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
范文 |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文学知识。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二、能力培养目标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难点: 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一定浏览过不少名胜古迹,见过不少楼台阁宇。可你们知道这些建筑中包含着多少历史文化价值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xx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19xx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他的学术著述,《清代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 三、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第二部分: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 讲立体构成。 (二)讲平面布局。 第二层次:(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 第三层次:(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第四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全文按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来展开。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 (一)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 (二)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 (三)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四)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 (五)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作者所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既寓于九大特征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义,是一种“沿用的惯例”,是一种为世代遵循的“法式”,守之则能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创新则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独特建筑。这非常类似于语言中的“文法”,既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五、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2【知识目标】 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的阅读评价。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建筑的特色,培养对民族建筑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学会对古建筑的审美,树立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难点】 一、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的阅读评价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 点拨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概括表述 1、【导入】 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一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请结合闽南古建筑的特色,说说你对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初步印象。 2、【初读】快速浏览全文,说说像这样的文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结构的。 首先概括指出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从地域和历史(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地域分布是广阔的,其影响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一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 “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板书】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影响深远——民族文化瑰宝 3、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试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第一层次】(1-2段)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建筑自下而上——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建筑群落组成 左右呈轴对称 主要房屋朝南 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 有“户外的空间” 【第二层次】 (第3-5段)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中国建筑的整体结构方法 “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 力学原理——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一样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下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 作解释——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装饰作用(最显著特征之一)。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 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第三层次】 (第6至9段)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屋顶四面坡——屋角翘一起——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作比较:与其他建筑体系比较——翘一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中国建筑的着色特征 使用颜色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 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 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八) 中国建筑装饰部件 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九) 中国建筑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 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4、作者在具体准确地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各方面特征之后,还有打大段的文字,试概括这些文字的内容。 【第二部分】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这种风格——“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有多样性的创作”——“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 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建筑的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二、探究品味 【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启发】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启发】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 “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启发】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可译性——即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理解性。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三、拓展迁移、培养能力 你一定很熟悉家乡的房屋建筑吧,说说这些建筑在哪些方面保留了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在哪些方面又表现出现代风格。写一篇短文,介绍你熟悉的一幢古建筑。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3【教学设想】 1、学情分析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2、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知识教育目标: 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国建筑的特征。 ②根据分层,归纳概括“文法”“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能力培养目标: ①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② 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培养目标 :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3、 重点难点: 根据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将本文的重难点制定如下: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理清思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文法”。 教学难点:一,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二、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 ㈠ 教学方式: 学习说明文,主要让学生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学习说明文简洁明了的语言,并把学到的技巧运用于平时的写作中。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为了使本文的教与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三读:通过在预习的基础上浏览、精读、研读三步让学生逐渐深入地掌握课文知识。 2、设置情境:在课堂上,利用课件和视频增强直观性,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说明对象。 3、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课外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建筑,比较他们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㈡ 学习方法: 精读研究法: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揣摩课文,深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的认识。 对比学习法:把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西方的建筑进行比较,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视频。一段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的视频,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㈠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作者。 ㈡ 课堂教学 1、 导入: 利用视频《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唐代木亭模型》来引入全文,并且让学生更加鲜明地感知“斗拱”这一概念,以及明确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以及现代的传承。 利用幻灯片展示各种建筑导入本文,揭示课题,并交代文体,指出其与记叙文的不同。而且简要地介绍作者。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学生和直观感受,对学习说明文有极大的好处。 这一个步骤所需时间不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一开始就认识到学习本文与过去学习记叙性文字有了区别,明确学习目标,初步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归纳全文思路。速读之前,老师予以指导:这其实就是给文章分段,然后总结段意。明确本文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能快速、独立解决。 3、精读课文,思考探究 我们了解了本文的行文思路,但是“中国建筑的具体特征”却还扑朔迷离。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分析每一段的具体内容。鉴于此,我给大家出了两道思考题,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第一组研究第一题,第二组研究第二题,给大家3分钟时间,同桌互助合作完成这项任务。 这两道题是: 1)请把梁思成先生所总结的中国建筑的9大特征,再从3个角度高度概括一下。并据此,复述中国建筑的特征。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设计过程及目的】 在学生讨论的时候,老师巡视教室,通过询问了解情况,给予点拨。在学生回答的时候,遇到分类归纳不准确的情况时,可以人物为例来类比指导;在学生复述的时候,大屏幕出现故宫图片,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多表现为表述啰嗦、拖沓,这就需要老师提前明确方法;关于文法问题,老师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出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那么只需找出对应的本体,就解决问题了。学生的问题更多表现在不够全面,表述比较混乱,逻辑性不强,我就事先强调学生用笔写出来。从而,在与同桌的讨论中探究中保障答案的全面性,在书面的调整中加强语言的严谨性。通过这两道题的设置,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对文本信息筛选和加工能力,不仅让学生明确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加强了文化厚度;而且锻炼了学生对使用类文本的归纳概括能力,提高了做题技巧。至此,学习目标基本达成。 4、再读课文,揣摩语言 这篇文章出自科学大师之手,除观点确实、叙说严谨之外,文笔也兼有理趣和情趣。例如本文之中就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请大家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说说运用比喻说明的表达效果。 【设计过程及目的】: 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掌握的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准确性,这里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流畅性。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答题模式。(老师首先板书答题模式:即①把……比喻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这个过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些精彩比喻句的赏析,让学生体会本文叙述说明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 5、对比探究: 利用幻灯片展示西方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让学生分析它们不同的建筑特点。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的认识,以及中国建筑发展中的兼收并蓄问题。 6、检测目标 本着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的'学习目标,制定以下检测题目。 1)阅读第8自然段,思考:中国建筑中,斗拱的作用有哪些? 2)阅读文章倒数第2自然段,思考: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7、课外拓展: 关注家乡的建筑,可以选择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也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介绍这些建筑的特点。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4【教材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单元说明里指出:阅读这些作品,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品味这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本课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文体划分,本单元又提出“自然科学小论文”这一新概念,所以应当指导学生认识此类文章与一般的说明文的区别。本文讲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讲是个新领域,所以,本课的教学就要让学生对作品介绍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这种应用文体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对文章的写法做一些有益的探讨,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学情教法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说明文了,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这些术语已经了然于心,以他们的思维水平,对理清思路,归纳观点,品味语言等常规阅读要求也能通过自读解决。 事实上,学生对科普文章是不感兴趣的,何况是讲他们接触不多的传统建筑,所以教师势必要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文章太长,术语较多也是学生不喜欢文本,难以读懂文本的重要原因。所以课前应该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预习,而以文体特征为纲要,以标题为切入点,探讨文章各部分与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关系,能够轻松地理清文章脉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正如古人所言的“文以载道”, “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而本文是体现二者结合的再好不过的范例。所以本设计重在让学生明确本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以及写作的目的何在。通过探讨“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学习写作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基本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通过探讨“写作目的”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掌握文体特点,尝试小论文的创作。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层次;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树立科学意识;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对文中部分术语和主要观点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通过查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梁思成先生的生平。 2、教师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幻灯片显示垂花门图片)这仅仅是一扇门,可它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透着一股浓郁的中国味。今天就让我们推开这扇门,去看看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本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我们要从这篇文章中学习什么呢?(这堂课要达成的目标)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中国建筑”这个概念的外延太大了,文中作者有没有从时间上限制它的范围? (2)本文用分条陈述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里有四幅图片,想用它们作本文的插图,你觉得它们分别用来说明中国建筑的什么特征好呢? (3)这九点特征应该是并列关系,我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打乱它们的顺序? (4)在第14段里,作者有一个很新鲜的说法:中国建筑的“文法”,“文法”就是“语法”,我们知道汉语有语法,英语也有语法,中国建筑的“语法”是什么呢? (5)文章写到这里,我们看到作者对中国建筑的范畴做了界定,特征作了介绍,成因作了阐释,结构非常完整了,作为说明文,对于写作对象已经解说的非常清楚了,可以结束了。但是作者又谈了一个“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这是不是有点画蛇添足呢?首先弄清楚什么叫“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呢? (6)作者谈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这个问题,最终要表达什么意思? (7)作者用了“若想”这个词,可见他是在呼吁,我们先来看一看当时的情况。对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小结:梁实秋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梁启超先生,说他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梁思成先生同他的父亲一样,也是“有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爱国爱民,忧国忧民就是我国知识分子最大的优点。 (8)最后一部分是不是画蛇添足? (9)结合本文谈谈自然科学小论文有什么特点?(小结) 四、布置练习,学以致用 练习题(任选一题): 1、家乡的老房子。 2、探寻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化气息。 要求:课外查阅资料,长短不限,重要的是记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向同学们介绍一位同学:北京清华大学附中高三年级的朱若辰,一位写出硕士论文的高中生。(幻灯片显示相关材料)只要同学们能做有心人,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认真钻研,也能学有所成。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