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及译文 |
范文 |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及译文 上学的时候,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 先秦:佚名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 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 教学目的及要求: 1、训练学生借助注释自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本课训练重点中9个词语的意义和4个词的义项。 3、理解召公谏辞的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体会《国语》质朴平实的语言特色。 4、使学生了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召公谏辞的分析 2、两处比喻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课前预习: 1、 借助注释,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 2、 熟读课文,背诵召公的谏辞。 3、 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第一课时 序:背诵上一课 一、简介《国语》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东周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而成,采择有多有少,以《周语》的记载最祥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二、齐读课文两遍,正字正音。 三、请同学默读第一段,读后质疑。 师点拔 “谤”“堪”“以”“道路以目” 四、齐读第二段。师生共同讨论。 1、 请三位同学分别口译三层意思。 2、 请其他同学纠正。 3、 师点拔“障壅诀导”;讲解“瞽、史、师、螋、朦” (师箴:教参与课本对“师”的解释不同) 辩析“亲戚”一词古今的异义 五、齐读最后一段,注意“流”字一词多义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和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一段 1、请找出描写厉王的词,分析厉王的性格特征 “虐、怒、杀”暴虐凶残、残忍昏庸 2、正由于厉王的行动,导致国人怎样?从文中找出原句。 谤王——道路以目 3、由此可见国家处于什么形势之中? 朝政混乱,君民尖锐对立 4、“国人莫敢言,国人真的沉默无语,俯首听命了吗?” 没有,而是即将“在沉默中爆发”,人民在沉默中孕育着反抗,这是高压下的沉默,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 二、分析第二段 1、“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可见召公性格的又一什么特点? 昏庸愚蠢,一副蠢人说蠢话的自鸣得意样 2、给召公的劝谏之辞分层,看说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召公用概括性语句否定了厉王的弭谤措施 第二层:具体论述怎样对待民“谤”(怎样“宣之使言”) 第三层: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民谤”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 3、此段话中,两处运用比喻,请同学们分析这两段比喻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 第一处比喻,以江河堵塞必将泛滥成灾,比喻防民之口国家必将成灾。以“川”喻“民之口”。 第二处比喻,以“土有山川”和“原隰衍沃”来比喻“口之宣言”。“山川”“原隰衍沃”生产出人民赖以生存的“财用”“衣食”,可见“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么民之“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 4、这两处比喻,分别从什么角度说明问题? 第一个比喻说明民“谤”不能消极被动地“防”。 第二个比喻说明“民”谤不但不能消极地“防”,还须积极主动地“宣”。 前一层从消极方面打比方,后一层是从积极方面进行比喻,看似两喻并列,实则后一喻乃是前一喻的深入。 三、利用《简笔与繁笔》中学过的知识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具有什么特点? (问题:“道路以目”中的“道路”和“目”是什么词) 言简意赅,只有三句话。一句说厉王,一句说国人,末一句说明厉王和国人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这中间有多少事情都被作者略去,只把事实的结避告诉了读者,文章简劲到无以复加,而读来却余味无穷。 最后一段用语极为精炼,与第二段的反复阐述相映衬,形成笔法上的鲜明对比。 1、 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2、 比喻生动形象; 3、 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怒、杀、喜 国人:谤——道路以目 召公: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谤不可防) 怎样“宣之使言” 民谤必宣敬听 不听流王于彘 首先分析“谤”是个古今异义词。今意指无中生有,毁坏别人名誉,古义是实有其事,公开批评指责。(与之相应,“诽”指实有其是但在背后的小声嘀咕,诬是现在的“谤”意)(板书“谤”) 其次引发思考,如果一个“贤明的君主听到谤,该如何对待呢?而本文厉王是如何对待谤呢?(板书:厉王弭谤,穿插分析厉王)” 再次,对于厉王弭谤这件事,召公怎么做了?谏(板书召公谏) 通过三个问题,补全标题,同时熟悉了文章的大概内容。 学生质疑 道路以目,“目”和“道路”分别做什么成分? “瞽献曲……亲戚补察”文意断断续续,不连贯,此外“亲戚”古今年内异义如何区分? 第13、14课讲完,发现文言文的教学把学生误导了,由于课堂上抠得太细,语法现象过于关注,术语出现频率高。导致学生养成逐字逐句条分缕析的习惯,下课后问题不断,不出在对文意的理解上,而出在“而”“之”等词的词性、用法、术语的纠缠上。完全陷入旧讲法的误区,教师一古脑讲,学生被动地听。听完后术语,词性晕头转向。 应突破这种填压式教育,以诵读为主,大胆地放开手脚,让学生去理解,让学生去琢磨。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