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登鹳雀楼教案 |
范文 | 关于登鹳雀楼教案九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鹳雀楼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鹳雀楼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 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 认字 教学方法: 引导法、图示法 学习方法: 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 教具: 图片、识字卡、小黑板 学具: 生字卡、识字卡、10个*卡 导学步骤: 老师 学生 导课 授新 读诗 认字 写字 谈话: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 了好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 板书《登鹳雀楼》 放录音:《登鹳雀楼》 出示黑板 古诗 指导读 师范读 指导画出会认的字 检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画太阳的形状 学习笔画:先里头,后封口 师用文具盒演示: 先进入,后关门。 3、板书目 抽生画眼睛 小结: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 抽生说 齐读课题 整体感悟 画出节奏 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 生画出会认的字 同桌互认 给卡片排队 同桌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生用△画出来 生观察图:中间高,两边低 口头组词 生画 口头组词、说话 生讨论写法 登鹳雀楼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登鹳雀楼教案 篇3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局部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黄昏,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腾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身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干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誊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登鹳雀楼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学写“入”,“欲”两个生字。 3、初步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提示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二课时: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学,进一步读好、背好古诗, 学写其它5个生字。 教学过程:(略) 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古诗《登鹳雀楼》教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认定学习语言是主体能动地把在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则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内化课文语言,同时接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语文教学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合效应,明确提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学情调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学不但要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共同特点,而且要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扩大发展的局面。教学是师生间的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对学生知识背景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2、对学生能力经验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3、对学生需求的调查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寻文明像,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的“打火石””。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在学习第一行诗句时,我充分运用他们已学过的课文《夕阳真美》中的相关语句,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教学效果显著。此外,在本节课中,我也注意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以上几点是我执教后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后,在这节课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比如,我这节课主要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来组织教学的,但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总担心放开了会收不拢,所以在体现学生学情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对学生的学情预测得不够准确,起点稍低了点,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由于还不够老练,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还有,对多媒体的操作还不够熟练。一是“黄河入海流”的画面本应图、文、声立体输出,结果“黄河水”只闻其声,不见其景,当时我只能随机应变,运用音乐创设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去描述,仿佛看到的情景及自身的感受。二是在学生写字时我是配的优美典雅的古筝乐,结果课件并未播放。 不过,不管是得还是失,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收获。通过讨论、试教,我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说明凡事都在发展,我也会不断鼓励自己,用取得的收获增强自己的信心,用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我要将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钻研,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案 篇5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 楼 依 尽 人 欲 穷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 高楼 楼房 钟楼)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尽(尽头 用尽 尽力 穷尽) 入(进入 入门 出入) 穷(穷尽 贫穷 穷苦) 3教学字形/article/ (1)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欲: 楼: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一层楼 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层楼。( ) 板书设计: 白日依山尽, 景 (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理 (想)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案 篇6教学内容: 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 ,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 。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9、《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3、介绍黄河。出示CAI课件。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请学生读古诗,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把学习的情况告诉大家。 2、请学生用“O”圈出自己还不认识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听教师范读儿歌,正音。 4、教师领读儿歌,学生跟读。 5、分小组读。 6、学生试读。 7、同桌互读。 8、抽学生读。 9、自由读 10、齐读。 11、表演读。 三、学习生字 1、请学生用“ ”画出生字。 2、学生自己试读。 3、小组学习,把自己会读的告诉伙伴,把自己不会读的向别人请教。 4、师教读,正音。出示CAI课件帮助学习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黄”、“更”、“层”。 5、小老师教读。 6、叫号游戏。 7、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比赛。 8、扩词扩句。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朗读背诵。 六、探究学习,养成习惯。 1、收集古诗,看谁背得多。 2、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登鹳雀楼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查资料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古诗 1、(课件示鹳雀楼图)很久以前,在我国山西有一座楼阁,示“鹳雀楼”词,指名读。(表扬已经认识这几个生字的学生)(识字大王) 说说名字怎么来的如有生在课前已查到,鼓励学生说,并奖励查阅资料的认真。(查资料能手) 课件示“鹳雀”图,说名字来历:因这座楼上常有这种叫“鹳雀”的鸟飞来栖息,所以被人们取名为“鹳雀楼” 2、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时,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想不想学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屏幕跳出“登”,指名读题,齐读。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诗。请小朋友先自己练读古诗,看谁能不光把古诗读准确,而且能和所有生字娃娃都交上朋友,先读生字表中的生字。 (如有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背出来的话,逗他们说不要上这一课了,谈话中引导说出还要更准确地读好诗、背好诗,学习生字,理解诗意等,让他们都能认真地上课) 4、检查生字 课件示没有拼音的诗,且闪烁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看,古诗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们招手了,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你认识谁就和谁打招呼,不会的可以请小朋友帮忙! 指名一后进生上台做小老师领读,读对全体跟他读。(——你今天真勇敢,小手也举得这么高,就请你)(给他带上进步的桂冠) 再请一名学生(也给你带上进步的桂冠) 5、检查读诗 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谁来读 开小火车读每句诗,注意引导读出诗的节奏。(课件可画停顿线) 6、那谁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7、指导质疑 请小朋友自己再轻轻地读读诗,想想哪里你不懂交流疑问。 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小朋友别着急,我们还是有解决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吗(1我们可以借助课文里的插图,因为这些插图跟古诗的内容有很大的关联。2反复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多读了,自然就懂了。3发挥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诗的一大好帮手) 学习方法示于卡片。 二、品读诗句 1、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 依山尽是说太阳—— 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 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 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黄河水流是什么样的呀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示图,交流。示词,认读。 谁再来说说这句话描绘的情景,争取用上我们说过的词语。 黄河入海的源头在鹳雀楼上是看不见的,因为离得很远很远,作者这样写是他在发挥——想象。 我们也来发挥想象,把黄河奔腾入海的情景画出来。指名板画。(必要时师帮助) 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男女比赛,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气象是多么雄浑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美美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 指名,两边赛读,齐。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禁思潮起伏,引读—— 他在想什么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 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这是因为——让生试说。 板贴:登高才能望远 指导读。评。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欲穷千里目!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吗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的决心 5小结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喜欢吗那把它连起来好好地练练,呆会请你起来朗读,老师还帮你们准备了配乐呢! 自由练习,指名,赛读,齐读。(可老师参与) 三、情境中指导背诵, 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这首诗先写——是诗人看到的,再写——是诗人想到的,非常好记,是吧谁来背 设置情境:注意,你现在就是大诗人王之涣,此时,你正站在鹳雀楼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夕阳挨着群山下沉和黄河水滚滚流向大海的壮丽情景,你诗兴大发,请— (活脱脱一个小王之涣呀!)谁也来做一回王之涣我们一齐来吧! 回去背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欣赏欣赏! 四,延伸教学 小朋友,其实象这样好的古诗词呀,古诗书上有好多好多。我们平常应该多去读读、背背。我们要让我们的小脑瓜里多积累一些好的古诗词,因为这对你以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老师知道,我们二2班的小朋友已经在这样做了,是吧那谁来向大家展现一下你的小本领呢指名背诗。 这么多小朋友想背呀,可时间不允许了呀。这样吧,你们再准备准备,这个礼拜的班会课,我们来举办一次古诗诵读会,到那时你们再来大显身手,好吗 过:下面我们要来练另一样小本领了。 五、识字、写字 1、记生字 这课的生字怎样记住他们呢看田字格,同桌一起记。 交流:先说说难记的,再让编出字谜的小朋友说说。 相机区别:人跟入,目和木 或:哪几个字要提醒小朋友别写错或用错 2、指导写 问:哪些字感觉比较难写,需要老师教的 示字,说说要注意什么写此字。(背景音乐) 结束:小朋友今天表现非常出色,老师要奖励你们一句祝福的话. 示:祝小朋友身体健康,学习更上一层楼! 齐读 登鹳雀楼教案 篇8(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六).总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适时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七)完成课后3、4题。 布置作业 预习《翠鸟》一课。要求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登鹳雀楼教案 篇9教学要求 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诗句内容,回答课后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挂图、生字卡片、CAI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 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 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四、指导学习生字 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2.学生书空练习。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 楼:lóu,读边音。“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入:rù,独体字,两笔。注意和“人”区别开。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目:m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更:gèng,读后鼻音。独体结构。有7笔。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习 1.组词: 人()日() 入()目() 2.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齐读课文。 二、导读课文,适时演示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大意 1.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 2.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 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入海流:向大海流去。其实,鹳雀楼距离大海尚有千里之遥,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但是,无论怎样曲折迂回,最终还是要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这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落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第二句:欲:想要。穷:穷尽,含有彻底的意思。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更;再。这句诗的意思是:要想把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上一层楼;也就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三、体会诗的意境 1.引导思考:想一想,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1)这首诗写出了壮丽的黄昏景色。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先向西眺望,看到泛白的太阳依傍着群山缓缓下沉,再俯视黄河,望着奔腾的河水向东流去,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啊!目送落日,直到它逝去为止;放眼黄河,欲目送它流入大海。既有雄浑壮丽之景,又有留恋遐思之情,情景交融,意境开阔。(2)这首诗还表达了作者开阔的心胸和观察美景的情趣。诗人面对日落水漾的壮丽美景,游兴未尽,不能满足,他急于扩大自己的眼界,还想看得更开阔更高远,于是写出了要看尽这千里风光,必须再登上一层楼。 2.小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 四、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自由轻声读三遍。齐读三遍,练习背诵,检查效果。 五、课堂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填空: ()依山尽,()入海流。 欲穷(),更上()。 板书参考 探究活动 1.组织一次登高的活动,让学生说说登高望远的感受。 2.收集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看谁收集的多。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