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田舍原文翻译及赏析 |
范文 | 田舍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田舍原文翻译及赏析1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己缅。 鸟弄欢新节,泠风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翻译 往日听说南亩田,未曾躬耕甚遗憾。 我常贫困似颜回,春耕岂能袖手观? 早晨备好我车马,上路我情已驰远。 新春时节鸟欢鸣,和风不尽送亲善。 荒芜小路覆寒草,人迹罕至地偏远。 所以古时植杖翁,悠然躬耕不思迁。 此理愧对通达者,所保名节岂太浅? 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优贫”。 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 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 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 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 日落之时相伴归,取酒慰劳左右邻。 掩闭柴门自吟诗,姑且躬耕做农民。 注释 在昔:过去,往日。与下句“当年”义同。 南亩:指农田。 未践:没去亲自耕种过。 屡空:食用常缺,指贫穷。 既有人:指颜回。诗人用以自比像颜回一样贫穷。 春兴:指春天开始耕种。 兴:始,作。 夙晨:早晨。 夙:早。 装吾驾:整理备好我的车马。这里指准备农耕的车马和用具。 启涂:启程,出发。涂通“途”。 缅:遥远的样子。 伶风:小风,和风。 被荒蹊:覆盖着荒芜的小路。 地为罕人远:所至之地因为人迹罕至而显得偏远。 植杖翁:指孔子及弟子遇见的一位隐耕老人。 植:同“置”,放置。 杖:木杖。 悠然:闲适的样子。 不复返:不再回到世俗社会。 即理:就这种事理。指隐而耕。 通识:识见通达高明的人。这里指孔子和子路。 所保:指保全个人的名节。讵(jǜ巨):岂。 浅:浅陋,低劣。 先师:对孔子的尊称。 遗训:留下的教诲。 忧道不忧贫:君子只忧愁治国之道不得行,不忧愁自己生活的贫困。 瞻望:仰望。 邈:遥远。 逮:及。 勤:劳。 长勤:长期劳作。 秉:手持。 耒:犁柄,这里泛指农具。 时务:及时应做的事,指农务。 解颜:面呈笑容。 劝:勉。 畴:田亩。 平畴:平旷的田野。 交:通。 苗:指麦苗,是“始春”的景象。 怀新:指麦苗生意盎然。 岁功:一年的农业收获。 即事:指眼前的劳动和景物。 行者:行人。 津:渡口。 行者问津:用长沮、桀溺的事。。 相与:结伴。 劳:慰劳。这两句是说黄昏时和农民结伴而归,再提一壶酒浆去慰劳近邻。 聊:且。 陇亩民:田野之人。 鉴赏 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堪称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是诗人用田园风光和怀古遐想所编织成的一幅图画。诗分两首,表现则是同一题材和思想旨趣。 第一首以“在昔闻南亩”起句,叙述了劳动经过,描绘了自然界的美景,缅怀古圣先贤,赞颂他们躬耕田亩、洁身自守的高风亮节。他早就听说过南亩,只恨自己没有尽早赶来,过这俯身躬耕的日子。这里他提到《论语》里“屡空”的颜回。陶渊明不怕贫穷。这正是他用以反抗世俗的安贫乐道。他喜欢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他从村落清新的晨曦里一路走出来,架好车马,下地干活,他的胸中饱胀着自然的情怀。鸟声婉转,风中送来弥漫的花草清香,凉爽,和善,绝不寒冷。田地上的白雪潮水般褪去,荒草覆盖了冬后大地的无数小径。这偏远的、人迹罕至的地方叫人惊喜。他可以在这里找到自由。不需要繁华、光荣和热烈的事物,以及任何一个多余的人。他甚至觉得,汲汲于功名的人类是可笑的。他理解了植杖翁的遁世选择。陶渊明觉得隐居的道理应该为人生的通识感到惭愧。隐,还是不隐,一直是个问题。这个世界的通识就是,不隐,要入世,功成名就,出人头地。陶渊明还不想归隐,时候还没到,但他的愧对只是暂时的不安。他终将心安理得地归去。 但是,作者却意犹未尽,紧接着便以第二首的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夹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界却使他望而却步。他很失望,渐渐生出一颗叛逆之心,甘愿“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这将是他生命的归宿。 这两首诗犹如一阕长调词的上下片,内容既紧相联系,表现上又反复吟咏,回环跌宕,言深意远。可整首诗又和谐一致,平淡自然,不假雕饰,真所谓浑然天成。仿佛诗人站在读者的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既不假思虑,又不择言词,只是娓娓地将其所作、所感、所想,毫无保留地加以倾吐。这诗,不是作出来的,也不是吟出来的,而是从诗人肺腑中流泻出来的。明人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一则说:“靖节诗句法天成而语意透彻,有似《孟子》一书。谓孟子全无意为文,不可;谓孟子为文,琢之使无痕迹,又岂足以知圣贤哉!以此论靖节,尤易晓也。”再则说:“靖节诗直写己怀,自然成文。”三则说:“靖节诗不可及者,有一等直写己怀,不事雕饰,故其语圆而气足;有一等见得道理精明,世事透彻,故其语简而意尽。”这些,都道出了陶诗的独特的风格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冲淡自然是一种文学风格,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境界。在这种境界里,我融于物,全忘我乃至无我;神与景接,神游于物而又神随景迁。这种境界的极致是悠远宁谧、一派天籁。因此,陶渊明的“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就成了千古不衰的绝唱。不加雕饰却又胜于雕饰,这是一种艺术的辩证法。不过,这中间确也有诗人的艰苦的艺术劳动在,那是一个弃绝雕饰,返璞归真的艺术追求过程,没有一番扎实的苦功是难以达到这种艺术创作境界的。 这组诗写田野的美景和亲身耕耘的喜悦,也还由此抒发作者的缅怀。其遥想和赞美的是贫而好学、不事稼穑的颜回和安贫乐道的孔子,尤其是钦羡古代“耦而耕”的隐士荷蓧翁和长沮、桀溺。虽然,作者也表明颜回和孔子不可效法,偏重于向荷蓧翁和长沮、桀溺学习,似乎是乐于隐居田园的。不过,字里行间仍透露着对世道的关心和对清平盛世的向往。如果再注意一下此诗的写作时代,这一层思想的矛盾也就看得更清晰了。在写这两首诗后的两年,作者还去做过八十多天的彭泽令,正是在这时,他才终于对那个黑暗污浊的社会彻底丧失了信心,并表示了最后的决绝,满怀愤懑地“自免去职”、归隐田园了。这是陶渊明式的抗争。如果不深入体会这一点,而过多地苛责于他的逸隐,那就不但是轻易地否定了陶渊明的大半,而且去真实情况也不啻万里了。 有人认为,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所表现的诗意与襟怀现实而完美地昭示了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境界。或者说,借用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可以认为《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代表了陶渊明站在“天地境界”对自然、功利乃至道德境界的同时超越。这就是陶渊明选择返归田园过耕读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勇气与智慧的思想资源,也是陶渊明为人为诗何以超绝凡俗的根本原因。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春天。隆安五年(401年)冬,母丧返归,自此退职。元兴元年(402年),进占荆州的桓玄又进一步攻陷京师,称太尉,总揽朝政。国事无望,使陶渊明坚定了躬耕自资的决心,并付诸实际行动。这两首诗便是陶渊明亲自参加春耕之后的作品。 田舍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张谷田舍 唐代:郑谷 县官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自说年来稔,前村酒可赊。 译文: 县官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县官清廉且节俭,深谷中住着人家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一条小路蜿蜒进入清寒的竹林,一座小桥从开得绚烂的野花中穿过。 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石碓舂米的声音充满了春天的山涧,采桑的梯子靠在碧绿的桑树上微微倾斜。 自说年来稔,前村酒可赊。 田舍主人说近年来庄稼成熟收成不错,前村的酒都可以去赊。 注释: 县官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duì)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碓:用来舂米谷的器具。 自说年来稔(rěn),前村酒可赊(shē)。 稔:庄稼成熟。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诗人在一个春日里,去拜访深山谷中的农家。 首句“县官清且俭”,指出了这个县的长官清廉正直、节俭爱民。中间四句都是景物描写。其中有诗人一路访问、游览的行踪,也有山村农民愉快地劳动的场面。 诗人穿过青翠竹林掩映的小径,走过小桥,边走边观赏清涧两岸盛开的野花。春水涨满了山涧,哗哗地流淌着;设在溪岸上的水碓,不停地转动、起落,发出渲闹的声音。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唱着一首五谷丰登的歌。接着,诗人步入桑树林。一架架木梯子斜靠在桑树旁边。农民们正忙碌着采摘桑叶。采桑要用梯子,足以说明桑树的丰茂,叶子的肥硕,也预示蚕茧的丰收。这四句顺着诗人的游踪,描写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和平的劳动生活,写得绘声绘色,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结尾两句,是田舍主人对诗人的谈话。他告诉来访的客人:近年来这里的收成不错。在前面的村子里,买酒还可以赊欠呢。这两句以农民自己的语言,描写他们以辛勤劳动换来的丰足生活。语言朴素而有情趣,形象而逼真地表现了农民的口吻和心理。 鉴赏这首诗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第二联的“入”、“穿”两个词的运用。“入”写出了春天里此处茂林修竹生机勃勃空气清新的景象,“穿”写出了春天此处野花遍地的美好可爱而又淳朴自然的的'农村田园风光。而这一“入”一“穿”所引出的景象则又为下文描写张谷田舍生活的情景起了烘托和映衬的作用:就在这样的“寒竹”和“野花”的“深谷”之中,生活着淳朴闲适的农家。二是对农家生活情景的描绘,诗人用极其俭省的笔墨写农家生活的环境,用农人的口表现农人对收成和生活满足,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淳朴闲适而又自足自乐的农家生活的情景。 田舍原文翻译及赏析3原文: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 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 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注释: 《世说新语》:王大将军旧有田舍名。 《晋书·陶潜传》:惟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楚辞》:“隐岷山以清江。” 元行恭诗:“草深斜径成。”《风俗通》:“古音二十五亩为一井,因为市交易,故称市井。” “榉柳枝枝弱”:榉一作杨。《本草衍义》:榉木皮,今人呼为榉柳。然叶谓柳非柳,谓槐非槐。吴曾《漫录》:今本作榉柳,非也。枇杷一物,榉柳则二物矣。对对亦胜树树。 《上林赋》:“卢橘夏熟。”注:“即枇杷也。”左思《蜀都赋》,“其园则有林檎枇杷。”李善注:“枇杷冬华黄实,本出蜀中。”仇兆鳌 《杜诗详注》:《学林新编》曰:此诗以榉柳对枇杷,或谓榉柳者,柳之一种,其名为榉柳,非双声字也。枇杷乃双声字,相对未工。予谓诗题曰“田舍”,则当在田舍时偶然见此二物,举以成对耳。如《觅松苗子》诗云:“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杨梅乃梅之一种,以此相配,乃正对也。 晋乐歌:“君非鸬鹚鸟。”洙曰:鸬鹚,水鸟,蜀人以之捕鱼。 《诗疏》:“敝败之苟,在于鱼梁。”宋赵次公曰:陶侃母责其为渔梁吏而寄鲊。 赏析 此诗载《全唐诗》卷二二六,当是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初夏作。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田舍原文翻译及赏析4原文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 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 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 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 曰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 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 翻译 贫居糊口靠农务,尽力勤耕东林边。 春种苦辛不必讲,常恐辜负我心愿。 田官关注秋收获,传语同我意相连。 长期挨饿喜一饱,早起整装待下田。 划动船桨渡平湖,山间清溪泛舟还。 草木茂盛荒山里,猿啼悠缓声哀怨。 悲凉秋风夜呼啸,清晨林间鸟唱欢。 我自归田务农来,至今已整十二年。 华年已逝人渐老,依旧耕耘在田间。 遥遥致意荷蓧翁,姑且隐居为君伴。 注释 下潠(xùn):地势低洼多水的地带,即诗中所说的“东林隈”。 田舍:指田间简易的茅舍,可供临时休息、避雨之用。 获:收获。 依:依靠。 稼穑:指农业劳动。稼是耕种,穑是收获。 戮力:尽力。 东林隈:指下潠田所在的地方。 隈:山水等弯曲的地方;角落。 春作:春耕。 负所怀:违背自己的愿望。 司田:管农事的官,即田官。 眷:顾念,关注。 有秋:指秋收,收获。《尚书·盘庚》:“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寄声:托人带口信。 与我谐:同我的想法相一致。 谐:和合。 饥者:渊明自称。 初饱:刚刚能够吃上顿饱饭。这两句是说,经常挨饿的我,为吃了顿饱饭而非常高兴,早早起身束好衣带,等候天亮去秋收。 扬揖:举桨,即划船。 泛:浮行,指泛舟。 清壑:清澈的山间溪流。 壑:山沟。 郁郁:一作“嚼嚼(jiào,洁白貌)。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闲且哀:悠缓而凄凉。 悲风:指凄厉的秋风。 爱静夜:谓好在静夜中呼啸。 晨开:指天明。 曰:语助词,无意义。 此:指农业劳动。 三四星火颓:指经历了十二年。 三四:即十二。 星火:即火星。 颓:下倾。每当夏历七月以后,火星的位置开始向西下倾。下倾十二次,即经历了十二年。 姿年:风姿年华,指青壮年。 事:指农耕之事。 云:语助词,无意义。 乖:违背,违弃。 蓧:除草用的竹编农具。 聊:姑且。 栖:居住,指隐居。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是诗人在田舍中收获时所作,当时陶渊明五十二岁。诗人自归田以来,已经度过了十二年的躬耕生活。其劳作是勤苦的,生活是贫困的,但诗人却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与安慰。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自己为了生活不辞辛苦“戮力东林隈”的劳动过程。当他看到丰收在望时,想起了自己已经渡过了十年艰苦的农耕生活,心情是自豪的。 前六句是写见到下溪田丰收时的心情。“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他的愿望和司田是一致的,这使他很觉得欣慰。看来这“寄声”与诗人的司田也是他的一位朋友。诗人在这里之所以提到这位任司田的朋友,是表示自己的农耕生活并没有脱离整个社会的生产活动,并且对社会生产有积极的意义。这是陶渊明农业社会理想和务实精神的表现。接下去就写诗人怎样鸡一叫就到荒山去劳作,从而领略了山中的晨景。“饥者欢初饱”,这是多么深切的生活体验,没有亲身尝过饥饿的味道,就不知这“欢视饱"是怎么回事。正是为了求得一饱,他才天不亮就去劳动:进山是随着山势和河谷的迂伺划船前进的。山里很荒凉;听得见猿的哀啼。凄凉的夜风随着残夜逝去了,鸟儿歌唱善迎接早晨的到来。这是一个多么寂静清冷的早晨他想到自己十年的农耕生活。十二年中他始终不渝地坚持着初衷,付出了自己大好的年华这时陶渊明已五十岁了,老之将至,他怎能不感慨万分。诗的最后一句就回答了这个问题,“遥谢荷榛翁,聊得从君栖”,致意古代隐居躬耕的先哲,我也在追随着您呢。诗人心目中有理想,有信念,有榜样,这就是他固穷守节,虽老死田野也终不反悔的原因。 这首诗比前期的田园诗更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农耕生活的实际情形,同时也说明,陶渊明的务农,并不只是作了个样子而已。特别是在后期,他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了,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赖以生存。这时他的田园诗中纪实的成分就多了,而不象前期那样情趣盎然,那样富于浪漫谛克。可是他并不抱怨生活的艰辛,在述其艰苦之中仍然时时表现出对生活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 田舍原文翻译及赏析5原文: 田舍 唐代:杜甫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 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 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译文: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 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 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注释: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 田舍:王大将军旧有田舍名。 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榉(jǔ)柳枝枝弱,枇(pí)杷(pa)树树香。 榉:一作杨。《本草衍义》:榉木皮,今人呼为榉柳。然叶谓柳非柳,谓槐非槐。吴曾《漫录》:今本作榉柳,非也。枇杷一物,榉柳则二物矣。对对亦胜树树。 鸬(lú)鹚(cí)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鸬鹚:水鸟,蜀人以之捕鱼。 赏析: 此诗载《全唐诗》卷二二六,当是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初夏作。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