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测试题 |
范文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测试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彷徨( )( )接触( ) 中庸( )埋没( ) 2.指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 ] A.平天下:扫平天下。 B.一帆风顺:船挂满船,顺水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阻碍。 C.彷徨: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D.治国:治理国家。 3.造句 ①不知所措 ②一帆风顺 二、阅读理解 在今天,王x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的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已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中国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什么缺点? 2.作者举自己学习的体验证明了什么? 3.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第一节划线句子所述的现象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 参考答案 (二) 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2.作者举自己学习的亲身体验从反面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3.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4.第1问答案可是可否。 中国的学生应该重视实验,多动手操作应该从实验中得出正确答案。(意思相近即对)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