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马说》文言文翻译
范文

《马说》文言文翻译

《马说》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马说》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说》文言文翻译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i)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a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an,今音为shi)。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被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千里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千里马)不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祇:同“只”,只是。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骈死:并列而死。

4一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5食:同“饲”,喂养。

6故:因此。

7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所以。虽:即使。

8于:在。

9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10槽枥:马厩。

11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

以:凭借称:著称。

12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3一食:吃一顿。食,吃。

14或:有时,或许。

15能:可以。

16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7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8石(shi),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

19其:指千里马,代词。

20是:这样,指示代词。

21才:才能。

22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23且:犹,尚且。

24欲:想要。

25等:同等待遇。

26不可得:不能够得到。

27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8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9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30之:代词,指千里马。

31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

32道:正确的方法。

33食之:食,通“饲”,喂养。

34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5材:通“才”才能。

36鸣:马叫。

37奴隶人之手:马夫的手中,之:的。

38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9临:面对

40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41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难道。

42其(2):恐怕,表肯定语气,确实。

43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44知:懂得,了解。

45美:美德。

【赏析】

《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接着又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这也是千里马终身受屈辱直至含悲死去的历史。接着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其真不知马也。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运用三个“不”,一组排比句以及描写食马者洋洋得意的神情和自居的心理。写出了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特征。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这一段,从全篇来看,目的是提出问题;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则是为下文揭露“食(sì)马者”的“不知马”张本。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sì)马者”的“不知马”。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sì)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sì)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sì)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sì)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然后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食(sì)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朗读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文章主旨】

本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阅读题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骈死:

②见:

③等:

④策: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与文中画线句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4.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并列而死②同“现”显现③同样 ④驱使(鞭打)

2、①吃一顿有时吃完一担粮食 ②它鸣叫,(食马者)不能明白它的意思。

3、(1)句意变化:原句: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了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吗?(1分)改句:是世上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食马者真的不识千里马呢?原句:明确 地 揭 示 问题的实质,凸显了文章的主旨,揭示统治者的愚妄无知是造成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表达 了对人才被埋没的痛惜,对食马者的讽刺和鞭挞之情(1分);改句:与作品要表达的观点不符。

(2)句法变化:原句:先提出反问,再通过推测语气作出判断(1分),改句,表达选择关系,非此即彼(1分),原句:表达的是人才被埋没是食马者的无知造成的(1分),改句:没有明确地表达出这种讽刺意味(1分)。

4、形象塑造:文章塑造千里马日行“千里之能”,“ 一食或尽粟一石”却“不以千里称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形象(1分),塑造食马者(或奴隶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面对千里马却高喊“天下无马!”的形象,千里马和食马者的塑造在于表现作品的主要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展示封建社会的人才怀才不遇,被埋没、受摧残的悲惨遭遇。受摧残的悲惨遭遇(1分),揭示了食马者是真的不知道千里马愚妄无知的形象,表现了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突显其愚妄浅薄(1分).

写作手法: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1分),把“伯乐”比作识人才的人(1分),将“人才”比作千里马(1分),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1分),文章无一字直接说到人才,却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人才有志难申的愤懑不平,嘲讽和鞭挞了统治者不能知人善任,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1分)

阐明道理:文章开头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1分),接着写千里马因没有伯乐发现的悲惨命运,突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1分),文章的第二三段着重写“食马者”无知浅薄的行为与伯乐形成对比(1分),进而揭示了食马者的无知愚妄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观点。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