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说课稿 |
范文 | 有关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一、 说材料 这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六册第四组课文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童年成长的美好时光。本篇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启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怎样去珍惜时间,使人生的每一天过得更加丰富,更有意义。 这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并在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 课文学习的重点应是感悟“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难点在于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能引导学生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 二、 说教学目标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感悟时间的珍贵还比较抽象,所以我把这一课时的目标定位为: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来读懂“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再通过举例和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来体会时间的意义,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三、说设计流程 在本课时教学中,我紧抓一条主线贯穿整课教学 “怎样和时间赛跑”。先是通过读悟文本内容,理解“作者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接着让学生挖掘身边的同学怎样和时间赛跑并取得成功的。最后以小练笔“我以后要怎样和时间赛跑”来点题、提升、明意。最后一个环节同时还起到检测、反馈本课时教学效果的落实问题。 读悟文本内容是重点,也是难点。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可能对要珍惜时间,要和时间赛跑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而很难去理解并把握好“每一次跑赢了时间干什么用”,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也正是希望学生通过读悟关键词句来理解通过哪些途径去珍惜时间。所以每当学习了一个环节后,我都要特意去“点睛”一下,如:“那时我三年级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在这里我就设计了一个想象题:“当别人在 时,“我”在 。”还有最后的小练笔,我也是引导学生重点去写“我要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这里有一句含义深刻的句子: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可以比原来跑快一步,如加把劲,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如果纯粹地让学生去理解其含义,学生肯定说不出“所以然”,所以我就设计了一个由易到难的逐步深化的感悟流程:先让学生去读懂文中的“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来引出这个句子,接着让学生把语言内化为自己内部言语:“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而后把内部言语又再一次外显出来:“生活中有这样的事吗?”到此结束,学生对这一句子的含义也就心领神会了。其实,这一句子也是贯穿今天这节课的一条暗线。 说课稿 篇2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材分析: 一般而言,我们从某个单一的视角所观察到的物体形体信息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所以,只有从前后、左右、上下各个角度全面的观察,才能获得完整的物体形象。从这三个角度观察而得的物体的平面图就是我们所说的三视图。 三视图在现代社会中应用极广,造型设计、加(施)工、产品使用、电脑辅助设计等领域都要用到三视图及其原理。本课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了解三视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个体的实践练习中提高其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形成健全的空间观念。三视图和立体图的相互转换难度适中,也很有趣,易于为学生接受。 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求知欲强,涉猎广泛,设置三视图与立体图的转换练习既具有新鲜感,又富于思维的挑战性,是合他们胃口的。本课除了要向学生明确正确的三视图原理和绘图方法外,还应适当强调三视图的表达效果(这是其设计应用的属性决定的),但不必过分强调制作的专业性。 教学目标: 1、在直观教学中了解三视图的基本含义和画法。 2、通过欣赏认识三视图的社会应用。 3、通过多种练习,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设计绘图能力,形成学以致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三视图与立体图的相互转换练习。 教学难点:三视图的绘制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视频演示台、图片资料、立体模型、三角尺、圆规等。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直尺、三角板、圆规等。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欣赏理解 讲解画法 实践练习 讲评观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构思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玩一个猜谜游戏,好吗?” [出示图片1] “根据你的经验,图1是表现的什么事物呢?” 基于现有图形猜测: 回答(略) 通过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关注和思索,同时为三视图的概念导出创设情境。 “看来,大家的意见很不相同,是老师提供的信息太少了;我们再添加一个信息呢……” [出示图片2] 两图结合,有的答案被否决了,但也有新的答案出现,答案还是五花八门: 回答(略) “还有分歧,信息还是不充分。我们再提示一个信息……” [出示图片3] 大家同时说出了谜底 “台灯!” 归纳结论: ① 生活中,如果我们仅仅观察事物的一个侧面,并不能准确的了解它; ② 只有从前后、左右、上下等三个角度综合的观察,才能全面的掌握物体的造型信息,从而避免“盲人摸象”式的笑话发生; ③ 平面图要比立体图的形式简单,易于掌握,有很高的实用性。 学生们跟着思考,理解, 频频点头,表示认同。 出示课题 “用三幅从相互垂直的三个角度观察所得的平面图来反映物体全部造型信息的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三视图。”[板书] 看P18第一段,作笔记。 图片欣赏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三视图作品。” [出示图片“4组”] 学生欣赏,评论,畅谈感受 通过直观教学,从感性层面了解三视图的应用领域,把教学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思想,为下一步绘制三视图作准备。 “大家看,三视图的都有哪些社会应用啊?” [总结,板书:沟通设计、生产、使用诸环节。] 学生发言,总结归纳。 “产品设计” “生产和施工” “宣传、推介” “使用产品” “维修、保养” 三视图的 形成 和绘制方法 “那么,三视图是怎样形成的呢?” [出示课件] 学生观看,了解,笔记。 以直观的动画演示三视图的形成过程,软化了难点。 [讲解:]“为了三视图使用的方便,我们规定了一些它的绘制规则……” [板书: ① 位置固定: ② 尺寸相应: (长对齐,高平齐,宽相等) ③ 虚(不可见部分)实(可见部分)并用。] 掌握绘图技巧 强调绘制要领,为下一步的三视图绘制练习做技术铺垫。 三视图练习 辨识 三视图 [出示P18图-塑料壶] 分辨右边的平面图是哪只壶的 仔细观察,阐述观点,说明理由 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视图-立体 [课件出示图片“5组”、“6组”、“7组”,引导练习,巡回辅导] 根据提示信息,完成练习,巩固知识,掌握技能;自评、互评。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强化所学知识,形成美术技能。 立体图-三视 补齐 三视图 作品 观摩与讲评 师生互动,品评得失。 体验成功的乐趣,交流学习心得,激发学生持久兴趣。 小结和拓展 总结课堂教学,布置课外作业。 “大家翻到课本的封面,这上面有一只陶器,它造型奇特,简约古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试着画一下它的三视图。” 利用既有兴趣,延伸教学效果,探索深层次的美术技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学生们在数学课上接触过三视图,个别人参与积极性不高。 2、绘制三视图时,部分学生遗漏细节,比例不调,或画成了立体图。 说课稿 篇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为大家说课。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等概念,并且能判断哪些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找出它们的对称轴。这是我对教材的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徒刑,了解对称轴,培养学生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动手验证等学习方法,使学生经历认知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想象力。)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教学难点为能辨别哪些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对称轴。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确定本课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教学。下面我重点说说本课的教学流程及媒体应用效果。 在引入环节,学生凭空想象,难以很快感知对称的特征,进入到学习状态。所以伴随优美的音乐,一幅幅大自然中的漂亮图片展示在学生眼前。观察后,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这些事物的共同特点是对称”。随后借助枫叶、蝴蝶平面图的动态演示,学生初步感知了对称的内涵 ——左右两侧完全重合。在语文课上经常看到老师进行思想教育,数学课上这种情感目标往往被忽略。因此,借助课件出示由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具有对称美的事物的图片,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和冲击,进而触动学生的内心。在看到这组图片时,学生的自豪感溢于言表,爱国情激荡心胸。在学生情绪高昂之际,教师一句“让我们也来创造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吧!”将大家带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中。 新授环节,考虑到抽象的概念教学,枯燥无趣,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我就把美术课中的手工剪纸和多媒体课件演示结合起来,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化抽象为具体,缩短了认知过程。活动前,我们先交流创作对称图形的方法,然后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各有创意地剪出了不同的图案。就在剪纸“玩” 和课件演示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了对称轴,并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引导学生以学生小组合作、动手验证、辨别争论等学习方法突破难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过的平面图形名称,让学生在头脑想象每种图形的形状、特征等,大胆猜测哪些属于轴对称图形。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猜测只有通过理论的推理或实验的证明才能加以证实其正确性。随后,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利用学具验证猜测。交流时,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学生对属于轴对称的那些图形在头脑中划分出清晰的范围。在学生探究这些平面图形的对称轴数目时,利用课件演示这些平面图形的对称轴数目,避免了实物对折不清晰的弊端,使学生一目了然地观察到每种平面图形的对称轴数目,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了其工具性。 练习环节中,常规教学存在练习形式单一、训练容量不大、难以把握交流时间等弊端。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习题,增加训练密度,减少无效时间。因此,我利用课件出示各个国家的国旗、交通标志,再次让学生感受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让学生猜只出示一半的国内外著名的标志,。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课件出示汉字、英文字母,让学生继续寻找轴对称图形。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共同感受由对称字母组成的单词“MATH”(数学)带给我们的神奇,做到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 在提高环节中,我让学生在由4个小正方形组成的L形图中添上一个小正方形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黑格尔曾说过“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一切事物倘能与美相接便立即会焕发出动人的光彩,引得主体跃跃欲试,产生追求的强烈愿望,这正是美的神奇力量之所在。因此在结尾环节,我利用视频,学生欣赏舞蹈《千手观音》。在形象直观的影像面前,学生感悟对称的美及不对称的美,体会正是有了对称的美和不对称的美,这个世界才变得完美。至此,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升华! 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一、教材简析: 教材的第一道例题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通过求一共有几只兔和一共有几只鸡的实际问题列出两道连加算式,引导学生从3个2相加和4个3相加的角度理解连加算式的特征,为教学乘法的意义作准备。例题后的“试一试”,继续加强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并让学生注意到3个5相加和5个3相加的的数是相同的。 第二道例题在相同数连加的基础上教学乘法,包括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还可以用乘法算”是例题的重点。例题后的“试一试”既要用加法算,也要用乘法,教材指点学生把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比一比,哪种写法比较简便,引导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想想做做”中的1—8题由看图找几个几再列加法算式最后列乘法算式,到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知道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2、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出两个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乘法和改写乘法算式。 四、教学难点:怎样改写乘法。 五、教学准备:CAI 六、设计理念: 这节课,我将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把“认识乘法”创设在一个童话情景中,并将乘法意义的两个内涵: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式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分开突破,不增加学生的难度与负担。整节课营造出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练习设计的难易程度也是由浅入深,开放性题趣味十足,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七、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首先提出:“小朋友都认识‘小红帽’吗?”让学生回忆起童话故事,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因为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学习的愿望。紧接着,创设情境,“数学课上老师也带小朋友来看看小红帽的家。”《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环境,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所以在导入部分中,我根据儿童心理,喜欢玩,喜欢小动物,卡通人物。时时调动着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是用一个完整的情境贯穿始终。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现实有趣的学习背景,把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况呈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你要把孩子引导到新的地方,你首先得知道孩子现在所处的位置。”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对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因此,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的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创设问题情境,构建数学知识。而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习乘法的条件。在10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一位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少,显得比较生疏。为此,在教学中设计了“小鸡”,“小兔,“鸡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列出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算式,并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说出许多相同的数连加的算式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能力。 设计“鸡蛋”这一问题情境,首先是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习乘法扫除障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培养学生算法的多样化。《新课标》中对计算的要求不再是以前的又快,有准,而是看准的方法多,即“算法多样化”。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解决问题的渴望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学生根据“鸡蛋图”分别列出了3个5相加(横着看的),5个3相加(竖着看的)的连加算式。甚至也会有学生斜着看来列算式,或6个6个的看等等各种方法,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出的方法,学生能够理解,也记忆深刻。 我在教学中,在新授中让学生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外,在练习中,并出现了“5+6+6”这类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加法,通过比较,从而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巩固概念。 紧接着我设计了小红帽过生日的情境,来一个人要两支筷子,来50个人要准备多少支筷子?学生中大多数用乘法,我提问;“为什么不用加法呢?”学生都感受到太长了,麻烦。从而将乘法的意义突破。 《新课标》提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习设计中,教师遵循由浅入深教学的原则,由基础题到提高题。首先让学生看一副图,说出是几个几相加,并列出加法算式,再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过渡到看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列出乘法算式,最后提高到看一幅图直接列乘法算式。最后,教师设计了一道开放性题。让学生在开放性题中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有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3+5+5”这一题,刚开始学生会以为它没办法改写成乘法算式,因为它不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但通过自己的探索,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使学生知道先算出2+3=5,这样就变成3个5相加,从而可以改写成3×5,5×3;接下来“3+3+6”这道算式就可以变成2个6相加的加法算式,进而可以改写为2×6,6×2的乘法算式,同时“3+3+6”这道题可以把6拆成两个3使原来的加法算式变为4个3相加,可列出3×4或4×3的乘法算式:最后是一道字母题:A+A+A+A。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进而再一次的巩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总之,把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有利于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有利于教师发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说课稿 篇5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难点:理解大松树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宽容和谅解。由于课文中的主要对话人物是小松树和风伯伯,小松树在风伯伯的教育下,由开始的目中无人,傲慢无礼到后来的知错、惭愧,所以学生在理解小松树态度的转变上,应该比较充分。但大松树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宽容和谅解却是隐藏在文本中,比较含蓄地表现出来的,而且由于这两者的角色在生活中都是长者,一年级学生受年龄特点的限制,很难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中的角色相对应,所以在挖掘长辈宽容犯错的晚辈,对他进行温和、耐心地教育这一点上,比较困难。 教学方法:由于这一课说的是一则寓言故事,需要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明白一个道理,所以我打算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另一方面,让孩子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内化文本要揭示的道理。 教学程序:1复习导入。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笔画,让学生上黑板贴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位置,帮助学生复习了第一自然段,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2突破重点。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将“小松树认为自己看得远是因为自己长得高”和“风伯伯认为小松树看得远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了”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小松树为什么一开始傲慢无礼,听了风伯伯的话后却很惭愧。在理解风伯伯的话时,可能有学生对“托”这个动作不太明白,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这个字的偏旁,“提手旁”说明这个动作要用到手,再让学生把语文书托起来,同时教师作示范,帮助孩子理解“托”。3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一点切入,先易后难”的方法。在揭示了风伯伯说的道理后,我由风伯伯对小松树说话的动作“摸着他的头”,并通过教师边范读边做动作,让孩子体会风伯伯对小松树的语重心长、呵护关爱。再让孩子通过大松树的反应“没有回答”,并结合书上的插图,体会大松树的宽宏大量。最后在学生理解“惭愧”后,让他们站在小松树的角度,分别对大松树、大山爷爷和风伯伯说一说内心的想法,读与说相结合,学生对小松树态度的转变就理解得更加深刻。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