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散步》 教案 |
范文 | 《散步》 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散步》 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散步》 教案1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1)积累重要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积累语言,揣摩语言 2.能力培养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4)夹叙夹议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1)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 2.音像资料:歌曲《致爱丽丝》《常回家看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环节: 1.朗读课文,自己查字典,解决字的读音,找出课下注释中没有,自己又不理解的字词,整理在笔记本上,小组同学之间交流字词整理情况。 2.朗读课文,感受亲情的和暖。用一句话说说你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二、文本研讨环节: 课堂导入: 记得周国平说过,家,是一只船,是避风的港湾,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岸。家庭中,正因为有了父母坚强的臂湾,有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嘘寒问暖,我们才感受到无尽的温情与和暖。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再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天,去共享亲情的无限。 (一)初读入情整体感悟 1、配乐朗读。 阅读提示:(1)播放乐曲《致爱丽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家庭的亲和力。 (2)思考:课文向我们讲了何事?何人?何景?(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三代四口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师生明确:“和美”的家庭。 (二)研读入境合作研讨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题目: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什么?(小组口头表达)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班上书面交流) 2、研读要求: (1)小组内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2)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师生明确: (1)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2)“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条缀接而成的。 (3)家和万事兴 (三)美读入理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找出文中佳句,赏析本文语言特色。 1、提示:(1)你喜欢文章哪几个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2)师生明确: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3)集体朗读,注意读出初春的生机和散步的情趣。 2、提示:(1)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2)自由朗读品味 (3)学生简谈文中写景的作用。(点明散步的原因及走小路的原因,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同时渲染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四)赏读入心学习技巧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有些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请学生猜老师喜欢的原因? 2、反馈: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深情赏读:领读辅之以跟读,评价。 5、师生一齐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师生明确:以小见大,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散步》 教案2一、课题: 散步 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课文莫怀戚的《散步》是第五本单元中的一篇文字浅显、内容亦不庞杂,但是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文章在600余字的短小篇幅内,情节简单而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风貌毕现自有其摇曳的韵致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那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着粼光 文章通过描写一家三代四口人一次平常的散步经历,展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礼赞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可以说,这是一曲用文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全文语言平易朴实,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既有意在言外的大词小用也有散发着清新淡雅芬芳的精美对称句 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三、设计思路: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3. 诵读品味课文,领悟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4. 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本环节设计意图:在纯自然状态的阅读中,学生喜欢《散步》是很自然的,想要真正理解就不容易,欲求将其中蕴涵的爱、责任感和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感真正吸纳进自己的灵魂深处,并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个性气质,影响自己的人生取舍,则殊为难得而我的教学目标设想是希望通过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全面感受文本,感悟作品的语言美、人性美,并勾连生活,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最终将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步》真正镌刻在学生的心里 导语设计:有一种最为简易而又永远时尚、永远流行的健身运动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是散步散步是件挺不错的事儿——消化食物、锻炼身体、延年益寿,还能减肥如果是一家人在一起散步,那意义就不仅是上面所说的这些了——散步,还能增进家人之间的了解与和睦 不过,如果散步中有了分歧,又没有得到合理解决,不但不能增进和睦,还会伤感情呢!今天我们学习《散步》这篇文章,看看作者遇到了什么情况,是怎么解决的 本环节设计意图:自然亲切,又非常浅显的问题式的导入,能够激发同学带着问题进入阅读状态 预习检查:词语积累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嫩芽(nèn) 霎时(shà)水波lín lín(粼粼)分qí(歧) 【自主学习】 1.听课文配乐朗诵,思考:①散步的人有哪些?②散步的季节呢?③在哪散步?④散步途中发生了什么事?⑤事情的结果如何? ⑥从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2.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①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 ②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 3.从课文中你读到了课文表现的是什么主题? ( (1)一家人的互敬互爱 (2)中年人对生活的使命感(3)尊老爱幼的颂歌 )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听读、自读,简单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对文章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合作交流】 学生再读课文,品评课文美点 1.品内容将文中最能体现亲情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你能读出其中浓浓的亲情吗? (先读句子,然后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同组同学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为该同学的体会是否合理,有没有读出感情 每个小组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或派代表或全员参与)把找到的句子或词语与全班同学共享先读后谈体会其余学生准备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可让学生多读学生可能找到的句子与词语: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品语言 文中有不少语句是大致对称的,请你为它们划分节奏读读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3)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4)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提示:以优美整齐的形式强化了和谐美满的亲情,且富于趣味 除了以上找的句子外,文中还有让你感动或你特别喜欢的语句吗?为什么? 3.品写法 本文叙述的是初春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学生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讨论交流) 明确: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是对生命力的礼赞第二处描写的是母亲所望见的小路远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 热爱,对生命的珍惜 本环节设计意图:由学生个体学习探究到小组全员参与,既让每个人都活动起来,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及竞争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肯定学生的新的见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体验,进一步感受亲情,领悟本文语言的美 【点拨拓展】 1.本文叙述的是初春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却表现了重大的主题这种写法叫”以小见大” 学习本文后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家庭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时的选材能力 2.联系生活,真情告白,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读了本文之后,你想对你的父母说些什么呢? 口语表达训练,训练内容: 爸爸,妈妈,那次是我错了…… 老爸,您辛苦了…… 妈妈,我想对你说…… 爸、妈,你们怀里撒娇的孩子长大了…… 请学生任意选择其一进行口头训练 教师小结: 亲情不单单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它也不单单是深夜里母亲亲手为你冲的一杯牛奶;亲情应该是孩子稚嫩的小手为父亲擦去额上的汗珠,它应该是母亲疲惫时孩子倒杯水的体贴亲情不单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也是妈妈的唠叨、爸爸的责备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的片刻时间的领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和践行亲情不能只是父母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深情的回报 同学们回家以后,请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播放《让爱天天住我家》 本环节设计意图:感受了祖孙三代的亲情后,让学生试着运用与自己的父母展开一段真情告白,以此拉近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再次感悟本文所表达的感情,揭示其深意联系生活实际,获取体验读了课文,对照本文的做法,学生会有一种趋向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觉落实到行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欣赏歌曲,升华情感【音乐欣赏】再次感受美满家庭生活的温馨,增强亲情体验,升华灵魂 【达标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áo夜 áo游 分qí 分外 水波lín lín lín 次栉比 2.文章写祖孙三代散步时发生了什么事? 3.说说下面两个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2)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 仿写句子,抒写亲情 以“亲情是……”的形式,用比喻的修辞写一组排比句 示例:亲情是杯清冽的酒,因岁月的历练而醇香;亲情又像一杯氤氲的茶,因心香的呵护而沁人心脾;亲情也像一棵高大而茂盛的树,因雨露的滋润而枝繁叶茂;亲情更像宽广无边的大海,因广阔的胸怀而横无际涯…… 本环节设计意图:巩固双基,以练促理解,把握主要内容 【课外延伸】 1.课外阅读并收集“古今孝道”故事 2.两周后召开“我最孝”班会 3.阅读课外书:读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冰心的《繁星》《春水》 本环节设计意图:希望学生通过阅读,为促进学生自己的领悟开路发自内心地有所领悟,没有任何教师强加的概念;在45分钟之后的无边的时空里,我希望以“作业”的形式让这一点领悟开始向行动延伸愿这一课在学生心中余韵悠长 板书设计: 散 步 莫怀戚 爱 疼 尊 老 爱 幼 孝 护 互敬互爱 中年人使命感 以小见大 《散步》 教案3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多媒体,歌曲《让爱住我家》,展现亲情图片和歌词。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2、 亲情是甘泉,给我们枯干的心灵以滋润,;幸福的家是港湾,让我们遮蔽一生的风雨。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们家浓浓的亲情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1、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如果学生发现课文朗读与课文不完全相同,可以作思考题,留给学生.)勾画文中最能表现浓浓亲情的细节、词语、句子。 2、 自由阅读全文: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轻声品读,也可以默读。把文中表现出浓浓亲情的地方多读几遍。 3、 小组互助,交流感悟。文中让你最感动的有哪些细节、词语、句子。这些地方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这份深情。 4、 全班交流、亲情共赏。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引导: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出来?而“我”为什么又坚持要母亲出来?母亲为什么又答应了儿子,试想如果“我”依从母亲,把母亲一个人放在家里,老人会怎样? 分析:这句话说明了“我”关心母亲,对母亲的身体健康提出积极的建议,而不是顺水推舟。母亲因为相信儿子,尊重儿子的意见,所以顺从。我如果只带着妻子、儿子出来散步,把老人孤零零的丢在家里,会让老人很孤独、寂寞。最后一句说明 “我”和母亲关系和谐,表现了母子之间亲昵的感情。而且这种和谐的母子之情是在几十年以前就开始了。 (2)他儿子说的话很可爱。他说:“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他觉得这是他一个很大的发现,这句话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分析:儿子这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极富童趣。孩子这一天真的新发现洋溢着一家人充满温馨的天伦之乐。听了孩子的话,我们都笑了,为散步增添了很多快乐。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引导:为什么一家人都会听“我”的?这里面包含着哪几种亲情? 分析:“我”是一家人的主心骨,平日“我”就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家人都信任他。这里面包含着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 (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引导: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走大路方便老人,说明我很照顾母亲,很孝顺。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走小路孩子感兴趣,说明母亲对孙子很理解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蔼。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表现了一家人在散步中互敬互爱的动人情感,有一种浓浓的人情美。 (5)、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 引导:一个“背”字体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多么幸福、温馨的亲情。 (6)、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引导:为什么母亲和儿子并不重,但我和妻子要走得很慢、很小心?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同学畅所欲言:A、背上的一老一小可别摔着。特别是母亲年老体弱经不起摔,非得稳稳当当的不可。B、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所以走得慢慢的。C、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尽情的欣赏春天的美景。D、表现“我”对母亲的孝心和旗子对儿子的爱心。如果走得很快,显得不耐烦。不能体现浓浓亲情。E、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想文中的“我”那样具有孝心和爱心,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老师小结: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得更广泛的境界。 (注:每一处学生分析以后都进行朗读的简要指导,通过学生试读、老师范读、集体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文中的亲情美。) 总结: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真的很平常,老人和小孩在选择道路时有了分歧,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可作者却有一双慧眼,从这平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谐美好的感情,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文中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亲情:它是一幅温馨的亲情图,是一首欢快的亲情曲,是一篇美妙的亲情诗。 让我再一次深情并貌的朗读全文,细细的来体会这份热闹感人感动的亲情。 三、联系生活,谈论亲情 幸福的家庭往往都有相同的幸福。亲情无处不在,他不仅仅在思念部之中,也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是时光的流水把许都宝贵的记忆带走了,我们匆匆的步履把我们曾经拥有的瞬间感动冲淡了,淡如水,淡如烟,淡得我们都怀疑自己是否还拥有那份爱,怀疑我们自己是否还有能力去感知那份浓浓的亲情。可是,这份是永恒的。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 学生准备1分钟。 全班交流。 (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感人故事讲出来,要像这几位作者一样,敢于披露真情实感。尽可能引导学生领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 老师也有故事要讲。2 五、动情落笔,抒写亲情 我们对亲情有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完的细节。生活本就是这样美好、温馨。情到浓时转成文,请同学们把自己对亲情的感受写下来。 你可以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组排比句来赞美亲情或者一组比喻句来歌颂亲情。 你也可以写一首反映亲情的小诗。你也可以写一段话来呼唤亲情。 学生动笔3分钟。交流展示5分钟。 教师准备一首小诗〈父亲的叮咛〉 六、真诚行动,建设亲情。 1、亲情不单单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它也不单调那是深夜里母亲亲手为你冲的一杯牛奶;亲情应该是孩子柔嫩的小手为父亲擦去额上的汗珠,它应该是母亲疲惫时孩子递上椅子时的体贴。亲情不单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也是妈妈的唠叨爸爸的责备。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的片刻时间来领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亲情不能只靠父母似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家的温馨与和睦靠大家,家的亲情建设我们也应尽一份义务。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 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真实反映写下来,以后的语文课大家交流。 七、结束语: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散步》 教案4教学重点: 通过自学课文,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家庭生活中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教育。学习课文只选取几个细节写出了三代人间深沉的爱的写法。 教学时间:1课时 导读设计: 1.导语:本单元的文章都是反应家庭生活的篇目,家庭生活包括家庭的活动,本文描写的就是家庭活动之一——散步。 2.板书课题:散步 莫怀成 3.谈“自读提示”,掌握课文中的字词,查字典解释掌握,齐读几遍巩固。 4.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认真听,听后试概括并讨论全文中心。 通过写在春天里一家祖孙三代在田野上散步反映出一家人互敬互爱、和谐相处,以及他们之间深沉的爱。 概括中心后提示:尊老爱幼、互敬互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家人能和睦相处的关键。 5.散步的缘由是什么?(见书)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什么? “我”是个孝子,从小听话,现在母亲很信任他。 6.读篇4段,“新绿、嫩芽、冬水。”这些都写出了什么? 春天的气息,生命在召唤。(饶有诗意)也使课文过渡到正题。 7.①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个细节?找出描写细节的段落。 ②这些细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并说出描写的种类。(板书) ③由此看出文章中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起突出中心的作用。 8.分析各段中心句。 ①齐读第4段,作者笔下写了怎样的景物? “新绿、浓、淡”写色彩,“密”写形状,“咕咕”写声音。 写出了春天的气息,生命在召唤(饶有诗意)同时也正是以美好景物衬托出家庭生活的美满。(起到过渡作用) ②第5段,是入题,点明了四人之间两两的母子关系。 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儿子天真可爱、聪明智慧,话中充满生活情趣。 ③第6段,这时,和谐的节凑中出现了波澜,祖孙三代意见不合发生的分歧,母亲要走平顺的大路,儿子要走小络,有意思。在这里祖孙三人的心里活动,着重写“我”,祖孙一笔带过。 △“霎时我感到……”为什么作者会有这种感觉? 因为我是家庭的领导,家事处理好了全家和谐,相反会破坏和谐。 △“早已习惯”和“还习惯”能否互换? 不能。作者与母亲生活的时间长,说“早已习惯”;儿子与父亲生活的时间短尚未养成一惯听话的习惯,但还是比较听的,用“还习惯”。 △“强壮”和“高大”能否互换? 不能。“强壮”是年迈母亲眼里儿子的形象,“高大”是幼小孩子眼里的父亲。角度不同,用词不同,十分准确。 ④第7段,一波刚平又起一波“母亲摸摸……小路吧!”母亲的意见为何产生了变化?(讨论) “我”爱幼,更尊老;母亲听从儿子,更爱孙子,一家相互体谅生活和谐。从这个变化中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成员的性格:“祖母”慈祥,不固执,“我”孝顺,“妻”温柔,“孙子”活泼。 ⑤第8段,这一段是课文的收拢、作结。作者在结尾说“背的是整个世界”含义是什么? 采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形象化地表达出人到中年,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和自己对生活的使命感;对上,肩责赡养老人的责任;对下,永担教育培养子女的责任,结尾意味深长。 ⑥这篇父亲与《背影》比较相同不同是什么? 相同:写出家庭成员之间真实的感情。 不同:《散步》感情基调欢愉深沉。 《背影》感情基调悲凉沉郁。 作业:预习本上写预习提示的词义 《散步》 教案5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课本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积累字、词的习惯。 3、正确流利地朗读,体会文章生机勃勃的意境美。 4、感受文中尊老爱幼的人性美,引领学生体验家庭责任感。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体会文章生机勃勃的意境美。 2、感受文中尊老爱幼的人性美,引领学生体验家庭责任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最后一句话,从而领会文章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之前,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跟家人在一起时,都做哪些事情? 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在南方初春的田野上,一家祖孙三代一次平常的散步,又为我们表现了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莫怀戚的《散步》。 二、实施目标 (一)听读感知 1、听准字音,勾画、积累重要字词或自己喜欢的字、词。 2、结合屏幕上的问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①散步的原因是什么? ②散步时发生了什么小矛盾? ③这一矛盾是如何解决的? (二)字词积累: 熬(áo)嫩(nèn)芽咕咕(gū)地 分歧(qí)霎(shà)时水波粼粼(lín) 信服:信任佩服。 分歧:意见不一致。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得到合适的安顿。所,位置。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三)研读课文 1、散步的原因是什么? ①请学生说说“我”为什么散步? 为了母亲。“她老了……应该多走。” 为了感受春天的美景。“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②师生对话交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爱。 以“我”的口吻,结合文中描写和屏幕上展示的图片,写一两句劝说母亲散步的话。 ③朗读课文段落,感受初春美丽的田野风光及作者浓浓的孝意。 2、散步时发生了什么矛盾? ①发生了什么小矛盾? 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小路: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②“我”的选定是什么?“我”做这个决定为难吗? 为难。“我”选择了走大路。“一切都取决于我,我感到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③在很为难的情况下,为什么“我”选择了走大路?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尊重、孝敬、关爱。 ④朗读课文段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这一矛盾是如何解决的? ①按“我”的决定做了吗?这一矛盾是如何解决的? 母亲变了主意,走大路。 ②“变了主意”、“摸摸儿子的小脑袋”,表明母亲是一位怎样的人? 表明了慈爱、温和的性格,以及对“我”儿子的无比疼爱。 ③教师适当小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4、体会主题: 为什么“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很仔细”?为什么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后教师根据情况适当小结。 总结: 《散步》这篇散文质朴地表达了家庭的温情与幸福。作者劝说母亲出去散步;为了母亲,选择大路;背过母亲,走过小路。这美好的亲情源于爱,而每个家庭成员负责任的生活是对爱的最好表达和诠释。 (四)我的感悟: 1、在你的家里,谁的担子最重,为什么? 2、作为子女,又该怎么做? 鼓励学生积极反思、交流、发言,教师最后以作家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作结。 三、作业布置: 亲情无处不在,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请你抓住生活中的某一细节和某一瞬间,写一个表现“亲情”的片段。 《散步》 教案6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表达情感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2、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学习课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b:过程与方法 1、阅读全文,整体感知,反复诵读,领会主旨。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散文,提高审美情趣。 c: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深沉的亲情美,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语句。 教学难点: 领会表现至善至美的亲情美的主题以及语言文字之美、情感意境之美的欣赏与感悟。 导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说感受) 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温馨的爱,像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莫怀戚的《散步》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习质疑 1、回顾学过的《错过》,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德高望重,心中装满美好 情愫 的季羡林先生因为燕园中的古藤萝被毁,写下了对灵魂 颟顸 之人强烈不满的《幽径悲剧》。 宗璞先生没有因为紫藤萝花架的一时被毁而心中 惆怅 ,反而在紫藤萝花瀑前 憬悟 到生命的永恒。诵读、 咀嚼 这些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字,我们能否感受到存活的 斑斓多味 ?如果想要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和 驾驭 生活 ,不 贻误 生活赐给我们的每一次良机。 2、收集有关作者资料,简介作者。 点拨: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周平安、章大明。曾任教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3、将你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写下来与同学讨论。 4、课前热身: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亲戚( qī ) 波光粼粼 ( lín ) 分歧 ( qí ) 酷 冬 ( kù ) 霎时( shà ) 熬 过 ( áo ) 桑树( sāng ) 嫩 芽 ( nèn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a、散步的人有: 母亲、我、妻子、儿子 b、散步的地点是: 田野 c、散步的季节是: 初春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e、本文的感情线索是 亲情 ;叙事线索是 散步 。 四、细读品味,合作探究(再读课文) 1、合作探究,把握课文中心事件和人物。 a: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一个平凡的家庭显得那样和美? 教师点拨:写的是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田野散步。 b: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用一个词来概括人物的特点) 教师点拨:母亲——慈爱;“我”——孝顺;妻子——贤惠; 儿子——天真可爱。 2、细读品味,感受亲情之美。 a: “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a:学法指导:从“强壮”、“高大”分析及表达的感情方面进行品味。 b: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c:教师点拨:“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我正值中年;“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说我高大形象。这一家四口中,谁的权力最大?谁又有真正的决定权?①“我”听母亲的;②母亲听孙儿的;③妻子听“我”的;④儿子听“我”的;那么,究竟听谁的?——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b:1.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2.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3.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4.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5.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a:学法指导:从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两方面去品味。 b: 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c:教师点拨: 1、表明我对母亲的孝心,引发出儿子的趣语; 2、活画出儿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智慧。 3、祖孙分歧,都各自成理,符合不同的年龄和生理特点需要一个人来调解。 4、突出了一家人尊老爱幼的动人情景。 5、祖孙对举.突出浓浓而和谐的亲情。以上5句文句对称,是文意对举的反映。祖孙对举,表明祖孙之间既有不同的要求,又有共同的特点;夫妻对举,表明双方既各有所为,又共同为家尽心尽力。语句大致对称,以优美整齐的形式强化了亲情,且富有趣味。 五、通读全文,互动探究,感悟主题。 1、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a: 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b: 教师精讲点拨:①尊老爱幼是人生的一种责任;②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③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生命的摇篮;④成熟的生命既要爱护幼小生命,又要善待衰老的生命,是人生的一种责任。⑤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责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2、你怎样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a: 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b: 教师精讲点拨:“我”和妻子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着高度的使命感。注意,这一句并不是比喻而是表现一种想象。 3.本文叙述的是初春时节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a: 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b: 教师精讲点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是对生命力的礼赞。第二处描写的是母亲所望得的小路远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4、7自然段中) 4、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a: 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b: 教师精讲点拨:①后来发生了“分歧”——表现出老一代和下一代的巨大差距。②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表现出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 ③我决定“委屈”儿子——体现出中年人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应把握的基本原则。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现中年人的责任和使命感。总之,这些大词小用既夸张又幽默,淋漓尽致而又贴切地表达了“寻常事”中的“不寻常”。 六、迁移应用 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两句温馨的话。 a:学生写话,交流展示。 b:师生评价,教师点拨举例。 1、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亲情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 2、亲情是一泓清澈泉水,纯洁明净;亲情是一首动听乐曲,婉转悠扬。 c:学生再依据老师的例句仿句,师生评价。 七、达标检测(矫正反馈) 1、学生完成本课《巩固案》。 2、教师检查完成情况,适当点拨,巩固当堂教学效果。 八、小结本课内容。 《散步》 教案7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轻重缓急地朗读课文,读进角色,读出感情; (2)通过自身品味及合作探究,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中所具有的语言美、意境美、人情美; (3)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难点:(1)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美、意境美; (2)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多媒体激趣,导入情境: (课前播放温情media show,带动学生情绪,感受充满温馨的氛围,为下面情感的宣泄及活动的参与做铺垫。) 2、出示目标及学法指导 一读课文,读书悟情,倾听爱的脚步声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认真听读 二读课文,合作探究,找寻爱的落脚点 学生自由朗读 ,互相讨论 三读课文,美点寻踪,感悟语言的魅力 学生自由活动,或读,或背 3、一读课文,读书悟情,倾听爱的脚步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感知并回答几个问题: (多媒体展示字词) ① 参与散步的人物?散步的地点?散步的季节?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用课文原词回答)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田野; ② 这是一次_________的散步?用一句话概括。 举例:这是一次春天里的散步;这是一次一家四口的散步;这是一次感受亲情、珍惜亲情的散步。 4、二读课文: 合作探究,找寻爱的落脚点 (出示讨论题目,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落脚点一:劝母散步,让生命延续 (1)我们知道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我为什么还邀请她出来? (2)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出来散步?真的是因为身体不好吗? 落脚点二:爱的抉择,把爱延长 (1)母亲和儿子发生了什么分歧?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2)在大路与小路中间,“我”最终决定遵从母亲,委屈儿子,为什么做出这样的约定? (3)母亲后来为什么决定改变主意走小路?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落脚点三:背起“世界”,让爱传承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怎样理解“整个世界”? 5、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1)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读一读。 (2)采用句式:“我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写出了)......”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提示:这篇文章的欣赏,我们可重点从情趣盎然、含义丰富、意在言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从用词生动、句式精美、修辞丰富、描写细腻、感情丰厚、角度独特等方面去思考、去探寻。 (教师可先范读课文选段,学生自选感人或优美的语段或词句品读,读出感情。) 6、当堂检测 又一个美丽而神圣的母亲节刚刚过去,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呢? (请在贺卡上写下你要对妈妈说的话) 要求:(1)50字左右的表达 (2)可叙事,也可抒情。 (3)请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来修饰你的表达 7、布置作业: (1)真情: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 (2)实感:可将这一过程及真实感受写在自己的日记里。 结语:亲情不单单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它也不单单是深夜里母亲亲手为你冲的一杯咖啡;亲情应该是海军稚嫩的小手为父亲擦去额上的汗珠,它应该是母亲疲惫时孩子倒杯水的体贴。亲情不单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也是妈妈的唠叨、爸爸的责备。亲情不单单靠今天课堂上的片刻时间的领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和践行。亲情不能只是父母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的深情回报。 附板书设计: 散步 生生不息 意境美 尊老爱幼 人情美 传承责任 哲理美 《散步》 教案8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出现了矛盾,终归于和谐的故事,体现了浓浓的亲情,唱出了一曲珍爱生命、“孝”字当先、尊老爱幼的赞歌,更写出了中年人要担负起家庭的责任,才能使社会更和谐的主题。文章篇幅短小,叙事单纯,脉络清晰,语言朴素,不需要在文章表层信息上花费太多时间,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文章深层意蕴的领会和把握上。 二、学情分析 本文选取的是一件小事,七年级学生阅历不够,感受亲情很容易做到,但是会忽略“珍爱生命”这项内容,对中年人的责任和使命也不容易理解,要整体感知内容和情感并不容易。但是,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富有热情,课堂表现积极踊跃,愿意思考和表达个人观点,进行恰当的引导,是能够实现其知识和经验不断内化,理解和分析能力不断提高的目标的。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划重音、 停连、节奏等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能够读出文章感情的起伏变化; 2.通过对关键语句或细节的研读,关于主题,学生能够说出除亲情之外的其它理解; 四、教学重点 学习朗读技巧,通过品析语言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五、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六、教学准备 根据授课内容,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如果你的家庭是祖孙三代同堂,是否曾经一起散步?如果你的家庭中出现了分歧,比如吃什么饭?看什么电视节目等,是如何解决的?同样的经历也发生在作家莫怀戚身上,我们看他是怎样解决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任务:教师选择其中的一段示范朗读,并提示方法,学生自选一段进行朗读,并仿照老师的做法简要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教师示范: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方法提示:先画出重读的字词:太、总算、来、熬。要拉长声音读。尤其是“来”“熬”要拉长声,声音要高扬起来,音色音质要亮起来,心中要充满喜悦和对母亲的关心,充满对生命的珍爱和赞美!“太迟,太迟了”虽然中间是逗号,为表达强烈的感情,要连读。 反馈指导:朗读的时候既要注意关键字词还要能读出文章的感情基调。所谓感情基调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础,或者说是这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感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思念,或痛恨……读出感情基调的方法是:表情要先于朗读,语速的快慢要合适,幸福的感觉要用明亮的语气语调,忧伤的感觉要用沉郁的语气语调。 2.出示任务:读后请简要复述课文内容并回答: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反馈指导:依据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指导。 预设:文章写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产生了分歧,终归和谐的事情。 (三)聚焦分歧,体验亲情 1.出示任务:再和谐的家庭也会出现分析,他们的分歧是通过“我”的心理描写来展现的,你能否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合理想象,为其他人加上一两句心理描写,体现出一家人是如何解决这个分歧的,并能说出理由。 反馈指导:对话要符合人物的特点,符合原文中的情节。(在询问学生编写理由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概括出四个人物的特点 我:孝顺,妻子:贤惠;母亲:慈爱,儿子:懂事) (四)感悟生命,深化认识 1.出示任务:默读课文,圈画体现“生命”的有关词、句,想一想作者的这一次散步选择在初春的田野,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 预设如下: ⑴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⑵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⑶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反馈指导: 插入写作背景,辅助学生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如“新绿”“嫩芽”“密”“咕咕地”“水波粼粼”“熬”等这些很具体的景物特征与人物状态,形象、生动地诠释生命,让我们感受到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生命意识。 文章写于1985年。我父亲刚去世。照料了他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掉了生活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我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母亲处在丧偶综合症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 《二十年后说<散步>》莫怀戚 小结:初春的田野一切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草泛青了,树也泛青了,田里的水也咕咚咕咚作响了。这一切,都将使母亲想起一样东西—生命复活了。把母亲带进初春的田野,让母亲感受到蓬勃的生命的召唤,进而增强母亲活下来的信心!儿子鼓励母亲出来走走,希望让母亲呼吸新鲜空气感受新鲜气象的良苦用心体现了他的孝顺,也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珍惜、珍重。 (五)体会责任,升华认识 导语:在这个散步的过程中不仅有家庭的温馨和睦,还有这一家人对生命的珍惜和向往。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初春的田野散步。 1.出示任务:在一次散步中,作者反复地这样交代人物顺序,有什么深意吗?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文中的三句话: ⑴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⑵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⑶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反馈指导:插入链接材料,为学生理解提供帮助。 “中年人尊老爱幼的生命责任——人类的强壮的生命,没有资格独享强壮——必须对它的两端的弱势负责,即强壮当对幼小和衰老负起责任来。”“整个世界”即是指幼小的生命、成熟的生命、衰老的生命。——莫怀戚” 小结:《散步》所表现的家庭情感都是建立在对生命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作为生命链条中最关键环节的中年人, 对上孝顺老人、对下呵护孩子,不仅仅是因为家庭情感的缘故,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把握与珍惜,是一种对生命的神圣的责任感所使然。所以我们说“ 情感” 主题论只是一种浅层的认识。我们还可以理解到对生命的珍重和责任感,理解到小家和谐和世界和谐。 (六)、布置作业,结束本课 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写出你献花给他(她)的理由。(100字以内) (七)板书设计 《散步》 教案9教材依据 《散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人教版的一篇自读课文。 设计思想: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已大大提高了,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情趣 2、过程与方法: 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品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美。 2、培养学生遵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并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设计: 诵读品味法点拨引导法 教法指导: 引导学生说事、品情、赏景、析意、悟法。 教学准备: (1)歌曲《家和万事兴》《让爱住我家》 (2)ppt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家和万事兴》,让学生说出歌名。背出“家和”的两句——“妻贤福星广”、“母慈儿孝敬”。现在我国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缩影。家庭和谐了,社会就和谐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莫怀戚的《散步》。作者: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二、听读入境,积累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熬分歧意思霎时散步拆散尽头粼粼背起后背蹲下 2、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信服熬分歧意思拆散各得其所委屈尽头粼粼自然仔细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抢答: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用原文中的一个词回答。(分歧) 2、想一想本文围绕着哪几个人写了一件什么事?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文章讲述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南方初春田野散步。后来发生了分歧,最终“母亲”迁就了孙子,改走小路的事情。 四、深入课文,寻找真情。 1、过渡:你们听得很认真,值得褒奖,但要想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还需多读。 请看清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要求: a、朗读时把握好语气、语调,注意停顿; b、思考: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分歧?我是怎样解决的? 2、请同学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其他同学认真聆听,作出评价。 3、研讨。 a、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分歧呢?(妈妈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b、那么,“我”如何决定的呢?(走大路)“我”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 c、假如,“我”当时决定依从儿子走小路,那会怎么样呢? d、文中能表现“我”孝敬母亲的句子还有那些? 4、其实一个家庭要想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家庭和美,还需要家庭成员间相亲相爱。下面,请分小组交流一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看出这家人的相亲相爱?试着用用一个词语评价文中人物。 “我”孝顺; 妻子贤良; 母亲慈爱、谦让、有涵养; 儿子乖巧、可爱。 这是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幸福的家庭、和谐的家庭、令人羡慕的家庭……) 四、品味语言,探寻美点。 导入。 这篇文章之所以感染力十足,是因为它的语言。如果我们细细咀嚼、品味,会感受到它的非凡魅力! 下面请同学们赏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圈点勾画,并与同桌交流喜欢的原因。 1、把握好角度:遣词、修辞、句式、情感表达、写作方法等角度。 2、交流时请用上“我喜欢的句子是——因为它——”或“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它——”等句式。) 2、请同学说说喜欢的句子。 示例:我喜欢的句子是“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因为这句话描绘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3、引导、点拨。 4、过渡语。 这里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这里有崇尚美德的人,这里更有动人心弦的情!老师也深爱这篇文章。我最喜欢文章最后一段,尤其是最后一句话。 五、深入探究、突破难点。 1、投影出示最后一句话,齐读。 2、请同学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背母亲是尊老的表现,妻子背儿子是爱幼的表现。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我们一家人尊老爱幼。 母亲老了,容不得什么闪失;孩子太小,不得不小心。 3、着重谈“整个世界”,顺势谈谈“以小见大”手法) 4、结语。 是啊!中年一代上有老,下有小,责任重大。他们既善待衰老生命,又呵护幼小的生命!有了他们,我们的传统美德才能得以发扬,我们的家庭才能日趋和谐!他们真了不起! 六、畅谈收获、畅叙亲情。 那么,三十年后,各位同学也人到中年,你们会以文中的“我”与“妻子”为榜样,善待老人,勇敢地挑起那份沉甸甸的担子吗?同学们,旅途中你一定受益匪浅吧?请谈一谈。 2、学生谈收获,教师点拨。 3、同桌交流。 七、课堂总结,深化情感。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八、板书设计 散步 1、人物:母亲:老迈、顺从、爱幼 我:孝敬 妻子:贤惠、孝顺、克己、体贴、温柔 儿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 2、时间:春初 3、地点:南方田野 4、事件:散步,一波三折:⑴母亲不愿出来 ⑵走大路小路分歧 ⑶母亲改变主意——走小路 5、情感:浓浓亲情: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祖孙情【敬老爱幼、互敬互爱】 《散步》 教案10活动目标: 1.欣赏绘本《兔子先生去散步》,了解其作画手法。 2.能用多种工具、材料尝试,大胆表现兔子先生去散步的情景。 3.喜欢进行美术活动,愿意和同伴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1.幼儿阅读过绘本《兔子先生去散步》。 2.颜料、纸笔(铅笔、水彩笔、水粉笔)、抹布等。 3.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引出课题。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读过绘本《兔子先生去散步》,兔子先生可爱吗?那你们知道这只可爱的兔子先生是怎么画出来的吗? (二)猜测示范,了解作画手法。 1.猜测交流。 教师:你认为兔子先生是怎样画出来的?请小朋友相互说说。 2.示范讲解。 3.教师。 教师:原来兔子先生,并不是用白色颜料画出来的,而是以其他颜料涂在白纸上,把兔子先生的样子"围"出来的,再点上小小的红眼睛,一条咖啡色的嘴巴,加上一条黑条纹的红领带。 (三)欣赏图案,交代作画要求。 1.欣赏图案。 教师:你们还记得兔子先生散步时去过哪些地方? 2.构思作品。 教师:请小朋友想一想,兔子先生可能还会去哪里散步,会遇到什么事情呢? 3.交代要求。 (四)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提醒幼儿想好再画,帮助幼儿解决作画中出现的问题。 (五)展览评析。 教师:我们来欣赏一下大家创作的《兔子先生去散步》。 活动延伸: 家园活动:回家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来画一画,除了兔子先生,你还可以画画其他的事物。 《散步》 教案11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散步》。 二、教学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当代作家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在散步这一平常之事中,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是“语文与自我”的一个展现层面,以“自我”为核心,紧扣“亲情”这一单元主题,与本单元其他文章反映了同一主题,引领学生进入中外名家的亲情世界。同时与第四单元“人与自然”(科学精神)、第六单元“人与社会”(想象世界)相衔接,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三大板块诠注了全新的育人观念,《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教学中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亲情,品味哲理,初步思考家庭亲情中的责任、谦让、互敬互爱等问题。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为初中的起始阶段,学生处于初中学习的适应期,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注重理解、审美、创新等各项能力的积极培养。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独立思维的重要发展阶段,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都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口头表达的能力,通过前四个单元的学习,已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但是,对于我校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的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缺少生活阅历和对生活的体验,部分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感情较为淡漠。在语文知识方面,学生对“散文”这一文体知识的了解不多。 (三)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课文《散步》以“人与自我”为主线,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突出人文性教育,让学生在感受浓浓亲情的同时,体悟生命与责任。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自主参与合作、主动发现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他们独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学习体验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学习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 《散步》文章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却体现了故事美、情感美。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审美阅读进行训练,让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进入文本的探究,紧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找美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之美的体验。 当然,语言的学习、情感的体验远远不是一篇课文所能完成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能让学生的聚焦课堂,关注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通过适时的点拨,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作为起始年级,注重学生课前字词预习习惯的培养,积累散文优美的语言。 关注文中美的故事、美的人物、美的情感,学会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生活中的浓浓亲情,让学生在家庭里、生活中学会尊老爱幼,理解他人、关爱他人。 2、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同时教会学生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析文中美的故事、美的人物、美的情感。 (二)难点 感悟中年人的深沉情感和家庭责任,对于人生阅历尚浅七年级的同学们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从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明确自己现阶段责任并力争做有责任意识的人做起。 五、教法、学法 (一)教法 点拨引导、多媒体辅助 (二)学法 诵读、圈点勾画、合作探究、练笔 六、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完成字词的预习、积累工作。 2、电教准备: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问题激疑,情境导入。) (聆听音乐《我们的田野》,播放关于春天田野美丽的图片,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师:同学们,当你置身于美丽的田野风光时,你最想干什么? 生:(回答。) 师:散步,多么惬意的事情,欣赏美丽的景色,满怀美好的心情。今天,让我们用这份美好,学习当代作家莫怀戚的文章——《散步》。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一方面起始年级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学会课前利用工具书学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另一方面通过问题的设置与完成让学生感知文中美的故事,锻炼学生概括能力。) 1、读前工作 ⑴ 强调读准字音。 分歧( qí ) 霎时( shà ) 拆散( sàn ) 水波粼粼( lín ) ⑵ 出示问题:文章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2、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适时点拨。 ⑴ 两个字概括故事内容。 ⑵ 文中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⑶ 关注记叙要素,用一段话概括故事内容。 4、教师归结:我们于平常小事中感知到故事的美。 (三)合作探究,品析情感。 (设计意图: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要求学生采用圈点勾画法,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对文本有进一步的关注,以情感为主线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让学生关注人物,美的人物为美的情感做铺垫;学生在此基础上把握文章情感,并能深层次地探究作者的写作主旨,感悟作者对于生命与责任的思考。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真正在生活中学会珍爱亲情,珍爱生命,做有责任意识的人。) 1、学生合作、探究。 2、教师适时点拨,归结。 3、探究内容。 ⑴ 世间万物皆有情,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提示]:亲情。 ⑵ 在充满浓浓亲情的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请圈点勾画文中语句并具体谈谈。 [提示]:(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适时点拨。) 母亲:年迈、顺从、谦让。 “我”:孝顺、有责任感。 妻子:贤良、温顺。 儿子:顽皮、有灵性、懂事。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大家彼此谦让、互敬互爱。 ⑶ 文章在表现“亲情”的同时,还有作者理性的思考,在文中找出(圈点勾画)相关语句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提示]:生命与责任。(探究并朗读感悟。生命:重点探究第四段;责任:第六段、第八段,重点探究第八段。) ① 关于第四段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提示]:“这一切”包含的意象:田野、新绿、嫩芽、冬水。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生命律动。 ② 关于第六段、第八段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提示]:我和妻子都属于人到中年,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人,既要扶老又要携幼,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教育子女,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使命感,深知自己肩负的重担,责任重大。“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出于对各自背上的亲人的关爱,出于对生命的赞美和爱护;正如作者自己说的“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补充:我在文中设计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 ——莫怀戚《<散步>的写作契机》 ③ 教师归结:美好的情感需要我们用心呵护,更需要我们用行动去珍爱。 (四)教师归结 (设计意图:把握知识;升华情感。) 初春田野 ——生命 分歧 ——亲情 背 ——责任 (五)创新表达:围绕“亲情”学生完成仿写训练。 (设计意图:句式训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亲情感悟的思索和分享;“以小见大”写作手法的练笔。) 1、教师导入:普通的一次散步,折射出了美丽的亲情,这种写作手法叫“以小见大”。 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守候的身影……都包含浓浓的亲情,请同学们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亲情,按照要求完成仿写练习。 2、仿写句式 要求:按照句式,围绕主题完成仿写练习。注意“小事情”中见“大情感”。 亲情是受伤时,父母那温暖的怀抱。 亲情是 , 。 亲情是 , 。 3、学生完成之后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评价。 (六)结束语 亲情,是人生永恒的美丽。高尔基说过:在岁月的长河里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是亲情,最难以割舍的还是亲情。 我想,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领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地诉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亲情不能只是父母的无偿给予,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真诚的回报。 学会珍爱亲情,珍爱生命,做有责任意识的人。 同学们,但愿这节课能成为你人生路上的一笔财富。 (七)作业 课外小练笔:写自己家庭生活中平凡而感人的亲情故事。尽量用上“以小(事情)见大(情感)”的写作手法。 附:板书设计 初春田野 ——生命 分歧 ——亲情 背 ——责任 《散步》 教案12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重点: 1、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有一种水,能让人喝醉,这种水叫做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做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整天辛辛苦苦的工作,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他们年纪大了,孱弱的双肩已经不堪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1、作者介绍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人。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2、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嫩芽(nèn)咕咕叫(gū)分歧(qí)粼粼(lín)熬过(āo)拆开(chāi) (2)解释下列词语 信服:相信并佩服。 分歧:意见不一致。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3)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我”一家三代四口人在田野上散步。 (4)课文中共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我”是主要人物,一般来说,作者笔墨较多,作用较大,最能表现主题的就是主要人物。 (5)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祖孙俩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而母亲又改变了主意,走小路。 二、研读入境,感知人物 1、齐读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的很仔细。一个家庭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作者的意思是已经超出了事情本身,实际上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孩子的爱护。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爱。 2、从这一家的散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人间真情? 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尊老爱幼;一家人的幸福和谐。 3、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文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让这个种美德在自己的身上绽放光彩。) 4、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青春偶像剧,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三、课堂总结 文章主旨: “我”是本文的“中心”人物,因本文是散文,我们可把“我”理解为作者本人;又因为本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也可把“我”理解为中青年一代的代表。 写作特点: 1、视角独特,以小见大,文章选取“散步”这生活的一角,以小见大,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逐步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和睦、亲爱的关系。围绕这条主线,穿插写了“我”对妻儿的挚爱,奶奶对孙子的疼爱,“我的妻子”对儿子的母爱,从而有主有次地展现了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和睦融洽的关系。 2、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议论,揭示中心,表达“我”对母亲的至诚孝心 如开头交代母亲不愿外出散步的原因后,“我”发表了与之相反的意见。从表面看,“我”没有顺从母亲,但实质上却体现了对母亲的深切关怀和一片挚爱之情。惟其如此,才有“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的转变。又如,在散步中祖孙意见发生分歧时,“我”决定委屈儿子,紧接着述说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的理由。这一充满生活哲理的对照或议论,充分表达了“我”既爱幼,更尊老的深沉感情。 3、小中见大,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深意 本文所写的“散步”是件小事,作者又只写了几个细节,没有铺开来写,但由于不是停留在表现人之常情上,而是开掘出颂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深意,所以写得既明快又含蓄,既浅显又深刻,读来引人共鸣,催人深思。 四、课外拓展 父亲的信胡智慧 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父。" ②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③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总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地报平安而已。父亲却认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父亲的信很短,一般不超过一页纸,有时只有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学会照顾自己等等。 ④父亲的信是很随意和马虎的,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反面才载有几句嘱托。而且家中好像也没有一支真正能用的笔了,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我曾提醒父亲不要用红色笔写信,但父亲"顽固"依旧。战友们读到家书的时候,往往都是激动异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我读父亲的信却很少有这种感觉。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似乎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是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然后收起来,留意一下这是父亲的第几封信。 ⑤探家的时候,我开玩笑般对母亲提起父亲的信,想让母亲告诉父亲,如果没事就不必经常写信了。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那几角邮费的。而母亲的回答却出乎我的预料:"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像把我丢了一样?我不禁一怔,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心中升起。 ⑥偶然翻看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此时此刻,我不由泪流满面: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⑦到部队后,…… 1、"到部队后","我"会怎样做?请发挥想象补写在下面的空白处。(不得超过50字) 参考答案: (我也买了许多信封,写上父亲的名字。我将会经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在部队的一切都好(或答"我也像父亲那样……) 2、本文第3节写父亲来信"认真得很",而第4节却说父亲的信"很随意和马虎",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不矛盾。写父亲"认真得很",是从父亲来信的"仔细答复"和及时、主动的角度来说的;写父亲"随意马虎",是从父亲来信的信纸和笔迹来说的。角度不同,所以不矛盾。) 3、第4节划线句子中的"像"字与下文哪句话相照应?请用波浪线在文中划出。 “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或“偶然翻看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 4、本文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很感人。写出你最受感动的一处,并简要说明理由。 (找到自己认为最受感动的一处给) 5、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自己的家人说些什么呢?想为家人做点什么吗?赶快行动起来吧!带着一颗感恩的心…… 《散步》 教案13教学目标: 1、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2、学习课文运用精巧的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 3、赏析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 赏析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幸福的家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的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进入《散步》的牧歌式的情景,你就会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真挚感情。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要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对课文进行的“美点寻踪”。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体会本文的感情基调。 明确:A、作者以“散步”为线索,把几个镜头联缀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B、欢愉,深沉。 2、浏览课文,思考交流: A、用不同的表述介绍课文中的人物。 (1)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2)祖孙三代人(3)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4)老年人、中年人、幼儿(5)慈祥的奶奶、孝顺的儿子、天真可爱的孙子 B、从不同角度表述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1)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2)中年人的责任感(3)亲情、真情、责任感、生命感(4)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5)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6)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生命的摇篮(7)互相爱护、尊重、体贴和理解的一家人 (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从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把能力的训练渗透到教学中,不应该追求答案的唯一。) 三、品读课文,赏析美点。 1、在文中选取“散步”这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线索,逐步展现了一家祖孙三代人的和睦、亲爱的关系。文中通过几个细节描写,浅显而有深颂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的美德。 小组合作把它们找出来,讨论交流体会它们的深意。 (1)母亲听信劝说,和我们一起去散步,说明“我”是个孝子,从小听话,现在母亲很信任“我”。 (2)儿子发现奇趣:两对母子走在田野上,表现儿子天真可爱、聪明智慧,话语中充满情趣。 (3)为选择行走路线形成分歧,但能相互体谅达到和谐统一,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 (4)“我”背起老母,妻子背上儿子,走过他们走不过去的地方,揭示了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肩负着生活的使命。 (作者通过这几个传神有趣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相处和睦的生活情趣,写得既明快又含蓄,几浅显又深刻,读来使人引起共鸣,掩卷催人玩味深思。) 2、描写细节的同时,还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仿照下列例句,试作赏析。 A句:“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义。” 赏析:祖孙的对举,表明子孙间有不同的要求,语句对称,富有情趣。 B句:“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赏析:在严重历史关头,民族领袖的取向影响着民族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情况也相似。现在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别别扭扭,就会破坏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重大。可见我决定选择“委屈儿子”,顺从母亲,是因为对母亲的尊重和孝顺。 B、学生书面完成,然后交流。 明确:课文运用结构大致相同,内容相关或相对的对称句式,显得整齐匀称,读起来连贯流畅,富有形式美和音乐美,增强了表达的效果;用词精确,富有浓重的情味,充满了“我”对慈母的诚挚和孝敬之情。 四、口头作文,表露真情。 家庭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例如过生日、走亲戚、逛商店、游景点,都能体现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反映了生活之美。你在生活中,体验到家庭生活的“浓浓亲情”和“生活之美”了吗? 学生略作思考后,当堂口头作文。 师生评价。 板书设计: 爱↘↙爱 尊→老———尊老爱优————幼←疼 孝↗↖护 《散步》 教案14教学目标 : 1.品味文章语言表达上“举轻若重”的特点。以词语的选用与句式结构两方面) 2.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 教学难点 : 小组活动时,寻找典型词句,体会“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表达作用。 教学方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建构新的学习。学习策略有: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 学习 1.回忆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一起散步会发生些什么事情? 请两至三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交流。 (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建构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希望给新知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以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要求: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检查阅读效果: A. 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 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3.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 肯定个性化的发现。 (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童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本课语言特点的思维起点) 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作者从中感受到责任的重大,领悟到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内涵。(总结可以请学生做。) 二、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1.朗读第一、二两节,师生共同探讨。 朗读前提出要求:注意,文章中哪些词语或句式很“特别”。 学习第一节:以学生平常习惯的表达方式作为参照进行比较,发现作者选用句式的匠心。 通常习惯的表达有: 我们一家四个人在田野上散步。 我、我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 …… 归纳比较结果:文章选用的句式有强调的意味,郑重其事地推出一个一个镜头。 (进一步朗读并感受课文语言,切入到本课主要目标——语言的探究,通过比较发现句式的不同寻常。) 学习第二节:自主发现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推选用得巧的词语。 句子: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词语:信服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会发现句式与词语的选用上都有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把小事情写得很重,写得意义不凡。) 2.学生归纳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作者用心选用句式与词语,整篇文章给人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使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显得那么不同寻常。 (归纳的环节非常重要,它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 三、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小组学习,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比较特殊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 (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这一阶段也可以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2.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择一个句子、一个词语。 可能有的句子与词语: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太迟、总算、熬、分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稳稳地、仔细 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 (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 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 四、拓展:强化发现 1.调用积累,向课外拓展。 交流明确: (1)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由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如“免受鲨鱼之吻”。 (2)有时举轻若重能使得文章轻松幽默,如“扛着一支铅笔”,“学生周末大逃亡”。 (3)分场合与对象,轻重得体,例如北京申奥时何振梁的一席话:“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创造历史,但是只有一种决定能改变历史。你们今天这个决定将通过运动促进世界和中国的友谊,从而使全人类受益 2.与作者原文比较,推进研究。 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出示这三句话,讨论编者删改的意图,并且评价删改的效果。 (教学中,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 (教师根据学习情况决定是学生个体独立思考还是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平等审视的意识,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同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与发现,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合理、能说得通就可以。) 3.总结 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甚至是风格。 (学语文,更应该用语文。用中才会思学,学也才会其乐无穷。) 五、比较:验证发现。 自读(金黄的大斗笠),比较两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并研究造成两文语言风格截然不同的原因。 (金黄的大斗笠)写了一个孩子眼中的姐弟二人的温馨世界,语言是活泼泼的。 (比较是研究性学习经常用到的方法,(散步)与(金黄的大斗笠)的视角截然不同,表达的感情也相距甚远,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也就各有千秋,这两篇文章作为一组教学材料,比较它们的语言风格,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角度。当然,教学中不要赶进度,来不及1课时完成,可以把这一项任务放在课后,作为一次研究性的作业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后进行适当评讲就可以了。) 六、布置作业 假设你是文章中的“我的儿子”,写一写这件事情,感受语言的另一种魔力。 (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的有机结合会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教学资料: 一、括号内为原文删去的三句话: 1.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2.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3.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二、关于作者 《散步》 教案15活动目标: 1、通过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感受绘本故事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戏剧效果。 2、体验绘本阅读的乐趣,乐意大胆表达,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3、感悟心急办不成事的道理 活动准备:轻快地音乐、ppt 活动过程: · 看封面猜测绘本内容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本好看的书,我把它放到了大屏幕上。 P1我们一一下这本书的名字叫什么。萝丝是谁?请你仔细观察封面你来猜猜会讲一个什么故事呢?” 幼儿回答。 师:哦总之这会是发生在萝丝散步时的故事。平时我们也会出去散步,都会经过什么地方? · 看图片知道萝丝的散步路线 P2 师:让我们来看一下萝丝散步时会经过哪些地方? 母鸡萝丝从家里出发,然后会走过院子、绕过池塘、经过磨坊、然后穿过木栅栏下山坡钻过蜂房然后回家吃晚饭。 孩子们记住这些地方好了,现在萝丝要出门散步去了。 · 边猜测,边阅读感受戏剧效果 P3 师:(放音乐)母鸡萝丝要去散步了,它迈着优闲的步子,哼着小曲、怡然自得地走着。 问:萝丝是怎么散步的?(表现怡然自得地样子悠闲地样子)孩子们谁来学学母鸡萝丝散步的样子。是的,母鸡萝丝就是这样怡然自得地走着。 P4师:谁来了?看看狐狸的样子,狐狸想要干嘛?你怎么知道的?(狐狸的眼睛死死地盯着萝丝申出它的长舌头想:哼哼,今晚你就是我的晚餐啦! P5 师:狐狸一步一步悄悄地接近萝丝,在萝丝走过院子时狐狸赶上了萝丝,它猛地扑过去!会发生什么事? P6 师:是不是这样呢,咱们接着往下看(哦,狐狸踩在了钉耙上,被钉耙柄狠狠打到了,为什么这么长的钉耙在地上,狐狸还是没看见呢?”眼睛只注意到了萝丝”) 而我们的萝丝一点也不知道还是优雅地迈着步子,哼着小曲,怡然自得地向前走。P7(音乐)问:现在她又走到了哪里?萝丝绕过池塘,狐狸一溜小跑地赶了上来,猜猜又会发生什么事?(幼儿猜测讲述注意有时候往往倒霉事接二连三,也有可能总会有交好运的时候) P8师:哦果真如此,狐狸掉进了池塘,这么大的池塘,狐狸怎么就没看到呢?他太注意萝丝了,但是萝丝有没有注意到他呢?萝丝还是优雅的迈着步子,哼着小曲怡然自得地往前走着(音乐)萝丝来到了哪里? P9 师:狐狸怎么啦?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P10师:看看是不是这样?哦,没办法狐狸他只顾盯着萝丝,没注意到面粉袋要掉下来了。 · 迁移生活经验感悟心急办不成事。 问:为什么狐狸总是接二连三的出状况?(幼儿回答) 师:因为它总是想着去抓鸡,没观察周围对它不利的东西。 问:那你有没有遇到过心急着做事时,却发生了状况。 举例:小朋友吃完点心后急着放碗,结果一不小心摔了一跤。 师:所以我们在着急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也要学会细心、耐心,才会成功,而不是接二连三倒霉。 · 利用前经验想象故事的发展 P11(三张连放)萝丝还是不知道后面发生的事情,他依然迈着优雅的步子,哼着小曲,怡然自得地向前走。他穿过篱笆,走过蜂房下山坡然后按时回到了家。 师:最后萝丝安然地回到了家,她依然不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请你和边上的好朋友轻声讨论一下,在他后面的狐狸又遇到了什么倒霉事?(个别交流)好了回教室让我们一起再去分享这本有趣的书吧!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