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一语文《观沧海》教案设计 |
范文 | 初一语文《观沧海》教案设计 导语:在《观沧海》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如何在教学上引导学生领悟《观沧海》?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观沧海》的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们。 教学目标: 1. 朗读诗歌,品味诗句,感受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2. 在吟诵中体会诗人真挚感情,并从中受到教益。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学习古诗吟诵、吟唱。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意境,激趣导入: 文学名人竞猜:请根据老师所给的条件,猜出这位文学名人。 1. 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 他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 3. 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4.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文学”的领袖; 5. 他的故事被人们编成了许多剧本,但他在戏曲中大多为白脸”奸臣形象; 6. 他指挥和领导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 7.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他诗中的经典名句。 这个人是谁? (曹操) 二、 介绍写作背景 三、 把握基调,深情朗读 学生读诗,并互相评价,读出诗歌的韵味,做到吟读。 四、 理解诗歌,掌握技巧: 1. 从题目入手,读出诗歌写什么。 2. 作者观到了什么?品读写景诗句。 3. 从诗歌中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方法: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特写镜头、联想和想象; 顺序:由高到低、由远及近、先实后虚、以时间为序、以行踪为线; 目的:渲染气氛,抒发作者情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 依据此方法确定《观沧海》的写景技巧。 五、 自编曲调,神思飞扬 唱诗 六、 小结: 口诵眼前多彩句,神思千古慕沧海。 少年初识愁滋味,亦懂诗人忧国心。 教学总结: 这是依托我校以学为主双案合一”与三步九环”结合而展开的一次教学实践。通过自学、对学、群学,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多媒体和多种阅读方式,在感受中把学生的学”变成学生的又学又想”——学诗歌,想自己;学写法,想理想和责任。在思维的过程中是经历了一种——先学习、再想象、再联想、再表达的一种思维过程。实践后我发现: 1.要激发学生积极性 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实际中怎么做,做得如何,真要另当别论。原本我也没多加思考,直到有一个孩子急急忙忙跑到我办公室,跟我说,上课打击了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才知道,那天他准备好几个问题我也没提问他。因此,上课的时候,教师的眼光应该跟孩子们不时地进行交流,与学生积极互动,从而及时的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练习要有针对性 每一节课都有固定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目标要有可检测性。课后反思时我才发现:我的练习与目标有点距离,练习深度稍稍低于目标,练习中涉及的内容过少,考核范围过窄,结果却使目标有点淡化。此外,整个教学过程还应该讲究结构的完整、重点的突出、难点的强调、内容的连贯,只有这样才能将一节古诗赏析课上好。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