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再别康桥教案 |
范文 |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 篇1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简历及其创作风格;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章法、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美,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欣赏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新课: 朱自清先生说过:现代诗人应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有一位文学家也说过,在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忘记的诗集有三部:一是胡适的《尝试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诗》。就是现在,也有许多朋友喜欢徐志摩的诗,可见他的诗影响之大、之深、之远。 二、作者简介: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笔名云中鹤。出身于富商家庭,父亲因兴办实业,蜚声浙江。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堂,1915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918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国留学学习银行业(他父亲希望他将来成为银行家),1919年得知五·四运动爆发,激起心中的爱国热情。1920年去英国剑桥留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闲自由的日子。据他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卧仰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的影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他是个个性主义者,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简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他崇拜大自然,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的不少诗语言清新,比喻贴切,风格轻柔明丽。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年仅36岁。真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离开了我们。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表现了他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因音节和谐,意境优美而备受读者青睐。 三、 指导朗读 1、 学生诵读,教师提示:这首诗象一首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腻的感情。节奏要轻慢一点。 语气要舒缓、轻柔、低沉(特别是:悄悄、轻轻、沉默)。 2、 教师范读,学生模仿。(或者播放范读磁带,学生模仿) 3、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问: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问:诗人为什么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地走了”?他后面连用了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就更符合语法规范。 明确:调整语序的作用,主要是强调。连用三个“轻轻的”,突出了“宁静”,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表现了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深情,以及无奈与感伤。诗人不忍心惊动康桥呀。 同时衬出了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 四、分析鉴赏 一)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意象美 1问:大家对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是什么印象? 生:美丽。 师:对,可以说是风光如画呀。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康桥的美丽是通过哪些景物写出来的?(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长篙,星辉。 这些自然景物都是柔美的。它们都已超越了本身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恋情。而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景象就是意象。 (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3) 提问:诗人告别时,哪些举动可以体现出对康桥的深情?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二) 具体整体感受意象美。(有条件可以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1、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照射下的柳树,它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好像美艳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艳影”在诗人“心头”“荡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谁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娘呢? 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送别时人们往往都有折柳赠别习俗。真是伤心不过灞桥柳呀。 . 2、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青荇,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明确: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并有向诗人打招呼,欢迎诗人之意。“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 3、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这里的潭即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这里游玩。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般的梦。融情入景,将人带入了梦一般的意境中。 4、 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5、 第六节,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愁重重,情绪顿时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往日欢愉的康桥也无语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归于寂然,将诗人的离愁推到了极点。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过千万语呀! 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 6、 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加上两个“悄悄”表露诗人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至此,将诗人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悄悄”、“轻轻”中表现了出来,同时排出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之感。 五、小结:此诗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离情别绪,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给人以审美享受。原因在于他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怀念。 六、再次诵读,读出感情。 板书: 现实 依恋 金柳 再别康桥 秀美的景色 水草 借景抒情 清潭 星辉 现实 依恋 七、写作特点: 1、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告别对象由人转向物,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静环境,排除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感。 第三,意像选择独具特色。诗人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水草”“星辉”等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机械轰鸣及送行之人,这样就造出了一种清新感。 独特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徐志摩崇拜大自然,主张人类应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故想做“一条水草”,想到“青草更青处”寻梦,这是诗化人生的表现。 2、具有三美: 音乐美:每节用韵基本相同;章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首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 绘画美:1)多用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艳影”“青荇”“彩虹”“星辉斑斓”等;2)多用动作性很强的词语: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之变成动态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建筑美:句子整齐,每节匀称。每节两句,单、双行错开一格排列。外形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对白话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新月诗派灵魂的徐志摩与闻一多先生更是居功至伟。 八、布置作业: 阅读《语文读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 再别康桥教案 篇2(一)教学目标: l、知识与能力:了解新 文人诗内涵,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鉴赏法。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进而学会从诗歌的形式、语言和意象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二) 教学重点: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新诗的艺术技巧鉴赏。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 ,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二、配乐朗诵,激发学生兴趣。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 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下子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学生朗读《再别康桥》,教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深入探究,情感体味 配乐请学生朗诵。 1、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所以说本诗营造的气氛轻松。 2、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 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使作者好像一位神仙,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所以说本诗的意象选择新颖。 3、齐读第三段——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体验? 明确:《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像,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底所呈现的那份安 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 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那“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以上说明作者向往宁静安详自由 生活。 六、探讨归纳,艺术技巧鉴赏。 下面我们分别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三方面来赏析诗歌。 1、形式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2、语言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 的结构形式。 3、意象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 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七、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情感体味和诗 歌的艺术技巧 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八、 识记训练:背诵本诗。 九,作业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作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 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 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再别康桥教案 篇3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投影有关康桥的资料,将学生带入对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等。(徐志摩在语言形式上是追求艺术美的,但他不是钻到象牙塔中去为艺术而艺术。他有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简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 二、教师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诵读课文。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象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诗歌轻盈的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或者播放范读磁带,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 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诗人告别时,作了哪些事(动作)?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三、逐节讲析并评价。(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四、再次诵读,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格的音乐,同时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五、分组朗诵,在组内评选出读得最好的组员。 六、布置作业:阅读《语文读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 板书提纲: 再别康桥徐志摩 1、构思别致,不落俗套。 2、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关于“词”的介绍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两汉,奠基于隋、唐,大盛于宋代。它原本是配合燕乐(“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有的词不分段(段,又称“片”“遍”“阕”等),称作“单调”;有的词分两段,称作“双调”;还有分三段、四段的,称作“三叠”“四叠”。前两类数量较多。此外,按词的字数多少,一般可分为小令(约50字以下)、中调(约百字以下)、长调(百字以上),如《沁园春》共114字,属长调。词的押韵,不同于诗,哪一句押韵,押平韵仄韵,是一韵到底还是要变韵,均由词牌要求决定。词,又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长短句”等。 再别康桥教案 篇4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1—2分)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 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 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5分)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 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 五、 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六、 课后小结(1分)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谢榛《四溟诗话》) 七、 课后作业(1分) 1、 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2、 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八、 结束语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无需惊讶,更无需欢喜 转瞬间我便消失了踪影 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这相互交汇时的光亮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云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依恋之情 长篙 …… 星辉 …… (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再别康桥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作者。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 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 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 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作者的情感有关系? 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接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 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 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4、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五、通过指导朗读进入第四小节,作者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这里的“虹”原来是“彩虹似的梦”。 2、作者的“彩虹似的梦”实现了吗?没有,被“揉碎”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梦被揉碎了,情感怎么样?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此时的伤感。 3、请一位同学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揉碎”的伤感和“彩虹似的梦”的无奈。 六、诗人的“梦”让他重回昔日在康桥读书的梦,这昔日的梦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吗?进入第五小节。 1、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撑着长篙的感觉,向前,向更深处漫溯,忘记了时间,撑到星辉斑斓的时候,于是在那里放歌。多么自由自在啊!多么美好啊!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与美”。 2、请一位学生朗读,指导其读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七、朗读第七小节,诗人的情感变化了吗?为什么?诗人写了什么意象?这些意象前面的修饰词是什么?这些意象让你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诗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梦,因为要离别了。诗人写了“笙箫”,修饰词是“别离的”,诗人此时是忧愁的。 2、诗人写了“夏虫”,修饰词是“沉默”,为何诗人要沉默? 首先,夏虫也不堪离别的愁绪,故“沉默”了,不再“欢叫”了。其次,诗人希望离别的方式是静悄悄的,恰如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的。 3、那诗人为何在开头和结尾采取同样的形式呢?有何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特殊形式,回环往复会使诗歌有音乐美,感情浓厚。 八、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适当师范指导。在读书声中结束。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