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 |
范文 |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案的具体内容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点) 七、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 八、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九、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十、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一、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十二、教学反思(教者对该堂课教后的感受及学生的收获、改进方法) 二、初中语文教案设计(精选14篇)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教案设计(精选1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 1、撇开思维方式。把握文章的巧妙与曲折。 2、各种形式的阅读,感觉文章语言的诗意美。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的主题. 4、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难点: 阅读课文,了解为什么以“梨花”为标题。 教学活动设计: 一、课堂导入: (课前播放轻音乐,播放梨花图片) 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例如我们今天走进的课文,不仅有美丽的文章还有梨花林、美丽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贵的中国品质。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的《驿路梨花》。 二、正课: (一)曲折的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我”第一人称来概括整个故事。 结合课前预习快速进行。 2、把握叙事角度,试图总结整个故事。 例如: (1)我是一家草屋,十多年前,是一群解放军叔叔砍树种草,方便过路人避风挡雨,搬到山上捡梨… (2)教师点拨:叙述顺序的特点和差异。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主人是谁? (1)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构思巧妙的写作方法。 (二)赏析品味 1、圈点勾画好词和好句,这些词和好句子最能触动心弦,标记它们或写出你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的提示:它可以从用词、写作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得到欣赏。 (1)同桌交流 (2)小组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 教师适当点拨:这篇文章里的语言具有诗的意境,处处如诗如画 2、升值而读,读,读,读出诗歌的美丽感受。 (1)指名学生读; (2)教师配音范读; (3)生配音读。 (三)写作背景 1、简要介绍学生对作者的理解。 学生在课前结合课文并联系作者的共同知识。 2、教师补充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 展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理解彭荆风的作品。 彭荆风由于家境贫寒,只读了两年初中,成为学徒、校对员、记者、副编、文学团体“木叶文艺俱乐部”。他经历了很多苦难,但他坚信自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xx”中入狱7年。“梨花”是他出狱后的第一部作品。在经历了这么多艰难困苦之后,他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没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与美。正如他自己所写的:在经历了普通百姓难以忍受的折磨之后,当我真诚地面对云南边疆的纯朴的少数民族,呼唤美好的未来时,我不禁表达了我对过去的想法!我只想发现和传播生命的美,这就是为什么我写的梨花。 3、学生联系课文再谈对作者和文章中一系列人物所彰显的传统美德。 (四)思考理解 1、思考“梨花”的梨花的含义,体会梨花精神。 2、明确“驿路梨花”做题目的妙处。 3、读写结合,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种花,它有着怎样的象征含义。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2一、教学目标 1、熟练认写"瀑布""迸溅"等十个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通过朗读,把握紫藤萝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3、学习紫藤萝和作者身上乐观、顽强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紫藤萝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提问学生导入:同学们,看一下这几张紫藤萝的瀑布,你们从中看到些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呢?你说看到了淡紫色的紫藤萝很茂盛,一簇紧挨着一簇,你说这一串一串的紫藤萝就像垂下来的幕布一样。嗯,同学们描述得很准确,也很有想象力,是啊,这一串串紫藤萝就像流动的瀑布一样,所以作家宗璞才把它称作是"紫藤萝瀑布",同学们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看看她笔下的紫藤萝又是什么样子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全文,圈点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与同桌分工合作,查字典解决,稍后全班进行分享交流。 明确: "挑逗"一词中的"挑"读tiǎo,意为"逗引""招惹",读tiǎo的还有"挑衅""挑眉""高挑"。 仙露琼浆:又称玉露琼浆、琼浆玉液,意为用美玉制成的浆液,中国古代神话中认为饮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另外注意"浆"的字形和读音,读jiāng,注意与"桨"(jiǎng)的区分。 2、读完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你喜不喜欢作者笔下的紫藤萝,它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师生问答/自由发言) 明确:茂盛、淡紫色、淡淡的芳香。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请同学自由分享自己喜欢的描写紫藤萝的句子(2-3句为代表),谈感受,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总结。 明确: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前一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的繁茂、壮大,这里请同学再次观看紫藤萝照片;后一句运用拟人和排比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这里运用朗读教学,指点学生朗读)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运用通感的修辞,把紫藤萝的香气说成是淡紫色的,花香也有了颜色,突出了其香气的梦幻,也为下文"我"陷入回忆和沉思埋下伏笔,这里运用朗读教学,指点学生朗读) 学生再次朗读同学们分享的这些句子,加深对词句的理解。 2、是的,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茂盛的紫藤萝,不禁回忆起了十年前家门口的一株紫藤萝,这株紫藤萝又是什么样的呢?(师生问答) 明确:"稀落""伶仃"。 同样是紫藤萝,为什么十年前的那株就是稀落的呢?作者为什么说花和生活腐化有关系呢?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一下文章的写作时间,推算一下十年前是什么时候。(师生问答) 明确:十年前也就是1972年(正处xx时期)。 教师给同学补充xx时期的历史时代背景和作者背景(出示多媒体资料)。 明确:xx时期,如果一个人穿着打扮很怪异或者作家不从事体力劳动,经常侍弄一些花花草草就容易被人批判是"小资产阶级"趣味,不符合无产阶级朴素的作风,就要进行批斗,所以作者在这里说花和生活腐化有关系;1982年,当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她的弟弟正身患绝症。 3、学生结合上面的资料,小组交流讨论5分钟,思考作者在回忆紫藤萝花的时候还想到了什么?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明确:在回忆花的时候也是在回忆自己十年前的往事,自己一家也曾像紫藤萝一样,饱受摧残。感悟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4、那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学生结合阅读经验和自身经历自由发言,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作者写了十年前紫藤萝的稀落,又写了现在紫藤萝的茂盛,在写花的经历的同时,作者也看到了人的境遇,十年前一家人饱受摧残,而_过后,人也慢慢从中恢复了过来,因此,不幸终究是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却是无止境的,无论经历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这也是作者从紫藤萝身上获得的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花一世界,花的生命何曾不折射出了人的生命呢?由物及人,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什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上一单元刚学的《爱莲说》。(联系前后知识,师生问答) 明确:托物言志。 (四)拓展延伸 1、作者在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同学们现在知道是为什么了吗?(师生问答) 明确:被紫藤萝的美丽和茂盛吸引、震惊到了。 2、作者在结尾说"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作者为什么加快了脚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作者从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中获得了启发,获得了力量,觉得人要珍惜生命,勇敢活下去,所以就加快了脚步。感受到人作为万物之灵长,不管遭遇了什么,都应始终热爱生命,积极向上,就像紫藤萝花一样。 最后,学生带着情感再次自由朗读全文。 (五)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紫藤萝瀑布》,正如我们最开始看的紫藤萝图片,紫藤萝那么茂盛、绵密、层层叠叠,有着淡紫色的颜色、淡紫色的芳香,而作者看到它也不禁回想起了十年前的紫藤萝,想到了自己这十年的遭遇,最终超脱出来,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和可贵,人和花一样,不管经历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 作业:相信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对生命也有了新的感悟,课下写一段你对生命的感悟,可借鉴这篇文章的写法,从一些草木入手,300字左右,下节课进行交流。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3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长到。草色入带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陶后鲜有闻:鲜:少。(xiǎn)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4教学目标: 1、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文章论证严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3、本文语言流畅而又凝练,指导学生进行感悟、积累及训练。可通过句子仿写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4、“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学习略读的方法。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2、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教学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1、积累字词音形义,课堂展示。 2、查找关于梁启超的资料。 3、查找议论文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畅所欲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先说说自己的最苦与最乐吧!(学生发言) 同学们,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平常百姓也有深刻的思考,哲人志士更有不少精彩的论述。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此文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令人回味无穷。(ppt显示课题) 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四个环节的学习。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ppt显示) 出示任务:读准发音,解释词意,补充作者资料,朗诵《少年中国说》,第一组派代表完成。 1、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有《饮冰室合集》。 2、读准字音。 达(dá)观 安分(fèn) 恩惠(huì) 赔(péi)礼 纵(zòng)然 契(qì)约 循(xún)环 悲天悯(mǐn)人 3、理解词义。 契约:契约,最初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契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三、深刻的立意之美:(ppt显示) (一)自由速读,整体感知: 出示任务: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论述了什么? 讨论明确:三个部分,第二组学生代表论述:(ppt显示)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反馈指导:本文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同时告诉人们,人应当勇于担负责任,而不应该逃避责任。 (二)用心品读,筛选观点: 出示任务:作者在文章中提出许多有关最苦与最乐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或找出相应的事实对这些观点进行证明。(依照三部分论证的逐层展开,筛选并概括带有作者看法观点的句子。) 1、第二小组学生展示有关议论文基本知识:(ppt显示)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轮、结论 2、探讨交流,反馈结果(全文观点性的句子): ⑴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⑵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⑶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⑷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⑸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⑹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⑺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⑻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⑼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请学生边筛选边在书上圈点勾画) 3、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梳理论证逻辑:(ppt显示) “人生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引论) “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本论)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结论) 4、小结思想内容,领会立意之美: 出示任务: ⑴学生发言:畅谈拥有责任感和责任感缺失的种种表现。 ⑵发散思维活动:仿句“责任是灯下完成作业的坚持” 学生答案:责任是在教室打扫卫生的坚守。 责任是为父母主动做事的孝心 责任是学业上创造佳绩的心愿 ⑶反馈总结: 《最苦与最乐》的文化品位首先表现在文章的价值取向。作者提出的快乐和幸福是“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高尚、深刻、朴实、永恒,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对亲人、对朋友、对别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 一个世纪过去了,在当今的时代,作者的思想,他所倡导的责任感,并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意义,反而愈益显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请同学们齐声诵读:(ppt显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节选自《少年中国说》 (情感道德价值观的目标:通过朗诵,激发起学生昂扬少年情怀,增添一份神圣的责任感。) 第二课时: 导入:前面我们通过对论题和论点的探究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及深刻主题,现在我们就从论据和论证方法出发,来探讨本文的论证过程。 一、严密的论证之美(ppt显示) (一)用心研读,感受文气 出示任务:在议论文中,论据是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是作者确立观点的理由,是议论的基础。那么论据可分为那几类?同样,一篇好的议论文需要恰当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⑴学生交流,第三组展示准备的资料:(ppt显示)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反馈指导:意在使学生能分辨文中不同的论据类型,明晰常见的论证方法。 ⑵第三组学生展示: 譬如我们论英雄的时候会举到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例子,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的实例就叫事实论据。除了事例外,很多议论文中往往会插入很多名人名言,科学理论等,一方面使文章显得有内涵,而另一方面也能支持作者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类引用的理论在议论文中就叫理论论据。 一顿佳肴需要有好的烹饪技术,一件漂亮衣服需要有精湛的缝纫工艺,同样,一篇好的议论文需要恰当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 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联系理论论据)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联系事实论据) 对比论证: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⑶出示任务:请学生搜索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及论据类型。 学生反馈: 道理论证:引用古语、俗语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论证。(论据类型为道理论据) 举例论证:举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等例子论证。(论据类型为事实论据) 对比论证:最苦之事与最乐之事进行对比论证。(论据类型为道理论据) 教师小结:正是因为精心选择的论据和流转自如又充满书卷气的论述,使文章极具说服力。 (二)返观全文,把握文脉: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再次梳理全文的论述思维,讨论明确。(ppt显示) “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从苦中的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反馈总结: 文章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这里“最苦与最乐”的所指“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或对立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境界,这种辩证思维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论点包含了两个分论点,作者先论证“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再来论证“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对于负责任的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所见的,这里主要渗透大量举例论证,易于被读者所理解接受。然后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归纳出“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课文后半部分论证“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时,则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作者只增加“从苦中的来的乐才算真乐”这一论据,便水到渠成。 至此,两个分论点已经证明,文章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知道,一些读者的思想上还有一个结没有解开:既然负责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负责任不就没有痛苦了吗?于是作者设立了第三个分论点:“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其正面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其反面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有力。 梁启超先生此文严密的论证之美令人叹服! 二、精彩的语言之美(ppt显示) (一)再次研读三分钟,感受文章语言特点。 出示任务: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不同句式和修辞使用有什么好处? 反馈指导: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引用等。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第四组学生展示: ⑴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设问句 ⑵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反问句 ⑶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感叹句 ⑷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被动句 ⑸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否定句 ⑹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排比 ⑺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引用 ⑻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引用 学生讨论明确: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的变化,修辞方法的多样,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流畅之感。 (二)再次品读精彩语段,进一步体会“语言平易亲切,如话家常”的特点。 出示任务: ⑴“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感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⑵“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除以上的举例外,还可让学生自己找精彩的语句加以分析。) 反馈总结:本文的语言庄重不失灵动、流畅却不冗杂,平易亲切,如话家常,具有精彩的语言之美。这与作者的远见卓识,深厚学养,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是分不开的。 (三)链接名文,再次感受梁任公语言之精彩。(ppt显示)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反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节选自《敬业与乐业》 小结:庄重之心,恳切之意,亲切之态跃然纸上。梁启超先生用浅显流畅的文字阐述深刻道理,常带情感,极具感染力的语言风格不得不令人叹服! 三、能力迁移: (一)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然后进行小组交流。(ppt显示) ⑴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躬耕陇亩的陶渊明 ⑵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 举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⑶曾子:任重而道远 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 ⑷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字义: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 举例:桃园三结义一诺千金 ⑸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快乐。 举例:大禹治水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 (二)学生交谈,发表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四、小结 在人生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厌弃痛苦,但他们本是一对孪生,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学习知识亦是如此,为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呕心沥血,因那令人头痛的作文煞费苦心。这些表面上看确实辛苦,然而在你超越自我之后,尽到责任之时,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中心论点: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分论点一:痛苦——负责任(自己、家庭、社会、国家) 分论点二:快乐——尽责任(处处尽责,时时尽责) 结论:人生当勇于负责,不应逃避。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5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2、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2、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课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作者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他叫贾平凹,凹这个字在普通话里念ao,如凹凸不平,但在北方方言和这位作家的名字里念wa。来,一齐读他的名字。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太阳路》。今天再来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我的小桃树。 二、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伫(zhù) 孱(càn) 嵬(wéi) 懊丧(ào) 执着(zhuó) 矜持(jīn) 猥(wéi)琐 (1)伫立:长久地站立。 (2)生灵:生命。 (3)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4)矜持:拘谨,拘束。 (5)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三步。 (6)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7)楚楚:较弱柔美。 (8)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9)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10)灼灼:形容明亮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桃花繁盛明丽的样子。 (二)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三)背景介绍 1976年,为期十年的_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_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正成长的真实历程。文章最后小桃树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蕾,岂止是“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 三、整体感悟 1、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课文是按这个顺序叙述的吗?谁能按照课文的顺序来叙述? 2、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再来看看,你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 3、“学贵有疑”,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这是你们认真思考的结果。有人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重要。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和小桃树密切相关,那我们先来弄明白这是一棵怎样的桃树?从这个问题入手,再来逐步解决其他几个问题。 四、合作探究 1、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梦是什么? 答:课文中作者6次提到自己的梦,较明确的有两处:一是孩提时代埋桃核,“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二是到城里上学前夕,桃树两尺来高的时候,那“梦是绿色的”。通读全文之后不难看出,作者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意在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来表达自己所寄寓的深刻含意。 早在孩提时代,作者便对美好的未来有了朦胧的向往,因此埋下桃核,希冀“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进城上学以后,作者更是“血气方刚,常要以济于下的人物”(贾平凹《夜籁》)。这个梦自然是绿色的,因为绿色象征希望和生机,简言之便是“奋斗”,并且“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这便是作者的梦。 虽然走上社会以后,作者的际遇曾遭受到类似桃树那般的风和雨,那“再不消沉,再不疲软,再不胆怯”(贾平凹《游了一回龙门》),雨中仍“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作者的梦是顽强的,恰如作者的性格。 2、文中说:“可怜的小桃树!”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寄寓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答: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五、总结全文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小桃树是坚强的,在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红的,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闪着时隐时现的光。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不是吗?梦想不管多么深邃在内心,不管多么遥远在将来,只要有一朵花苞,就有开放的时候。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6教学目标 ①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组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科学探索精神。 ②学习欣赏神话传说。 ③培养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 ④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活动重点 ①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②口语表达。 ③想像写作训练。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①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组成合作小组,并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及活动内容给小组命名。 ②围绕活动内容广泛搜集资料,上网查询资料,整理资料。 ③每组准备一个档案袋。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可从放映《星球大战》影片片段导人活动,唤起学生对未来世界的遐想,对人类起源的思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及科学探索热情。 二、故事大王比赛 ①每组每人搜集一种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在小组内互讲故事。 ②每组选出一名讲故事的代表,参加班级故事大王比赛。 ③比赛将评出一、二、三等奖。 ④小组将部分参赛的神话故事进行搜集整理、汇编成册。 三、自由辩论会 ①搜集查找关于“人类起源新说”的资料。 ②从中选定一种说法,并围绕这一说法继续查找相关资料。 ③让小组成员熟悉资料内容,为参加班级自由辩论会做好准备。 ④辩论形势灵活,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展开辩论。每一小组可在比赛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根据资料证明自己观点的成立,同时还可以反驳其他的小组的观点。 a、以小组合作情况、发言情况及准备资料的多寡评出一、二、三等奖。 b、比赛后与其他小组交流资料,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并汇编成册。 四、给未来人画像 ①每组设计一幅未来人像,可以用电脑制作,也可以手工制作。 ②每幅画要做简要说明,说明主要包括: (1)外形设计理念; (2)服饰搭配理念; (3)人体结构的变化:如皮肤、肌肉、骨骼会有哪些改变…… ③画像要求100cm×80cm,将画像悬挂在教室墙壁上,每组派代表到画像前阐述本组的创作理念。 ④根据画像制作的精美程度,设计是否有创意、说明内容是否充分,评出一、二、三等奖。 ⑤每人以“未来世界”为题,写一篇想像作文。 五、成果展览 ①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作评委会成员,组成评委组。 ②每小组将本次活动编辑的册子、资料、获奖奖状整理好,布置一个有特色的展区。 ③每小组派2名代表站在自己的展区前,回答评委组提出的问题,并为本组展区设计·作简要的解说。 ④由评委组给各个展区做出评定,评出一、二、三等奖。 活动评价 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根据小组在各个活动中的获奖情况,评出最佳合作奖、最佳口语交际能力奖、最佳表现奖、最佳创意奖等一系列奖项。 活动小结 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了解了关于人类起源的发展过程,感受了古人丰富的想像力及神话传说的魅力,培养了学生自主组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科学探索精神,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较好的确培养和提高。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7一、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要求读懂课文,了解贾里的三次挫败和成功; 2、文章生活气息浓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懂得,只有深入生活,注重生活积累,才能写出鲜活的好文章来; 3、帮助学生理解,要想成就一番伟大事业,都是小事开始做起的; 4、通过理解课文,结合自己平时观察,仿写一个片段《男(女)X》,注意写出人的个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巧妙地安排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个性化,以及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语言; 2、理解文章的主旨,弄清挫败和成功的原因。 三、课前准备: 1、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对不熟悉的词语加以理解;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的梗概。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昨天都认真地预习了课文,大家说说看《伟人的细胞》作品中的主人翁是谁? (二)简介作者; (三)检查预习: 1、你预习了哪些生字词?是怎么弄懂它的?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2、如果有个人问你:“《伟人的细胞》讲的是什么?你会怎样回答? (1)要求同桌两个人说一遍; (2)指名几位同学在班级交流一下故事内容。交流后并作出评价。 (四)阅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1、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同学默读课文,默读后思考: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8【教学目标】 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的能力,以及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树立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xx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杨利伟、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资料,结合“思考探究”自学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人们时刻想着遨游太空,也因此产生了如“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xxx年10月15日,xx人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这次载人太空飞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xx的高度凝聚,是xx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许多人都羡慕航天员成功的那一刻的荣耀,却不知道航天员背后的惊险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太空一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展示自我,夯实基础 1、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负荷(hè)载人(zài)屏息凝神(bng)无虞(yú) 炽热(chì)弧度(hú)轮廓(kuò)俯瞰(kàn) 模拟(mó)遨游(áo)稠密(chóu)烧灼(zhuó) 千钧重负(jn)(fù)舷窗(xián)赫兹(hèz)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无虞:不用忧虑。 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炽热:温度极高,极热;感情和情绪热烈。 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味。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四、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一:学会浏览,把握主要内容 同学们,xx虽然x幅较长,但易读好懂,浏览后即可把握主要内容,xx每个小节都有小标题,提示了本节的内容,可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抓住每一节的重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快速浏览全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点拨: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第一部分: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我看到了什么——第二部分: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神秘的敲击声——第三部分: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第四部分: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 2、xx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点拨:xx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 3、以“我感受到……”的句式,表达阅读这x文章后的感受。 示例: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坚定的意志。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献身的`xx。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对亲人的无限深情。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之情。 我感受到祖国的富强与伟大。 我感受到太空一日的紧张和惊险。 活动二:理解意外情况,感受英雄形象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填写下面表格。 意外情况心理活动或举动 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非常痛苦,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靠意志克服,眼睛闭着猛想,最终得以适应。 第三次意外出现神秘的敲击声。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第五次意外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2、通过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候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点拨: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沉着、稳重、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xx和拼搏勇气。 3、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的表现,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点拨:正是这种xx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xx载人航天xx,将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xx财富。我们应该有这种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勇气和决心。 活动三:品析语句,体会严谨科学态度 同学们,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点拨: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嘱咐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 (7)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球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准确地记录时间、高度,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xx: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这样。 活动四:赏析关键语句,理解表达的情x 同学们,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请大家结合课文赏析下面语句,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情x。原创作品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点拨: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从语言描写中让人x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点拨: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点拨: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喜不自禁,悬在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地。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活动五: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吗? 点拨:杨利伟是xx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圆满完成了xx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充满不可预料的各种危险和意外情况之下,杨利伟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具有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xx和拼搏勇气,所以被称为“航天英雄”。 2、是否只有为国捐躯者才能成为英雄? 点拨:不是的。杨利伟在xx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中,遇到许多突发事件,危难考验不时出现,如果没有大无畏的xx,没有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意识,是不可能临危不惧、坚持到底的。所以凡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并为此奉献xx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我们都应该把他们当作英雄。 3、假如杨利伟到我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 点拨: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认为要上太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在登上太空后有什么x想?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还想不想再次进入太空? …… 五、课堂xx 同学们,从这x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x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看见了许多太空奇景,也遇到了很多危险,经历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有无数科学家、航天员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对科学的热爱,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航天奇迹。希望我们向他们学习,将来为祖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而建功立业。 六、布置作业 1、品读课文,摘抄并赏析令人x动的句子。 2、课下阅读《天地九重》整本书,班上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 【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 杨利伟 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 英雄气概科学态度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9一、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2、了解文章由总写到分写(具体描绘)的思路。 3、掌握本文语言的独特魅力,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重点 体会前两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想象丰富、构思精巧、语言凝练等特点。 四、授课方法 自主预习阅读感知讨论归纳练习巩固。 五、学法指导 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 六、教学过程 (一)理清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意思。 第1小节,总写。 第2—3小节,写夏天的;第4小节写夏天的。 第5小节,表达。 (二)深入探讨课文。 1、请你说说,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 比如:我从那“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看到一个热烈的夏天,植物蓬勃生长。 2、文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请你说说,作者用夏天作物生长与春天里的作物生长情况比较目的何在?又用“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进行对比有何作用? 3、第4段中“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一句里连用四个“快”字,在表达上是否重复?请作简要分析。 4、农民在夏季收割时非常辛苦,要早起晚睡,可他们半夜醒来为什么要去“听听窗纸,看看窗外”? 【释疑助学】 1、高骈的《山亭夏日》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2、本文的作者仅仅是赞美夏天吗? (三)总结全文 1、文章抓住了夏天热烈、紧张、急促的特点,描绘了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他对夏天的和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也体现了他对的向往。 2、文章善于抓住写景,善于运用、的方法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教学反思 教学《夏》这一课的时候,我由高骈的《山亭夏日》导入后,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夏的感情态度,找出直接表达这一感情的语句;找出直接揭示夏的特征的语句。学生在诵读后,探讨这两个问题,很快就抓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描写对象的对征,收到了提纲挈领之效。 在研读第二节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节划出描写的景物,并区分哪些是夏季的景物,哪些不是夏季的景物,是哪个季节的景物,说说为什么写另一个季节的景物。学生很快抓住了用对比描写手法突出夏季热烈的写法,很轻松的化解难点。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圈出能体现热烈气氛的动词,难度小,而且能进一步熟悉文本。然后,挑选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句反复诵读,试从修辞、人的感觉角度、用词等角度体会文句的准确生动,学生兴趣盎然,既轻松,又有实效。有不少学生的发言很新颖,如有学生说以前读的比喻都是把某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比喻却用水由冷到沸腾的过程来比喻由春到夏的过程,非常贴切,而且“沸腾”还突出了夏“热烈”的特征,这正是这一节的主要意思。说得多好! 在教学第三节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生命交替”。通过仔细赏析第五、第六两句话,通过抓住“麦子刚刚割过”体会“收获之已有”;通过品读写棉苗、高粱、玉米和瓜秧的句子,和“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理解“生命交替的旺季”,避免抽象的讲解。 另外,我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黄金季节”中的“黄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的“冲刺”,体会“炎热”与“热烈”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体会词语的语境意义的解题技巧,既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又适应考试的要求。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10【教学目的】 1、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学会景物描 3、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用“柔和”、“静寂”造句。有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教时: 1、出示课题: 《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记叙文?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章? 3、先看看课后练习一,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划出有关写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 4、(放幻灯①)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月夜 5、(放幻灯②)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星天 6、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词用得最妙? 板书:爱但也爱 7、朗读总起句 8、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 板书:(从前)家乡庭院 (三年前)南京菜园 (如今)海上舱面 9、学习第一段: (1)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的?(用……点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 (2)(放幻灯②)“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 (3)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切。 板书:亲切 10、学习第二段: (1)三年前(1924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点出有关的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像 (2)(放幻灯③)“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 (3)“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虽然身处黑暗的旧社会,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他向往光明,追求光明,望着星天就感到光明处处都存在。这时,他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5)表情朗读“……虽然……然而……”句中不用“然而”,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 (6)这段中还有哪一句表达了作者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7)“好像同朋友在促膝谈心一样”,你想一下,他们可能在谈些什么? (8)小结:这时,作者觉得星天更加亲切 板书:更亲切 11、如今(1927年)在海上看星天感受又如何呢?你能自学领会吗?先回忆一下老师是怎样教你们学习第一、二段的?你打算怎样自学第三段? 第二教时: (一)要点:自学第三段,汇报、总结全文。 (二)过程: (1)(幻灯④)——听朗读。经过充分的自学、讨论,说说如今在海上看星天,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儿的?感受又如何? (2)提出在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 (3)对同学提出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一段写得好吗?哪些地方写得好,谈谈自己的体会(结合课后练习2、3、4题加以解决)。 (4)这时作者巴金陶醉了。(板书:陶醉)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背下来。 (5)看着板书,同桌互说。无论是“从前”、“三年前”,还是“如今”,作者看星空都表达了自己的一种什么感情?而这种感受又是如何加深的? (6)小结:作者流露出对星天的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一层比一层深:爱着(亲切)→交朋友(更亲切)→老朋友(陶醉了)。在作者笔下的星天,带有母亲般的温柔和亲切,作者爱月夜,爱星天,归根结底是爱大自然。 (7)你能划出本文的中心句吗? (8)小组讨论:这节课自己学到什么? (9)汇报、小结。 《繁星》知识点 一、多音字 觉jué(觉得)jiào(睡觉) 数shù(无数)shǔ(数不清) 二、近义词 静寂—安静梦幻—梦境微小—细小 三、反义词 模糊一清楚静寂—嘈杂 密密麻麻—稀稀疏疏 摇摇欲坠一稳稳当当 四、理解词语 繁星:多而密的星星。 纳凉:乘凉。 静寂:没有声音;很静。 群星密布: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摆布着,形容事物很多。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形容有时明亮,有时昏暗。 梦幻:如梦的幻境;梦境。 五、词语搭配 (密密麻麻)的星星(静寂)的夜(星群密布)的蓝天 六、词语扩展 AABC式词语:摇摇欲坠滔滔不绝井井有条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侃侃而谈津津乐道 ABAC式词语:半明半昧自言自语不紧不慢若隐若现绘声绘色不折不扣患得患失 七、句子解析 1.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这句话将“我”眼睛模糊时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作“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有一种朦胧的美、梦幻的美。 2.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幻觉的角度写出了海上柔美、静谧和奇妙,营造出童话般的意境,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美感,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3.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这样写,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命笔含情,追求意境,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得其情,产生无穷的遐想。 八、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时间顺序。“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 3.为什么三次看星空情况和感受会不同? 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九、课文主题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表达了“我”对繁星和大自然的热爱、对光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繁星》教学反思 《繁星》是巴金先生的一篇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热爱星天的思想感情。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整体感知,运用对比,理清结构 上课伊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照片及作品等,很好地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在了解了本课的一些背景知识后,我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小节,写了作者几次看繁星?而后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在写这三处的星天时,三小节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都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利用表格理清课文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品味语言,理解感悟,注重朗读 本文语言优美,因而在教学中,我从朗读着手:1.找出文中你觉得写的最美的句子,读出感情。2.揣摩语言并交流:这句话美在何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3.通过对语句的揣摩,进行比较阅读,明确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作用,找出文中运用这些修辞的语句,加以品味。让学生深刻理会这些拟人句、比喻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而并不是简单的理解分析。 三、积累运用,进行仿写。 小练笔: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渐渐地……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这样的句式写一段面对碧海蓝天,你产生的联想和想像,字数在50字左右。 回过头来看整堂课教学,自己感觉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整堂课的教学出现了前紧后松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自己是新教师生怕教学时间不够,所以在前面的课文分析时,留给学生读中品味的时间不足,以至于对文本的把握欠缺。 在两个班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通常都是后上课的班级的教学效果比较好,这可能是新教师对教材以及教学过程不够熟悉的原因。另外,在设计教学时,我总是生怕遗漏知识点,所以每次上课都会把许多的内容放到一节课中讲。这就导致了我的课像是在走马观花一样,只是填鸭式的讲授。这样短短45分钟,学生是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学懂学透的。因此,我觉得每节课可以挑选一到两个知识点作为重点讲解,要舍得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自主思考学习。 也许缺憾本身就是美的,这里的缺憾是为了弥补下次的完美。这次的语文组内研究课,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需要有扎实厚重的文学功底,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要认真地钻研教材,剖析文本,广泛阅读;同时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11教学目标: 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课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与置身于社会底层,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为宰相,生活是安逸的。不同的主人公,同样是面对春色,同样是登高饮酒,晏殊抒发的情怀会与柳永有什么不同呢? 二、品读语言理解内容 1、朗读这首词,说一说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疏通这首词的大意 2、圈划这首词中作者所见的景物,说说随着所见景物的不同,诗人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体会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落花”“归燕”分别象征什么? “去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 “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 “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 “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 4、品读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两个词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诗人面对“花落去”“燕归来”的眼前之景,悟到了什么哲理?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三、比较迁移、深入把握 1、从思想内容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哪些异同? 相同之处:都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对失去时光的不舍与怀念,且两者对生活都充满热爱,以平静乐观的心态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处:晏殊体认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会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现;崔护以审美的生命态度,将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记忆珍藏心间。 2、从语言风格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柳永的《蝶恋花》有哪些异同? 相同之处:婉约含蓄 不同之处:《浣溪沙》更为清丽自然,圆通晓畅 译文: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晏殊《浣溪沙》相关资料 作者相关资料: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临川(今江西临川市)人,景德二年以神童召试,赐进士出身,此后走上仕途,历经小风小浪,做到庆历中官拜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有《珠玉词》传世。 晏殊和儿子晏几道都是北宋的填词名家,合称“大小晏”。在这父子二人之中,很多人偏爱小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二人生活经历的不同。晏殊从十四岁中举神童开始,仕途得意,一直做到宰相。尤其是,晏殊这个所谓的太平宰相,地位高而压力小,仿佛天下好事都被他一个人占尽了,于是写起词来,形式多是四平八稳,内容多是富贵闲愁;晏几道却相反,性格单纯,在社会上只能屡屡碰壁。更为可贵的是,他虽然屡屡碰壁,但单纯的性格始终不改,于是写起词来总会深情流露,一发不可收拾。简要来说,晏殊词多理性,晏几道词多感性。 晏殊死后,欧阳修有追悼之词说:“富贵优游五十年,泉终明哲保身全。”说晏殊一生明哲保身,由此得享五十年的富贵。的确,如果说晏殊的一生中有任何风波的话,主要也就是受牵连于民间流传为包公案之一则的“狸猫换太子”一案了。晏殊以宰相之尊而喜好填词,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读书人愈发填词成风。填词在当时尚属“小道”,是非常不受重视的雕虫小技,所以晏殊之填词对于北宋的词坛发展实在有推波助澜,乃至引领风气之功。 词牌故事:《浣溪沙》原本应该叫做《浣溪纱》,是唐代歌咏西施于若耶溪浣纱故事的教坊曲,后来讹传为《浣溪沙》,久而久之也就因非成是了。《浣溪沙》简洁明快,是文人们很常用的词牌,上片三句都是单独成句,每句押韵。很多选本都把第一句的末尾点成逗号,这是不对的。下片的头两句一般要写成对仗,使小令有一点律体诗的味道。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12[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学生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难点: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 [教学准备] 1、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3、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1、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在阅读活动中,学生要开展思维,要体会、理解、感悟、思考,这一切都有赖于对文本的充分阅读。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势必由老师来包办代替,也势必导致语文教学满堂灌的结果。因此,设计中,让学生多次阅读课文,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 2、课文教学重在培养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本课设计“粗读——细读——精读”的阅读活动,主要是在阅读方法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从课内走向课外。 3、“学而不思则惘”,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交流思考中去理解内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用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同,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教学的思维轨道上来。) 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 2、学生介绍有关收集到的“社戏”的知识。 3、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学生轻声跟读,熟悉课文内容。 (提供相关材料,有利于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主题。有条件的在课前发动学生自己获得有关材料进行学习,这可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A: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学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 B:学生细读课文,指导学生圈点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以便帮助理清文章情节脉络,把握叙事的详略。 学生小组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师生共同努力,得出结论。(演示) 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3、看社戏前的波折。 、夜航看社戏途中。 5、赵庄看社戏。 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详写3、4、5略写1、2、4、7 (本文篇幅相对较长,内容也较丰富,学习这类文章,首先理清脉络,分清主次,这是很重要的,也是基本的学习方法。) 2、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涵。 思考:本文课题《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又不多,我们是否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你同意吗?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感悟。然后组内推荐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以平等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根据学习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迁移的一个基本前提。探究、对话、交流、提高。教师适时点拨,充分体现自主学习的新理念。这里比较关键的是教师要视具体情况来点拨,既非灌输包办代替,更不是强加给学生,而是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一种指导。)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师:认真阅读你认为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读时可先概括这部分内容;其次看看它在整篇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第三,也是最主要的,想想这一部分美在哪里,语言表述上有何特点,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阅读前的指导十分重要,充分体现学习重在掌握学习方法,教书重在“授之于渔”的教学理念。) 2、学生在个人精读的基础上分组,按写景的与写人的分若干组,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概括,得出供学生参考的结论:《社戏》有“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 (在此环节,学生从“粗读”到“细读”再到“精读”,由粗到细,从浅到深,完全合乎阅读的规律。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对话,发表自己的见解,既培养了学生提出自己见解、疑问的能力,也培养了通过合作方式共同探讨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x自然美。 [左右都是碧绿的豆田,河流,淡黑的起伏的远山,朦胧在水气里的月色,水面前“仙山楼阁”般的戏台,“大白鱼”似的航船,无不给人以生命的鲜活,给人以美好的向往。] 背景音乐:舒缓、抒情的《田野的风》 A: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月夜行船,月下归航”的语段,速度稍慢。其他学生闭目静听,想象其意境,体会其语言的流畅和表现的自然美。 B:听后想想,这段写景从哪几个方面,结合着哪些事物来写的,起到了怎样的表达的效果。讨论后齐读,加深体会,再放音乐。 (优美的乡村景色,在音乐的陪衬下,通过个人、集体的多种朗读,拉动想象,来体会自然美,能悟出许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 x人性美。 [小伙伴们那善意的嘲笑,偷豆的举动,对付六一公公的幼稚方法,将船划得飞快的英姿,无不体现了孩子们毫不雕饰的纯净之美,体现着人的率真、自由与活力。] A:请男生齐读第10节少年朋友们开船的动作描写,圈出动词,揣摩语言的准确。 B:分角色朗读偷豆时人物鲜明的个性化语言。 x情感美。 [小朋友得到特许来伴“我”钓虾、游戏,母亲再三嘱咐与深夜候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船中,桂生为“我”找豆浆、舀水,六一公公的嗔怪与送豆,无不洋溢着爱的温情。] 五、体验反思: 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通过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六:拓展延伸: 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社戏》学习要点 《社戏》一文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在这种气氛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备受摧残。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 关于社戏: 演社戏是我国浙东一带农村集镇过去的一种民俗。旧时乡村里分为一个一个的“社”,每个社有社庙。社庙大多临河而筑,前面留一大片空地,对面临河筑一个永久性的戏台。台柱用石头做的。戏台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河上。演戏目的是祭天地、敬鬼社。祈求全社太平、富足。演戏时间一般在丰收后的农闲季节,各社出钱请戏班演戏,一连演好几天,非常热闹。 学习本文,首先朗读课文,了解内容,找出文中生字、生词,并逐一查字典注音、解释。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13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品味课文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用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课文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用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北宋年间有这么一个人,考试是状元,官做到节度使,大将军,他说对他一生影响巨大的,是一个老翁,一个偶遇。这位老人是谁呢?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卖油翁》。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作者:同学分享(放幻灯片) 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读一遍课文,不会读的或者音拿不准的字词请在书上标出来。 2、同桌帮忙解决字音,然后互读一遍。 3、找学生读,(3—5人)其他同学注意纠错他的字音或节奏。 4、再分角色读两遍课文,把握一下情感(找两组同学),然后全班齐读一遍,这次读的时候就要想想它的意思是什么了啊! 5、先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文章,把不会的和不懂的划起来,最后同桌解决,同桌也解决不了的,再小组共同解决。 6、找学生翻译全文,老师强调重点字词、句子的翻译,然后齐读,思考问题(幻灯片) 实词有:尝、去、尔、颔、杓、射 句子有: 1、公亦以此自矜 2、但微颔之 3、无他,但手熟尔 4、吾射不亦精乎 5、以我杓油知之 6、徐以杓酌油沥之 三、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是关于谁和谁的故事?注意,分别用三个字回答! 看注释1,康肃是谥号,(出示PPT)请同学们齐读: 站在旁观者陈述事实的角度来说,是直接说其名字,他们是(板书)陈尧咨、卖油翁的故事。 2、我再找一个同学用两个字概括他们俩干了什么事儿? 陈尧咨射箭,卖油翁卖油与卖油翁倒油的辨别。 工整的对联,这节我们就试试,看能不能把本文的内容总结成一幅对联。 (板书:陈尧咨射箭,卖油翁沥油) 3、他们的射箭和倒油的水平如何? 陈尧咨射箭当世无双;卖油翁沥油过钱不湿。 “当世无双”是别人对他的评价,“十中”才是他的真实水平。 4、他们对自我的认识态度。 陈尧咨射箭十中,以此自矜。卖油翁沥油,熟能生巧。 “以此自矜”是自己的感觉,“熟能生巧”是我们提炼出来的。我觉得换成“唯手熟耳”比较好。 解释一下“矜”和“耳”的意思吗?(板书:以此自矜、唯手熟耳) 5、如果我想把对联继续写下去,大家想想应该写什么呢?我们还有哪个方面没有分析呢?(精彩的地方是他们的交锋)(幻灯片) 彼此对对方的态度,大家看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斗争”有几个回合? 他们俩斗争了“三个回合”。接下来的对联应该是这两个人交换一下位置。 对联陈尧咨部分的后面写上卖油翁,在卖油翁联的结尾写上陈尧咨。 (板书:卖油翁,陈尧咨)(自评过了,该他评了,所以换位置) 那我们先从卖油翁对陈尧咨的态度写起。(小组讨论) “睨之”,“睨”什么意思吗?斜着眼睛看,表示不很在意的意思,神态描写 然后是“颔之”,“颔”是“点头”的意思。有不同意见吗?动作描写 “但微颔之”,因为“颔之”就肯定,而“微颔之”就表示“还行,马马虎虎”的意思。 “亦无他”。(板书“睨之但微颔之亦无他”) (生读“陈尧咨射箭十中以此自矜,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无他”) 那么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呢?(小组讨论) “疑之”,问之,因为陈尧咨看到卖油翁的微颔之后说“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就是对卖油翁的疑问。 忿然对之。笑而遣之。 能解释一下这个“而”的用法吗?承接?并列?大家看看这四个字里面,哪个字是核心?“遣”。“笑”和“遣”这里是什么关系?“笑”是修饰“遣”的。所以这里“而”就是表示修饰。 只要在句子里找到核心词,然后看“而”前面的词语和核心词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确定是不是修饰关系了。请大家在文中找找,还有没有表示“修饰”的“而”? (生很容易地找到了“卖油翁释担而立”) (生齐读) 陈尧咨射箭十中以此自矜,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亦无他; 卖油翁沥油过钱不湿唯手熟耳,陈尧咨疑之忿然对之笑遣之。 对联应该是仄起平收,也就是大约上联的最后一个字要是现代汉语的三四声,下联是一二声。 6、对联也写好了,缺个横批。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横批怎么给?横批一定要结合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哟!(学生讨论)你可以结合这两个人的特点,从不同角度来说。卖油翁和陈尧咨,从卖油翁得到熟能生巧,从陈尧咨得出来的就是自高自大。 卖油翁很谦虚,而陈尧咨给人的感觉是自高自大,还不是一般的自高自大。 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有感情地读读?(有感情地读)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一个自高自大的陈尧咨出现了。 从这件事情上,他能得到了什么教训或给他启示?他懂得了什么? 懂得谦虚(为对称同义词,心怀若谷),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道理。(板书)所以,陈尧咨经历这次教训之后,刻苦训练,最后射箭技艺更进一步,真正做到了百发百中的地步,曾用一铜钱为靶,十发十中穿钱而过。 这就不难理解文中最后一句“笑”的含义了,这个笑背后的心理是什么? 尴尬、难看、羞愧、苦笑、不屑? (或横批就是“人外有人,熟能生巧”) 四、课堂小结: 本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幻灯片) 通过拿陈尧咨和卖油翁的事进行对比(板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想创造出属于我们更高成绩的技巧、诀窍(画图,勾画出“巧”字),是心怀若谷的谦虚的态度和熟能生巧的勤奋追求。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14学习目标: 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 学法指导: 精读、摘录 教学工具: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创景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一、师生共赏: 1、师生同读 (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2、师生同赏 ⑴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⑴嫩嫩的、绿绿的、⑵偷偷地、钻⑶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⑵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3、师生同写 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4、师生同绘 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 三、精彩展台 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口头作文) 四、作业布置: ⑴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⑵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并在读书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 链接交流;:朱自清简介、朱自清作品诵读、赞美春的文章朗读比赛 作者简介 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写作训练: 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词汇参考: 朗润、酝酿、卖弄、宛转、嘹亮、黄晕、烘托(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交流创作: 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 《春》重点难点指导 1、精讲导读要点: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委婉细致,层次清楚。(总分顺序)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 2、精讲导读方法:读中导,读中讲、读中练,读后比较综合,读后发挥想象。 (一)读中导 1、听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了解内容,进入意境,初步感受。 2、通读全文,熟悉内容,理清层次,思考问题: (1)全文围绕一个“春”字,文章可分几个部分?标题、开头、结尾之间有何联系? (2)第二部分是重点部分,作者采取怎样的顺序描述的?? (3)作者是怎样经过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生动而逼真地描绘了这万姿千态的“春”的?他写这篇文章主要抒发哪些感情呢? 以上导读安排仅是让学生了解阅读这一类文章如何着手及必须抓的几个主要问题。 (二)读中讲 1、精读重点部分(第二部分)。教师讲析三个问题: (1)结合课后“思考和练习三”分析几个画面、层次的安排,讲清描述景物采用“总分顺序”的方法和作用。(其他几种记叙顺序也宜点明) (2)读“春草图”的四句话,从“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春草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春草有何特点”等方面分析。 (3)再读“春风图”有关内容,讲清作者怎样借助其它事物写出无形无色的温暖、芬香、和悦等特点的。 2、细读关键部分。(第三部分)讲析两个问题: (1)作者在这部分运用排比句式,连设三个比喻,这“三喻”中的联系和区别,春天的三个特点及为何按这样的顺序排列。 (2)这部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以上精讲内容安排的依据是:一从本单元“共性”和本文“个性”出发,二从“举一反三”的需要出发,三从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三)读中练 1、练朗读。朗读是本篇的重点训练项目,要反复吟诵,在吟诵中理解作者的感情。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 2、练字、词、句。 (1)正音:涨藏散酿巢晕蓑 (2)辨词:朗润赶趟儿酝酿呼朋引伴卖弄宛转应和黄晕舒适花枝招展 (3)散文十分讲究词语锤炼,本文有不少特别凝练、形象的“字”,找出来指出其妙处。如“小草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字,“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的“逼”字等等。 (4)散文常用一些叠字,本文叠字很多,指出其结构上的特点及在表达上的作用。 (5)结合课后“思考和练习四”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并指出其作用。 3、练分析思维 (1)对照教师“春草图”、“春风图”的分析,学生自行分析“春花”“春雨”“春人”等画面。 (2)文章的中心究竟是什么呢?这一篇描写“春”的散文和其他一些写“春”的文章有哪些不同呢? 练的形式多种多样,什么时候练什么内容教师可随机应变,但万变不能离其宗,基础知识不能忽视,基本技能不能放弃,听、说、读、写全面兼顾,同时还要根据这类课文的特点及本课的“个性”,这就是以上只提供训练内容、不提供形式的原因。 (四)读后比较综合 1、把本文和《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 比较其异同。综合其“共性”,求得其规律。可口头比较也可列表式比较。 2、把本文和课外类似散文相比较,进一步求其规律。 以上步骤颇为重要,学生是否能找到这一类文章的“共性”和“个性”,求出其规律,是能否“举一反三”的关键。 (五)读后发挥想象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 1、让学生熟悉自己周围的景色,展开丰富的想象,口述自己所思。 2、安排时间,带学生走出校门,帮助他们对自己身边的景物进行仔细观察,抓住特征,进行描述。此类作文可教师命题也可自由命题。 这一步的目的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类型文章也完全可以这样做。 重点提示: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时也使作品语言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 描绘的细:“春草”图中,春草旺盛的生命力──“钻”,写它的色彩──“绿”,写它的质感──“嫩”、“软绵绵”,写它的覆盖面──“一大片”、“满是的”,写人在草地上游玩的快乐,写风的助兴。细笔细绘,具体形象,使人有亲眼目睹亲身所历之感。 描绘的立体:“春花图”中,先写树上的繁花似锦,次写树中昆虫是喧闹,再写树下遍地的野花;写眼前的花儿争春,又写想象中树上结的果实;写花的色彩,又写花的甜味;明写野花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暗写风与太阳。这样,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绘出一幅色彩鲜艳、春意盎然的立体感极强的图景。 描绘的方法多样:拟人“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寓花树、万物以人的表情、动作、感情,生机更为盎然。用比喻的手法,“像火”、“像眼睛”……具体生动,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 描写的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选词准确精当。“朗润”,准确描绘出春天山景的明朗、润泽的样子。“蜜蜂嗡嗡的闹着”,一个“闹”字,既写出了蜜蜂争先恐后,又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大量的使用叠音词,既没让读者感到词藻的华丽和人工的雕饰,又恰到好处的突出了春天的特征。“春草图”中的“偷偷”表现了小草在人们不易察觉的情况下,无声无息的生长的动态;“嫩嫩”写出了初生小草的鲜嫩可人;“绿绿”则为小草着上了一层鲜亮悦目的色彩。 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出了春天未来到时的盼春心切,继而又对春回大地之后呈现的盎然生机的欣赏和赞美,巧妙地向读者传达出春天带给人们的不光是新的气象,更是催人奋进的勇气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一深刻含义。 难点提示: 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各突出了春天的哪些特点? 第一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象征着勃发的生机,突出了一个“新”字; 第二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象征着春天的婀娜多姿,突出了春天的“美”; 第三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象征青春的活力,给人以“力”的美感。 《春》教学反思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 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如:涨、散、藏、和、晕等。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处之多。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两课时:一是品读课;一是背读课、意在使学生学有所得、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一、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调整、细化则更好,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活动效果更好。二、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细心。三、品读活动中的理解活动,两个问题的设计偏难。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两个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学流程有点涩。不够顺畅。 二、教态不美,缺少活力,及对学生情绪的激活和调动。压制了学生的积极的情感。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