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疏通并了解课文内容,第9课《海燕》教学设计。 2、由感知入手,弄清文章内容的表层含义,理清层次结构。 3、分析理解前两幅画面,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 二、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 难点:理解海燕的自信心与洞察力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读,进入作品情境之中。 (二)检查预习 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第9课《海燕》教学设计》。 (三)整体感知 1、问题一:听了刚才的朗诵,同学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肯定正确意见:波涛汹涌的大海,暴风雨来临之前,只有海燕在高傲地飞翔 2、问题二:这画面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提问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教师肯定:海燕那勇敢无畏的精神。 3、刚才同学们眼前的画面是一幅整体的画面,然而,它又可分成几幅小的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看可分解几幅小画面,各说明什么意思? 教师抽查提问,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评价三幅画面: 第一幅画面(1—6)暴风雨孕育之时,狂风卷集着乌云的大海上,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海鸥等仓皇逃窜。 第二幅画面(7—11)暴风雨逼近之时,乌云直压海面,海燕奋勇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第三幅画面(12—16)暴风雨即将来临,乌云闪电的大海上,海燕反复呼唤暴风雨。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版教科书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及描述小数乘整数的过程。 3.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学具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秋天到了,人们都在广场放风筝。有三个小同学也想去放风筝,他们想买一样的风筝(课件展示例题图)。大家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二、自主探索 (一)了解小数乘整数 1.说一说如果是你,想买哪种风筝? 学生自由回答。 2.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提出:xx同学说想买3.5元一个的风筝,那么买这样的三个估计需要多少钱呢? 学生思考并汇报。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汇报(可能可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方法1:连加 。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 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 (意图: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在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竖式笔算。) 3.小结引出课题。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买三个风筝一共用多少钱时,想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指板书),可以用小数加法解决,可以化成元角分来解决,还想到了把元角分转化成乘法竖式来计算,同学们可真棒。 (二)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算法。 1.比较发现 师:同学们看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算式中有小数或小数乘整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小数乘整数。 2.尝试解决 教师出示0.72 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 ① 学生独立思考。 ② 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③ 汇报演示。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认识到乘法比较简便。 教师板演乘法竖式计算过程。 ④ 理解算理算法。 师: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3点:怎样把乘数转化乘整数;乘积如何处理;积末尾的0如何处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 ⑤ 互动交流,总结概括。 师: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乘整数乘法计算。谁能举个例子和大家说说具体的方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学生举例子说明算理,并板书。 (意图: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实践应用 师:(出示主题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它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的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出课件)。 1.放飞第一个风筝。(点击第一个风筝)出示: (1)算一算,比一比。 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比较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想一想,做一做。 14.5 6 3.078 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2.放飞第二个风筝。(点击第二个风筝)出示: (1)看谁观察得最仔细,你发现了什么? (2)解决问题:小红家距奶奶家2.8千米,,她每天往返一次共是多少千米? 3.放飞第三个风筝。(点击第三个风筝)出示:试试你的智力。 用1到5五个数字及小数点,任意组成小数乘一位整数的算式,并算出来。(能写几道写几道) (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加强了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又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小节 通过本课学习,你想对我们大家说点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目标】 1、学会自读课文,能自主地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一个善意的谎言背后的真情。 3、培养乐于助人的真诚情怀。懂得“放弃自己的一点私欲,能够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和“每人一点点善意的付出,会给这世界增添许多美好和欢乐”的道理。 【重点难点】 学会自觉地在字里行间体会文章真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九条,(指“要诚实……”几个字)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小学生要诚实,不能骗人,骗人不好)可生活是很复杂的,并不是书上的几句话就能概括得了的。 有时欺骗并不会遭到谴责,也许反而会得到感激,比如我们将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一场得到感激的欺骗。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 交流:你发现了谎言了吗? 残疾青年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二、细读课文 1、过渡:对,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其实会读书的同学能从课文中就发现蛛丝马迹,会发现摊主的心思,再读读课文,好好找找看。可以圈点关键地方。 2、交流: ⑴ 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一愣”为什么?“一亮”又说明了什么?) ⑵ 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 (为什么“茫然”?为什么要“命令”?) ⑶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去路, “你放下!等碧云来提!” (为什么“急”?从“拼命”“想阻住”可以看出什么?) 3、他这样的煞费苦心又赚不到钱,为什么还要这样费尽心机? (为的是让我能读到书。) 4、你觉得“我”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了吗?从哪看出? (第13、15节的两次哭。) 5、小练笔: 那夜,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几声小虫子的鸣叫,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只有我躺在床上,辗转难眠…… 6、过渡:这时候,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从摊主这善意的谎言中,这虚设的“那匹马”的背后,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三、感情朗读 真会读书!但真正会读书的人不仅会读进去,还要能读出来,读出什么来?读出感情来。这件事是“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发生的,可是现在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还是禁不住热泪盈眶,可见情之深意之切,如果我们能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朗读把他的情感表现出来,那才叫会读书!文章很长,这样吧,自己先取一段认为最能打动你的文字来读读,先练习练习。 (学生练读,指名读。师相机评点。) 四、情理交融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读有所悟,就是说要读出道理来,悟出人生哲理来。你们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悟?明白了什么人生道理? (指名说。) 我也像大家一样,运用我的密笈悟出了这样的道理: 1、放弃自己的一点私欲,能够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 2、每人一点点善意的付出,会给这世界增添许多美好和欢乐。 教学设计方案 篇4学习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识字、朗读能力都较弱,落实识字、写字,才能为阅读打下基础,孩子已初步具备了拼拼音识字的能力,但识字水平不高,因此,老师在引导孩子识记时,要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阅读后孩子对课文已经有自己的一些问题和想法引导他们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来解决问题,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能用“渐渐”说话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感受乌鸦由找水的着急到喝着水高兴的变化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文中感悟乌鸦的聪明能干,懂得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的过程,背诵课文。 2.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的过程。明白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能用“渐渐”说句子。 教学资源 1.教师自制的生词卡片; 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3.乌鸦喝水的图片; 4.投影仪、视频展台和大屏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这节课继续学习乌鸦喝水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乌鸦吗?(乌鸦,你为什么要喝水?你怎么找水喝的?最后你喝到水了吗?) 2.现在,小乌鸦可要考考大家呢。认读生字词。(出示生词卡片)口渴喝着水瓶子到处石子渐渐办法许多找水在这些生字中,有两个字很相像,你是怎么记住并区分它们呢?喝—渴(口“渴”需要水—三点水;“喝”水要用嘴—口字旁)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他生评议。 二、问题引领,感悟课文 1、请小朋友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想:乌鸦为什么要找谁喝?他是怎么找水喝的?最后它喝着水了吗? 2、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句 (1)你知道,乌鸦为什么找水喝吗?快来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第一句) (2)乌鸦口渴了,你知道它渴到什么程度吗? (3)你从哪里知道它特别渴?(到处找水喝)请你想象一下,乌鸦会飞到哪些地方去找水呢?找的地方多不多呀?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说明乌鸦确实很渴,就像我们平时口渴了一样,是一种什么感觉? (4)你能通过读把这种口渴的感觉表现出来吗?谁想试试? 指导读:渴得都快说不出话来了。 (二)学习第二、三、四句 (1)师: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乌鸦终于找到水了。此时乌鸦的心情又怎样?让学生扮演小乌鸦,老师采访各位小乌鸦,谈谈此时的心情。 (2)正当乌鸦高兴的时候,它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呢?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句子,划出来。 (3)出示课件(课文插图),思考: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你能不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乌鸦喝不着水的原因。 (4)老师再次采访小乌鸦们喝不着水时心情又如何?(体会乌鸦着急、无可奈何、难过的心情。) (5)乌鸦虽然很着急,但是它仍然在积极地想办法。快来读读最后的这句话吧!怎么办呢? (三)指导朗读:想象自己就是那只小乌鸦,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是呀,多着急啊,快来看看小乌鸦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呢?(出示第三段) (2)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段,边读边把乌鸦的办法用波浪线画出来。 (3)比较句子:(出示课件)乌鸦把小石子一下子都放进瓶子里。这句跟书上的一样吗?这样改行吗?为什么? (4)分组实验:那一个一个是怎样放呢?请你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的瓶子(里面装有一点水)和小石子,往里面一个一个地放吧。注意边放边观察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5)在小乌鸦的努力下,水怎么样了?用你的手势来告诉老师,课文中用的是哪个词? (6)比较句子,用“渐渐” 造句。 课件出示句子: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瓶子里的水很快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哪一句好,为什么? 你能用“渐渐”说一句话吗? 出示课件: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天气_____热起来了。 ____渐渐__________。 追问:此时,你最想对乌鸦说些什么? (乌鸦很聪明;乌鸦很执著;乌鸦遇到困难能开动脑筋等。) (7)指导朗读第三段。乌鸦喝到水了,心情怎么样啊?那你就高兴地读一读吧! 4、学习第二段。 乌鸦的这个办法好吗?它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好办法来? 三、方法引领,指导背诵 1、师:是呀,这只小乌鸦多么善于观察、不怕困难,爱动脑筋啊!让我们大家像小乌鸦一样,积极动脑,想办法背会这篇课文。 2、提示方法: (1)想想乌鸦先遇到什么困难?接着它想出了什么办法?最后怎么样? (2)把自己当作小乌鸦,边做动作边背诵。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 3、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4、检查背诵情况,师生评议。教学活动4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你喜欢这只乌鸦吗?用一句话夸夸它。 2、多好的办法呀!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及时点拨、评议方法的合理性。)同学们像小乌鸦一样爱动脑筋,能想出这么多的办法。 3、在你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呢?(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充分交流,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遇到困难勇于克服的品质。) 教学设计方案 篇5《包身工》教学拟围绕文章的材料性质与组合方式,采用分合比较的方法组织教学,相机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引导自读,整体感知。让学生用分析性的眼光,用速读、跳读的方法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根据材料拟小标题。《包身工》的材料主要包括记叙性材料──包身工一天的悲惨遭遇,说明议论性材料──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和趋向。可据此讨论归纳小标题并用算式板书点拨,总括文章内容。《包身工》=《包身工的一天》(或《芦柴棒们的一天》)+《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 其次,分题精读,讨论点破。先讨论《包身工的一天》,让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精读课文: 1、包身工的一天,以时间为序,主要写了哪几个片断?通过这几个片断,从哪几个方面反映包身工的遭遇? 2、作者全方位地细致反映包身工悲惨遭遇的目的是什么? 3、为了有力地表现主题,作者在叙的过程中是怎样在面上铺开的基础上进行点的穿插的? 在精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上述问题,并结合板书图示进行小结: 4:15 起身──住宿 描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芦柴棒 4:30 早餐──饮食 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小福子 5:00 上工──劳动 ↓ ↓ 面 点 接着讨论《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让学生围绕下列问题精读课文: 1、说的顺序是什么?(事物的发展) 2、说的方式是否相同?各有什么特点? 3、文中或借说明议论,或用比喻议论,或在抒情中议论,各有什么作用和含义? 在精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并结合板书图示小结: 议的内容 议的形式 产生(直接原因、历史原因)──叙中议、直接议 发展(历史原因、根本原因)──直接议、议中叙 结果(资本家膨胀、包身工榨干)──引用议、借抒情议 趋势(黎明的到来无法抗拒)──用喻意、抒情中议 最后整合总结,作文训练。 从内容上看,《包身工》就是《包身工的一天》与《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的相加;但从组材和结构方式看,文章又不是叙和议的简单相加,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叙议结构主要有如下几种可能: 1、集中安排(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 2、包中安排:(叙包议中或议包叙中); 3、分割组合、交错穿插(以叙为主穿插议论或以议为主穿插叙述)。 集中安排,叙议脱节,结构臃肿,行文呆板;包中安排,主线不清,过程不清,联系不紧。只有分割穿插、交错组合,才能使叙议配合,交相辉映,符合读者了解事件真相、探究问题本质的心理规律,既省笔墨,又富表现力。为提高学生兴趣,可用乘法来点拨。从形式上看,《包身工》=《包身工的一天》×《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 为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并引导学生体会报告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点,可设计口头作文训练,让学生围绕有关包身工的三个比喻性说法,以《猪猡·机器·墨鸭》为题,弄清其联系,说一段话。这三个说法分别形象地概括了包身工的生活、劳动和受剥削的悲惨遭遇,可激起学生的同情和义愤,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