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重阳节的教案 |
范文 | 关于2021重阳节的教案模板(通用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1重阳节的教案模板(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重阳节的教案1教材分析: 《重阳节的传说》这篇课文向人们介绍了重阳节的由来;古时候在汝河边的一个村庄里出现了瘟魔,村庄里流行起了瘟疫,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历经千辛万苦上山拜师学艺,在练就了一身武艺后,让家乡的人们登上高处,带上茱萸,喝了菊花酒避瘟魔,并将瘟魔杀死了。以后大家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赞扬了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课文工有九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古时候,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死了不少人。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江桓景除掉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讲重阳节的一些习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以及由绳子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练习用“终于、先……然后……、因为……所以……”造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说说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组词、书写等掌握本课绳子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3)通过理解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2、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以前我们学习过《清明节的由来》,谁能说说清明节的来历?你还知道哪些节日的来历? 2、其实,在我们国家,有很多节日都跟民间美丽的传说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民间传说有关的节日,板书课题: 29、重阳节的传说 3、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读通课文,教学生字: 出示自学要求:1、读: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 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在哪一天?课文讲了什么?说说桓景是怎样铲除瘟模、为民除害的? 3、你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用“--”标出。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三)汇报交流,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然后齐读。 2、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学生提问,指名解答。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怎样分段? 重阳节的教案2教材分析 这篇美丽的民间传说,讲的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这个故事曲折动人,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赞扬了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素材。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非常好动、好奇,对童话、神话兴趣很浓,适逢重阳节更有兴趣。 教学目标 1、会认“睦,拜,鹤”等生字,会写“妻,拜,勤”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 3、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勇于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4、 查阅资料,了解各地人民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抓住课文重点语段、重点词语深入理解感悟。 教学难点 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一年当中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清明、中秋、端午??)其实在我们国家,有很多节日都跟民间美丽的传说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民间传说有关的节日:重阳节。 师:同学们知道重阳节吗?那谁能说说重阳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课件出示几组图片) 师: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 (学生齐读,老师板书课题:29、重阳节的传说)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读通课文 (课件出示导读提示) 1、圈出课文中的生字。 2、认读下列词语。(略) 3、标出课文自然段序号。 4、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 、指导认字和写字 1、幻灯片屏显本课的生字。指名读生字、开火车读、齐读。 2、幻灯片出示词语,学生朗读,先读课文的词再进行扩词,并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 、书写指导。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交流“妻、拜、瓶、侵、袭”这5 个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四、读懂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读课文1——4自然段,思考:(课件出示) A、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 B、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 2、学生再读课文,交流、讨论。 指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 学生回答,幻灯片出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指读、评读:感受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 3、默读第四自然段: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哪些词说明桓景进山历尽了艰辛? 结合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内容。 课件出示: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学生赛读)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用“终于”说一句话。 五、小结 桓景是如何勤学苦练、练成武艺斩妖除魔的,瘟魔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29 重阳节的传说 叶 拜师学艺勤学苦练和和睦睦 妻子 侵袭 斩妖除魔 一瓶 掷出 和蔼 佩茱萸习俗:登高、喝菊花酒、 重阳节的教案3一、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重阳节的基本习俗,愿意和爷爷奶奶一起欢度节日。 2、激发幼儿尊老爱老的情感,增进亲子关系。 3、知道重阳节是几月几号。 4、通过参加重阳节环境创设,感受参与节日庆祝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大鼓、花球、布置节日气氛的教室、橘子、重阳糕、幼儿作品 三、活动过程: (一)、介绍重阳节 (1) 老师引出重阳节主题 师: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它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爷爷奶奶的节日。今天,我们小朋友都把自己的爷爷奶奶请到我们幼儿园里老过节了,开心吗? (2) 邀请爷爷奶奶来介绍重阳节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吗? 我们的爷爷奶奶本领都很大的,我们请他们来告诉我们,好吗? 师生共同邀请部分爷爷奶奶来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注:假如不够详细,老师可补充介绍。 (二)、幼儿表演环节 师:小朋友们上幼儿园很长时间了,也学会了很多很多的本领,今天是爷爷奶奶们的节日,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些节目给他们看,好吗? *歌曲:“我上幼儿园” *律动:“我的小手” *歌表演:“小猪吃的饱饱” *儿歌:“拍皮球” *歌表演:“两只老虎“ (三)、 互动环节 (1) 击鼓传花 游戏规则:老师背对击鼓,当鼓声停止时,花球落在哪个小朋友手里,哪个小朋友就和他的爷爷奶奶表演一个节目。游戏反复进行。 (2) 小脚踩大脚 游戏规则:小朋友的脚 踩在爷爷奶奶的脚上,一步一步往前走,看哪一队先走到终点,先到终点的那一队为胜。游戏可反复进行。 (3) 剥橘子 师:以前在家里,都是爷爷奶奶剥橘子给我们吃,现在我们长大了,会做很多事情了,今天,我们也来剥个橘子给爷爷奶奶吃,看一看,哪个小朋友最会剥橘子,剥的最快。 (4) 品尝重阳糕 和爷爷奶奶一起品尝重阳糕,交流一下品种、味道等,并尝试回家和爷爷奶奶一起制作重阳糕。 (5) 赠送礼物给爷爷奶奶 将自己画的,粘贴的,剪的等作品送给自己的爷爷奶奶,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本领,认识到我们在长大。 四、活动结束: 教师表扬和鼓励今天幼儿的表现,让幼儿感受节日的愉悦气氛。 五、活动延伸: 教师让幼儿回家以后为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做一件鞥所能及的事情。 重阳节的教案4一、教材分析: 《重阳节的传说》这篇课文向人们介绍了重阳节的由来:古时候在汝河边的一个村庄里出现了瘟魔,村庄里流行起了瘟疫,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历尽千辛万苦上山拜师学艺,在练就了一身武艺后,让家乡的人们登上高处,带上茱萸,喝了菊花酒避瘟魔,并将瘟魔杀死了。以后大家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赞扬了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文章故事性强,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降”;正确读写“勤学、苦练、侵袭”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五、教学中的优点: 1、在教学过程中,扎实地训练了孩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桓景拜师学艺的不容易,例如“终于、一座又一座、一条又一条、一双又一双……” 2、充分地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读中独特的个性体验。课文比较简单,所以课堂上利用大量的时间让孩子们去读,学生们通过读,能更进一步地体会桓景拜师学艺和为民除害的决心。 3、问题设计连贯,紧跟课文思路,设计清晰,学生们理解起来也很有条理,能够紧跟老师的步伐。 4、拓展恰到好处,课堂上适当拓展了一些民间传说,学生们兴趣很浓,激发了学习兴趣。 六、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一些过渡性的语言,对学生的激励评价语言过于单一。 2、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有点平均使力,教案设计得虽然不错,但实际操作中却出现卡壳。 3、在时间分配上前面的时间用得过多,导致教后面的内容时有些赶时间。 重阳节的教案5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阳、节、古、人、景、色、太、平”8个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认读这些生字。认识“左耳旁”。描写“阳、古、太、平”。 2、能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能背诵课文。 3、知道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是近来接。用一、两句介绍你们家是怎样过重阳节(或中秋节)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借助拼音正确认读生字,熟练、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能用一、两句比较完整的句子说说过重阳节的情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谈话引入。 2、师:小朋友,你们看图上画了什么?(重阳糕)我们什么时候会吃重阳糕? 3、出示课题 (1)指名读,注意多音字“重”的读音。 (2) 教师讲述“重阳节”的意思。 (3) 学习生字“阳、节”。 注意“阳”是后鼻音。 师:你们了解重阳节吗?谁能简单地说说?师补充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二、 初读儿歌,整体感知。 1、师范读儿歌:仔细听听儿歌都告诉了我们什么?指生答。 2、学生自读儿歌:(出示课件—整首儿歌) 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互读儿歌:同座位同学互相纠正。 4、指名读儿歌:其他同学做小老师听听他读的怎么样? 5、齐读儿歌:读整齐,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 三、 精读儿歌,识字背文 1、学习第一句:(出示课件---儿歌第一句) 师:通过初读儿歌,你从哪里知道了重阳节是什么时候? (1)指生读 (2)分男女生读 (3)喜欢的同学站起来读 2、“九月九,是重阳,秋日晴,山风清。” (1) 学习生字“九”,弄清笔顺,认识笔画“横折弯钩”。 (2) 读通句子。 3、再借助拼音读读课文,思考:在重阳节,人们喜欢干什么? 4、出示句子: “古 人 登 高 避 天 灾 ,我 们 登 高 赏 风 景 。登 高 望 远 秋 色 美 ,但 愿 家 家 享 太 平。” (1) 借助拼音读通句子,读准生字的字音。 (2)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古、人、高、景、色、美、太、平”。 (3) 小组汇报交流。 (4) 朗读句子。 5、齐读 3、学习生字: (1)出示词语: “古人” “风景” “秋色” “太平” “美” 指读 开火车读(注意读准后鼻音生字“景、平”,平舌音“色” ) (2)学习生字: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识字方法。 (3)全班交流。 4、熟读成诵 个别准备,小组比赛,班内展示 四、 课外拓展,说话练习 说说你们家是怎样过重阳节(或中秋节)的? (1) 小组内交流 (2) 全班交流 要求说一、两句完整的句子。 五、 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1、复习词语:齐读 全班做游戏“菊花朵朵开” 2、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字卡 (2)以小组为单位任意选择识字游戏 a、 《大家都来猜》 b、《看谁记得快》 c、《扩词擂台赛》 d、《翻牌游戏》 e、《你说我猜》 3、指导书写“阳、古、太、平” 补充资料: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节。“一年一度秋风劲”,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凉,五谷票箱,古人认为这一天登高能避灾消祸,长寿不老,因此,我国素有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也叫“登高节”。重阳节这一天还有吃“重阳糕”、“饮菊花茶”等习俗。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