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劝学》教案 |
范文 | 《劝学》教案模板锦集6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劝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劝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学生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颜真卿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大家进入学校,每天都在读书、学习,大家知道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吗?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师也找到了一些这们的名人名言。出示:学而不厌;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古人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后人,要从少立志读书自强、勤奋刻苦、珍惜时间,不能虚度过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会后悔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一首诗《劝学》。 二、检查预习。 1、教师提问:颜真卿这个人物很有名,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查到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2、简介:学过书法的同学都知道,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创造的书法具有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他所有的这些成绩都来自于他从少的勤奋好学,后来他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写了出来,为后人留下《劝学》这首诗。 三、朗读诗词。 1、教师示范读诗,诗的节奏为: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读诗。 4、个别学生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会写的字。 四、合作探究。 1、体会词意: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2、体会诗意:每天三更半夜到拂晓鸡啼,是男儿读书最好的时间,年少时不知道要早早地勤奋学习,到年老时会后悔读书太晚了 整体感知,读出感受。 3、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这首诗告诉我们只有珍惜少年时代的每一寸美好时光,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不断积累,勤学苦练,掌握多种本领,长大之后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至于再后悔小时没有好好学习。现在,人们常用这两句诗提醒小朋友要趁年少时多学习,多用功。 《劝学》教案 篇2一、教学要求 1.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2. 了解比喻论证的写法。 3. 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 学习荀子用辨证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显却又有气势充沛有说服力。 二、教学重点 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第1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四、课型 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 诵读教法 六、教学设想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介绍作者、解题;正字正音;理解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u通又 知 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 zhng 砺lì 参 cān 省 xǐng 跂qì 臾 yú 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熟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讨论课文段落层次: 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 学习讨论比喻论证的方法: 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完成课后全部“练习”,并当堂讨论。 2.背诵全文。 《劝学》教案 篇3教学要点 1.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2.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1.检查: (1)学生口头回答词义,教师讲释小结。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 (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 (通假字) (2)背诵课文:教师指名让学生分别背诵24段,讲评记分。 2.总结: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3.布置作业: (1)作文(任选一题) 谈学习 试论“锲而不舍” (2)预习《逍遥游》 《劝学》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认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 2、掌握文言词语绝、强、假、望、闻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体会荀子文章的风格。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绝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时代的需要,使学生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四读法。(自己总结的。)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导入新课,简介荀子 1、荀子的思想: ⑴ 天人相分,自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⑵ 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⑶ 性恶论。人性本恶,所以需要学习和教化。 ⑷ 礼是治国之本。 2、作品风格:是学者之文,朴素、深厚、缜密,多用排比和比喻。 二、通读全文,概括大意(一读。)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正音。 注意如下字的读音: 中(zhòng)智(zhì)躁(zào)有(yòu) (其它参见教材注释。) 2、学生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明确:学不可以已。 (意思对即可。) 3、学生分小组笔译课文最后一段,注意语言准确;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检查,组织全班同学交流笔译的情况,重点指导如下句子的翻译: ⑴ 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⑵ 筋骨之强:强健的筋骨。(倒装句式。) ⑶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三、完成课后练习,重点学习文言词语 1、学生做练习二,掌握绝、强、假、望、闻的用法。 2、教师检查完成情况; 3、学生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商务印书馆),增加义项和例句。注意:绝的义项比较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师指名学生背诵绝、强、假、望、闻等词语的义项和课文中的例句。 二、细读课文,理清思路(二读。) 1、学生自读全文,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2、教师检查,全班交流。 (各组先推荐一人上黑板,还可以由其他同学不断完善,直到满意。) 参考思路: 学不可以已──智明行无过──常人成君子──积累、持恒、专一 (中心) (意义) (作用) (方法) 三、研读课文(重点是最后一段),分析讨论(三读。)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比喻论证的语段和句子,对比喻进行分类、归纳。(学生可以自己确定分类标准) 2、讨论比喻论证的作用、效果。 3、教师总结,明确本文比喻巧而理至。 第三课时 一、审读课文,评价创新(四读。) 1、教师引导:本文有哪些知识性错误,有哪些地方可以进一步完善,请指出来。 2、学生审读课文,找出不足的地方。 3、师生交流审读结果。 参考: ⑴ 知识性错误,如蟹六跪而二螯,(应是八跪;一说正确)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自己建筑巢穴,不用蛇鳝之穴)。 ⑵ 在论证方面,只是从自我的角度来论证。本文只谈了学不可以已的两点作用,即提高自己,弥补不足。还可以从社会发展趋势和需要的角度来谈。 二、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1、以《新劝学》为题,列提纲,分组发言。要求进一步充实荀子的论证。 2、教师补充终身学习的有关内容,学生讨论终身学习的重大意义。 补充:终身教育看来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它超越了启蒙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传统区别。它响应迅速变革之世界的挑战。要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第8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 教育科学出版社) 【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智明行无过 常人成君子 学不可以已 终身学习 积累、持恒、专一 (社会、时代的需要) 《劝学》教案 篇5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 投影: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请注明。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3)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2.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跂而望 登高博见 登高招 见者远 顺风呼 闻者彰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辑 绝江河 (3)要求学生模仿第2段的思维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 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4)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跂②致③绝④假 3.学生朗读2、3段,背诵1、2、3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二、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明确 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4.学生齐背第4段。 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明确: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学习文化知识。 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 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2. 提问: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 学生明确:“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 教师适当引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 教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昭昭:明显的样子。惛惛:同“冥冥”。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应从词语的照应关系来着手解答问题。“蓬生麻中”点出外部环境,与“善假于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劝学》第3段论述“善假于物”的作用,故应放在第3段末尾。第4段中的“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同“惛惛”相呼应,故第2句应放在第4段段尾。 (这样分析,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升到哲理美的层次,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五、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多媒体逐题显示: (1)选出古今义相同的一项( )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蚓无爪牙之利 C.用心一也 D.先帝不以臣卑鄙 (2)从下列四句中,找出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选三名学生回答。 明确:(1)B(A.寄托:托身、寄居,今义多指把理想感情托付于具体的人或物。C.用心:指思想意识的活动,今义指读书用功,遇事肯动脑筋。D.卑鄙:指地位卑贱,见识短浅,今义多指品质、道德败坏) (2)B(4句都是变式句,A、C、D都是定语后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 2.选五个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先秦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一篇名作,连用20个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迭起,诸子百家活跃于政坛、文坛,不但留下了他们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论,也同时留下了他们语言艺术的名篇精萃。同学们要发扬好学不倦的精神,把视野投向古今中外,从大千世界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滋润自己。 在学生的背诵声中结束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学贵有恒——读《荀子劝学》有感。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 《劝学》教案 篇6在教《劝学》一课时,我事先并没有告诉学生这一节课要学什么,而是让学生做下面的“造句”练习: 1、事物经过变化,可以得到发展、提高,就像()一样。 2、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就像()一样。 3、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就像()一样。 4、做事情时借助外物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就像()一样。 5、在学习上,积累是很重要的,就像()一样。 6、做学问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取得理想的成就,就像()一样。 7、心不专是取得成就的最大障碍,就像()一样。 几分钟后,学生开始举手回答问题,这些答案中,有的很有创意,如: 1、答为“人类进化”, 2、答为“铁久炼而成钢”, 3、答为“牛顿说自己取得成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 4、答为“利用计算器可以算得更快”, 5、答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答为“滴水穿石”, 7、答为“小猫钓鱼”等等。 当然,也有些答案值得纠正的,如有的同学把4答为“考试作弊”、“谈恋爱要有资本”,7答为“脚踏两只船”等等,对这些答案必须正确引导,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然后,我对答案加以引导,依次把它们答为:青出于蓝、把刀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刀会变得更锋利、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借助车马可以走得更快更远、汇聚小河可以成为江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弱蚓心专能食土饮泉而强蟹心浮却只能寄居,我特别强调了第7句的答案,说是某班一个学生的答案,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讲到这里,学生已经隐隐约约地知道今天要学什么课文了,我便顺势问了一句:“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要学哪一篇课文吗?” “《劝学》──”学生异口同声。 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布置了下面一道题: 请从《劝学》一文中找出一些比喻句填在1~7中,看看古人的答案好还是你自己的答案好。 就这样,在无形中就已经进入了《劝学》的学习。事实证明这几十分钟没有白费,在分析课文重点的时候,稍加点拨,学生就理解了。真可谓: 暗渡陈仓,出奇制胜。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