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陋室铭》教案 |
范文 | 《陋室铭》教案模板汇总五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陋室铭》教案 篇1一、文学常识 1. 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2.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二、理解性默写 1. 文章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 统领全篇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 文中渲染陋室的清幽、雅致的环境的句子(室外环境之优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 文中比喻交友之妙境的句子(室中人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 写作者生活清闲、高雅脱俗,表现作者不为琐事萦绕的句子(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 写出了作者不受世俗、官场的干扰,厌倦世俗生活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 文中应用虚实结合手法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其中,实写的部分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的部分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 从居室环境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9. 从交往人物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0.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1. 作者使用类比手法,与仙人进行比较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彻底否认“陋室之陋”,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简答题 1. 概括本文主旨: 作者通过描写陋室环境,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2. 将本文分成三层(见原文),并分别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层——点明全文主旨,陋室值得铭颂是因为深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第二层——从陋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描写陋室,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第三层——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3.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句起了什么作用? 引起下文,说明具有美好德行的室主人使陋室不陋。用类比、比兴手法,强调陋室也有名、灵的性质。 4. 作者写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的目的是什么:作者以此自比,表明他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及抱负。 5. 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彻底否认“陋室之陋”,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警策有力,引人深思,强调了“陋室不陋”。 6. 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不陋。这个屋子从构造布局来讲是简陋的,但因为室主人品德高尚,这就不显得简陋了。 7.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可取: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不可取: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8. 本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涉及到“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本文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例一:我认为对朋友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 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陋室铭》教案 篇2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 “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谈 话题: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二)初读课文,感受音乐美 1、检查预习情况:注音、句读 2、请同学读没有句读的课文,指出“德馨、案牍”的读音。 (三)走进陋室,再读课文,把握主旨1——“高洁” 1、题目是《陋室铭》,了解铭文特点。 2、师:陋室铭,陋室铭,刘禹锡想要借这陋室,让自己铭记什么呢?让我能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 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在《陋室铭》81字的片言中,刘禹锡的百意是什么?下面请自读课文4—7句,根据注释翻译,在翻译的基础上为这几句话做批注。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幽雅)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友儒雅)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生活高雅)(板书:贫乐 调素琴阅金经) 4、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也能如此自得其乐,我们不禁要与刘禹锡对话一番—— 示例:问: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问: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答:…… 问: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答:…… 5、由此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脱俗)(板书:高洁) 板书:调素琴阅金经高洁 6、请大家用快乐、舒缓、愉悦的语气读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劳形”。 (四)走近作者,深读课文,把握主旨2——“豪气” 师:刘禹锡为什么能做到安贫乐道呢?文章仅仅表达安贫乐道的主旨吗?要想从“片言”中明白“百意”,我们还要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经历,这叫做“知人论文”。请看资料。(出示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原在朝廷为官的刘禹锡一贬再贬,断断续续在外漂泊几十年。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陋室铭》是他被贬至安徽和州时所作。(请同学朗读) 问:上面说他一贬再贬,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一般的人会有怎样的心理?(悲伤、郁闷……) 刘禹锡会怎样去面对呢?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朗州当司马,十年之后才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师,他却写了一首诗以桃花讽刺那些权贵,结果再度被贬,十四年后才再度回京。十四年啊,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不过,刘禹锡还是不改那种桀骜不屈的脾气,他又一次来到玄都观,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附小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师:他甚至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是何等的豪情!这就是有着铮铮铁骨的刘禹锡。 刘禹锡回朝如此,那他身处“巴山楚水凄凉地”时又是如何的表现呢?我们来看他写于朗州任上的《秋词》。在朗州,回京城遥遥无期,妻子不幸去世,可是我们看看他的这首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学生读) 问:诗中透着一股什么气?(豪气) 师:难怪白居易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板书:写“豪” 1、你能从《陋室铭》字缝间看出刘禹锡暗含的“豪气”吗?(仙、龙,诸葛庐、子云亭)(提示: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几句去读读。)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开头三句,看看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根据ppt改第三句话,快速了解“比兴”。 2、★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结尾两句,看看这里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诸葛庐、子云亭”的典故。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个典故。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 ①是为了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②说明自己也要像诸葛亮遇到明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和子云一样在文学上名扬天下。 3、可见刘禹锡具有怎样的气概?(豪迈)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豪迈 4、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里,这陋室还会陋吗? 所以他在结尾写道:何陋之有? 加横批:陋室不陋 5、现在,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充满豪情地读最后2句。注意,最后一句“何陋之有”读两遍。 其实,刘禹锡写《陋室铭》还有一个故事。(愤然写作) 据说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见他是从上面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他。半年时间,强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只给他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铭文。 师(小结):看来,从这篇仅仅81字的铭文中,不仅可以看出刘禹锡的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可以读懂他的豪迈的斗志,而且也可以读到他对那知县老儿的愤怒与不屑。这真是“片言可以明百意”啊。 同学们,你们看,那知县老儿带着随从大摇大摆地过来看刘禹锡的笑话了,我们怎么办?赶紧拿起《陋室铭》,大声的读起来,为刘禹锡出出气,注意,最后的“何陋之有”连读两遍,语气要一遍比一遍强。会背的最好背出来。 (五)结束语 刘禹锡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但是…… 一间陋室哪里困得住你的铁骨,一片青苔哪里遮得住你的壮志,一本金经哪里掩饰得住你心中的豪情? 我清晰的听到,从那间陋室里,传来一个不羁声音——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搜集欣赏刘禹锡的诗。 教学反思 1、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以“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体地表现出来,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张本。而以往教学此文时,为突出“陋室不陋”这一重点,一般设计的题目为“陋室环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况怎样?陋室主人有怎样的兴趣爱好?”提问琐碎,学生也不明白回答这些问题的目的何在。而改动后有力地突出了重点,也解决了难点。 2、“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方可体现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因此,课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讨论:“今天的你如何看待这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做法?”这个问题的设计应是学生最有话说的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些怯场,我也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一起参与学生的讨论,导致学生没有充分讨论和大胆发言,这是我的失误。 3、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发问的环节,鼓励学生从读书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因为留的时间相对充足些,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何以《陋室铭》为题?”“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结束语?”“为何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何将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视平民?”等等。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这些问题,这个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4、语文课上应有琅琅读书声,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课堂上无论是范读、散读、齐读,乃至背诵,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 《陋室铭》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陋室铭》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4、认识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 ) 无案牍之劳形( )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 可以调素琴( ) 阅金经( )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 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 1、 齐读 2、 听录音范读 3、 引导断句 4、 请同学读 5、 再齐读 6、 跟读录音 (2)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4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6、探究思考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三 小结 四 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 2、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3、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4、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 ,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 6、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5、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6、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陋室铭》教案 篇5教学目标 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读成颂。 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以前,我想先请大家做一 道选择题。一间王公大厦,装饰华美,金碧辉煌,你想要得到它,必须说很多违背良心的话,做许多丧尽天良的事;有一间斗室,非常简陋,但是有青山绿水,知音相伴,你想得到它,它就在你身边。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学生答选后者)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和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选择一样。相信你会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一、 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 1、 齐读(.课件2) 2、 听录音范读 3、 引导断句(.课件3) 4、 请同学读 5、 再齐读 6、 跟读录音 二、 解决生字词,疏通大意。(.课件) 三、作者简介,欣赏他的作品。(“陋室”的名字是谁取的?他是何许人也?).课件 四、文体简介(.课件) 五、问题探究: 1、粗课文生,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 “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课件11) 3、 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4、 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德馨”的吗?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呢? 明确:前两句以山水引出陋室,从而写到“惟吾德馨”。 5、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对偶、类比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简介类比与兴的有关知识。(.课件12) 6、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课件13 “苔痕”两句 ——清幽宁静,不染浮华。 环境之雅 到这里来的人多不多?(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写鸿儒是为了说明什么? “谈笑”两句 —— 交往高雅脱俗 交往之雅 朋友来了做些什么?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可以调素琴……劳形”四句——生活情趣高雅 情趣之雅 托物言志:借助某事某物,阐发道理 、抒发感情的一种.写作手法。 7、 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8、 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9、 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0、 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画蛇添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小 结 略。 第二课时 一、 检查旧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陋室铭》,谁能告诉我什么叫做“托物言志”。 以图片引导回忆旧课。(板书) 二、 导入新课 全文结局“何陋之有?”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之有?(.课件15)”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 品一品,你认为哪一句才是本文的主旨。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课件) 四、文言知识归纳。(.课件16) 五、.总结拓展 为你的家取个好听的名字。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