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
范文 |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集锦12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分数的初步认识 1、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分数加减法: 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和分子相加、减。 ②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在计算。 5、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4、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1000米=1千米,1000米=1公里 5、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6、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000千克=1吨1000克=1千克 多项式定义 在数学中,多项式是指由变量、系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加、减、乘、幂运算(非负整数次方)得到的表达式。 对于比较广义的定义,1个或0个单项式的和也算多项式。按这个定义,多项式就是整式。实际上,还没有一个只对狭义多项式起作用,对单项式不起作用的定理。0作为多项式时,次数定义为负无穷大(或0)。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数学知识点 加法: 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 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 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2一、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5、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6、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60分=1时; 7、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世纪等。 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 二、分数的初步认识 1、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分数加减法: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和分子相加、减。②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在计算。 5、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 三、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4、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1000米=1千米,1000米=1公里 5、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6、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000千克=1吨1000克=1千克 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2、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位上的数,如果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上10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五、倍的认识 1、倍的意义:要知道两个数的关系,先确定谁是1倍数,然后把另一个数和它作比较,另一个数里有几个1倍数就是它的几倍。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六、长方形和正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或长×2+宽×2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七、多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 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5、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②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6、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7、(关于“大约)应用题: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近似数,用估算。→(≈) 8、减法的验算方法: ①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减数 ②用差加减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9、加法的验算方法: 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②用和减一个加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3《四边形》 1、知识点:认识四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①能正确辨认四边形。 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注:应注重引导学生在长、正方形的对比中找出图形边和角的特征。 2、知识点: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知识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①能正确辨认平行四边形。 ②能感悟到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③能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行四边形。 注:学生寻找平行四边形时,要注意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逐步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4、知识点:周长的含义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含义。 5、知识点: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①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周长。 ②能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知识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 在估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养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 注:应注重引导学生说出估计相应长度的依据,逐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 《测量》 1、知识点: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及1毫米、1分米、1千米 ①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 ②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2、知识点:单位间的进率 ①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公里)=1000米。 ②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知识点:估计、测量物体的长度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会选择不同的方式准确测量给定物体的长度。 4、知识点:质量单位吨及1吨 ①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②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5、知识点:1吨=1000千克 知道1吨=1000千克,并会进行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4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的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变式:①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②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变式: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数学圆的周长知识点 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也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多边形的周长的长度也相等于图形所有边的和,圆的周长=πd=2πr(d为直径,r为半径,π),扇形的周长=2R+nπR÷180?(n=圆心角角度)=2R+kR(k=弧度)。 推导圆周长最简洁的办法是用积分。在平面直角坐标下圆的方程是这可以写成参数方程:于是圆周长就是结果自然就是(注:三角函数一般的定义是依赖于圆的周长或面积的,为了避免逻辑上的循环论证,可以把三角函数按收敛的幂级数或积分来定义而不依赖于几何,此时圆周率就不是由圆定义的常数,而是由三角函数周期性得到的常数)。如果不需要更多的理论讨论,上面的做法就足够了。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知识点 1、连加的简便计算: ①使用加法结合律(把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结合在一起) ②个位:1与9,2与8,3与7,4与6,5与5,结合。 ③十位:0与9,1与8,2与7,3与6,4与5,结合。 2、连减的简便计算: ①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如:106—26—74=106—(26+74) ②减去几个数的和就等于连续减去这几个数。如:106—(26+74)=106—26—74 3、加减混合的简便计算: 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加数、减数可以交换位置(可以先加,也可以先减)例如:123+38—23=123—23+38 146—78+54=146+54—78 4、连乘的简便计算: 使用乘法结合律:把常见的数结合在一起25与4;125与8;125与80等看见25就去找4,看见125就去找8; 5、连除的简便计算: ①连续除以几个数就等于除以这几个数的积。 ②除以几个数的积就等于连续除以这几个数。 6、乘、除混合的简便计算: 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因数、除数可以交换位置。(可以先乘,也可以先除)例如:27×13÷9=27÷9×13 7。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①类型一:(a+b)×c(a—b)×c= a×c+b×c = a×c—b×c ②类型二:a×c+b×c a×c—b×c=(a+b)×c =(a—b)×c ③类型三:a×99+a a×b—a= a×(99+1)= a×(b—1) ④类型四:a×99 a×102= a×(100—1)= a×(100+2)= a×100—a×1 = a×100+a×2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5知识点: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 半时=30分 60分=1时 60秒=1分 30分=半时 练习题: 一、填空。 1、1小时=()分1分=()秒 2、180分=()时120秒=()分 3、1时30分=()分1分55秒=(115)秒 4、80分=()时()分160秒=()分()秒 5、利民超市上午9:00营业,晚上8:00关门。这一天的营业时间是()小时。 6、时针指在4时多,分针指向5,这时是()时()分。 7、6时半,这时时针指在()上,分针指在()上。 8、上完一节课需要40(),再加()分就是一小时。 9、分针指在6上,时针指在8上,表示时间为();时针指在7上,分针指在12上,表示()时。 10、钟面上最短的针是()针,较长的针是()针。转动最快的针是()针,它走一小格的时间是()秒。 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时、分、秒) 1、小明做一道数学口算题大约需要3()。 2、一个人每天要睡8()。 3、莉莉跳100下绳子用了30()。 4、体育老师绕操场跑一圈要5()。 三、在()里填上“>、<或者=”。 半小时()29分1分 7秒()70秒 8分()80秒 150秒()3分 90秒()1分30秒 290分()5时 8时()480分 35秒()半分 200秒()2分 四、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钟面上有三根针,最长的是秒针,最短的是时针。() 2、分针跑一圈就是1小时。() 3、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秒针正好走1大格。() 4、分针从3走到6,表示用了15分钟。() 五、回答问题: 1、家乐福超市早上9:00开门,晚上8:00关门,李刚早上8:40来到超市,他还要等多少分钟超市才开门? 答:他还要等()分钟超市才开门。 2、王红1分钟能做8道数学口算题,那么,她能用6分钟能完成45道口算题吗? 答:()。 3、君君4:30放学,从学校到家要走10分钟,做作业用去30分钟,她能在5:00准时地看《动画城》吗? 答:()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6小学三年级要重视和加强发展学生“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数和形是不可分开的。因此,学生掌握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60分=1时1分=60秒60秒=1分 半时=30分30分=半时 3、(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笔算加减法时:(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算起。(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2、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3、加法公式:加数+加数=和 加法的验算: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②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4、减法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减法的验算:①被减数=差+减数②减数=被减数-差 5、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第三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长度单位从大到小: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2、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4、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1分米=100毫米, 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 1公里=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1公里 5、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6、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000千克= 1吨 1千克=1000克1000克=1千克 7、单位换算:小到大除,大到小乘。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是前”除以“是后”。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1、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3)哪一位上的数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4)搬答案。 2、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3、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 (1)先算0前面的数(2)添0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总价=单价×数量 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 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 “估算”、 “估计一下”,一般都是求近似数,用估算。→(≈)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①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②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①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②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2、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3、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4、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分子相同,看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分母越小,分数反而越大。 ②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分子越小,分数越小。 5、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在计算。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会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7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2、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③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5、(关于“大约)应用题: 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 “估算”、 “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近似数,用估算。(估算时要用≈) 例:387×5≈ 把387看作390(个位是7,四舍五入,7大于5所以进1,看作390)再算390×5=1950。 所以:387×5≈1950 小学数学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如:23+34=57与34+23=57) 2、加法结合律:(a+b)+c=a+(b+c)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a×b=b×a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a×b)×c=a×(b×c)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a+b)×c=a×c+b×c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他们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数学三角形体积知识点 三角形是二维图形,二维图形没有体积公式。一维空间物件(如线)及二维空间物件(如正方形)在三维空间中都是零体积的。 体积,几何学专业术语,是物件占有多少空间的量。体积的国际单位制是立方米。一件固体物件的体积是一个数值用以形容该物件在三维空间所占有的空间。一维空间物件(如线)及二维空间物件(如正方形)在三维空间中都是零体积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8知识点: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①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减。 ②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分之(),写作(—)。 2、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正方形的()分之(),写作(—)。 3、把1分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的()分之(),写作(—)。3份是它的(—)。 4、2/5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3/5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2/5和3/5都是把同样的一张纸平均分成了5份,这样的2份显然比3份(),所以2/5<3/5。同样道理,5/6比2/6()。 5、4/5里有()个1/5,2/3里有()个1/3。 6、7个1/10是(—),4个1/7是(—)。 7、1/8是1个八分之一,2/8是2个八分之一,1/8+2/8也就是1个1/8加上2个1/8,一共是3个1/8,也就是(—)。 8、一张纸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6份是()个()(),就是它的()分之(),写作()。 9、58这个分数中,()是分子,()是分母,读作()。 10、一本书有21页,平均每天看这本书的3页,占全书的() 11、妈妈买了12个苹果,给哥哥7个,给妹妹5个。哥哥得这些苹果的()(),妹妹得这些苹果的()()。 12、59是5个()()37里面有()个()1-()10=610 8个19是()()1里面有()个1525+()<1 二、解决问题 1、东东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5,剩下的第二天看完,第二天看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 2、老师加工一批机器零件,第一天完成了任务的715,第二天完成了任务的315,两天共完成了这项任务的几分之几? 3、一块蛋糕,小鑫吃掉了它的36,小淼吃掉了它的26,谁吃得多?一共吃掉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4、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好了这条公路的712,还剩几分之几未修好? 5、一张长方形的纸它的19涂红色,它的59蓝色,没涂色部分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9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1000米=1千米,1000米=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000千克=1吨1000克=1千克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位上的数,如果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符号/是什么意思数学 /在数学中是“除”的意思。例如:4/5我们可以说4除以5或者四分之五。数学符号的发明及使用比数字要晚,但其数量却超过了数字。现代数学常用的数学符号已超过了200个,其中,每一个符号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实数知识点 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0一、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3.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4.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5.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6.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会进行相应的口算;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7.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8.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法。 二、学习难点: 1.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3.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4.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5.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三、知识点概括总结: 1.毫米:毫米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 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 2.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长度单位,符号为cm.,1厘米=1/100米。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3.分米: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0.0001千米(km)=1分米 0.1米(m)=1分米 10厘米(cm)=1分米 100毫米(mm)=1分米 4.千米:千米又称公里,是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国际标准长度计量单位,符号km。 1千米(公里)=1,000米(公尺)=100,000厘米(公分)=1,000,000毫米(公厘) 5.吨:质量单位,公制一吨等于1000公斤。 6.加法: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 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 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把和放在等号(=)之后,例:1、2和3之和是6,就写成︰1+2+3=6. 加法各部分名称:“+”是加号,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是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是和。 例:100(加数)+(加号)300(加数)=(等于号)400(和) 加法性质:(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7.减法:四则运算之一,将一个数或量从另一个数或量中减去的运算叫做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的性质: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8.验算:算题算好以后,再通过逆运算(如减法算题用加法,除法算题用乘法)演算一遍,检验以前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验算的作用:验算能够有效地检查出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但对解题思维上的错误无太大用处,通过验算(用结果来推导条件)所得的数据与原数据比较来建议运算是否正确。 9.四边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四条线段依次首尾相接围成的封闭的立体图形叫四边形。由凸四边形和凹四边形组成。 10.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11.周长: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周长的长度因此亦相等于图形所有边的和。 12.估计:根据情况,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变化等做大概的推断。 13.余数:在整数的除法中,只有能整除与不能整除两种情况。当不能整除时,就产生余数,取余数运算:1.指整数除法中被除数未被除尽部分。 例:27除以6,商数为4,余数为3. 余数的性质:余数有如下一些重要性质(a,b,c均为自然数): (1)余数小于除数; (2)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14.秒:时间单位时间单位秒(second)是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符号是s。 15.分:时间单位,等于1/60小时,或60秒。 16.乘法: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例:10(因数)×(乘号)200(因数)=(等于号)20xx(积) 18.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分子在上分母在下,也可以把它当做除法来看,用分子除以分母,相反乘法也可以改为用分数表示。 19.分数线、分子、分母:分数中间的一条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读作几分之几。 分数可以表述成一个除法算式:如二分之一等于1除以2,其中,1分子等于被除数,分数线等于除号,2分母等于除数,而0.5分数值则等于商。 20.分数由来:分数在我们中国很早就有了,最初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 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7/3米,像7/3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 21.可能性:可能性是指事物发生的概率,是包含在事物之中并预示着事物发展趋势的量化指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1知识点: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位上的数,如果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一、直接写出得数。 12+45= 63-28= 15+40= 28+41= 800+500= 90-36= 52-19= 500+700= 6000-4000= 1500-800= 二、填一填。 1、4个百和8个十合起来是(),25个十是()。 2、果园里有梨树262棵,桃树304棵,梨树和桃树一共大约()棵,梨树比桃树大约少()棵。 3、三年级有男生280人,女生300人,三年级一共有学生()人。 4、妈妈缴电费用去52元,缴水费用去86元,缴水费比缴电费多用去()元。 5、光明水果店上星期卖出420千克西瓜,这个星期卖出370千克西瓜,这两个星期一共卖出()千克西瓜。 三、连一连。 430+400 910-680 520-290 270+560 300+290 970-150 1000-180 390+200 四、在○里填上“>”“<”或“=”。 450+530○980 250-150○200 380+280○720 530―210○290 1000-600○300 620+270○670+220 五、列竖式计算。 250-120= 540+180= 640-250= 630+250= 720-170= 420+370= 930-550= 420+380= 六、解决问题。 1、一副羽毛球拍30元,爸爸买了两副羽毛球拍,付了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2、星期天,小亮和爸爸、妈妈去商店。爸爸买了一套西装花了590元,妈妈买了一件连衣裙花了280元,小亮买了一个书包花了50元。 (1)爸爸的西装比妈妈的连衣裙贵多少钱? (2)妈妈的连衣裙和小亮的书包一共花了多少钱?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2第一单元 混合计算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计算连加式题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连减 786-284-249=253 计算连减式题时,可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两个减数的和。 786-(284+249)=253 加减混合 259+148-342=65 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里程表中的问题 求两地间的路程,要找准起点,用较远的路程减去较近的路程就得到两地间的路程 里程数=终点数-起点数 第四单元 乘与除 2.月: 小月:4、6、9、11月 平月(二月):平年28天 闰年29天 3.日历:学会看日历,知道某年某月是星期几 4.钟表:24时记时法 12时记时法 4.公式: 1时= 60分 1分= 60秒 半时= 30 分 60分=1时 60秒=1分 30 分=半时 第八单元 可能性 1.‘不可能和一定’,都表示确定的现象。‘可能’,表示不确定的现象。 2.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说。 一定: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月亮一定绕着地球转;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每天一定都有人出生;人一定要喝水…… 可能:三天后可能下雨;花可能是香的;明天可能有风;下周可能会考试。…… 不可能: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地球不可能绕着月亮转;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鲤鱼不可能在陆地上生活;空中不可能盖楼房;我不可能比姐姐大……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