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寓言》教学设计 |
范文 | 《寓言》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寓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寓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 了解三则寓言故事内容,引导学生赏析理解。领悟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 道理,结合例子,获得效益。 2. 通过对寓言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伊索寓言》的喜爱,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谁能用简洁语言说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内容? 二.精读课文 《狐狸和葡萄》 1. 指导看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体味葡萄的诱人。 2. 一只狐狸看到了,它变得怎样了,又是怎样做的? “想尽了各种办法”,想象一下,它可能会用什么办法呢? 3. 结果怎样?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4. 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5. 齐读第三段,体会寓意。(可用生活中的事例,加深理解) 《牧童和狼》 1. 默读第1、2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表现?(读后交流) 2. 齐读第1、2段,体会牧童前后“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听后有什 么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类似的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事情吗? 4.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说谎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5.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蝉和狐狸》 1.学生讨论:“圈套”指什么?本则寓言中指什么? 2.细读第2段,思考:怎样骗的?(划出表现狐狸行骗的词语) 3.默读3、4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 4.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 什么? 5.齐读第5 段,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6.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三.总结、1.文章结构:先讲故事,再揭示寓意。 2.感受寓言形象,感悟寄托道理,吸取经验教训。 四、作业:自学《我读书我快乐》。 附: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葡萄:诱人。 狐狸:馋得直流口水——吃不到——酸 《牧童和狼》: 狼没来 牧童:大叫(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大笑(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蝉和狐狸》 狐狸:想吃蝉,设圈套 蝉: 善于观察、思考,存有戒心 (聪明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寓言》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 1、学会课文中的18个生字,并会组词和应用。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结合实际生活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复述故事导入新课。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听写12个生字。 2、朗读课文。 三、新授 1、揭示题目《亡羊补牢》,解释“亡、牢”含义。 2、解释: 寓言:“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文学作品。 词语: 羊圈 街访 窟窿 后悔 授受 多音字: 圈 四、学习生字 横向记。如:我们学过哪些“穴”字部首的字再学习“窟窿”。 五、讨论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要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你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你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六、作业 1、朗读课文,把文中的几层意思读出来。 2、生字、组词。 《寓言》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寓言的含义,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2、能力目标: 解读寓意,掌握阅读寓读的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的寓意,理解运用文中的精美语言。 【教学难点】 寓言的启示。 【教学方式】 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交流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习课前演讲寓言故事。 明确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简单的故事了,带有劝寓或讽刺意味,让人们从中领悟。寓言篇幅大多简短,文字有趣。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或非生物;主题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它常用比喻,拟人夸张手法,含义深刻,引人思索。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寓言。 2、口头复述寓言故事。 3、问题设计: ⑴ 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要求学生紧扣课文内容。) ⑵ 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三、合作探究 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消决定说明了什么? (结合现实生活中人民在获得利益之后的想法和做法。) (设计目的: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四、辩证思维 是否拥有财产和幸福生活就一定会患得患失?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五、反思体验 小组合作讨论并交流: 你在学习和日常生活怎样对待成功与失败,荣誉和挫折?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六、实践巩固 1、仿写:(感悟语言的优美,摘抄,划出优美语句。) 例句: ⑴ 每天夜晚,她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地喜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⑵ 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2、续写: 有一天带面具的美和丑在海边邂逅,她们互相说:“咱们到海里去游泳吧。”于是她们脱下了面具,在海里游泳。 过了一会儿,丑会到了岸上,带上了本来属于美的面具,径直走她的路。 接着美也上岸了,找不到自己的面具,只好戴上了丑的面具,径直走她的路。 所以,直到今天, 。 七、总结 学习寓言,我们要理解寓言的寓意,感悟人生道理。感悟寓言精美的语言。 《寓言》教学设计4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狸、葡、萄、馋、酸 第二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 (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迁移积累,指导写字。 慌、贯、谎、粪、戒 第三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反馈。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 理解“有诈”。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四、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书面作业: 完成《练习册》、《语文补充习题》作业。 《寓言》教学设计5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两则寓言,是两个成语故事。每则寓言的题目,各是一条成语。《南辕北辙》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这则寓言按内容可分两层。第1层是故事部分。那个要到楚国去的人,明明知道楚国在南边,他却坐着马车往北“飞跑”,说明他的行动和目的相反。当朋友提醒他的时候,他却边说了3个“没关系”,表明那个人极不虚心。自恃有3个优越条件,忽视“方向”这个根本问题。第2层是作者的议论。“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硬要”一词,点出了那个人不顾客观实际,坚持错误。“谁者知道”,表明事情很清楚,人人皆知,无可怀疑。“越……越……越……也就越……”前面3个是条件,后面是必然产生的结果。整个方向错了,好的条件也就会转化为不利因素,条件越好,离他要达到的目标楚国会越远。 2、《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讲的是战国时候,齐宣王用300人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混在中间充数。“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写出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样子。人们常常用这个寓言故事比喻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行家里面凑数,或不好的东西混的好的里面凑数,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2、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会复述《滥竽充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寓言;初步掌握学习寓言的基本方法是先读懂故事,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点,从中概括出故事包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揭示寓意对小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只要求说得对。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理解第1则寓言。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理解“寓言”。 “寓”是“寄托、隐含”的意思。“寓言”是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说明某人道理或某种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学习寓言,先要读懂故事,尤其要注意故事中人物的言行,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点,从中概括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 2、出示第1则寓言:南辕北辙 这则寓言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辕”和“辙”各是什么意思? (辕:车前头夹牲口的两种长木。辙:车轮碾过的痕迹。) “南辕北辙”就是说车头向南,但车轮向北行。这是怎么回事呢? 3、自学课文,找出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概括人物特点。 (1)《南辕北辙》写了人物的几问几答? 朋友 坐车人。 上哪儿去? 到楚国去。 怎么不是往北走? 我的马跑得快。 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我带的盘缠多。 (2)朋友是什么情况下提醒坐车人的? (3)坐车人为什么下听劝告? (4)这三个“没关系”说明什么?从他的四次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5)指导朗读。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坐车人错在哪里?(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硬要”一词说明什么?(说明哪个人不顾客观实际,坚持错误。) “谁都知道”表明了什么?(表明事情很清楚,人人皆知,无可怀疑。) “越……越……越……也就越……”前三个“越”是条件,后一个“也就越”是必然产生的结果。坐车人的恃拥有三个优越的条件,却忽视了应向哪个“方向”跑的最根本的问题。整个方向错了,好的条件也转化为不利的因素,条件越好,离他要达到的目标也就越远。 (3)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首理? 5、齐读这则寓言。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运用学习寓言的方法,理解第2则寓言。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南辕北辙》 2、学习《滥竽充数》 自读课文,想想: (1)“充”是什么意思? (2)齐宣王时,南郭先生为什么“充”得了?齐泯王时,他为什么“充”不下去了? 结合理解“讲排场”是什么意思。 (3)从课文中找出写南郭先生行动的语句,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序数。) 结全理解“装腔作势”。 (4)人们常这个寓言故事比喻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好的东西里面凑数。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 3、说说,学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 4、想想,南郭先生逃回家以后,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5、作业:续写。 《寓言》教学设计6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找各种工具书或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 (2)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来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读寓言,理解寓意,领悟道理。 重难点、关键 能借助释文理解古文,初步领悟审议所讲的道理。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出示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记得的学过的寓言故事有哪些?请你们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学生发言)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 2、寓言就是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的短小的故事。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寓言《刻舟求剑》,相信你们一定能从中明白更多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发言) 2、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3、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4、熟读课文,对照译文了解课文内容。 5、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深入理解内容,了解寓意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思考: (1)你用什么办法找到《刻舟求剑》中楚人丢失的那把剑? (2)《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节?(楚国人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映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地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像“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同船人催楚国人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楚国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4、楚国人错在哪里?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四、复述故事内容 1、同桌互相讲一讲。 2、指名班上复述。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鞋穿着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的脚知道”这样一句话吗?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学生发言) 2、在春秋时期的郑国有一个买鞋的人就跟你们想的不一样。(板书课题:郑人买履) 3、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3、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4、熟读课文,对照译文了解课文内容。 5、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字音:自度持度宁信度 (指名读,纠正加点字的读音。) 2、出示四句含有“之”字的句子的投影。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反归取之。 (4)何不试之以足? 四、深入理解内容,了解寓意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2、班上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悟寓意。 (1)出示投影:生活中我们把这种不知变通、墨守成规、不讲实际叫做教条。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有没有这种现象。我们现代人应该如何去处理呢? (2)出示投影: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多动脑筋,不能完全照抄责成的经验,避免出现郑人买履这样的错误。 五、练习复述并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一讲。 2、指名班上复述。 3、练习背诵课文。 《寓言》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8个,积累词语8个。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两个词语的意思。积累句子若干。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4、使学生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学重点: 读文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两个成语的寓意。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矛盾是什么意思”、“那个盗铃人的想法错在哪里”等问题来体会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写有句子的幻灯片 教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小朋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还记得它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吗? 2、板书课题,齐读24 寓言二则 3、寓言故事篇幅短小精悍,常常通过一个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二、自学生字,练习读《自相矛盾》 1、自己读读课文,要求:字字音准,文通句顺 2、自学 3、小组交流检查 4、检查 (1)读词语:矛盾锐利戳穿夸口坚固自相矛盾哑口无言 (2)理解词义 (3)交流读文 三、理解寓意,熟读课文 1、读了课文后,你认为“矛”和“盾”是指什么?矛盾又是什么意思? 2、找找有关句子读读 3、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 4、再读课文 四、用上述方法来学《掩耳盗铃》 1、读词语:铃铛掩耳盗铃(掩耳盗铃中“掩耳”是什么意思?“盗铃”呢?) 2、读文,找出那个偷铃时是怎么想的?结果呢? 3、你觉得这个想法错在哪儿? 4、揭示寓意: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自欺欺人(自己欺骗自己)。 5、读这则寓言 五、扩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2、介绍《伊索寓言》 《寓言》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表中“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等11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4、通过反复朗读感知反问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能发现每组句子意思相同,但语气上存在差异。 【教学重难点】 12个生字的认写;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言,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寓言故事。 3、学生自带《新华字典》等学习工具。 4、抄有“我的发现”内容的小黑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抓住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解答。 学习《亡羊补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再也”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强调作用。 学习《南辕北辙》,要重点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话,让学生进行理解,“硬要”体现了这个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强调了这个人最后的结局。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进行比较和体会。教材在课后编排了学习伙伴的话语:“我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楚国人的朋友身份对他进行劝说。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这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本课要求认识的5个生字也同时要求会写。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记住这些字音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识记字形,要根据认写中的难点给予重点指导。“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quān”。“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这两个字的字形比较复杂,教学中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学生不要少写一笔;“缠”是翘舌音,右边容易写成“厘”,要提醒学生注意。“叼”字右旁的笔顺是先写横折竖钩,后写一提,不要写成“撇”。“悔”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寓言两则》 2、“寓言”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以前我们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聪明的同学一定能从中明白新的道理。 1、看老师板书,齐读课题。 2、学生作答。 理解字意,了解内容。 1、板书“亡”和“牢”,问:你能说说关于“亡”和“牢”的词语吗?这些词中它们通常表示什么意思呢? 2、板书“羊”和“补”,将题目补全:在“亡羊补牢”中,“亡、牢”又有什么不同的意思,认真读书,就一定会找到答案。(要引导学生通过争论,运用放到故事中或查字典等方法,正确理解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⑴指名逐节读课文,纠正字音。 ⑵出示生字词卡、进行认读,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 学生作答。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将课文读正确、流利。 思考“亡”和“牢”的意思,提示学生可以在文中找依据,可以杳字典或词典,也可以与同伴商量解决。汇报自己对“亡”和“牢”的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和生字的读音。 2、指导朗读,注意读出街坊劝告的语气和养羊人的泄气的心情。 3、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养羊人醒悟、积极补救的心理和做法。 1、学习第1自然段,明白事情的起因。 2、学习2~4自然段;学习第5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从“后悔”一词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 3、分角色表演朗读对话部分,体会领居、养羊人的不同心态及心情;同桌练习讲述这则故事。交流体会,明白寓意。指名发言。1、四人小组交流:从这则寓言中你明白了什么? 2、全班交流: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自己的感想。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指导书写前6个生字“寓、则、窟(示范)、窿(示范)、狼、叼”学生认读并书写。教学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亡羊补牢》是个短小的寓言故事,故事情节也很简单。但是正如同学们说的一样,它使我们明白了,做错了事或出了问题,及时改正或补救还不晚。所以人们在运用这个成语时,常常这样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1、讲故事:古时候有个人想去南方却一直往北走。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2、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1、学生质疑。 2、书空课题。自读自悟。 1、提出自读要求。 2、设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流利。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同桌讨论或四人小组商量。检查自学情况,指导朗读课文。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逐节读课文,注意纠正生字读音。 3、指导朗读。 ⑴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⑵重点抓住最后一段中“硬要”和“越……越……越……越……”句式。 4、交流: 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些什么呢? 1、指名认读、齐读。 2、指名读课课文。 3、交流课文内容及不理解的问题。 ⑴查字典理解“把式”、“盘缠”。 ⑵讨论理解“南辕北辙”。 ⑶注意读好人物对话,一个是自以为是、满不在科,一个是不断发问、满腹不满。 ⑷多种形式朗读,通过理解重点词,体会赶车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以及这个人必然的结局。 ⑸学生根据评议,同桌再练习朗读,指名全班朗读。 ⑹练习讲述这个故事,注意把人物语言讲明白。 【板书设计】 想法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未为迟也) 结果又少再没丢 南辕北辙:硬要─→越……越……越……越…… 《寓言》教学设计9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 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 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 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1)师:到底是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 (2)“揠苗助长”结果怎样?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同桌先练说) 二、理解文本,配乐朗读课文 1.让生观看《揠苗助长》的录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 2.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情境再现,注意突出刚才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3.提议:我们每个同学想不想给这则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读呢?自己试一试。 4.指名朗读第一段,学生评议,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思考:“巴望”什么意思?从“天天”这个词语你读懂了什么?农夫“焦急”什么?他心里会怎么想? 5.指导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问:农夫想到什么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1)问:“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筋疲力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2)让生观看插图。看!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3)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4)问:读了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文章中去读,体会农夫的快乐。 (5)“纳闷”是什么意思?他的儿子纳闷什么?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邻居,又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会忠告他什么?请口头练习说。 三、总结理解,拓展延伸 1.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 拓展: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如果你碰到,你会怎样去劝告他们?请你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去概括。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寓言两则》,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 让学生齐读课题,要求把字音读准。 3. 老师出示“鹬”和“蚌”字,请学生把它们放到相应的图下。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师问: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请朗读课文,等会集体交流。 2.请学生把故事的大意说出来。 3.老师出示口头训练题:河蚌刚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4.同桌练说,指名表述。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 1. 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鹬蚌互不相让呢? 2.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 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4. 联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导学生抓住:鹬猛得用尽力气——威胁筋疲力尽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2)问:就在这时,渔夫看见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4)换位思考: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理解:鹬:后悔不该轻易吃蚌,而且身处困境,还威胁蚌。蚌:不该赌气不放开鹬,造成两败俱伤。渔翁:嘲笑鹬蚌互不退让,结果让他轻易获利)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对于鹬蚌来说,这是多么悲哀的结局呀!假如上天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引导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课外作业:把这个故事告诉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与意见,并且自己再去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课前思考: 理解这则寓言故事所蕴含的寓意,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如果就是论事地“奉送”寓意,他们则难以接受;如果对寓意避而不谈,又难以达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标。为此,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注意形象渲染,重视情境感受,让他们在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语言情境,感受语言内容,感悟语言内含并让他们在形象的想象和创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是引导大胆猜测。猜测是由已知推测未知,用已知解决未知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对课文中的词语解决,教者较好地运用了“猜想”的方法,要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知识基础,能够自己猜出意思的就不要查字典,对猜测不放心的可以查字典进行验证补充,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培养学生独立求索的精神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其次是引导创造形象。 为使学生深切感受和理解课文情境,一是引导展开丰富想象,还原具体形象,通过“从课文内容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引导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具体形象,诸如:盼苗生长的形象、帮苗生长的形象、洋洋得意的形象、禾苗枯黄的形象。二是展开丰富想象,创造新的形象。教者还注意随机引导,促进学生拓展开去,创造新的形象,诸如:儿子焦急的形象、那人悔恨的形象、重整其鼓的形象。这就能让学生在形象的想象创造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加强对课文蕴涵的感悟和挖掘。 教学反思: 因为学生对寓言故事是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先让他们先自己读,然后同位互相讲故事,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指名上台讲给全班学生听,看谁是讲故事大王,谁的表达做流利,通过鼓励性的语言,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寓言故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氛围很好,今后要注意课堂上要少讲深刻的道理,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反思: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其实这些简短的语言中藏着深深的哲理。《鹬蚌相争》的故事家喻户晓,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道理在我还没有结束这课时同学们就已经得出了。我问学生:“如果你是鹬、蚌或者渔翁的话,你希望自己是谁?”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渔翁”。这个回答是我意料之中的。于是我又问:“如果你就是‘鹬’或者‘蚌’的话,你又会怎么样呢?”然后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他们还归纳为:双方相争,获得利益的往往是第三者。其实学完了一则寓言故事,学生能总结出道理,并将这个道理熟记于心就可以顺利地结束教学了。 课后反思: 《揠苗助长》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主要讲了“古时候有一位农夫想使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拔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样一个小故事。课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组成:拔苗的原因,如何拔苗,拔苗的结果。故事通俗易懂,三年级学生能读懂故事的表层意思,深层寓意不够理解,对多数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困难的。针对以上分析,我把本课的重难点定在体会本则寓言的寓意上,并采用“创设情境”来突破重难点。 1、动画导入生动有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一开始,一个动画中富有感染力的图画、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情境,深深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仿佛也置身于这个寓言故事中,为后面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情境创设点明主旨。 课堂是学生的,就该让他们把所思、所想、所知的说出来。老师在指导让学生清楚了解禾苗的生长过程时并不是通过枯燥的解说、问答,而是创设了两个情境,教师直接让学生演一演把当作了田里的小禾苗,来问学生:小禾苗,小禾苗,你怎么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呢?小禾苗,小禾苗,让我来帮助你把你拔高?你高兴吗?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自然地抒发,一下子就阐明了禾苗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不能违反事物的规律,孩子们接受的又轻松又明了。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3、朗读指导切实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老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读的训练,形式多样,并在读后给予鼓励性评价,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落实了读的训练目标,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4、激发想象引出道理。 寓言是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让他们自己说出来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是比较难的,而且绝大多数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可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而老师在教学了全文后顺着文章的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说:农夫来到田边一看,他后悔极了,他想 (学生可以说农夫会怎么做,也可以说农夫会怎么想)”在这一环节指导时,在教师的启迪引导下,学生纷纷打开了思维的窗口,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并自然而然地引出这则寓言所蕴涵的道理——急于求成,徒劳无功。这一道理是学生们自己在想象说话中慢慢地得出来的,而教师在其中起了引领的作用。而且在后一步的写字教学中我把刚刚所学的寓意与学生平时的学习结合起来,教师说:“在学习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事,写字也一样不能太着急,要耐心得来写,千万不能——学生又一次大声地朗读了黑板上的寓意:急于求成,徒劳无功”。再一次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在学生头脑中生根。为了再加深寓言理解让学生扮演农夫、小禾苗进行夸张式的表演或思考,寓言故事续编等,身临其境的去感悟、体会、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在充分的感受中萌动直观的推论,获得心灵的顿悟。 在课的最后,我还告诉学生像我们今天学的“揠苗助长”这样短小而生动的故事,故事中又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呢,叫——寓言。并且向学生推荐课外也可以去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一堂语文课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揠苗助长一个故事,懂得的不仅仅是急于求成,徒劳无功一个道理,而是把课堂知识引向课外,让孩子们在课外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 《寓言》教学设计10【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寓言的写法──简短的故事里寓含一个深刻的道理。 2、理解寓言所提示的寓意,引导学生把握人生的得失,正确对待挫折和不幸。 3、学习本文精美的语言。 【重难点】 重点:理解寓言所提示的寓意,引导学生把握人生的得失,正确对待挫折和不幸。 难点:理解寓言所提示的寓意,引导学生把握人生的得失,正确对待挫折和不幸。 【教学设想】 1、学生对寓言这种体裁比较熟悉,可以从以前学过的寓言导入,然后通过比较了解寓言的特征。 2、故事学生比较喜欢,但本文重点与难点之处在于:寓言与人生的关系要弄明白作者着意表达的是人生中的道理。可以让学生对故事提出问题,探究思考,然后再提示出寓意,最终要让学生明白,效果应当比较好。 3、本文语言精美,可以通过反复朗读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过的寓言故事有哪些?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故事里寓含的道理。 (这个环节可让学生温习旧的寓言故事,也可以让学生上网或图书馆查阅说一点新的寓言 。) 如《拔苗助长》,真有那么傻的农人吗?那么这个故事想告诉人们什么? 2、小结寓言的特点: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律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戒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精悍,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多采用拟人、夸张、想象等手法,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今天学的是现代寓言。 二、揭题审题 本文题为《人生寓言》,发现没有?在寓言的前面加上了人生二字,读后思考,为什么要加这二字?(这个问题可以放在最后解决,当作一个悬念) 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嬉戏(xī) 禀告(bǐng) 厄运(è) 慧心: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这里泛指智慧。 慷慨:不吝啬。 闲适:清闲安逸。 审美:欣赏、领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四、学习《白兔和月亮》 1、故事内容复述。 2、问题探究: ⑴ 白兔对待月亮的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月亮原先不属于自己,现在属于他了。 你能从文章找出一个关键词来说明吗? 得失之患。 得到月亮不就是好事么?为什么又成为患? 再比如,白兔得到了青草,有东西吃了,当然高兴了。为什么得到这么美好的月亮却反面担心呢? ⑵ 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为什么不题为《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 白兔拥有青草,就像天空拥有月亮一样自然而然,而拥有月亮实在是不配拥有。 以《白兔和月亮》为题,因为传说中,月亮中有白兔,顺着这个意思写。 讨论后,就可以明确认识到:小白兔得到月亮,固然是诸神之王慷慨赐予,但是她实在不配拥有,因此不能泰然拥有。这就是说,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这样的拥有,看起来是好事,又何尝不是坏事?物的主人,其实也是物的奴隶,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奴役。白兔和月亮处于两种不同的关系,决定了白兔呈现两种不同的心态,拥有月亮反而不是好事。 ⑶ 文中有句话说: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这里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换句话说,就是人类的慧心已泯。慧心,原是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现在泛指智慧。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可见,这话对人类有讽刺意味。也是本文加上人生二字的意义所在,作者写作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人生的道理。 3、大家可不可以从这故事中也想想自己生活中类似的事? 让学生说说和白兔类似的事。如捡到很多钱 (通过扩展,让学生明白人生的道理。) 寓意提示──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五、学习《落难的王子》 导入:周国平定理一: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难的。由此推导出定理二:所以,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 1、故事复述。 2、问题研究,寓意提示: ⑴ 王子没落难前听到别人遭受厄运是怎么说的?自己落难时他又是怎么说的?各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生活得如何? ⑵ 文中主人公为什么设置为王子?怎样的王子? 生性脆弱。 ⑶ 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这是落难王子说的话,从中可以看出王子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道理? 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⑷ 天哪,太可怕了在别人落难时,王子落难时,我落难时三次反复出现,有什么用意?──表明,任何人遭受厄运时都得承受,而且都能承受! ⑸ 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说说你自己或身边的哪些人怎样坚强面对不幸的? ⑹ 天有不测风云若今后你遇到厄运你会怎样做? 3、有关厄运的名言积累: 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 ──日本谚语 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 ──鲍蒙特与弗莱彻《荣誉之胜利》 苦难磨练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 ──富勒《至理名言》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塞内加《论天意》 六、两篇寓言进行比较阅读 1、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 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七、课外练习 读几则寓言,然后说说寓意。 《寓言》教学设计11《纪昌学射》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这则寓言讲的是纪昌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对学习结果的重要作用。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兴趣。我们都知道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所以在教学时我抓住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课上学生也能够抓住文眼提出了好几个问题,如:纪昌向谁学习射箭?纪昌是怎样学习射箭的?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会以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发更多的学生大胆提出疑问。 虽然这则寓言比较简单,但是学生在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时回答得还不够完整,这时我并没有急于打断学生,而是通过引导式的语言让他们完善答案,比如:你说的还能再具体些吗?你还有需要补充的吗???这样的语句来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在这节课的伊始,我设计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环节。第一个举手站起来的学生是我们班平时不太敢举手的同学,当她流利的读完课文时,我以赞扬的语气鼓励了她,并且给了她一个满意的微笑,从而让这位同学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并且鼓励她今后更要大胆的举手回答问题,这样也会鼓励其他不敢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 《寓言》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3、理解“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的意思,明白其中的道理 4、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观赏图画,直接感受,加深体验,合作学习、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生字,在课文中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情感妙答中体会其中的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两则寓言故事中,学会观察生活,学会脚踏实地学习。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感悟寓意。 难点:懂得寓言中的启示。“寓、截”的识记。“费、望、算”的书写。 教学突破:《寓言两则》是一篇给学生的启迪,让学生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根据新课标的特点,从以下突破:认生字、写生字是这一课的重点,以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组织指导。懂得“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真正含义,是本课的难点。根据低年级儿童思维的特点,让学生看图画,多读,多感悟,使抽象的问题在形象思维中获得解决。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投影仪 教学主要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读过成语故事吗?举例说说。 (像《刻舟求剑》那样,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学习“寓”字。 2、本课的两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这两个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读课文。 二、自学课文,自读感悟。(学习第一则寓言) 1、读:(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2、记:(想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3、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4、问:(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小组合作讨论。 1、检查:(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读书:(分自然段读课文,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3、议论:(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为什么在田边转来转去?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他的心情怎样? 解词:巴望——盼望的意思。 焦急——心里特别着急。 好焦急——禾苗长得太慢 这个人急切地想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去看。由于心情急切,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这是故事的起因。) 指名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想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好”办法——“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他自己感觉怎样? 解词:筋疲力尽——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 白费——白白地耗费。本课指白费力气。一大截——一大段。 好辛苦——从中午一直把刀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还认为“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这是故事的经过。) 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并回答:拔苗的结果怎样? 结果禾苗都死了。(这是故事的结果。) “好”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提问: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这个人错在哪里? 1.禾苗只能自己慢慢生长。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被拔断了,所以禾苗死了。 2.这个人急于求成,所以把事情办坏了。 3.这个人错就错在不管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结果事与愿违,把事情办坏了。 (二)自己遇到过哪件事,因为急于求成结果办坏了?(举例) (三)你读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办任何事情如果急于求成,不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办,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五)指导书写生字“焦、费、望、算”。 1、分析字型及结构。 2、师写生看。 3、生抄写生字。 板书设计: 27、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急——拔苗——苗死 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写字:焦、费、望、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寓言、寓意、焦急、焦虑、喘气、计算、算盘 一截、拦截、丢失、费力、浪费、盼望、张望、气喘嘘嘘 2、看图讲故事。 3、说一说《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寓意。 4、这节课我们将用上节课学习《揠苗助长》的方法来学习另一则寓言。齐读课题。识记“守”。 二、自学课文,自读感悟。 1、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2、记生字:(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3、想问题:(你读懂了什么?) 4、提问题:(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小组合作 1、检查:(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2、朗读:(评一评准读得好,好在哪里?) 3、议论:(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 《守株待兔》里的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讨论第一个问题: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谁能回答得简单一点? 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死了。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 ——按问题回答: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先说“谁”,再说“怎样得到”,最后说“一只什么样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子。 比较两个句子。思考:他为什么能捡到?第二个句子说得更明白。 真幸运——野兔撞树桩,啥力也不费 讨论第二个问题: 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以后: 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真敢想——每天捡一只,野兔肥又美 做: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真耐心——日出桩边等,日落茫然归——他的想法能实现吗?为什么? 种田人的想法不能实现。因为野兔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树桩上。 ——你从哪里知道野兔是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的?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窜”是乱跑、乱逃的意思。所以说野兔跑得很快。 “丢下锄头”是什么意思。 “丢下锄头”就是不种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 讨论第三个问题: 结果:兔子没等到,庄稼全完了。 真悲伤——野兔没再来,农田尽荒废 同学们,来劝一下这位农夫 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树立形象靠感受。 1.朗读《守株待兔》,想想那个种田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那个种田人太傻了,野兔不可能总撞死在树桩上。 (二)分析错因要思考。 1.提问:那个种田人错在哪里? 2.讨论。 (1)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捡一只,那是不可能的。 (2)那个种田人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存在侥幸心理,希望还能不劳而获。 (3)那个种田人丢下锄头,守株待兔,兔子没等到,庄稼也完了。 (4)那个种田人错就错在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结果把事情办糟了。 总结:真愚蠢——死守就经验,丝毫不知变。 (三)揭示寓意需提炼。 1、读了《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寓意) 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这个故事。成语“守株待兔”是用来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有万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五、指导书写。 1、分析字型及结构。 2、生试写“守、肥、桩、比”,评价后再写。 3、生抄写生字。 六、作业布置。 1、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外:阅读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27、寓言两则守株待兔: 干活——捡兔——等兔——等不到 庄稼全完 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写字:守、丢、此、桩、肥 教学反思: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通过图文结合学习,挖掘它们的思维,让孩子们的想象能紧扣主题,在教学中通过平等交流,模仿课文中的邻居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劝说。是孩子们自己能对这两则语言故事的寓意更加明白,从而突破了难点。通过合作学习,平等交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寓言两则》教学点评: 本课教学生动活泼,图文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形式多样,通过读文、评说、交流、议论,使学生明白寓意,突破难点。教法突出重难点,学法适合低年级的认知能力、心里特征,整体教学效果良好。 《寓言》教学设计1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从白兔的生活体验、落难王子的命运,感悟人生,辩证地对待财富与不幸。 2、结合已有知识,探究寓言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品味、积累准确、形象的语言,复述课文。 2、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教学重点: 1、掌握寓言的特点。 2、理解《白兔和月亮》、《落难王子》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1、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表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应该听说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吧,这个成语从一则寓言故事中得来,大体是这样的: 战国时期,长城附近住着一个老头,养了很多马,名叫赛翁。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他家的一匹马逃走了。乡亲们纷纷跑来安慰他。老头却十分平静地说:“没关系,丢失好马虽然是一大损失,但没准会变成一件好事呢?”过了一段时间,那匹马奇迹般地跑回来了,并且还带回来一匹北方匈奴的良马。乡亲们又纷纷前来道贺。这时,老头又意味深长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他有个酷爱骑马的儿子,天天骑着良马出去玩,有一天不小心从马上掉下来把腿摔断了。左邻右舍又来探望、安慰他。这时老头又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一年后,北方匈奴入侵塞内,青壮男丁都被抓去当兵,十有八九都死于战场,而这个年轻人却因为摔断了腿未上前线,保全了一条性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祸和福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有时候坏事能变成好事。当我们受到挫折或遭遇不幸时,常会用“塞翁失马”来安慰自己或别人。 刚才我们讲的是一则寓言故事,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寓言吗?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一般结构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的。西方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的寓言故事有不少保存在《庄子》、《韩非子》等作品中。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作家周国平的两篇寓言。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周国平,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博士、研究员,其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主要作品有《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等。 2.课文导语 生阅读导语 师:寓言由一个故事和寓意组成,故事仿佛是身体,寓意则是灵魂,学习寓言最重要的是领会蕴含于故事中的寓意。那么寓意如何去领会呢?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找对比,找变化,看故事发生前后主人公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为何而产生?回答好这两个问题,用心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 3.初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个方法来学习这两则寓言,首先齐读《白兔和月亮》。 二、内容研讨一 师:读过一遍课文,我们来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1、第一、四段对白兔的心情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描写,请从这两段中,找出四个构成鲜明对比的四字词语。说说兔子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寓意。 明确: 1、无忧无虑,心旷神怡;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2、月亮是何等珍贵的物品,而青草是如此平凡。天空可以泰然拥有月亮,而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如此紧张不安。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 3、拥有非分之财并过分看重财富,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三、内容探讨二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下一则寓言《落难的王子》,请同学们先把课文齐读一遍。 师:我们一起来探讨这样几个问题: 1、文中“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两句和“天哪,太可怕了……”分别出自哪几个人之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2、王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3、请在文中划出本文的主旨句,概括寓意。 明确: 1、王子、我、其他人;对比写出人世间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 2、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炼,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3、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四、活动体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两则寓言来准备两个课本剧,《白兔和月亮》结尾处说“兔子去拜见诸神之王”请同学们前后相互合作,扮演拜见时的情景。《落难的王子》一则一人演王子,一人演路人,准备好之后上台表演。 《寓言》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学讲、表演寓言故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寓言故事受到教育:应该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懂得掩盖过失会有不良的后果,懂得看问题,做事情要多换角度去想一想,做一做。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在对寓言故事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中感受寓意、明白道理。 教学难点:在对寓言故事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中感受寓意、明白道理。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 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 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第一则:《掩盖过失的猫》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思考:“掩盖过失”是什么意思?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3.练读课文,互评互议。(注意听辩“捕瘦蚤呛”的发音),达到读熟。 4.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师出示:有一只猫,总爱吹嘘自己,对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盖。 引导学生体会这只猫的弱点,“爱吹嘘”正是“掩盖过失”的原因。 自由读文,想一想文中的猫有几次“过失”?他是怎样“百般掩盖”的? 1.学生自读课文后小组交流。 2.讨论:猫为什么要“百般掩盖”自己的“过失”呢?(爱虚荣,要面子) 3.有感情朗读,抓住“吹嘘、百般掩盖”等关键词表现猫的虚荣、自欺欺人。 4.引读:有一只猫,总爱吹嘘自己,对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盖.......“他却说.......”“他却笑着说......”“他却对伙伴们说.......” 四、理解寓意:这只猫,为了吹嘘自己,掩盖过失险些丧命,不知道这只被救上来的猫是否会从中得到教训。同学们想想该对他说些什么?才能让他以后正视自己的过失。 学生自己练说,在小组说,全班展示。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心,认识掩盖过失的危害和后果。 第二则:躲雨 一、读一读寓言 1.练读《躲雨》。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互评互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注意听辩“嚷跨刮否咂”的发音 2.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自由练读,然后小组讲故事,指名上台将给同学们听,看谁能把故事讲得完整、具体。 抓住“喜出望外失望垂头丧气嚷”等关键词,进入故事情境。 二、演一演故事 1.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将故事情节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出来。 2.引导学生评议,重点落实到是否能通过读文中的关键词句,将故事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来。 三、说一说寓言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遗憾?(要是.......)是的,如果他们去试一试,那事情的结果就会不一样了。看来我们遇到事情一定要亲自去做一做,试一试,这样才会不会留下遗憾了。 《寓言》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含的道理 4、演一演这则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用来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自相矛盾)同学们!请你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概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自相矛盾)谁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说,如说的不对,可以在学完这则寓言后告诉老师答案) 一、自读课文 这则寓言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话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在叫卖矛和盾。第二、三句讲他夸口的情形,两个“不论……都”是他的话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4、5句讲的是,当别人问他:他却哑口无言了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解释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段装有青铜或铁质的枪头:盾,盾牌,用来访呼声体、遮挡矛枪箭。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三、演一演,加深记忆 四、明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