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语文赤壁赋的说课稿 |
范文 | 高中语文赤壁赋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赤壁赋》是苏轼一篇以游赏山水为题材的辞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语言精练优美、内容隽永深长。它被作为讲读课文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 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品味作者抒发的情感和文章寄寓的志趣,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文言文语感,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赤壁赋》的教学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PPT显示)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3.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PPT显示)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领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四)教学难点(PPT显示) 如何理解文中的主客问答 二、说教法、学法 采用的教法是:1.点拨法 2.讨论法 采用的学法是:1.朗读法 2.点评法 3.讨论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个不可多得的通才,他精通琴棋书画,其词开一代豪放词先河,其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他就是苏轼。但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却命运坎坷,屡次遭贬。他第一次被贬是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然而坎坷的经历,囚犯般的黄州生活并没有使苏轼消沉下去,他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现在,让我们走近苏轼,泛舟赤壁,一起享受《赤壁赋》中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 (二)整体感知 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江”“月”是这篇赋描写的主景,抒情的触媒,议论的载体。我们不妨先把课文朗读两遍,找出与江月相关的句子。 第一遍朗读,要求根据注释理解句子,并画出课文中描写江月的句子。 PPT显示: 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水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第二遍朗读,要求找出课文中议论水月的句子 PPT显示: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客亦知乎水与月乎?…… (三)探讨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古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人吟诗作赋,“一切景语皆情语”。《赤壁赋》这篇美文在写景的同时当然也会倾注作者的情感。那么,苏轼在这篇赋中究竟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又是怎样抒发情感的呢?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泛游赤壁时,流露了哪些情感?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PPT显示: 2.课文中的悲情从何而来? PPT显示: 其一、来自歌词中的“美人” 《赤壁赋》中记录了一段歌词:“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人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屈原的《离骚》中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指的是楚怀王。而《赤壁赋》歌词中的“美人”却在“天一方”,结合苏子此时的处境,不难体会诗人是借诗歌表达自己的忧郁之情、政治苦闷之意。 其二、来自客人悲怨的“箫声” 客人吹洞箫“倚歌而和之”,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以致“苏子愀然”,可见箫声之悲。 其三、来自历史人物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一世之雄——曹操,“而今安在哉”?作者叩问历史,更是悲从中来! 其四、来自个人遭遇和理想的幻灭 《前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诋毁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所以,我们可以说《赤壁赋》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的遣怀之作。 3.课文中的悲情是怎样转化为乐情的? 主要是“苏子劝客”而“化悲为乐”。 以下是苏轼劝“客”的内容(PPT显示): 其一、“变”与“不变” 变 不变 逝者如斯(水) 未尝往也(水) 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也(月) 曾不能以一瞬(人) 无尽也(我) 其二、“取”与“不取”(重点讲“取”) “取”的是“清风明月”: “不取”的是“非吾之所有” 其三、苏轼与“客”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客:事物是无穷的、不变的 人生是须臾的、变化的 (片面) (悲)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