结:

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

【板书设计】

晚秋的江上:归鸟

斜阳

芦苇—美景

花牛歌:睡觉

有趣

【教学反思】

《现代诗二首》(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其关键在于创设情景,在读中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灵,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

现代诗教案4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里所选的三首现代诗,它们在表现手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见物起兴”,并运用了比喻、反复、象征手法来表现诗歌的主题,诗中所写的“树”“高山柏”“椰子林”,它们都不是具体的人和事物的比喻,而是有着更为深广的艺术内涵。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比较阅读和教师的点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艺术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可以由上学期所学的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导入新课。

二、分别介绍三位诗人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于诗人艾青则要求学生说出他的原名和代表作品。

三、放录音示范朗读,学生模仿朗读,注意正音。

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归纳各首诗的大意,进而概括三首诗的中心意思。

教师归纳:《树》——树在大地的深处团结在一起,并不断积蓄着力量,它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即将觉醒。

《信念》——诗作先用比喻的手法,赋予信念一个具体的形象,在经过严格的考验之后,这种信念变得更加坚强,而这种坚定的信念来自于对祖国深沉的爱。

《中国的土地》——第一节,写中国的土地上因有着特别的自然景观而变得“神奇”;第二节写出了中国土地上人民的“美丽”。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进而完成“探究·练习”第三题。

六、综合研讨三首诗。

1.结合“探究·练习”第一题比较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

讨论:三首诗都写到了土地和它上面的生长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树》中的“泥土”和《中国的土地》中的“土地”具有相同的意思。在艾青的眼中,他不仅看到了泥土上生长的树,还联想到泥土下面的树根,并由此想象到一个民族的即将觉醒。而《信念》则通过悬崖的陡峭来显示“高山柏”坚定执著的精神。

2.比较三首诗的表现手法。

讨论:三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从诗中找出例子。

明确:反复。如:《树》中“一棵树,一棵树”;《信念》中“信念是一株树,一株坚强的高山柏”;《中国的土地》中“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或连续反复,或间隔反复。

另外,《树》一诗还以“树”来象征一个民族,而《信念》则以高山柏来比喻信念,使之成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在《中国的土地》中,用“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象征了一个伟大的转型时期的到来。

七、通过对三首诗的比较归纳,引导学生了解新诗的基本特点:精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感情和优美的形式。

八、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这三首诗。

九、布置作业:理解诗中关键句子的含义或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学习现代诗歌,主要是通过诵读来品味语言,感受形象,体会作者的感情。本课时主要通过朗读、品味和感悟来实施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过去所接触的现代诗《冰心诗三首》,结合现代诗歌的特点导入。

2.介绍作者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二、自主学习

介绍诗歌的学习方法,结合以下要求布置学生诵读这三首诗。

1.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初步理解诗文。

2.画出诗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和句。

3.找出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进行诗歌诵读比赛

四、品味、感受诗歌的形象和语言

学生分小组讨论:三首诗分别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结合诗中的.语言,初步感知这些形象及其特征。

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进行适当的点拨。如《树》中“树”的形象;《信念》中“高山柏”的形象。

五、重点研读《中国的土地》

1.诗作描写了“神奇的土地”上哪些事物?

2.土地上人的形象和性格是怎样的?

3.结合创作背景,分析诗中“欢乐”“绽开复兴的契机”的寓意。

六、梳理巩固,小结课堂内容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诗歌的特点是精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感情和优美的形式。这些都可以通过朗读的手段来表现。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诗的感情和句式整齐、语言基本押韵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从诗歌的语言特点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示范朗读第一首《树》,初步感知现代诗的特点。

三、指导学生朗读。

四、介绍作家艾青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讨论诗中所描写的意象特征,从而认识作者所赋予“树”的象征意义。

六、反复诵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歌的节奏。

七、以同样的思路,研读《信念》和《中国的土地》。

八、布置作业:背诵这三首诗。

现代诗教案5

教学目标

1.会认“巢、苇”等6个生字。

2.摘抄你喜欢的诗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写诗的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

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巢、苇”等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重点)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1.同学们,走过了春天,渡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带着凉意的秋天,谁能说说提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

2.(落叶、丰收)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对秋天也是情有独钟的,在他们笔下是怎么样描绘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关于秋的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板书:《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二、介绍作者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棪,现代著名诗人、史学家,我国新诗运动的重要倡导者之一。五四运动中,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丐尊并称为“五四浙江四杰”。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秋之泪》等。

徐志摩(1897-1931),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云游》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归巢芦苇剪秋罗睡眠霸占

(重点指导生字:巢:是翘舌音“cháo”,避免读成“cáo”;

芦:读lú,不要读成lǔ;

罗:“罗”和“萝”是同音字,读“luò”;

眠:不要读一半,读成“mín”;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归巢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斜阳回到自己的窝。

霸占偷偷通过封锁的水域或区域,现多指偷越国境。

偷渡倚仗权势占为己有;强行占据。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分小节读诗文。

四、范读诗歌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的印象。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浅滩芦苇,微风嬉水,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

2.出示课文挂图,引导看图。

五、自由读诗,理解诗意

1.学生练习读,教师相机指导评价。(出示诗歌指导读)

2.赏析《秋晚的江上》这样美的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出示《秋晚的江上》。

(1)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①归巢的鸟儿,尽管是裷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倦” “驮”体现了什么?

归鸟倦了,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鸟倦实际上也是人倦。而“驮”字,一方面是景致的进一步渲,另一方面也突出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正是太阳,包含着诗人对生活的体验。

②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

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

(板书: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美景)

3.淘气的花牛在草地里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聪明的你知道吗?快来读一读吧。自由读古诗《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1)读这首诗,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谁来说一说。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诗人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的诗句语言,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板书: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童趣)

六、指导朗读

方法指导:朗读的时候要表现出花牛的可爱,用轻松活泼的语气去朗读。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配乐)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4.生谈自己的发现。

七、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秋江的晚上》描写了黄昏时的美丽景色,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首诗,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要求:只写一个小节)

设计意图:检验对诗的感悟程度,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发展。

八、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一课,知道了诗人刘大白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也体会到了诗人徐志摩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多搜集一些这样的诗歌。

九、当堂检测

1. 《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

2. 《花牛哥》在草地上做什么了?

十、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3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归巢的鸟

斜阳美景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童趣

白色的芦苇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其关键在于创设情景,在读中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虽然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灵,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从孩子精炼的发言中,我发现孩子已经懂得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需要的信息了。我想,此时孩子们心中已经积淀了一定的情感。围绕诗歌的中心,让孩子对各种新诗内容的细节(关注诗的字、词)进行进一步的感悟。一节课就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悄悄地的过去了,通过诵读,感悟讲解,分析,孩子们对儿童诗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点的体验在读中得到了升华,孩子们的情感通过读而变现得淋漓尽致。

不足之处:

因为课的容量较大,一心想要让学生对诗歌有个比较系统地了解,自己时间观念又不强导致了效率不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是要赶紧跟上时代的步伐,严格要求自己,上出实用高效的创新课。

现代诗教案6

初一语文现代诗歌二首知识点参考: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对这一年的学习有一个更好的巩固,具体内容请看下文。

  一、情境渲染、走近诗境

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纸船)你们叠过纸船吗?说一说你叠纸船的情景。

学生情感激发上来后,随机导入:同学们,你可知道这小小的纸船曾经载着一位游子对母亲的深切的思念?她就是已故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1923年秋,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故土和母亲的浩瀚的太平洋上的孤舟里,冰心含着热泪,满怀深情地叠着一只又一只纸船,然后抛到海里,她总希望有一只能够漂到日夜思念的母亲的身边。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让我们一同随着纸船,伴着音乐声声,漂洋过海,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二、初步朗诵,感知诗情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生活理解词语。

2.指名读,学生进行评价。

3.欣赏配乐朗诵,想一想: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过渡:爱是冰心永恒的主题,她在国外的三年中由于远离母亲,常常沉浸在对母爱的怀念中,所以这三年中她常常为母爱放歌。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去感受冰心奶奶对母亲的这份难舍之情。

  三、细读课文,品词析句

1.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像诗歌中描绘的情景,想一想: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勾画相关词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词句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点:

(1)冰心很爱母亲。从“从不肯、总是留着、一只一只……”这些词都可以看出冰心叠了很多很多的纸船,因为小船代表她对母亲的爱,叠的越多,越能表达对母亲的爱之深切。

教师补充资料:在冰心的眼里,母亲又是一位极为温柔娴静女性。她从不打骂孩子,总是用温言软语劝说孩子,用讲故事的方法启发孩子。冰心是这个家庭唯一的女儿,母亲更视她为掌上明珠。母女俩常常依偎在一起,悄悄地说着知心话。小冰心就是这样一直沐浴在母爱那温柔深沉的海洋里。母亲慈爱的关怀,犹如点点春雨滋润着冰心童年的心田,积淀成绵绵不尽的情愫,以后每当她提笔行文,这情愫就如淙淙清泉汩汩流淌,形成了一篇篇、一首首母爱的赞美诗!

(2)对母亲的思念之深、之切。“纸船”作为情感寄托物,它载着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作者只是通过不停叠纸船这一动作,“不灰心”的“每天叠着”体现女儿对母亲的思念之深、之切,对母亲这种爱的强烈、诚挚。

教师补充资料:诗人把纸船“从舟上抛下在海里”后,“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写出了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令人心碎的结果,它暗示读者,纸船漂过大海到母亲身边实际上不可能,给人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但诗人仍“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这要到的地方便是母亲那儿!俗话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诗人的愿望能够实现吗?其实,这一问题已经并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诗人才能排解心头的忧伤,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3)远离母亲的思念与悲哀。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教师补充资料:在冰心的心目中母亲是个最“无我”的.人,冰心一直努力以母亲为榜样,学习处世做人的道理。“海样深沉,火样热烈!”这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对母亲发自内心而又深情的赞美。冰心是一位至真诚的母爱讴歌者。她的许多作品,都用美丽的词句赞颂这海一般深沉、冰一般纯洁、火一般热烈的母爱!在冰心的心目中,山塌地陷总有时,天荒地老总有期,世事沧桑总可变,只有一样东西不会毁灭,那就是母爱!因为冰心就有一个最挚爱仁慈的母亲,也是“世界上最好母亲的最好一个”。冰心,这位世纪的同龄人,多福高寿的女作家,在她90余年生涯中,也许记忆的大海能刷往事的回忆,也许历史的风尘能掩埋岁月的痕迹,但冰心永远不会忘记她的母亲!

师:邮轮颠簸在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能够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远离母亲的游子,寄希望于梦中,在那历经万水千山的小船上,满载的是女儿的思念之泪,是女儿对母亲浓浓的爱意和不能留在母亲身边的深深的悲哀。

那你们说冰心叠的是一只普通的纸船吗?这样一只满载作者情感的小船,还可以叫做什么?板书(心船)那里面盛载的是什么?(师板书:爱、思念)

4.激情朗读,再现情感高潮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你此刻就是冰心,现在你离开了母亲,在大海上漂流,四周是茫茫的大海,身边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你的心情会怎样?带着这样的感情我们来再完整地读一遍这首诗。

现代诗教案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新颖的构思,托物寓情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及抒发生动、具体、含蓄、深沉的感情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母亲的爱。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本诗挚爱母亲的亲情美。

二、学法引导

在简要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的基础上,进入对课文本身的欣赏。重点欣赏这首诗在表达母爱上的独特之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清母女之间的深深的情感。

2.难点:托物寓情的写法。

3.疑点:诗的第三节。

4.解决方法:讲解,辩论。

四、课时安排

2~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及相关的软件(大海行船画面及配音或朗读)、录音机及相关的伴乐朗诵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沧海、小船及相应音响,以此作背景,范读诗歌。

2.读诗歌,总结诗歌内容,找出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并对其作用予以讨论。

3.让学生折纸鹤,折纸船,写上对亲人祝愿思念之言。或写一首小诗表达情感。

七、教学步骤

导语 说起诗,同学们马上就会想起李白、杜甫的许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却很少想到冰心的诗。冰心,这位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写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生活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她的“问题小说”,早在新文学初期,就引起文学界的注目;她那清新、隽永、富有哲理的小诗,曾形成了“小诗流行的时代”。她文思潮涌,彩笔纵横,谱写出许多新的篇章。

今天,我们学习冰心的一首诗《纸船——寄母亲》。1923年8月,冰收由上海启程赴美留学,在漫长的旅程中,面对茫茫大海,她倍感孤独,日夜思念亲爱的母亲,于是写这首诗。

(一)明确目标

反复朗读感受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赋予“纸船”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

1.有感情朗读诗文,要求学生划出生字词。

生字

叠dié 抛pāo

生词

天风:大自然之风。

吹卷:吹动翻卷。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例:无端生事。

至爱:至,极;最。例:欢迎之至。至爱:最爱。

2.朗读诗文,理解全诗内容,领悟文章思想内涵。

3.自由领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颂读,重点品味其精神实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新颖的构思,托物寓情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及抒发生动、具体、含蓄、深沉的感情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母亲的爱。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本诗挚爱母亲的亲情美。

二、学法引导

在简要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的基础上,进入对课文本身的欣赏。重点欣赏这首诗在表达母爱上的独特之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清母女之间的深深的情感。

2.难点:托物寓情的写法。

3.疑点:诗的第三节。

4.解决方法:讲解,辩论。

四、课时安排

2~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及相关的软件(大海行船画面及配音或朗读)、录音机及相关的伴乐朗诵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沧海、小船及相应音响,以此作背景,范读诗歌。

2.读诗歌,总结诗歌内容,找出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并对其作用予以讨论。

3.让学生折纸鹤,折纸船,写上对亲人祝愿思念之言。或写一首小诗表达情感。

七、教学步骤

导语 说起诗,同学们马上就会想起李白、杜甫的许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却很少想到冰心的诗。冰心,这位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写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生活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她的“问题小说”,早在新文学初期,就引起文学界的注目;她那清新、隽永、富有哲理的小诗,曾形成了“小诗流行的时代”。她文思潮涌,彩笔纵横,谱写出许多新的篇章。

现代诗教案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诗人以自己的一片赤诚的童心,描绘的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儿童世界。

2、体会诗人依照儿童的心理,以朴素的语言,明快的格调,丰富的想象描绘的儿童的奇思妙想。

过程与方法:

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朗读感受诗歌中的童真雅趣和奇思妙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感受诗歌美的同时,体会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

二、学习重难点:

诗人怎样通过奇思妙想描绘儿童的天真和雅趣。

三、学习准备:

1、查阅资料:泰戈尔与《新月集》。

2、从语言、动作、思想等方面想象儿童的天性,并可用一些比喻句对儿童进行描绘。

四、学习活动过程:

活动一:用语言描绘儿童的天性

活动目的:课前蕴造气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儿童,了解儿童。

活动时间:7分钟

活动方法:小组比赛

活动步骤:

1、老师导入话题,并将班上同学分成四人为一组进行比赛。

2、两分钟后开始比赛,可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动作、思想等,用上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儿童,看谁说得精彩,对说得好的给以热烈的掌声。

3、小组比赛大约5分钟后,教师总结:同学们用了如此优美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描绘,靠的.是对儿童的热爱和丰富的想象,那么泰戈尔又是怎样描绘儿童的天真和充满幻想的呢?进入课文《纸船》的学习。

4、朗读《纸船》,勾出诗中对儿童描写精彩生动的地方。

活动二: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儿童的童真雅趣?

活动目的:描写事物要抓住特点

活动时间:10分钟

活动方法: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抢答,看谁找得准

活动步骤:

1、教师作活动说明:同学们在朗读课文时,认真思考诗中对儿童进行了哪些特有的描绘,说得正确的,将其姓名写在黑板上并在后面写上他(她)的寻找结果。

2、学生自我感悟,抢答,其余同学当裁判。

3、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作适当评价。

4、比赛结束后,教师点评:写事物要抓住特点。

五、自我测评:

1、《纸船》对儿童进行了哪些生动的描绘和想象?

① ② ③ ④

2、先是想到xx,然后想到xx,接着想到xx,最后想到xx。

3、诗人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他期望什么?梦想什么?

4、小作文:以“儿童”为话题,抓住其特点,写一段话,文体不限。

六、学习资源链接:

(1)泰戈尔

泰戈尔,即接宾特兰纳.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反战和平团体;致力教育改革,创办国际大学。作品反映了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下,印度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现了摆脱殖民主义和封建鸶势力压迫的愿望;歌颂祖国,赞美大自然,具有独特民族风格。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剧本《红夹竹桃》、《邮局》,长篇小说《沉船》、《戈拉》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获诺贝乐文学奖。

七、布置作业

做本课《同步练习册》。

现代诗教案9

教材分析: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描绘出了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花牛歌》全诗四节,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丛中的花牛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学情分析:

对学生进行诗歌的吟诵,进行诗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诗的种子,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时老师要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教学建议:

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感悟、联想为主,以诗歌特有的音律美,引导学生感受对大自然风景的喜爱。同时,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氛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自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大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两首诗的内容, 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关于秋天的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引起学生思索。这样美得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一画:画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

4.认一认:出示生字,生词,开火车认读。

归巢 驮着 斜阳 头白 芦苇 妆成 一瞬 红颜

5.帮一帮:四人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6.比一比: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诗歌,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练读。

2.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原因,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每一小节诗写了什么,全班交流。

(二)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节。

2.教师示范,配图配乐朗诵。

3.思考问题:『puxuewang.com』

(1)鸟儿要干什么?是怎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4.配图配乐齐读。

(三)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2小节。

2.学生说说这一小节描绘的画面上出现了什么景物?

3.学生自主学习,在书中画有关的景物,组内交流后汇报。

4.思考问题:

(1)“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2)“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6.指名诵读、赛读。

四、整体感受诗歌内涵

1.从诗中描绘的景色中可以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

2.诗人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诗呢?(观察,感受,描绘,想象)

3.过渡:让我们用发现美的眼睛,充满诗意的心,一起感受秋天吧。闭上眼睛,想象秋天,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呢?和同学一起交流一下。

五、激情朗诵,升华情感

全班展示朗读、赛读。师生共同评价,评出“全班最佳朗读奖”。

六、自悟自得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学习感悟。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3.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再续编一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幅秋天晚上的美丽画卷,这节课我们来读一首徐志摩笔下描写花牛的诗。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诗歌

1.自读感知。

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可以从诗中的关键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诗的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花牛在草地里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压扁”“霸占”“甩”“偷渡”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感悟)

(3)有感情地朗读。

这首简短的小诗,我们要边读边想象,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领悟写法:

(1)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

(3)师小结:

A.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结构一致)

B.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压”“霸占”“甩”“偷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锻炼。为此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品读两首诗歌,把握诗歌主旨。

二、加强诗歌朗读训练,在读中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多读才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教师要利用自读、分组读、男女生轮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诗,进而感悟理解诗歌。四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诗歌的方法,在教学中应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以读促思,以读带悟,以读传情,为学生今后学习诗歌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通过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现代诗教案10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3.理解诗歌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

2.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学会写诗歌。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生字和朗读音频)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景物,谁能说说你能想到哪些景物呢?它们美在何处?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欣赏过得景物。

3.师这就是你们眼中的景物啊,真美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首写景的现代诗,看看他们眼中的美景。(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1.生齐读生字,师订正。

2.多媒体展示生字读音及笔画顺序。

巢、苇、罗、眠、霸、占

3.生再读生字并组词。

三、初读课文

1.生自由朗读两首现代诗,师引导读的节奏。(《秋晚的江上》用舒缓的语调读;《花牛歌》用活泼欢快的语调读。)

2.生简要概括出两首诗歌的画面。(黄昏秋江图;花牛草地嬉戏图。)

四、《秋晚的江上》文本探究

1.生圈出第一首诗中的形容词和动词。

2.师带领生解读文本。

(1)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鸟儿、斜阳、芦苇)

(2)分析“驮”字的精妙。

①让学生先理解“驮”字意思,并将自己想象成鸟儿,体会倦了的鸟儿与驮之间的关系和画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自己代入文本中,做到边读边想象边体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②生自由回答,老师给予反馈。

③师出示答案:写了夕阳西下,困倦的鸟儿要回家了。它们疲倦地飞着,斜阳就好像被它们驮在背上,形象写出了鸟儿困倦的程度。同时也渲染了黄昏景色下的悲凉的美。

(3)“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中的“妆”是什么意思?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两种颜色对比有何作用?

①生分组讨论交流,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②选组内代表回答问题,老师订正引导。

设计意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交流讨论,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和语言的表达,同时可以调节课堂的气氛,让课堂“活”起来。

③师出示答案:“妆”是指斜阳的余晖点染来芦苇,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更加突出了江面景色的美丽。

(4)生齐读《秋晚的江上》

五、《花牛歌》文本探究

1.师:这首诗从题目上我们就知道它是写(花牛)的,你们读一读,看一看写了花牛的哪些事情呢?

2.指名学生回答,师补充订正。(板书:坐、眠、走、梦)

3.指导学生积累ABB式词语。(滴溜溜、白茫茫、水汪汪、红彤彤、亮晶晶……)

4.生齐读积累的词语。

5.理解“偷渡”的意思。(这里指太阳悄然落山的场景。)

6.这首诗歌在表达上有何特点?(这首诗共四节,每一节均以“花”字开头,使诗歌显得结构匀称整齐,具有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7.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语言写花牛在草地的活动,寓情于景,表达出诗人的童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六、课文主旨

《秋晚的江上》描写了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所看到的江上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花牛歌》以活泼俏皮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草地里花牛行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一、课堂小结

自然中的美景无处不在,夕阳下的鸟儿,悠闲玩耍的花牛,它们都以美的姿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去观察生活,一定会发现美丽的风景。

二、推荐阅读

《星星船》《弧线》《安慰》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意境美,并要求他们读得正确、读得流畅、读得熟练,深入体会夕阳西下的美景,从《花牛歌》里体会到童趣,对学生的阅读和情感体验有很大帮助。如果我能把相关的音频准备的更充分,会更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下一次备课中,我一定全面考虑,充分准备。

现代诗教案11

一、游戏导入

1.同学们,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来做个猜谜语的游戏。

任劳又任怨,

田里活猛干。

生产万吨粮,

只把草当饭。

预设:牛。

同学们见过牛吗?你印象中的牛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可以仿照老师这个句式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

这是一头__的牛。

预设:这是一头壮硕的牛,这是一头勤劳的牛,这是一头任劳任怨的牛……

2.我们来看看牛在作者徐志摩的眼中,又有什么不同?

汇总你搜集到的与作者有关的资料。

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花牛歌)

二、课文赏析

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牛歌》这首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一画:画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提出要求:一板一眼 字正腔圆

4.认一认:出示生字,生词,开火车认读。

5.帮一帮:四人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6.比一比: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诗歌,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一起和美丽的花牛做个游戏吧!

三、朗读品味

(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带着对花牛的喜爱之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朗读过程中老师有些小建议:尝试模仿花牛的动作;注意断句。

(二)品味朗读。

1.读完了这首诗歌,你发现这是一头怎样的花牛?

预设:这是一头调皮可爱的花牛、这是一头会做梦的花牛……

2.小组之间交流一下小花牛在草地上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呢?

预设:在草地上坐、在草地上眠、在草地上走、在草地上做梦。

3.草地里坐。

(1)齐读第1小节,圈出这一小节描写的景物。

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预设:花牛、草地、剪秋罗。

(2)说一说这一小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花牛压剪秋罗

(3)压扁了剪秋罗,可以看出花牛的什么特点?

预设:可以看出花牛的无拘无束。

朗读时,要用舒缓的语气,读出花牛的悠闲自在。

(4)看到花牛压扁了剪秋罗,你会对花牛说些什么?

预设:“小花牛,真淘气,把剪秋罗都压扁了。”

小组之间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汇报交流其他小节的收获。

花牛:在草地上眠

在草地上走

在草地上做梦

4.在草地里眠。

在草地里眠,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预设: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从“霸占”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花牛与自然融合为一体,无拘无束。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说明了什么?

预设:表明天朗气清,作者的视线转移到了天上。

花牛在草地上睡觉,身上的白色和白云融为一体。

5.在草地里走。

在草地里走,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花牛/在草地里/走,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

预设:花牛甩尾图。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说明了什么?

预设:说明作者观察仔细,也说明了花牛的悠闲自得。

6.在草地里做梦,又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预设:这一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夕阳落山说成太阳偷渡,非常形象生动、富有情趣。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花牛做梦图。

猜一猜花牛会梦到什么?

预设:天空真美啊!青草的味道真是太美味啦!

7.再读课文:从《花牛歌》中你感受到什么?想到了什么?

预设: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花牛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四、感悟提升

1.小组讨论一下:尝试为这几小节起个好听的名字!

预设:花牛压剪秋罗图、云下花牛眠图、花牛甩尾图、花牛梦中见夕阳图。

2.小组之间讨论一下: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

句式整齐:这首诗共有4小节,每一小节只有两句,而且开头都是“花牛在草地里……”,句式非常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诙谐幽默:这首诗用词非常有趣,“压扁”“霸占”“偷渡”贬词褒用,把事物写得可爱、生动。

结构简单:全诗语言通俗易懂、简单明快。作者以孩童幼稚天真的眼光去看待花牛,描述花牛,不过分追求思想的深刻和复杂,也不过分追求语言的华丽。

3.你还知道哪些带有“牛”字的成语?

预设:九牛一毛 汗牛充栋 牛毛细雨 对牛弹琴 牛高马大 九牛二虎之力 风马牛不相及 庖丁解牛 初生牛犊不怕虎 牛头不对马嘴 牛刀小试 气冲斗牛 目无全牛 牛鬼蛇神……

五、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现代诗二首》”,一起来闯关吧!

现代诗教案12

一、多音字

尽jǐn(尽管)jìn(尽头)

溜liū(溜走)liù(眼尖手溜)

二、近义词

倦—累 一瞬—一霎 霸占—侵占

三、反义词

斜—正 扁—圆

四、理解词语

归巢:返回巢穴。

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芦苇:草本植物,生长在浅水里,茎中空。

一瞬:转眼之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红颜:指貌美的女子。

霸占:倚仗权势占为己有;强行占据。

偷渡:偷偷通过封锁的水域或区域,现多指偷越国境。

滴溜溜:形容旋转或流动。文中指花牛的尾巴甩得速度快。

五、词语搭配

(头白)的芦苇 一(穗)剪秋罗 甩得(滴溜溜)

六、词语扩展

ABB式词语:滴溜溜 慢吞吞 慢腾腾 香喷喷 辣乎乎 甜津津 软绵绵

七、句子解析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归鸟倦了,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鸟倦实在也是人倦。

2、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通过“妆”和“红颜”二字,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3、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的滴溜溜。

“滴溜溜”一词形象的写出了小花牛的活泼、可爱。

八、问题解疑

1、《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碧空清江、倦鸟归巢、夕阳西下、芦苇在夕阳的'映衬下变得格外漂亮的画面。

2、怎样理解《秋晚的江上》中的“鸟儿”和“斜阳”?

“鸟几”代表人,“斜阳”可以理解为人要做的事。一开始,鸟儿背负着重担(斜阳)努力飞行,面当完成任务(抖落斜阳)时,眼前一片红色,此时鸟儿该多么高兴、轻松啊。

3、《花牛歌》这首诗表面上写花牛,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自由的生活,珍惜时间,不辜负青春。

九、课文主题

《秋江的晚上》描写了夕阳西下,江面上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花牛歌》写了小花牛在草地上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表现了小花牛的活泼、可爱。

现代诗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以人拟物和对偶修辞。

(二)能力训练点

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奉献是一种爱。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冯至的诗具有的轻柔婉美的抒情风格。

二、学法引导

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概括诗歌的内容,讨论分析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词语。讨论诗歌的主题与意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以人拟物,对偶修辞。

2。难点:对“大海”的理解。

3。疑点:“小河”流入大海的理解。

4。解决方法:细读诗句,咬文嚼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课文朗读录音磁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熟悉诗歌,指导朗读;

2。讨论、研讨全诗;

3。模仿、创造(见随堂练习)。

七、教学步骤

现代诗教案14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诗歌的优美意境;

3、揣摩、品味诗歌的优美语言;

3、感受儿童诗的那一份自由、松弛和快乐。

【教学流程】

一、诗歌导入,引出秋天

同学们,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具风韵。看,桃花红红,它对树枝说:“我是春天。”荷花香香,它对池塘说:“我是夏天。”落叶片片,它对大地说:“我是秋天。”雪花飘飘,它对天空说:“我是冬天。”冬去春来,夏去秋来,大自然就这样不停地变换着,勾起人们不同的心绪。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着儿童文学家王宜振,走进他笔下的秋天。

二、检查预习,初读秋天

1、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过了,下面就检查同学们能否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2、开火车分小节读全文,教师随机正音。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受

1、一首好的诗歌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而乐曲有了快慢相间的节奏、高低起伏的音调才会富有情感。下面就请同学们听我把这首诗配乐诵读一边。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板书关键词(美丽、丰收、成长、收获、活泼……)

3、结合板书,用“秋天是一个……的季节”练习说话。

四、走进文本,领略秋天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刚才,我们只是远远的凝望了秋天,对秋天有了一点点浅浅的感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中,走进画中,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甚至还可以用手去触摸。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秋天》的诗,一边轻轻地读,一边自由地想象。

2、自由读诗,教师巡视,随机点拨指导。

五、集体交流,品味秋天

★第2节:秋风在田野里打滚,/ 秋风在小路上奔跑;/ 秋风抓一把桂子的香气,/ 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节诗,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2、平凡的事物,到了诗人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你认为哪些词语把秋风写活了?(打滚、奔跑、抓、涂)

3、在诗人的眼里,这哪里是秋风,这分明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

4、补充王宜振的另一首儿童诗《秋风娃娃》:秋风娃娃可真够淘气,/悄悄地钻进小树林里;/它跟那绿叶儿亲一亲嘴,/那绿叶儿变了,变成一枚枚金币。/它把那金币儿摇落一地,/然后又轻轻地把它抛起;/瞧,满天飞起了金色的蝴蝶,/一只一只,多么美丽!

4、多么可爱的秋风娃娃,想象看,它还会干些什么淘气的事情?

★第3节:稻穗儿熟,蝉声儿消,/成熟的向日葵在低头弯腰;/野菊花香了田间羊肠小路,/牛儿羊儿都长了肥膘。

1、重点学习几个带“月”字旁的生字。

2、想象意境,美美地读。

2、总结:秋天到了,稻穗都成熟了,向日葵也成熟了,成熟的稻穗和向日葵沉甸甸的,低下了头。在田间的`羊肠小路边,看满了蓝色的、黄色的野菊花,像星星一样散落在草丛里。长得肥壮的牛羊在一边悠闲地吃草,一边“哞”“咩”地叫着。一派安静祥和的景象。

★第4节: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

1、想象丰收的果园是一派怎样的景象。(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2、试着给想象的画面加一个标题。(丰收的果园、热闹的果园、果园里的笑声……)

3、总结:走进丰收的果园,你们听见欢笑了吗?所有的果子都成熟了。红的、紫的、绿的、黄的,胖的、圆的、扁的,大的、小的,甜的、酸的……它们在枝头笑着,摇着,调皮地在农人的指间滑来滑去,嘻嘻哈哈地滚进果筐里……多么甜蜜的季节!

★第5节:玉米举着红缨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高粱红着脸儿笑了,/一曲酒歌在心灵酿造。

1、玉米也有烦恼,那是什么烦恼?高粱红着脸儿笑了,它因为什么而笑?

2、秋天里,仅仅是玉米和高粱这么开心吗?

3、“三分在诗,七分读”。在诵读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加上一些手势,或者动作,来表达我们的心情,这些手势,或动作也许是夸张的,但我们内心的情感是真实的。

★第6节:秋风如同柔韧的梳子,/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蓬蓬勃勃在田野上闪耀。

1、秋天的田野,高低错落,色彩分明,让人赏心悦目,显得井井有条。真的是秋风的功劳吗?

2、听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感受秋天的耕耘、收获和希望。

3、“好诗如歌,好歌如诗”。诗和歌是不分家的。

六、首尾呼应,诵读秋天

1、结合板书,提炼升华。

2、导读:走在秋天……秋天的太阳……走在秋天……头顶有……捡一片……秋天……

3、总结: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说:“秋天,在一片将黄未黄的树叶上。”宋代词人张炎写道:“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作者捡起的只是一片黄叶吗?作者捡起的是关于秋天的点点滴滴记忆。

七、回溯全文,走出秋天

这首诗共有7小节,分别描写了多种不同的景象,希望我们能记住这个美丽的季节,那飘飘洒洒的落叶,那绚丽多姿的色彩,是大自然为秋天描绘的美丽画面;希望我们能记住这个收获的季节,那挂满枝头的硕果,还有那满登登的粮仓,是秋天为人们呈现的喜悦!今天的课到这里就结束了,然后四季还在不停地行走,让我们一起走出今天的课堂,走进生活的四季!

现代诗教案15

一、说教材

这两首现代诗简短,文字优美,容易理解。诗歌描绘的场景,平常可见 却富有生机和色彩,简单却绚烂有趣。

二、说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的语言,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画面之美。

3.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是教学重点;

2.体会诗的语言,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画面之美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讲解教学方法、讲读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几幅画面,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上。你会怎么描绘这样的画面呢?? 归纳学生发言,秋天的江面上,夕阳的余晖洒满江面,归巢的鸟儿从江面飞过,岸边的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晃,这样的图景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刘大白先生的小诗《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了解作者。(课件展示)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2.读准字音。(课件展示)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学生齐读,小组互读,指名读,读准字音,感受诗歌内涵。

(三)赏析诗歌。

1.思考感悟:(课件展示)(1)边读边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归鸟、斜阳、芦苇)这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2)诗歌中有哪些词让你印象深刻?(驮着、一翻、头白、妆成、一瞬)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这些词,也可以试着模仿其中的动词,仔细品读,和小伙伴一起交流自己的感受。(“驮着”运载货物,倦鸟将斜阳当货物一般背负着回去,似乎并不轻松;“一翻”,翻的这个动作利索突然,顿时觉得鸟儿轻松了;“头白”指白色的芦花,“妆成”化妆装扮,“一瞬”时间的短暂迅速,白色的芦花在那一瞬间将自己装扮成灿烂的红色,过程跳跃突然,蕴含着惊喜的变化,将一瞬之景定格,意犹未尽。)

(3)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自由发言)? 总结:夕阳西下,鸟儿归巢,掠过江面,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要点染了芦苇,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被照得通红。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课件展示)拟人手法的使用,使诗歌具有灵动的画面感。将秋日夕阳西下的江边美景渲染的美丽无比。夕阳下,归巢的鸟儿,顽皮的驮着它,让平常的.景色出现了灵动,充满了情趣,画面动静结合,色彩艳丽,充满遐想。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与同学一起交流。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组比赛读诗歌。《秋江的晚上》无疑是一首非常绚丽的图画,那么接下来,我们要欣赏与之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诗了,我们先来看看这几张图片,说说你们会想到什么?(图片展示)? 天清气朗,一只花牛在草地上或坐或卧,或走或眠,这该是多么悠闲啊!这一幕在诗人眼里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大诗人徐志摩的《花牛歌》。

(二)初读诗歌。

1.作者介绍(课件展示)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有些喜欢读现代诗的同学可能对他有所了解。“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就是徐志摩的诗句。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极富浪漫,在他的笔下,花牛与草地这样极朴实的画面会变成什么样呢?

2.读准字音。(课件展示)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学生齐读,小组互读,指名读,读准字音,感受诗歌内涵。

(三)赏析诗歌。

1.思考感悟:(课件展示)

(1)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花牛、草地、剪秋罗、白云、太阳、山峰)(2)诗歌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坐、压扁了、霸占了、滴溜溜、

偷渡了)放入诗中,反复品读想象,和小伙伴一起交流自己的感受。(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3)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自由发言)

总结:花牛在草地里坐着,压倒了一穗剪秋罗;花牛在草地上睡了,天上飘着朵朵白云;花牛在草地上悠闲地走着,自得的甩着尾巴;花牛在草地里睡着了,太阳悄悄跑到了西山的山峰上。

2.诗歌解析:(课件展示)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给你什么感受?(自由发言)?这首是分为四个小节,分别描述了四个画面,“压扁了”“霸占了”“滴溜溜”“偷渡了”四个拟人化的词使诗歌充满了口语化和孩童般的意趣,作者奇妙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将花牛、白云、太阳都刻画的可爱顽皮,使全诗的画面活泼灵动。

(四)拓展总结。

1.朗读诗歌,想象画面,感受魅力。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诗读出来,评一评谁读的更好。小组读,齐读。

2.欣赏郭风的现代诗《落叶树》。(课件展示)

3.总结。(课件展示)

现代诗形式自由,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意涵丰富,相较于古诗的内敛更强调自由开放和坦率陈述。这两首现代诗简单意趣,描绘的内容富有生机和色彩。这也是文字的魅力,几句话,几个字,便能构建出灿烂绚丽情绪丰富的世界。读现代诗,我们要发挥想象,探索诗歌构建的画面,才能更好领悟诗歌。

(五)课后作业。

1.预习新课。

2.和爸爸妈妈一起选择写景物的现代诗读一读。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