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说课稿 |
范文 | 【实用】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一、说活动教材: 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我是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的主题。在幼儿“玩”的过程中,我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你们发现吹的泡泡有什么秘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自然生成了这个主题。目的在于保持幼儿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让幼儿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达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如下三条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说活动重点、难点: 此次活动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幼儿更深层的探究“泡泡特性以及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欲望。因此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将“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说活动方法: 为了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让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体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有意识运用了以下三种教育方法:一“顺”,二“引”,三“助”。 “顺”即顺应幼儿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有关主题的资料及活动所需的材料,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足幼儿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 “引”即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新的主题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思考和设置开放性问题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助”即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助”幼儿一臂之力,对幼儿进行点拔,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题,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 五、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共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 在本环节中,为他们提供“吹泡泡”所需工具,让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些工具能做什么?”,以问题引出课题“吹泡泡”游戏,激起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建构新知做铺垫。 第二环节:感知探究。 在本环节中通过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教师则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开放性的问题:“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看谁发现的多?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用“引”的方法,启发引导幼儿在“玩”中体验泡泡的特性。 第三环节:体验验证。 在本环节中,教师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借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正方形、三角形、等工具),边观察边记录想象结果时,对幼儿感觉疑惑的问题“不同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状应该是怎样的?”,利用开放式问题:“你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你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有什么秘密?进行适时点拔,把教育活动的难点转换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把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将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同时抓住幼儿互相交流、表现、分享展示板上自主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契机,设置开放式问题“每个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结果,有什么秘密?”,“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让幼儿对探究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说课稿 篇2唱“我是蝈蝈,我是蛐蛐。。。”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XXX的X号选手) EG(综合一组的5号选手) 刚才我所唱的这首新歌就是我今天说课·模拟上课的题目《蝈蝈和蛐蛐》(板书) 根据音乐新课标当中,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说教材·说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这三个环节来阐述我的说课。 首先是教材分析,《蝈蝈和蛐蛐》这首歌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第六课。这首歌曲呢它是XX调(板书),节拍为XX拍(板书)。歌曲非常的诙谐活泼,主要表现了蝈蝈和蛐蛐他们在大草原上相互吹牛的场面。我所面对的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他们的认知领域相比一·二年级已经有所扩展,并且想象力丰富,不仅善于演讲,更喜欢想象。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接触到的音乐作品的情绪体验,情感反应也拿捏的更加的准确和细致。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情况,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制定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节奏训练,学生能准确的打出附点八分音符这一节奏型;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律动表演等一系列音乐活动,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演唱蝈蝈和蛐蛐,学生能够感受到京歌的独特魅力。。。为了完成上述目标,我将本 课的重点制定为学生能大胆·自信·有表情的演唱歌曲。而我认为歌曲当中,“我是蝈蝈,我是蛐蛐”这里的京歌独特的装饰音的演唱,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将它设定为难点,为了突出重点,通破难点,我将采用的教法有:聆听法·演示法·律动教学法等。而学法上,我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他们进行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法。 最后呢,我将来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环节一:聆听试题导入新课。在上课一开始,我会在屏幕上出示一幅蝈蝈和蛐蛐的图片,并且将《蝈蝈和蛐蛐》这首新歌作为背景音乐——视听的结合方法,能够让学生在有图片和音响的结合当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也为我接下来环节的展开奠定了情感基础。第二个环节:节奏训练,听课教学。(板书)音乐家舒曼曾经说过:“节奏里我们音乐的生命,有了节奏才有了音乐。”而歌曲当中,这篇课文当中的节奏类型‘附点四分音符’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将采用‘奥尔夫’的节奏朗读法。例如:歌曲中的“南山坡。。。(唱)”,用‘奥尔夫’的节奏朗读法是“南山坡。。。(念)”从而解决了学生的节奏问题,为我第三个环节的演唱歌曲,体验作品埋下了伏笔。歌曲《蝈蝈和蛐蛐》是一首唱歌课,对于我们小学歌唱课来说,学生能自信·大胆的演唱自然成了本课的重点。首先我们通过教师的范唱让学生整体的感知,然后用分组演唱的方式,例如:左边的同学他们可以成为?蛐蛐队?,而右边的同学则成为?蝈蝈队?,合作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他们分析音乐的能力。我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律动表演,展示自我(板)。音乐新课标当中提出,注重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因此在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会组织学生根据歌词大意进行动作创编,从而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受美国教育家安里奥特以音乐实践为核心的这一观点影响,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听·练·唱以及演这一系列的音乐活动,并且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基础,能力为方向的原则,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以及美的升华。 如果说说课是理性的,那么接下来我将向大家展示我的感性的·活泼的课堂,根据歌曲的主歌部分进行我的模拟上课。 说课稿 篇3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文件操作》,我准备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文件操作》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21课的内容。本课文是建立在掌握查找文件基础上的,对“画图”过程中保存的文件进行整理,删除多余、无用的文件,对好的作品进行备份,整理磁盘等操作,同时在操作中学会多选、复制、移动和删除文件,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课。这些文件操作技能是学生使用电脑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本课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教学对象分析。 在学习此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文件夹、文件的类型,会对文件进行一些简单操作如单选文件、查找文件等,在画图中也熟练地掌握了菜单命令的使用,这些都为学习这节课奠定了基础。有个别学生对电脑的操作比较熟练,在课上总能较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将这些学生分散到各个小组,为小组互助提供了可能。 3、教学环境分析。 学生机中预先复制本课所需的文件和文件夹,教师机发布“文件操作自助学习软件”,软件中提供了一些文件操作的动态演示画面,不是每个学生都需要,仅给部分学生提供参考和帮助。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学会选定、复制、移动、删除文件的方法;理解复制文件和移动文件的区别;初步认识回收站。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对多样化的操作进行选择,使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处理习惯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道德品质。 4、教学重点:文件操作技能的掌握。 5、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移动文件”、“复制文件”的操作技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记忆方法。 因为课堂教学是动态开放的过程,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在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新的教学资源,我将考思将其作为本堂课即定目标的拓展。如某些学生会使用拉框的方式选定多个文件等书本没有介绍的方法,我将其定位为本课的生成性目标之一。 三、设计思路。 1、主动任务驱动法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最为广大师生所理解、接受和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任务驱动教学法也存在着各种缺陷和不足,在本堂课中,我一改以往教师提出任务的做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同伴与老师的协助下,共同提出任务,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以及知识的脉络,既培养了学生了创新能力又提升了信息素养。 2、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搭建学生知识的脚手架。 文件操作是学生使用电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但初次接触,在掌握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件操作的步骤,形成一套有效的记忆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是本节课着重应该解决的问题。因此,本课拟结合生活中与文件操作相类似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文件操作的步骤,沟通信息技术与生活的联系,优化课堂教学 3、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采用教师演示、自主探究、知识迁移、小组互助等多种学习方法和手段,力求使学生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方法上能够有所领悟,触类旁通。 下面就结合教学过程具体谈谈我是如何理解和开展课堂教学的。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产生共鸣。 课始,我设计了一个小朋友奔奔求助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奔奔向同学们讲述着他所遇到的麻烦,在E盘上,他建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文件夹,他想把他画的所有的画都存在这个文件夹中,但由于他的粗心,将文件全都存在了“我的文档”里,现在想把这些文件转移到他的文件夹中,同时想把文件清理一下。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情境,很多电脑初学者保存文件的时候,都会发生这样情况,因为系统默认的保存路径就是“我的文档”。奔奔的问题,就是大多数学生所遇到并想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这样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产生共鸣,为授新课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为学生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一个非常卡通化的人物,一个有趣的名字都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任务驱动,明确目标。 根据奔奔的想法,师生共同明确任务。(课件出示) (三)探索新知,完成任务。 1、解决问题一。 师生共同分析第一个任务,我结合生活中移动物体的现象,可以比较夸张地做出抓取物体的姿势,使学生明白在移动物体之前必须要抓住物体,从而理解移动文件之前也要先选定文件,非常自然地引出选定文件。 (1)选定文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会单选文件,但老师提出要同时选定5个文件,学生在尝试选择的过程中,发现鼠标一次只能选定一个文件,这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产生了冲突,求知的欲望被极大的提升了起来, 选定多个文件虽不是教学重点,但也是这堂课顺利进行的基础,因此用CTRL配合鼠标操作采用教师演示法,学习效率比较高,且掌握扎实,而用shift选定多个文件则让学生根据书本的提示自行掌握即可,最后两种方法加以比较,指出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2)移动文件。 移动文件的操作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生搬硬套操作步骤,学生往往因为不理解而使过程僵化。所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从宏观上理清脉络,把握方法。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江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大千世界,凡生动之法,只当神往心摹,融会贯通,方可通透明白。为此,我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制作了两个文件夹,形状、颜色与电脑中的文件夹一模一样,放在黑板的不同位置,并在其中一个文件夹中放入一幅图画,然后指名学生上台把图画从一个文件夹移动到另一个文件夹,学生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观回顾,把这种经验自然地迁移到电脑操作中来,便对移动文件的操作过程有了深刻的感悟,在此基础上,把由生活现象总结出的步骤转化为电脑操作步骤,演示菜单命令法,并适时贴出板书,此时学习移动文件的方法,学生进行操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新课程标准强调方法的多样化,于是,在这一环节中,我还鼓励学生去探索其他方法——从其他地方去寻找“剪切”和“粘贴”命令,将“我的文档”中的 “abc”文本文件移动到奔奔的文件夹中。通过对多种方法的探究,一方面开拓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 这一环节中的两次操作,我都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让学生在互动中对知识的学习过程有一个选择、整合的过程,尤其是让学习较差的学生目睹他人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策略,培养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品质 2、解决问题二——复制文件。 这里,我首先通过提出下列问题:你在生活中,听说过或看到过复制的现象吗?所以要完成这个任务,是不是也像刚才那样将文件剪切下来再粘贴过去呢?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复制文件的含义,并结合教师非常形象的口头描述,让学生很容易看出复制文件与移动文件的区别。 接下来进一步提问:既然不是将文件剪切下来再粘贴过去,那应该怎么办?从移动文件的方法中你能探索出哪些复制文件的方法呢?迁移的思想再一次得以运用,因为复制文件的操作步骤与移动文件基本一样,所以不需演示,学生便能自己完成。 3、解决问题三——删除文件。 有了移动和复制文件为基础,删除文件这一任务便可以设计得更为开放。因此,我让学生以自己完成为主,可以借助书本84—85页的内容,也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小锦囊,当然,如果有困难,可以向老师或其他同学请教。 学生的学习中有自己的思维特点,我创设的这样一个开放过程,是尊重学生多样的独立思考方式,并给予每一个学生独立运用知识思考和创造的机会,同时又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的提供多种“脚手架”——书本、锦囊、同学或老师。以此让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这里,我还带领学生认识了回收站,了解其作用,了解清空回收站、还原文件等操作,从而让课堂内容更为完整与丰满。 (四)全课总结 拓展延伸。 我是通过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与自我检验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帮奔奔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了哪些文件操作的本领呢?你对你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前段时间同学们也在电脑里存放了很多文件,你也会像奔奔一样去整理它们吗?这里其实包含了三个层次:层次一,对知识的梳理;层次二,对自己学习状况的反思;层次三,对灵活运用能力的综合检验。层层递进,与教学目标交相辉映,关注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素养,让学生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成长体系。 说课稿 篇4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这节课是第三单元“加减法(一)”复习8和9加减法的内容,通过前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9以内的加减法”。本节课是利用“可爱的企鹅”这一学生熟悉的有趣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有关加减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进一步巩固8和9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图,进一步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丰富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2、巩固有关8和9的加减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画图、操作等具体活动。经历表达自己想法的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 教学难点: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说学生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大部分学生对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学生有较好的听课习惯,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前边补充了数的组成的知识,学生每节课都在练习,所以对于8、9加减法的计算基本没有太大困难,而大部分孩子出现困难都在解决问题上。低段孩子认识物体都是由直观再到抽象,所以我准备充分运用简单易懂的儿童化语言帮助孩子初步认识加减法问题。 三、说教学方法 1、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实际活动的学习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活动之时,一定要先设立一个实际的问题,然后由学生去拟定学习计划与内容,而后运用有关的具体材料,从实际活动当中去完成解决问题。 设计教学法不仅活泼,而且也会有许多创意的学习活动从中产生。设计教学是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有明确的目的及强烈的意愿中学习,必然能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热诚。再者,当一个设计由学生自己去思想,去拟订计划时,更可训练他们的思考。组织和搜集资料的能力;一切手,脑并用的活动,对于他们精通知识与培养纯熟的思考和技能,都是有益处的;学生们由始至终获得完整的经验,更是宝贵。在本节课中,通过创设企鹅的情景图,让学生独立思考,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利用系统的步骤,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藉以增进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必须认真地去设计各种问题,以使学生达到有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去思考和参与讨论等的目的。 四、说学法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学条件下能够主动地进行学习,是和被动学习相对而言的。专家们认为自主学习应体现在"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等方面。这是一个理想的境界,最终的目标。在义务教育阶段,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而且是一件愉快的事,愿意学习,热爱学习。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下组之间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全面发展的目标. 五、说教学过程 1、儿歌导入 刚入学的孩子正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7岁的孩子特别喜欢儿歌、游戏等活动 。儿歌能激发孩子的兴趣 开始就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2、新授过程 我采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再说算理,自己用喜欢的方法来计算,教师做适当补充和纠正。让孩子自己参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亲自经历的经验。 3、练习 这一过程我安排了: (1)、说一说,运用本节课的内容解决问题,做到课堂内容复习。 (2)、计算,安排了口算比赛练习。 (3)、游戏动脑筋,锻炼孩子的实际生活经验应用能力,学习根据具体情况来解决问题。 4、课堂总结 学生自己谈收获,谈自己的疑问。 教师总结,由对企鹅的喜爱情感升华为从自身做起爱护我们的环境,注意环境保护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说课稿 篇5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能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尤其是能向这么多优秀老师学习,我深感荣幸。 我今天要讲的是水的净化,希望各位多多指教。 由于这一课题中过滤是初中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而且硬水软水的鉴别和硬水的转化是中考的常考考点之一,所以我分为两个课时,今天我要讲的是第一课时。 首先从图片上的洪水引出要对水进行净化,而根据用水的目的不同,水的净化程度也不同。然后再问学生知道这是哪,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吗,学生回答后再介绍:我们看到的是我县的一所农村初中,学生们都很熟悉,也是我曾经呆了快要十年的学校,由于今年六月份的特大洪水灾害,而使整个学校被洪水浸泡,学校不得不停课,更糟的是学校赖以生存的那口水井也被洪水淹没了,学校快要陷进一个无水饮用的状态。这样就让学生们会想自己的亲戚或朋友快要没水喝了,制造了一个紧张的氛围,这种氛围让学生们有一个迫切的心理,就是要去帮他们解决饮水问题。怎样可以更快的解决,有人就会说要给他们装自来水,从而引出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自来水的净化过程,我是通过让学生带着自来水厂是通过什么方法和步骤对水进行处理,每一步又是起什么作用的问题去看自来水厂的水处理过程的视频。看完之后再结合课本上的自来水厂净水过程图,让学生们来分析每步所起的作用。因为还没有学习水的净化方法,回答起来没那流利,所以这时老师注意适当的引导和总结,最后再归纳一下这一过程,使学生有一个重点的印象。 之后再回到洪水现场:洪水已经退去,学生们正努力地打扫校园。由于自来水现在是装不成了,而饮水问题迫在眉睫,只有对已有的水进行净化,从而引出一起去探究净水的方法,好能帮助那所学校解决饮水问题。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目标,也有强烈的学习渴望。 要想对水进行净化,就要先分析从洪水中取出来的水中所含的杂质,再与纯水进行对比,得出自然界的水如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由于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的杂质,因此常呈混浊,从而得出自然界中的水都是混合物。 再提问:如果你家的饮用水这样,你会如何处理? 学生们都知道这样浑浊的水可以通过静置的方法,使其中的杂质沉降下来,从而引出静置沉淀法。然后再和学生们一起分析:静置沉淀法能除去部分密度比水大的杂质,但密度比水小和差不多的却会悬浮水中或水面,那样的杂质又该如何除去,这就引出了吸附沉淀法。 由于学生课前已经做过预习,且通过自来水厂净水的视频都知道要吸附那些杂质可以采用加明矾来作吸附剂。再和学生一起分析加了明矾后,水中的杂质会被凝聚成大颗粒,密度比水大,从而沉降下来,这也是农村常用的净水方法。 由于活性炭也是吸附的作用,所以学生们可能会搞混,因此讲了明矾的吸附作用后,紧接着讲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以作对比。然后让学生们说说活性炭的作用,老师只要作适当的补充和归纳即可。学生知道木炭活性炭的作用后,再接着问:一杯既有泥沙又有颜色和臭味的水经过图中的活性炭层后出来会怎样?活性炭有哪些用途?让学生讨论后抢答。老师只要注意引导归纳学生的回答,且作出正确的分析:这样出来的水是无色澄清透明的液体,同时注意提醒一下,由于重力作用所以入水口在下出水口在上。再展示活性炭的用途。 再回到加明矾吸附后水中悬浮的杂质沉降下来了,问学生这些沉淀该如何除去? 学生们马上会想到可以过滤,从而引出过滤法。然后再问学生过滤的作用和用品有哪些,学生回答后再问操作时要注意什么?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然后结合课本上的实验探究和一段过滤操作的视频,以及老师的提示让学生们讨论后回答,老师注意引导归纳过滤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要做,不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等学生把这一些都理解了之后,学生们就开始分组做实验,不过在实验之前要先提醒如何操作,并布置实验过程中要思考的四个问题。实验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寻察,记下学生们的错误操作,并且在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观看老师的操作,找出错误的地方,以加深学生对实验注意事项的印象。 接下来让学生分组抢答实验前提出的问题,再对三种不同方法对水净化后的清澈程度进行对比。 通过这几种方法净化后的水已经是清澈透明的,然后问:这样净化后的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就能安全饮用吗?从而得出通过以上方法净化后的水仍然是混合物,引出还要进行消毒,然后让学生说说消毒的方法。 到这里这个课时的新授任务就已经完成,和前面提出的帮助那所农村初中净水相呼应,再总结一下该如何净水。之后老师介绍煮沸后水仍非绝对安全饮用,为什么?怎样才能得到纯度更高的水?这两个问题来激起学生对下一课时的学习渴望。 让学生们想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后,他们有什么收获,从而组织学生对整个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在这里我通过声音来提醒学生该注意的重点内容。 通过五道和本节重点内容息息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加以应用,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在下课前留出一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设计一下,做个简单的自制净水器,课后分组实施,并带至学校比一比哪一组做的净水器净水效果更好。 我要讲的就是这些,谢谢! 说课稿 篇6一、说教材: 《风》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十三单元《风和水》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一首小诗。诗歌行文清新活泼、浅显易懂,像邻家大哥哥在哼念童谣。这首小诗平凡中透着灵动、朴实中蕴含着优美,语言特点显著,于不变中有变,错落有致。全诗以第一人称,从儿童的视角去观察、描写生活中的微风,让学生初步感知风的特性,受到美的熏陶。《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篇课文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更培养了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之情。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应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应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课堂中教师要设置很多环节来努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听说读写的能力,特别爱幻想,但识字量还不够多,语言积累刚刚起步,理解能力还很弱,所以联系生活实际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美文美读、是他们学习这课的主要成长点。 三、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风的特点,体会诗歌韵味。 2.学生自在生活中观察风,培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兴趣和习惯。 3.主识字,在实践中总结不同的识字方法,逐步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感受风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观察自然、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味。 教学难点: 仿写诗歌,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卡片,相关视频,朗诵背景音乐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设置,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法”——激发情感,引起兴趣。 2、“多元识字法”——随文识字,自主识字。 3、“读悟法”——以读代讲,读中促悟。愿意表现自己,是儿童的共同特征。因此,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用集体读,分组读,男女生赛读,老师引读等多种方式来朗读儿歌,达到了情感朗读的效果,也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风给大地带来的变化,体会到诗歌的语言美。 4、“展开想象,拓展思维法”--------激发想象力,锻炼口语表达。“培养低年级学生积极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新课标中低年级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在本节课中,仿照诗歌续编诗歌环节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媒体辅助法”——利用多媒体的图片、视频、音频有效辅助教学,使教学活动多样化。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出课题。 通过谈话,设置悬疑,引起学生兴趣。学生在欣赏图片、找朋友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阶段,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既形象又具体,并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初读感知,认识字词。 通过自读诗歌,运用已经积累的学习方法学习生字词语,如拼读法,加偏旁、减偏旁,问同桌,听读法等,很好的完成了这项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学习中的自主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品读诗歌,体会感情。 这个环节我以读代讲,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风来时带给大地的变化,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提高了语文素养。而且在读的基础上,以风娃娃为情景激发学生表演风、找风,从而体会风的调皮、可爱。此设计注重了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为主,把无形的东西变得形象生动。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仿写儿歌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四)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通过视频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到风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而且对自然现象产生了很大兴趣,滋生学生强烈的求知和探索欲望。 (五)作业超市。 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形式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差异,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让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而且作业贴近生活,真正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说课稿 篇7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 本章位于第二单元生物与细胞中的最后一章。在前三章主要介绍了生物圈中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但在自然界中同时还存在着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病毒在生物圈中分布广泛,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课标》要求 能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及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病毒的特征;2描述病毒与人类的关系3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各方面途径收集资料,进一步获取生物学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 2通过一分为二的看待病毒,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病毒的结构;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病毒的结构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核中有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染色体。在核酸中储存有遗传信息。学生曾经经历过SARS流行的恐慌,也面临大量的与艾滋病有关的宣传,加上课前布置调查作业,因此对病毒有了初步认识。 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从以下几个题目中任选两题,查找资料进行解答 1、 病毒是怎样发现的? 2、 病毒有多大? 3、 病毒是怎样构成的? 4、 病毒怎样生活? 5、 病毒有哪些种类? 6、 哪些疾病由病毒造成的? 7、 疫苗是怎样制成的? 8、 人类怎样利用病毒?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主要采用讨论法、谈话法和情景教学法。运用谈话法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开展辩论赛的形式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运用动画设制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说学法: 1、 通过布置课前思考题,指导学生课前查找资料进行预习。使学生体会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同时体会到课前预习到位给课堂学习带来的好处。 2、 通过一环扣环的教学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连贯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通过比较细胞、病毒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4、 在开展辩论赛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出与人交流的技巧和益处,同时形成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播放一段flash动画:SARA流行时我们拥有希望,重温众志成城抗击非典时的情景。引入:SARS是哪种病原体引起的。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引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进行新课 1、在二十世纪以前,人们还不知道病毒这种生物,但现在人们已经了解、掌握并能运用一些病毒,在此期间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人们是怎样发现病毒的呢?由一位学生讲述收集到的病毒发现史的资料。教师出示有关科学家的图片和细菌过滤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图片。引发思考病毒的发现与哪些因素有关?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病毒发现较晚的原因是它太小了,那么病毒有多大?请一位学生讲述自己查到的资料。通过形象的比喻让学生体会病毒的很小,要用纳米(百万分之一毫米)来表示。 3、小小的病毒是什么样的?引入病毒的结构: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打算采用四步:第一步:组织指导学生收集课外与病毒有关的资料和信息,形成初步印象,第二步出示细菌和病毒结构图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病毒结构特点: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第三步,放大病毒结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病毒的结构推测它具有哪些生物特征,从而加深对病毒结构的理解。第四步,播放录像加强直观性使学生识记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同时引入病毒的生活方式。 4、根据病毒的生活方式是严格的寄生生活,引导推测病毒可以寄生在哪些类型的细胞里?从而引导出病毒的分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也是噬菌体。由学生根据查到的资料举例说明。 5、病毒寄生的生活方式引入病毒在活的生物体内寄生,对生物体会造成危害,那么病毒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这个知识点我采用开展辩论赛的方法解决。 第一步:布置课前预习,一、二小组的同学做反方查找病毒对人类有害方面的资料。三四小组的同学做正方查找病毒对人类有益的方面,及人类对病毒的利用的资料。 第二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病毒对人类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辩论赛,要求各组充分运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尊重对方辩友的意见。 第三步,教师对学生在辩论赛中的表现进行讲评,同时指导学生综合分析病毒与人类的关系。通过这种形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看待一件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反馈与小结 进行反馈小练习: 1判断正误 (1)病毒全都是有害的( )。 (2)病毒比细菌小得多。( ) (3)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 2选择: 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 A衣藻 B酵母菌 C大肠杆菌噬菌体D变形虫 3拓展延伸 生物研究中心收到一瓶奇怪的液体和一封信,信中要求测试人员鉴定这瓶液体中是否含有烟草花叶病毒。如果你是测试人员,你能想到用什么方法去检测? 小结:引导学生反思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和学习方法。 (四)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将收集到的有关病毒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完成一份“科普报”。在此小报中要标注出每位成员所做的工作,如收集资料者、版面设计者、美术编辑、责任编辑等等。根据“科普报”的科学性、趣味性、新颖性及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行评价。 时间安排:导入新课5分钟,进行新课33分钟(其中病毒结构8分钟、辩论赛15分钟),反馈练习4分钟,小结2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 板书设计:一病毒的发现史 二病毒的大小 用纳米表示 三病毒的结构:蛋白质和核酸 四病毒的分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噬菌体(细菌病毒) 五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说课稿 篇8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风的形成》是小学科学河北版五年级上册冷和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冷和热的基础上设计的,是本册书的核心单元。本单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探究有关冷和热的现象,开展实验探究,利用通过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运用冷热方面的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保温和散热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在深入认识教材的基础上,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方面设定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风的成因。 (3)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推理出风的成因,培养学生乐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 2 )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想法的情 感。 3、知识目标 (1)能用实验说明风的成因。 (2)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引领学生探究影响空气流动的因素以及风的成因。实事求是地描述并记录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空气的流动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了空气和风,了解了热传递的一种方式——对流。所以探究风的.形成问题的方法及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3、五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两年的时间,学生对探究的过程、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形成。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概念对学生来说有很大困难。 三、说教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与规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 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身边常见的材料,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验探究,有利于学生想更好的了解风的形成。 2、分析归纳法 学生经历探究式教学活动,从中发现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其目的是让学生能从现象中获得科学概念。所以我在教学活动中尤其重视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在现象中发现规律。 3、讨论法: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让每一位学生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吸收别人的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 4、启发式教学法:课堂教学中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几个有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得出科学概念。 四、说学法 1、观察感知法:抓住本课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通过在实验中观察并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影响空气流动的因素。 2、小组合作法:《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由基础好的带动基础稍弱的学生,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实验探究法 本课使学生经历设计实验、验证性实验、分析现象等探究过程。充分发挥他们在科学学习上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材料:支架、纸螺旋圈、蜡烛、纸风箱、火柴、蚊香、湿毛巾等。 3、媒体准备:展台、风的形成的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在我们科学课上如果仅仅把科学概念写下来会很抽象。所以本节课的板书我用到了集合的形式,图文并茂的展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16、风的形成 热空气上升 冷空气下降 八、我的感想 我是本学期刚接触科学课程,在上《风的形成》一课时, 我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获取,通过实验验证——解释现象——分析总结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完成整个教学环节。学生能够真正懂得了风到底是怎么形成的,达到了科学知识方面的教学目的。 但由于我是刚接触科学课,对科学课还尚不熟悉,在这节课上还暴露出很多不足之处,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逐步改正。在这节课上,我按照《课标》中提出的科学探究所要经历的几个科学过程和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实验、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这几步骤来进行,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自行探究。在探究中认识探究。只有这样,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慢慢形成,探究能力才能一步一步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会深入自己的内心。要从兴趣入手,首先让学生喜欢上科学课,有了兴趣这个老师,他们会不自觉的参与一些科学活动,这时老师再不失时机的教给他们科学的方法,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说课稿 篇9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美版第5册第1课《我驾神舟游太空》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整体设计思路。我的理论根据和人文理念将自始自终贯穿于以上五个版块中。 一、 说教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这一课,意在让学生了解太空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在设计创作飞行器遨游太空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设计能力、想象能力及动手创造能力。以此形成艺术设计方面的美术素养。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我驾神舟游太空》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我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了解浅显的太空知识。 操作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设计创作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设计创作飞行器遨游太空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太空、向往未来的情感。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将绘画或制作一幅太空遨游图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有创意地进行飞行器的设计作为本课的难点。 《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所以,我确定了一个空白点,即创新时要留空白,提问时要有思维含量、思维力度。 美术课程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在教具准备上,我以多媒体课件、作品展示栏、同龄人的范画等工具为本课的主要活动材料,充分体现教具的巧用和妙用。同时,我让学生准备好水彩笔、油画棒或水粉画工具、等。 二、 说教法 都说好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学成功的一半。依据《新课标》中要求的,应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为了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进入角色,成为教学中的主角。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启发谈话法、观察比较法、演示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交替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 说学法 关于学法的选择上,我本着 “活动性”、“自主性”的原则,通过学生对太空知识的了解,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打开思维空间。并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让学生用讨论、观察、比较等学习方法,来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会全方位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四、说教学程序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学科也绝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我的课堂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节课能否成功,导入是关键的因素。为了稳定学生情绪,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课一开始我便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什么地方旅游呢?(个别访谈去旅游时坐什么交通工具)。 接着我与学生互动谈话,话题有:老师好想去一个地方旅游,可不知道坐什么去好。你们知道连老师想去哪旅游吗?趁机揭示课题《我驾神舟游太空》然后(出示课件,让学生观赏宇宙风光) 引导他们认识飞行器 同学们,老师想去的地方就是美丽而又神秘的太空,用什么方法可以飞向太空呢?(很多学生会回答宇宙飞船) 学生回答后课件播放让他们欣赏各种飞行器,飞行服。 通过这样的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2、教师引导,探讨解释 每一次教学,教师的示范很重要,形式也很多样。它不但可以展示教师的魅力,还可以让学生在示范中得到启发。 我开始用启发式的谈话说:看了这么多的飞行器,老师也想为自己设计一架比它们更先进的飞行器。(板书:设计飞行器)(接着我边画边听取学生的建议,画上雷达装置,观望装置,防御装置等等。)在跟学生的合作下完成范画。 为了提高学生的表现欲望,我说道:科学的进步,需要不断的创新。看谁能设计出更先进,更美观的飞行器。接着学生设计出了各式各样的飞行器。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时,让他们互评作品。 接着我和学生互动:我们的宇宙飞船造好了,我们一起坐上这宇宙飞船到太空游览一下。我们会在太空里看到什么呢?(学生大胆想象,我在设计的飞行器旁进行添画。)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同龄人的范画。引导学生对宇宙进行暇想: 坐上飞船,穿过云层,离开了地球,无数的星星像珍珠撒满了天空,看,正在工作的卫星探测器、多么美丽的太空!这是木星。正在爆炸着的是恒星,好象盛开的鲜花,恒星在闪烁,金星在转动,太阳在燃烧,在银河系里,太阳系是极小的,让我们到金星上去看一看,无边的原野,美丽的色彩,我们又到了月球,科学家正在进行科学考查。 3、进行创作,形成技能 在成功打开学生思路之后,我就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实践。于是我说今天我们也算是到太空旅游了一翻,我们要用绘画的形式,把这美好的时刻记录下来,现在就让我们拿起画笔画画《我驾神舟游太空》的美景吧。然后向学生提出作业要求:设计时要有自己的独创性;注意飞船和宇航服等的形状和色彩;注意飞船内外的环境。 学生作画,我巡视辅导。 在辅导学生创作时,我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作业要求:对绘画基础好的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绘画基础差的学生可适当降低作业要求,使其能克服对创作的畏难情绪。 此环节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使学生无拘无束,大胆作画。在学生作画的同时,可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 4、激发潜能,表现评价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所以学生完成作品后,我就将学生的作品贴在展示栏中,让学生说说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并和自己的作品比一比,各自的优点是什么?不足在哪里?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我再作点评,肯定表扬一些好的作品,对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作成果。*此环节设计与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以自己独特的眼光来评价作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优秀作品的展示,让学生感受生活需要美,美需要人们去创造的道理。 5、总结归纳、课后延伸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我总结道:同学们,太空还有很多的奥秘等待着你们去探索,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也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一番贡献。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a继续收集有关太空的资料。 b写写创作的体会或有关遨游太空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美术课的板书设计必须体现美术学科的特点:文字表述不宜过多,设计要简明概括,图文并茂。我的板书简洁明了、美观大方,具体如下: 我驾神舟游太空 设计飞行器 想象太空美景 1、 课题:这样的美术字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2、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突出。 3、展示区:我在黑板上展示同龄人的作品。在教室中间我设计展示区,给每个学生展示他们的风采的机会,更让学生清晰观赏到每一件作品。 总之,本课的设计,我从新课标入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力求做到:导课“趣”,新授“活”,创作“新”,结课“巧”。 以上几方面是我本课的设计构思。 说课稿 篇10一、说教材 《狼和小羊》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茬,小羊据理申辩,狼虽然自知理亏,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它是一定要干坏事的,对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文中作者通过角色的神态,动作、对话的着力描写,刻画了角色性格,展开了故事情节,揭示深刻的哲理。 教材的特点是: (1)寓体生动形象 (2)寓意抽象概括,文中以狼的“故意找茬”,“气冲冲”,“龇着牙”向我们展示了狼的狡诈,凶恶;小羊“温和地说”,“大声喊道”向我们展示了它天真善良的一面。 教材的作用是:借助一个短小生动的故事让人们认识到,遇到像狼一样的坏人,讲道理是不行的,只有勇敢地跟他作斗争才能争取胜利。 教学目标:由于我教的是第二课时,所以教学时,根据寓言教材特点分析,我希望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后能达到以下三方面的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复习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课文。 2、能力目标: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验真善美的情感价值,懂得遇到像狼这样的坏人,应该以智取胜。 重点难点: 教学时,我把知识目标看做重点,因为低段学生注重识字教学,所以为了突出重点,我以复习生字生词来加深学生的记忆,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认识狼的本性。 教学难点为能力目标,这是由于这篇寓言故事主要是以对话为主,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为了突破难点,我以分角色朗读来让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 二、说教法 1、我运用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正是依据儿童的心里特征,认识规律,从生动、直观的形象思维入手创设情景作为教学过程的契机。 2、渗入语感训练。根据课文的特点,我立足于“以读为本”的思想,引导学生角色转换,把自己浸入课文中去体会。 三、说学法 在教第二课时时,我注重“读文质疑——读议解疑——感情练读”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有法可循,学会读书。 四、说教学过程、 1、生动故事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寓言故事 我用情景教学讲故事的方法导入,再现故事发生的森林背景,引出狼和小羊两个角色的同时调动学生感官,激发兴趣,让学生放佛看到了寓言中的角色,为深入学习全文铺垫。 2、复习生字,朗读课文 首先,我出示生字生词卡进行复习,通过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以便加深学生的记忆,再全班朗读课文,并指名分段读。学生通过有层次的朗读,逐步疏通课文,理清课文层次,深入理解寓意。 3、细读品悟,关注小羊的命运,认识狼的本性 这一环节是第二课时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我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品悟,并让学生说出各段的段意,再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例如我问学生:“他的回答正确吗?”“他读的像一只凶恶的狼吗?为什么,你能来读一读吗?”“你觉得他读的怎样?”学生在相互的评价的中,逐步体会狼和小羊对话的不同语气,以提高朗读能力和阅读感悟能力。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