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说课稿 |
范文 | 【热门】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选自人教版教材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和湖泊》,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先就我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重点难点的确立等方面的内容作简单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水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全部生命。在当今世界上,很多国家、地区、城市都存在着严重的水危机,水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河流、湖泊是人类重要的水源地。我国是一个河湖众多的国家,丰富的河流和湖泊,既给我们提供了灌溉、航运、旅游之便利,又蕴藏着丰富的水产、水力资源,但是,在我国因为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河流湖泊表现出来的问题也大不相同。所以了解我国河流的分布情况,认识河流、湖泊的水文特征,对抵御各类自然灾害,实现人地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内容 本节的教学内容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众多的河流、湖泊、黄河和长江。从知识体系的设置来看,前两个知识点是从总体上研究我国河流湖泊的基本状况,而黄河、长江是我国最重要,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两条河流,教材也专门设置一定的篇幅加以介绍。 在众多的河流中,教材从活动入手,借助我国外流区、内流区分布图,让学生明确外流河、内流河、外流区、内流区的概念,认识我国一些主要河流的空间分布状况,并在读图过程中,认识外流区、内流区的分布特点。教材把内流河、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内部差异作为一个重点内容讲述,意在让学生掌握我国河流的水文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河流、利用河流,为生产生活服务。此外教材还补充了典型内流河——塔里木河的阅读材料,意在加深学生对内流河的认识,并了解在干旱地区如何协调水与人类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除了对天然河流研究外,教材也提到了京杭运河这样典型的人工河,让学生了解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自然的改造、利用,也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 关于湖泊,教材没有浓墨重彩的介绍,而是通过学习活动和补充阅读材料,了解我国湖泊的分布情况,并探究湖泊对河流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对于黄河、长江这两部分教学内容,由于教学环节的设置的影响,在这里就不加以分析了。 3、我对教材的处理 明确了教学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内容体系后,我结合自身的业务素养、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的特点等条件,对教材进行如下的处理: 1)确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并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我觉得这个标准是对学生的最低要求。为了更好地掌握河流、湖泊情况,辨析各自然要素对河流湖泊的影响,探究河流湖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我决定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确定下面这样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基本状况。 2、在地图上能描述出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位置、界线,并能阐述他们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3、掌握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并理解河流水文特征与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的关系。 4、知道京杭运河时世界最长的运河,了解它在古代和今天的航运意义。 5、掌握我国主要湖泊的名称和空间分布情况,了解湖泊对河流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6、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用图以及辨析自然要素间相互影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反复阅读地图信息,使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掌握我国河流、湖泊的基本状况,建立河流、湖泊空间分布的观念。通过教师的提示和学生的讨论,掌握河流、湖泊的空间分布、水文特征的形成与其它自然要素间的关系。 态度、情感、价值观 教学中,通过学习我国河湖众多、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等知识点,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通过河流水文特征的研究,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名称、分布状况,外流区和内流区,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湖泊对河流的影响。 难点:辨析河流与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间的影响关系,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湖泊对河流的影响。 2)确定教学策略——说教法 明确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后,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我决定在教学中以讲授法为主,结合读图分析、讨论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板图板画等方法和手段,完成课标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发展,知识上有所收获。 3)课时安排 因为教学过程需要连续性,同时在教学中,我能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板图板画等教学方法,所以我把本节教学内容安排在3个课时进行。众多的河流、湖泊作为一课时,长江、黄河各一课时。这样的安排既能体现教学的整体性,同时又能实现由一般到特殊,由普遍到个例的研究,从而从横向和纵深两个维度认识我国的河流、湖泊,加深对中国自然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流程 1、导言: 在导言中我由学生熟悉的家乡入手,设置了几个小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置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同时,在讨论中还可以挖掘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丰富教学。 2、新课讲授 一、众多的河流 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我设计让学生在3.22图中找出长江、黄河、珠江和塔里木河这几条河流,判断河流河水最终流向哪里,从而认识什么是外流河、内流河,进而掌握外流区、内流区的概念。同时,可以借助中国主要山脉、季风区非季风区示意图,掌握内流区外流区的界线。 对于河流的水文特征,我借助对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图的分析,结合前面学习过的中国的一月气温分布、降水空间分布等示意图,认识外流河的共同水文特征和差异。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主要是借助对内流河分布地区自然环境的研究,认识内流河河水的来源,掌握内流河水文特征。同时又研究了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并通过对塔里木河文字材料的阅读,了解河流在利用过程中,应该怎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京杭运河是通过教材上设置的两个问题和补充的学习材料,来了解京杭运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的。 我国是一个湖泊众多的国家,但湖泊的分布、性质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湖泊对河流和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这部分教学中,我以学生的研究为主,认识我国外流湖、内流湖的分布,咸水湖、淡水湖的成因,及几个重要湖泊的分布情况,并在研究中了解湖泊的作用。 3、巩固练习 把知识的检验,融合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掌握知识。 4、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讲授的主要内容,并为下一节讲授长江做好铺垫。 说课稿 篇2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S和N的化合物中的《SO2的性质和用途》。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教学的观点: 展PPT-2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确定一个详细且针对性强的目标是上好每堂课的第一步。我是沿着这样的思路来确定目标的: 首先是分析课标要求:(PPT-3)课标要求教会学生了解SO2的性质及用途,认识到SO2与生活的联系。 然后分析教材设计:(PPT-4)1、本课题衔接Si、C12、H2SO4、HNO3部分,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通过介绍SO2的化学性质,能加深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认识; 3、教材对本课题的设计注重联系生活,旨在致少于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另,当前学生的情况是这样的:(ppt-5) 他们:已具备对物质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氧化还原的知识。 但缺乏:对知识挖掘的逻辑性和对知识理性而系统的认识。 故需要:老师引导他们学会提取信息,加工所学信息并归纳新知识的技能。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ppt-6) 知识与技能:了解、掌握SO2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与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学会化害为利的思想。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预设这样的教学方法:P-6-2。 一堂脉落清晰的课,一个严谨的宏观构想是必须的,我的教学框架分为三步:(PPT-7)最后实现情感的深化,让学生用之前所学辩论SO2对人类是“功大于过”、“过大于功”?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我的具体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走近SO2。 古希腊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砂、唤醒和鼓舞。”那么,如何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动机与好奇心呢?我觉得创设情境是最好的手段,因为将学习内容安排在情景化的真实活动中,能让其通过参与真实问题求解而唤醒其学习激情。 上这节课时,刚好在圣诞节前,为了迅速抓住学生的思想,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仪式来引入:“全体起立,拿出一只火柴,听口令,准备,划燃。”在点点星火烘托的节日气氛中,我问:“同学们闻到一股什么样的气味呢?”“有刺激性气味。”学生马上回答。“那这种刺激性气味的物质是什么呢?”我追问。学生对火柴的成份是了解的,有说S的,有说SO2的……这时我引导他们,气味来自于S+O2=SO2。从而让他们近距离的走近了SO2。(P-8) 我可以开始接下来的教学了。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SO2是一个什么形象呢?有说“酸雨——死神”,“空气污染”“漂白银耳”的,七嘴八舌,但有一点是明确的,SO2在学生的心里单纯地是一种“恶魔”气体,但实则并不是这样的,所以为了让孩子们真正认识它,也为了让它们有兴趣去挖掘它,我设置了一个“委屈孩子”的形象,带着孩子们去为它平反。(P-8) 我告诉他们:同学们,实际上SO2并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它就像一个“委屈的孩子”,想听听它自己是怎么想的吗?请听“委屈孩子”的告白,并提炼它的性质。 这时“委屈的孩子”已经完全在学生的思想里,开始了它的告白:圣诞,划火柴,引入SO2在你心目中的形象,SO2自己怎么想怎么想呢。 (P-8)视频。 通过这段告白,学生们提炼了SO2有如下性质(P-8)。我告诉他们,要为它平反,就要充分认识它。接下来,进行第二步:实验探究。因为物性是他们能直接感知的,但水溶性及化性却无法直接体会。故而我设计了三个环节:(P-9)。 每个环节均采取“回顾视频”→“启发”→“提问”→“学生小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 首先:问题一。(P-9)怎么证明SO2的水溶性呢?溶于水的SO2又是否能与水反应呢?学生很快想到了往集满SO2的软矿泉水瓶中加水,看瓶子是否变瘪?然后取其中溶液加石蕊,观察是否变红的方法,从而得出结论:SO2易溶于水旦溶于水后生成酸的结论。 问题二:让他们从生活中寻找答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SO2可做抗氧化剂。紧接着,我让学生设计实验快速证明SO2具有还原性。(P-11)视频中曾提到,SO2为什么能做葡萄酒的配料呢?设计一个问题让他们从生活中寻找答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SO2可做抗氧化剂。紧接着,我让学生设计实验快速证明SO2具有还原性。 有的学生选择了KMnO4,有的选择了Br2水,但结论都是一致的,加入SO2中的试剂颜色很快褪去,证明SO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问题三:展示书本,SO2作用于书本体现什么性质?带着前两个活动胜利的喜悦,学生已有了探索SO2漂白性的强烈欲望,故趁热打铁,我带着学生用品与红花进行了实验,从而启发学生认识到SO2是一种有利于HClO的暂时型漂白剂。(对比红、白花PPT)。 实验探究后,归纳、总结、落实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步:归纳、应用。我要求学生书写了SO2+H2O、NaOH、CaO、Br2水、O2反应的方程式,然后从性质分类的角度引导他们从两个方面分析:横向:不变价,漂白性,酸氧定性。纵向:变价,既具氧化性,又具还原性,但主要体现还原性。从而使学生在整理知识的问题上加立起了系统的思维模式。 活动二,让学生带着对“委屈孩子”的深入认识,了解不为人知的背后它默默地为人类的奉献(P-16、17)。 此时,我能感受到学生们的思想认识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对SO2的认识似乎想为“孩子”平反。从单纯的“恶魔”在向“天使”转变,但它们无疑是带着感性的,做为人格的唤醒和塑造者的我们,此时更应该做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理性地、辩让地看待一个问题。故而我大胆地设计了一个环节: 小组辩论:极端的话题SO2对人类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学生们经过激烈地辩论,得到了这样的结果:(PPT-18-视频)。 此时,学生的观点似乎都有道理,但是我们需要告诉学生,万物都是发展的和矛盾的。认识化学物质也一样,必须认识到它的两面性,有功的地方,我们大加利用,有过的地方,加以抑制,只要人类能够合理地控制SO2使用的对象和使用的剂量,它也是人类的朋友。 (插入视频。背景音乐→二重唱)。 说课稿 篇3一、说教材 《草原》这篇访问记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这里我向大家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让学生先边看录像边听诵,通过直观的画面再现场景,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蒙古人的热情好客之特点提供了直观的视听感受,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会美的意境,美的人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4运动渐变动画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什么是运动渐变动画; ②了解运动渐变动画的特点; ③通过学习制作一个位移渐变动画掌握运动渐变动画的一般制作方法; ④通过比较能明白运动渐变动画与形状渐变动画的区别; ⑤加强对图层的理解运用; 2、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并探寻解决办法;在观察、分析和交流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学会辨别,学会根据需要运用所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①理解什么是运动渐变动画; ②通过学习制作一个位移渐变动画掌握运动渐变动画的一般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①掌握运动渐变动画的一般制作方法 ②理解运动渐变动画是Flash动画制作中区别于形状渐变动画的另一种渐变方式。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播放前面学习过程中制作的动画作品。(形状渐变动画) 2、提问: ①这些作品在制作过程中运用到的渐变方式是什么?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接着提出什么是形状渐变动画? 3、小结学生的回答,形状渐变动画强调的是“形变”。转而让学生观察实例,即篮球简单的运动状态——滚动一段距离。 提问:篮球的形状发生变化了吗?说一说篮球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小结学生的回答,让动画对象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属于运动渐变动画。引入大课题——运动渐变动画,出示课题。 4、过渡语:运动渐变动画与形状渐变动画的制作方法类似,只需要做出起始关键帧与结束关键帧的内容,过渡帧的变化过程由FLASH自动完成。这节课就让我们用这种方法来制作小船从起点经过一段时间后到达终点的动画,也就是制作一个位移渐变动画,引入小课题——制作一个位移渐变动画,出示课题。实物演示并分析小船航行的过程。 (二)、尝试学习 1.请学生拿出手中的“导学卡”,先来自学课本做一做步骤1-3完成任务一。(提示: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在后面的空格里划上“√”) 2.请仔细阅读步骤4,有疑问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教师及时进行实物演示,并指名同学进行操作演示,同时强调步骤3中锁定图层的意义。)学生结合讲解演示完成步骤4。 3.自学步骤5-6并完成操作,适时提出“组合”图片的目的,让学生通过阅读“小博士”搞清它的意义。 4.自学课本步骤7并完成操作,测试影片,观看动画效果。 5.从第7步设置补间动画你知道形状渐变动画与运动渐变动画有什么区别吗? (三)、阶段评价 1.展示部分学生的成功作品,点评“尝试学习”过程中的存在的个别情况。 2.鼓励成功的同学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完善作品。 3.提出下一阶段任务。 (四)、巩固练习(此环节可视学生掌握情况机动) 1.请同学们参照课本64页“试试看”和“知识窗”进行操作练习,完成“运动的篮球”渐变动画。 2.巡视学生上机操作情况,重点指导不会的同学。 (五)、阶段点评 教师针对“运动的篮球”制作过程中的情况进行反馈和点评。 六、总结延伸 1.通过本节课学习你都有了哪些收获? 2.我们学习信息技术,不仅要学习技术,更应该学习怎样用电脑来为我们服务,学到更多的知识,丰富我们的生活。 说课稿 篇5教材分析 《轴对称图形再认识(二)》选自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第二课时。 对称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图案入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进而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教材是按照“欣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动手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已经接触一些简单对称知识。对称现象广泛蕴涵在大自然中,学习这部分的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几何初步知识、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发现少部分部分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强,空间想象能力也还不错,也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课堂发言受客观环境的干扰较大,不够大胆。这就需要老师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敢说愿说,大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大胆展示。 说教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在数学教学中,从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物体出发,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同时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这节课以画图为主,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通过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以及观察、比较、动手操作,有层次的练习,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借助方格纸,补全一个简短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在画图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方格纸,补全一个简短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找出所给图形关键点的对应点。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1.出示课件,观看图片,欣赏对称美。 2、淘气根据轴对称小房子的一半画出了整座房子,他画的对吗?见图1图2 谁来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二、自主探究 1.淘气画好的房子不对,那怎么改正? 自己先改,然后集体交流。 2.以虚线为对称轴,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教师引导:1)想象一下对称轴的过程,感知如何补全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找图形的关键点。学生自己先找,然后叫学生上台演示,并标字母。 3)回想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怎样找对称点。(数轴点距)。 4)学生自己找出对称点,然后上台演示。 5)连接对称点。 3.学生独立完成图形。 4.图形演示,明确画法。 找出关键点——数出轴点距——描画对应点——连接对应点 5.欣赏激趣,尝试制作。 小组合作,试着玩成活动三,并集体交流。 三、巩固提升 1.基础练习 1)P24 以虚线为对称轴,分别画出下面各点的对称点,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2)以虚线为对称轴,画出下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拓展练习(出示课件) 1)猜字游戏 2)照镜子 四、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安排 第24页 3.在下面的方格纸上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 4.看一看,想一想,如何把9变成6。 说课稿 篇6一、说教材及设计思路: 颜色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因为处处可见颜色的存在,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对于孩子也自然时时刻刻都接触着颜色,只是小班幼儿年龄段的孩子并不会有意识的去注意颜色,也就是对颜色的敏感度不强。这次活动是让孩子们在玩中体验、观察并识别颜色,发现颜色的变化,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周围事物的颜色的兴趣。 二、说目标和准备: 教学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于一个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阶段目标、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已有经验等,制定了2个教育目标: 1、 在游戏活动中感知颜色及其变化,体验发现的乐趣。 2、 愿意和同伴一起参与活动并能说说自己的发现。 在这两个目标中,包含了认知、能力及情感三个方面的内容。 为了使活动呈现一种趣味性、游戏性,我做了一下这些准备: 1、 红、黄、蓝三色颜料,抹布等; 2、 透明塑料瓶若干(内装少许水);配套的瓶盖若干(内有少许三色颜料); 说明:这些瓶子都是一种规格的饮料瓶,这主要是为了减少无关因素。 3、 红、黄、蓝三色的圆形即时贴 说明:这是为了让孩子方便回忆在变色之前的颜色,在铁的过程中,其中也融入了相应颜色配对的内容。 三、说教学方法: 《纲要》中指出"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为幼儿喜欢在游戏的情境中活动,所以在这次活动中我将"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这个游戏贯穿于整个活动中,孩子们一次次新奇的发现中感知了颜色及其变化,并激发了幼儿表达的欲望,孩子们在游戏中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活动。 四、说活动过程: 每一次学习活动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活动设计的很重要的体现和实现的过程。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把教学过程分为2 大部分: 1、 第一环节:变魔术 这一环节主要是一教师为主,以老师演示"魔术"来激发孩子们仔细观察的兴趣,并自然而然的引出主题。 2、第二环节:玩变魔术 这个环节中主要是以幼儿为主,基本上是幼儿自己观察、体验、感知为重点。 其中第一个小环节是让幼儿玩单一色,孩子们随即的取一个装水的瓶子,在第一次变的游戏中感知颜色从透明(无色)到变出颜色,并要求孩子们自己取相应颜色的即时贴贴在瓶子上。这一内容是让幼儿尝试颜色找相同进行配对,其次也为第二个小环节"双色变"埋下伏笔。在这个变的游戏中,我还融入了建大的儿歌,更增加了趣味性,从而增强了孩子们的参与性。 之后分享交流的小环节中,我融入了找相同和找不同的内容,对于小班幼儿来说,相对的找相同要简单一些,而找不同就有些难度和挑战了,放入这些元素是为了能让幼儿更好的识别颜色。 在接下来寻找秘密的环节中,我有意准备了一个没放颜料的瓶子,为的.是引起孩子们的探究兴趣,从而引导幼儿进一步的仔细观察。最终让他们发现原来秘密在盖子里,孩子们会感到非常惊奇与新鲜。 高潮部分就是在幼儿玩双色变的环节中,首先我让孩子们又找不同,这次是找不同颜色颜料的盖子,进行替换。这个游戏会出现有的孩子的水又变了,而有的孩子的水只是变深,而没有大的变化,这样就会引起孩子们的疑问,更激发了他们去探究。 在之后的交流中,刚才贴的即时贴就要发挥作用了,它可以提示幼儿之前是什么颜色,现在的颜色是否变了。这样就能使幼儿思路比较清晰,表达得更清楚。两种不同的颜色碰在一起会变成另一种颜色这一结论是孩子们自己通过有些得出的,是他们自己的发现。 五、说延伸活动: 孩子们对变色的兴趣非常浓,只让他们在短短的十几分钟里体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活动后需要一个延伸活动,比如在区角中提供材料,让孩子们继续去探索新的发现。 说课稿 篇7一、说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初步认识第四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书本99-101页、例1、例2和例3)包括:同分数分数的加法,同分数分数的减法,1减几分之几。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并理解算理。 难点: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说教法: 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讨论归纳,最后概括算理,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采用鼓励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有趣、有效、有益。 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应对,巧妙地取材,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借此展开教学。课堂里有认知的冲突、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参与热情十分高涨,思维状态自然活跃。没有强迫,不算热闹,一切看似简简单单,但学生却被深深地吸引,自主探究的行为主动而积极。充分体现教师以动态的、开放的、宽容的眼光来看待教学。 五、说学法: 通过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六、说设计意图: (一)、课前练习 教学中直接从主题图入手,进行几分之几里有几个几分之一和1与几分之几关系的复习,既巩固旧知又为新知做铺垫。 铺垫一:几分之几里有几个几分之一为抽象算理做铺垫; 铺垫二:1与几分之几的关系为例三1看做4个1/4即4/4做铺垫。 (二)、新课探究 1、同分母分数相加,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一是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良好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既培养了小组合作意识,也通过集体的智慧理清了算理。 2、同分母分数相减,通过动画直观的看出图意,放手让孩子们独立完成结果的计算和算理的掌握。让孩子们扮演的新知主人翁的角色,能够更好地提高孩子们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积极性。 3、1减几分之几,从算式意义入手,在理解了计算目的的基础上自主探究新知,让孩子们顺理成章的理解解题过程和计算算理,从而规范了书写的格式。 (三)、巩固练习 第一部分通过摘苹果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做题兴趣,从而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第二部分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也让孩子们通过新学到的知识解决、小知识课外知识的拓展。 七、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西瓜吗?(喜欢) 云云和朵朵也非常喜欢吃西瓜,妈妈就给他们买了又大又圆的大西瓜,(课件出示主题图),全家人要一起吃西瓜,你们说怎样分才比较公平(平均分),妈妈就采用了你们的方法,把西瓜品均分成了8块。 2、课前复习 (1)复习1和几分之几的关系 看着又大又红的西瓜,老师忍不住想吃一块,占西瓜的几分之几?(1/8); 动画演示分西瓜的情景,你还能找到 1/8吗?(找一个同学用手指指在哪); 你们能找到几个1/8?(8个); 八个1/8是几分之几?(8/8); 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1)。 (2)复习几分之几里有几个几分之一 那你想吃几块,占它的几分之几?(如:3/8); 那3/8里有几个1/8?(3个)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1、出示云云和朵朵吃西瓜的块数,询问所占几分之几。 2、那你能看着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 ①云云和朵朵一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②小明比妈妈少吃了多少? ③蛋糕还剩下多少? …… 3、选择第一个问题来解答 师:谁能说说怎样列式? [ 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一是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良好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小组合作 自主探索 1、教学分数加法(例1) 小组合作讨论: 2/8+1/8等于多少? 你们是怎么想的? 汇报交流,思路可能有: a、云云吃了两块,朵朵吃了一块,一共吃了三块,占整个西瓜的3/8; b、2/8是2个1/8,2个1/8加1个1/8是3个1/8,也就是3/8。 然后出示主题图,为了让孩子获得正确的印象,然后集体巩固算理。(填空) [第一种思路停留在直观感知层面,第二种思路是根据分数的意义从抽象的加法关系进行分析的。显然,我们不能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直观感知的层面,如何让用第一种方法思考问题的学生实现向第二种方法的飞跃呢?一是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二是要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比较,不要急于在此时的教学中就把学生的思路统一起来,可以在后面的练习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借鉴。] 相应习题巩固: (1)看图计算 (2)直接说答案 2、教学分数减法(例2): 动画演示5/6中拿走2/6的情景,教师讲解图意,让孩子们列式, 设问:你知道答案吗是多少? 那你是怎么想的? 一个同学示范的说说,同桌交流 a、从5份中拿走了2份还剩3份,也就是3/6 b、5个1/6减掉2个1/6还剩3个1/6,也就是3/6 相应的习题: 看谁做的有对又快(直接说答案) 3、教学例3:1减几分之几 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在理解了算式意义的基础上应该放手让孩子们讨论得到解题过程和思路,从而理解算理。 (1)引导学生理解算示的意义: a、老师要从这一个圆中去掉他的1/4,那你能先找到他的1/4吗?让一个孩子动手折纸(圆形),说说怎样找到1/4的; b、看来要想从一个圆中去掉他的1/4应该先将圆平均分成4份,那这个圆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4/4); c、那你会计算1-1/4吗?同桌讨论,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 (2) 1-4/5 提问:那这个算式中1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谁能说说解题过程 巩固练习: 1-2/6,1-7/9让学生动手写到练习本上,找两个孩子汇报 [ 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1在不同的算式中表示的分数不同,意义亦不同。] (四)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帮农民摘苹果 对于说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2、生活中的分数计算 巧克力题(课本101页3题) 果汁题(102页4题) (五)小知识 关于分数计算的起源 八、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 说课稿 篇8说教材 “分数乘分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第三单元第45-46页的例4、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第1-5题。 这部分内容先教学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再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把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推及分数与整数相乘,帮助学生形成对分数乘法相对完整的认识。例4先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初步理解1/2的1/2、1/2的3/4含义;再让学生联系示意图所显示的结果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算出两个分数相乘的积,建立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初步猜想。例5让学生验证猜想,在操作探究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启发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结果。然后组织学生观察例4、例5中几道题目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比较分析,归纳出分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其后,通过填空形式启发学生用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计算整数与分数相乘,把计算方法推及分数与整数相乘,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最后,教材举例介绍了计算分数乘法时更为简单的一种约分方法,简化计算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初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说教法 教学过程中,先复习口算,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作好铺垫。新课的展开关于课的一开始是否要创设情境,在生活中很难找到原型,要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并不容易。于是我采用刷墙的情境对例4进行改变,让学生的思考能有个基础,在探究中更好的理解了分数乘分数的算法和算理,从中也使我们体会到情境创设的重要性。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中,结合直观图,逐步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涂色部分是整个图的几分之几?画斜线部分是涂色部分的几分之几?画斜线部分又是整个图的几分之几?在不断的追问、交流中形成完善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获得独特体验,同时建立了初步的计算方法的猜想。 说学法 计算方法的得出是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观察比较、概括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后得出的,教师在活动中适时引导,学生则主动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然后完成“试一试”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核对时说一说怎样想的?明确: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算出结果。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提供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再加以介绍点拨,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由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识,最希望得到应用。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练一练”、“改错”“比一比”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新知,并学会反思,养成检验的好习惯。课堂总结时,必要的学习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提升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 《分数乘分数》是在学习了分数整数、整数乘分数,理解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后进行学习的。分数乘法在掌握了法则以后,计算并不复杂,因此在本节课中力图体现“让学生自己提出、验证计算方法,培养探究问题能力,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总体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以“分数乘分数”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教学大纲上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研究,推导“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进行展示交流。呈现多样化的算法,能较好地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研究的乐趣,即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方法的现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与价值观。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