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 |
范文 | 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 答谢中书书的优质教案如何书写呢?山川景色的奇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陶弘景的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是非常重要的一篇语文课文。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答谢中书书的优质教案,欢迎阅读! 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 朗读课文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 理清文路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研读课文 探究欣赏 1.读《答谢中书书》,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2.文章《答谢中书书》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课堂练笔以及作业 1、选择其中的一种景物,用现代文进行扩充练笔。 2、作业:预习《记承天寺夜游》,比较其与本篇短文在写景方面的异同。 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篇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一、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此, 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 、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 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 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 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 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 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 流动的山水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2、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21世纪教育网 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4、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 猿(yuán) 颓(tuí) 与(yù) 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6、请学生试用一句话说说文章所写的内容。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2、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四时:四季 俱备:都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 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课文。 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篇三: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 2、教师导言: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 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陶弘景)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3、朗读课文 (1)、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 (2)、齐读课文。 4、疏通文意 (1)、自主翻译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有人评价这篇小短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画中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呢?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探究描写景物的视角变化和时间变化,教师适时板书,小结: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2、短文中的山川之景美不胜收,作者是怎样写出普通的山川之美的呢? (1)、师生互动,探究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请你任选以上角度,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里有 之美,你看 (原文+翻译/描绘) 3、也有人评价本文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你朗诵诗中描写山水美景的句子,体会整齐的诗歌形式,品味语言特色。 明确:句式整齐,语言凝练,对偶修辞,朗朗上口。 品析:将、乱、欲、竞,体会语言凝练,表意丰富的特点。 4、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景物的共同特点?关键词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板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5、作者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发出了怎样的感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研读后两句话,明确:沉醉山水的喜悦,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 6、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上对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交流一下。 7、教师小结: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只有区区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他状写的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文章清秀隽雅,如诗如画。表露了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1、怎样才能背得又快有准?推荐方法。 2、自背、互背。 3、当堂默写 ,同桌订正。 五、拓展延伸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同谈 仰视:高峰入云 层次井然,叙议结合 俯视:清流见底 语言凝练,句式整齐 具体描绘: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晨: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沉醉山水的喜悦 昏: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 感叹抒怀:欲界仙都 与其奇者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