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金翼的读书笔记 |
范文 | 金翼读书笔记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金翼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翼的读书笔记1《金翼》一书,总的来说是通过描写黄家和张家两个家族在复杂的年代中的兴衰起落,描写了有关家族中的亲人之间争斗与合作,反映家族的兴衰是有规律的,要保持一个家族的长盛不衰就需要家族各人的团结和睦相处。同时也表现了那个时代乡村社会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质以及历史的发展变化。这本书是以小说的体裁进行的真实的描述,包含了作者的亲身经历、家乡及家族的历史,是东方社会与家族体系的缩影,这种形式,很好的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不失为一大亮点。 从这本书的内容看,我体会最深的便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主人公黄东林因为和姐夫张芬洲达成默契才能开始他的事业,而后东林结识郑卢国和王一阳,为他们开展咸鱼生意,和钱庄建立联系,扩大商店规模有很大的帮助。再是东林准备建造新房之时,因为木材原因被官司缠身,在大多数人抛弃、出卖他的时候,东林的叔父却支持他,还有东林的舅父,徒步远道去监狱探望他,告诉他外界的消息,使得他重新振作起来。另外,三哥的同学、拜把兄弟陈香凯和黄家建立的关系,对黄家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三哥被绑架时,就是想在军队中谋职位却成了土匪头的香凯救了他。三哥也因自己的人际优势为店铺的食盐交易和轮船公司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而作为反面例子的芬洲,他的情况却截然不同,原本他与东林的合伙以及因儿子的婚事与王家联姻,使得他和东林的社会关系同样广泛、牢固和具有生气,也同样受到人们的敬重,然而,后来却是分道扬镳,走向不同的结局,导致这种结局的关键便是人际关系,芬洲的儿子茂德死后,媳妇惠兰和婆婆的冲突困扰着他,使他重回店铺,然而,由于曾经的离开,他的人际关系变淡,导致他在店铺的处境困难,难以发展适应下去。而他的另一个儿子茂衡在他死后由于交友不善,人际关系差的原因,也使得张家败落在他的手中。总之,对于东林而言,广泛的交际不仅对家庭有很大帮助,也促进了商业的兴隆,把他的事业推向一个个新的高峰,也使他获得了地方的威信。 这种社会人际关系广泛的影响着各个至关重要的方面,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这种关系构成的体系,作为整体,维持人际关系体系的平衡性相当重要。 例如在主人公东林的早期生活中爷爷的去世,以及之后兄长东明的去世,都使得东林的生活模式被全盘打乱,打破了平衡的状态,文中这样说到:我们日常交往的圈子就像是一个由用有弹性的橡皮带紧紧连在一起的竹杆构成的网,这个网精心保持着平衡。拼命拉断一根橡皮带,整个网就散了。每一根紧紧连在一起的竹杆就是我们生活中所交往的每一个人,如抽出一根竹杆,我们也会痛苦的跌倒,整个网便立刻松弛。另外,五哥作为轮船公司的重要成员,曾经是联系所有人的强力纽带,是一种力量,以他的友情和对于老的沿江商贾们的同情,维持了公司的整体性,因此,他的死也使轮船公司的两派失去了微妙的关系,从而接连发生了争吵、诉讼和改组。从这两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际关系体系中任意成员的变迁,都会导致整体平衡的紊乱,因此,维持这种平衡相当重要,一旦打破,非平衡状态持续直至新的平衡状态的确立之间要经历很久的过渡,在此期间,群体的发展受到深刻影响,比如,五哥的死造成的一系列的争吵,不但影响轮船公司的正常运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整体的团结性和凝聚力。 除了以上两点,此书值得关注的还有当地的生活风俗习惯以及信仰观念。 作者在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当地风俗,比如婚俗、丧葬、迁徙、墓祭、劳动等,再者当地的民众注重风水以及算命等迷信观念。 婚俗上,黄村大多数还是由媒人介绍,父母做主,像惠兰和茂德的婚姻,直至婚礼当天夫妻俩才是第一次见面。其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新娘乘的轿子,在文中描述的是“四面严严实实的一个立箱,只有一面可以打开。门一关,新娘便完全坐在黑暗中。”这完全不同于平常看的古装剧里的那种花轿,我唯一担心的便是新娘在这么严实的花轿里,从清晨待到黄昏,中途是否有出来透气。再是文中提到,新娘和新郎在长达一刻钟的并肩坐仪式中,如果新娘坐在新郎长袍的边上,新郎便会成为一个惧内的丈夫,从这点可以看出当地的封建迷信观念也很强烈。另外,根据村里的习惯,新娘要为全家做三年饭,然后是其他媳妇轮流,每个人做一个月,这种风俗在现在的生活中很少遇见。作为生活风俗习惯,每个地区都具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少数民族,由于和外界交流相对较少,从而导致其传统性较强,风俗保留也相对完整,因此,民族特色较为鲜明,虽然黄村不属于少数民族,但是由于作者叙述的乡村所属的时代较为久远,其传统也未丧失。 金翼的读书笔记2《金翼》作者是林耀华,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1910年3月27日生于福建省古田县岭尾村,2000年11月27日逝世,享年91岁。1935年在北平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4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林耀华曾深入藏区、东蒙草原及鄂伦春族、达斡尔族居住地进行民族工作和学术考察。他参加并领导对云南省少数民族的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工作。曾经担任过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成员、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教授,并担任全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会的重要职务。林教授还曾被聘任为国际人类学和民族学协会主编的《当代人类学》通讯编辑、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高级研究员和美国传记研究所的国际名誉顾问。 《金翼》一书,是用小说体裁写成的。作者自己说,《金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这本书包含着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他的家乡,他的家族的历史。它是真实的,是东方乡村社会与家族体系的缩影。这本书中所叙述的故事及其人物,活动的年代是辛亥革命到日本入侵中国之间的30年,活动的场景是中国南方闽江中游的农村,从村落到乡镇乃至都市,活动的场景是从农业到商业,从经济,文化乃至地方政治。本书文体自然,材料极为丰富,作者对人物生活中各种事件,甚至在区区小事中包含的一整套传统关系作了进一步分析,比如婚礼,葬礼,轮船公司的业务,农业周期。 就著述本身而言,从两个家族黄家和张家的历史变迁展现了两个家族截然不同的命运。本书围绕两条线出发: 1、张家,从与黄家合伙做生意致富,到之后的落魄,最终家族的解体; 2、黄家,与张家合伙做生意,因时局而变,逐渐的壮大,其繁盛维持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直至一家之主东林晚年,家族内部和政治局势的变幻导致了黄家的衰微,最后生活回归到其原始状态——农耕。 “变迁”是本书的一个词眼,在作者看来,导致家族命运不同的原因主要在于一种体系的平衡被打破了。如“人际关系领域也有类似的均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一旦被打破就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原状或者确立一个新的平衡,这种新的平衡与旧的平衡状态有可观的不同,但是它可能包括旧的因素的重新组合。”这就是本书中反复映射的“变迁”一词的含义(是指体系的破坏然后再回复或者建立新的体系)。本书中还论述了引起人际关系变迁的四个因素: 1、“物质环境的变迁促使适应于它的技术变迁,结果带来了这个体系内人际关系的变迁”; 2、“由于一种技术上的原因所产生的技术上的变迁,也会导致人们日常关系的变迁”; 3、“人物及班底的变化也会促使人际关系变迁”; 4、“一个体系之外在因素的改变时也会促使这一体系之中成员关系的变迁,并波及这一体系的`所有人”。 最后小结:整个社会就是一个相互连通的大系统,每一个个体的存在和发展走向都不可能完全依赖于主观意向,当面临局势挑战时,需要及时的判断出是否需要反应,同时。反应的内容要慎思之,从而做出适应变迁要求的相应的行为。 金翼的读书笔记3《金翼》展现了一个弹性平衡的农村社会结构理论。农村社会像是由皮筋或竹竿之类的东西绷紧而形成的系统性的生活网,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性,每个人都处在关键点的位置。在这个结构中,如果有任何一根皮筋松掉,那么就会有另一个地方的皮筋紧绷起来去分担分散的力,以此来确保整个框架不会全部松散。这种社会形态受到内部不稳定或新生力量的影响,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冲击;因此,其内部不会保持恒定的平衡,可能长时间处于一种动态稳定状态,处于一种从稳定向不稳定变异再恢复稳定的过程。人们为了保持平衡,一是会不断加强内部联系,建构人际关系网络,其二是用他们所认同的主文化与社会观念同化新生社会事物并加以利用以促进稳定。 在这个结构中个人及其家庭无疑是动态的关键点,当然也存在着相对固定的支架部分,像物质方面比如土地,农耕文明的历史传统注定了土地是农民立命安身之所在;精神方面比如血缘,人无法忽视骨血中的亲缘。 如书中所述,橡皮筋失衡的过程是种必然。商品经济的发展,家族内部以及家族间的纷争,战乱动荡的年代,僵死化的传统思维方式,都加速了失衡的过程。这种弹性结构与社会变迁结合,物质条件变迁,生产方式与生产技术的改良、人际关系的变动,都展现了弹性结构的可承受范围内的限度。 差序格局: 宣晓伟:"关系本位"和"差序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治理模式。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是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林耀华先生所描述的金翼之家的情况也符合这一特征。东林作为家中第二个孩子,在大哥离世后撑起了家族这一支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长成为家族的实际统治者。同脉连支的直系亲属、雪中送炭的旁系亲属、冷眼旁观的家族中人、连襟之谊的合作伙伴、互通有无的商业团体在他的眼中是有着明显的区分的。同时,差序格局强烈的体现在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如婚庆嫁娶、丧葬仪典、居住地等。这种格局与前述的弹性结构整合了起来。水面的波纹是联系着的,波纹之间有着场域的存在。以个人为本位不断向外扩展的过程是有着其弹性限度的,不可能无止境的向外延伸。 农村教育: 农村中的家族通过继承拥有了土地,通过经贸间接拥有了财富,通过教育来提升社会地位、扩展人际关系、提高家族在村落中的威信力。“受过教育”成为一种家族荣耀的象征;同时,教育所带来的知识的实用性确确实实使人感受到了益处。农村中未受过教育的人很容易成为知识分子们的拥趸,知识分子则成为农村中的特权阶级。 丧葬文化: 农村对于丧葬的重视程度要大于新子降生、婚庆嫁娶。这种隆重的丧葬仪式体现了人们的生死观、价值观,也与人们一直以来秉承的传统儒家文化相契合。丧葬中的人们甚至带有一定的宗教信仰和灵魂寄托,相信人有轮回与往生,又将生命寄托于上天,以祈家族安定。丧葬活动中的家族丧次序、哭丧礼节,既体现了尊卑位次,又是仁孝的外在表现。丧葬不是一家人的丧葬,而是整个村落的仪式,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纽带,将处于同一地缘之中的人们联系得更加紧密。 妇女地位: 妇女地位仍很低下,这种情况在乡村中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这与其不能直接创造大量生产力有关,无法创造生产力就意味着无法创造财富,而财富有关家族生计。即便林耀华先生在文中强调一个失去了全部男性成员的家庭仍旧可以依靠妇女来进行土地耕种,但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农村妇女所能提供的生产力相当有限。妇女无论年轻貌美与否、富有学识与否,都改变不了其繁衍生息的工具的地位,她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一种附庸关系之中。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