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古代寓言》教学设计 |
范文 |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1预设目标 (1)口述作者及相关情况 (2)弄懂寓言故事 (3)解释默写 (4)背诵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注意郑人、楚人的神态和动作语言) 教材分析: 一、了解“寓言” “寓”寄物,“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二、主题思想 《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下,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刻舟求剑》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调整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三、思路结构 《郑人买履》 第一层: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 《刻舟求剑》 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二层: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 四、 写作特色 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教学安排 一、导入新课(3分钟) 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1)龟兔赛跑:乌龟跟兔子赛跑,结果兔子失败。 (2)守株待兔: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 解答:寓意(1)骄傲使人落后、失败。 (3)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 学习《郑人买履》 二、初读课文(6分钟) 1、老师范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学生找出应注意的字音和字型。 2、学生散读(两遍,体会朗读节奏,了解大意)。 3、老师细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4、学生齐读(边读边注意事物的发生和发展) 三、构建画面(6分钟)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四、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15分钟) 1、圈划重点的文言词(履、度、坐、之、操、反、及、遂、宁、无、其、以) A、独立学习,看课文注释查工具书。 B、合作学习,四人小组疏通文字 C、老师巡回释疑。 D、小组汇报 E、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师生讨论) (1)操、持、取的意义 (2)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3)宁信度、无自信也 五、把握寓意(10分钟) (1)《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意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2)说了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了它的现实意义。 答案:(1)《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 (2)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六、多形式背诵课文。(5分钟) 第二课时教学安排 一、(1)学生读通课文,注意字音,断句。(3分钟) (2)学生展示学习效果。 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二、疏通全文,把握文章结构(3分钟) 故事: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三、学习文言词语句式 小组间讨论,小组间比赛,采用一问一答。 涉:渡江遽:立刻、急忙契:雕刻 是:指示代词,这儿止:停止 惑:迷惑、糊涂 老师补充讲解:A、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有涉江者之楚人 B、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几是是我的剑坠落之处。 C、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意强调B、C的肯定与委婉的反问语气。 学生揣摩试读。 四、阅读讨论(8分钟) A、《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答:“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趣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 B、这个寓言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答: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将改革不断的推向深入,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五、多形式背诵课文(6分钟) 六、选择两则寓言中你喜欢的一则,小组表演,注意丰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五、板书(见教学安排中) 六、课后时文阅读讲义。 A、解释下列词语 置之其坐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之至之市其 试之以足遽契其舟 B、说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区别。 (1)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2)宁信度,无自信也。 (3)而置于其坐. (4)是吾剑之所从坠。 C、说出两则寓言的寓意。 D、阅读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之先行,子随我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2、用“狐假虎威”造一个句子。 3、 “兽见之皆走”中的“走”是什么意思?请列举出带“走”字的成语三个。 4、口头复述《狐假虎威》的故事大意,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求说得生动流畅。 参考答案: A、 (1)量好的尺寸;到……去;履 (2)他的;那,那个,指示代词 B、 (1)没有行走;不可以,不能 (2)相信自己的脚;不相信自己 (3)坐同“座”,座位,名词;动词,坐下。 (4)这,这是,指示代词;做判断动词。 C、不顾实际,只信教条的人可笑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是办不成事的。 D、(1)略(2)略(3)走:逃跑的意思。走马观花,走投无路,飞沙走石(4)略。 拓展资料 1、韩非和《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出身韩国贵族,《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著有《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 《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全书属于论辩文占绝大部分,文风犀利,有很强的说服力。 2、吕不韦和《吕氏春秋》 吕不韦:战国末年政治家,原为大商人,在赵国首都,遇见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入秦为之游说,使之归国继位(即庄襄王) 《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使其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全书二十六卷,内分十二记、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语言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于求成、违反事物规律及“做多余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语言说明的理。 教学难点:能借注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方法:讲解、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寓言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你们知道的寓言故事很多,能给同学们讲讲吗?最好能说出语言给你的启示。 二、朗读课文——奇文共赏 1、自读: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通顺流利,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2、互读:组织学生协作组内分别轮流朗读,并互相评读尽可能解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互读时产生的新的疑难问题。 3、听读:播放两则语言的录音朗读,要求仔细听读,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读。 三、疏通文意——合作释疑。 1、小组合作,自己疏通文意。 2、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 3、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集体释疑 4、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指导 四、理解想象——配音作画。 通过感知课文,我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作品中的故事有了一个感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能更深入的理解人物更准确的'把握股市的内涵呢? (自选配音或作画的方式) 第二课时 一、创新设计——提升理解。 续编故事:现在这个农夫懊悔不已,他发誓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合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看谁的故事编的棒。 交流评价。 二、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呢?请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本节课中你在哪些地方有收获呢?与同桌交流,并记录下来。 四、积累内化。 1、背诵两则语言。 2、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 五、实践活动 搜集寓言故事准备开展一次寓言故事大赛。 板书 14古代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画蛇添足 将苗拔高强求速成画完蛇能喝到酒不顾客观实际 结果苗死反而弄糟又为蛇添足没有喝到酒弄巧成拙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3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中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学习难点】 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自学、引领、讨论、点拨 2、查、划、写、记、练、思 【教学准备】 《古代寓言二则》课堂学习活动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先说个谜语给大家猜猜,请听好: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学生回答谜底) “鞋”在古时候也叫“履”。这节课我就带着我们聪明的同学们穿过时空隧道,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去看一看在那儿发生的一个与鞋有关的故事——《郑人买履》。二、目标展示 首先请同学们来熟悉并解读下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三、活动方案 活动1:熟读翻译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是寓言故事,相信同学们对于寓言的阅读不在少数,不过我们今天接触的是文言文。首先我们要学会古文是如何来朗读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同时请2位同学上黑板演示要注意的字音,3分钟之后请每小组代表来朗读,注意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2、同学们读的都非常棒。读书读书,朗读固然重要的,但是古文我们还需要能够读懂文意,下面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来向大家说说你学到了哪些文言字词?你能够翻译整篇课文吗?等下请同学们向大家展示下你完成的预习问题三。 活动2:文言现象积累 到此我们学习掌握了一些文言字词,那同学们,你觉得那些文言字词是需要重点掌握,哪些句子是与众不同的呢?请小组讨论并向大家展示: 1、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 自度其足:动词,(duó)量长短 (2) 吾忘持度:名词,(dù)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 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 :同“座”,座位 (2)反归取之:同“返”,返回 3、特殊句式积累: (1)定语后置句:郑人有欲买履者------有欲买履之郑人 (2)倒装句:何不试之以足?------何不以足试之? 活动3:读懂了文章的大意,现在就需要我们来思考文章的内涵了,首先告诉大家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个故事中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吗?而这个故事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又有什么启示? 寓意:做事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相信以往的经验或书本上的教条是愚蠢的,不会成功的。 启示:告诉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据现实需要大胆地试,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随机应变,不可顽固守旧,不知变通,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活动4:尝试背诵课文及重要字词→小组内一对一背诵,过关 四、归纳总结 这是我们学的第一篇古文,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我们都有什么收获? 示范:1、这节课我掌握了这些重点文言字词; 2、我能够翻译整篇文章大意了; 3、我从这节课中了解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的…寓意; 4、从这两则寓言中我能够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了。 五、教师小结 这则寓言中的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因而闹了大笑话,说明这个郑人的思想僵化、不知变通。而我们以后就要引以为戒,要做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人。 【答案】1.(1)《韩非子》 战 法2.duó dù 3.(1)郑人/有欲买履者4.(1)量长短 代词,代量好的尺寸 5.(1)先自己量好脚的尺码,却将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2)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6.(1)坐,同“座”,座位。 (2)反,同“返”,返回。 7.郑人买履 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墨守成规,处理问题不从实际出发,不敢大胆尝试的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 【学习难点】 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自学、引领、讨论、点拨 2、查、划、写、记、练、思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