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 |
范文 |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1三维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钟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师: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师: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象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 新授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 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 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 体验1秒钟 ① 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 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 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 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 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 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 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 作业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如练习十四第3题) 教学后记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2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91、92页,例1、例2,试一试及练一练。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与一位数除两 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三、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与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与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五、教学准备: 投影片、口算卡片。 六、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 导入 教学 新授 1、口算 2×33×48×56×45×74×35×67×25×89×3 2、抢答 (1)40是几个十?4个十是多少? (2)800是几个百?8个百是多少? (3)12个十是多少?12个百呢? 2、过去我们已经学过了表内乘法,今天起,我们要开始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板书课题:“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教学例1 (1)出示直观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把8捆小棒平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回答。 2、教师出题,学生抢答。 3、板书课题。 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 新授 均分成4份,每份是2捆。怎么列式?8÷4=2。 (3)提问:这8捆小棒,每捆10根,共80根。如果8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怎么列式呢?教师板书:80÷4=。 (4)这道算式你们会算吗?你是怎么想的?联系分小棒的情况启发引导。边引导,边板书。 80里面有几个十? 80÷4可以看成什么?(8个十除以4) 8个十除以4等于多少? 2个十是多少? 80÷4=20 ↑↑ 8个十÷4=2个十 指名学生复述思考过程,然后按上述思考过程口答:40÷2、90÷3口算时怎么想?得多少? 教师概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计算出赤的结果也是几个十。 3、教学例2:600÷3可以怎样算?得多少?6000÷3呢?得多少? 指名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和得数。 4、归类说明: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 1、学生操作,教师板书。 2、指名回答。 3、教师板书。 4、指名回答。 5、教师概括。 6、同桌互说计算方法。 7、学生。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 新授 巩固 练习 课堂 练习 计算的结果就是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 完成课本第92页上边的“练一练”的题目。 1、第1题,先同桌两人互相回答题目的要求,然后全班订正。 2、第2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订正时,指名说出每组数有什么特点?需要把被除数看作是什么为单位的数。 3、文字题。 请同学们自己读题,再列式计算。 4、应用题。 (1)1个学生读题,同桌互相说一说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根据题意,列式计算 完成做一做的第3、7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1、同桌互相说,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3、学生自己读题,列式计算。 4、同桌互说。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七、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例1:80÷4=20例2:600÷3= ↑↑ 8个十÷4=2个十 八、课后: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3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初步理解其基本原理,会用24时记 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 发现并理解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进行普通记时法与 24时记时法之间的换算。 3、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理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 比较、归纳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4、 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 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教师:大家都知道,钟表可以帮助我们记时,那钟表没发明之前,人们又是用什么方法来生活记时的呢?有同学知道吗? (沙漏,影钟,水钟) 播放幻灯片,教师做适当介绍。 师:每当红日升起,我们的祖先就会离开栖息的山洞外出围捕猎物,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们就回到家尽情享受猎物的美味。渐渐的,人们发现利用太阳影子的方法可以计算时间。在生活与劳动中,人们又发现用滴水和沙漏的方法计算时间的窍门。这些就是聪明的古人想到的记时方法,那现在的人们又是怎么样记录一天的时间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记时法。(板书:记时法) 二、 认识24时记时法 教师:大家爱看电视吗?这是一张电视节目预报表,上面这些时刻就是现在人们所采用的一种记时方法,你能看的懂吗? 问:哪位小朋友能象主持人一样播报节目表呢? 请两到三位小朋友尝试一下。 师:听完他的播报,你有发现什么问题吗? 钟面上最多只有12时,14时是什么意思呢?请学生说一说。 (14时是下午2时。) 师:钟面上有14时吗?为什么14时就是下午的2时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间交流讨论一下。 请学生来说说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做适当的评价。 师:同学们,咱们现在来观察一下,一天钟面上指针的变化。 (出示钟面) 师:一天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你知道是几时吗?(零时,晚上12时) 指针转动,这时是几时呢?(钟面上指针停止在1时) (指针停止在7时)现在是几时?这时你觉得自己会在做什么呢? (指针停止在12时)问:指针现在指向几?表示的时刻是几时呢?(12时) 师:指针从0时走到了12时,时针在钟面上转了一圈。我们用一条彩条来表示。那一天结束了吗? 指针继续转动,再往下呢?(指针停止在13时) 师:现在是什么时刻?(下午1时,13时。) 为什么是13时呢?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归纳学生发言。 (指针停止在16时)现在指针指向了几?是几时? 师:天色渐渐变暗,太阳和月亮要换班了。到了大家要睡觉的时间了。你知道现在是几时吗?(指针停止在20时) 为什么是20时呢? 师:当你悄然入睡的时候,时针依然在不停的转动,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一天结束了。这时的时刻是几时?(24时,也是零时) 问:通过刚才的观察,一天时针在钟面上一共转动了几圈呢?(2圈) 一天有多少个小时?(24个小时) 我们把时针转动的第二圈也用彩条表示。(出示彩条) 师:我们再来看一次一天钟面上指针的转动。一天从0时开始,转动了24小时。一天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在时间的长河中,一天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利用好每分每秒。 (出示节目表)师:那再来看看这张节目表,说说分别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刻吗? 让学生说一说,教师板书如下: (24时记时法) (普通记时法) 8︰10 上午8时10分 14︰00 下午2时 18︰30 下午6时30分 19︰00 晚上7点 师:普通记时法是生活中常常会说到、用到的。另一种就叫24时记时法。 课题补充:24时记时法 三、 两种记时法间的转换 师:我们再来看看彩条。这张直条图把一天的时间分成了24份,观察直条图上表示时间的数,你会想到哪种记时方法?(24时记时法) 问:那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这些时刻用普通记时法又该怎样表示呢? 选取几个时间让学生集体来说一说。(8︰00、10︰00、12︰00、14︰00、20︰00) 师:拿出大家的练习卡,迅速的把它填好。 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下,观察这两种记时方法,你能发现什么?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归纳。 (将24时记时法转换成普通记时法的时候,要将时间分成两部分。从0时到12时这一段,直接添加时间词。超过13时的时间要减去12,然后再加上时间词。) 四、 巩固练习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24时记时法? 让学生说一说。 再出示相关图片信息,让学生练习两种记时法之间的转换。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里显示的是什么时刻,并进行两种记时法间的转换。 2、师:有个小朋友叫露露,她记录了自己的家人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让学生读一读,再转换成普通记时法的时间。 师:那请你帮助露露把这些电视节目按照每天播出的时间排一排。 3、找朋友。 游戏规则:大卡片上的时钟显示某一时刻,让拿小卡片的学生找一找和自己对应的时刻。 找到之后说一说自己手上拿的时间分别怎么读,相对应的普通记时法是什么? 大卡纸反面有一幅图画或者对时间的注释,再确定这一时间究竟是什么时刻。 4、师:这是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每天你们都是按照这个时间来进行学习安排的。那大家知道这些时间是用哪种记时方法吗? 请学生说一说。 师:你们爱看书吗?请你设计学校图书馆开放的时间。(用24时记时法) 五、 全课小结。 师: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24时记时法)学会了记时方法,那你觉得对你有用吗? 师:24时记时法也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也是很有帮助的。时钟是不停的转动,时间悄悄的就从身边溜走,所以应该有计划的进行我们的学习、生活,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4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 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教学时间:4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P29——32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样食品(出示蜜枣、膨化食品),他们在争吵到底谁比较重,你能想个办法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讨论,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蜜枣的重量 谈话:通过掂一掂,我们发现蜜枣比较重,但它到底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吧。 学生活动,交流称的结果并说出自己是怎样看出重量来的。 谈话: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到底“1”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台秤吧。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学生观察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g和数字刻度) 问:你知道g表示什么么? 讲述: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体的重量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如果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那么如果秤面上指针指着2呢是多重呢?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 3、学生再次称一称蜜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5教材分析 1.对千米的认识;本节学习对长度的客观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然后才是千米;本节内容在教材中与前面的毫米、厘米、分米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不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所以认识难度较大。 2.本节主要学习对千米长度的具体认识,联系实际生活中的距离。 学情分析 1. 通过作业练习和复习课对学生的了解表明学生对前面学习的毫米、厘米、分米、米已经完全掌握。 2. 学生已经掌握了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和实际长度,但千米和前面所学的长度单位之间进率较大且不能直接拿出1千米的实物,所以要多借鉴现实中的具体情境认知千米的观念。 3. 本节学生主要的认知障碍是不能最直观的认知1千米有多长。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千米的实际长度,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使学生对1千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观念,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2、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本课是系统学习长度单位在小学阶段的结束,学生能在已有知识对米的认识上,通过学习,找到米与千米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策略的选择: 1、汇报课前实践活动,试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如走、跑、看等),经历想象、推测等思维过程,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2、通过录象、照片,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比较长的长度引出千米。接着,再次展示录象中1000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直接感受1千米。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距离大约是1千米,怎么估计或是计算的,从而在学习4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新的千米的长度单位,使学生在旧知的回顾中找到新理知识的连结点。 3、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结合图片出示,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和千米的空间认识。 教学难点:千米的简单换算。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6一、教学内容 在前几册教科书里,陆续教学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以及千克、克等质量单位,本单元教学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和较大的质量单位吨。 千米和吨都是常用的计量单位,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两个单位与学生的生活有些距离,他们对这些单位不够熟悉。因此,教学千米和吨,首要任务是体会千米和吨,感知1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建立1千米、1吨的初步观念。教学千米与米、吨与千克的进率及简单的换算,也是让学生联系已经认识的米和千克,体验千米和吨。学生是否体会了千米和吨,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检验,一是能否联系实际,举身边的例子说说1千米大约是多长、1吨大约是多重;二是能否在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里正确使用千米和吨。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第44~46页教学千米,第47~49页教学吨,第50~55页单元练习和实践活动。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认识千米、吨的线索和活动。 首先,在现实的情境里引出千米和吨,让学生感受它们都是较大的计量单位。第44页的四张照片上都有“千米”,配合这些照片,教材中说: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学生从照片和文字说明中,体会了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第47页的三张照片中,物体很多、很重,教材指出:计量比较重或者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在引出吨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它是较大的计量物重的单位。 然后,寻找千米与吨的生长点,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感知千米和吨。在引出千米和吨以后,需要知道1千米是多长、1吨有多重。教材选择100米为生长点,既感知千米,又带出千米与米的进率。看看100米的跑道有多长,想想10个100米是多长,接受10个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这样1千米=1000米就很自然地得出了。100米作为千米的生长点,它是否清晰直接影响对1千米的感受。多数学校都有100米的跑道,在课前要带领学生在跑道上反复看看、走走,对教学千米是有好处的。教材选择100千克为吨的生长点,从1袋大米100千克,推算10袋大米1000千克,体会10袋大米的重,意义接受1000千克就是1吨,感知了吨,带出了进率1吨=1000千克。 接着,扩大感知背景,继续体会千米和吨,积累感性材料和生活经验。学校里的跑道,一般是一圈米、250米或400米,让学生联系自己学校里跑道一圈的米数,推算几圈是1千米。一个小学生的体重25千克,推算40个小学生的体重是多少;一棵白菜1千克,多少棵这样的白菜重1吨;1桶水重10千克,多少桶水重1吨;2块砖重5千克,多少块砖重1吨。这么多的推算,都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载体,通过40名小学生、1000棵白菜、100桶水、400块砖都重1吨等事实,帮助学生感知1千米与1吨。如果学生对其中某种物体感兴趣,记住多少个这样的物体长1千米或重1吨,他对千米和吨的感受就清晰而深刻了,而且不会忘记。 2.在应用计量单位时,进一步体验单位。 教材三次安排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的练习,第46页第4题是选择长度单位,第49页第5题是选择质量单位,第50页第1题是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综合应用。在这些题里不仅使用本单元教学的千米和吨,还使用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在选择单位时,要加强对单位的体验。对于熟悉的物体,学生很快能说出应该选择的单位,如小华的身高132(厘米)、一个苹果重(克)。要让学生体验如果选了其它单位,将会闹出多大的笑话。如果一个苹果千克,那么这个苹果要许多人抬着吃;如果小华身高132米,那么他有20层楼那么高。对于不熟悉的物体,可以用筛选排除的办法,寻找合适的计量单位。如1筐稻谷45(),如果用克作单位,这筐稻谷只要用手轻轻一托;如果用吨作单位,一个人无论如何也搬不动这筐稻谷,于是选择千克作单位。 解答实际问题,也有助于体会千米和吨的应用,从而丰富生活经验。如计量河流、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计量卡车的载重量、鲸鱼等大型动物的体重,要用吨作单位。随着经验的积累,对计量单位的感受也会深刻。 3.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千米。 “了解千米”这次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走走看看”。通过走100米要多少步和多少分钟,推算走1千米的步数和时间,借助步数与时间体验1千米的长度。还组织在离开1千米的地方大声说话,试试能听到吗?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有了这些数据和经验,就能在日常生活中估计1千米。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7教学内容: 教材第47-48页练习十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熟练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计算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3420=答案 1710=答案 1330=答案 2130=答案 4320=答案 3240=答案 5170=答案 6330=答案 7210=答案 巩固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复习笔算打好基础。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244=答案 3213=答案 4211=答案 2123=答案 指名四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 练习本上完成,完成后每个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指名学生任选一题说出计算过程。 3、教师小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时,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二、巩固练习 1、笔算。 1244=答案 3213=答案 4211=答案 2123=答案 2332=答案 4121=答案 2223=答案 3412=答案 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结果。 2、3911=答案 3131=答案 2333=答案 2224=答案 1241=答案 让同学们任选两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竖式计算),老师巡视,把完成既正确书写又好的同学的练习本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并把这道题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鼓励和表扬。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的第4、第5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列式计算,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这两道题是图文结合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题和图,正确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列竖式计算。 3421=答案 3113=答案 1212=答案 2211=答案 1125=答案 2、每个胶卷售价21元,买14个交卷要用多少元? 3、每箱苹果重13千克,32箱苹果共重多少千克? 4、每个工人每天挖树坑11个,15个工人一天挖树坑多少个? 四、思维训练 1、连一连。 1810 860 3112 605 20xx 180 5511 372 2、小华每天坚持写13个毛笔字,他在7月和9月共写了多少个毛笔字? 3、李老师买了2个足球,张老师买了4个篮球,王老师买了1个足球、1个篮球、3个网球,他们每人所用的钱正好相等,1个足球的价钱相当于几个网球的价钱?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在实际练习中,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列竖式计算的能力。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8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106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的第4、6、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利用数据进行猜测与推理的能力;并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情感目标: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试验、收集和分析试验数据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利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两个转盘、盒子、红球24个、蓝球6个、漂亮的卡通人物、硬币、多媒体课件,颜色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猜测 1、听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1)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听故事,特意准备了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想听吗? (动画播放: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它看见玉米地里的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走着走着,来到桃树底下,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棒着几个桃子走到一个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它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多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2、猜测:请同学们想一想,小猴去追小兔,结果会是怎样呢? 学生猜测:它有可能追到小兔,也有可能追不到小兔。 师:那追到的可能性会......很小。 3、有些同学认为小猴不可能捉到小兔,有些同学认为小猴还有可能捉到小兔,只是可能性很小,看来,事情的发生不仅有可能性,而且发生的可能性还有大、有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可能性的问题。 (板书课题:可能性的大小)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下面我们就通过摸球试验来研究,好吗? 二、探究、验证 1、试验准备。 (1)介绍试验材料。 师: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盒子,盒子里都有红球和蓝球。 (2)说明试验要求。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师: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要求进行摸球试验,摸球20次,根据摸球的情况完成好摸球情况统计表和统计图,然后观察统计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一)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 (二)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小? (3)提出注意事项。 师:最后还请同学们特别注意:摸球时不能用眼晴看,摸球试验结束后不要打开盒子哟,能做到吗?下面请小组长拿出记录表和统计图,就可以开始试验了。 2、合作试验、初步推测。 (1)各小组试验,教师巡视。 (2)观察、汇报。 师:谁把你们组的试验结果汇报一下? 生汇报。 3、推理、验证、归纳。 (1)观察。 (集中展示各小组的摸球情况统计图。) 师:这是我们6个小组的摸球情况统计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呢? 生发现:每个小组都是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摸出蓝球的可能性小。 师:(疑惑地)咦!每个盒子里都有红球和蓝球,为什么每个小组都是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摸出蓝球的可能性小呢? (2)思考。 师:这都是你们的推测,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师:好!莫老师数三声,我们就一起把盒子打开。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红球有几个?蓝球有几个?看了这些颜色球的数量,再联系刚才的试验结果,你知道了什么? (红球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大,蓝球的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小。) 师:也就说,在摸球试验中,可能性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 (与球的数量有关。) 师:如果让你在自己小组的盒子里再摸一次,你觉得摸到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大?为什么?好,请六个小组长一起来摸摸看。 (3)归纳。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摸球试验发现了可能性的大小与不同颜色球的数量有关。哪种颜色球数量多,它的可能性就......(大);哪种颜色球数量少,它的可能性就......(小)。那可能性小是不是就代表没有可能摸到呢? 三、应用、拓展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不少事情的出现与可能性的大少有关,你们能运用可能性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1、转转盘。(课本106页的“做一做”。) 师:看,这里有个大转盘,想来转转吗?莫老师手里有许多漂亮的图片,你来选一种颜色格,如果你真的转到那种颜色格的话,我就送你一个图片,谁想来试试?还有谁想来? (生可能会选黄色)你为什么会选黄色格呢? (因为黄色格的数量多,红色格的数量少,所以转到黄色的可能性大。) 转转试试看? 不行,每次都是你们赢,我得换个转盘,这次如果你还是转到黄色格的话,我就送你一张更漂亮的图案,谁来转?(指名3名学生上台转) 师:为什么只有()个同学拿到图案? (因为黄色格的数量少,蓝色的数量多,转到黄色的可能性小。)真聪明!那就把这张图案送给你吧? 3、拓展。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转盘(出示幸运转盘)。 商场为了吸引顾客购物,经常让顾客参与购物转奖的游戏。他们为什么把一等奖的部分这样设计呀? (因为一等奖的奖品很贵重,所以要让人们转到一等奖的可能性小,转到其它奖的可能性大。) 师:你们能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真是棒极了! 2、设计转盘。(练习二十第4题。) 师:看了这个转盘,你们想不想也来设计这样有趣的转盘? (1)课件出示设计要求。 请同学们在书本109页上涂一涂。 (2)谁想上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作品) 问:在设计转盘时你是怎样想的呢?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3)。 师:在设计第一个转盘时我们只要使得红色格的数量比蓝色格多就行了,在设计第二个转盘时只要使得蓝色格的数量比红色格多就可以了,你们都设计出了符合要求的转盘了吗? 4、解决问题。 师:今天还有一位我们非常熟悉的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谁来了?(课件出示小猫扑蝴蝶) 师:小精灵明明带着他的魔棒来了,还有谁来了?(小猫) 师:听,小精灵有问题要问了:天空中有7只黄蝴蝶,3只红蝴蝶,小猫随意扑一只,扑到哪种蝴蝶的可能性大呢? (小猫扑到黄色蝴蝶的可能性大。) 师:那我们就来看看小猫是不是扑到黄色蝴蝶的可能性大。(课件演示小猫扑到了一只黄色的蝴蝶。) 师:看来确实是扑到黄蝴蝶的可能大。现在天空中还有几只黄蝴蝶和几只红蝴蝶?小猫再随意扑一只,扑到哪种蝴蝶的可能性大呢? (天空中还有6只黄蝴蝶3只红蝴蝶,小猫随意扑一只,还是扑到黄色蝴蝶的可能性大。) 师:我们一一看。(课件演示小猫扑到了一只红蝴蝶。) 师:(疑惑地)咦!不是说小猫扑到黄蝴蝶的可能性大吗?怎么会扑到一只红蝴蝶呀? (因为天空中还有红蝴蝶,所以还是有可能扑到红蝴蝶的,只不过扑到红蝴蝶的可能性小一点。) 师:扑到红蝴蝶的可能性小并不是说不可能扑到红蝴蝶。 听!小猫又有问题想问了:你能想办法让我扑到红蝴蝶的可能性大吗?(增加红蝴蝶的只数,让它的只数比黄蝴蝶多。) (师用课件演示:小精灵用它的魔棒增加了7只红蝴蝶。) 5、猜一猜。(练习二十第10题。)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怎么样?这里有四个盒子,其中只有一个盒子里面放着一个硬币,你来猜一猜,可能会在哪个盒子里?下面我们来统计一下,注意:每个同学只能选择一次;认为在一号盒子里的举手,认为在二号盒子的,三号盒子,四号盒子。 师:下面我们来揭晓,哦!原来在2号盒子里。也就说只有X个同学猜对了。现在请同学们想想,为什么猜对的人少,而猜错的人多呢? 汇报:因为硬币只能在四个盒子中的一个,有三个盒子中没有,所以猜错的人数多,猜错的可能性就大。 师补充:虽然猜对的可能性小,但我们也是有可能猜对的。 四、、延伸 1、延伸。 师:其实,关于可能性的问题,在很久以前就有不少的数学家做过研究,最典型的是掷硬币的试验。同学们看一看,这是一枚1元的硬币,将硬币掷出,结果会怎样?掷到哪一面的可能性大呢?今天的作业是回家后,请你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做一做这个掷硬币的小试验,自定试验次数,老师建议次数多一点,这样试验结果才准确;并将硬币正、反面朝上的情况做好统计,明天把你的试验结果记录表拿回来全班一起交流好吗? 2、。 (1)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最高兴的是什么?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你觉得老师表现得怎样? (3)师:刚才《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还没讲完,想听完吗? 出示录音:小兔子看到小猴追上来,马上串进草丛里不见了,这时太阳快下山了,小猴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 师:看了这个故事结果后,你们有话要跟小猴子说吗? 小朋友们,我们可不要像小猴那样三心两意哦! 五、板书设计 可能性大小 数量多可能性大 数量少可能性小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9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1.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和 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另一个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 学具:每四人一组,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各一个,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充分感知面积的意义 1、感受物体的表面 同学们,今天钟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大家有信心来上好这节课吗?有信心的话咱们同桌之间击个掌,(孩子们击掌)我也来(老师加入学生的击掌中,从第一排开始从左向右依次与学生击掌,停留在与一个学生击掌的过程中)。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他的大?(学生进行比较)同学们,请把你的手掌轻轻地放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比比看,数学书的封面大还是手掌面大。(学生进行比较)摸一摸桌面,比一比,桌面大还是数学书的封面大。比比看,桌面大还是黑板面大(师比黑板),比一比,教室地面大还是黑板面大。 师:刚才我们说手掌、数学书、黑板、教室地面都是物体,他们有的大,有的小,像这样物体的表面的大小,这是他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 就是他们的面积)。今天我们来研究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师:谁能举例说说什么叫面积?(师拿出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如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如:我们刚才摸的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 2、感受封闭图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有大小吗? 课件出示: 选一组你喜欢的图形涂上颜色,比较这组图形的大小,说说在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都选择(1)或(3),不选择(2),适时提问,为什么不选择(2),学生会认为(2)的图形无法比较,因为这个图形是不封闭的。这时老师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让课件上的其余四个封闭图形进行铺展变色。) 师:可见封闭图形也有大小。(板书:封闭图形)我们说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一)观察法 师:孩子们,咱们来玩一个比大小的游戏 直接出示两个非常明显的有大小之分的图形。 哪个面积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观察法) 师:两个面积相差比较大的图形,我们只要观察一下就能直接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二)重叠法 师:这两个看上去相似的图形,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办法? 预设: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师:就听你的,我们用重叠法来比一比。 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板书: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三)测量法 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用尺子量,比周长。学生猜测周长相等,面积也就相当)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10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相对复杂的背景中进一步体会事件的等可能性。并体会实验的次数越多,结果就与估计的结果越接近。 2、引导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条件变化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产生了变化。 3、学生进一步感受知识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相对复杂的背景中进一步体会事件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相对复杂的背景中进一步体会事件的等可能性。 教学准备:球、棋等活动工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课前交流: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乒乓球) 它是我们的国球,喜欢这项运动吗?(喜欢) 乒乓球比赛时,是用什么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呢?(抛硬币)那双方队员猜中的可能性怎么样啊?(可能性相等) 下面我想和大家做个游戏,想玩吗?那好,顺便比一比哪组的同学听得最清楚,合作最成功,老师就授予他们合作星,有信心比吗? 二、摸球活动,体悟等可能性 1、出示球。 师:看,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屏幕出示) 准备的球各两个,混放在一起。 每次任意摸一个,摸40次。 师问:你能估计一下每种花色的球可能会摸到多少次吗? 生1:每种各摸10次。 师:你的意见呢?生2:一样 师:你的意思就是摸到每种花色的可能性差不多。都同意吗? 过渡:同学们的这种估计准不准呢? 2、说明合作要求,小组活动 下面我们分小组合作,由组长组织摸球,记录员负责记录工作,同学们依次摸球,每次摸完后并检查记录的是否正确。 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好又快。 教师巡回,随时鼓励并给效果好的小组发五角星。 电脑出示 师:你会涂出条形图来表示出本组摸球的结果吗?把它涂在(实验一)的图中。 学生活动,教师巡回。 3、分析数据,体会等可能性 师:摸球的结果和你们的估计差不多吗?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请学生汇报,展示统计图并说明。 生1:红球摸了……. 生2:我们组……. 师:同学有其他的意见吗? 师:也就是说实验的结果和咱们的估计还是差不多。 4、拓展思维,延伸理解 (1)师:对于这个实验,老师还有话可说,刚才我们摸了40次,估计每种摸10次,如果摸80次,估计每种摸次?如果摸200次呢? 其中第几组摸*球----次,其他组呢?看,摸40次是*球的次数离估计的10次差几个,看作摸80次时*球就摸了几次,离估计的20次只差几次?看作摸200次…….你看摸球的次数越多,就离估计的值越接近。 (2)师:如果再放进四个黄球,任意摸40次,结果可能会怎么样? 生1:摸黄球的次数会加多。 师:是这样吗?你赞同吗? 生2:同意 师:各组选择加入一定数量的球,把结果记在实验二的表中。 教师巡回。 师:你们组加的是什么颜色的球,实验后有什么发现? 师:你们组呢? 师:同样摸球40次,为什么两次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呢? 生:里面球的个数发生了变化。 师小结:看来事情发生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可能性的大小也(会发生变化)。 过渡:玩过摸球,再下下棋好吗? 三、下棋活动,体会可能性的变化 1、师:下棋时,经常会用到色子,看如果在这个色子上涂红、黑色来下棋,如果你是裁判,正方体该怎么涂色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会三面涂红色,三面涂黑色,这样公平。 师:你的意见呢? 生2:我也一样,那样的话掷到它们的可能性相等。 2、出示书中的规则, 小正方体,五个面涂红色,一个面涂黑色。 问:这样你愿意下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1:不愿意,因为这样不公平。 生2:我要下,不公平也行。(事后了解到他就是想玩了) 3、师:给黑棋一点优惠,黑色朝上,黑子走两格。你想会怎样呢? 学生争论。 4、师:下一下,再说。 5、小结:交流体会 四、课堂总结 这样的活动后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呢?(总结游戏的乐趣,学到了知识等等) 师:游戏中隐藏了许多的数学问题。 揭示课题:板书游戏中的数学 五、解释成语,理解可能性的大小 游戏中隐藏了可能性的问题,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用一些词来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看看这五个成语: 平分秋色十拿九稳希望渺茫天方夜谭百发百中 你能从可能性的角度来解释它们吗?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1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24例2和练习十六1、2、6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启发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三位数减法(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能提高计算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口算练习 2、指名板演 3、用任意三个数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学生列式,指名板演 展示算法多样化 估算,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集体完成 指导竖式计算,说计算方法,板书竖式计算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认识: 十位是0就要先从百位上退1作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借1给个位当10再减 最后集体交流 3、小结 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练习六1、2题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12教学内容:认识乘法(p30~4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问题,经历由加法算式笼统出乘法算式的过程。 2、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会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同学学习乘法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目标2 教具准备:情境图、15个红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国庆节到了,小朋友们到游乐场去玩。瞧!他们玩得多开心啊!(出示39页情境图) 二、自主实践,探索新知 1、引导同学观察图,发现数学问题。 同学们仔细观察,看一看小朋友们都在玩什么?(有的跳绳,有得玩碰碰车,还有的坐小火车。) 谁能根据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列式是:3+3=6(人)玩碰碰车的一共有多少人?2+2+2+2=8(人)坐小火车的一共有多少人?4+4+4+4+4+4=20(人)根据同学回答,板书。) 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加法算式,看看每个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特点?(第一个算式里面的加数都是3。第一个算式里面的加数都是2.第一个算式里面的加数都是4。)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几个算式都有一个一起的特点,那就是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像这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谁能试着说一个这样的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加法算式?(3+3+3,5+5+5+5+5,6+6+6,)谁能再说一个加数多一些的算式?(2+2+2+2+2+2+2)板书算式。 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样的加数相同的算式还很多很多,假如加数太多我们再用加法计算就很麻烦了。比方让你在5秒钟里写出100个2相加,你能做到吗?(同学可会说出可能,也可能会说出不可能。假如说可能,可以让他写写试试,证实是不可能的。)从而引出乘法。(板书:认识乘法) 2、引导同学观察、自主探究 现在我们来学习怎样写乘法算式。先看4+4+4+4=20,这个算式里的加数相同都是4,可以先写4,再数一数有几个4相加(5个4相加),就再写5,中间写“X”,这个符号叫乘号。(板书:4X5=20)在引导同学说说算式中的各个数代表什么。 计算5个4相加的和也可以写成算式:5X4=20(板书此算式) 老师读算式:4乘5等于20或5乘4等于20。全班齐读。 引导同学把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加以比较,哪一种简便,为什么? 师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并且用乘法计算更简便。 现在同学们把自身编得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3X3,5x5,6x3,2X7)那么100个2相加我们用乘法计算是不是在很短的5秒钟内完成了?同学写出乘法算式:100X2 3、做摆红花游戏,教学41页例题。师提出要求:5个5个摆,摆三组,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个花片?同学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再互相交流如何列式和列式理由。 三.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打开书40页,在课本上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完成“练一练“1、2、3题。(运用闯关形式完成) 四、课堂小结; 略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13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进行除法的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当除数相同,被除数越大,商就越大,被除数相同,除数越大,商反而越小。 3、推理能力的培养。 重点难点: 体会当除数相同,被除数越大,商就越大,被除数相同,除数越大,商反而越小。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这是我们前几天复习的多位数乘、除以一位数请同学们小结一下计算方法。” 师:“今天我们和小亚、小巧、一起继续去乘除嘉年华玩好吗?(出示课题)” 生:“好!” 师:“今天他们来到了模拟宇航中心,同学们你们对宇航知识有哪些了解?” (媒体展示我国神五神六发射及简介)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你们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小亚2分钟发送48字,小巧2分钟发送72个字母。 师:“你们认为谁发送的快些?谁发送的慢些?” 生①:“小亚和小巧都发送了2分钟,小巧发的比小亚多,所以小巧快。” 生②:“小亚每分钟发送24字,小巧每分钟发送36字,小巧快。” ………… 小结:通过同学们证明发现,相同时间内谁发射数量多,谁的速度就一定快。 师:“根据例题,你还能举些例子吗?” 生①:“8÷2=4;10÷2=5” 生②:“9÷3=3;15÷3=5” ………… 小结:除数相同,被除数越大商越大。 探究二 师:“再观察表格又有什么新的信息?” 生:“他们都发送了72字,但小巧用了2分钟,小玲用了3分钟。” 师:“谁发送速度快?为什么?” 生①:“他们发送的字一样多,但小玲用了3分钟,而小巧只用了2分钟,所以小巧快。” 生②:“小巧每分钟发送36字,小玲每分钟发送24字,小巧发的快。” 72÷2=36 72÷3=24 ………… 师:“如果是90÷6 90÷5 结果谁大?” 生:“90÷5的结果大。” 小结:被除数相同,除数越小商越大,除数越大商越小。 探究二(练习) 师:“仔细观察,你能不计算直接比较大小吗?” 比较大小 ⑴ 87÷3( )78÷3 ⑵ 75÷5( )75÷3 ⑶ 756÷7( )756÷8 ⑷ 64÷4( )572÷4 探究三 师:“现在谁发送的最快,最慢?” 生①:“小亚和小巧发送的时间一样,小巧发的字母多,小巧比小亚快。 生②:“小巧和小玲发送的字母一样,小巧用的时间少,小巧比小玲快。” ………… 师:“小亚和小巧用时间也不一样,发送字母个数也不一样,怎么办?谁是最慢的?谁是最快?” 生:“比一比,他们每分钟发送多少字母。” 小亚:570÷6=95(个) 小巧:672÷6=112(个) 小巧是最快的 小玲:672÷8=82(个) 小玲是最慢的 所以三个人速度:小巧>小亚>小玲 小结:当被除数相同,除数越大商越小,除数越小商越大。当除数相同,被除数越大商越大,被除数越小商越小。我们可以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当然除数,除数不相同,可以通过计算来正确判断商的大小。 三、及时练习 练习一 比较下面各组商大小 ⑴ 610÷5( )738÷6 ⑵ 650÷5( )990÷9 ⑶ 96÷8( )84÷7 ⑷ 75÷5( )75÷3 ⑸ 75÷3( )72÷3 师:“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小结:除数或被除数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当然除数,被除数都不相同,可以通过计算来正确判断商的大小。 师:“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它们有什么联系?” 生①:“小丁丁用的时间比小胖多,打中的也比小胖多。” 生②:“小丁丁花的时间是小胖的3倍。” ………… 师:“那么,小胖如果也用72分钟的话,能打中多少发?” 生:“48×3=144(发),小胖的打中率比小丁丁高。” 师:“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比一比,谁的射中率高?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小机灵10分钟打中24发,20分钟打中48发,比小胖用的时间少,小机灵的打中率高。” 小结:我们可以利用数学规律,来解决很多生活实际问题。 四、课后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掌握哪些新的内容?” 生①:“当除数相同,被除数越大,商就越大。” 生②:“当被除数相同,除数越大,商反而越小。” ………… 五、课后习题 完成并复习课本66-69页。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14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图体温并解答 图1:显示10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平均每盒有多少个? 图2:显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标注6个装,旁边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袋? 2、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图意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问:要求什么问题?怎么样列式? 2、自主探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同桌或小组商量,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⑴224/2=112(本) 112/4=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⑵4*2=8(层) 224/8=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4、讨论比较。 问: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三、应用提高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交流反馈时,教师分别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进行比较。 2、想想做做2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投影放大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息共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 提出问题: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 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 3、想想做做3 出示学生购买乒乓球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解答。 注意提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找到图中隐藏的已知条件有两个小朋友。 解答后同桌学生交流比较。 四、课堂作业 商店运来2箱毛巾,每箱4包,一共有480条。每包有多少条毛巾?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15教学内容: 人教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 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通过一道道练习题的精心设计,来体现以下特点: 一、营造人文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只要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增强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平均数问题的理解进行阐释,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不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做到课堂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激励学生,从而提高人的教育原则。 二、深刻的思维引领。 本人在练习课教学中呈现的练习题,只要针对学生在学习求平均数问题过程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为着眼点,把学生学习中的“模糊点”,常犯错误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探究交流中碰撞,使之明确错因,并主动纠错。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通过合理的习题进行深度挖掘,举一反三,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刻、逆向性、批判性的指导和渗透。这样的课堂设计会因习题的多元化而倍显生动精彩,使学生感到一股浓浓的数学味,体验到思维的快感,抵制错源,享受课堂师生的平等交流的快乐,从而更加乐于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和环保教育。 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利用有关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平均数的定义 2、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课堂练习: (一)基本训练 师:我们已经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看一道习题。 1、判断: ⑴小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1厘米,小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矮。( ) ⑵全体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12元,李洁同学可能捐了15元( ) ⑶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3分,小明的语文成绩是93分。( ) 2、小丽家这一星期用塑料袋情况如下图: 看图填空: ⑴图中每格代表( ); ⑵用塑料袋最少的是( ); ⑶平均每天用塑料袋( ); ⑷你的建议是( )。 3、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统计你家上个月用水情况,制成统计图: 姓名合计 用水量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后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二)拓展训练:(课件出示) 1、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求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2、商店买来5筐苹果,第一筐重38千克,第一筐重39千克,第一筐重43千克,第一筐重34千克,第一筐重36千克,求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3、哪一组的成绩好? 4、选择题: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5、小丽期末考试中三门的平均成绩是96分,其中语文是89分,英语是100分,她的数学成绩是多少? 6、小华期末考试中四门的平均成绩是92分,其中语文是96分,科学和英语都是87分,他的数学考了多少分? 7、小芳有36本书,小丽有22本书。小芳送几本书给小丽,他们两人的书就同样多? 三、练习小结。 四、作业 1、复习课本第42、43页的内容。 2、做课本第45页的第5题。 3、收集资料: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及作用。 附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的练习课 (一)平均数的定义: 几个不相等数-----→相等的数 (求平均数) 1、移多补少 2、计算方法: (1)先求出总数----→ 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2)再求平均数----→ 总数÷份数=平均数 (二)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份数=总数 总数÷平均数=份数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