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教案 |
范文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教案1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方法。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法,再交流比较不同的算法,得到简便的方法。并能规范书写、正确笔算。 教学重难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过程方法,0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图片出示)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这幅图,图上都有些什么?让学生说说,说明3只兔子去采蘑菇,3只猴去采桃子。 2、(出示问题)平均每只兔能采几个蘑菇?地上有几个蘑菇? 让学生列出算式:6÷3=2(个)(出示问题)平均每只猴能采几个桃?树上有几个桃子?一个桃子都没有,我们用哪个数表示?0。那每只猴子能采到几个桃?0个请学生列出算式:0÷3=0 3、那如果有4只猴子去采呢?怎样算? 0÷4=0那0÷7等于几呢?0÷9、0÷13……呢? (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归纳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强调除数不为0)) 二、教学笔算 1、复习0在记数中的占位作用27、207、270这三个数一样吗?哪里不同?有0、无0或0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数相同吗? 2、出示例题,请学生读题。怎样列式?请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说明隐含条件:一个星期是7天。210÷7= 3、结果是多少呢?你能自己算一下吗?让学生独立计算 4、交流算法,让学生起来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进行板书记载并做总结评价,对于好方法给予表扬。 5、用竖式计算根据前面我们学习的除法笔算方法,这道题目是这样笔算的, 6、教学一般写法我们看到最后把0移下来后,商0,再乘与除数又等于0,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可以简单的写:板书一般写法。 说明:商的末尾如果是商0,那只要直接商0,不用再去乘除数。被除数的末尾是0,也不用移下来。 练习:360÷9 421÷7 7、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估计商是比100小还是比100大?并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你能把这两题笔算出结果吗?让学生独立进行笔算。 8、组织交流让学生上台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教师进行适当的板演讲解、评价。 (1)306除以3,当用0去除3时,商几?写在商的哪一位上,再怎样算?(强调被除数中间商0一定要写,商0后,0不用再去乘除数)把6移下来继续除。 (2)312除以3,当把1移下来去除3时,商0,0不用去乘除数,再把2移下来,与1合起来变成12去除3 9、总结笔算方法和注意点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布置作业:想想做做4 板书设计: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教案2(1)乘法应用题和物价、产量数量关系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关键: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 我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各种数量关系,这些数量关系在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都已经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总结。今天我们来学习常见的几种数量关系。 二、新授。 1、揭示课题:来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1。(题略) (1)分别出示例1的3道题。 ①分别出示每道题。用幻灯投影每道题的题意图。 ②要求全班学生默读并想一想各题的两个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求什么? (2)学生默读题目后,把3道题独立地解答出来。 (3)指名讲述解答方法,然后板书算式。 ①铅笔3支用:8×3=24(分)=2角4分 ②篮球2个用:28×2=56(元) ③鱼4千克用:3×4=12(元) 答:(略) (4)提问: ①同学们观察这3道题所说的事情都是哪一方面的? ②3道题中的已知条件有什么共同点? ③3道题中的要求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说出这3道题都是说购买商品的事,都知道每件商品的价钱和买多少,求一共用多少钱。教师进而指着3道题的第一个条件。告诉学生“每件商品的价钱”。我们叫它单价。(板书:单价)接着指第二个条件,告诉学生“买了多少”,我们叫它数量。(板书:数量)。“一共用了多少钱”,我们叫它总价。(板书:总价) ④再问:单价是什么意思?总价是什么意思?知道了单价和数量怎样求总价? 引导学生回答后,根据这3道题的实际找出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 单价×数量=总价 ⑤再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每道题中的单价是多少?数量是多少?总价是多少? 指名学生回答。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都要遇到买商品的事,掌握了“单价×数量=总价”这种数量关系后,买东西时只要看商品的单价和我们买的数量,就可以用单价乘以数量求出要付的总价了。 3、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25页“做一做”的题目。 ①读题。理解题意:符合例1所说的数量关系,也就是说已知条件是单价和数量,去求总价的实际计算的问题。 ②指名学生口述例举的问题,并解答。 (2)讲出下面各题中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 ①每个保温瓶20元,买3个用: ②每千克猪肝16元,买5千克用: ③每千克大葱2元,买12千克用: ④每套同样的童装50元,买4套用: (2)乘法应用题和物价、产量数量关系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关键: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略。 1、教学例2。(题略) (1)教学例2的第一道题。 ①出示例2的第一道题。 幻灯投影:第一道题的图,在每筐苹果边加画苹果树一棵。教师讲解每筐苹果是从相对应的苹果树上采摘下来的,平均每棵采摘25千克。 ②全班学生看题、图后独立解答。 (2)教学例2的第二道题。 ①出示例2的第二道题。幻灯投影出菜园的一排菜畦、教师讲述菜畦的意思,每畦可收菠菜150千克。 ②学生独立解答。 (3)指名讲述解答方法,板书算式。 2、棵苹果收。25×3=75(千克) 3、畦产菠菜:150×4=600(千克) 答:(略) (4)提问: ①刚才例2的两道题中的第一个已知条件都是讲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都是讲平均产量。即单产量。 ②两道题中的问题都是求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都是求总产量。 教师归纳、例2的'两道题中的“每棵树收苹果的重量”和“每哇收菠菜的重量”,我们叫它单产量。(板书:单产量) “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我们叫它数量。(板书:数量) “一共收多少苹果或产多少莱的重量”,我们叫它总产量。(板书:总产量) (5)再问:已知单产量和数量怎样求总产量? 指名学生回答后总结出: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6)小结:我们掌握了“单产量×数量=总产量”这个 关系式,平常在解答求总产量的应用题时只要找出单产量和数量,然后用单产量乘以数量就求出总产量了。 4、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26页“做一做”的题目。 问:谁能举出已知条件是单产量和数量,求总产量的实际计算问题呢? 指名学生口述实例,并解答。 (2)试练。解答下列各题后,再分别指出每道题的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各是什么? ①每吨甘蔗可以产糖120千克,5吨甘蔗可以产糖多少千克? ②菜园每畦马铃薯收140千克,4畦收马铃薯多少千克? ③每吨海水可晒盐2千克,1000吨海水可晒盐多少千克? 二、课堂综合练习。 请指出下面各题分别属于哪一种数量关系?每道题中的两个已知数分别是什么量?问题是什么量?(学生回答后,再解答出来。) 1、每双童袜2元,买同样的6双应付多少元? 2、每只母鸡平均每月下蛋20个,5只母鸡每月共下蛋多少个? 3、蔬菜小组每平方米平均收大白菜25千克,一畦8平方米的菜地能收大白菜多少千克? 4、排球每个25元,学校买回4个用了多少钱? 三、课堂作业。做练习六的第1—4题。 (3)乘法应用题和行程、工作量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上的内容,练习六的策5—9题。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中,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0×805×50300×20xx×50 15×424×30150×8320÷2 2、先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再解答。 (1)每个熊猫玩具15元钱,幼儿园买回5个要用多少钱? (2)每棵柑树平均收柑75千克,8棵柑树共收柑多少千克? 二、新授。 1、教学例3。 (1)出示例3的两道题。要求全班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学生口述解答方法,然后板书算式。 汽车每分行750米,4分行:750×4=3000(米) 小强每分步行66米,5分步行:66×5=330(米) (2)提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呢?这两题都是知道每分走的米数和走了多少分,求一共走多少米路。像这两道题中第一个已知条件那样,都是每小时(或每分。每天)行的路程,我们叫它速度。(板书:速度);像第二个条件那样,都是知道小时数(或分数、天数),我们叫它时间(板书:时间);算出一共行多少路,我们叫它路程(板书:路程)。 (3)再问:速度是什么意思呢?时间是什么意思呢?路程是什么意思呢? (4)再问:根据例3中两道题,看出已知速度、时间怎样求路程呢? 引导学生回答之后,根据例3中两道题的实际。找出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 速度×时间=路程 (5)谁能说一说上面每道题里速度是多少?时间是多少?路程是多少? 小结:我们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这种数量关系,只要知道了速度和时间,就可以用乘法求出“路程了。 2、巩固练习。 (1)指出下面每题中的速度是多少?时间是多少?路程是多少? ①小华每分走60米,6分能走多少米? ②轮船每小时行驶35千米,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 ③声音在空间每秒传播400米,7秒能传到多少米远的地方? (2)完成教科书第27页的”做一做“题目。 问:谁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例3所说的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启发学生可以编出:步行、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等的速度、时间和所行路程的实际计算问题。 (4)乘法应用题和行程、工作量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页上的内容,练习六的策5—9题。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中,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3、教学例4。 (1)出示例4的两道题。要求全班学生独立解答。学生解答完后指名口述解答方法,然后板书算式。一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3米,8小时织: 3×8=24(米) 编篮小组每天编竹篮16个,5天编: 16×5=80(个) (2)教师讲述上面的两道题中,每一小时、每一天完成的产品的多少,我们叫它工效[工效的意思是工作效率,简写为工效,是在一个单位时间里(如一分、或一小时、或一天、或一星期、或一个月)做的工作量。一个单位时间里做的工作量多,就是工效高。](板书:工效);所用的小时数、天数,我们叫它时间(板书:时间);一共完成的产品数量,我们叫它工作总量。(板书:工作总量) (3)提问:上面的每道题中什么是工效?什么是时间?什么是工作量?知道了工效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总量呢? 引导学生回答后,根据例4的两道题的实际找出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 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4)小结:我们掌握了速度×时间=工作总量这种数量关系后,只要知道了工效和时间,就可以用乘法求出工作总量了。 4、巩固练习。 (1)说出下面每题中什么是工效?什么是时间?什么是工作总量? ①一台碾米机每小时碾米500千克,3小时碾米多少千克? ②一架磨粉机每分磨粉15千克,5分磨粉多少千克? ③李师傅每天生产熊猫玩具7个,8天生产多少个? (2)完成教科书第28页的”做一做“题目。 问:谁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例4所说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启发学生说出已知工效和时间,求工作总量的题目。 三、作业。做练习六的第5—9题。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教案3教学要求: 1、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探索并掌握被除数中间、末尾有0,商中间或末尾也商0的计算方法,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 1、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是0”。 2、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商0的算理和竖式简便写法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猪八戒吃西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课件,教师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展开情节,讲“猪八戒吃西瓜”的有趣故事,在故事中出现数学问题: 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三个人一个西瓜也分不到怎样用算式表示?(0÷3) 二、列举实例,获得结论。 1、0÷3等于多少呢?你怎样想的? (1)三人一个西瓜也分不到,所以0÷3=0。 (2)0×3=0,所以0÷3=0。 2、同学们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 3、做一做。 0÷2 0÷4 0÷5 4、观察后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0除以一个数都得0。 5、质疑讨论0÷0=? 明确: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0的答案不确定,因此0不能做除数。 6、概括: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三、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运用“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结论,来解决除法计算中遇到的新问题。 出示例6。 寻找信息,列出算式。 309÷3= 420÷3= 1、计算309÷3 (1)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内交流算法。 (3)汇报计算过程,师生共同解决学生计算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竖式: (4)讨论:哪种算法正确?你是怎样判断的?(让学生自己先说,多提问几名,及时给出肯定和表扬) 交流得出:a、b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c算错了,因为309÷3的商是三位数,而不是两位数,十位上0除以3得0,这个0写在十位上,如果不写商就是两位数了。103×3=309,而13×3=39,所以商是103。 教师强调: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因此十位上的0÷3=0,这个0一定要写,0起占位的作用。 (5)说一说a、b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写法,为什么? 明确:由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因此,写竖式时,可省略用0做被除数的这一过程,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得出的竖式要简便些。 师生共同用简便的书写方法重新计算。 2、计算420÷3 (1)先判断商的位数,再独立计算。 (2)说出计算过程。问:为什么个位上商0?0不写行不行?(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提问学生用语言表达,锻炼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探索简便写法。 (4)小结:做除法时,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而个位又是0,就不用再除下去,只要在个位上补0就可以了。 四、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P29做一做。 402÷2 609÷3 750÷5 980÷7 选一组进行笔算。 订正时,说出算法。 2、练习七第3题。 独立改错,汇报时说出错误原因。 五、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提醒大家在计算中注意什么? 六、布置作业。 反思: 整节课下来,整体来说是还可以,至少对于我这样的第一年教教材的老师来说。但是还是有些地方处理的不太清楚。各个环节设想的很好,但在实际上课时不能很好的灵活贯彻,缺乏根据学生课堂实际进行合理的调控,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备教法、备学生、尽量形成成熟、机智的课堂教学。 在商中间和商末尾用0占位的时候,还强调的不够多。在一节课的后半节,学生的注意力就已经不集中了。所以学生的反馈也就不是很好了。以后一定要把握好重难点,多敲多点,同时注意调控学生学习状态,计时引导纠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